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教育 > 親子教育:幫助孩子找到目標和動力的方式

親子教育:幫助孩子找到目標和動力的方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現在的孩子總體而言缺乏目標感、沒有責任感,究其原因,還在於他們的內在動機較低。很多時候孩子們並非沒有動力,而是這種動力被其他的外在動力所壓抑或者迷惑,如果僅僅靠孩子自我糾錯、自我反省顯然不夠。那麼,父母如何能夠幫孩子找到目標和動力,就顯得十分關鍵。

親子教育:幫助孩子找到目標和動力的方式

  目的、目標和動機有何關聯?

目的,是一種很特別的目標,和一般短期、立即的目標不同。目標,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人每天有千百個目標,享受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買一份好禮物,但目的是一種遙遠的長期目標,是一個你想去的方向,你的一生想往哪裏去?你想成爲怎樣的一個人?目的必須是有意義的、長期的、對這世界或其他人有幫助的目標。有了目的,你會開始安排各種目標,讓自己一步步到達那個目的。

父母、老師們必須瞭解,孩子的學習動機不應只是單單考高分,這些只是很短期的目標。長期的目標和學習動機應該是:當孩子全心投入他們想學的內容,可以完成人生哪些目的。目的會產生一種內在(而非外在)的驅動力,要讓孩子明白“我學習並非因爲媽媽叫我學,而是因爲我真的很在乎,想學好。”

目的是一連串“爲什麼”的組合。但在學校裏,老師、孩子卻從來不問爲什麼。例如:數學老師教公式、原理,即使孩子學得很棒,卻不知道爲什麼要學這些,只知道爲了考試非學不可。其實,各科老師都應先跟孩子解釋,爲什麼要學這個科目?人類的需要和這個科目到底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有人要成爲科學家?爲什麼發現新定律很令人興奮?

沒有這些“爲什麼”,就無法讓孩子有長期的學習動機。你可能用恐嚇的方式來嚇孩子:“如果你沒考好的話,就沒有玩具玩。”這種恐嚇固然讓孩子有短期學習動機,但孩子不會出於興趣,自己把書拿出來讀。孩子必須知道爲什麼,纔會全心全力、自動自發地去念書,而非被恐嚇。

 用怎樣的方式與孩子說人生目的?

父母要注意,不要跟孩子說什麼,而是要問問題。大人常喜歡對孩子說教,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但其實這是無效的。我們發現很多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目的,並不是父母告訴他們的。但父母可以做一件很關鍵的事,就是問對的問題。

有三個幫助孩子發展目的感的重要問題:

一、我對什麼有興趣?我做什麼最享受?

二、我最擅長什麼?我的才能在哪裏?

三、這世界需要什麼?世界有哪些問題、機會,可以發展成我幫助別人的所在?

孩子在青少年階段發展出自己的目的感,會花數個月甚至數年之久,因爲孩子要去嘗試不同事物。父母可以做的,就是與孩子展開對話,刺激他們去思考。

  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要教會孩子負責任,讓其明白做事要有真正的結果,不能半途而廢。要對孩子有高期待,讓他們瞭解,承擔任何一種任務時,不要半吊子,要認真完成一件事,即使那件事很微小。

例如:小孩有寵物,要讓他去餵食、帶寵物去散步,任何一件小事都要認真去做。孩子該照顧小狗,但是朋友有新玩具想去一起玩,父母要告訴他:“照顧小狗是你的第一任務,這是你的責任,做完了仍舊可以跟朋友出去玩。”這是發展出承諾和責任的方式,也是讓孩子學習不受其他因素分心或干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