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七年級課件 >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通用10篇)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5K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課件編寫工作,無論哪種類型的課件,都是教學內容與教學處理策略兩大類信息的有機結合。那麼寫課件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通用10篇)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亞洲的位置、範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並分析其相互關係。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於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佈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高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裏”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範圍、邊界。

那麼,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於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爲什麼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最大(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最大

3.面積最大(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範圍》)

前後7人爲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爲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並報出自己的方位,並按與亞洲的相鄰關係調整前後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範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爲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於哪個國家的領土範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於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徵的學習通常要分爲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裏最重要的自然特徵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裏,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裏有什麼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裏了嗎?

[複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麼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麼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麼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後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徵(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採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爲海平面,腰部爲海拔2000米,頭部爲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麼特點?(地形複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瞭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座標和水平座標標註在圖上就成爲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衆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裏?(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恆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是全章的基礎,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組成的,學會在地圖上確認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首先讓學生觀察地球儀,比較海陸面積大小,讓學生計算海陸面積和比例,通過對世界地圖(東西兩半球圖)的閱讀,引出大陸、大洲、半島、島嶼的概念,教師可提出一些思考題,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或通過圖片、錄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講述大洲的概念後,重點要求學生熟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輪廓和位置,可利用投影片或空白圖,讓學生當堂填寫。

2、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先讓學生在浩瀚的宇宙空間望望蔚藍色的星球,鏡頭放大後讓學生計算海陸面積的比例,用餅狀圖展現陸地和海洋的面積比例。在大屏幕上用文字、聲音和音樂匹配,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掌握。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1課時。

教 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地球是有七大洲、四大洋組成;

2. 學會在地圖上確認七大洲、四大洋;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及形狀。

2.教學難點:大陸、大洲、半島、島嶼的概念及大洲的分界線,幫助學生記憶三個世界之最(第一大陸、第一島嶼、第一半島)。

三、教學準備:

世界地圖、地球儀、投影片(從衛星上拍攝的地球照片、白令海峽、麥哲倫海峽圖片,陸地和海洋麪積比較圖)

四、教學過程:(含板書設計)

(一)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1、 陸地表面積:1.49億平方千米,佔全球面積的29%;

2、 海洋表面積:3.61億平方千米,佔全球面積的71%。

(二)七大洲:

1.陸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分大陸、島嶼、半島。(全球共6塊大陸)

(1) 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2) 格陵蘭島爲世界最大島嶼;

(3) 阿拉伯半島爲世界最大半島。

2.大洲:大陸與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

(1) 亞細亞洲(日出處):S=4400萬平方千米,第一大洲,位於東半球;

(2) 阿非利加洲(灼熱的陽光):S=3000萬平方千米,第二大洲,位於東半球;

(3) 歐羅巴洲(日沒處):S=1000萬平方千米,第六大洲,位於東半球;

(4) 北亞美利加洲(新大陸):S=2400萬平方千米,第三大洲,位於西半球;

(5) 南亞美利加洲:S=1800萬平方千米,第四大洲,位於西半球;

(6) 南極洲:(冰雪大陸):S=1400萬平方千米,第五大洲,位於東西半球;

(7) 大洋洲:(海洋中的陸地)S=900萬平方千米,第七大洲,位於東西半球。

3.大洲的分界:

(1)亞洲與歐洲的分界:

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高加索山脈-黑海海峽(土耳其海峽)

[博斯普魯士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

(2)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3)南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4)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

(5)中美洲:墨西哥以南的中美地峽,(也稱中美七國)。

(三)四大洋:

1.邊緣海:以半島或島嶼與大洋隔開的海。(如黃海、南海、北海、加勒比海[最大])

2.內海:深入大陸內部,僅有狹窄的水道同大洋或邊緣海相通的海。(波羅的海、渤海)

3.海峽: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1)馬六甲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

(2)白令海峽:連接 太平洋與北冰洋;

(3)麥哲倫海峽: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

4.海灣:延伸入陸地,水深逐漸變淺的海或洋的水域的部分。(如墨西哥灣、哈得孫灣、波斯灣、北部灣等)

5.四大洋:

(1)太平洋:

①面積最大,S=18000萬平方千米(1.8億平方千米)

②水體最深:均深3957米(最深馬裏亞納海溝11034米)

③水溫最高:均溫19攝氏度.

(與大西洋的分界線:南美洲合恩角[67度W])

(2)大西洋:

①S=9300萬平方千米,呈“S”形,

②均深1200M,最深9218M,

③均溫17攝氏度。

(與印度洋的分界線:非洲的厄加勒斯角[20度E])

(3)印度洋:

①S=7500萬平方千米,呈“八”字形,

②均深3897M,最深7450M;

③均溫16.7攝氏度。

(與太平洋的分界線: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147度E])

(4)北冰洋:

①S=1300萬平方千米,

②均深1200M,最深5449M

③水溫:北極海區-1.7-1攝氏度

北歐海區2-12攝氏度.

