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19則教育孩子的經典小故事

19則教育孩子的經典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8W 次

最好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滲透進生活的點點滴滴。很多與孩子相處的簡單時刻,細細想來都有收穫,或讓我們驚喜和感動,或讓我們深深反省。今天分享給大家19個故事,涉及到理解、溝通、尊重、榜樣、立規矩、情緒管理、能力培養、愛的本質等方方面面。鮮活的生活場景和犀利的專家點評相信會帶給你更多的思考。

19則教育孩子的經典小故事

 故事一:被強迫的交往

女兒桐桐2歲時,我通過看書認識到她應該多交朋友,所以總是特別熱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愛說話,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說,不想玩遊戲我就替她參加,桐桐總是默默地跟在後面。後來,我發現桐桐一個人的時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麼,而且特別在乎別人是否把她當朋友。上幼兒園之後,她經常說不想去幼兒園,因爲沒有好朋友。我開始意識到我強迫孩子交往已經給她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和不安。

我再也不強迫桐桐了,開始帶她出去慢慢引導她自己玩。我的轉變也帶來了孩子的轉變,她變得越來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漸多起來。這件事讓我深深感到:每個孩子有他獨特的個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父母只要適宜呵護就好,而不是去幹涉甚至包辦他的人生

專家點評: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沒有統一標準,更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到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家長與其抱着書本焦慮,不如蹲下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纔會獲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學會交往。

  故事二:爲什麼不給爺爺奶奶吃?

侄子有什麼好東西總願意和我分享,老爸對此“頗有微詞”:“什麼東西都要給姑姑吃,爺爺奶奶要嚐嚐都不給,這孩子白疼了。”其實,侄子原來是很大方的,有好吃的都願意和爺爺奶奶分享。但爺爺奶奶卻經常逗他:“好吃的也給爺爺奶奶分點啊!”孩子的手馬上遞了過去,他們趕緊又說:“爺爺、奶奶不吃,你自己吃吧!”幾次之後,孩子就不再當回事兒了。而當侄子與我分享時,我會道謝並真的與他分吃,還誇他的東西好吃,侄子也樂得與我分享。老爸甚至還責怪我說:“大人怎麼還吃孩子的東西!”

專家點評:

孩子的心是單純而美好的,他會把成人世界的每個要求都當真。作爲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這份單純和美好,而不是爲了好玩或者表示親暱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對待孩子看似搞笑的無意之舉,背後卻是對孩子深深的不尊重。愛孩子,就請將他作爲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

 故事三:“揠苗助長”的孩子能幸福嗎?

對於即將升入小學的幼兒,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很多家長卻過於重視知識和技能。“老師,今天你們學習了7的分解吧?怎麼孩子回來就只會兩種呢?我朋友的孩子都學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學跟不上怎麼辦?今天教她認識鐘錶,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認識,我還拍了一個視頻,您看看她的表現怎麼是這個樣子?!”視頻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勁地哭泣。聯想到平時,這個小女孩在班裏一遇到小小的困難就退縮:“老師,這個太難了,我不想參加。”我終於明白,生活在這樣急迫、焦慮和否定的環境中,孩子能自信起來嗎?

專家點評:

趕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應成爲孩子成長的標尺。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讓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風矇蔽了自己的心,否則最終傷害的是孩子的心。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用微笑靜待他的綻放,纔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故事四:“蝸牛”帶我去散步

早晨,我像往常一樣催促兒子快點起牀去幼兒園,然後好去練車,第二天要考試了。我心急火燎,卻發現兒子把牙刷咬在嘴裏,站在玩具架前玩玩具。我氣壞了,大聲喊他的名字,並狠狠打了他屁股一巴掌。兒子被我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傻傻地站在那兒,眼裏充滿了恐懼,手裏還拿着沒拼好的磁力棒。等我批評完,兒子怯怯地說:“媽媽,我想拼一個太陽花,你對着太陽花許願,明天考試就一定會通過。”我愣住了,一把把他擁在懷中,說不出話來。

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身心俱疲、浮躁焦慮,難免遷怒於兒子。可我的“小蝸牛”卻用他的愛和善良把我浮躁的心熨平了。

專家點評:

當孩子表現出不符合成人期望的行爲時,成人常常會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甚至打罵,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不尊重。其實,如果耐心傾聽孩子“爲什麼要這樣做”,你會發現,回報你的,一定是像“太陽花”一般溫暖幸福的愛和驚喜。

