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精選12篇)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9K 次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精選12篇)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1

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其實是科技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現在,科技創新不僅僅發生在研究機構、高校,也發生在企業,發生在車庫、咖啡館等看似簡陋的創客空間。從全球範圍看,發達國家大都是科技強國,排在前列的跨國企業巨頭,大部分也靠科技起步。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一批高科技跨國企業如蘋果、谷歌、微軟等的崛起,對全球科技產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如華爲、騰訊等,也將創新融入技術研發和產品生命週期,通過科技進步和實力提升,使企業規模躋身世界前列。即便是看似比較小的創新,同樣能換來在全球科技產業發展方向上的話語權。中國率先並廣泛使用的二維碼、移動設備在線支付等移動互聯網應用,被一些硅谷企業包括頂尖科技公司學習效仿,扭轉了中國企業對硅谷亦步亦趨的印象。

科技大國離科技強國並非一步之遙。對照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中國還面臨不少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就科技支撐發展方面,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不夠高。就像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雖然發達,但高端手機市場仍是國外企業主導,國產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芯片等很大程度仍要仰仗國外。熱門新興領域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無人駕駛技術等,勉強算在並跑,還遠遠沒有開始領跑。

抓住科技創新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縮小與科技強國的差距,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培育重要戰略創新力量是重中之重。無論是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還是瞄準前沿的戰略科技,都是拓展前所未有的科技領域。讓創新地基越深越實,創新之塔才能夠壘得越高。科技創新從以跟蹤爲主轉向跟蹤和並跑、領跑並存的新階段,進而在全球創新版圖上更具分量,離不開一批戰略高新技術和基礎研究的進步和突破。在更具體的行業領域中,這一幕已經開始呈現,比如一家深圳的小型創業公司,一邊研發出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虛擬現實眼鏡,一邊致力於新材料的基礎研發工作,保持產品領先的位置。這樣的創新,相信以後將遍地開花。

科技創新五年規劃,着眼的不只是五年,而是爲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積蓄力量。讓創新成爲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開啓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徵程,我們充滿信心和期待。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2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當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吹響了邁向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集結號。牢牢抓住這一寶貴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努力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發展新路徑,必將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提供強大動力。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順應發展大勢,遵循創新規律,積極有效作爲,必須深刻認識推進科技創新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創新居於五大發展理念的首位,是新常態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科技創新又是第一動力的核心所在,只有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核心作用,真正實現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的實質性突破,才能加快彎道取直、彎道超車的發展進程和步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把科技創新作爲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關鍵舉措,更好發揮它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基礎、支撐和引領作用,才能優化供給體系,提升供給質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同時,科技創新也是中高增長新平臺的有力支撐,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實現全面小康目標、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借重科技創新的強大動能,用活用好這一“國之利器”,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加快推進創新型甘肅和科技強省建設,必須把握主攻方向、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突破,釋放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動力和活力。要狠抓蘭白龍頭創建自主創新示範區,堅持“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創新驅動+改革試驗”雙拳發力,把蘭白試驗區建設各項工作不斷推向深入。要狠抓科技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以科技創新爲支撐,以培育壯大富民產業爲主攻方向,進一步拓展科技扶貧的廣度、力度和深度,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要狠抓協同融合健全科技進步新體系,用協同的觀念、融合的思維、系統的方法推進科技創新,構建產學研用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科技創新格局。要狠抓成果轉化提升驅動發展貢獻率,強化科技創新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尤其要在“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上下功夫。要狠抓人才培養增強關鍵要素保障力,按照人才是“第一動力”“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的要求,做好“引、育、用”的三篇大文章。

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必須要有堅強有力的保障支撐體系。各級黨委、政府要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切實強化組織領導,強化工作保障,凝聚起推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重點抓好促進科技創新的配套政策的執行落實,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導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要進一步深化科技評估制度改革,完善以創新爲主要指標的科研成果考覈評價體系,調動和激發創新主體的創新活力。

“非新無以爲進,非舊無以爲守”。創新是從根本上打開增長之鎖的鑰匙。面對新的歷史征程,讓我們高揚夢想的風帆,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在科技創新之路上再接再厲、勇毅篤行,充分發動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全面加快創新型甘肅建設,不斷開創富民興隴的新境界。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3

10月19日下午16:00,爲深入貫徹落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精神,根據中央領導要求,我園區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在園區管委會黨建活動室認真觀看了全國十個社會管理整體創新的典型縣區經驗交流專題片,並在觀看之後展開討論與交流。

該系列專題片主要介紹了十個中央綜治委重點培育的縣區整體推進社會管理創經驗做法。如深圳經驗,讓流動人口逐步融入城市;南通經驗,推進社會城信體系建設;新鄭經驗:走“民生優先”“城鄉統籌”的道路,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等。

我園區黨員幹部學習交流並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人民羣衆根本利益

社會管理方法的創新的前提是要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民生是社會和諧之本。所以社會管理創新的立足點以及根本出發點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解決廣大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一步夯實了社會管理基礎,讓人民羣衆成爲社會管理創新最大的受益者。

二、以人爲本、服務在先

通過專題片中各個試點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在學習各試點採取的對策與解決方法中認識到,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各試點地區無不凸顯“服務”二字。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爲本、服務爲先”的理念。

三、整合基層資源,形成社會管理合力

大量矛盾糾紛出現在基層,羣衆的無窮力量也蘊含在基層。如何做好基層基礎工作,是關乎整個社會管理工作根基穩固與否的重要問題。調動、發揮好基層組織作用、建設好基層隊伍是社會管理的重要保證。各試點地區大力推進鄉鎮(街道)綜治工作中心和村(社區)綜治工作站建設,有效整合公安、司法、社保、民政、宗教、計生、教育、信訪等資源和力量,打造基層社會服務管理平臺。準確及時掌握基層動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和完善基層社會服務和管理體系——把人力、財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層,努力夯實基層組織、壯大基層力量、整合基層資源、強化基礎工作。

四、人人蔘與、人人共享

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事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更事關人民羣衆切身利益。動員社會各方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廣大人民羣衆各方參與、齊抓共管齊抓共管,逐步形成各層單位、各個部門互補互動的社會管理服務網絡。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和力量,發揮羣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

我園區通過學習全國先進典型縣區、模範社區的管理方法與經驗,努力加強本園區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實施,並結我園區的實際情況,學習借鑑典型地區探索與創新的經驗,堅定不移的以維護人民羣衆根本利益爲出發點,以“以人爲本、服務爲先”爲理念,努力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挖掘提煉創新經驗,取長補短,整體推進我園區社會管理創新向縱深發展。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4