(四)小結:

1.今天的課要求同學們重點掌握:七個大洲和四個大洋的名稱、及在地圖上的分佈(根據初中學生學習的情況,可以採用由教師指圖學生集體回答,個人回答,來幫助記憶。)

2.課後作業

(1)作業本:P.1-2

(2)課本P.3想一想思考題(口頭回答)

(3)填圖冊:P.1。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3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範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爲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複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m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於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 (1)(2)

引導:瞭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於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於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二 (1)(2)

(展示“亞洲的範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爲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爲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爲洲界;東北隔着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範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於亞洲面積廣大,國家衆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徵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於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於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峯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佈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佈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裏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徵)

複雜的氣候(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徵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佈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徵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係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徵。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係,分析氣候特徵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

重難點:

重點是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難點是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繫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廣東的氣候有什麼特點?

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引導: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爲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複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麼?

生: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

師:觀察其中分佈範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麼?主要分佈在哪兒?

生:溫帶大陸性氣候,約佔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佈在亞洲中西部。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並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分析上述城市的氣溫和降水季節變化特點)

學生分析討論

小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於大氣降水。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於赤道附近馬來羣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佈在哪兒?

生: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麼關係?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啓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展示有關乾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於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佈範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麼特點?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氣候複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佈最廣。

過渡:爲什麼會形成這麼複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爲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係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係)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引導:用以上分析做練習(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氣候圖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佈有什麼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爲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佈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爲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總結本課要點。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區域人文環境的第一節,因此教與學的活動應重視對學生學習,以及對分析區域人文環境主要方法的指導。本節內容共分爲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差異”,主要體現的是區域之間“差異”,因此在設計教與學活動內容時應抓住“差異”這個核心去設計。

本節安排2課時教學,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體驗亞洲人口與其他大洲的差異和亞洲內部地域文化的差異,爲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第二課時着重讓學生學會分析差異的原因,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2.學生情況分析:人地關係是當前的熱點問題,地域文化對於好動又好奇的初一學生來說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時學生通過其生活環境、媒體報道、互聯網等途徑對這些內容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人口所引發的問題以及各地區文化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民族習俗等關係還沒有進行過系統的、深層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學習區域地理的人文環境。3.課程資源分析:本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區,也是人類文明發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體現出本區的文化內涵,學生對其有着豐富的感性認識。另外班級裏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背景,媒體上精彩紛呈的地域文化報道等都是我們可直接利用的教學資源。

【教學構思】

1.從改變教學目標的表述形式入手,滲透素質教育新理念長期以來,傳統的地理教學目標是以基於認知的“雙基”爲主宰,學生的情意發展、學習過程的體驗及方法的學習被嚴重忽略。地理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整合的目標全面刷新了傳統的以“雙基”爲主的教學目的,爲地理學科的全面育人指明瞭正確方向。

2.從“體驗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發,組織編制教學內容

傳統的地理教學將地理課程視爲學校的一門課,以教師、課堂、課本爲中心的教學模式被強化,使地理課堂變得封閉、孤立,使之與活生生的大自然和豐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遠,使學習者難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難以體悟地理的價值。

而地理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繫,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地理課”,爲此我設計了二個課前準備活動:一是將P11活動2設計成遊戲方案;二是由同學自由組合,以藝術家、人類學家、文化學者、建築學家、服裝設計師等身份組建考察團,在網上模擬“南中國海──地中海”這條線路去考察,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並選取最感興趣的內容,以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目的是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地理與現實生活的息息相關,由此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內需和創造力。

3.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入手,設計教學活動地理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創造及協作精神,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爲師生和諧互動的引導者,即學習共同體中“平等的首席”,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爲此我安排了本節課的教與學活動:①課前準備 ②遊戲、質疑、問題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

2.根據資料和圖片認識澳大利亞稀有的動物,理解澳大利亞大陸動物古老性的成因。

3.運用相關資料說出澳大利亞被稱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原因。

4.瞭解澳大利亞獨特的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氣候等)特徵,分析自然環境對農牧業的影響。

5. 根據所學總結出澳大利亞適合發展養羊業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圖片,提高學習興趣,記住主要的動物名稱。

2.通過看澳大利亞養羊業的歷史視頻,瞭解澳大利亞放養綿羊數量多因此被稱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3.通過閱讀地形圖、氣候分佈圖及澳大利亞農牧業分佈圖,分析出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繫,並總結出澳大利亞適合發展養羊業的條件。

4. 通過課堂練習,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地理技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澳大利亞農牧業的發展佈局,認識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必要性。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澳大利亞的位置與領土組成,澳大利亞被稱爲“世界活化石博物館”和“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的原因,以及澳大利亞農牧業的發展情況。

2.教學難點:澳大利亞適合發展養羊業的條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內容:利用投影展示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大堡礁、珊瑚、牧場、袋鼠、鴯鶓、國徽等精彩圖片吸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導入新課《澳大利亞》。

設計思想:本課以“到澳大利亞旅遊”作爲主線,吸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把所有的知識點貫穿其中,讓同學們在愉快的“旅遊”中學習課本內容。

【教師提問】同學們,暑假即將到來,想去澳大利亞旅遊嗎?

【學生活動】想

【承接】今天我們就一起到澳大利亞旅遊吧!出發之前我們還要做一些準備,比如我們要帶什麼衣服呀?除此之外還有哪些?

