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教學的樂趣師德師風演講稿

教學的樂趣師德師風演講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我們的教育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教育,學生需要獲得能夠繼續獲得知識和能力的科學方法。接下來小編整理了教學的樂趣師德師風演講稿,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的樂趣師德師風演講稿

  教學的樂趣師德師風演講稿1

各位領導、老師們:

下午好!

很榮幸今天學校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跟老師們一起談談教學中的一些體會。我是一名普通的生物學科教師,自從xx年參加教學工作,回首十五年的教育教學之路,我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壯舉,更沒有值得稱頌的大做爲,可是平淡的教學生涯卻賦予我寶貴的課堂教學經驗。從事初中生物學教學一直是我的工作。我愛這份工作的原因,是因爲我愛看着我的學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滿足的笑容。

我非常喜歡自己的課堂,甚至可以說一天中我最快樂的時間就是自己的課堂。40分鐘的時間總是那麼的短暫,每次都覺得還沒跟學生聊夠,下課鈴就響了。每節生物課後,我總不忍心立即離開教室。因爲我總是被孩子們的一句“老師,等一等……”給拽住腳步。有時候是爲輔導個別差生留下的,有時候是被待解的疑難給拌住了,有時侯是找某個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課的學生談心,諸如此類。而經常被重重包圍的我反而很樂滋滋地傾聽着、享受着師生之間的這種其樂融融的情景。我經常對自己的女兒說,上課時有什麼聽不懂的,或自己的新想法下課主動去問老師,老師一定會很樂意給你解答的。因爲我自己就非常喜歡和同學們討論各種問題,這說明我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了,自己動腦筋思考問題了,有什麼比學生重視自己所教學科更值得高興的事情呢?我想在座各位老師都應該深有體會吧。

當然每個學科有自己不同的特點。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是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等的科學。這就決定了我們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也使得我們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下面我想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幾件有趣的小事與各位老師分享。

有一次,我帶領學生做觀察種子的實驗,學生們的興趣很高。在觀察過程中,有個學生大聲問,老師,我觀察種子的結構,從外表觀察,看到了外面的種皮,還有一處長菱形的斑痕,那是什麼呀?我告訴他那叫“種臍”,學生馬上反問,是不是和我們的“肚臍”一樣呀。我說,對聰明!然後告訴全班同學,種子的種臍和人的肚臍的原理是一樣的。同學們覺得既有趣又好記,教學效果非常好。從此每次講到這個知識點,我都會拿兩者類比,這還要謝謝當時那位同學的提醒呢。

我通常有個習慣,在講授新知識時,往往先找些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創設情景,再引出上課的內容。有一次,在講“蒸騰作用”時,我先利用課件呈現“炎熱的夏季知了在鳴叫,在花草樹木蔥鬱的公園內,遊客在綠蔭下避暑乘涼”的畫面,然後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大樹底下爲什麼好乘涼?植物的葉片爲什麼不會被灼傷而萎蔫?”只是沒想到同學們剛看了視頻,就開始抱怨。剛剛上體育課,在操場上曬死了,我們也要在樹蔭下上課!怎麼辦呢?如果怪學生擾亂課堂紀律,學生心裏肯定很委屈,因爲他們的確一個個臉曬得通紅的。於是我就問他們,你們曬的頭髮、皮膚燙不燙?他們異口同聲地說“燙”。我故意做出輕蔑的表情說,“你們在太陽底下才一節課而已,你們有沒有想過,大樹在太陽下一站就一天,還天天站在大太陽底下,它們怎麼受得了呢?它們的葉子爲什麼沒有曬傷呢?”同學們頓時啞口無言。所有的人都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的課也就順利的上下去了

中國有句古話:“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如果這句話從人的倫理道德,尊敬師長的角度去考慮,固然無錯,也不過分;如果在知識面前,在討論問題的課堂上,仍固守這一原則而放不下架子則是大錯特錯了。教師真的高學生一等嗎?不盡然,大教育家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說明一個道理:師生在知識上應當是互補的。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現在社會,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鼓勵學生說說自己對某個現象的看法,或介紹生活中一些相關的生物學現象。例如在講到糖尿病的時候,請家中有糖尿病病人的同學,介紹糖尿病人的病症,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等。在講到近視眼的矯正時,請正在佩戴“OK鏡”的同學講講自己的體會。講到動物行爲時,請知識面廣的同學說兩個有關動物行爲的奇聞異事,等等。由同學們自己說出的故事,大家都愛聽,也記得牢,有事連我也聽的津津有味,增長了不少知識。所謂“教學相長”應該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其實每個學科都有其有趣的地方,每個課堂都可以變得生動精彩,每位老師都可以從自己的課堂中找到樂趣。我們學校已經有不少老師樂在其中了。我想,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我們自己是否熱愛我們的學科、我們的課堂和我們的學生。願我們所有的老師都能覺得上課是件有趣的事!

