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關於兒童學古詩隨想

關於兒童學古詩隨想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5W 次

古詩教育不僅僅要從兒童抓起,還要從幼兒就要開始,兒童學古詩隨想。

關於兒童學古詩隨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千百代能流傳下來的,必定是精之又精的精華,宋代文人作詩的數量數倍於唐詩,但只聽說過宋詞,鮮有宋詩之說,可見稍有瑕疵或不及,都會被淹末在無數的作品裏,被時代的巨輪拋得不知所蹤。而這些瑕疵或不及,未必就是文學方面的,比如屈原和宋玉,遣詞造語,屈原不如宋玉,但是宋玉的作品中沒有屈原的那種追求理想九死而不悔的精神,所以屈原成了中華後代數千年的楷模。可見古詩詞除了文采以後,更有一種魂一樣的東西藏在裏面,這種東西纔是使文章能流傳千年不絕的真正原因。這種東西可以附於任何媒介上面,當它附於文字上的時候,就是我們看到的古詩詞。這種魂也不僅僅是中國纔有,古今中外,無處不在,當它附在圖畫上的時候,就成了蒙娜麗莎,當它附在音樂上的時候,就成了“命運”。唐代宮廷,網羅當世文學高手,專攻詩詞音韻(李白也曾在裏面做過一段時間),可以說,就文學上來說,他們已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唐詩也是因爲他們而最終定型,但是他們的作品無法像李杜那樣流傳百世,其原因也正是因爲缺少上面說的魂一樣的東西,可見就其載體而言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真正傳達的,卻是隱藏在詩詞裏的靈魂。學習詩詞,繪畫,音樂,真正學習的,也是這個魂。文學、繪畫、音樂和其它技巧一樣,都只是爲了最終能學習到這種魂的一種手段。如果定義成學習如何鏤金錯彩、刻意藻飾,最終只能學習到脫離現實又虛無縹緲的無病呻吟。不求甚解的背誦是直接學技巧的路,技巧在創造力之前就已經熟悉,再難有創造力的生存空間。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勘回首明月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擬一江春水像東流。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唐代詞“虞美人”。李煜是徹頭徹尾至情至聖之人,從九五之尊到階下囚,經歷了人生無常的巨大反差,於是寫了這首求死詞,然後靜靜等候人生終曲的奏起。宋太宗讀後完後、果然殺心立起,一杯毒藥,送走了這位中國歷史上對文學貢獻極大的文人皇帝。全詞語言自然精煉,境界開闊,詞風悽苦之極,字字泣血,語語嗚咽,令人不忍卒讀,在情理交織中,傾訴生命將盡的哀痛,幼教之友《兒童學古詩隨想》。寫儘自然永恆與人生無常的尖銳矛盾,在滄桑鉅變,自然永恆面前,人類的脆弱暴露無遺。這種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深愁巨痛,已經不僅僅是李煜個人的悲哀,而是全人類共同的悲哀。短短几十字,感慨之深、內涵之豐,讓讀者怦然動容。詞魂之所在,正是從悲情萬斛中透露出來的人生哲理,詞風是沉痛的,但是如果把這種沉痛的感情昇華到深層的領悟階段,就能徹悟人生,淨化心靈、提升觀賞者的層次。所以它的效果是積極的,是讓人正視世界的'現狀、生存的意義,是讓人悲痛中對人生大徹大悟。這些就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東西,詞約義豐但哲理深奧,兒童要背的古詩詞,其實就是這種流傳千年蘊藏人生極深哲理的東西,如果囫圇吞棗則和背“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發展聯繫的根本內容和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動力”這種哲學理論沒有分別,反正等兒童明白這些道理,都要幾十年。如果只是說押韻或易於上口的話,有人把哲學理論做成押韻的方式來教兒童嗎?

現行教育的方法和以往已有不同,以前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強背,現在開始關注兒童的情緒,比如說變着法子讓他們背,像把詩詞做成歌曲的形式等,這雖然是一種進步,但是本質卻是一樣的,古詩教育一定要從兒童抓起,但是這個抓,無論如何不是用這種方式。兒童心地純潔,干擾少,很容易做到心無旁騖,加上幼兒時期生理等原因,兒童的記憶力比成年人強,所以父母希望能利用他們超強的記憶力,儘量多地記住以後長大了能用的東西,但是兒童的記憶力一定要慎用。記憶力不但和興趣有很大的關係,而且非常排斥枯燥規律的東西。古詩背幾首可以,相同或相擬的東西背得多,記憶力自然會出現無意識牴觸,很容易導致兒童的反感情緒,最後導致毀掉兒童的興趣。藝術本來只能是感受、意會、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來解釋的。在此之前,通過臨摹學習,歸納一此基本原則和機械規律,是一種十分必要的手段,但這種手段是以意志力爲前提,成年人尚且很難有這種意志力,兒童少兒時期更容易引起反效果。表揚鼓勵等手段雖能稍有延續,但都不能根本性解決問題。

學習古詩詞是目的,培養對古詩詞的興趣也是目的,這些都必須從幼兒抓起,但幼兒的生理特點是想象力豐富、記憶力強,意志力差,對事物很難保持長時間的興趣,用背的方法切入符合兒童的生理卻不符合兒童的心理。幼兒直接背誦古詩就像是學習繪畫,把精典的世界名畫拷貝下來,放在桌上,再蒙上一層半透明的紙,一筆一筆臨摹是一樣的,雖然老師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提高兒童的興趣,但畢竟一開始就錯了,繪畫的第一步是塗鴉,塗鴉也分很多步,分很多層次,第一步就是讓兒童熟悉畫筆、紙等各種工具,再讓他們任意塗鴉,隨心所欲地繪出心中所想的事物而不管畫中的圖案結果,實際上培養的是他們對繪畫的感情和興趣。學習古詩也是一樣的,第一步就是要培訓兒童對文字的感情和興趣,漢字“六書”中“象形”就是界於繪畫和文字之間,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從這一步開始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對漢字的感情和興趣,然後再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到那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去汲取他們喜歡的東西,纔是我們要做的工作,要是這一步都做不好,我想很能培養出熱愛我們古詩詞文化的下一代。

自然界有一個規律:越早期成熟的越早期衰敗。連生命都是如此,越早進入成年期的動物,生命的週期越短,所以,千萬不要把孩子拉到成人的隊伍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