  故事五: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女兒朵朵還沒出生,我就開始規劃她的未來。7個月起開始識字,把所有的傢俱都貼上漢字標籤;從《三字經》、《千字文》到唐詩,一字一句地教她背誦。朵朵的記憶力非常好,背得又快又準。這令我驕傲不已。可等她3歲,問題卻來了:她太安靜了,同齡孩子都在外面玩,她卻一個人在角落裏看書。這讓我開始反思:我的操之過急會不會毀掉她本該快樂的童年?我小時候和小夥伴快樂無憂地玩耍,和神奇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哪有什麼早教?哪認得什麼字?現在我不是也很好嗎?

我決定改變,不再強迫朵朵額外學太多知識,而朵朵的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每天看着朵朵自由、開心的笑臉,我感到無比知足。

專家點評:

童年生活具有獨特、不可替代的價值。可孩子的童年卻常常揹負成人太多的期望,未出生時就提前“規劃”,7個月就提前教識字、背唐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代價就是犧牲孩子的快樂和自由。可喜的是,媽媽及時反思了自己的問題,果斷“放棄”,讓女兒迴歸了快樂童年,獲得了健康成長。

 故事六:別讓強制的學習奪走童年的快樂

在“望子成龍”的心態驅使下,我曾給過孩子很多強制的“愛”。比如週末,我給他安排了一整天的課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稍有退步我便會大發雷霆,甚至動用家庭暴力,我常常能看到孩子眼中的怨恨與不滿。每當孩子厭煩的時候,我又是好言相勸,又是物質獎勵,把我以爲的“特殊的愛”強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我發現,物質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他開始極力地避開我。“學習”,無情地拉開了我和孩子的距離。

我也想當“慈母”,可事實上,我卻是個“暴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我是不是太自私、太功利了?!

去年我參加了教育心理學的培訓,我懂得了很多,重新找到了愛的方向。作爲母親要讓孩子在興趣的促使下主動學習,而不應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焦慮與緊張的氛圍下生活。我要改變,先從放下自己的期望開始,尊重孩子的興趣。

專家點評:

我們常常借“愛”的名義綁架孩子,讓孩子揹負我們的焦慮,完成我們未完成的期待。讓孩子成爲他自己,按他的節奏成長,勝過所有“愛”的語言和物質。

故事七:別讓過度讚美麻木了孩子

明明很喜歡畫畫。可是有一次展覽作品的時候,他撅着嘴說:“不論我畫成什麼樣子,老師都會說畫得真不錯。小海(班上的小朋友)胡亂塗上顏色老師也會誇她,還給她和我一樣的獎品,真沒意思!”

薇薇也是從小被爸爸媽媽誇大的,偶露微笑,大家就讚賞:“寶寶笑得真好看!”剛咿呀學語,大家就誇獎她:“寶寶真聰明!”甚至連發脾氣耍性子的時候也不忘賞識:“薇薇真有個性!”可隨着她慢慢長大,家長和老師漸漸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薇薇只願聽好話,不能聽任何批評,而且經受不起一點點挫折。

在我帶過的班中,有不少孩子在盲目的表揚和肯定中極易自以爲是,甚至出現沮喪、憤激、退避或敵對的行爲,家長卻渾然不覺。

專家點評:

過度賞識和不必要的讚美,並不能有效表達你對孩子的喜愛,在一定程度上還會讓孩子過於依賴外在的評價,而沒有真正投入到事物本身,久而久之,還會弱化孩子的責任感和上進心,缺乏做事的動力。

  故事八:打碎的是碗還是心?

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碗,碗裏的小料濺了我一身,我不禁大喊一聲,女兒看看被驚嚇的我,看看被打碎的碗,驚慌失措起來,怯怯地對我說:“媽媽,你打我一下吧!”她的表情與話語告訴我她已經知道錯了,我爲什麼還要再責備她?於是我微笑着對她說:“媽媽原諒你了,下次可要小心喲!”女兒嘴角重又露出了笑容,感激地對我說“嗯,媽媽,我記住了!”於是又開心地玩了起來。

事後回想她的那句話,我還是頗爲吃驚。爲什麼她讓我打她?是不是我平時對她傷害太多了?多少次,我在幹家務,女兒無意“添亂”,我會不耐煩地呵斥她;多少次,下班回家一身疲憊,女兒找我讀書,我頭也不擡地拒絕她;又有多少次,女兒磨磨蹭蹭,我會一邊責備一邊“拎”着她下樓……女兒怕自己做不好惹媽媽生氣,更害怕媽媽的責備和懲罰。

