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3K 次

演講稿是作爲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充滿活力,日益開放的今天,演講稿在我們的視野裏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演講稿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1

平時讀書總覺得書上內容跟生活沒有太大關係,但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裏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麼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

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 想到這裏,我就回憶起那件事。

在童年時期,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麼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杆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杆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裏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一杯熱水“噗”的一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杆上,冒出了一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說:“小純,爸爸媽媽說過的話以後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爲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這本書我現在還經常拿出來翻讀,它一直鞭策着我。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2

暑假裏,我和媽媽一起在學習《弟子規》,同時觀看了蔡老師講解《弟子規》的電視講座。

通過學習,我知道了做人的根本,就是要有孝心和恭敬心。蔡老師說:“百善孝爲先”,他還講了許多聖賢的小故事,比如《孟中哭竹》《閔子騫孝母》等……其中最讓我感觸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周朝能統治八百年,憑的就是孝和悌,周文王、周武王都很孝順父母,兄弟之間和睦,一家孝,一國就興孝,他們的子民也都效仿,都很孝順,很多的紛爭就自然消失了,國運昌盛,真正做到了齊家、治國、平天下。

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和媽媽也在家中用心地去孝敬長輩。因爲奶奶喜歡聽評書,家裏又沒有收音機,所以常常跑到鄰居家去聽,媽媽就爲奶奶買了個收音機,奶奶高興地合不攏嘴,看到她開心的樣子,我和媽媽也很開心。媽媽真正做到了“親所好,力爲具”,我應該向媽媽學習。當我寫字的時候,有時會離作業本很近,我想到“親所惡,僅爲去”,於是我立刻就把頭擡高了,因爲媽媽不希望我變成近視眼。

在生活中我要多替長輩幹活,見人要有禮貌,,要按弟子規的要求來對待他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孝心和恭敬心,學會禮讓,多讀聖賢書,掌握知識,我們的社會就會很和諧,世界也會很和平。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中國好多人聽說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但是很少有人提起《弟子規》,前者更加註重於文化教育,但是《弟子規》纔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教會了人們如何做人做事。在清代《弟子規》是作爲國學課的啓蒙課本的,因爲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如何做人才可能成爲人才,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篇幅不長,全文共計1080字,三字一句,一共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爲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廚師、接物、求學應該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對兄弟姐妹一定要團結友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要小心謹慎,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換而言之就是做人一定要厚道。和大衆相處時一定要平等博愛,學會換位思考,須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有人德的人呢,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學習是一件崇高偉大的事情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想法。一個人只有掌握了文化和技能才能真正的立足於社會,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社會優勝劣汰的法則。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 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聽着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着讀起來。這是我已熟讀的〈〈弟子規〉〉的總敘。

我喜歡讀〈〈弟子規〉〉。 “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樹立了我文明的態度。 弟子規,是聖人對我們的教誨,它讓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接着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和大衆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餘的時間與精力,要向多方面學習。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爲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對我百依百順,凡是我提出的比較合理的要求,都會想方設法滿足我。我總是認爲父母爲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有時父母關心我,多叮囑幾句,我反而嫌父母囉嗦。有時父母要我做些事,我總是拖拖拉拉,儘量避過,即使做,也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爲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們至少要做到《弟子規》所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才能不辜負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這就是文明。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信——次謹信。 誠信是三月的春風,是五月的花海;商人說誠信是寶貴的信譽,是無價的財富;長輩說誠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一張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約;我說誠信是兩根小指拉鉤後的百年不變,千年不悔。

也許有朋友安慰自己說,誠信是大人的事,我們還沒有長大呢!如果是這樣,那麼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當你把果皮扔到乾淨的操場時,你誠信了嗎?當你看見老人上車而假裝

