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優選)古詩及賞析

(優選)古詩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12K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鍊和跳躍的特點。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選)古詩及賞析

古詩及賞析1

《隴西行》

作者: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

【註解】:

1、隴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錦:這裏指戰士。

3、無定河:在陝西北部。

4、深閨:這裏指戰死者的妻子。

【韻譯】:

唐軍將士誓死橫掃匈奴奮不顧身;

五千身穿錦袍的精兵戰死在胡塵。

真可憐呵那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

還是少婦們夢中相依相伴的戀人。

【評析】:

《隴西行》共四首,這是第二首。首二句寫將士忠勇,喪亡甚衆;末二句寫犧牲者是春閨少婦日夜盼望歸來團聚的情人。全詩反映了唐代長期征戰帶給人民的痛苦和災難,表達了非戰情緒。三、四兩句,以無定河邊骨與春閨夢裏人比照,虛實相對,宛若電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詩情悽楚,吟來潸然淚下。

古詩及賞析2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攤破浣溪沙:詞牌名,又名“山花子”,是“浣溪沙”的變式。

菡萏(h鄋d鄋):荷花的別名。

韶光:美好的時光

夢迴雞塞:夢迴,夢醒。雞塞,即雞鹿塞,漢時邊塞名,今在內蒙古西部。此泛指塞外。

吹徹:吹到最後一曲。徹,大麴中的最後一遍。

玉笙寒:玉笙以銅質簧片發聲,遇冷則音聲不暢,需要加熱,叫暖笙。

倚:憑靠。

滿塘鮮豔的荷花都凋謝了,翠綠的荷葉也殘敗了。愁人的秋風吹起了綠色的波紋,使人產生無限的哀愁。這荷花和時節一樣都憔悴了,叫人不願再看。

夢中想着國家邊塞的戰事,醒來時卻正淅淅瀝瀝地下着秋雨。小樓上傳來玉笙那哀婉幽怨的吹奏之聲,使人感到秋的寒意和無限的淒涼。倚着欄杆遠望,心中有多麼愁苦,又流了多少淚水啊!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長子,五代南唐中主。在位十九年,因受北周的威脅,遷都南昌,抑鬱而死。其詞僅存四首,風格悽婉。

這首詞是南唐中主李璟的一篇得意之作,歷來備受名家推崇。據說,一次詞人戲謂馮延巳:“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說:“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這是真心話,決非奉承之辭?詞人通過秋景寫心中憂愁,寫出了一國之君在國家面臨滅亡危險的時候卻無能爲力的無限哀愁。

開端“菡萏香銷翠葉殘”一句,從詞語的選用上,便已達成了一種深微的感受。“菡萏”即“荷花”,亦稱“蓮花”,後兩者較爲淺近通俗,而“菡萏”則別有一種莊嚴珍貴之感。“翠葉”即“荷葉”,而“翠”字又表現了一種情感上的珍美。然後於“菡萏”之下,綴以“香銷”二字,又於“翠葉”之下綴一“殘”字,詩人雖未明白敘寫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對如此珍貴芬芳生命的消逝摧傷的哀感,便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次句繼之用“西風愁起綠波間”,便是寫珍美的生命在充滿蕭瑟悲傷的環境中重現。“西風”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蕭殺悽清,其下又接“愁起綠波間”,便造成多種不同的聯想和效果:一則就人而言,滿眼風波,使人想見其一片動盪淒涼的景象;再則就花而言,“綠波”原爲其託身之所在,而今則綠波風起,當然便更有一種驚心的悲感和惶懼,故曰“愁起”。“愁起”者,既是愁隨風起,也是風起之堪愁。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一般指“春光”,伸引爲青春歲月。這裏的“韶光”後緊跟“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時節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間年華容色的憔悴。所以下面的“不堪看”,纔有無限深重的悲慨。

此詞上闋從“菡萏香銷”的眼前景物敘寫下來,層層引發,直寫到所有的景物時光與年華同此凋傷憔悴的下場,並與“韶光”“不堪看”做結,呼應了開端的“菡萏香銷”“西風愁起”的景色。

詞的下闋前兩句“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是對上闋的呼應。上闋景中雖也有人,但基本上卻是以景物之感發爲主;下闋則是寫已被景物所感發以後的人之情意。“雞塞”是雞鹿塞的簡稱,是漢時一個邊塞,原句出自《漢書?匈奴傳下》:“又發邊郡士馬以千數,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因此後人多用“雞塞”以代指邊塞遠戍之地。全句寄託着思婦之情,因而纔有着“細雨夢迴”的情意。

“小樓吹徹玉笙寒”中“小樓”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徹”之深情,方能體會到“細雨夢迴”“小樓吹徹”之苦想與深悲。這一種意境,一直到“多少淚珠無限恨”,方將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以極爲質直的敘述一瀉而出,正好像引滿的弓箭,一舉中的。然而一發之後,卻又戛然而止,把文筆一推,不復再作情語,而只以“倚欄干”三字做了結尾。遂使得前一句之“淚”與“恨”也都更有了一種悠遠含蘊的餘味。

古詩及賞析3

【原文】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催開春天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註釋】

①解落:解散,散落。《淮南子·時則訓》:“季夏行春令,則谷實解落。”

②解:分解。

③ 二月:春季的第一個月。農曆二月,指春天。

④三秋:農曆九月,指秋天。

⑤過:經過。

⑥斜:傾斜。

【賞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着,變着法兒撒歡兒,炊煙隨着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着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着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絛,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怒的時候,過江捲起漫天狂瀾,有蘇軾的《赤壁懷古》來證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它引發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着,輕蔑地看着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視自己爲一列戰車,而世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爲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悽婉的風,千姿百態的風,你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你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詩人簡介】