發展農業,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縱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政策、投入和科技三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在不同發展階段,三種力量發揮作用的大小不一,其中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貢獻是持續增長的。目前,隨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改革的難度逐步增大,改革的成本不斷提高,發展農業的政策潛力變得相對有限。與此同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還不富裕,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由於農業比較效益低,近期內政府的財政和社會資金對農業的投入很難有很大的提高。相比之下,科技作爲第一生產力,對於促進農業發展不僅具有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而且具有持續的增長潛力。筆者認爲,當前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在科技,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科技,着眼於創新科技體制,推進農業科技化水平,從而改變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是增加農民收入的迫切需要。我國農產品供給短缺的局面已爲供給相對過剩所取代,買方市場正在形成。農民面臨着來自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壓力,農民收入的增長也由過去依靠生產總量增加轉向增產和市場雙重依賴。我們要通過農業技術創新實現農業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依靠科技創新生產出更能滿足消費者需要的農產品,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加快科技創新是解決農村經濟深層次矛盾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面臨着許多制約因素。人口增長與糧食供給矛盾、農產品結構性矛盾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所面臨的耕地資源緊缺、環境污染、農業生態惡化等,給農村未來的發展造成了嚴重威脅。這些深層矛盾的化解,其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創新,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才資源充分發揮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具體而言,可以採取以下對策:

(一)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業科技進步的投入,加強政府對科技市場的監督。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與試驗發展經費佔農業生產總經費的比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因此,應加大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發揮政府的調控職能,多渠道籌措資金,使我國農業科研再上新的臺階。提高農業生產力,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在科技,應進一步明確農業科技活動爲國家的公益事業,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在農業科研、農技推廣投入的最低增長幅度,建立一套增加農業科技投入的投資機制、監督機制和責任制,確保農業科技投入的增長高於各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加強政府對科技市場的監督,實行規範有序運作。通過制定政策,鼓勵國內外農業技術成果的應用和推廣。加強對執法的監督,對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出現的假冒僞劣農業技術和信息以及不規範交易行爲,堅決予以打擊和取締,爲農戶採用科技成果創造安全可靠的市場環境。

(二)加快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

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必須建立全新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並給予政策保障。可選擇農業科技、教育人才較爲密集的區域創造適合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的環境。通過招商引資,使知識和資本對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進競爭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從而加快農業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人才開發戰略。特別要重視對懂得農業高科技、企業管理、市場開發和國際貿易的複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堅持不懈地抓科技創新,不斷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三)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

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的逐步深入,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的問題已成爲制約農業、農村經濟、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最終體現在現代科技的應用能力上。目前,當務之急是着力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培訓體制,採取多層次、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加強農業科學、實用技術的普及推廣,努力提高農民學、用現代科技的能力,培育具有現代農業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的新型的農民羣體,培養一大批各類農業技術帶頭人,形成以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爲主體的農業人力資源結構和人才優勢,推動農業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

(四)深化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

實踐證明,“科技特派員制度”能把生產諮詢行爲轉爲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創業,把幹部的“被動”鍛鍊轉爲主動發展,使廣大科技幹部的潛力和作用得到最大的發揮。要進一步明確科技特派員的工作職責,建立服務承諾公示牌,加大對具有地方優勢特色產業的派駐力度,通過深化制度創新和人才資源的重新配置,實現科技與農村經濟的緊密結合。

(五)加強農技110建設。

要通過成立農技110機構,開通農技110,建立農技110信息網絡,聘請專家實行無假日工作制,開展“坐診”與“出診”服務,利用互聯網、報刊雜誌等多種渠道,收集各方面信息,通過多種途徑向社會發布,接受農民的政策、技術和信息諮詢,及時解決農民羣衆在農技方面的急難問題,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物資。要通過現場諮詢、實地指導、科技示範、技術培訓、發放資料,爲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信息服務指導和推動基層農技推廣活動,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和農產品的流通。這樣,可以實實在在地爲農民羣衆排憂解難。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5

六月二十五號,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邀請山東省桑樂太陽能有限公司總經理、山東省科學院能源所書記高靖平同志作關於加強團隊建設促進創新發展報告會。會上高書記結合桑樂太陽能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以及切身管理經驗對如何打造一支高效型、學習型、創新型團隊發表了深刻見解;其中高書記有這樣一句話,“桑樂品牌的核心優勢就是我們擁有一支高效、學習、創新的團隊。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桑樂公司在行業內相比最讓我感到欣慰的還是我們擁有這樣的一支隊伍。” 通過這次學習,關於團隊建設主要有以下體會:

1、什麼是團隊

團隊就是一羣人圍繞一個共同的利益與目標,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協作和奮鬥;並在成功和挫折當中,獲得一種能夠自我修復和不斷改進的、順應時勢的工作與生活的共同發展理念、秩序與模式;在彼此寬容和提醒當中呈現出羣體優勢,最終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2、如何進行團隊建設

(1)共同的目標 共同的目標、共同的期望是形成一個團隊的首要條件,也是達成成員對一個團隊、一個組織忠誠的重要方式。一個有想像力的目標,是團隊成功的基石,而目標也使得團隊具有存在的價值。因此要有導向明確、科學合理的目標如進入什麼研究領域,達到什麼樣的研究水平等等,使全體成員在目標的認同上凝聚在一起,形成堅強的團隊,團結協作,爲實現目標奮鬥。

(2)團隊的精神 團隊精神是一個成功團隊建設的血脈。團隊精神有凝聚團隊成員的作用,團隊的目標和理想把團隊成員聯結在一起。團隊精神不僅能激發個人的能力,而且能激勵團隊中的其他人,鼓勵團隊中的所有成員發揮潛力、探索和創新。對於創建學習型團隊來說,團隊精神的影響力是深遠的。

(3)良好的溝通 溝通主要是通過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達到熟悉上的一致,是形成團隊的必要條件。良好溝通與團隊精神之間存在着因果關係,而良好的溝通是建立在雙方相互瞭解和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要多瞭解和理解溝通對象,要積極地向別人表達自己的主張,認真地傾聽別人所提出的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主張,用“雙贏”的溝通方式去求同存異,達到良好的溝通目的。

(4)不斷的學習 一個創新型的團隊就需要制定明確清晰的培訓計劃,通過不斷的學習幫助成員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只有不斷學習,纔能有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思路,只有思路不斷創新,纔會有工作上的不斷突破和創新。

(5)有效的激勵 激勵是長久保持團隊士氣的關鍵。有效激勵要求正確地判斷團隊成員的利益需求,給予團隊成員合理的利益補償。這就要求團隊採取的獎酬系統不但要公平、合理,有效激勵團隊成員,而且要以提高團隊凝聚力爲目的。

總的來說,建立一支高效團隊,不僅僅是團隊領導的事,而是團隊裏每一個人的事,只要團隊成員相互間熱心、誠信、負責、真心的交朋友,就可以充分調動團隊每一個人積極參與團隊建設和未來的發展,大膽創新、不斷進取,團隊成員纔會爲了團隊目標共同奮鬥、共同努力,才能營造一支和諧、高效、創新的團隊。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6