【學生活動】此時學生會七嘴八舌的討論需要帶的東西,厚的衣服、地圖、錢、護照等。

【教師總結】一般去國外旅遊我們必須準備的物品有:護照、簽證、錢、地圖、應急藥品。

【承接】剛纔大家說到地圖,我們還得了解澳大利亞在哪裏,也就是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有誰知道澳大利亞在哪裏嗎?大家一起來看屏幕中世界地圖找一找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

【學生活動】黃色那個地方就是澳大利亞。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說對了,圖中黃色的就是澳大利亞,是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它是由澳大利亞大陸和東南部塔斯馬亞島等附近的小島組成。

【承接】當我們學習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時候是怎麼描述它的地理位置呢?

【學生活動】從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描述。

【承接】請大家用一分鐘的時間思考怎樣描述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然後請一位同學來回答。

★板書:

第四節 澳大利亞

一、 位置

1、半球位置:

2、緯度位置:

3、海陸位置:

【學生活動】澳大利亞的半球位置是東半球和南半球;緯度位置是熱帶和南溫帶;海陸位置是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請一位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澳大利亞在赤道以南,所以是南半球;並且南迴歸線穿過澳大利亞的中部,所以跨了熱帶和南溫帶。澳大利亞大陸只有澳大利亞這個國家,因此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獨佔整個大陸的國家。

【學生活動】學生完成學案第一部分:澳大利亞在世界上的位置,然後校對答案。

【承接】瞭解了澳大利亞的位置之後我們出發到澳大利亞的第一站,參觀野生動植物園。現在請大家觀賞一段關於澳大利亞動物園的視頻,認識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的動物。

播放視頻《澳大利亞的動物》

【學生活動】認真觀看視頻

【教師提問】大家看到了哪些動物?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兩種動物是什麼?

【學生活動】袋鼠、鴯鶓、考拉、鴨嘴獸、黑天鵝、笑翠鳥、針鼴、海龜等。澳大利亞國徽上的動物是袋鼠和鴯鶓。

【承接】大家看得非常認真和清楚,那麼澳大利亞除了這些特有的動物以外,還有一些特有的植物,請同學們看到課件上的圖片,辨認是什麼植物呢?

【學生活動】左邊的是桉樹,右邊的是金合歡。

【教師總結】桉樹被稱爲硬木之王,金合歡也是澳大利亞國徽上的植物。

【承接】澳大利亞有這麼多的動植物,這些動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呢?

【學生活動】特有性、古老、稀有.......

【教師總結】這些動植物是一直以來就存在於澳大利亞大陸上,體現了古老性和原始性;並且這些動植物在其他大陸上也沒有,所以體現了特有性。

【承接】澳大利亞除了我們剛纔認識的動植物以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呢?我們先來看一則資料:據統計,全球有袋類動物150種,大部分分佈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還有特有鳥類450種,特有植物9000種。

【教師總結】因爲這些特有的動植物爲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料,因此澳大利亞被稱爲“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板書:

二、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探究活動一

爲什麼只有澳大利亞纔有這麼多的古老生物?(前後桌同學爲一個小組共同討論,兩分鐘後小組長展示答案)

【學生活動】學生熱烈討論,大體能從澳大利亞獨佔一個大陸方面去思考。

【教師總結】 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上,生物進化緩慢;並且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缺乏天敵。

【教師提問】 同樣長期處於孤獨狀態的南極大陸爲什麼沒有那麼多特有的生物呢?主要從位置去思考。

【學生活動】南極大陸緯度較高,氣候寒冷,不適合生物的生存。

【教師總結】南極大陸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冰雪覆蓋厚度達到2000米左右,生物很難在這個氣候條件下生存。

【學生活動】學生完成學案第二部分: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然後校對答案。

【承接】澳大利亞除了有衆多古老的動植物以外,澳大利亞的畜牧業也非常發達,我們接着去參觀第二站:澳大利亞的牧場。

【教師提問】大家看一個農場主的牧場圖片,認真觀察這個牧場的規模大不大?牧場裏面養的是什麼動物?數量多不多?

【學生活動】規模很大,主要養的是羊,數量非常多。

【承接】這些綿羊是土生土長的還是引進來的呢?大家先看一段視頻瞭解澳大利亞養羊業的歷史。

播放視頻《澳大利亞的養羊業》

【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綿羊是怎麼來的'呢?

【學生活動】引進來的。

【教師提問】從哪裏引進來的?

【學生活動】歐洲。

【教師總結】實際上這些綿羊是英國的殖民者帶過來的。視頻中講到剛開始只有29只綿羊,發展到了現在大約有1.8億隻,數量非常多,成爲世界上養羊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並且羊毛的質地優良,多數用於出口,澳大利亞的羊毛出口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國家,因此澳大利亞被稱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板書:

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教師提問】大家看工人剪羊毛的圖片,思考體現了養羊業的什麼特點?

