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拯救詩人閱讀

拯救詩人閱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中國青年報》曾有一篇《拯救詩人》的報道,講的是詩人何路窮困潦倒的生存現狀:這裏沒有電視、空調、電冰箱、衣櫥或竈臺。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室溫和戶外沒什麼區別。這個赤腳穿一雙布鞋的55歲男人用兩樣東西取暖,一個不常打開的電暖器,和一瓶牛欄山二鍋頭。何路有時會在院子裏散散步,從剛剛化凍的水坑裏撿出一張溼嗒嗒的一角錢紙幣和4枚同等面額的硬幣,小心翼翼地攥在手裏說我現在有錢了。在這個房價飛漲的年代,他因爲詩歌而貧窮,因爲貧窮而飢餓。何路自稱已經爲詩歌堅守了17年,而其中的16年,他都在捱餓。

拯救詩人閱讀

這是個純文人。他比這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坦白:“我不想勞動,我不想參加工作,我就想寫東西。”他“很有才氣”,曾經寫下“清瘦的甲骨文在薄荷的香氣中洗手/哽咽的珍珠,從大地的`蚌殼中飛昇”這樣浪漫的詞句。不過,如今,他已經不再寫詩了,因爲“寫詩寫得再好也不足以謀生,這條路太難走了”。何路沒有詩仙李白的才氣,卻有詩聖杜甫的坎坷——杜甫餓死了,何路即將餓死。物質社會裏浪漫的詩歌踽踽獨行。

詩是什麼?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然而,書山文海里已難覓詩的芳蹤。如今的市場經濟已經讓文學墮落爲吸引眼球的故事體,大多數刊物都在向利益靠攏,純粹的文學寥寥。

曾以爲從事文學創作是一件多麼神聖的事情,或優美或深邃的文字中那些對人生社會的獨特認識和思考成爲人們精神的指路明燈,人們在閱讀中的喜怒哀樂也在傳達着文字的美麗和芳香。然而如今的文學卻因經濟的飛速發展被逼到了生活的邊緣,忙忙碌碌的都市身影讓文字身上的光環蛻變成金錢的攫取。文學越來越成爲社會的寄生物,甚至連畫家們也不再矜持了,“把畫像大白菜一樣擺在街道兩邊”。

純粹的文學似乎已無法保障最起碼的生存,電視劇出版物中間沒有廣告那是奇蹟,神聖的象牙之塔需要大款的資助才能建造,而真正的大款多數是文學的門外漢,資助的心理多數源於他想獲得社會地位名譽利益等。

詩似乎已無路可走。

但詩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於生活的底層、心靈的深處,一旦以真實質樸示人,剝盡利祿之氣,洗盡鉛華之光,詩就會還原其生活的本質,生活本身就是詩,詩的本質就是生活。2009年,有個90多歲的日本老太太柴田自費出版了一本名爲《不要氣餒》的詩集,引起很大的反響,至今已售出150萬冊。她說,我能活到這把年紀,全靠我的家人、朋友、關愛我的人以及醫生,我想通過詩歌向他們表達我的感激之情,告訴他們:謝謝,我真的很幸福。老人的詩是用豐饒的生命錘鍊的,字裏行間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坦然:每個人都同樣有夢想的自由/不管今日是晴或雨/明日都會到來。

無論何路的詩如何神祕浪漫和朦朧,無論柴田的詩如何樸實無華富有哲理,詩的路總是要走下去的。生命裏有太多的酸甜苦辣,生活中有無盡的悲歡離合,詩的昨天、今天和未來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