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徵文 > 母親的心願徵文

母親的心願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母親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新中國剛解放,百廢待興,農業合作化生產如火如荼,但是全國人民空前高漲的革命熱情卻抵不過自然的力量,儘管生長在聞名全國的鄂西北“魚米之鄉”,但是母親的童年卻是在忍飢挨餓中渡過的。

母親的心願徵文

三年自然災害,一切能吃的都被吃光了,甚至草根、樹皮,加上蘇聯老大哥的釜底抽薪,更是給中國人民雪上加霜,母親回憶說:那時蘇聯可真是可惡到家了,雞蛋都是先用鐵絲做好了模子才收的,大些的不要,小些的不要,要剛好和模子那麼大的雞蛋纔要。年幼的母親和村裏的農民一樣,並不懂得國際政治局勢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但農產品上交的苛刻卻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說當時小小的心裏只有一個心願:能把飯吃飽,然後喂很多的雞,生很多的雞蛋,隨便蘇聯挑什麼都能還給他們,氣死他們。

在全國人民的團結努力和頑強意志下,自然災害和蘇聯大哥給中國造成的苦難中國人民硬是給挺過來了。但生產力低下、物質匱乏的局面還是沒有改變。

母親一直和外公住在一間破敗的茅草屋裏,外公早年因白內障雙眼半瞎,做不了什麼農活,茅草屋年久失修,一遇颳風下雨便搖搖欲墜,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從裏到外沒一處乾爽的地方。母親便一心想快點長大,代替外公到生產隊出工,多掙一些工分,然後做一間新的茅草屋,有一個能避風雨的家。

母親十四歲那年,終於蓋起了她有生以來第一幢“房屋”——兩間嶄新的茅草屋。母親是這樣向我描繪的:屋裏的牆壁是用竹子和蘆葦芉夾成後又糊上幾層摻了米漿的泥水漿做成的,很“厚實”很“牢固”,屋裏的地都是夯過的泥土,很結實,屋頂蓋了三層厚厚的茅草,是請村裏手藝最好的師傅蓋的,不漏雨,不過風。她說當年很滿足了,有了一個象樣的家,終於可以和外公好好過生活了。

七十年代初,母親結婚了。國家政策已經開始轉變,不再是處處割資本主義尾巴,家家戶戶開始種起了自留地,生產隊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耽擱出工就行。當時父親還下鄉在農村,除了在村裏榨油廠做事,家裏還養了一些雞、一頭豬,屋前種了一些菜,只要年成好,吃飽飯已經不成問題。原來的茅草屋已經變成了土牆屋,牆是用夯過的土磚砌成的,屋頂蓋的是生產隊裏自己燒製的青瓦,屋裏的地仍然是泥土夯成的,到了陰雨天就反浸潮溼,遇到連綿的陰雨天,連房屋的牆腳都浸溼許多。不過土牆屋還是給我留下了許多快樂的回憶的。最喜歡春天了,暖暖的陽光曬在土屋的牆壁上,在那些土磚之間的縫隙裏投下了許多影子,就有許多蜜蜂在那些孔隙裏鑽進鑽出,我們便拿一個個小瓶子,在裏面塞上一莖油菜花,看到哪隻蜜蜂鑽到牆壁的孔裏去了,就連忙拿瓶子堵在外面,蜜蜂聞到花香,鑽出來,結果就鑽到了瓶裏裏,我們就非常興奮。一個個春光明媚的日子就在歡聲笑語中渡過了。

七十年代末,我已經四五歲了,父親已經回到了城裏上班,母親一個人在家既要出工,又要帶我和弟弟,她說最怕的是我和弟弟生病,村裏衛生院離家有七八里路,而且村衛生院也是缺醫少藥,如果遇到急症就頂不了什麼事。那時,母親的心願便是看病能方便一些。但農村落後的醫療條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好在八十年代初,我們一家隨父親遷到了城裏,母親的這塊心病算是解除了,我和弟弟也在父母的呵護中平平安安地長大。