李嶠(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古詩及賞析4

詩句

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

出處

唐代李白的《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原文

陶公有逸興,不與常人俱。

築臺像半月,迴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雲,商飆起寒梧。

秋山入遠海,桑柘羅平蕪。

水色淥且明,令人思鏡湖。

終當過江去,愛此暫踟躕。

參考翻譯

翻譯

陶沔公真是逸興橫飛,與普通人那是相當的不同類。

他築的高臺不方不圓,卻如同天上的半個月亮,並且與高高的城牆相對。

我們且在高臺置酒,邊看白雲邊喝酒,豈不痛快?那討厭的秋風也想從高高的'梧桐樹梢下來,湊趣喝一杯。

蕭瑟的山巒走入遠方的大海,寬敞平坦的大地上羅列着桑樹。

城邊的湖水明亮如綠醅,看看就想喝,讓我想起在浙江鏡湖的好時光,

總是要過長江去,到鏡湖看看那老傢伙————賀知章,不醉他成泥,我就是革命不徹底。在單父這個地方,我只是暫時呆一段時間,不過我還是很喜歡這個地方的人情與風光。

參考賞析

賞析

此詩明顯是李白賜金還山回到山東單父(現單縣)所作,當時杜甫高適與他一同來到這裏,當然是李白請客,唐玄宗剛剛給了他不少黃金,沿途也收了不少饋贈,除掉給濟州道士們的錢,估計還有不少贏餘,後來在這裏造酒樓,以及在龜陰買的地大約也是用這筆錢。

當時三人一定很爽,難怪杜甫到死都沒有忘記李白,吃了別人的嘴軟哈!那高適就有點不夠哥們了,幫助李白出獄是宋若思乾的,他在旁邊看熱鬧,其實,當時他比小宋的官大,也是直接管李白的事兒的,恩,不哥們!

單縣故事不少,牌坊也比較有名,李白當初也在這水邊喝過酒,就把這些照片一起發給大家玩玩。

作者介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爲“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古詩及賞析5

淒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絃。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

風雨作品賞析【註釋】:

寶劍篇:初唐將領郭震,向武則天呈《寶劍篇》:“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飄淪古嶽邊。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武則天大爲讚賞。新豐酒:典出唐代馬周遊長安,宿新豐(今陝西省臨潼縣東)酒店,店主人對他很冷淡。馬周要酒悠然獨酌。後唐太宗召對,授臨察御史。

【簡析】:

全詩充溢着生平零落不能遂願的牢騷,有強烈的仕進心理。

古詩及賞析6

 兩漢的《上山採蘼蕪》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賞析】

這是一首寫棄婦的詩。全篇是棄婦和故夫偶爾重逢時的一番簡短對話。棄婦向故夫打聽“新人”的情況:“新人復何如?”一個“復”字用得意味深長,既透露出棄婦心中的無限委屈怨恨,又帶着一絲本能的妒意。故夫則回答:“容顏不如你,手腳更不如你麻利。”棄婦則冷冷地刺了他一句:“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心懷愧意的故夫急於表白,於是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結論。這首詩的本意是詠唱棄婦不幸的命運,卻不從正面寫棄婦的哀怨委屈,反而寫出了故夫的念舊。作者沒有做任何正面的說明和譴責,但是故夫的念舊使讀者瞭解到棄婦是一個美麗勤勞的女子,她的被棄是完全無辜的,她的命運決定於丈夫一時的好惡。至於那位“新人”的命運也就不難猜測了。

此詩,是通過人物對話來表現思想內容的敘事短詩。詩中出現了故夫、故人和新人三個人物。雖然新人沒有出場,但從故夫和故人的對話裏,可以明顯地看出故夫和故人久別後再會的互傾衷腸中流露出的內心痛苦。不錯,故人是以棄婦的面目出現的,但問題在於是被誰棄?從歷來許多觀點中,大都認爲詩中的故夫是造成故人痛苦的主要根源。在反覆味嚼這首詩後,我以爲故人的被棄,責任不在於故夫,也不在於新人,而在於第四者的強制手段。詩中出現的三人可以說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要說清楚這一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故人被棄的原因。我們知道,由於封建社會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決定了那時的農村婦女是個體經濟中家庭手工業的主要生產者,在當時買賣婚姻制度下,媳婦就等於是男方家庭用“禮金”買來的勞動力。所以,勞動能力的如何,在一個家庭中是評價媳婦好壞的標準之一。對於婚姻的離合,婦女的勞動能力也就成爲一個重要因素。《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盡和她“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焦母們嫌她生產太少,成爲她被迫回母家的重要藉口之一。在《上山採蘼蕪》中我們看到,故人的勞動能力明顯比新人強,顏色也不差於新人,按照我們今天所說的所謂“擇優錄取”原則,故夫怎會選取新人而摒棄故人呢?顯然故人不是因爲不能滿足夫家的勞動要求而被趕走,也不是與《詩經》中的《氓》中的女主人公相同,因年長色衰而被棄,據此推知,故人被棄的原因,很可能是“無子”。

“長跪”二字形象地體現了女主人公的知書達理。試想女主人公盡心服侍自己的故夫,如今青春不再,故夫竟無情地將自己拋棄,如今相遇,女主人公內心的悔恨充溢於胸膛可想而知,而她卻沒有發脾氣,沒有迴避,而是恪守着禮節,對拋棄自己的故夫“長跪”,如此氣度,可驚可嘆!女主人公雖然身體跪下了,但內心卻比任何人都堅韌!一句“新人復何如”,表面上語氣平穩,但內心的被拋棄的傷痛對婦人的折磨可想而知。女主人公再說出這句話的'同時,定是心如刀絞。但她仍然勇敢地問了出來,想必面前的故夫對自己前妻的這份氣度亦是十分敬佩,面對如此堅強的女子,故夫內心中對於拋棄她的後悔之情已經油然而生了。

