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感恩勵志 > 感恩文章:深懷感恩的守望

感恩文章:深懷感恩的守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8W 次

深秋,從省城出差侗鄉黎平,我又一次來到母親的墓前。

感恩文章:深懷感恩的守望

記憶中,每逢晴暖天氣,我們也會攙扶上了年歲的父親,慢悠悠上山來看一看長眠的母親,看一看這片熟悉的土地。這片菜地,曾是父親辛辛苦苦從荒山中開挖的。在當時那個貧窮而物質匱乏年代,這片菜地結種的紅薯、土豆等作物,曾是我們全家最主要的食物補給,更是我們全家深情滿懷的牽掛眷戀。

那時家裏窮,母親最爲操勞、最心力交瘁的就是我們的吃和穿了。當時一家人想着如何能填飽肚子、不被凍着就算最大的奢求。現在看來,我的孩提時代是有些單調而蒼白的:糊紙盒勤工儉學、上山打柴種紅薯……心中涌起這些童年往事,驟然間總會生出絲絲淒涼感慨。

小時候自從懂事那時起,自己對糧食的渴望與崇拜,在吃不飽、時常捱餓時感受最深,超過任何一種需求,再也沒有什麼能比吃上一、兩頓飽飯最具誘惑和吸引力了。

八、九歲的我正是猛長身體特別能吃的時候,遇到家裏難得炒上一盤豬肉之類等合口味的好菜,快快吃完兩碗米飯還想再盛時,母親會說,滿崽你只顧自己,再吃你爸還吃啥?母親就硬是不准我再添飯,還特意把飯鍋端得高高的。在一旁的父親見狀,就又會分一半到我碗裏……在郵電部門工作的父親,出差凱里返家的路途,總要買上鮮肉包子等以前從沒有吃到過的東西帶回,而他卻從來捨不得嘗一口。當時,我最期待父親能常常外出。

父親從事郵政財務工作,母親因病在家休養,我和兩個姐姐還在讀小學,全家人一個月的口糧也僅90斤左右。面對家裏每個月都要等米下鍋餬口的窘狀,父親約上郵電宿舍幾位同事,利用休息日,在縣城東門城外的荒山野嶺,悄悄地開挖了幾塊山地,每年都會分季節種上紅薯、土豆、玉米等品種。家裏憑購糧證買來的口糧吃完後,全家就開始吃紅薯了,從早到晚紅薯、土豆、窩窩頭頓頓換着吃。記憶深處,整個大院裏父親總會在天還沒大亮前第一個早起,把從菜地挖來的紅薯,趕在我們上學前淘洗蒸熟;好幾次我起牀後,聞着噴噴清香走到竈房,只見父親藉着竈孔燃燒的柴禾取暖打着小盹……

有一次週末,郵電宿舍共用的搖柄電話響了,是找父親的。正在糊着紙盒的我,淋着雨快步跑去接聽,也不問清是誰找父親,就對着話筒說:“我爸沒有在家,挑大糞上山澆地去了。”沒想接完這個電話,我卻被母親狠狠訓斥了:滿崽,這下你惹事了,你爸的工作怕是要受影響,縣裏規定只要有工作的是不能去種自留地、不能和集體聯營承包的農民爭地種呀!

下晚間,身上溼透的父親擔着滿滿的一挑紅薯回來,母親趕緊向他說了此事。我總是暗自擔心電話“泄密”,會給父親帶來什麼不好。接下來的日子,我見到父親依舊還是去上班,週末依然挑糞上山、薅土種地,一切所預想的事情都沒有發生,這才稍稍安下心來……當時,我就弄不明白,在如此貧困年代憑着自己的勤勞,想法子去開荒種菜,爲什麼就不允許呢?

還曾記得,自己在縣裏讀小學時,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各班去撿拾稻穗。農忙秋收時節,天晴爽朗,和風煦暖,北門城外田野村落早已堆起了草垛,偶爾有鳥兒從田園飛過,偶爾見村民趕着牛羣從身邊走過,戴着紅領巾的我們在田間穿梭,從鬆軟的泥土裏、從稻草堆裏撿拾收割後散落的稻穗。好幾次,全班同學拾掇的稻穗統一交回學校過秤都是年級第一呢!現在想來,孩提時代田裏拾稻禾的美好記憶,學校發揚美德、倡導的愛糧節糧活動,卻在我心中深深烙下了思之“一粥一飯”則來之不易的印跡!

後來,經濟扭轉時期捉襟見肘的日子稍有改變、購糧緊張的景狀稍有緩解的時候,沒想家裏最悲痛的事情發生了,長年勞累、疾病纏身的母親醫治無效,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父親響應城市支邊號召,敬愛的母親也從省城隨同來到了黎平,一住就是整整32年。最終,母親安葬在了父親開墾的這塊地裏。當年,寡言少語的父親做出這一“決定”時,我不知,是不是飽含有對這片土地的回饋?是不是要我們銘記這片土地所見證的那段貧困年月?是不是還隱含着父親當時不願道出的其他預期?

母親走時年僅55歲,在整理遺物時,我特意留下她從貴陽搬家時曾帶來的彩繪陶瓷米罐。米罐缺了一個小口,常年用來舀米留下的印痕依然清晰可見。我一直襬在書房最顯眼的地方,每當看到它,總會讓我想起全家許多往事。

秋陽暖照,和風吹拂。如今,在父親曾親手開墾、傾注感情的這片土地上,母親入土爲安也快三十年了。此刻,站在母親的墳墓前,我真正讀懂了父親內心所深藏的樸素用意,讀懂了這份深懷感恩的守望與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