城裏的生活比農村裏節奏快得多,壓力也大得多,父母親每天工作八小時,微薄的工資,除開生活費,供我們上學,剩下的便不多了,到城裏7年,我們一直住在父母親工廠給我們提供的房子裏。房子是廠裏蓋的職工宿舍,有單身的,也有一家幾口的,大家住在一起,倒也開心和氣,屋前還有許多荒地,父母親把它們開墾出來,種上一些瓜果蔬菜,便不用上街買小菜。

八十年代中期,電視進入了許多家庭,隔壁的潘叔叔家就有一個12寸的黑白電視,我和弟弟一有空便往潘叔叔屋子裏鑽,常常影響到了潘叔叔的休息。母親就感嘆到:要是能買一臺電視就好了,也免得兩個孩子饞得慌。積積攢攢了兩年,我們家終於添置了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我和弟弟象過節一樣,高興壞了。父母親又開始唸叨着做房子。中國人的傳統思想:房屋是根本,沒有自己的房子就象浮萍,沒有根,沒有家。所以有一幢自己的房子成了母親的最大的心願。

八十年代末,全國經濟已經復甦,萬元戶成了光榮的代名詞,職工宿舍裏已經有許多戶人家遷出去,蓋起了一幢幢小洋樓,父母親也拿出積攢多年的幾千元錢開始籌劃蓋房子,地基批下來了,父親在家裏自己動手做水泥板、樓梯板,又向廠裏賒了兩噸水泥,賒了幾萬磚,在我小學六年級時,我們終於住進了兩層的小樓房。樓房並不很氣派,窗戶、欄杆都是父親自己做的,窗簾是母親自己縫的,水泥牆面是父親自己刷的,地面也是父親自己刮的,雖然拙樸,但卻堅固,一磚一瓦傾注了父母的心血。

我們在這幢小樓房裏一住就是十幾年,時間也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和弟弟漸漸長大,畢業,上班,成家,父親逝去,母親也漸漸老去。每個星期,我都會和老公、女兒回去看媽媽,也和她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回憶以前的一些歲月

有時我便笑着問:“媽媽,您現在應該沒有什麼心願了吧。您看,兒女孝順,兒孫繞膝,我們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住的,有吃的,該有的都有了,只想着怎樣提高生活質量了。您也有退休工資,又辦了醫療保險,真正是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了,覺得幸福吧。”母親笑着說:“人要知足,但到任何時候,都還是有心願的呀。我盼望你們兩姐弟的日子越過越好,盼望農村的老親戚們的生活越來越滋潤呀,還遠一點,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富呀。”我便笑:“您老還憂國憂民了呀。”母親說:“那是,起碼一條,國家越來越富,老百姓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這一生,從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缺,短短几十年,真的是變化太大了……”

母親的聲音慢慢低沉下去,眼睛也眯起來,目光投向了遠方,我知道母親並沒有在看什麼,也許她是在回憶,也許她是在遙望,回憶多年前困苦的歲月,遙望以後更好的生活。她的願望是如此的樸實,但卻代表了億萬最普通中國人的願望:勞有所得、老有所靠、居有其屋、病有所醫、家庭幸福、國泰民安。

是的,有許多話我要和母親說,母親,您這些心願正一步步地在實現。

您看,我們的國家不是越來越強大了嗎?兩彈一星、神舟飛天、太空漫步,中國已經成爲世界航天領域舉足輕重的一員;三峽大壩、高峽平湖、南水北調,中國改造自然的力量在全世界面前展現;奧運盛會使中國人民揚眉吐氣,地震海嘯沒能讓中國人民低下頭顱,團結、英勇的中國人民,誰敢輕視他們的力量。

您看,人民的生活不是越來越好了嗎?全國已經消除了貧困,人均GDP值逐年上漲,人民生活正邁入小康。家鄉的老親戚們也過上好日子了,您看那村村通的水泥公路,讓親戚們的出行不再艱難,您看那新農村的優惠政策,使家家戶戶的田園稻豐果滿,您看農村合作化醫療,讓農民不再爲生病犯愁,更別提那村公路邊的一幢幢小洋樓,一輛輛的卡車、小轎車,人手一部的手機電話還有進入千家萬戶的電腦,農村的日子進入小康,更別說城市的繁榮與美好。

母親,您的心願就是我們的心願,願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願人民的生活富裕安康,人人都在爲這個心願而奮鬥,相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