作爲偶遇故夫的開場詞,這句話問得十分巧妙而得體。看似閒話家常般信手捏來,但一句“新人怎麼樣啊?”充分體現了女主人公的自信。這句話也具有一定的挑釁意味。面對女主人公這樣的發問 ,一般的男人通常會說“很好啊,我們在一起很幸福”之類的話,且不說幸福與否,男方爲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通常都會不甘示弱。

這篇詩歌中的男子卻沒有這樣回答。相反的,男子不斷地稱讚前妻的相貌、手工技藝都遠遠勝過“新人”。字字感情真摯,女主人公聽了男子的讓步和懺悔,心中自然洋溢着些許的得意,這個時候女主人公便乘勢追擊,“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出”,女子好像在說:“知道我這麼好,你卻從新門迎娶她,使我從邊門離開?”一句話表面似是責斥,卻又含纏綿深情,大有玩味之處。

男子見女方開始責難自己,知道這是一個機會,是挽回自己心愛女子的機會,便不再給自己留後路,對女主人公所抒發的思念之情愈加深刻,一句“新人不如故”坦蕩直言,很是笨拙,想必已經把女主人公逗樂了。

本來是前妻故夫相遇的尷尬場面,到最後卻如此喜感地收場,讀至此,不僅使讀者會心一笑,爲詩人駕馭詩歌的能力所大爲折服。

男子在回答中,不顧自己大男人的情面,一味地表達對面前的前妻的無限懷念之情。前妻聆聽時的感動亦可想而知。男子語氣卑微而真摯,寫到末尾,恨不得發出“我們重歸於好吧”的感嘆。最後一句“新人不如故”則毫無保留地抒發了男子對女主人公的深深思戀之情。

從男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男子不顧自己的情面,表達了對前妻的深深懷念之情。但若不是這次偶遇,是不是男子永遠也無法說出自己的心事了呢?自從分離後,男子便日夜想念着自己的前妻,時時處於無限後悔之情中,但男子卻沒有去找自己的前妻請求複合。這不是因爲男子不想複合,也不是因爲男子抹不開面子。而是因爲男子拋棄了女子,男子深知是自己錯在先,因此自己沒有資格腆着臉去找自己心愛的女子。對於男子隱藏在詩歌中的豐富感情不亞於女主人公。

古詩及賞析7

出自金代詩人元好問的《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賞析

海棠花比桃花、李花開得晚,而且花朵兒紅白相間,色彩淡雅,深藏在濃密的綠葉之中,並不起眼,不像桃花、李花那樣,在春天爭相開放,吸引人們的眼球。人通過對海棠的描述,讚美海棠潔身自愛,甘於清靜的品性。

它的清新,它的傳神,它的志趣,無一不感動着我。公曆四月上、中旬,正是百花盛開的時候。當然,最早開放的是桃杏了。故有占斷春風是此花(唐·白敏中)和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的歌詠。海棠,開放略晚,先葉後花。當那嫩綠的葉片重重疊起的時候,它的花蕾也纔剛剛綻裂花萼,露出花瓣的'點點鮮紅。作者所賦的就是這時的海棠。我特別讚歎作者抓取的時機是那麼的準確,觀察的是如此細緻!然而作者的本意卻在後面兩句,讚揚海棠的矜持高潔,不趨時,不與羣芳爭豔。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的寫照。

作者以一首海棠詩暗示、告誡自己的兒女們要穩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樣不輕易顯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內心的純潔。

芳心是一個雙關詞語,一層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另一層是兒女的愛慕之心。

古詩及賞析8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註釋」

①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②不覺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③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④夜來:夜裏。

「譯文」

春日酣夢不知不覺到了早晨,

到處都是鳥兒明快的啼叫聲。

想起夜裏的那陣陣風雨聲,

感嘆不知多少花兒零落在庭院。

賞析一:

孟浩然《春曉》

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裏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繫詩的前兩句,夜裏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着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之外,還在於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賞析二: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裏,蘊涵着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啓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於生髮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並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着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着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悽迷意境,和微雨後的衆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牆內、讓人想象牆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衝破了圍牆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迴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迴環波折。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爲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爲惜春。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着詩人的生命,跳動着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古詩及賞析9

《望月懷遠》原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賞析

此詩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詩人望見明月,立刻想到遠在天邊的親人,此時此刻正與我同望。有懷遠之情的人,難免終夜相思,徹夜不眠。身居室內,滅燭望月,清光滿屋,更覺可愛;披衣出戶,露水沾潤,月華如練,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雖美卻不能採擷以贈遠方親人,倒不如回到室內,尋個美夢,或可期得歡娛的約會。

詩的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層層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細細品味,如嘗橄欖,餘甘無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爲千古佳句,意境雄渾豁達。

《望月懷遠》翻譯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張九齡簡介

張九齡(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爲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古詩及賞析10

孟浩然寫春雨的古詩:《春曉》

《春曉》由孟浩然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是一首惜春詩,詩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剎那,鐫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發了對爛漫醉人春光的喜悅,對生機勃勃春意的酷愛。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悠遠深沉,韻味無窮。可以說是五言絕句中的一粒藍寶石,傳之千古,光彩照人。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春曉》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註解】

①春曉:春天的清晨。曉,指天剛亮的時候。

②不覺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③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聞,聽到;啼,鳴叫。

④夜來:夜裏。

【韻譯】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裏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評析】