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建設信息化軍隊,需要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創新軍隊人才發展機制已經成爲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市場是軍隊人才配置的重要渠道。按照市場規律實現軍隊人才最佳配置,就要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才發展對接機制。聚集一批與建設信息化軍隊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是軍隊科技發展的引領和支柱。當前,在吸引、保留高端人才面臨挑戰的情況下,應優先在一些重點部隊、重點專業、重點崗位建設具有獨特優勢的“人才高地”,尤其要增強在通信、指揮控制、計算機網絡、電子對抗、預警探測、航空航天等領域的競爭力。軍隊人才配置的優化,不僅需要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與崗位需要相適應的普通人才,整體的優化才能實現最大效益。可以隨着人才流動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和完善人才引進的政策制度。從部隊擔負任務、專業特點、崗位需求出發,根據人才的實際工作能力水平,堅持“梯次融才”,引進不同類型人才,逐步建成一支滿足需要、結構合理、能力互補、整體作用發揮突出的人才隊伍。創新人才資源運用機制,發掘社會人才資源的潛力,是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必然要求。應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積極運用豐富的社會人才資源,採取諮詢服務、項目合作、人才培訓、技術服務、人員租賃等方式,吸納人才爲部隊服務。對一些知名專家,可聘爲顧問,進行諮詢服務;對重大科研課題,通過市場運作,吸引地方人才合作攻關;利用地方高校教育資源優勢,採取聯合辦學、送學深造等形式,培養軍隊人才;利用地方科研單位等社會技術力量,幫助解決裝備使用保障中的疑難問題;通過簽約,聘用地方技術人員到部隊進行項目服務。

人才發展的動力機制是激活人才的長效基礎條件。要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就必須創新與之相適應的人才激勵機制。應按照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選拔人才,制定好選拔規則,建立科學規範、量化細化、操作性強,具有客觀性、公正性、權威性的考覈評價標準體系;擴大運用考覈與考試相結合選拔領導幹部的範圍,採用現代人才測評技術和手段,用好述職、民主評議等有效方法,保證選人的公平公正性和準確可靠性。要創新以能力爲核心的用人機制,形成正確的人才發展導向。堅持以工作實績爲主要依據,把能力素質作爲用人的核心要素,明確履行崗位職責的基本要求和發展目標,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和能力素質要求,量能使用,使綜合素質好,創新能力強,能夠擔當重任的人才有位能爲。創新暖心留人機制,營造適宜人才發展的成長環境,也是各級領導的重要責任。應堅持以人爲本的人才建設發展理念,端正對人才的根本態度,儘可能爲人才實現價值提供機會和舞臺,爲各類人才展現各自所需的良好發展預期,提高其社會地位和聲望;營造有利於人才工作、生活和發展的環境,減少他們的後顧之憂。

實現軍隊人才可持續發展,基礎在於創新人才可持續發展機制,其根本點是滿足現實需要與着眼長遠發展相統一,使人才發展成爲一個連續發展的有序動態過程。爲此,就要創新軍隊人才來源機制,奠定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繼續完善和拓寬現有的人才來源渠道,提前介入人才培養;開闢短期聘用等新渠道,增加軍隊人才的新來源。根據人才市場的供需變化,調整和完善軍隊人才來源政策;創建和完善人才繼續教育體系與超前教育體系,滿足人才持續發展需要。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應建立軍隊人才安全機制。對軍隊人才要加強宗旨使命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對人才流動進行跟蹤檢測,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動與控制警戒線,確保骨幹力量的穩定。從長遠看,應根據軍隊編成和擔負任務需要,構建人才發展規劃模型,對人才需求總量、能力素質、學歷層次、年齡結構、職級變化進行動態量化分析模擬,爲制定人才發展總體規劃和階段性指標任務提供決策參考,保持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7

當前世界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將取代自然資源和資本成爲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最重要和最關鍵的要素。於是越來越多的國人取得了這樣的共識:大力發展科技,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與水平,是決勝21世紀經濟的關鍵。科技創新是時代的大趨勢。

一、科技創新的主體是企業

我國的一些企業已經具有了巨大的創新潛力。要想順利實現在新世紀的頭20年,使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在發達國家,90%的跨國公司把技術創新作爲企業戰略的主體內容,80%建立了研發中心,大多數企業至少把銷售額的5%投入到研究開發當中。而在中國,2.8萬家大中型企業中,擁有研發機構的僅佔25%,超過半數的中央企業科技投入不足主營收入的0.5%,許多企業的核心技術和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另有資料顯示,20xx年,中國全部國有企業和有一定規模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的總和,還不如一個福特汽車公司當年研究開發經費的一半多。

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不搞短期行爲,不僅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且爲滿足子孫後代的需求,留下充分的資源、空間和條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持續優化是基礎,經濟持續增長是條件,社會持續進步是目的。爲三大持續的實現,都離不開科技創新。

我國的科技研發和高技術產業發展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鴻溝——科技研究與開發遊離於企業: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遠離企業和市場,研究的許多項目目標不明確,甚至不符合市場需要;另一方面,企業缺乏強有力的研究開發機制。近20年,我國企業的進步非常大,但這個進步基本上是靠引進成果。引進是要受到限制的,靠引進推動中國的科技產業發展,不是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企業最強的生命力,就在於科技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升產業層次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自主創新。加快科技創新,增強競爭能力,必須以企業爲主體,以企業家思想創新爲先導,以市場爲導向,積極構建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引導企業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着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產品,實現企業發展由單純的技術引進、加工組裝向自主創新、自主製造轉變。例如,海信的生存與發展就得益於對科學的執著追求。“人才是本,技術是根,創新是魂”是海信的技術觀,以技術孵化產業是海信創新科技的特色。

二、科技創新是企業最大的財富

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對競爭而言,不創新,即失敗。因此企業經營必然表現爲不斷地創新。

聯合國人士間曾流傳一個論斷:“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差距,實際是創造力的差距。”把這個論斷演繹到企業界,同樣可作這樣的論斷:“優秀企業與後進企業的差距,也在於創造力的差距,即科技創新的差距。”

在市場經濟史上,凡是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優秀企業,都把科技創新作爲企業的最大財富,時時處處致力於企業的科技創新。

日本的索尼公司在剛起家時,僅20名員工、500美元資本,但在經營決策上堅決走自己的科技創新之路。在別的企業都大上普通電器時,索尼公司獨家開發出的錄音機;在晶體管剛剛誕生時,索尼公司又及時抓住機遇,迅速推出應用晶體管的袖珍收音機……這樣,平均每年推出上千種新產品,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創新,終於締造了一個“電器帝國”,在總結其成功的奧妙時,僅歸結爲四個字“科技創新”。

產品結構調整要注重科技創新來獲得更新換代的效果。北京建築五金實驗廠原先只生產傳統的老產品鑄鐵水龍頭,由於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乏力,企業陷於虧損;1993年通過轉換產品創新機制,積極開發了換代產品陶瓷片水龍頭,在性能上做到了使用60萬次(約20年)不漏水,外形上更推出了銅鍍鉻、鍍鈦的流線型,企業立即取得了效益,走出了困境。實踐證明,只有疲軟的產品。沒有疲軟的市場,而企業的最大財富技術創新是使產品擺脫疲軟的根本手段。

三、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從企業內部看,任何企業都有三大系統:經營系統、管理系統、技術系統。這三大系統之間,經營是企業的龍頭,管理是企業的基礎,技術是企業的工具及動力。我們必須強調,管理是企業的基礎,管理非常重要,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爲經營服務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十分明顯,不必多說。但是科技只是工具及動力,科技也不是目的。科技是爲經營管理服務的。經營要前進,就要拿出升級換代、適銷對路的新產品,離開技術進步、科技創新這是辦不到的。我們要搞電子商務,離開科技創新也辦不到。管理要前進,這要搞iso9000貫標、iso14000貫標,同樣離不開科技的創新;搞信息管理,離開科技創新也不行。經營管理的前進,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爲管理服務的,管理是爲經營服務的。如果科技創新出現問題,會出現什麼情況?

