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1

新世紀,教育必須培養更具有創造力和鍥而不捨、追根究底的人才,才能解決新世紀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各種問題,在面對新時代更多元的世界文化,也需要一種具有團隊精神、願意與他人合作、肯隨時隨地學習新知識和不斷充實自我的人。新課改就是適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

近十幾年來,數學教育的觀念、數學內容和方法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國際數學課程改革進入了重要時期。國際數學課程改革實踐中出現一些共同的趨勢和熱點,構成了世紀之交數學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向。數學成爲公民必需的文化素養,數學教育大衆化是時代的要求。通過這次的遠程培訓,我對新課程有了一定的瞭解,下面就此談幾點對數學課程改革的體會:

一、數學應具有應用性與實踐性

教師在制定計劃時,不但要保證學生有充分時間從事數學實踐活動,同時在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中,也要充分貫徹數學應用的思想。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要求,不但反映在課程標準中,亦體現在國家統考大綱中。國家數學課程對數學應用有如下三個要求:在實踐工作處理問題以及使用物質材料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增進理解;運用數學解決一系列現實生活問題,處理由課程其他領域或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研究。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進行合作交流等豐富的活動中發展數學應用能力和對數學的理解。

二、重視以學生爲主體的活動

重視學生的主體活動是數學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建構主義學說認爲,雖然學生要學的數學都是已知的知識,但對學生來說仍是未知的,需要每個人再現類似創造的過程來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是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具體地說,學生從“數學現實”出發,在教師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材料,獲得體驗,並作類比、分析、歸納,漸漸達到數學化、嚴格化和形式化。

課改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引導、啓發、點撥。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地蒐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知識、教具;有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夠與老師發生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熟悉的事物,現象出發,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創設情景提問,激勵學生共同參與,發揮想象,積極思維來解決問題。

面對性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爲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回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爲所以教師的職業追求。

學生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彙總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爲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在新課改下,教師應當成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爲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臺,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

三、計算機應用於數學教育,達到學科的整合

(1)有利於學生對數學整體的認知

信息技術來源於數學的應用,它本質上就是一種抽象的數學模型,是建立在二值邏輯基礎上的推理系統。藉助於信息技術手段。數學領域裏許多新的思想與方法不斷突破,數學結構與內容不斷豐富。例如,用計算機進行科學計算,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收集和處理大量的數據;用計算機進行實驗模擬,好多在數學領域無法實現的設想在計算機環境下正在不斷實現。因此,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僅改變着數學的內容、結構和方法,也推動着數學的應用與普及,把數學以技術化的方式快速地傳送到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得數學對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實驗中通過不斷的對比、總結,實驗教師認爲,應該把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模塊與數學內容的模塊整合爲一個教學模塊,通過設計一些與社會生活有關的問題,藉助數學建模、研究性學習等形式把相關的內容聯繫起來。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的數字化工具,對數學知識內容進行重組、創作。更重要的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有效地組織教學資源,呈現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式,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在使用信息技術上,找到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抓住數學問題的本質,一定會使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得到加強。

(2)有利於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利用信息技術,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來源更廣,渠道可以更多,範圍可以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實現學生自身知識的更新與能力的形成。在傳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抽象的數學表達和模糊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函數圖像手工作圖的繁瑣,使得許多函數圖像學生都沒見過其形狀。藉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在在動態、開放、交互的環境中動手操作,通過參數的連續變化,使原來抽象的數學表達和模糊的理解迅速變成形象直觀的動態圖景,這也爲開放式教學的實施提供的物質基礎。

信息技術的使用爲學生學習更多更深的數學提供了可能,也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開拓了廣闊空間。但是,信息技術不能被用來代替基本的數學活動,如熟練的基本運算、基本的代數變換、解方程、邏輯推理、數學證明等。因此,應當使信息技術的使用與傳統的紙筆運算、邏輯推理、畫表作圖等之間達到一種平衡。

四、努力領會基本理念和目標,掌握課程設計思路

教師在研究《標準》中,應努力領會其基本理念和目標,掌握課程設計思路,熟悉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內容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新教材的教學從“知識傳授”的傳統模式轉變到“以學生爲主體”的參與模式,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的養成,注重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其根本所在。在實踐中,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靈活使用教材,設計新的教學過程,把數學知識轉化爲激發學生的“藥引”,引發學生的進取心和求知慾。