【學生活動】機械化

【教師總結】澳大利亞人剪羊毛基本都是用機器協助去操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體現了機械化程度高,耗用勞動力少的特點。這些羊毛修剪出來以後一些用於出口,一些用於深度加工,形成一定的產業鏈,因此也體現了澳大利亞養羊業的產業化程度也高。

★板書:

1、養羊業的特點

【承接】澳大利亞養了這麼多的綿羊,主要分佈在哪裏呢?具體有哪些牧羊帶?我們先看澳大利亞牧羊帶的分佈圖,再找出答案。

【學生活動】西部、東部、東南部。牧羊帶有羊、牛與經濟作物混合經營帶;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粗放牧羊帶。

【教師總結】主要有三個牧羊帶大家已經找對了,但是分佈的地區主要是在東南部和西南部。

★板書:

2、牧羊帶的分佈

【教師提問】牧羊帶主要分佈在東南部和西南部,主要跟什麼因素有關呢?

【學生活動】氣候、海陸、地形。

【教師總結】展示澳大利亞的地形圖和氣候圖。指圖講解,澳大利亞的地形由三大部分組成,東部是大分水嶺,海拔較高的山地;中部是中部平原,地勢地平;西部是西部高原,海拔較低的高原。牧羊帶分佈在東南部和西南部,主要是沿海地區,地勢平坦,氣候比較溼潤。

【學生活動】學生完成學案第三部分: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然後校對答案。

探究活動二

澳大利亞放羊的綿羊由29只發展到約1.8億隻,澳大利亞有哪些適宜發展養羊業的條件呢?(前後桌同學爲一個小組共同討論,三分鐘後小組長髮言)

【學生活動】學生積極討論,基本上能分析到地形、氣候的影響。

【教師總結】澳大利亞適宜發展養羊業的條件主要有:①地勢平坦②草原廣闊③氣候適宜④地下水豐富⑤羊羣無天敵。

★板書:

3、適合養羊的條件

【承接】澳大利亞既然有這麼多適合養羊的條件,那麼到澳大利亞投資養羊效果應該不錯。接下來探究我們的第三個問題。

探究活動三

如果你要到澳大利亞投資養羊,你會選擇在哪裏建設自己的牧場呢?(結合課本70頁活動題第二題的材料思考,同樣是前後桌同學爲一個小組共同討論,三分鐘後派小組長代表發言,組長彙報結果時要指圖講解,不僅說明所選位置,還要闡明選擇依據。)

【學生活動】學生會根據所學和70頁的材料思考,三分鐘後請兩位組長代表闡述他們的觀點。學生一般會選擇在東南部,因爲這裏沿海地區地形較平坦,氣候較溼潤。

【教師總結】主要根據地形和氣候條件來選擇。細毛羊喜歡溫暖乾燥的氣候所以選擇在西部較乾旱的地方;而肉用羊和肉毛兼用羊喜歡溫暖溼潤、全年溫差不大的氣候,所以選擇在東南部較合適,因爲這裏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暖溼潤,溫差較小。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瞭解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瞭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佈。

3.結合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佈的影響,掌握世界人口和城市分佈的一般規律。

4.瞭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衆多的特點,瞭解華人、華僑在開發東南亞和支援我國經濟建設中做出的貢獻。

5.瞭解東南亞的旅遊資源和社會風貌。

能力目標

1.會讀東南亞地形圖、馬六甲海峽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徵和位置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徵,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德育目標

進一步樹立各國發展應該因地制宜的觀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世界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

1.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徵。

2.熱帶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人口稠密,華人分佈集中。

教學難點

1.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徵。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分佈、氣候特徵和主要區別。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演示、討論、歸納等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旅遊情景方式引入:近些年來中國人出國旅遊有一大熱點(新馬泰)。這些國家都有哪些自然景觀、名勝古蹟呢?今天咱們就一起到東南亞旅遊一趟,去了解一下該地區的風土人情。

板書:第一節 東南亞----兩洲兩洋的“十字路口”

[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9.1“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圖9.2“東南亞政區圖”,明確東南亞的範圍,主要國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2.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1)範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羣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我國有時稱南海爲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羣島稱爲南洋羣島。

(2)國家:共11國,其中東帝汶爲新建的國家。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南、老撾、緬甸);內陸國(老撾);世界上最大的羣島國家(印尼),也被稱爲“千島之國”。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緯度位置(10°S~25°N),這就決定了東南亞主要位於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比較大。

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爲重要的戰略要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板書: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3.課件展示:圖9.3“馬六甲海峽的航線”,看圖後請大家思考: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爲“海上生命線”,爲什麼?

4.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從波斯灣進口石油,向西歐等國出口工業產品,都要途經該海峽,因此日本纔會把馬六甲海峽稱爲它的“海上生命線”。

5.承接過渡:東南亞主要位於熱帶地區,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密切。

板書: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6.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看圖並思考:

①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哪些地區?

②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哪些地區?