高層次的競爭,高在內心,高在創新。大家都很熟悉海爾,因爲它是搞家用電器的,家用電器在價格上打的這麼厲害,你看到過海爾降價嗎?基本上沒有。許多人要問,市場經濟不就是價格競爭嗎?應該說市場經濟價格競爭是永恆的,尤其是供大於求的時候,價格競爭不可避免。但是,價格競爭檔次並不高,比價格競爭檔次高的是特色競爭、設計競爭、創新競爭。海爾不搞低層次的價格競爭,而搞高層次的特色競爭,設計競爭。總而言之,科技創新,海爾不降價,海爾到處是老大。

我們看一下海爾的商品經營:客戶的需求就是我的研發課題。20xx年海爾在開國際經理人大會的時候,海爾的美國經理針對學生公寓對冰櫃要求的信息提出,應該開發出一種抽屜式的冰櫃。海爾總部一聽,很有道理,馬上下令開發抽屜式的冰櫃。結果怎麼樣?經過十七個小時,居然拿出了兩代經過改進的第二代抽屜式冰櫃的樣機,十七個小時拿出了兩代抽屜式冰櫃,第二天開會的時候就送到了會場上,這樣的快速反應就是科技創新,因此海爾的商品經營相當優秀。

至於“市場疲軟”的觀點,是思想僵化者自我束縛。其實,市場是棵常青樹,市場是永遠不會疲軟的。市場是需求的反映,而人類的需求是不會終止的:許多需求都是永恆的,並且是發展的;數量需求會到質量需求;舊的需求會到新的需求;低層次的需求會到高層次的需求,永無止境。至於中國的市場,這是有12億人口支

撐的最大、最肥的市場,又是極不成熟的市場,更是不可能疲軟的市場。那麼多的外商企業,都在盯着中國的市場眼紅,待踏上中國的土地後,更是驚呼:中國的錢真好賺!不難發現,外商打入中國市場,往往不選擇高科技、高精尖的項目,而最願意進入的,則是我們許多經營者口口聲聲在喊“疲軟”的量大面廣的低技術領域。然而他們的產品一旦打入我國市場,雖然總比我們的傳統產品賣得貴得多,但市場卻也立時不見“疲軟”,讓這些商品迅速取得了市場霸主的地位。他們都不喊“市場疲軟”。例如最簡單不過的牙刷,在質量與品牌的基礎上,外資企業的商品在每一局部的形狀,表面防滑諸方面精心設計,刷毛則更是加上了波浪型的形狀設計,然後在電視廣告上一演示:這樣刷牙最乾淨。怪了,市場的大門馬上爲其敞開,賣得決不便宜,但馬上成了市場上的“老大”。其實,真正的道理很簡單,這是設計與策劃的競爭,即科技創新的競爭,科技創新就是外資企業的財富,也是他們發展的動力。

四、搭建科技創新平臺

在一個競爭性的社會環境裏,圍繞全局性的主題,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創新機構要根據條件和需要可以講對策,但更要講戰略。從科技層面上看,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極爲重要。戰略的落後或失敗,會導致可怕的、難以設想的後果。企業的情況也是類似,受成本和資源約束,企業更傾向於使用對策。由於資源有限,對策的實施常常排擠戰略資源,這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企業的創新戰略多是有頭無尾或虎頭蛇尾。既然技術創新是工具,是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意義,駕馭並保證科技創新使企業騰飛?

1、管理創新是企業的基礎。企業是一支隊伍,這支隊伍是幹什麼的?在市場競爭中打仗,並且必須打勝仗。要打仗,要打勝仗,沒有秩序不行、沒有紀律不行、沒有積極性不行。管理創新就是解決企業的秩序、紀律和積極性的。管理創新是企業的基礎,管理非常重要,搞好企業離不開管理。但是,管理不是目的,管理是爲經營服務的,而科技創新是爲經營管理服務的,科技創新的原動力作用仍需經營管理創新作保障。

2、具體措施保證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加上市場纔等於科技創新。我們的企業裏也有科技人員,但是基本上只有科技工程師一類,科技工程師習慣於技術導向,不去研究市場,搞了半天還是技術進步,往往脫離市場,並非科技創新。我們企業裏的科技力量之所以發揮的作用不大,主要是因爲沒有具體措施來保證市場導向、保證科技創新。

3、建立企業科技創新的投入機制。投入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沒有投入就沒有創新,或者創新只是一種新的思想、新的概念,而不能轉化爲生產力。世界上評論:企業的科技投入如果只佔銷售額的1%,則無法生存;如果只佔銷售額2%,則勉強生存,如果佔銷售額5%,纔可以有競爭力。僅國外很多優秀企業的科技投入都佔銷售額的5%甚至達到10%,我們在口頭上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是就不顧科技投入,根子在什麼地方?片面強調勤勞致富。舊的觀念不解決,新的觀念進不來。

總之,只要存在競爭,存在優勝劣汰的制度,總有企業被淘汰,可又有更多的企業在崛起、在成長、在騰飛。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新陳代謝。事關每個企業的生死存亡,企業當然都想知道:有沒有永葆青春的訣竅?歷史告訴我們確有永葆青春的訣竅,這就是不斷創新。尤其到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創新經濟,企業的新陳代謝的速度要遠遠超過自然經濟與計劃經濟。面對全方位、多層次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企業要生存、要發展、要成長、要騰飛,始終離不開不斷創新。觀念的落後是最大的落後。因爲,觀念決定行動,思路決定出路。面對wto,我國企業最薄弱的環節是經營,最差的能力是創新,最需要轉變的是觀念,最應當提高的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8

8月13日上午,在縣委召開的十二屆縣委中心組第二次(擴大)理論學習會上,省商務廳開發區處處長樑寶林作了題爲《開發區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精彩講座,聽後感觸很深。

經濟開發區是我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有必要引領創新發展,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順時應勢、主動作爲,做好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排頭兵。

1、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必須完善基礎設施。

將開發區基礎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規劃,統籌建設。通過調整支出結構,逐步加大財政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對開發區的支持力度,加大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完善區內道路和水、電、氣、汽網等基礎設施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除有關規定外,開發區的土地收益應按規定用於開發區相關建設,開發區可按產城一體、協調發展的原則,自行收儲和整理開發商住用地,增強造血功能;支持開發區申報交通、能源、社會發展和市政建設等方面的項目和資金,由開發區按照相關規定統籌使用;拓寬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集渠道,支持開發區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實施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各方分享開發區發展收益。

2、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必須集約土地利用。

堅持合理、節約、集約、高效開發利用土地,支持開發區按照“十三五”用地規劃需求使用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嚴格控制區外用地;支持工業用地實行彈性出讓和年租制度,盤活現有土地存量資產,依法依規推動閒置、低效用地處置;鼓勵企業對現有廠房進行多層改造,對節約集約用地成效顯著的企業,可予以適當獎勵;新上工業項目應嚴格執行最嚴格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按照規定的准入標準實施,鼓勵建設多層廠房,提高工業項目容積率。