五、不同生源層次的學校在同一知識內容的教學要求上應該有區別

例如,對立體幾何有關平行、垂直關係的判定定理,生源差的學校只需按《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等方法讓學生知道並會使用即可,生源好的學校則可通過說理,甚至是證明等方法讓學生理解。又如,《標準》要求避免在求函數定義域、值域及討論函數性質時出現過於繁瑣的技巧訓練,淡化函數的奇偶性、反函數等概念,將雙曲線從掌握降爲了解。生源差的學校,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課時量,只需按教材的基本要求教學即可;生源好的學校,在這些地方適當延拓加深也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組織有效的、科學的活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問題情景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說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着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獲得知識。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2

我在暑期參加了初中數學教師網絡學習活動,按照上級和學校的統一要求:先進行了兩天的集中學習,有進行了爲期一個多月的自學,期間,先後做了一萬多字的筆記,聽取了幾十節的展示課,每一節課上,我都被教師所營造的流暢、和諧的課堂所感動,也從中學到了很多,下面,我就談幾點體會:

體會之一:關於課堂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老師爲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按照教學規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從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能感受到教師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不僅“備”教材,還“備”學生,從基礎知識目標、思想教育目標到能力目標,都體現了依託教材以人爲本的學生髮展觀。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處理也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體會之二:關於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問題。數學課教學必須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確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終爲生活服務。因此,在教學中無論是對新知識的引入或鞏固都要注意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本次活動中,頤和中學的劉傑老師的教學設計頗具特色,設計出各種生活實際的問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他們的生活中,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體會之三:關於李瘐南老師的課令許多數學教師經常發出的感嘆。這節課既有“新鮮感”,又有“成功感”。最重要的是,引入問題都是我們身邊的一些實例,卻給了我一種全新的體驗。這是公認的一堂精彩的課。

體會之四:關於學生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的問題。教學中,要求教師必須爲學生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數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例如,李庾南老師的自主性、開放性、生成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體會之五:關於合作學習的問題。合作學習爲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條捷徑,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造過程,從而獲得了成功感,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那麼,在教學中究竟如何去正確實施合作學習呢?我認爲應把握好以下幾點:在必要時採取,例如學生可以馬上回答的問題無需進行討論,而且必須要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免得因匆忙而只能表達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分工要明確,以個人優勢的發揮來促成整體的完美;給予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觀點;教師的及時引導。

這些課的共同特色——從教材出發、進行再加工,並且較好地體現了教材特色,從情境出發——提出問題——利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問題——得到新知識,充分體現了數學化過程、建立數學模型過程。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有了更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身爲教師,若教學觀念不更新,文化素質和技能不提高,面臨的也將是被無情地淘汰。但我想,只要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並抓住這樣難得的機會,不斷地學習新知,不滿足於墨守成規,提高自身的素質,優化課堂教學,相信成功是屬於我們的,我們的前景是燦爛無比的。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3

相信參加此次培訓的老師,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感慨。此次培訓不光是使我們在數學教學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增強數學教學的能力,更多的應該是心與心的交流。

一、體會到專家數學教學的智慧

來自各地區專家對於課標的解讀,課堂教學的展示和精彩解讀,無不顯示了數學教學的智慧所在,都使我們受益匪淺,產生了共鳴。

二、體會到集智慧與一身的數學教師們

看着教師們的發帖、作業精選、學習心得,都透露着教師們無窮的智慧和對培訓的深刻理解。特別是教師們針對各年級發的資源共享,許多精彩的教學設計和課件,值得借鑑和學習。

三、體會到管理員的辛苦和學識

參與此次培訓的管理員每天都要與學員qq交流,指導學員學習,很辛苦;評析學員的發帖,句句針對性很強,指導到位,可見,管理員對於數學教學各個領域的知識把握到位,心中有數。

四、一些建議

在視頻學習中,有些只是一句或幾句話,也設置120分鐘,好多老師都認爲也要學習120分鐘,就這樣掛着耗時,是不是可以重新更新改進一下。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4