《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此詩沒有采用直接敘寫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過“春曉”(春天早晨)自己一覺醒來後瞬間的聽覺感受和聯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詩的'前兩句寫詩人因春宵夢酣,天已大亮了還不知道,一覺醒來,聽到的是屋外處處鳥兒的歡鳴。詩人惜墨如金,僅以一句“處處聞啼鳥”來表現充滿活力的春曉景象。但人們由此可以知道就是這些鳥兒的歡鳴把懶睡中的詩人喚醒,可以想見此時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體味到詩人對春天的讚美。正是這可愛的春曉景象,使詩人很自然地轉入詩的第三、四句的聯想:昨夜我在朦朧中曾聽到一陣風雨聲,現在庭院裏盛開的花兒到底被搖落了多少呢?聯繫詩的前兩句,夜裏這一陣風雨不是疾風暴雨,而當是輕風細雨,它把詩人送入香甜的夢鄉,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麗,並不可恨。但是它畢竟要搖落春花,帶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隱含着詩人對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無限遐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之所以深受人們喜愛,除了語言明白曉暢、音調琅琅上口之外,還在於它貼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雋永。

【賞析】

清晨一覺醒來,窗外,鳥兒們清脆的鳴叫聲此起彼伏,跌宕婉轉,像是在演奏動人的協奏曲。春天裏,生命的氣息是那樣美好。突然,昨夜的風聲和雨聲彷彿又在耳畔響起,經歷了夜的風雨,那些春天裏的花兒也不知道飛謝了多少啊!

本詩初讀時,覺得平淡無奇,反覆讀之,才感到詩中別有天地。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超的藝術手法,但卻有獨特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象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雖然短小通俗,卻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深動的“春曉圖”,極富詩情畫意。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給人強烈的聽覺效果,然後通過聯想,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後的春天景色,構思巧妙。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在寫景方面,詩人僅僅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詩人不去寫春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而是從聽覺角度着筆,寫春天裏聲聲音:“處處啼鳥”,“夜間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身臨其境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悽迷意境,和微雨後的萬物復甦。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屋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勾畫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詩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卻又耐人尋味:景真情深,就象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着詩人的生命,跳動着詩人的脈搏。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面對這一年一度的春景,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縈迴心頭。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將情與境自然交融,既把春天的新與美寫得淋漓盡致,又將自己對大自然的鐘愛和對人生的感慨表達得意味深長。

《春曉》幾乎是人人能誦,它已經通俗得不能再通俗,樸素得不能再樸素,但爲什麼人們千百年來還是要欣賞它,傳承它,去挖掘更深更美更有價值的東西來,直到今天人們還是不能捨棄它呢?!我想,只要有春天,只要還有人愛春天,愛生命;那麼《春曉》就永遠不會,也不能停止“春曉”......

古詩及賞析11

  朱熹讚美春天的古詩:春日

  勝日②尋芳③泗水④濱⑤,

  無邊光景⑥一時新。

  等閒⑦識得東風⑧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註釋】

題、春日:春天。

2、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詩人的好心情.

3、尋芳:遊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光景:風光風景

7、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8、東風:春風。

【譯文】

我選擇了一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河邊,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一時間都換了新顏。輕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簡析】

人們一般都認爲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爲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名句賞析】

——“萬紫千紅總是春。”

首句點明出遊的時令、地點,下三句寫“尋芳”的所見所識。春回大地,詩人耳目一新。正是這新鮮的感受,使詩人認識了東風。彷彿是一夜東風,吹開了萬紫千紅的鮮花;而百花爭豔的景象,不正是生機勃勃的春光嗎?詩人由“尋”而“識”,步步深化,統率全詩的則是一個“新”字。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古詩及賞析12

原文:

燒歌

起來望南山,山火燒山田。

微紅夕如滅,短焰復相連。

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

低隨迴風盡,遠照檐茅赤。

鄰翁能楚言,倚鍤欲潸然。

自言楚越俗,燒畲爲早田。

豆苗蟲促促,籬上花當屋。

廢棧豕歸欄,廣場雞啄粟。

新年春雨晴,處處賽神聲。

持錢就人卜,敲瓦隔林鳴。

卜得山上卦,歸來桑棗下。

吹火向白茅,腰鐮映赬蔗。

風驅槲葉煙,槲樹連平山。

迸星拂霞外,飛燼落階前。

仰面呻復嚏,鴉娘咒豐歲。

誰知蒼翠容,盡作官家稅。

譯文:

我站起身來望南山,山火正旺燒着山田。

久久餘火如同熄滅,短短的火焰又相連。

參差不齊燒向山崖,漸漸燒向了青石阪,

低處風吹過火滅盡,高處照紅了茅屋檐。

鄰翁能說楚地的話,身靠鏟鍬想要淚下。

自己介紹楚越風俗,火燒草木耕種山田。

豆苗如同蜷縮的蟲,籬上的花開堂屋前。

破爛木豬舍豬歸欄,廣場之上的雞啄米。

新春的雨後放晴日,酬神賽會遍佈鄉間。

持錢去找人去占卜,敲瓦之聲隔樹林傳。

卜得宜於種田的卦,桑棗之下細細話談。

吹火燒白茅滿山地,紅色甘蔗映入腰鐮。

風吹槲葉煙霧迷漫,棵棵槲樹遍野滿山。

火星飛起飛拂天外,飛灰落在臺階之前。

巫師大呼又打噴嚏,鴉娘前來祝賀豐年。

誰知豐年收穫食物,卻被官家全部拿完!