打碎了碗可以再買一個,但打碎了孩子的心卻無法再挽回;作爲父母,多一些寬容與耐心,就能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內心。

專家點評:

打碎碗的剎那,家長控制了自己的情緒,接納了孩子“冒失”的行爲,還給孩子一份安全感;平靜的背後,家長的心卻波瀾起伏,我們看到了她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覺察,與孩子的對話。當個好媽媽不容易,就是要經歷這樣的成長!

 故事九:“填鴨”彌補不了愛的空白

我曾經在上班路上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媽媽看上去很博學,一直在不失時機地給孩子講各種知識,而這些知識一聽顯然超出了孩子的理解範圍,結果孩子很少迴應,連一點表情都沒有,誰知道孩子聽進去多少呢?

還有一次在圖書館,我看到有一個媽媽一直在給四五歲的孩子讀書講故事,一本接一本,一個接一個都不停息,嗓子都快說不出話來了。從孩子呆滯的目光能看出,他早就聽煩了。

我不禁感慨,這些媽媽忘我地付出,似乎想傾自己所有灌注到孩子的世界裏,恨不能孩子能馬上全部吸收,快快長大成才。然而事實呢,孩子被填鴨,沒有透氣的機會,最後變得麻木厭倦,成了媽媽手中的傀儡。

專家點評:

能說這樣的家長不愛孩子嗎?他們的愛裏附加了太多的期望,大量知識信息填鴨式的教育並不能彌補孩子情感的空白,不能代替親子之間的自然溝通,更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這樣的愛,終究是傷害。

  故事十:我要畫不一樣的牛

今天,孩子們要畫牛。我讓孩子們觀察了關於牛的圖片和範畫,然後便開始畫了。

“快來看呀,笑笑的牛身上長刺了。”孩子們都湊過去。“她畫的牛棚好亂!”“你畫的小孩手裏怎麼就拿一根草來喂牛呀?……”“你畫的和老師的不一樣!”孩子們七嘴八舌,我也走過去。笑笑顯得有點尷尬。我鼓勵笑笑講講她的畫。“這是牛毛,我姥姥家的牛身上就長了好多牛毛。”“這是草欄子,是裝草的地方,姥姥家的牛草就裝在那裏。”“我姥爺每天中午都會趕牛去小河喝水,我畫的小孩是我。”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一無二、富有創造力的、有思想的個體。笑笑的畫讓我反思美術活動不應用範畫束縛孩子的思維。

經驗來源於生活,真實體驗遠比圖片和範畫更能激發孩子創作的熱情。我要多爲孩子們創造條件,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讓他們有更精彩的表現!

專家點評:

教師聆聽並鼓勵孩子的創造表現值得點贊!愛孩子就讓他充分地感受生活,並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綻放吧!

 故事十一:你也有一雙自由的翅膀

偉偉身患殘疾,單眼失明,且右腿先天性骨關節脫落,入園前幾個月剛剛動過一次大手術,現在走路還不是很穩,語言表達能力也較弱。身爲小班班主任的我,出於同情與愛心,對他格外關注和照顧,不管走到哪裏,我都隨時牽着他的小手,生怕他出什麼意外。可這一次,我卻發現他的小手在悄悄掙脫,並用不清晰的聲音對我說:“老師,我也要去玩。”

我心裏咯噔一下,是不是我對他的特別呵護已經形成了對他的束縛,甚至正在傷害他的自尊?“受傷的小鳥”也有自己小小的願望,他也想跟同齡小夥伴一樣去玩耍、想象和飛翔。我應該在照顧他的同時,慢慢去鍛鍊他,讓他適應幼兒園的環境,讓他在這個環境中和小朋友一起健康成長;我還應該啓發別的孩子學會幫助有需要的小夥伴,營造人人平等、和諧相處的愉快氛圍。

專家點評:

愛他,不是讓他覺得他很軟弱;愛他,是讓他充滿生命的力量!