7.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地區看,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羣島的大部位於赤道附近。從國家看,印尼、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都位於赤道附近,這些國家和地區應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②從地區看,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的北部、菲律賓羣島的北部,緯度相對較高,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從國家看,主要是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國。

而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之間存在着明顯的差異。

8.課件展示:①圖7.25“曼谷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歸納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然後,讀圖7.27“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由學生說出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降水出現的時間(午後兩點左右),以加深學生對東南亞高溫多雨氣候的印象。

②圖7.26“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歸納出熱帶雨林氣候的特徵,分析這種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9.列表對比:兩種熱帶氣候的差異(課件展示)

[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概括知識要點: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反饋練習]

1.東南亞位於( )

A.太平洋與南極洲之間B.亞歐大陸與大洋洲之間

C.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D.印度洋與大西洋之間

2.關於馬六甲海峽,說法正確的是( )

A.介於馬來半島和加裏曼丹島之間B.介於馬來半島與爪哇島之間

C.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D.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

3.馬來西亞盛產的主要經濟作物爲( )

A.油棕和天然橡膠B.金雞納和油棕

C.椰子和金雞納D.蕉麻和油棕

4.馬來羣島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特徵是( )

A.夏季高溫多雨B.氣候溫和,降水豐沛

C.炎熱少雨D.全年高溫多雨

5.被譽爲“千島之國”的世界最大羣島國家是( )

A.菲律賓B.馬來西亞C.印度尼西亞D.日本

6.世界稻米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是( )

A.印度尼西亞B.菲律賓C.馬來西亞D.泰國

7.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是( )

A.泰國B.緬甸C.越南D.老撾

8.熱帶季風氣候分佈的地區,主要農事活動的特點是( )

A.農作物隨時可以播種,四季有收穫B.農作物在春季播種,夏季收穫

C.農作物多雨季播種,旱季收穫D.農作物秋季播種,第二年春季收穫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6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等資料簡述亞洲及歐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過歸納亞洲、歐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特徵,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氣候、水系特徵的方法

3、運用地圖描述亞洲和歐洲的人口分佈的特點,並簡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教學重點:

瞭解亞洲及歐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內容:

瞭解亞洲及歐洲名的由來,亞、歐的地理位置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亞洲

⑴、複習提問: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的是哪一個大洲?它與哪一個大洲的大陸部分連成爲一體?

亞洲; 歐洲。

⑵、學生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瞭解亞洲和歐洲的名稱由來

“亞細亞”意爲“東方日出之意”; “歐羅巴”意爲“西方日落之地”。

⑶、引導學生了解亞洲的地理位置,提問: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讓學生在圖6——1中找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赤道;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

⑷、教師小結亞洲的地理位置:

亞洲絕大部分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

從緯度位置來看,亞洲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從海陸位置來看,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爲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⑸、讓學生讀圖6——1,說出亞洲東、北、南面分別瀕臨的大洋,找出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白令海峽,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

⑹、瞭解亞洲的面積

亞洲面積約44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一大洲。

2、歐洲

⑴、讓學生讀圖6——1,完成課文3頁的活動題

活動①、說出歐洲大陸部分所處的緯度位置,找出歐洲瀕臨的大洋和相鄰的大洲

歐洲大陸部分所處的緯度範圍大致是36°N——71°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東面大陸部分與亞洲連爲一體,西南面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爲鄰,西北面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活動②、描述歐洲的地理位置

從緯度位置來看,歐洲大部分地區處於中緯度,屬於北溫帶;從海陸位置來看,歐洲北、西、南三面瀕臨海洋,各地距海洋較近。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引導學生結合6——2“世界時區”瞭解:

1、地方時——生活中,人們根據太陽在天空的位置來確定時間,即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刻定爲當地的12時,並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就是地方時。經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時也不同。

2、世界時——國際上規定,以經過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原址的0°經線的地方時間作爲標準時間,就是世界時。

3、相鄰的時區,時間相差1小時,東邊的時間早於西邊的時間。

4、北京時間——我國採用首都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區時即“北京時間”作爲全國統一使用的時間。

5、國際日期變更線——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經線作爲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就是“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讀圖、作圖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首都、主要城市。

2.通過讀圖(地形圖),使學生明確澳大利亞的地勢特點,和北美洲對比,知道澳大利亞東西排列的三大地形區的分佈。

3.通過讀圖,瞭解澳大利亞的氣候特點,理解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分佈特點。並根據緯度位置分析澳大利亞主要的氣候類型。

4.通過閱讀景觀圖,識別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分析這些動物唯獨存在於澳大利亞的原因。

5.通過讀圖,理解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分佈的特點以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6.瞭解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別稱的由來。

[重難點]

理解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佈與自然環境(地形、氣候)的關係。

[教學方法]啓發式講解法,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型]新授課

[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南半球蔚藍的海水中有一個金鎖形狀的大陸,它的名字就叫做澳大利亞。今天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個國家,看一看它有何魅力!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國旗”

[提問]你們曾經見過這樣的一面國旗嗎?知道它屬於那個國家的嗎?

[學生]澳大利亞

[講述]談到澳大利亞同學們一定不會陌生,2000年的奧運會曾在這個國家舉行。而且現在又有許多的人到澳大利亞留學,所以同學們應該對澳大利亞多少有些瞭解。下面就請在座的同學談談你所瞭解的澳大利亞。

[學生]學生可以自由發言

[承轉]教師對學生的發言加以點評。

看來,同學們知道有關澳大利亞的東西確實不少,我想通過下面的學習你會更加了解澳大利亞。

二、講授新課

(一)擁有一個大陸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輪廓圖

[提問]澳大利亞是由哪幾部分組成?頻臨哪些海域?

[學生]它是由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一些島嶼組成。東頻臨太平洋,西南頻臨印度洋。

[提問]仔細觀察,說一說澳大利亞大部分位於赤道的什麼方向?它屬於那個半球?

