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清代詩詞 > 黃燮清的詩全集 清代詩人黃燮清

黃燮清的詩全集 清代詩人黃燮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黃燮清(1805~1864)晚清詩人、劇作家。原名憲清,字韻甫,號韻珊,又號吟香詩舫主人。浙江海鹽武原鎮人。道光十五年(1835)舉人,後屢試不第,晚年始得宜都縣令,調任鬆滋,未幾卒。少工詞曲,中年以後始致力於詩文。其詩多抒寫個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詠史弔古之作深沉豪放,頗具特色。有《倚晴樓詩集》及《倚睛樓七種曲》傳世。

黃燮清的詩全集 清代詩人黃燮清
黃燮清詩詞全集

秋日田家雜詠

黃燮清代表劇作

黃燮清的《倚晴樓七種曲》包括七種傳奇:《帝女花》、《桃溪雪》、《茂陵弦》、《凌波影》、《脊令原》、《鴛鴦鏡》、《居官鑑》。另外還有《玉臺秋》、《絳綃記》兩種傳奇。

《帝女花》寫清軍攻佔北京後,崇禎帝之女坤輿公主欲在尼庵中削髮出家,原與公主有婚約的周世顯多方尋訪得知公主下落,清廷仍用公主出嫁的禮儀爲他們完婚。此劇演唱頗廣,還流傳到了日本。

《桃溪雪》寫清初耿精忠降而復反,派總兵徐尚朝向永康、金華進軍,永康地方官獻出了守節在家、能善畫的吳絳雪以作爲交換請徐尚朝退出縣境,吳絳雪旋即跳崖自盡。

黃燮清在的傳奇的題材上不拘泥於元雜劇和明傳奇的故事中,寫了不少明末清初的歷史事件和民間故事。唱詞典雅生動,風格近於詩詞。他在結構和矛盾衝突的鋪墊上很下工夫。還很注意音律,曾先後請查仲浩、餘炘等爲他正譜,使得作品適於舞臺演唱。

黃燮清文學成就

黃燮清才思富贍,、詞、曲均所擅長,尤工詞。他的詩,早年學漢魏,多摹擬之作。中年以後,由於政治上的失意,寫了不少抒發個人抑鬱不滿和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特別是鴉片戰爭時期的《吳江嫗》、《十一月朔日大雪》諸詩,深切地表示了對國家命運和人民苦難的關注。這些詩在藝術上質樸暢達,情見乎辭。這一時期是他詩作最有成就的時期。此外,他還有不少吊古詠史的作品,借古諷今,深沉豪放,如《廣陵吊史閣部》、《黃天蕩懷古》等,頗爲人所傳誦。一些小詩,如《長水竹枝辭》等,也頗清新流麗,自具特色。他的詞,除〔水龍吟〕《題沈曉滄年丈炳垣月夜渡海卷》等少數憂時感遇的篇什外,大多題材狹窄,選詞造名,亦多雕琢痕跡。晚年寫作的〔滿江紅〕《題施庭午茂才杞憂草》一類內容較爲充實的詞,對“徵調可憐財賦盡,流離但覺乾坤仄”的社會現實,作了生動如實的反映,客觀上暴露了封建統治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但對太平軍則持敵視態度。他所撰制的傳奇,文詞□麗,時人比之尤侗。

著有《倚晴樓詩集》12卷,《倚晴樓詩續集》 4卷,《倚晴樓詩餘》4卷,存詞220餘闋,《國朝詞綜續編》24卷,《倚晴樓七種曲》等。

黃燮清生平

黃燮清年輕時就以樂府文聞名。但仕途坎坷,前後六次赴鄉試未舉,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才中舉,後屢應會試不第,後在江西、安徽充任幕賓。咸豐二年(1852)進京先當實錄館謄錄,後被任命爲湖北知縣。時正值太平軍起義,戰火正熾,黃燮清未赴任而告病還鄉。從此怡情山水,修葺縣城南門別墅拙宜園,改晴雲閣爲倚晴樓,後又購得硯園廢址,栽花種竹,自號“兩園主人”,每日與友觴詠其間,以詩詞自娛。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攻克海鹽,倚晴樓毀於戰火,遂攜家外避,充浙江巡撫王有齡幕賓。不久杭州又告急,經上海到漢口,依湖北巡撫嚴樹森。同治元年(1862)被委任湖北鄉試考官,後又代理宜都知縣,次年任鬆滋知縣,並委爲鄉試考官,同治三年(1864)在武漢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