3、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必須強化金融支持。

積極發展科技金融,支持開發區企業通過企業債券融資;允許將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打捆,申請國家政策性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和國外政府優惠貸款;支持開發區中小企業打捆發行集合債,引導並支持中小微企業進入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開展融資、重組等業務;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區運營、興辦“區中園”;各部門在安排基礎設施、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以及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等資金時,對開發區符合條件的項目予以支持;審慎處置當前開發區中存在的土地融資問題。

4、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必須加快人才培養。

組織開發區開展各類技術技能培訓;創新技能人才評價方式,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完善企業技能人才評價新機制,穩定產業技術工人隊伍;鼓技工學校和就業訓練中心直接面對開發區開展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區合作等方式,爲開發區培養實用性強的技術技能人才;鼓勵開發區依託其優勢產業引進高端人才或與高校合作,設立高規格的研究機構或實驗室,建立有利於人才創業、技術創新的分配、激勵和保障機制。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9

課件創新發展,全面提升辦園水平近幾年來,我街道教辦把學前教育放在基礎教育發展的戰略重要位置,在街道黨工委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乘借新農村建設的東風,以推進服務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爲目標,加大力度改造農村薄弱幼兒園,高標準改善辦園條件,全面推動學前教育快速發展,各項工作均走在全市的前列。具體工作中,我們重點抓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新辦園體制,統籌規劃佈局,優化資源配置,爲幼兒教育均衡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們本着全面貫徹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的“學前教育以政府辦園爲骨幹,積極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的方針,明確“多元體制辦園”的管理原則,調整園所部署,適當擴大規模,多種形式辦園,多條渠道融資,完善管理機制,激發辦園活力,提高保教質量,增強效益。

1、高標準建設,充分發揮中心幼兒園的示範性,爲幼兒教育發展鑄造堅實的人才培訓基地,樹立鮮明的工作樣板和標杆。爲充分發揮中心幼兒園的示範、輻射作用,我們對中心幼兒園提出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和規劃一步到位的辦園策略。2000年,我們籌資120餘萬元,建成了濰坊市級示範園——新世紀幼兒園。該園苦練內功,創新發展,先後承擔國家級實驗課題《科學性藝術整合教育》實驗研究,開展“八個一”、“雙語教學”、“用電腦等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實驗研究,成爲壽光市幼兒教育實驗基地、山東省民間藝術研究課題實驗園,多次迎接寒亭、昌邑、諸城、高密等縣市區同仁到園參觀學習,並分別爲濰坊市和壽光市的學前教育工作會議提供現場,2000年底,該園被評爲壽光市十佳幼兒園,成爲全市名園。充分發揮其示範、導向、輻射作用,以點帶面、示範引路,從中探索幼兒教育規律,承擔全街道幼兒教師的培訓指導任務。做到定期學習教育理論、觀摩課堂教學、實地察看管理、共同研討疑難問題,開展教研工作。同時開展示範園與一般幼兒園“結對子、手拉手、園帶園”等活動,提高一般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實現資源共享。

2、科學規劃佈局,加快合班並園步伐,保障集體辦園的主體性。

xxxx年3月,原文家和馬店兩個鄉鎮合併爲文家街道,街道東西部經濟和教育水平差距較大,幼兒教育資源配置的失衡情況突顯。因此,我們按照“就近入園,適當集中,科學配置,提高效益”的.原則,探索實施“撤小並大,老園改造、閒置校舍改辦、遷址新建”村辦園調整建設路子。我們以撤併後條件最好的龐家小學爲基礎,投資30萬元,改建成街道西部最好的幼兒園——龐家幼兒園。同時撤併了6處小園。該園以“讓農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爲最終追求,不斷挖掘潛力,改善辦園條件,培育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積極探索學前教育規律,迅速成爲全市西部幼兒教育的亮點:該園當年創辦成濰坊市示範園的同時,還獲得0—3歲散居兒童教育先進單位稱號,受到中央教科所領導和縣市區幼教專家的一致好評。20xx年7月,利用暑假期間,我們又把握街道籌資600餘萬元建設文家聯小和逢源聯小的機會,把趙家、八里等5處幼兒園合併到原文家小學,投資30萬元,又改建了一所濰坊市示範幼兒園—文家幼兒園。

20xx年9月,我們巧借街道黨工委和桑家、營子等十個村莊共同投資400萬元興建西城小學的機會,積極做好桑家村委的工作,投資200萬元,建設西城幼兒園,到xxxx年9月1日,小學、幼兒園雙雙交付使用。精美的建築、宏闊的校園、高檔的配備,我們選派最棒的業務骨幹任園長,在全市公開選聘優秀教師執教,西城幼兒園迅速成爲全市新農村建設與幼兒教育的嶄新亮點。一年的時間,該園通過了濰坊市示範幼兒園的驗收,迎接了江蘇、無錫等教育考察團的參觀,接受了濰坊市婦聯以及王冰芬副市長的考察和指導,承擔了市縣兩級的教育工作會議的參觀現場,爲濰坊市公益事業點評提供了現場。西城幼兒園的運行,同時撤併了桑家、營子、北付、西陳等4處小規模的薄弱幼兒園,使服務區10個村的孩子均受益。

xxxx年9月,我們投資300多萬元,撤併龐家、西河、躍龍三處幼兒園,新建成一所與西城同等規模的西文幼兒園,使我街道西部幼兒園建設又上一個新臺階。預計xxxx——1010年,完成投資8000萬元,佔地300畝,總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的文家教育中心建設,此中心集中小學、幼兒園於一體,將合併文家一中、文家二中、文家小學、文家幼兒園。屆時,全街道所有公辦幼兒園將全部達到濰坊市示範幼兒園標準,幼兒園入園率達到100%,從而讓農村孩子享受到跟城裏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

二、創新管理模式,教研導航,推動幼兒教育快速發展。

1、整頓教師隊伍,健全和完善規章制度,形成運行有序、管理高效的幼兒教育管理機制,爲實施創新夯實基礎。自20xx年開始,我們大膽進行“幼兒教師聘任制度”改革,進行了以“園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績效工資制”爲主要內容的四制改革,通過園長、教師競聘上崗,先後淘汰二十多名業務能力差,工作不稱職的教師,面向社會招聘近十名專業素質高的新教師,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了全面提升。另外,對聘用教師的工資同所在園的入園率以及個人的工作量和工作業績密切掛鉤,每月從工資中拿出70元作爲績效工資,拉開分配檔次,體現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按崗位目標完成情況量化積分後發放工資,由靜態管理變爲動態管理,教師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2、創新教研模式,實施資源共享,各園共同發展

科研領先,一先百先。我們立足本園,改革創新,以研帶教,以教促研。成立以中心幼兒園爲“龍頭”幼兒園,實行“一中心連鎖全鄉鎮”的連鎖式教研網絡,形成“以中心園帶學區園,以學區園促村辦園”的管理格局,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動。

(1)、以中心幼兒園爲基地,在此設中心教研組,每月組織一次教研活動。按主題研討,進行集體備課,通研教材、教法;然後各教研組根據教師的特長選出中心幼兒園和學區幼兒園的骨幹教師主筆,進行備課,然後打印下發到各園的任課教師,實行資源共享。