註釋:

1.微紅:指燒過之後剩下的餘火。

2.短焰:因長草經初次大火焚燒殆盡,所以即使再燒起來也不能發出長的火苗,而只能發出短的火焰。復:又。

3.差(cī)差:火勢蔓延,前後參差不齊。

4.冉冉:漸漸前進的樣子。凌:升上。青壁:青色的石壁。

5.低:指南山的低處。迴風:迴旋的風。盡:火盡,火熄滅。

6.楚言:楚地方言,古代楚國面積廣大,主要在長江中游地區及漢水流域,即今湖北、湖南、安徽諸省。後來,長江下游的吳、越也變成了它的領土。

7.倚:靠。插:同“鍤”,即鏟鍬。潸(shān)然:流淚的樣子。

8.越:古有越國,在今浙江省北部一帶。

9.燒畲(shē):一種種旱田的方法,其法是先放火燒去地面草木,使灰燼變爲肥料,然後下種。這是一種在地廣人稀的地方採用的一種較爲粗放的耕種方式,又稱“火耕”或“火種”。

10.蟲促促:指豆苗長得如蜷縮的蟲子,言其茂盛。促促,即蹙蹙,蜷縮的樣子。

11.廢棧:破木棚,這裏指農家豬舍。豕:豬。欄:木欄,指豬舍。

12.賽神:酬神賽會,農村在舉行酬神賽會時,往往敲鑼打鼓,演唱文藝節目,酬神也娛人。

13.就人:到卜人處。就,接近。人,卜人,算卦占卜之人。卜:占卜。

14.敲瓦:一種巫俗,敲碎瓦片,觀察瓦的裂紋,以此定吉凶,稱爲“瓦卜”。

15.山上卦:適於上出種田的卦象。

16.白茅:草名,燒舍之時正是遍山白茅茂盛之時。

17.赬(chēng):紅色。

18.槲(hú):樹名,一種落葉喬木,高二、三丈,葉大,倒卵形,長約四、五寸。槲葉冬天存留於枝上,第二年嫩芽發生時才脫落。

19.迸星:飛起的火星。拂霞外:拂天外,形容火星飛得高。

20.燼: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

21.鴉娘:母鴉,古時一種迷信的說法:說烏鴉飛到人家是吉祥的預兆,預示豐年,白居易《和大觜烏》詩有“此鳥所止家,家產日夜牢,上以致壽考,下可宜田農”的詩句。咒:祝。

22.蒼翠容:指獲盛的農作物。

23.盡:全部。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目睹的南山燒畲的情況,並記錄了鄰舍老翁關於楚、越燒畲種田的介紹。從這些描寫中,表現了農民勞動的辛勤,和農民的`善良及對生活充滿着希望。從這些描寫中,更表現出官府剝削的嚴重,和官稅的害人。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官府的怨恨也在這些描寫之中表現出來。

這首詩由三部分組成。前八句是作者談自己看到的南山燒畲的情況。這部分寫得有聲有色,燒畲的過程安待得清清楚楚。作者先寫自己“起來”看見南山山火燒山田,再寫山火似滅而復燃,並連成一片,又參差不齊地向山崖燒去,漸漸地燒向青色的石壁。最後寫近處的山火隨着一陣迴風過後熄滅了,而遠處的山火又捲起了赤色的火焰,並把茅崖照得通紅。這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印證。

從第九句到第三十句是這首詩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通過鄰舍老翁的口介紹了楚、越燒奢種田的情況。這位老翁還沒等發言,就“倚插淚淆然”,可見在這位老翁的心裏有着深深的痛苦,這就爲最後揭露官府的重稅奠定了伏筆。接下去,詩文沒有談這位老翁如何痛苦,也沒有直接交待這位老翁“欲潸然”的原因,而是大寫特寫農民燒奮種田的盛況。這些農民在“新年春雨晴”的時侯舉行酬神賽會,求神問卜,得到了宜於種田的吉卦。他們在桑樹棗樹之下商量種田事宜,又放火燒山,揮鐮割草,種得“豆苗蟲促促,籬上花當屋”,他們養豬養雞,辛勤勞動,他們迎來了一年的豐收。如果詩文到此爲止,如果這首詩沒有老翁“欲潛然”的描寫,人們會把這首詩與一般描寫“農家樂”的詩混爲一談。

這首詩的可貴之處是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僅兩句詩:“誰知蒼翠容,盡作官泉稅。”原來,農民們爲之賊出辛勤勞動並寄以莫大希望的“蒼翠容”,竟然全部被統治階級以“官家稅”的形式搶走了,農民從一年的豐收中什麼也沒有得到。這就是這位老翁“欲潛然”的原因,也是詩人作詩的真正意圖。詩人在這首詩的第二部分大寫特寫農民的辛勤是爲了揭露唐代統治者對農民的掠奪鄉大寫特寫農民的希望是爲了指出是官府的重銳使農民的希望破滅。

如上所述,這首詩結構新穎,詩文波瀾起伏,情節曲折多變化。詩人先寫自己所見,再寫自己所聞,所見與所聞互相補充,最後兩句篇末點題,說出詩人作詩的真正用意。其次,這首詩有敘述有描寫,描寫與敘述緊密結合。這首詩較多的是敘述性語言,這些敘述性的語言清楚地交待了燒舍種田的過程,使全詩層次分明,內容充實。這些敘述性的語言是全詩的骨幹。這首詩也有不少描寫,這些描寫使這首詩形象生動。“豆苗蟲促促,籬上花當屋”,“廢棧豕歸欄,廣場雞啄粟”,籬笆上,堂屋前,苗茁壯,花鮮豔,豬歸欄,雞啄米,寫得火火有生氣,這是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這中間寄託着農民的希望,也寫出了農民對生活的熱愛。“風驅槲葉煙,槲樹連平山”,“迸星拂霞外,飛燼落階前”,寫出了滿山槲樹葉,遍地燒山煙,火星飛天外,灰燼落階前的情景。這裏既突出了燒畲種田的壯觀景象,又突出了景物多變化的持點。再其次,這首詩的語言靈活多變化,驕散並用。詩中有不少句子對仗工整,流楊優美,“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廢棧豕歸欄,廣場雞啄粟”,“迸星飛霞外,飛燼落階前”等句子就是這樣,而這些詩句又與散文化的詩句配合使用,“起來望南山,,山火燒山田”,“鄰翁能楚言,倚擂欲潛然”,“誰知蒼翠容,盡作官家稅”,這些都是通俗的口語,有明顯的散文化的傾向。這首詩在押韻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多次變換韻腳,使全詩顯得形式靈活多交化,避免了呆板的缺點。