[學生]澳大利亞位於赤道以南,大致位於南緯10o——南緯40o,南迴歸線穿過澳大利亞中部,是南半球的國家。

[做一做]1.你能將澳大利亞的輪廓在已有的經緯網上畫出來嗎?

2.請在已做好的澳大利亞輪廓圖上標註: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太平洋、印度洋。

[小結]教師對學生的活動給予點評。

[投影]展示“澳大利亞”輪廓圖

[講述]觀察地圖,我們會發現澳大利亞大陸上只有一個國家,這一點與其它大陸不同,也

就是說,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獨佔整個大陸的國家。

[承轉]澳大利亞的國土總面積約有77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六位。

[提問]你能回答出國土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嗎?

[學生]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

[投影]展示圖表“國土面積居世界前六位的國家名城及其國土面積”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人口與城市分佈”圖

[講述]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大,但人口密度僅爲2.4人/平方千米,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且人口分佈極不均勻。

[提問]讀圖,你會發現澳大利亞人口多集中於哪一地區?由於那裏的人口集中,因此何種

聚落多分佈於此?

[學生]人口多分佈於東南沿海,故城市多分佈於此。

[講述]澳大利亞的首都堪培拉,主要城市悉尼、墨爾本都分佈在這裏。

[投影]展示一幅空白的“澳大利亞政區”圖

[試一試]1.你能從這幅地圖上準確的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主要城市悉尼、墨爾本的位置嗎?

2.你能說說你所認識的城市堪培拉、悉尼、墨爾本嗎?

3.澳大利亞的語言爲什麼使用英語的原因。

[承轉]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多集中分佈於東南沿海,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他們的分佈與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有關係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澳大利亞的地形和氣候特徵。低平的地形

[投影]展示“澳大利亞地形分佈圖”

[提問]讀圖,在澳大利亞東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脈,請你說出它的名稱?

[學生]大分水嶺

[講述]根據高度表可以看出,它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上,較高處可達1000米。

[提問]在此山西部發源了一條河,名稱是什麼?

[學生]墨累河

[歸納]墨累河是澳大利亞最大的河流,它自東部向西南流淌,最終注入印度洋。

[提問]澳大利亞中部是什麼地形?海拔多少?

[學生]澳大利亞盆地(大自流盆地),海拔不足200米。

[歸納]大自流盆地內部較爲平坦,其中一處湖泊叫艾爾湖,是澳大利亞最低處,湖面海拔低於海平面16米,盆地內河流很少,僅有的幾條河流均爲季節性河流,但是地下水卻很豐富。在中部平原地勢低窪處鑿井,地下水可自動流出地面,叫自流井,因此人們把這裏叫做大自流盆地。但是,這裏的自流井水鹽度、水溫較高,不宜直接用來灌溉農田,也不適宜人類飲用,一般去用需要先通過明溝降溫,從能供牲畜飲用。———這對本地發展畜牧業很有利。

[投影]展示圖片“自流井結構示意圖”,並演示地下水自動流出地面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一下自流井的形成原因。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地形圖”

[提問]澳大利亞西部是什麼地形?海拔在什麼範圍之內?

[學生]廣闊低矮的高原,平均海拔在200——500米,面積廣大,佔了全國面積的一半。

[提問]經過分析,你能總結出澳大利亞的地形分佈有何特點嗎[學生]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稍加討論,後總結回答。

[歸納]澳大利亞地勢東、西兩邊高(東邊略高),中間低,且東西方向並列分佈。

[投影]展示圖片“艾爾斯巨石”、“大堡礁”。讓學生稍作休息,領略一下澳大利亞的獨特風景。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地形圖”

[提問]仔細觀察,澳大利亞西部高原有何地貌?

[學生]沙漠廣佈

[承轉]這裏形成面積如此遼闊的大沙漠,是與這裏的氣候有密切聯繫的。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氣候類型圖”

[提問]澳大利亞大部分地區是什麼氣候類型?

[學生]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歸納]在澳大利亞的中西部分佈着大面積的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氣候比較乾旱。在澳大利亞的東南部、南部沿海地區分佈着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溼潤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因此這部分地區的氣候偏於溼潤。

[承轉]通過對澳大利亞的地形和氣候的學習,我們應該能很好的解釋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分佈與澳大利亞的地形、氣候的關係了吧?

[學生]回答略(此問題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澳大利亞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佈於東南部沿海的原因是:那裏屬於溫帶和亞熱帶溫暖溼潤的草原和森林地帶,氣候適宜,港口優良,交通便利,經濟比較發達。古老的動物

[投影]展示圖片“袋鼠”、“樹袋熊”、“鴨嘴獸”、“鴯鶓”、“針鼴”並做一定的文字說明。

[提問]你們曾見過這些動物嗎?你們知道他們存在於那個國家嗎?

[學生]見過

[提問]同學們在《生物學》課上已經瞭解了袋鼠、樹袋熊都屬於有袋類哺乳動物;鴨嘴獸、針鼴屬於卵生哺乳動物,他們在哺乳動物裏都是比較低等的動物,這些動物是澳大利亞獨有的。你們能說出這其中的原因來嗎?

