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太常引古詩翻譯賞析

太常引古詩翻譯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爲呂叔潛賦

太常引古詩翻譯賞析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註釋:

金波:指月光。

飛鏡:比喻月亮。

姮娥:指嫦娥,月宮中的仙子。

譯文1:

(中秋佳節,和即將上任的好友呂叔潛飲酒對歌。)

皎潔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閃閃發光的鏡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問,即嫦娥啊!青春已揹我而去,如今白髮被身,仍壯志難酬。我是否理應抓住時機,重振江河,爲國爲民赴湯蹈火。就象吳剛那樣一心要砍去月宮中的桂花樹,爲的是讓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

譯文2:

皎潔的月亮在天空緩緩移動,灑下晶亮的光芒。若它是一面騰空翱翔的明鏡,那一定是經過了重新打磨。我舉杯問嫦娥,我滿頭白髮垂垂老矣,該怎麼辦呢?

我還是乘着浩蕩的秋風去萬里長空吧,那裏應當無拘無束,隨目所即,都是我日夜擔憂的大好河山。我應當砍去月桂之樹,讓月亮的清光更多地灑向人間。

賞析:

詠月抒懷,早已成爲古今中外詩人筆下永恆的主題。詞中篇什,纏綿悱惻,傷懷念遠,幽情寂寂者多;思與境諧,景與情會,“飄飄有凌雲之氣”(王闓運《湘綺樓詞選》評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語)者少。而像辛棄疾這樣情思浩蕩,神馳天外,異彩紛呈,愛國壯志隱含其中者,尤不多見,宜乎陳廷焯稱其爲“詞中之龍也”(《白雨齋詞話》卷一)。

據詞題知作於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時稼軒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呂叔潛字虯,餘無可考,似爲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破題寫中秋的圓月皎潔,似金波,似飛鏡。“轉”而“磨”,既見其升起之動勢,復見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蘇軾《洞仙歌》詞:“金波淡,玉繩低轉”。“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甘子布《光賦》:“銀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圓上魄,飛鏡流明”。李白《把酒問月》詩:“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高誘注說,她後來“得仙,奔入月中爲月精”。白髮欺人,壯志難酬,正是稼軒此時心情的寫照。他南來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侄趙眘(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瀰漫着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眘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稼軒上趙眘《美芹十論》;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覆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採納。寫於同年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雲:“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以這“問姮娥”是含有無限淒涼意的。雖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卻決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轉,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突變爲奮發激揚之音:“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豪情勝概,壯志凌雲,大有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三首其三)之勢。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結更發奇思異想,把這股“英雄語”(賙濟語)、“英雄之氣”(陳廷焯語)推向高峯:“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對明月懷念家人云:“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對月》)。如此“可照見家中人也”。後來他漂泊夔府孤城,離家千里,此時對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於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會孤寂。稼軒襟懷高闊,他斫卻婆娑搖曳的桂枝,是爲了使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酉陽雜俎》稱: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詞源自傳說故事,前人詩句,但內蘊豐厚多了。賙濟《宋四家詞選》眉批謂此詞“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對客把酒,詞人抒發他的“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只是點到而已。他準確地把握了“詩亦相題而作”(瞿佑《歸田詩話》)的道理,由首至尾未離中秋詠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於飛騰的想象,使“節序”之作更上一層樓。(艾治平)

賞析二:

這首中秋抒懷的小詞,寫於宋孝宗趙眘[shèn]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此時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市)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當時的南宋朝廷根本沒有收復中原的決心,反而對金人屈辱求和,排斥和打擊抗金的愛國志士。對此,作者十分痛心,在中秋節夜晚與友人呂叔潛飲酒賞月時,就寫下了這首詞,以抒情懷。

詞的上片寫一輪圓月,從東方冉冉升起。初升的時候,還是一片朦朧,當它慢慢升高,就變得更加明亮,金色的波光,象重新磨過的銅鏡那樣明亮了。此時,詞人與友人舉杯賞月,忽發狂想,很風趣地向嫦娥提問:“被白髮欺人奈何?”是說時間過得這樣快,好象在有意欺人,使我們漸漸地衰老,長出許多白髮來了,這該怎麼辦呢?他從月圓月缺,想到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而自己卻沒有什麼作爲,不禁心緒起伏,很不平靜。“秋影”,指剛升起的不太明亮的月亮。“飛鏡又重磨”:古代的鏡子是用銅做的,磨後更加明亮。所以,作者把月亮比作磨過的飛鏡。“姮[héng]娥”,即嫦娥,傳說她是月宮的仙女。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他要趁着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裏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後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裏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爲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後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剷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裏寫道:“斫[zhuó]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裏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就這樣,作者把剷除投降派的思想巧妙而含蓄地寓於形象之中,使這首小詞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賞析三:

此詞約作於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當時辛棄疾再度出仕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呂叔潛,名大虯,辛棄疾的朋友,生平已不可考。