我參加了這次的小學數學國培網絡學習,在這段時間的學習中,雖然有點累,有點忙,但我卻很充實,快樂。我認真聆聽了專家們的講座,與同行在互動平臺進行了熱情洋溢的交流,及時寫了研修日誌,總結、發帖、回帖,和上交作業。經過培訓,我收穫頗多,進步不小,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思想靈魂、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禮。

在30多年的'教學歷程,日復一日平淡的教學,唯一的目標就是自己班級學科的教學成績不能教差了,使我已慢慢感到倦怠,不時抱怨現在的學生一屆不如一屆難教難管,卻很少反思、總結自己教學的得失。通過這次培訓,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得到了更新。讓我能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樹立了更堅定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這次培訓我有了這樣的感悟:“不應該把教書僅僅當成一種謀生的職業,應該默默無聞,無所追求,要以積極的心態、高漲的激情、創新拼搏的精神去感染學生,去改變孩子被動的受教育觀和慵懶、隨意的精神態度。”

二、加強學習,促進個人的專業發展。

教師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須具備一桶水。新時期的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觀念,加強學習,不斷補充專業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技能。這次培訓的專家、教授們用淵博的學識,旁徵博引給我們講述深奧的理論知識深受啓發、感觸頗深。我深深感受到作爲基礎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決不能“死教書——書教死——教書死”,除了要給學生答疑解惑,還應創新其思維,培養其習慣,滲透其思想,教好書育好人。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完善,不斷地提升,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才能適應世紀的挑戰,才能勝任教師這一行業。

三、構建有效的課堂。

有效的課堂,教師要做到先學後導,把先學後導貫穿於課前、課中、課末,並要以建材主義教學爲基礎,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經驗出發,幫助學生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轉化關係。這需要教師創設真實的情景來互動,教師設問題,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探究、合作解決問題,使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充滿生機與活力。

總之,這次培訓,我的收穫比任何一次繼續教育的收穫還多,我決心以這次難得的培訓爲契機,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學習,儘快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與時俱進,盡職盡責,使自己成爲一名新時期合格乃至優秀的小學數學教師。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5

十分有幸參加了本次江蘇省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師網絡培訓,本人認真研讀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xxxx年版),開闊了視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體驗。《課標》修訂中在繼承我國數學教育注重“雙基”傳統的同時,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學習數學的基本依據,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爲數學能力,最終通過自身的學習轉化爲創造能力。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沉澱,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重觀察、重操作,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體驗性經驗。其次要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地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學生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下面本人就結合小學數學的日常教學進行淺淡。

例如,數軸的認識,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活動:全班分爲三個大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學舉一個箭頭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學作爲原點位置,把o寫在大卡片上,掛在相應的同學的胸前。各人代表數軸上不同的整數點。由教師發出-3,1、大於2的數等指令,符合教師指令的同學要舉手,比賽各個小組的正確性高低。學生通過扮演實數,合作成數軸這一遊戲,既掌握了知識,對數軸的數和點有了深刻的瞭解,又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節課時,本人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配合演示,給學生視覺的刺激。整個過程不是僅僅爲了回憶,而是通過這一環節,滲透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那就是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概括出:新的問題可以轉化成舊的知識,利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而推及到圓的面積能不能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如果能,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它的計算方法了。讓學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求面積的方法,從而獲得新知。這樣發揮了知識的遷移作用,促進知識內化,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而且長智慧。

多讓學生參與一些數學活動的體驗,遠比我們老師口頭說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認爲我們老師應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活動,這是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的前提和核心。沒有經歷數學活動,就談不上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6

本學期,我參加了小學數學遠程培訓,認真聆聽各位專家的講座和報告,結合自己教學實際進行總結和反思。通過遠程學習,收穫頗豐,對小學數學本質和自身數學素養等方面的認識都得到很大提升。現就這次培訓談談自己的體會:

通過這段時間的遠程研修學習,我對於數學新課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認識,胸中總涌動着一股澎湃的課改激情。數學作爲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引發了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行爲、學習方式以及教育評價等的變革。衆所周知,如今的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已進入了網絡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每個行業,對於我們這一行業,特別是基層教育工作者有着更深的體會。