[學生]分小組討論,組長報告討論結果。

[小結]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同其他大陸分離,孤立的存在於南半球的海洋中。

長期以來,這裏的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的演化十分緩慢,所以至今還保留着

許多古老的物種。

[讀一讀]文字材料:澳大利亞袋鼠。(說明:將本部分內容的學習和生物科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可以體現地理與生物之間的聯繫。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學好每一課都是必要的,以引起學生的注意。)發達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講述]澳大利亞的農牧業發展較早。二戰前,主要以農牧產品爲主,特別是以出口小麥和羊毛著名世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小麥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因爲澳大利亞的綿羊特別多,羊毛產量和出口量約佔世界第一位,被稱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的綿羊交易”。

[想一想]澳大利亞被稱爲“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爲什麼它的養羊業會如此發達呢?它在自然條件上有哪些有利的方面?

[學生]小組討論,派代表總結討論結果,向全班匯告。

[歸納]澳大利亞氣候比較熱,草原面積廣大,大自流盆地提供水源。所以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會如此的發達。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的美利奴綿羊”

[講述]澳大利亞的美利奴綿羊不僅毛長,毛質好,而且產量也高。澳大利亞有一首民

歌《剪羊毛》就是來歌唱美利奴綿羊的。

[提問]是否有同學會唱着首歌呢?你能現場表演一下嗎?

[學生]略

[承轉]以前一直講澳大利亞是一個“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現在看來還得填一句“坐在礦車上的國家”。因爲進來發現在澳大利亞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由於本國消費有限,所以大量出口。目前澳大利亞的礦產品出口已超過農畜產品出口,成爲外匯主要來源。

[投影]展示圖片“澳大利亞主要礦產分佈圖”

[提問]你們知道澳大利亞那種礦產資源最出名嗎?

[學生]煤、鐵、鋁土礦

[講述]澳大利亞礦產豐富,礦產主要有煤、鐵、石油、錳、鎳、鋁土、銅、鉛、鋅、金和多種稀有金屬,因此,又有“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的美稱。在澳大利亞衆多的礦產資源中以煤和鐵最爲主要,尤其是鐵。澳大利亞的鐵礦含鐵量高,儲量也大,且容易開採。所以一直以來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日本和中國等國,都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比如,上海寶鋼所用的鐵礦石就是從澳大利亞運進來的。現在,中澳建設的鐵礦已經投產。預計,向中國出口的鐵礦石將逐步增多。(說明:澳大利亞的經濟學生掌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教師有必要在學生的理解過程中作一定的解說,有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

三、小結

以上我們學習了澳大利亞,通過學習,我想同學們已經對澳大利亞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下面我想考一下大家對澳大利亞的新認識,請每一位同學準備一下,爭取用一分鐘的時間介紹一下澳大利亞。

(每組一位,共四位,評出優勝)

(發言結束,指出不足,稍加點評)

四、佈置作業:略

[課後反思]

本節課主要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的形式吸引學生注意。運用探究模式教學,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獨立歸納結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教學中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並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遊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裏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佈的特點。

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閱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爲三大地形區:北部爲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爲恆河平原,南部爲德干高原。

3.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並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淨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4.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5.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並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說說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衆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6.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於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淨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佔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於人口衆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並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爲主,其氣候特點是什麼?

8.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爲主。以孟買爲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爲什麼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9.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並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並填表。

10.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課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風向:吹向:降水季節

6~9月:西南風:海洋—陸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東北風:陸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災: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

由於受季風(特別是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過於集中,且年際間變化極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災害頻繁。

11.課件展示:圖7.36“印度的洪災”和圖7.37“印度的旱災”以及一些印度抗抗洪抗旱工程的圖片。

從圖片可以看出,水旱災害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爲了抵禦災害,印度人民修築了很多水利工程,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抗災的需求,任務仍然十分艱鉅。

板書設計: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9

【教學重點】

亞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氣候等方面的自然環境特點;學會運用不同類型的地圖和相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特點。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不同類型的地圖和相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特點。

【教學方法】

啓發、講述、討論、活動

【教學媒體】

計算機、地圖、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學期同學們學過七大洲和四大洋,哪位同學來回答一下?

(回答)略

(教師)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個?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陸地的最高點在哪一個大洲?陸地的最低點在哪一個大洲?我們中國在哪一個大洲?

(回答)略

(教師)亞洲,也就是我們將要學習的大洲

(板書)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七年級地理下冊課件參考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認識歐洲西部地區的位置、範圍;能在地圖上找到主要的國家及首都,說明本區重要的地理環境特徵,使學生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學會運用地圖、統計圖及相關資料分析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特徵,理解歐洲農業以傳統的畜牧業爲主的原因。

3.分析說出歐洲西部工業區的分佈特點。

4.記住歐洲西部地區主要旅遊資源的分佈。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圖、統計圖表分析說明歐盟在本區內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過圖表和相關資料,討論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工業上的差異,通過收集、調查有關資料說明製造業在本區工業中的主導地位。

3.讀圖分析本區的位置、地形和氣候,歸納總結出歐洲西部發展傳統畜牧業的優越條件,明確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地區農牧業有重要影響的規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以上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地理信息的提取、歸納、推理、對比及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樹立人地協調的觀念,並使學生從歐洲西部區域經濟聯合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啓示,得以借鑑。

教學重點

1.歐洲西部國家衆多、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特點及原因。

2.歐盟在本區的地位和作用,歐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氣候特點與發展傳統畜牧業的關係。

3.旅遊資源的分佈。

教學難點

1.理解歐盟在本區內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讀圖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過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明確本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地區農牧業的重要影響。

教學步驟

一、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1.導人新課,展示課件。

上一學期我們學習了世界上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知識,你們知道世界上的發達國家主要有哪些?它們主要分佈在哪些大洲?