閉目養神時,你誠信了嗎?當你爲了一時的虛榮心,考試舞弊時,你誠信了嗎???我們真的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誠信! 這就是不文明!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麼是文明,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諧——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和諧者,爲德行高尚者,自然爲人們所敬仰。物種以競爭爲目的,人類以互助合作爲目的。不管你是哪個種族的,都是同類,因該和睦相處,互相合作。這纔是文明人。學了《弟子規》我明白了我們桃校長的校訓:今天你微笑了嗎?就是教我們做個能和諧人際關係的文明人。故有餘力,便應珍惜時間多學習,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着減少。你也會變得更有德行,你便會成爲一個文明人,爲人們所敬仰。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誦讀並牢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吧!這是我們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我深信,有了它,我們一定會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裏!我深信,有它了,我們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5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張愛玲說,於千萬年之中,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就趕上了……讀《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這本書,給我的就是“剛好趕上”的這種感覺。雖說《弟子規》是一本啓蒙讀物,不過我要是在孩提時代就已經讀過的話,恐怕不會有多麼深刻的見解,甚至於會因爲半知半解而淺嘗輒止,錯過經典。誠然,在適當的年齡讀相應的書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爲例,相信現在很多學生跟我一樣,特別是理工類的學生,對文學經典幾乎沒有一點嗅覺,更別說文言文類的讀本了,平常肯定也沒怎麼讀過這類書籍,讀了也會是一知半解,很少會聯想到現實當中,產生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本書作者錢文忠先生風趣幽默,以全新的視角,藉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對現實的深層次思考,爲我們解讀《弟子規》這一經典,使其所表達的思想更加淺顯易懂,耐人尋味。

本書按照《弟子規》總序的順序爲我們見解弟子規,分別詳細的講解“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這七個部分。百善孝爲先,讀弟子規,我覺得關於孝,我還是做的不錯的,幾乎每兩天就給家裏打一次電話,跟爸爸媽媽聊聊身邊的人和發生的事,常常報喜不報憂,怕他們會過多擔心我,我希望他們過得開心幸福。在讀這部分時,常常不覺眼睛會澀澀的,覺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卻很偉大,老爸雖然會去小賭,但爲人老實,勤奮,很愛我們,常常跟我說,“我努力賺錢,你也要努力讀書哦”。老媽每次吃飯都會把最好的夾給我們,雖然囉嗦,卻是滿滿的愛意,每次打電話,都會跟我說“別太省了,多吃點好吃的”,而我常常會回答“放心啦,你們在家才別太省,您兒子在學校生活的很好,一點都不省”。對他們的愛,我從不吝嗇表達,雖然對於一個男孩子來說,這着實會有點矯情,但我無所謂,因爲我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兒子也是愛他們的。記得高中時每次回校前我都會給我媽媽和奶奶一個擁抱,記得去年幫老爸買了部手機後我在鎖屏界面上寫了“爸,我愛你”四個字。誠然,有一些方面我還是做的不夠好的,不過我會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規》教我們的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要我們實實在在去做到,因爲說容易,做不易,對父母的愛,有些人很難啓齒而我比較喜歡直率點的表達方式。

《弟子規》幾乎囊括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大到爲人處世,小到行走站立,無論社會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雖然有些部分已經不合時宜,當從中引申出來的思想精髓還是值得我們繼承發揚的。

最後,以《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很美的話作爲結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6

如果說你要讀儒家的經典,除了《論語》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外,還有《弟子規》也是一本很好的書。如果說《論語》等是面向所有人的,那麼《弟子規》就是針對孩子的。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的核心,本自孔子的言論。它教導我們孩子需要講孝悌,要謹慎誠信,要愛周圍大衆,親近仁德賢人。倘若有富餘精力,多讀書多做學問。《弟子規》的教育觀念,我是非常贊同的,它崇尚的是儒家的思想,以“仁”爲本。我認爲,這個世界上聰明人不多,有作爲的人更少,而我們中國當前的教育是以成績爲主,恨不得大家門門優秀,個個成爲大科學家。中國現在的中、高考似乎完全決定了學生一生的命運。其實不然,有消息稱,中國自恢復高考的三十年來,並沒有一個高考狀元成爲各領域工作者中的頂尖分子,這是爲什麼呢?我認爲|||,成績不能說明一切,因爲成績只能說是理論知識掌握了,而真正的研究,實驗工作等,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等都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就是情商,包括性格脾氣等等。你在工作中不能與人家良好溝通、良好合作,甚至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還能談什麼工作呢?

