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文章 > 救急不救窮,救窮不救急勵志文章

救急不救窮,救窮不救急勵志文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當年,律師曾經這麼告訴我:“你爸真造孽啊,那些借錢給他的窮苦老太,一共才千把元錢,得知自己的積蓄歸還無望,當即就倒在地上打滾,嚎啕大哭。”我訥口無語,我能說啥呢,莫非我信誓旦旦表態“父債女還”?

救急不救窮,救窮不救急勵志文章

有句老話叫“救急不救窮”,但是我略一整理,卻發現自己每次和別人借錢,基本都是爲了救窮;自己每次借錢給別人,基本都是爲了救急。

自從高中住讀,我就和借錢結下了不解之緣,周邊幾個要好的同學,幾塊的幾毛的,輪流着借過來,借錢雖然難以開口,比討錢還是容易啓齒,到實在沒辦法了,就對家人低聲咕噥着“欠了多少多少錢”去要了錢還債。

畢業那年,我在縣城打了份小工,身無分文,跟做生意的同學借了鉅款:10元,用它對付了在縣城打工的生活費。一個月過後,我領到了11元多的工資,立馬抽出10元交還我同學,同學有些出乎意料,表示這個錢不必還,只要我記得有她這個朋友就可以了。我當時也非常意外,那時候的意識裏,只道大家都是一輩子的朋友,但是這錢的數目實在太大,不是一毛兩毛啊。

這份“錢意識”的落差一直存在着,我曾經借了一兜子書給老友,只想着對方也喜歡這些書,對的人遇見對的書,對的書遇見對的人,總是一樁幸事。但是這些書從此杳無音訊,那可真是我省吃儉用才積下來的“家當”,我後來知道了,在別人的觀念裏,這只是小錢。

有一回我爲了籌到20元錢度過難關,到處想辦法,最後整理出兩件親友所贈的最新最潮的衣服寄給做服裝生意的老友,衣服價值總有好幾十元,我希望她能賣出20元給我。結果是我白搭了一筆郵費,衣服也不知所蹤。這同樣因爲是小錢。

工作後,我借錢變得理直氣壯了:“我發了工資就還你!”幾位關係好點的師傅都輪流借過。週末不當心被偷了錢包,上班之後立刻噔噔衝進師傅的辦公室,撒嬌一樣對他嚷“X師傅,快快,這下我沒錢用了,你借我下!”師傅一邊遷就地無奈地笑笑,一邊反手去褲兜裏掏出錢包來。

與此同時,和老家好友的通信一直絡繹不絕的,有一天好友信中要我幫她買一份價位80元左右的禮品寄過去,她要送人,錢我先墊一下。我怔住了,根據以往的經驗,這些幾十元的錢,在做生意的朋友眼中,又是小錢,而小錢就像小魚一樣比較容易遊走。但是對於一個月只有一百多元工資的我,80元真的是大錢。我沒敢再回信,我們的通信就在此戛然而止——如今想想滿是遺憾:她當年是要送什麼看重的人物、纔會特意囑咐我挑一份精美的禮品?

現在的新話是“一談錢就傷感情,一談感情就傷錢”,大家都以爲這悖謬理所當然,就和生命的悖謬一樣。但是香港作家馮學榮卻認爲:“找親友借錢,是國民陋習之一”。

“在農耕時代,國人在親戚朋友之間互相借貸,的確有着它的“時代合理性”,這也是“親友借錢、天經地義”的歷史傳統的根源。問題是——時代變了。現代人的“經濟生活方式”改變了,人的意識,因此也應該跟着改變。“

我不知道如今已經到了哪一階段,但是按照馮作家的推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假設14億人全部戒除“找親友借錢”的惡習,那麼接下來,可以預見的結果是:中國的民間,將催生一個十分龐大的借貸市場,在這個龐大的市場需求的刺激之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會推出親民的小額借貸產品,另外,民間也會象雨後春筍一般,催生出許許多多的小額借貸公司。”

那時候,就“不是你求人家借錢,而是人家求你找他借錢。你找他借錢,你還是上帝——你再也不用厚臉皮找親友借錢了——這就是“市場”的魔力。”

我想的是,按照我們這裏“先交朋友再做生意”的規則,和朋友圈裏的“一談錢就傷感情,一談感情就傷錢”異曲同工,那生意場上簡直是“一談感情就來錢,一談錢就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