古詩及賞析13

原文:

伐柯

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

譯文:

怎麼砍伐斧子柄?沒有斧子砍不成。怎麼迎娶那妻子?沒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這個規則在近前。要想見那姑娘面,擺好食具設酒宴。

註釋:

1、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說文解字》:柯,斧柄也;伐,擊也,從人,持戈。

2、匪:同“非”。克:能。

3、取:通“娶”。

4、則:原則、方法。此處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5、覯(gòu):通“遘”,遇見。

6、籩(biān)豆有踐:在古時家庭或社會舉辦盛大喜慶活動時,用籩豆等器皿,放滿食品,整齊地排列於活動場所,叫做籩豆有踐。此處指迎親禮儀有條不紊。籩,竹編禮器,盛果脯用。豆,木製、金屬製或陶製的器皿,盛放醃製食物、醬類。

賞析:

《國風·豳風·伐柯》是首男子新婚燕爾時所唱的歌,描述了他婚姻的美滿。首章明白告訴讀者:媒妁是使兩人好合的人。男女雙方的結合,要有媒人從中料理,婚姻才得以成功。作者說得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其道理就像做個斧柄那樣簡單明白,興中有比,比喻淺顯易懂。

詩的第二章讚美了新婚的妻子,但奇怪的是,一不讚其年輕貌美,二不言其和順溫柔,獨獨說“籩豆有踐”,讚賞其善於料理祭祀宴饗事宜。這是很值得注意的。

“我覯之子,籩豆有踐”,男子很興奮地看到,他的新婚妻子料理宴席祭祀有經驗。封建社會裏,娶妻是以祖宗“血食”、延綿家族爲目的,因而理想的女人不是貌美、健康,能生兒育女,而是能夠輔佐宴饗祭祀。“椒聊之實,蕃衍盈升。”“椒聊之實,蕃衍盈掬。”(《國風·唐風·椒聊》)暗示這位女子的外貌,是一個多子多孫的美女子。

詩中的男主人公滿心歡喜因爲娶這樣的女子爲妻。他鄭重提出“籩豆有踐”這一點並因此而滿心歡喜,宣佈其婚姻的美滿。認爲只有懂得籩豆之事,才真正“宜其室家”。這些都從側面反映出了封建的倫理觀念、宗法觀念已經滲透到婚姻生活中,成爲衡量愛情是否美滿的準則了。

此詩從語義上分析,有兩重意義,一是文本的表層語義,二是作爲引申隱喻的深層語義。

從文本語義來說,《伐柯》以砍伐一支合適的斧頭柄子作比喻,說男子找一個心目中的妻子,如斧頭找一支合適的柄子一般,要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也要有媒人、迎親禮等基本的安排。男子心中的得意,情緒的興奮,都凝聚在這首自得自悅的歡歌中。在古代詩歌中,常以諧音示意。“斧”字諧“夫”字,柄子配斧頭,喻妻子配丈夫。詩中所說“匪媒不得”“籩豆有踐”,也是具體地寫出古時娶妻的過程:媒人兩家介紹牽線,最後雙方同意,辦了隆重的迎親禮儀,妻子過門來。這是中國古代喜慶民俗的場景,也表示中國人對婚姻大事的嚴肅重視。

從引伸隱喻義來說,重點落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這兩句詩上。此處的伐柯,已經不是丈夫找妻子那樣狹義的比喻,而是廣義地比喻兩種事物的協調關係:砍伐樹枝做斧頭柄,有斧與柄的協調關係;做其他事情,也有兩方面的'協調關係。要協調兩方面的關係做到好的柄子配上好的斧頭,那就不能背離基本的原則方法(“其則不遠”)。如果砍下的枝條歪七扭八,過粗或過細,都不能插進斧頭眼中,成爲適手的斧柄。砍取斧柄,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那麼,協調一件事物或一種活動的雙方,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原則、方法。從具象的斧與柄的關係,上升到抽象的一體兩面的關係,這個比喻就有了廣泛的意蘊,啓示了一個事物發展的共同規律:按一定原則才能協調。後人常用“伐柯伐柯,其則不遠”,來表示有原則的協調關係,來引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活動,就是從廣義的比喻性來理解這兩句詩的。

這首詩還蘊含着深刻的辯證思想:一方面強調“匪斧不克”、“匪媒不得”,因爲運動變化需要一箇中介,所謂“自內出者無匹不行”,或如陽明子所言“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心外求理,“伐柯伐柯,其則不遠”,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自身,外面的中介只是“應”,“感”纔是運動變化的主宰,或雲“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整首詩是在闡述《易傳》“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的道理,前半部分說“無平不陂”,後半部分說“無往不復”。

此詩歌者採取了設問的方式,從最淺顯的比喻入手,言簡意賅,形象鮮明,把娶妻必須行媒的道理說得很明確、很具體,給人一種不可置疑的印象。詩意單純明朗,語言樸素自然。在一問一答的陳述中,歌者那喜形於色的情態也躍然紙上。由於此詩說到娶妻要有媒妁之言,再加上“伐柯”的比喻樸素明朗,淺顯易懂,後世遂以“伐柯”“伐柯人”稱作媒人,稱替人做媒爲“作伐”“伐柯”“執柯”。

