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子夜秋歌古詩詞

子夜秋歌古詩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4W 次

子夜秋歌古詩詞1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子夜秋歌古詩詞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註解】: 1、搗衣:將洗過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搗去鹼質。這裏指人們準備寒衣。 2、玉關:即玉門關。 3、虜:對敵方的蔑稱。 4、良人:丈夫。

【韻譯】: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戶戶傳來搗衣的聲音。

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 聲聲總是牽繫玉關的情人。

什麼時候才能把胡虜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當兵遠征。

【評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 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真摯情意;雖無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 意,皆不脫邊塞詩的風韻。

子夜秋歌古詩詞2

【原詩】

子夜吳歌 秋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意】

長安城上一片明月,幹家萬戶都傳來陣陣的搗衣之聲。秋風吹不盡的是,思婦們對玉門關外的綿綿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掃平胡慮,夫君從此不再遠征。

【賞析】

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爭,丈夫免於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着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籠統而言,詩人的手法是先景語後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了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是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征衣的季節,所以寫月也有起興的意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婦的相思之情。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一種難耐的挑撥。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辭天然而得詠歎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裏,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的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用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裏,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卻好像真的在,玉關情也很濃。此情之濃,不可遏止,於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婦的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後世的某些人偏愛含蓄,認爲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好,其實未必是這樣。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種吞吞吐吐的用語。而從內容上看,末二句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能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十分有意味的詩境,這種猶如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也在畫中,它迴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這首詩從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