因此,我非常贊成以道德爲基礎的教育方式。因爲你做人首先得講道理,要文明要有修養,這樣纔是一個真正的人。在這個基礎上,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學識素養,若是你能掌握得很好很深,那麼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了。

畢竟人的智商,人的接受能力等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樣導致人的成績有高低,但是,道德這方面,就拿《弟子規》來說,你想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每時每刻都做到,那需要時間,需要毅力。古時候,孩子們都學習儒家思想,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纔會受人尊重與敬愛。那時,除了貧窮和不愛學習的孩子,大多數孩子們都努力學習,特別是隋朝開始了科舉制度,“學而優則仕”,有志之士就通過科舉,考取進士後就可以做官,爲百姓造福。因此,歷史上自從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除戰爭時期外,神州大地都很先進,很繁榮。但是現在,中國都沒有一個接受中國教育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還有人均經濟水平實在是太低了!而中國,作爲一個有着五千年曆史的大國,人民的素質卻是越來越低,導致很多人去日韓和東南亞等地旅遊時,被當地人罵!

我認爲,要讓中國成爲真正的大國,那麼就應該從孩子們的教育抓起,而孩子們的教育,應是以道德爲基礎的。《弟子規》應該重新回到教育的基礎中來,讓未成年人懵懂之時,就開始習讀《弟子規》,踐行《弟子規》,做有素質的國人,民衆素質高,不愁國不強。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7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按照鬱老師的要求,我們暑假期間要從《快樂暑假》上面自選5本以上的書來閱讀。我選的分別是《我愛你,中國》、《神話故事》、《科學童話》、《伊索寓言》、《中國漢字》還有《弟子規》,其中前面幾本,我每天都朗讀,而對於《弟子規》,父母要求我每天背誦一段,41段用了41天已經全部背誦完畢。

我感覺《弟子規》對我們生活很有幫助。它教會我們怎麼對待父母和長輩,也教會我們怎麼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情,甚至連怎麼穿戴吃飯、怎麼讀書、怎麼整理書籍都有很明確的要求。

有一次,有人按家裏門鈴,我正在玩IPAD, 媽媽讓我去開門,我坐着不動,媽媽就說“父母命,行勿懶”,我趕緊跑去開門了。我平時吃飯,不太愛吃冬瓜和木耳,家人又會從《弟子規》裏找到教育我的句子“對飲食,勿揀擇”。“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當我有時讀書不用心時候,我耳邊就有人會這麼說。

《弟子規》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真的很有幫助哦!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8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好,我是來自模具101班的黃升思,下面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我喜歡讀《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爲人所熟知,家喻戶曉;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的氛圍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大道當中。

俗話說;百善孝爲先。行孝是爲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只有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他教育我們如何做人處事。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纔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因爲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優秀的中華兒女。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纔會長得茂盛。做人,也是一樣,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纔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就像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了。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誦讀並牢記《弟子規》吧!我深信,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纔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朋友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 做文明人》。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琅琅的讀書聲:“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聽着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着讀起來。這是《弟子規》的總敘。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樹立了我文明的態度,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文明。