遠程研修學習使我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拓寬了教育視野,提升了自我素養、豐富了專業知識。在線交流更是幫助我解決了教育教學中所遇到的難題。這次培訓爲我們廣大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修平臺,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對我們今後更好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教師要熱愛自己的職業,只有真正沉浸於自己職業當中的教師,才能感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感。如果你熱愛教師職業,你就不會覺得累,而會覺得幸福。想想當我們的學生向我們問好時、當我們的學生考上一個好的學校時、當收到學生的祝福時,我們是不是很幸福。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7

這次培訓活動,培訓學習了《備課實務與新技能》、《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新教學設計》,在培訓期間,我積極地學習,學習教學相關策略,並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用心去領悟教育理論觀點,吸取精華,能積極參加班級研討活動,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真心探討。這次培訓使我在教學理論和教育觀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補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時也解決了一些我以往教學中的困惑。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1、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鑽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分散難點、突破疑點,從而得心應手地駕弩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2、教學中教師要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從新的課程標準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它實際上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在學習中對學生提供經驗和幫助,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教師要想方設法開闊學生的視野,啓發學生的思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適當地給予一些建議,老師要向學生提供經驗,幫助他們進行判斷、檢查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提醒他們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深思熟慮地、周全地統籌學生活動。教學中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例如《三角形的面積》這節課我就採用了先猜想~論證~歸納教學過程。這樣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知識,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精神,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

3、預設、生成和諧統一。

在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中,如果只有預設而沒有生成,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被重視,是一種灌輸學習;如果有了預設,並在預設中有所生成,就說明師生間有了較好的互動,學生的主體性被重視;如果在預設、預設生成的基礎上,又有了許多非預設的生成,說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發揮,他們在主動思考,這樣的學習是有生命活力的學習。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生成是相對於預設而言的,課堂因爲有了生成,才擁有了充滿生命的氣息,才擁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動;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沒有預設教案的準備,我們的追求必然變成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

這次教師培訓,讓我感受着新課程理念的和風,沐浴着新課程改革的陽光,自覺鑽研的路很難,要學習的路還很長,但我對教育教學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雖然培訓的時間短暫,但終生的學習還在繼續,這次培訓就像一抹濃濃的綠意,帶給我無限希望!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8

一年來,我懷揣着對教育事業的追求和對學生高度負責的態度參加了這次培訓,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和反思,收穫頗豐,對數學本質有更清楚的認識,提高了自身的數學素養,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通過這次培訓,我有以下一些體會。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於數學新課程、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胸中總涌動着一股澎湃的新課程改革的激情。數學在課程目標、教材編寫、教學行爲、學習方式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

衆所周知,如今的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社會已進入了網絡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每個行業,對於我們這一行業,特別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來說有着更深的體會。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拓寬了教育視野,提升了自我素養,豐富了自己的專業知識。本次培訓爲我們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修平臺,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對我們今後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作爲一名教師要熱愛自己的職業,只有真正沉浸於自己職業當中的教師才能感受到教師職業的幸福。如果你熱愛自己的事業,你就不會覺得累,而是感覺很幸福。今後,我要繼續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數學網絡學習心得體會9

20xx年7月,我參加了由交城縣網絡小學數學教師的培訓,令我豁然開朗。從幾位老師精彩的講座中,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淺。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通過學習,使我學到了當前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爲以後的工作積蓄了力量、理清了思路,更加明確了目標。作爲教師,我們要實施素質教育,教書育人,爭當實施素質教育的排頭兵。

1、數學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強調教師要通過情境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

活動中,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導,並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與交流,得出有關結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願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鼓勵算法多樣化,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主體化。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呢?主要是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懂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師不代勞。教師在課堂中要抓準機會,創設條件,讓學生深入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在玩、說、練、議中學習數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中42-27時,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說算式,再經過交流合作結合一系列玩、說、練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深入探究,這樣不僅學生輕易掌握了所學內容,還啓動了其思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投入到學習中,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聯繫生活實際,數學學習生活化。

根據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應該從生活出發,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着的周圍事物出發,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使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知識。數學來源於生活,又爲實際生活服務。正因如此,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條件讓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實際、實踐活動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數文具;聯繫實際說說6、7、8、9、10可以表示什麼?這樣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