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爲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1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背景:這首詩是白居易於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

大意:孤山寺北,賈公亭西,西湖的水面剛剛漲起來,朵朵白雲好象和湖面連成了一片。幾隻早早飛出來的黃鶯爭着飛向朝陽的樹枝,剛從南方回來的燕子忙着啄銜軟泥,它們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窩?繽紛的花朵就要漸次開放,將會迷人眼目;嫩綠的春草還只能蓋住馬蹄。我最喜歡湖東一帶風景,特別是那柳樹成蔭的白沙的堤,走了一遍又一遍還是逛不夠。

中心思想:全詩緊扣環境和季節的特徵,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如“水面初平”;“爭暖樹”,“暖樹”者,向陽之樹也,春寒未退,故鶯爭集其上;“啄春泥”,燕初來也;“沒馬蹄”,草初生也──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把春到西湖的景象寫得生意盎然,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重點賞析:

(1)首聯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

(2)“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分別用“爭”和“啄”生動的寫出了鶯爭向暖樹上去歌唱;新燕銜泥築巢情景,給人們生機勃勃的感覺,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3)“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頸聯寫花草,表現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遊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形象的寫出了春天的美麗和沉醉於美景的春遊的人們的感受。

(4)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爲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

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作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空白,言有盡而意無窮,給人增加了想象的空間。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2

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背景:這首詩是詩人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遭遇安史之亂時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念親的感情,感人至深。

賞析

1、“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後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這一聯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着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這自然是詩人移情於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並無區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啓下,章法分明。

3、“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意思是自開春以來戰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

4、“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麼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3

1.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這兩句寫景抒情,生動含蓄地刻畫了思婦對愛人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過盡千帆”可見思婦望江時間之長。“皆不是”三個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斜暉脈脈水悠悠”是寫夕陽西下,江水不斷東流的自然景象,江水悠悠,預示着明天、後天還要不停地等下去。等待是充滿渴望的,又是苦惱無奈的,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畢現。

2.腸斷白蘋洲。

——生動含蓄地刻畫了思婦盼望之切,相思之苦,憂愁之深。

3.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的思鄉報國之情。

4.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運用互文,情調悲愴,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朝廷重內輕外,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5.親射虎,看孫郎。

——運用典故,突出地展現了作者雖然年紀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狂氣。

6.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遣馮唐”運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一樣重用自己。

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運用典故,表達了作者要報效國家,抵抗入侵者,建功立業的決心。

8.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此句運用比喻,巧妙地將抽象的感情化爲具體的形象,把愁搬上了船,是愁有了重量,不但隨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來載,極爲爲自然妥帖。

9.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生動的描寫了驚險激烈的戰鬥場面,刻畫了一個殺敵報國的英雄形象。

10.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此句表現了作者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以及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4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大意: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所用。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

中心:《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鬱不平之氣。

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二句是說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爲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爲,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寫作手法:

《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即物興感的詠史詩。在這首詩中,詩人借物感興,借赤壁之戰的遺物而發懷古幽情:鐵戟未銷,人事已非,感慨深沉,這種以小見大、撫今憶昔的手法,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之妙處。詩的後兩句尤其巧妙,它引用史實,卻不拘泥史實,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創造出飛騰的意象來。這兩句議論,大膽假設,出語驚人,並從側面落筆,以假使之辭言周瑜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僥倖成功,來抒發自己空有才情而難逢良機的感慨。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5

望嶽(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背景: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中間兩聯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

主題:詩中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爲歌詠泰山的名篇。

大意: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麼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着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鍾,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斷了。泰山極高,白日裏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雲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山頂,舉目縱觀羣山的低矮渺小。

賞析: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着“望”字寫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是虛筆,着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 “鍾”字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才把泰山營造得如此神奇秀麗。“割”煉得極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表達了心情的激盪和眼界的空闊。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寫出了他心底的願望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裏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峯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6

觀滄海

東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背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

大意:向東到碣石山來觀看滄海雖然已到秋風,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秋風蕭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

中心思想: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宏偉的政治抱負----即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

重點賞析:

開頭交代觀海的地點

(1)“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竦峙的山島,後二句則是具體寫“水何澹澹”,這裏寫了動態的“盪漾的海水”、“洪波”和靜態的“聳立的山島”、“草木”,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宏偉遼闊氣象。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這是實寫,同時對下文起了襯托的作用。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藉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和宏偉的政治抱負----即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

這首詩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爲“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7

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整體把握

開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維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這實際上是被排擠出朝廷。這首詩所寫的就是這次出使的情景。

賞析

1、“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寫自己輕車簡從,要前往邊境慰問將士。要走多遠呢?是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

2、“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好像“徵蓬”一樣隨風而去,又恰似“歸雁”一般進入胡天。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是多麼醒目,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詩人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淨,直入人心。 “長”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裏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被王國維贊爲“千古壯觀”的名句。這兩句詩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

首先,它有畫一樣的構圖,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到綿延無邊的大漠,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很豐富。其次,它有畫一樣講究的線條,一望無際的大漠上,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第三,這兩句在色彩上也很豐富,廣闊無垠的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靜靜地居於天際,輝映着波瀾不驚的閃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

3、“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經過長途跋涉,詩人終於“蕭關逢候騎”,卻沒有遇見將官。一問才知道“都護在燕然”:將官正在燕然前線呢!故事似乎還要延續下去,但詩歌卻於此戛然而止,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

(補充)《紅樓夢》裏香菱說:“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她雖然不能夠清楚地說出這兩個字到底好在哪裏,但是憑直覺感到它們描寫孤煙與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蘇軾評價王維雲“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真是非常恰當啊。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8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背景: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作者王灣,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大意:大路繞過青山之外,船在綠水中向前航行。潮平息,江面寬闊;風順,白帆高掛。在夜將盡未盡之時,海上一輪紅日升起;江上萌動的春意,在舊年未盡時提前到來。寫回家鄉的書信到什麼地方去寄?要到歸雁經過的洛陽附近。

中心思想:這首詩寫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見的景象和作者的思鄉感情。

重點賞析:

開篇表明船到鎮江後,作者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1)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頷聯寫船上所見景色,“平”“闊”“正”“懸”四字煉得好:“潮平”,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纔有懸空的態勢。“潮平”一語,又是爲頸聯中“江春”一語作鋪墊。這裏以“一帆懸”之小景,寫出了“兩岸闊”之大景的神韻,是“形容景物妙絕千古”的名句。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頸聯既寫景又點明瞭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這麼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況詩人離家日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旅居他鄉,見到此景,情何以堪?這裏透露出自然的理趣,“生”“入”擬人手法的運用形象的寫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來的變化更有動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來臨,透出勃勃生機和積極、樂觀、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的哲理。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給他傳遞家書了。表達了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9

《西江月》(南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背景:辛棄疾曾兩次罷官,隱居在上饒(今屬江西省)的帶湖,前後將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裏寫的。

中心: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閒適心情。

大意: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談論着今年的豐收。

下片寫的是後半夜的景象:烏雲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不用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賞析藝術特色:

詞人在夜行中見到、聽到這一切,他內心的喜悅是可想而知的。這些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很動人的。一方面,詞人正是用農村夏夜裏特有的聲音──蟬鳴、鵲啼、蛙叫、人聲來渲染歡樂的氣氛;從另一方面看,這些聲音又全都是從夜行人的聽覺中反映出來的,他能清晰地聽到這一切,反過來又表現了夏夜的寂靜。這正是寓靜於動的寫法,能夠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同時對下文起了烘托作用。

下片寫避雨纔是詞人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在山野裏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忽見”表現了作者的驚喜之情。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的。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10

渡荊門送別(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背景: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於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遊,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遊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由於詩人選取日、月、江。天這樣瑰麗大氣的意象,顯得大氣磅礴,風格雄健有力,描寫又逼真如畫,意境高遠,成爲李白描繪祖國壯麗河山著名的詩篇之一。