謝謝大家!

  教學的樂趣師德師風演講稿2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在四川美豐**實驗學校工作已經一年半了,回想這一年半來的教學生活,可以說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所以我十分珍惜這次難得的和大家一起共同研討、學習的機會。

一、課堂上的興趣

興趣以需要爲基礎,需要可分爲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然而,興趣主要中精神需要相關。也就是說,興趣關乎人的心理活動和精神滿足。一個人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感到需要,他就會熱心於接觸、觀察這件事物,積極從事這項活動,並注意探索其奧祕。興趣與認知水平和情感相聯繫。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便不會對它產生情感,也不會對它有興趣。反之,認識越深刻,情感越熾烈,興趣也就會越濃厚。

我認爲,興趣的產生主要有三個基本條件:

一)濃厚的好奇心;

二)明確的目標;

三)同伴的合作。

要在課堂上激發出學生的興趣,教師便應該做到這三點。教師抽絲剝繭的分析,深入淺出的講解,饒有趣味的實例,配合以優美的語言藝術,能夠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引導學生步步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都會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總之,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有賴於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活動。教師單方面的“滿堂灌”,片面地追求“一言堂”的效率,無疑會扼殺掉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成功之母。能培養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便成功了一大半。

二、課堂後的樂趣

只要學生在課堂上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和極大的興趣,學生便能在課後自覺地積極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在漢語裏,有句成語叫“樂此不疲”,意思是說:做自己感覺有樂趣的事情,就不會感覺疲憊和勞累,做事的效率也會成倍提高。學生的課後學習若有樂趣,便會極大地鞏固、拓展和加深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沒有樂此不疲的體驗,人生便會失去很多幸福和快樂。要想讓學生的人生更有意義,教師便應該讓學生得到更多、更長、更深層次的人生樂趣。對知識的探索若能成爲學生在課後的樂趣,會有助於培養出學生的求知慾,而熾熱的求知慾卻是取得偉大成就的必不可少的動力。

三、生活中的情趣

只要有時間,我們都可能會去公園。公園最美的地方,不是花海樹林,也不是荷塘幽徑,而是我們都不在意的地方——亭子。亭子的諧音是“停”,即“人亭”。亭子是想告訴我們,人生中不一定得拼命趕路,要懂得停下匆匆腳步,去品味和感受生活。我們佇立在亭中,或騁目望遠,或拍欄吟誦,或小憩談笑,都包含着豐富的生活情趣。

說到從容,朱光潛講過一個故事。阿爾卑斯山上,在一條路的沿線,有着非常美麗的風景。路邊有一個牌子提示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對此,朱光潛先生寫道:“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爲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人生路上的風景,需要我們用閒情去慢慢欣賞。那些懂得欣賞生活的人,纔是真正的有品味的人。

“忙”字,心的偏旁,加上一個亡。簡單地說,就是“心亡”。莊子說:“大智閒閒,小智間間。”就是說,大智需有閒情和情趣,小智只是成天忙碌。愛因斯坦在緊張地思考之餘,最喜歡拉小提琴,從中找到了閒適和情趣。毫不誇張地講,小提琴也爲愛因斯坦的偉大發現作出了貢獻。或者說,愛因斯坦是把他的偉大發現從小提琴中“拉”出來的。

學生能執着地追求真理,這固然很好。然而,用生活情趣來調節學生的學習,反過來對學生的學習也是大有裨益的。我們不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只能讀死書或得分數的“單面人”,而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求真精神,懂得學習方法,會享受閒情體驗生活情趣的“全人”。

愛因斯坦曾說,“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爲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在我看來,一個有淵博知識,有文化內涵和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幸福而和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