故事十二:別急!聽聽孩子怎麼說

一天晚上,我從廚房裏走出來,看見3歲多的女兒把一條大浴巾鋪在地板上,自己踩在上面跳來跳去。這條浴巾可是我今天剛洗好收回來的,她竟然……我又急又氣,就要呵斥女兒。她卻一臉興奮地對我說:“媽媽,你看,我正在雲朵上面跳舞呢!”看着她興奮得發紅的小臉,我一愣,再也呵斥不出來。我按捺住內心的震動,坐下來欣賞女兒跳舞。她一會兒跳躍,一會兒轉圈,一會兒躺到大浴巾上打滾。那一臉陶醉的樣子,彷彿自己真的置身雲朵之上,在美麗的天空中自由揮灑。跳了好一會兒,她才停下來,爬到我懷裏。我不禁感嘆,感謝女兒及時表達了自己,讓我今晚能夠欣賞到美麗的雲端之舞。

專家點評:

弄髒剛洗的浴巾,在成年人眼裏,可能是孩子的調皮和破壞;然而,在孩子純淨而美好的心靈裏,卻可能是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雲朵。他們並無破壞的意圖。如果我們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急着批評教育孩子,孩子那獨特的視角和驚人的想象力,就會被粗暴地扼殺。所以,當遇到“破壞”性事件時,別急,聽聽孩子怎麼說。

 故事十三:孩子,你可以說“不”

身爲父母在生活中經常忽視或不能容忍孩子對我們說“不”。其實每個孩子在說“不”時都有自己的理由。

在我和女兒之間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天晚上,女兒突然要去拿裝着奶粉的盒子,我怕奶粉灑出來不讓她拿,但她很堅定地說:“不行。”幾分鐘後,果然她把奶粉撒在了桌子和地板上。她怯怯地看着我,當時我很想發火,但還是拼命抑制了這種衝動,並對她說:“現在你和媽媽一起把這裏收拾乾淨。”後來我問她爲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她小聲地說:“我想幫媽媽做家務,我想自己衝奶粉。”

聽後我慶幸自己沒有責備她。雖然奶粉撒了,但這和她那美好單純的心願相比是多麼微不足道!

專家點評:

孩子作爲一個完整而獨立的人,面對周圍的事物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做法,成人應還給孩子說“不”的權利,管住自己的嘴,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瞭解他們“不”字背後的隱情,做個會聽孩子“話”的家長,這纔是對孩子的愛。

 故事十四:當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時

女兒剛學會說話的時候,嘴很甜,喜歡叫人,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就金口難開了,見人不是低頭不語就是裝作沒看見。我忍不住催她:“乖,快問叔叔阿姨好!”她沒反應。我有些難爲情,再催,還是不叫,我就急了,說:“寶貝,不叫人可不禮貌啊”、“沒有禮貌的孩子是沒有人喜歡的”等等。幾次三番之後,收效還是不大,孩子似乎一直無動於衷。

有一天我實在生氣,終於採用了冷暴力的方式對待她。在一次孩子不與人打招呼的時候,我快步往前走把她晾在了身後。孩子馬上緊張地追上來,我生氣地說:“我不喜歡沒禮貌的孩子。”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好像很委屈的樣子。

專家點評:

緊張害羞也好,謹慎小心也好,不打招呼的背後,一定有孩子沒有表達出來的感受。家長不要急於批評,也不要當衆指責,更不要強迫他,要尊重孩子有不打招呼的權利。可以給孩子一個臺階,比如說:“我知道你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有時你是在心裏叫人了(打招呼了),如果下次你能說出來就更好。”也可以引導孩子用表情、動作等自己喜歡的方式打招呼。

 故事十五:事情沒做好不等於自己不好

我以前總愛表揚壯壯:“你真聰明!”但後來我發現,如果壯壯做不好一件事,他就會特別煩躁,哭鬧。前段時間,我給他買了一輛新款滑行車,他剛開始並不會滑,就很生氣,索性不滑了。後來我看到一篇文章《“表揚孩子”與“鼓勵孩子”的差別震驚你!》,我知道了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常被表揚聰明的壯壯,在遇到挫折時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怕別人說自己不夠聰明。明白了這些,後來我就再也不表揚他聰明瞭,而是多描述和鼓勵他的努力,比如:“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爲你驕傲!加油!”

專家點評:

孩子對自我的認可過度依賴外在的評價,孩子會認爲事情沒做好是自己不夠好。欣賞這位家長積極的學習,發現了鼓勵和表揚的不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應集中於他所做的事情而不是個性品質(如聰明)上,在孩子做得不夠好時,家長可以鼓勵孩子說:“這件事雖然你沒做好,但你是好的!”