句 解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八月十五,夜空如洗。詞人擡頭望天,只見一輪滿月當空,月光皎潔,似金波流轉,又似飛鏡重磨,光亮如新。“秋影”,秋月。“金波”,喻月光清明柔和,如金色流波。“飛鏡”,指月亮,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有“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飛鏡重磨”,比喻中秋之月如新磨的銅鏡一樣,光彩照人。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明月下,詞人如癡如迷。他舉起酒杯,追問月中仙子嫦娥:頭上白髮日增,似有意欺人,該如何是好?“姮娥”,即嫦娥,傳說爲后羿之妻,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嫦娥偷吃後,奔向月宮。

此時的辛棄疾,南歸已十二年,仍然壯志未酬。歲月空轉,他怎能不爲白髮上頭而焦灼苦惱呢?南歸之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侄趙(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似乎雄心振發,並在張浚主持下出兵北伐。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朝廷主和派又重新當權。在這樣的情勢下,辛棄疾始終沉於下僚,空有滿腔抱負,卻無法施展。他於乾道元年(1165)上宋孝宗《美芹十論》,又於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議》,慷慨激昂,反覆陳說恢復之事,卻一直未被採納。對他而言,“白髮欺人”是無可奈何,“把酒問姮娥”亦是無可奈何,除了天上的嫦娥,他已不知還可以向誰發問。這寥寥十餘字,含盡無限悲憤、淒涼之意。

“白髮欺人”系化用唐人薛能詩句“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與薛能不同,辛棄疾的`慨嘆,決不是一己之哀愁。不論個人境遇如何,在任何時候,國家的命運、百姓的生存都是他的頭等大事,也是令他如此痛苦的根源。

詞的上片,在充滿鬱憤的發問聲中結束。到下片,詞人情感的噴發更加激越。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激憤之情鼓盪於胸,轉而變爲詞人的一番奇偉想象:乘風飛上長空,放眼俯瞰祖國萬里山河。

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中,也有“乘風歸去”的想象。但東坡是嚮往月官,飄飄欲仙,表現的是一種超塵出世的幻想。而辛棄疾“乘風好去”,是爲了“直下看山河”——他的目光始終注視着人間,他的心懷始終牽掛着祖國。

一想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辛棄疾便豪情萬丈,大有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之勢。他似乎在以此句自勉:即便受到再大的委屈、漠視,有再多的白髮憂愁,祖國壯麗的山河又怎能放棄呢?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砍削。“桂婆娑”,指月中桂樹。

詞的最後,化用杜甫詩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明月下的杜甫懷念家人,所以想砍去月中桂樹,讓月光更清楚地照見家人。辛棄疾欲砍卻婆娑的桂枝,不是爲了自己,而是要讓清澈的月光更多地灑向人間大地!月中桂樹,比喻造成山河割裂、人間昏暗的黑暗勢力,正如清人賙濟編《宋四家詞選》眉批所言,“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而已。”

在現實生活中,辛棄疾束手無策,只能把酒問月,徒喚奈何。但在想象的王國裏,他就能放縱情懷,氣衝霄漢,大刀闊斧地清除一切阻擋光明的邪惡雜質,重振乾坤,重光山河。他那深沉博大的情懷,至此達到頂峯。

評 解

詠月抒懷,是古典詩詞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人們或用明月寄思鄉思人之情,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或託明月感懷人生,如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而辛棄疾的這首《太常引》,借明月抒愛國壯志,情感勃鬱激憤,在衆多賦月佳作中獨具一格。

全詞將詞人激越的情懷與奇妙的想象很好地交織在一起,層層遞進,針線綿密,是辛詞中用小令寫大題材、發大感慨的傑作之一。

熱點閱讀

  • 1《太常引·錢齊參議歸山東》古詩 作者劉燕哥 古詩太常引·錢齊參議歸山東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2《寄太常王少卿》古詩 作者李山甫 古詩寄太常王少卿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爲呂叔潛賦》古詩翻譯及賞析
  • 4《太常引(趨省聞桂偶成)》古詩 作者盧祖皋 古詩太常引(趨省聞桂偶成)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5《太常引(四月初八日慶六十)》古詩 作者汪元量 古詩太常引(四月初八日慶六十)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6《太常引(仲履席上戲作)》古詩 作者李伯虎 古詩太常引(仲履席上戲作)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7《引水》古詩 作者杜甫 古詩引水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8《哭張博士太常》古詩 作者羅隱 古詩哭張博士太常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9《太常引(賦十四弦)》古詩 作者辛棄疾 古詩太常引(賦十四弦)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0《觀太常奏新樂》古詩 作者孔德紹 古詩觀太常奏新樂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1《引泉》古詩 作者白居易 古詩引泉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2《太常引(題洞賓醉桃源像)》古詩 作者王清觀 古詩太常引(題洞賓醉桃源像)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3《太常引(壽李同知)》古詩 作者劉辰翁 古詩太常引(壽李同知)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4《太常引·客中聞歌》古詩 作者項鴻祚 古詩太常引·客中聞歌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
  • 15《太常引(和香巖上元韻)》古詩 作者劉辰翁 古詩太常引(和香巖上元韻)的原文詩意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