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哪些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定位中的問題

哪些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定位中的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一、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情況分析

哪些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定位中的問題

我們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爲切入點來分析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情況。

(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毛入學率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高等教育全口徑的在校生佔18~22歲人口的比例。從1898年清政府設立的京師大學堂——近現代意義上的中國高等教育開始,到1992年近百年的時間,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一直維持在2%這樣一個非常低的水平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世界教育報告》我對我國198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統計數據是1.2%,到1990年,經過10年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才從1.2%變成1.7%,10年間毛入學率僅增長了0.5%。

從國內來看,根據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的統計數字,1991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3.4%,到2003年上升到17%,10年中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很快,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可能會達到19%,甚至更高。

從國際上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5%提高到 15%,美國、英國等國分別用了23~30年不等,其平均年限是26年。而我國僅用了10年時間就成功地將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從5%提高到了15%(15%是馬丁·特羅提出的高等教育精英化和大衆化的分水嶺)。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實現高等教育大衆化的速度是跨越式的。1898~1992年近100年的時間,我國高等教育屬於超精英化階段。1980-1990年的10年間共增長0.5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05個百分點。1993~2003年,共增長13.1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31個百分點。1993~2003年的平均增長速度是1898~1992年的62.4~35.4倍,是 1980~1990年的26.2倍,相對於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自身發展來看,也是發展最快的一個歷史時期,可以稱得上是跨越式發展。

(二)高等職業教育入學、在學人數情況

1998年本專科生招生108萬人,高職43萬人,佔 39.73%;高職在校生佔本專科生總數的34.44%。 2003年本專科生招生382萬人,高職200萬人,佔 52.24%;高職在校生佔本專科生總數的43.24%。這5年高職發展的百分比要比本專科多十幾個百分點。 1998~2003年普通本專科生招生數年均增長速度爲 28.74%,在校生年均增長速度爲26.59%。1998~2003年普通本科生招生數年均增長速度爲22.87%,在校生年均增長速度爲22.28%。1998~2003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數年均增長速度爲35.99%,在校生年均增長速度爲32.47%。2004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280萬人,其中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147萬人,佔總數的 52.5%,本科畢業生佔47.5%。

相對於普通本科生招生年均增長速度,高等職業教育要高13.12個百分點;相對於普通本科在校生年均增長速度,高等職業教育要高10.21個百分點。在高等教育大發展的5年中,不論是從招生數還是在校生數,高等職業教育已經佔了一半的比例。在這種情況下,應加強高等職業教育的研究。

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定位中的幾個問題

(一)高等教育大衆化階段高等職業教育的作用

從規模上看,2003年高職招生佔普通本專科生的 52.24%,在校生佔43.24%,2004年高職畢業生佔普通本專科生的52.5%。沒有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大衆化毛入學率所要求的規模將無法實現。

從結構和類型上看,1998~2003年高等職業學校從432所增加到908所,淨增476所,其中民辦高職學校164所。沒有高等職業教育的多姿多彩,就沒有高等教育大衆化最爲重要的結構類型多樣化和辦學主體多元化。高職發展彌補了原來學科性高等教育結構單一的不足。從高等教育的職能來看,沒有高職發展,就不能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多樣化。因此,沒有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現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直接爲社會服務就不可能完整、全面地實現,現代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的建立也無從談起。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是長期的戰略性政策,而非臨時性的過渡措施。對此可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教育外部來看,高失業率已經成爲引發惡性社會事件的火藥桶。(中國就業白皮書)中提出,我國登記的失業率爲4.3%,這其中不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的下崗職工和進城務工的農民。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就業情況非常嚴峻。而2004年失業人口中70%是青年人,這意味着18~22歲這一年齡段的失業人員劇增,這是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現象。以往解決失業人口問題主要依靠經濟的快速增長,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解決200萬人的就業問題。而從2001年開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只能解決60萬人的就業問題。每年的經濟增長不足以解決當年失業者的就業問題,長此以往,高失業率就會演變成嚴峻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高等職業教育要快速發展,就必須重視就業導向。

從教育自身來看,當一個國家發展到高等教育大衆化階段,就業問題就成爲各國面臨的共性問題。就業問題是高職院校和其他類別、層次的學校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從高職發展本身來看,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存在三大瓶頸——辦學難、育人難、就業難。高職每年培養數百萬學生,如果不以就業爲導向,而是以學科爲導向,每年就可能給社會提供超過150萬到200萬青年失業人口,高職教育就會受到社會質疑。因此,就業導向應該是一個長期政策,而非臨時的過渡性措施。

(三)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問題

社會各界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持兩種不同觀點。有人堅持把技術型人才作爲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也有人提出把培養技術型人才轉變爲培養技能型人才。筆者認爲,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和今後的一段時期,應該把培養技能型人才作爲培養目標。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以下時,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學生應是“高級專門人才”或“精英人才”。而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 15%以上時,全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在學人數近2000萬人,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高校畢業生源源不斷地涌入勞動力市場,就業層次重心下移是必然和合理的。