古詩及賞析14

望月懷遠——唐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佳節對着明月懷念親人的詩。詩的開頭兩句話,就直接點出了詩的主題,作者用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的`景色――中秋之夜,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主人公仰望着月亮,想起遠在天涯的親人,是不是也在明朗的月光下想着自己呢?這兩句話成爲千古流傳的名句。我也特別喜歡這兩句話。接下來,詩人通過對主人公的“夕起”、“滅燭”、“披衣”等一系列動作敘述,和“怨”、“憐”、“覺”等心理描寫,給我們描繪了主人公因爲思念親人而半夜起牀,在月光下披着衣服,望月相思的動人情景。最後兩句“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表達了主人公想念親人的無奈,和期盼團圓的強烈願望,語言形象真切,溫柔纏綿,回味無窮。

古詩及賞析15

【原詞】:

御街行 秋日懷舊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練,長是人千里。

【註釋】

①香砌:指花壇;②欹:傾斜。③都來:算來。

【翻譯】:

紛紛雜雜的樹葉飄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階上,當次夜深人靜之時,那悉悉索索的落葉聲更增添了秋天的涼意。捲起珍珠串成的錦簾,華麗的樓閣上空空蕩蕩,只見到高天淡淡,銀河的盡頭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裏,都能見到那素綃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裏,心上人都遠在千里之外。

愁腸已經寸斷,想要借酒澆愁,也難以使自己沉醉。酒還沒有入口,卻先化作了辛酸的眼淚。夜已深,燈已殘,燈火明滅之間,只好斜靠枕頭,聊作睡去,這無休無止的孤棲,真讓人嚐盡了孤獨相似的滋味。算來這苦苦的等待尚遙遙無期,雖說是終日眉頭緊鎖,心緒萬千,也沒有一點辦法可以解脫迴避。

【賞析】:

《御街行?秋日懷舊》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的文學作品。詞的上闋着重描寫秋葉的景色,開頭一個“碎”字,不但寫出秋葉紛紛墜地的無奈,更渲染出寂夜中悲涼寥寞的心情。緊接着從視覺來寫,視線越過珠簾投向樓外,看見垂地般的銀河,皓月當空,將詞人的思緒引向千里之外的故人,景中透情,引起下闋。下闋抒寫離恨,“愁腸已斷”作情極之語,已不能自持,潸然淚下,在輾轉難眠之中飽嘗了愁苦滋味。最後三句用白描手法寫愁思,很是真切生動。這首詞層深曲折,愁意、愁態、愁容步步逼近,層層翻出,將詞人懷人的愁思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詞副題爲“秋日懷舊”,是詞人抒寫秋夜懷人之作。衆多著名的詞評大家都對此詞讚賞有加,認爲此詞做到了情景交融。

詞的上片主要描寫秋景,而寓情於中。詞中描繪了黃葉紛飄、寒聲碎亂、銀河垂地、月華如練的秋夜寂寥蕭瑟的景色,抒寫了愁腸寸斷、無法排遣的離愁別恨。詞人爲表達秋思,在寫法上獨闢蹊徑,僅僅通過最富秋天特徵的秋聲和秋色作引,而秋思便順理成章地被表露了出來。首先,詞人在開篇寫“紛紛墜葉”,是從聽覺的角度進行描寫,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寫出落葉墜落石階的情景。我們知道,樹葉變黃,紛紛飄落,便意味着秋天到了。正所謂“一葉落知天下秋”。而樹葉飄落時,沙沙作響,這種聲音即所謂的“秋聲”或“寒聲”。在寂靜的夜裏,聽到這種沙沙聲,人們便會感覺到一絲秋意。“寒聲碎”三個字,既明示了落葉聲音之細碎,又點明這落葉的聲響帶着秋之寒意。詞人正是通過沙沙響讓人們感知落葉之聲,進而感知秋聲,進而感知寒意。“寒”字兼寫物境與心境,既描寫出秋寒節候的感受,又襯托出詞人孤寒的處境,可謂妙極。“真珠”五句,寫的是詞人在空寂的玉樓之上,捲起珠簾,登樓觀看秋月的情景。詞人用細膩的筆觸,將此情此景描畫得色澤綺麗,但又不失清正剛直之氣。試想,在玉樓之上,高高捲起珠簾,極目環顧四方,此種意境,何其奔放!“天淡銀河垂地”一句,則僅用六個字便勾畫出了遼遠空曠的`秋夜之天空,難怪詞評家皆贊此句爲佳句,堪與杜甫“星垂平野闊”相媲美。“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採用慣常之意境,以月寫相思,聲情並茂,頓挫有致,遒勁有力。珠簾、銀河、月色,在詞人筆下都顯得雄壯、奔放、激昂。

詞的下片全爲抒情,層層遞進,反覆詠歎。開篇“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以一個“愁”字,惟妙惟肖地寫出了三種不同的“愁”:酌酒垂淚之愁意、挑燈倚枕之愁態、攢眉揪心之愁容。愁之深,以至於詞人不得不借酒澆愁。然而,酒還未到愁腸,就已經先化成淚了。酒化作淚的寫法,在范仲淹的其他詞作裏也很常見。如他在《蘇幕遮》中就寫到:“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但在本詞中,詞人又別出心裁,酒還未入腸就已化作淚,相比之下,此愁更深,此情更切。“殘燈明滅枕頭欹”,空中高掛的明月卻明亮如晝,與之相比,屋裏昏暗如滅的殘燈更讓人增添了一絲淒涼之感。在這種境況下,愁人倚枕對燈,凝思出神,其“愁”顯得更加形象、具體。以此作鋪墊,詞人寫到“諳盡孤眠滋味”,既順理成章,又能深深地打動人心。結語三句,寫這懷舊之事,向來都是沒法迴避的。不是縈繞在心頭,就是鬱積在眉頭。通常情況下,古人寫愁情,或寫愁從心頭轉到眉頭,或反過來,寫愁從眉頭轉到心頭。此處范仲淹又自出新意,寫“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則顯得更加全面,堪稱佳句。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即是源自此處。