(2)、各學區教研組每週集體教研一次,首先進行集體教學反思,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學區教研組中先進行研討總結,能解決的問題,在學區教研組中解決,不能解決的,記下來,提到下次中心教研組中再進行集體研討、解決,推廣經驗。

(3)、通過教研活動,各教研組首先組織教師解決各學區教研組提上來的問題和進行再反思,選出有經驗的老師上跟進課,教師在聽評課中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在討論中進行總結提升。

3、以“活動”爲突破點,引進“創新”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幼兒園的保教質量。

(1)、提供範例,學習模仿。我們不但按計劃組織教師進行業務理論培訓,還組織教師觀看國家級優秀教師的教學錄像,看後談感受,進行模擬上課,對模擬課進行評析,讓教師真正掌握和領悟上課的技巧方法。

(2)、開展推門課、預約課聽評活動。以園長和教研組長爲主,聽完課進行隨堂評析,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具體、直接地指導。

(3)、外出取經,引進“創新”教育理念,與教育教學實踐融合,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我們選派中心幼兒園長和骨幹教師分批到外地考察學習,然後對其他教師進行二級培訓,做到一人學習,大家共享。爲此,培養出了一名省教學能手,實現了壽光市省級教學能手零的突破。

三、家長工作創特色,家園攜手育幼苗。

我街道各園不但有鮮明的辦園風格,還有自己突出的辦園特點,我們在對各園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從小處着手,注重家園合作,創出家園聯繫的特色:

1、設置班級“家園直通車”“佳作欣賞”等家教宣傳版面,讓家長隨時瞭解班務信息。及時出示“溫馨提示”,發佈課程和班級事務信息;隨時安排“親子小作業”,指導家長配合參與到主題活動中來;今天組織了什麼活動,小朋友學會了那些知識和技能,孩子在園有哪些亮點和點滴進步,都通過“愛心提示”和家園聯繫欄告訴家長等。

2、創造性地發明“幼兒成長記錄冊”,把幼兒平日的行爲表現、心理變化及其探究性提問詳細記錄下來,讓家長了解自己寶貝在園生活學習的點滴。比如,剛入園的寶寶最讓家長牽腸掛肚,我們的“新入園幼兒愛心觀察記錄表”從進餐、午睡、大小便、上下午活動情況等方面,每日一表,放學帶回家,逐個孩子全方位的反饋在園情況,儘量讓家長全面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使其放心。

3、關注家長所關注的重點。在農村,家長都關注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而家長對孩子的提問又沒有針對性,往往問不出所以然。爲了解決這一矛盾,每個主題結束後,我們根據主題內容制定“主題活動調查表”,主要包括“主題活動調查提問、老師對寶寶階段評價、以及家長反饋意見”三方面內容。其中問題設計和評價寶寶在園表現的時候,我們要求老師以欣賞的口氣來寫,讓孩子和家長覺得親切和容易接受,一張表,架起了家園溝通的橋樑。

4、認真組織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親身參與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提高幼兒園教育的透明度,還靈活多樣召開家園聯歡會,創造孩子與家長共處的機會,促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5、精心製作幼兒成長檔案,架起家園共育的橋樑。

通過孩子在園的各種表現一一記錄,建立孩子成長檔案,如實地展示給各位家長,即能讓家長及時的查看孩子的各種表現,又能及時給我們的工作加以回饋,讓家園真正做到知識經驗共享。

“只借東風發春蕾,欲栽大木柱長天。”我們的目標是:讓農村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接受最好的教育;我們的理念是:讓每一個孩子幸福、愉快、生動活潑的成長。在今後的征程上,我們將繼續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再創輝煌!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10

科技創新是國家強盛和民族興旺的動力源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決定着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爲可靠的基礎之上。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歷史性機遇

縱觀人類歷史,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21世紀,創新已經變得無所不在,科技成果轉化爲商業應用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全球發展的整體格局中,誰能抓住創新的機遇,誰就能搶佔發展的先機。

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的自強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是自強精神的最好體現。要自強,必創新;

唯創新,才自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盪的關鍵時期,我們唯有自強奮進,矢志不移堅持自主創新,凝神聚力提升國家創新能力,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科學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磅礴力量。人類歷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會引發世界科學中心和產業中心的轉移,並重塑世界格局。歷史表明,大國崛起無不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爲支撐。歷史思維幫助我們看清楚大勢,幫助我們預判並把握時代的機遇。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出現了歷史性的交匯,我們面臨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着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

深刻分析出現科技短板的深層次原因

當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還存在着一些突出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徹底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我們纔有可能真正解決制約我國現代化建設、妨礙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科技短板。

關於“卡脖子”問題。“卡脖子”技術往往具有戰略性、壟斷性、複雜性的特徵,一般在短時間內既無法替代又難以突破。“卡脖子”技術涉及複雜的知識結構和最基礎的技術理論,也涉及大量關鍵裝備。解決“卡脖子”問題往往需要長期高投入和高度協同的科研攻關,並依賴完善的技術應用環境和產業生態。

關於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是爲了獲得新的知識,不以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爲目的,一些技術研發及技術應用的競爭實質上是基礎學科實力的比拼,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往往要依靠基礎研究的積累和突破。必須解決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和投入不足的問題,既要增加基礎研究經費,又要給基礎研究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寬鬆的管理政策。

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是利用科技成果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過程。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能夠極大提升現實生產力水平,有力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前,我國很多科學研究停留在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階段,科技創新止步於“最後一公里”,研究產出與產業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真正解決科技短板問題,還需要對科技工作、對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的客觀規律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基於規律的認識,實事求是地針對問題精準發力。

科學技術研究和相關活動具有如下特徵:目標的不確定性、領軍人才及關鍵人員的重要性、項目規劃的科學性、項目執行的剛性與柔性、人的主觀能動性、條件環境的依賴性、思想交流的開放性、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性等等。這些特徵值得我們深思,需在尊重科技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科技工作。

實際上,在討論“卡脖子”問題時,我們還需要意識到科學技術正面臨着新一輪大爆發,需用全面的、發展的、系統的觀念去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去科學統籌科技規劃的制定。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一方面爲大國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在競爭中搶得先機,才能夠提升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國家綜合實力。在嚴峻的全球科技競爭中,我們除了要運用好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外,還要用好底線思維。

起而行之,構築民族復興的強大科技支撐

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起而行之,用自強精神和創新精神,爲大國崛起提供有力支撐。

構築良好的學術生態。學術生態反映了學術品位,良好的學術生態是學術水平持續提升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建立堅守誠信、崇尚創新、鼓勵探索、敢於擔當、寬容失敗的學術生態,堅決排除非學術因素對學術的干擾。一方面,學術誠信是良好學術生態的前提,是每個人在學術活動中必須堅守的道德規範。學術不端行爲不僅損害科學界的公平、正義,而且褻瀆了科研工作者、科學家的形象。學術活動不容半點雜質,對一切學術不端行爲的唯一態度就是“零容忍”。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對於學術共同體的價值取向至關重要。應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爲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學術評價倡導什麼、反對什麼,對於學者有着重要的引導作用,對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有着重要的影響。爲此,要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要辯證地看待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數量的指標往往好操作、易執行,但並不真正代表質量。在科技領域,量變不一定必然導致質變。