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它如茫茫大海上的航標燈,給我們指明瞭人生的航向。它是我們學習的典範,不說是字字珠璣,也稱得上句句精闢。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爲先。孝是一切善德仁愛的本源,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之道。“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物猶如此,人何以堪? 我雖不能效仿古時花木蘭替父從軍,不能效仿小鐵梅替爹擔的八百斤。但這3年多來我用心照顧病重的父親和公公,用弱肩擔起了兩個家庭的重擔。那是20xx年9月的一天我的父親出車禍了,腦細胞受損。當時感覺天旋地轉了,家裏的頂樑柱倒了,弟弟遠在南京服兵役,妹妹又有十個月的身孕,母親悲痛的血壓高到暈倒,生活讓我不知所措。但是,作爲長女,我必須堅強起來,我們還要生活,我們還是那幸福的一家。週轉幾家醫院,治療無望,父親被斷定爲植物人,從此不再說一句話。悲痛欲絕也無能爲力,只好從醫院回家,每天晚上兩個小時一次鬧鈴,起來翻身拍背,多少次在父親耳邊呼喚,看似堅強的背後,滿滿兩本日記已經盛不下我對父親的思念,再多的淚水也改變不了現實,相信有奇蹟,但要堅持去做。每天早上5點半便起牀,開始了一天忙碌而辛苦的生活。做早飯,收拾房間,幫父親洗手擦臉、抽痰、喂藥、擦屎端尿,然後去上課。怕父親得褥瘡,便每天兩次一早一晚爲父親擦拭身體,給父親做按摩,幫助他活動筋骨。 兩年後,病牀上的父親永遠走了。還沒等我從悲痛中走出來,八十歲的公公又因腦出血住院了。在昏迷了半個月之後,公公終於醒來了,但是半身癱瘓不能說話。這年的春節,我在醫院爲公公端屎端尿,盡心照顧老人。同室的病友都以爲我是老人的閨女,羨慕得不得了。這時候我公公啊啊的會對我伸出大拇指,不管怎麼樣,這都是應該做的。現在,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轉便轉院到醫專養護中心。每個週末我都要接公公回家給他洗臉擦身、喂湯喂藥、端屎端尿。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爲人子女最痛苦的事。 恩格斯爲了不讓生病的母親煩心,把本應屬於自己的鉅額資產轉讓給弟弟們,他說:“我會有成百上千個企業,但我只有一個母親。”只有我們盡心盡力了,才能不辜負對自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的父母,這就是孝,就是文明。

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信——次謹信。

誠信是三月的春風,是五月的花海,是一切美德的基石;商人說誠信是寶貴的信譽,是無價的財富;長輩說誠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記,是一張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約;我說誠信是兩根小指拉鉤後的百年不變,千年不悔。

漢人季布,誠實守信的化身,被人稱作“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一諾千金呀。即使在心裏的承諾他也一定做到,因此他先後得到項羽,劉邦的重用;東匈奴不失信於大唐,兩國交好,澤被百姓;同仁堂歷經三百多年不衰的祕訣是以誠信爲宗旨,對顧客,對職員,對股東,對中華民族的藥業的誠信開創了同仁堂的輝煌成就。

也許有同學會安慰自己說,誠信是大人的事,我們還沒有長大呢!如果是這樣,那麼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當你把果皮紙屑扔到乾淨的校園時,你誠信了嗎?當你不認真訓練,不完成作業,做值日偷懶,在同學面前吹牛時,你誠信了嗎?當你對同學的承諾,對父母老師的保證,對他人的應允沒有做到時,你誠信了嗎?當你爲了一時的虛榮心,考試舞弊時,你誠信了嗎?當你看見老人上車而假裝閉目養神時,你誠信了嗎我們真的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有太多的不誠信! 這就是不文明!

學了《弟子規》,我知道文明就是:諧——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學了《弟子規》我明白了和諧者,爲德行高尚者,自然爲人們所敬仰。人類以互助合作爲目的,不管你是哪個種族的,都是同類,因此該和睦相處,互相合作,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纔是文明人;學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今天你微笑了嗎?就是教我們做一個能和諧人際關係的文明人;學了《弟子規》我明白了在校園愛集體愛所有人,不以大欺小,關心幫助呵護小同學,這就是文明人;學了《弟子規》我明白了有餘力,便應珍惜時間多訓練多學習,能夠親近有仁德的人,見賢思齊,會使我們的德行一天比一天進步,過錯也跟着一天比一天減少。就會變得更有德行,就會成爲一個文明人。 仁、智、禮、義、信,只要人人能做到了,我們就擁有和諧家庭、和諧社會!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讓我們一起誦讀並牢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吧!這是我們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我深信,有了它,我們一定會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裏!我深信,有它了,我們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10

今年十一長假,我和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出去旅行,媽媽給我安排了經典國學的課程,其中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我已經熟記於心,它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衆、親仁、餘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後,改正了 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纔回答。對於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乾淨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小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爲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說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11