全詞情景交融,詞人以景語入,以情語收,將懷人相思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纏綿悱惻,深摯感人。

【閱讀訓練】:

一:

(1)請描述上闋呈現的場景。這個場景表現出什麼樣的氣氛?(3分)

(2)本詩下闋以“愁”爲核心,請分析詞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訴說詞人內心的無盡愁苦的。(4分)

3、上闋是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秋夜景象的?請簡要分析。(4分)

4、結合詞句內容,簡要分析“寒”字在表達上的作用。(2分)

5、下闋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來訴說詞人內心的無盡愁苦的?請簡要分析。(4分)

二:

(1)有人認爲“寒聲碎”的“寒”“碎”兩字用得極妙,你同意嗎?請簡述理由。

(2)請從“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

3.“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在我們所學的高中課本中,有一個詞人就化用了此句,那是誰化用了呢?其化用後的句子是哪句呢?

4.請簡要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以及全詞的特色。

三:

(1)有人認爲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句寫得極妙,請簡要分析它營造了怎樣的

意境。(4分)

(2)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作一賞析。(4分)

四:

(1)請簡要分析上闋景物描寫的特點。

(2)本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參考答案】:

一:

(1)黃葉飄落香階上發出的細碎的聲響,主人公獨坐樓閣,擡頭望月,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友人.(2分)這個場景呈現出孤寒寂寞的氣氛.(1分)

(2)①誇張手法:“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運用誇張手法,比入腸化淚更進一層,愁情更是難堪悽切。② 情態描寫(細節描寫):下片先以一個“愁”字盡寫酌酒垂淚的愁意,“枕頭欹斜”,作者以極爲簡練的語言生動寫出了詞人挑燈倚枕獨對燈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態的愁態。③融情於景:“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陰暗的氛圍,表達了詞人悽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諳盡孤眠滋味”,這句以獨白式的語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難眠的難言愁情。“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在心頭縈繞,就是在眉頭攢聚。作者的內心獨白形象地寫出了無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點一分,兩點滿分)

3、作者主要通過視覺、聽覺,抓住秋聲和秋色來描寫秋夜景象。(2分)“紛紛墜葉”句主要是訴諸聽覺,借耳朵所聽到的沙沙聲響,感知到樹葉飄墜香階之狀。(1分)“天淡銀河”、“月華如練”句則訴諸視覺,勾畫出秋夜空曠的天宇、明淨的月光,營造典型的相思氛圍。(1分)

4、“寒聲碎”這三個字,不僅明說這細碎的聲響就是墜葉的聲音,而且點出這聲響是帶着寒意的秋聲。(1分)一個“寒”字用得極妙,既是秋寒節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寂寞處境的感受,兼寫物境與心境。(1分)

5、①誇張手法:“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腸已愁斷,酒無由入,雖未到愁腸,已先化淚。運用誇張手法,比入腸化淚更進一層,愁情更是難堪悽切。②細節描寫:作者以“悽”字極爲簡練地寫出了詞人挑燈倚枕獨對燈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態的愁態。③融情於景:“殘燈明滅枕頭欹”,室外月明如晝,室內昏燈如滅,兩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陰暗的氛圍,表達了詞人悽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諳盡孤眠滋味”,這句以獨白式的語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難眠的難言愁情。“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算來這懷舊之事,是無法迴避的,不是在心頭縈繞,就是在眉頭攢聚。作者的內心獨白形象地寫出了無法排遣的愁情。(答出其中的兩點即可得4分)

二:(1)同意。“寒”意爲寒冷,“碎”意爲破碎。表現寒秋時節,秋葉紛紛墜地的無奈。體現了自己處境孤寒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涼寥寞的心情。

(2)這首詞上片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從夜靜葉落寫起,因夜之愈靜,故愈覺寒聲之碎。“真珠”五句,極寫遠空皓月澄澈之境。“長是人千里”之語,可見作者久羈之苦。下片即從此生髮,步步深婉。酒未到已先成淚,情更悽切。“殘燈”兩句,寫屋內黯淡情景,與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傷感。末三句,愁更難堪,情更悽切。

3.李清照;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4.此詞上片描寫秋夜寂靜,寒聲細碎,天高月明的景色,以顯示人在千里之外的孤寂。下片寫羈旅人愁思淒涼的苦境。全詞寫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1)此句描寫寒秋時節夜晚,秋葉紛紛墜地的景象,營造了寂寥悲涼的意境,體現了作者孤寒處境的感受。

(2)這首詞上片從夜靜葉落寫起,極寫遠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繪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寫孤眠愁思的情懷;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寫出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愁情。

四:(1)①動靜結合。“墜葉”爲動,明月是靜。

②以聲襯靜。落葉的細碎之聲,使夜的寂靜特點更加突出。

③從視覺、聽覺等多個角度對景物進行描寫。

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練”的比喻使月光的潔白、靜謐躍然紙上。

(2)寫秋夜離人相思之情。

①間接(借景)抒情:詞的上闋在秋夜寒寂靜的畫面中寄寓了詞人深切的懷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寫抒情,詞的下闋通過描寫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態,刻畫了一個因思人而深夜難眠的人物形象。)

②直抒胸臆。詞的下闋“酒未到,先成淚”“諳盡孤眠滋味”等,直接表達了主人公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