發揮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作用。大學具有關注長遠、人才聚集、學科齊全的獨特優勢,在推動基礎研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大學的重要職責是追求和傳授學問、探索和擴展人類知識邊界,大學產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不斷推動着社會發展進步。大學同時也是學科交叉匯聚的地方,學科交叉點往往是新的知識生長點、新的科學前沿,是最有可能產生重大乃至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大學還是重要創新思想的發源地。大學具有關注長遠、氛圍寬鬆的特徵。基礎研究的價值往往在短期內並不明顯,基礎研究的結果往往不能預設。研究者需要“自由飛翔”的環境,自由的廣度決定了飛翔的高度。

打造大學和企業創新“雙引擎”。大學和企業的合作要跳出成果轉化的舊模式,要構建戰略層面的校企長期合作關係,建立新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大學與企業之間高水平人才流動機制,確保科學家與工程師之間、大學與企業之間在人才培養和供給方面保持持續深入的對話與合作,共同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打造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體系。一方面,大學要加快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大學要通過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改革,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頂層設計和整體佈局上對世界一流大學創新體系建設進行系統謀劃和長遠思考。要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打造一流的學術生態和學術文化。要完善學科佈局,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有力支持。要加強重大創新平臺和科研攻關團隊建設,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有組織的科研。要推進科教融合,增強科研的育人功能。要主動謀劃、提前佈局,牽頭和參與國際大科學項目,不斷提升創新水平。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大對創新的投入併發揮主力軍作用。大學推動創新,更多是從科學本身的邏輯出發,去探索未知領域,從而給予人類社會發展持續的內在驅動力。企業則更多地從科技發展的外部需求入手,有效地配置各類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從而成爲推動創新的強大外部動力。同時,重大的科技創新突破往往能夠孕育出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歷史上,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催生了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等企業。因此,我國高科技企業要抓住科技革命帶來的重大機遇,樹立創新是企業的靈魂的觀念,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爲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

要加快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科技競爭在更深層次上是國家創新體系的競爭,目的是爭奪未來競爭主導權。歷史經驗表明,工業革命發生時,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往往能夠推動一個或若干個新的主導產業迅速發展,同時也伴隨着創新方式和創新體系的變革,爲後發國家通過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現趕超提供了重大機遇。以智能化爲重要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融合信息、智能製造、生命、材料等衆多科技,會帶來未來百年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導致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重新調整,也爲重構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是未來技術和產業競爭決勝的關鍵。爲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多方參與、充分論證的頂層決策諮詢機制。要完善重大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明確責任制,健全適應市場機制的創新管理模式。要完善基礎研究有效引領和支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激勵政策和人才培養模式。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爲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提供良好環境。要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國際合作,促進以吸引全球優秀創新人才爲重心的新一輪對外開放。

在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深刻領悟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重大意義,樹立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四個面向”,抓住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遇,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創新增添發展動力,積極服務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11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爲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爲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產業在許多國家已成爲重要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以文化創新促進科學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進文化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繁榮發展文化產業,健全文化發展體制。隨着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進一步提高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從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高度,培育和發展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相適應的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爲人民羣衆提供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而且能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繁榮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從文化管理方式、文化產業佈局、文化市場體系構建、文化市場主體塑造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革除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形成有利於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服務與保障機制,心得體會《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以文化創新促進科學發展》。

提升文化產品品質,培育新的市場競爭主體。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羣衆精神文化消費的層次越來越豐富,對文化產品內容和形式的要求越來越多樣。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升文化產品的品質,以新的文化形式表現和傳播傳統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羣衆迅速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消費需求。市場主體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提升文化產品品質必須培育新的市場競爭主體。應在目前正在做強的動漫、網絡、演藝、傳媒、影視劇製作等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向電子、光學等領域延伸,發展激光表演、製作等新的文化形式,催生新的文化業態,使市場競爭主體不斷壯大。

適應文化消費觀念轉變,豐富產品的文化內涵。當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轉化爲現實消費後,文化就成爲提升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企業應適應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由過去主要注重產品本身的價值轉爲同時注重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開始把文化和美學理念引入產品的設計、包裝、營銷過程中,由過去主要注重適用性轉向適用性與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並重,注重在產品的樣式款式和文化理念等方面加大改造和投入力度。這是文化創新在生產和流通領域的現實需求和具體表現。

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增強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市場的繁榮,離不開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和團隊合作能力,是其文化底蘊、知識儲備的外在表現形式,文化企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人才的競爭。增強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應注重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着力培養其自主創新的意識和能力,以創作和生產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

科教引領創新發展心得體會 篇12

一、增強檔案工作整體創新意識

1、檔案工作管理思路的創新

江澤民同志指出“迎接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要堅持創新,勇於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行爲,首先要有創新意識,有強烈的創新慾望,也只有如此纔能有創新動力。科技要創新,體制要創新,檔案工作也要創新。長期單調而枯燥的工作方式、傳統而落後的工作方法,使得許多檔案工作者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慾望,他們墨守陳規,按傳統辦事,視傳統和經驗爲“至寶”,視專家和權威爲“上帝”,日常檔案工作也只是滿足於每年立卷歸檔多少案卷,提供利用服務多少卷人次,而對於市場需要哪方面的檔案材料,最前沿學科發展情況如何,檔案工作是否適應當前形勢和社會發展需要等等,卻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檔案工作如何主動、超前服務於市場,服務於社會。而服務的落伍,必將使檔案工作失去生存的活力和市場。因此要改變檔案工作既無動力,又無目標的狀況,應努力使檔案部門從“伸手派”變成先行官、創造者,形成檔案工作由事後蒐集材料變爲事前介入、事中參與的新的檔案管理工作理念。檔案工作只有日日思變、天天求新,才能以超前的意識、超前的節奏、超前的服務贏得市場、贏得利用者的滿意,才能讓檔案工作在社會上“熱”起來。

2、檔案工作管理模式的創新

我國檔案工作許多傳統的做法和管理模式對做好不同時期的檔案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有一些傳統做法已不再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創新。其中包括檔案工作六個環節和一些具體的操作手段的革新。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在工作手段上改進,儘量簡化檔案部門長期推行的一些繁瑣、呆板的操作步驟。如從組卷的形式到裝訂的手段上考慮,怎樣做到既不影響日後調檔利用,又能儘快完成歸檔程序,取消一些繁瑣的不必要的過程、環節、步驟,儘量縮短立卷歸檔週期,這樣也便於推行部門立卷工作。就是在平時的抄抄寫寫、裝裝訂訂的工作中,檔案工作者也要善於思考,多動腦筋,針對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搞一些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這樣也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許多檔案部門都將計算機應用於檔案管理,但多數僅限於各類檔案目錄的輸入、輸出或檢索,而在檔案管理其它方面的應用則較少。其實,我們只要肯觀察,就不難發現在我們日常檔案管理工作中,還有許多工作可以利用現代化技術來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如採用條形碼來代替檔號,既安全可靠,又方便快捷,可大大提高借閱歸還檔案的速度。類似這種藉助計算機來完成本來較繁瑣的手工操作的方法應該是很多的,因爲無論是檔案的業務工作,還是檔案的管理工作以及檔案信息的交流,都可以應用計算機進行現代化管理,幫助解決具體問題,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檔案工作管理機制的創新