  故事十六:“你能行!”和“你不會!”

你能行

媽媽:“軒軒,今天幫忙媽媽做事,好嗎?”

軒仔:“好啊,我最喜歡做事了。”

媽媽:“那我們今天一起洗碗。”

軒仔:“好的,我最喜歡洗碗了。”

軒仔:“媽媽,我要洗泡泡(洗潔精)。”

媽媽:“今天媽媽先洗泡泡,你來過水,下次就輪到你洗泡泡,媽媽來過水,好嗎?”

軒仔:“好!我會洗得很乾淨的!”

媽媽:“對!你能行!”

你不會!!

幾天前我給孩子買了一雙鞋,週六早上剛一起牀,我就看見孩子在自己刷鞋,我還是頭一次看見孩子刷鞋呢!

媽媽:“怎麼自己刷上鞋子啦?我來刷吧!你怎麼能刷得乾淨呢?”

孩子:“不用,我喜歡這雙鞋子,我要自己來把它刷乾淨!”

媽媽:“你不會,你從來沒有刷過鞋是刷不乾淨的,到時候我還得再費一遍事。”

專家點評:

孩子需要通過體驗“我能做多少”來獲得成長的心理營養,需要多多體驗自己能去做、有一些能做到或做好!做得越多,孩子獲得的自信也越多!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家長的語言暗示,當家長對孩子說“你不會”時,孩子會認爲自己真的不會,然後放棄嘗試!

故事十七:童言童語

諾諾:一個媽媽不夠,要去超市再買一個回來。買一個會講故事的媽媽,一個會做遊戲的媽媽,一個會唱歌跳舞的媽媽。

虓虓:奶奶,你再生個爸爸嘛!一個上班,一個陪我玩,要不就再生個媽媽!

點點:媽媽,我什麼都不想吃,就想和你在一起!”

專家點評:

無論是“買一個媽媽”還是“再生一個媽媽”,都是孩子因父母陪伴不足而造成情感缺失的內心吶喊。父母的陪伴和呵護,是孩子心理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凡是童年獲得充足而又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日後都會情緒積極穩定、樂於交往、敢於探究。愛他,就多陪陪他吧!

 故事十八:鎖住的愛

去年開學,我們班轉來了一位女孩,我觀察發現她平時總是兩眼無神,很害羞,很少主動跟小朋友一起玩兒,也很少說話,偶爾說一句還咬字不清。其實,我能看出來,女孩兒還是很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的,她笑起來連眼睛都是亮的。通過與家長的溝通,我瞭解到,家長竟然因爲做生意太忙,常常把女孩兒一個人鎖在屋子裏!

家長也給孩子買許多玩具和圖畫書,但是,愛僅僅是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嗎?

專家點評:

陪伴,是孩子對愛最大的渴求。當今社會家長很多時間都被工作和事業侵佔,留給家人和孩子的少之又少,所以又常常通過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以補償對孩子的虧欠。正是“陪伴”的缺乏,嚴重影響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日後在她內心揮之不去的恐懼和不安。鎖上一扇門,也隔離了親子之愛,愛就變得蒼白而無力。

  故事十九:探索的路上不設障礙

週末的一天,我在陽臺上發現了一箇舊的小蛋糕盒,盒中裝滿了液體,層次分明。最上面一層呈金黃色,中間一層是透明的,下面一層則呈渾濁狀。不用說,就知道一定是孩子在做實驗。

我第一反應是感覺這個三層盒子看上去挺漂亮的,第二反應就是覺得有點浪費。我問孩子這是在做什麼?好端端地油和澱粉怎麼能放進水裏呢?孩子說是想凍有顏色的冰塊,於是就在水中放了白色的澱粉和金黃色的油。原來如此!

孩子是一個好奇心強,又喜歡動手操作的探索者,他一定是受了什麼啓發和促動,纔有了這樣的奇思妙想。他反覆試驗,對勾兌液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除了驚訝於他一個接一個積極的探索嘗試之外,更令我愧疚與反思的是,我在指責孩子“浪費”的同時,並沒有真正尊重和鼓勵他的探索。

專家點評:

在孩子的世界裏,所有的生活材料都服務於他的遊戲和探索;是否漂亮、是否浪費,是家長在意的,但對孩子來說都不重要。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鼓勵探索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