小結板書:一、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的集中地。

2.計算。

人口數(人) 5億多

總面積(千米)500萬

人口密度=?

3.歐洲西部人口稠密,發達國家集中。同學們可以談一談,你對歐洲西部瞭解些什麼?

4.總結: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對外敞開了國門,在歐洲西部的各國之間,貿易往來和人員流動十分頻繁。爲了進一步加強聯繫,他們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歐盟。

5.學生回答說明瞭什麼問題?有沒有我們可以借鑑的經驗?

展示課件:學生小組討論分析58頁歐盟國家密切聯繫示意圖和59頁活動2的有關數據。進一步體會理解歐盟的重要地位。

總結:歐盟(EU)是歐洲聯盟的簡稱,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1993年11月,《歐洲聯盟條約》生效,歐共體演化爲歐洲聯盟,現在有15個成員國組成。同學們說的對,我們要借鑑他們的經驗,搞好對外開放。我們雖然在世界貿易中的發展速度比較快,但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應該怎麼辦?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6.展示歐洲西部的國家圖:讓學生找

出歐盟27個成員國,看這些國家的領土面積有什麼特點?與其經濟聯盟有什麼關係?找出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等國的首都。上述這些國家工業的特點是怎樣的?

二、以製造業爲主的經濟

1.展示來自歐洲的工業產品(實物或照片)

2.總結引入: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工業發達的地區之—,這裏生產的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下面我們看一段錄像,來詳細瞭解一下歐洲西部的一些工業設施和更多的著名產品。師生共同得出結論:以製造業爲主的工業。

3.展示課件:課本60頁圖8.17不同國家GDP與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數的關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不同。

總結:歐洲西部的國家選取了三個經濟勢力最強的國家,人均收入高,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重大。而這三個發展中國家,則是資源貧乏、人口衆多、經濟單一的農、礦業國,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爲主,其產業結構不合理,製造業水平低,經濟落後。同學們應明確這些原因。歐洲西部的工業是怎樣分佈的呢?

4.課件展示歐洲西部工業區分佈圖(圖中註明了本區的德國的魯爾區、法國的巴黎盆地、英國的倫敦等著名的工業區):讓學生參考課本59頁西歐國家圖、世界的政治地圖和61頁歐洲西部工業區示意分析,說出本區的工業區主要分佈在那些國家的哪個方位?呈現什麼形狀?教師引導,可在課件中使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出位於十字型的工業區,給學生提示。

5.說重要國家的位置,爲下一節作好鋪墊。

6.總結:本區的工業多而稠密,呈十字型分佈,與本區豐富的資源和電力、便利的交通、雄厚的科技力量分不開的。

三、傳統的畜牧業

1.設問引入:你印象中歐洲人喜歡吃的食物有哪些?

提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小結 :歐洲人這種傳統的飲食結構與這裏發達的畜牧業有着密切的關係。

板書:一、傳統的畜牧業

1.課件展示歐洲的地形圖或讓學生參考課本64頁,提出問題,學生小組學習、討論。

(1)分析歐洲西部地區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特點。

(2)找出本區主要的地形區:西歐平原、波德平原、阿爾卑斯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分析各地形區的大約海拔高度。

(3)分析上述主要地形區的分佈有什麼特點?找出本區主要的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幹半島和大不列顛島。大陸輪廓有什麼特徵?

2.展示課件中歐洲西部的氣候圖,找出歐洲西部主要的氣候類型和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徵。參照課本圖6.9和6.10,比較溫帶海洋性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差異。教師提示從離海的遠近、降水的季節和氣溫的年較差上比較。

3.總結:歐洲西部地處中緯度大陸的西岸,以平原爲主的地形和阿爾卑斯山脈的走向有利於海洋上的溼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全年溫和溼潤的氣候,適宜多汁的牧草生長,因而畜牧業發達,也適合水果、花卉的種植。但由於陰雨較多,部分農作物的生長會受到影響,因而本區的種植業也多服務於畜牧業。

4.同學們看課本62頁的文字,找出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的主要國家及其特點。

5.歐洲西部的人們稱牧草爲“綠色金子”。很多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在本國內佔很大比重。在本區他們是怎樣把“綠色”變成“金子”的?學生閱讀書本第62頁的閱讀材料和乳產品生產的過程示意圖,並用口頭描述,以達到鍛鍊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

四、繁榮的旅遊業

1.首先提問學生,你喜歡哪些戶外運動項目?

導人新課:旅遊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利潤高的特點,被叫做“無煙工業”。現在,世界經濟中創匯高的行業之一就是旅遊業。而目前,歐洲是最受各國旅遊者青睞的地區。

板書:四、繁榮的旅遊業。

2.展示有關歐洲西部旅遊名勝的錄像帶,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