從教育經濟學角度看待人才問題,人才概念要與時俱進。經濟學家提出“稀缺資源”的概念,所謂人才就是社會人羣中的稀缺資源。人人都可以成爲人才,但不可能人人都是人才。

從概念上來分析,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強調應用性,但技術型人才側重於指導,技能型人才側重於操作。技術型人才強調對一線工人的指導,技能型人才更強調一線操作。從目前情況來看,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不僅包括一線的指導人員,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線的組織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應該進行階段性調整。目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主要集中在專科階段,提培養技術型人才並不合適。隨着經濟不斷髮展、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就可變成技術型人才。

(四)高等教育體系和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問題

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應該慎用“體系”這個概念。通常教育體系必須包含4個基本要素: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在規模上,高等職業教育已經佔據半壁江山,但從結構上看,其專業結構、類別結構、層次結構、體制結構遠遠沒有形成。從質量和效益上看,50%的高職院校近5年剛剛建立起來,人才培養還處於摸索階段,質量、效益有待評價,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體系建立還未完成。

另外,過多強調建立獨立的、完備的、閉合的體系並不利於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教育體系本身是開放的,作爲它的一部分,高等職業教育也應是開放的。

(五)高等職業教育的學制問題。 最近提出的高職院校學制改革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學制兩年還是三年不是問題的實質,構建課程體系、改變課程(廣義)設置需要的學時纔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單純強調改變學制,不改變課程體系,爲達到學制要求就會減少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時數,這會直接影響高職學生的培養質量。

(六)高等職業教育中生涯教育與終身教育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是階段性教育,不是全程教育、終極教育,不能賦予其無限的責任。作爲階段性教育,高職教育應側重技能培養,不能對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要求過高,把高職教育課程設置成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壓縮餅乾。如果把終身教育中其他階段的培養目標全部加入高等職業教育階段,勢必造成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偏離。

(七)高等職業教育的瓶頸與產學研結合、合作教育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目前面臨三個瓶頸:辦學條件難、育人模式尚未形成、就業水平比較低。這三大問題不是臨時性的、階段性的,而是長期問題。辦學難是指高職院校辦學場地不足,尤其是校外實訓基地不足;育人難主要體現在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類型、水平、質量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高水平高職教師匱乏;就業難主要是指畢業生就業率較低。目前高職教育就業問題主要取決於八個字:領導重視和政策傾斜。但這不是長久之策,只能解決一時一事的問題,只有培養技能型人才,才能從制度上解決問題。產學研結合可以在這個方面提供治本之策,它能從根本上解決實訓基地的問題,解決產業界、學校合作辦學的互動問題。產學研結合在解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瓶頸上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八)全面小康與高等職業教育

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的概念。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應滿足10項指標(不包括教育)。

GDP:比2000年1萬億美元翻兩番,達到3.8~4萬億美元,年均增長7.2%。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大體相當於當時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0年的6280元增到 1884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000年的2253元增到8000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略有縮小。恩格爾係數:從2000年的46%(發達國家平均在20%以下)降到35%以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2000年的 19平方米增到30平方米以上。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一個百分點,從2000年的36.2%增到56%。居民家庭計算機普及率:從2000年的4.2%(其中城鎮9.7%)增到20%。每千人醫生數:從2000年的2人增到3人以上 (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已達到3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從2000年的71.6%增到95%以上。

再來看一下目前我國社會的發展狀況。

我國人口年齡結構:2000年全國15~64歲人口 8.5億人;2010年達9.7億人;2020年達9.97億人。

我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情況:全國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將在2008年達到高峯,達到1.2億人,從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需要來看,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有一個量的擴張。

我國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國際比較:主要差距在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

我國總人口增長和城鎮化進程:2010年我國總人口將達到14億人,2020年15億人,2030~2035年16億人。如果不解決適齡青年的就業問題,城鎮化將不是一種進步而是一種災難。

從上面分析不難發現,沒有發達的高等職業教育,中國就不可能實現全面小康,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政治制度可以超越,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可超越,沒有高素質技能型勞動力的支撐,不可能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對於發展中國家如何成功趕上發達國家,英格爾斯領導的涉及6個發展中國家的大規模社會調查得出如下結論;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引進作爲現代化最顯著標志的科學技術,移植先進國家卓有成效的工業管理方法、政府機構形式……但物的現代化和制度的現代化都不是根本的,起決定作用的是人自身的現代化。調查還進一步認爲:人的現代化與教育水平有直接關係,受教育程度越高,人的現代化程度也就越高,但其前提條件是這種教育必須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教育。只有現代教育才能培養出現代化的人,不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教育不僅不能培養現代化的人,而且會使傳統中的消極成分更加固有……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羣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恰恰是其他國家證明的,也將被我國發展所證明的一種現代教育制度,這種現代教育制度應該引起研究者和社會的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