大意:詩人經巴渝,過三峽,渡荊門入楚。渡過荊門之後,就漫遊到開闊曠遠的楚地了。坐在船上極目遠眺長江兩岸一路壯麗多姿的景色,快速流動的崇山峻嶺隨着船的飛流直下而逐漸隱退,直至消失在平野的盡頭,別具空間流動感。從荊門望去,滾滾大江東逝去,好像流到荒漠之外,天空也愈發顯得高遠遼闊,晚上映在江面上的月亮的倒影,好像是從天外飛來的明鏡。白天,擡頭仰望遼闊的楚天,彩雲悠悠,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的奇觀。

重點賞析:1“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個“入”字形象生動,寫出了氣勢的博大。面對如此壯美的景色,詩人豪情萬丈,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和昂揚的激情。

2、“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寫長江白天和夜晚時的景色,這兩句把詩人初次離家遠遊的新鮮、驚喜表達出來了。

3、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用擬人化的手法寫故鄉山水的`殷勤,言簡意豐。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懷念。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11

遊山西村(南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中心:《遊山西村》全詩緊扣“遊”字,按時間推移展開敘述,生動地描繪了優美的農村風光,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這首詩語言質樸清新,塑造了一個遊客形象。層次清晰,語言生動。中間兩聯對偶自然工整,顯出詩人錘鍊字句的非凡功力。

賞析: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農家雖無好酒,但遇上豐年也要留足雞、肉等款待客人。這句寫出豐收的年景和農民熱情好客的淳厚性格。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動中即景,寫出曲折多變的景色。“山重水複”見地形複雜,顯出所經山水之無窮變化。一個“疑”字點明這變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致。“又一村”則寫出自己的欣喜之情。這兩句寫出了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的境界,蘊含着生活的哲理。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社日未到,但農民們已經吹簫擊鼓,結隊往來,衣着都很簡樸。描繪鄉村社日前夕的熱鬧情景。 “古風存”,用農民服飾的簡樸盛讚他們性格的淳厚質樸。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這一句寫主觀心境,如果今後有時間乘月色出遊,我會隨時拄着手杖來敲你們的門的。作者的戀戀不捨之情溢於言表。詩人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美里,對這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⑤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大意:自己被棄置在巴山楚水荒涼的地方,度過漫長的23年。經過23年的貶謫,如今歸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思舊賦》表示悼念;回到故鄉,只覺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的陌生人一樣。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今天聽到你爲我吟的詩,我很感動,讓我們暫借這一杯酒來振作精神吧。

中心:作者在詩中不僅表達了長年被貶偏遠之地、政治失意的憤懣,而且表示了對生活、對未來的積極、樂觀精神。

賞析:

1、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飽含詩人無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內心的憤懣不平。

2、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頷聯承上聯寫歸來後的感觸。上句用向秀作《思舊賦》的典故,隱含他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下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暗示貶謫時間的長久,和因人事變遷而產生的生疏、悵惘的心情。“翻似”二字顯然有抑鬱不平的意思。這兩句用典,涵義十分豐富。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以“沉舟”“病樹”作爲反襯,描繪出千帆競發、萬木爭春的富於生機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這兩句詩因有相當高的思想、藝術境界和深刻的哲理,而成爲歷來傳誦的名句。現在人們賦予它新的意義,常用它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4、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長精神”,向友人表明態度,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結束全詩,不僅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精神,也給友人以鼓舞,收到語已盡而情未了的藝術效果。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12

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大意: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主題:這是一篇抒情作品,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

賞析:它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前三行全是寫景,二十八字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深秋晚景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簡約而深細。動態的“流水”,與靜態的“小橋”“人家”靜景與動景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圖景帶上悲涼的氣氛。使“斷腸人”更添悲愁。“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作者寄情於物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天淨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傑作。

初中課內古詩詞賞析13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整體把握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但是把這首詩和作者其他的詩結合起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比在官場“爲五斗米折腰”強。

詩歌描繪:詩人在南山下種豆,“草盛豆苗稀”,很顯然他不善於種田,但是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溼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說“但使願無違”。

藝術特色:陶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詩風瀰漫文壇的魏晉時代顯然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鍾嶸的《詩品》僅把陶詩列爲“中品”。陶詩樸質的風貌實際上開啓了隋唐詩風的先河。這首詩樸素如隨口出,“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語不見絲毫修飾,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一起來,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形成陶詩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