尊敬的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踐行《弟子規》,做文明嶺南人

爲了弘揚傳統美德,建設傳統文化濃郁的特色校園,學校號召我們學習《弟子規》,老師每週都會帶領我們學習這本書。我感受很深,《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我們有許多同學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連吃飯都非常挑剔。爸爸媽媽每天變着花樣給我們做好吃的,可我們卻挑三揀四,甚至當飯菜不合口味時,還亂髮脾氣。聽我爺爺奶奶說,在他們那個年代,每天吃的就是窩頭鹹菜,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斤肉,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大米和白麪。與爺爺奶奶們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我們難道不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嗎?不應該牢記《弟子規》裏“對飲食,勿揀擇”那句話嗎?

學了“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以後,我非常羞愧。我想到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有一次,媽媽帶我去買鞋,我一眼就看中了一雙耐克的名牌鞋,標價三百多元,我吵鬧着要買,可是媽媽要給我買一雙普通的運動鞋,我死活不同意,在商場和媽媽大吵大鬧,最後媽媽沒辦法只好向我屈服了。其實我心裏很清楚,兩款鞋的樣式差不多,我只不過是想在同學們面前炫耀,滿足一下我的虛榮心罷了。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也有過同樣的經歷呢?現在想想,我們實在是太幼稚、太不懂事了。“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我們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激勵奮發圖強,“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外表穿着、飲食則不必放在心上,更沒有必要憂慮自卑。

同學們,我們是幸福的,在家裏有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在學校,有老師諄諄的教誨,可是當我們站在這鮮豔的五星紅旗下,看着她冉冉升起時,我們難道不應該想起革命先輩們爬雪山、過草地時所經歷的苦難嗎?無數的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爲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難道不應該繼承他們那種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嗎?

同學們,《弟子規》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道理,有教育我們孝敬父母的“父母呼,應勿緩”,有規範我們行爲的“鬥鬧場,絕勿近”,有告訴我們誠實守信的“凡出言,信爲先”,這都是我們作爲學生應該牢記的道理,同學們,學“弟子規”,做“文明人嶺南人”,大家一起努力吧!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着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裏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就是沒有用在現實生活中。因爲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學會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爲人要謙虛。隨然我從小就讀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而每次被老師或家長誇獎一句就驕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我都沒有人生目標,所以我纔不會努力去辦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後我要按《弟子規》裏的規矩認真學習,認真去感悟,認真去實踐。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14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弟子規》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它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衆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孔子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個人生哲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啊,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整天爲我們早出晚歸,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裏一定是累了,我們爲父母幹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務活,是應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去爲父母“服務”,因爲爸爸媽媽給予我們不求回報的愛,我們這輩子必定還不完!

“百善孝爲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業後,覺得沒事,就想幫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的事。我走進屋子裏,看到媽媽的毛巾髒了,我連忙拿起它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盤乾淨的水,再加上一些開水,照媽媽洗衣服的樣子,把毛巾放在水裏浸泡幾分鐘,再在水裏倒上一點洗衣粉,用手使勁的搓,水裏立即起了許多小泡泡。我搓了幾遍,又用清水洗了幾遍,然後才晾在衣架上。我心裏非常高興。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說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於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爲我好,爲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正如大人們整天總嘮叨的,我們就像一個小樹,不爲它修枝剪葉,總也長不成一棵正直的參天大樹。

弟子規所講述的每一個道理,都給我帶來了啓示。今後,我一定要將古人的教誨記在心裏,擁有“孝、悌、謹、信、愛、仁”這些好品德,做一個有禮貌的小學生。

關於弟子規的演講稿1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弟子規》伴我成長”。《弟子規》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凝聚着儒家千年的處世哲學與生存智慧。在《弟子規》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八個部分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入則孝了。入則孝,顧名思義,入是在家,孝是孝敬父母,心裏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處處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孝順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

孟子說的好“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萬事孝爲先。孝,其實很簡單。孝就是父母回家時遞上的一杯溫水,就是父母生病時關心的問候,就是要做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弟子規》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可見孝的重要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努力做一個孝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