長期以來,檔案管理工作以經驗管理居多,工作人員的選配往往也是以具有檔案工作經驗爲先決條件,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的流動,容易產生不思進取的思想,更談不上去創新。應當引進競爭激勵機制,改變在檔案部門實際存在的“鐵飯碗”現象,從源頭上解決創新的根本問題。積極推行全員聘任合同制,對現有人員實行公平競爭、擇優上崗,真正做到優勝劣汰,能者上庸者下,從而使檔案工作者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工作成績與其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檔案部門也無“皇糧”可吃,也會有下崗、失業,再也不能靠“鐵板碗”混日子了,每個人都有隨時被淘汰的危機感,從而激發每個人的工作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力,使檔案工作出現充滿競爭活力、開拓創新的新局面。同時,要建立一些相應的創新激勵機制,如鼓勵創新的用人制度、分配製度、獎勵制度,將個人創新的內容作爲考覈的重要指標,進行考覈,並與勞動報酬、晉職嚴格掛鉤,努力營造一種鼓勵創新的氣氛和環境,促進檔案工作良性循環。相反如果沒有制度的激勵和約束,沒有精神和物質條件作保證,檔案工作者創新的熱情就會被扼殺,也就不會自覺、主動地去創新。

二、檔案工作應在創新特色上下功夫

l、體現檔案工作服務特色

日常的檔案服務只侷限在做好爲本單位查閱利用本單位產生的檔案方面,而對本單位檔案如何主動爲外單位、爲社會服務,怎樣利用外單位檔案爲本單位服務做得就很不夠,考慮得也很少。檔案部門要一改坐在家裏等人上門查檔的現狀,變被動等待服務爲積極主動上門服務,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提供遠程服務。利用網上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的優勢,與其它檔案機構聯網,共享檔案信息資源,使服務範圍由“窄”變“寬”,服務層次由“淺”變“深”。檔案部門還應拓展服務方式和服務領域,充分開發所看管的檔案財寶,通過加工、處理,使其變成社會需要的優質“產品”。也可以根據老百姓休閒日增多,追求精神享受的特點,建立一些“檔吧”,使老百姓在優雅的環境中,一邊從檔案中吸取知識、瞭解歷史,一邊從中感受檔案工作帶給他們的便利,拉近檔案與百姓的距離。還可以利用檔案資料作爲出版的資源,出版一些人物傳記、歷史知識讀物、文學書籍等,多方開闢檔案服務的渠道。

2、體現檔案工作管理特色

檔案工作管理手段的更新是實現檔案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檔案工作的技術手段和條件是提高檔案工作效率,確保檔案服務工作質量的重要條件,是檔案工作創新的硬件基礎。因此,在檔案工作管理的手段上,要努力實現檔案裝備技術現代化,解決手工操作運轉速度慢、效率低的問題,積極運用網絡技術、數碼技術、影像技術等先進技術和手段,來提高檔案工作技術含量和水平,使檔案管理手段由“舊”變“新”。在檔案工作管理的形式上,爲避免各檔案館大而全,小而全,可以把價值小、保管期限短的檔案放到基層,實行分級保管,總館只需在網上保留基層檔案信息。這樣既方便基層部門利用檔案的需要,又可避免檔案館因館藏數量龐大,造成庫房緊張,同時還可保證檔案館人員有時間開發館藏信息資源、更好地做好服務工作。

3、體現檔案工作的宣傳特色

宣傳工作是各項工作的先導。宣傳工作做得如何直接關係到人們參與的積極性和重視程度,直接影響到下一步工作能否收到預期的效果。長期以來,檔案工作的宣傳往往着重於相關法規條例的宣傳解釋上,多強調重要意義、工作要求,這些說教式的宣傳,既不直觀形象,也缺少“藝術”性,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也達不到預期的宣傳效果。如果能通過上網、製作成VCD等,把館藏開放的檔案以動態的圖表形式展現給社會,介紹、宣傳檔案工作,其效果會更形象、更直觀,更易於接受。因此我們在進行檔案的宣傳工作時,要善於捕捉本單位檔案工作的新亮點、新特點,使檔案的宣傳由“死”變“活”,具有個性化。

三、發揮專職檔案人員的創新主體作用

1、專職檔案人員應當重視觀念更新

專職檔案人員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改變檔案工作局面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機構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今天,隨着各部門工作人員的減少,工作量的增加,檔案工作將面臨更大的壓力。因此,專職檔案人員有必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和重新定位,要一改守攤看點、倉庫保管員的形象,在埋頭苦幹、默默奉獻的同時,不妨多一些敏捷和睿智,多一些膽魄與果斷,從根本上轉變觀念,摒棄“皇帝女兒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舊觀念,主動找婆家、找市場,讓檔案創造出更豐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檔案工作的清苦是人所皆知的,不怕清苦是檔案工作者的優良傳統。然而在當今社會,檔案工作者一方面要耐得住清苦,繼續踏踏實實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檔案工作者的開拓與創新,使檔案工作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提高檔案工作的自身價值,發展檔案事業。

2、專職檔案人員應當練就過硬的業務技能

檔案工作既是一項業務性工作,又是一項管理服務性工作。這就要求從事檔案工作的專職檔案人員,既要有紮紮實實的業務功底,又要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知識經濟的挑戰和網絡信息時代的衝擊,以及出現的許多新型載體的檔案和全新的管理手段方式,給專職檔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爲此,專職檔案人員首先要適應新形勢,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善於提出新辦法、新思路,解決新問題,勇於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和管理模式,在檔案業務上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其次,專職檔案人員不僅要熟悉檔案業務工作的各個環節、步驟,而且還應掌握各門類檔案、各種載體檔案的管理方法,在務實基礎上促進創新,努力使專職檔案人員成爲一名掌握科學的、先進的工作方法,一專多能的檔案工作人才。

3、專職檔案人員應當拓寬視野、豐富知識

當今社會和經濟生活處於快速發展時期,知識更新呈“爆炸”式發展,新的行業和領域不斷形成,這些對檔案業務的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作爲檔案工作主體的專職檔案人員,如果知識貧乏、老化、單一,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就很難提出解決的辦法,工作中更談不上有所改進和創新。因此,創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非常重要,專職檔案人員要把學習作爲生活中的第一需要,把終身教育作爲一種必然選擇,努力學習,不斷“充電”,拓寬視野,瞭解所涉及工作領域的現狀及發展動態,運用檔案學科新理論、新技術來指導和改進檔案工作,實現由單一專業型向多樣複合型轉變。同時可以制訂相應的制度,提出具體要求,以促進專職檔案人員在其位、謀其事,努力去多思考,多研究,營造一種銳意進取、積極向上的創新氛圍。

綜上所述,只有不斷地創新,檔案工作纔能有高度、有特色,檔案事業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檔案部門無論是在業務工作方面,還是在管理服務工作方面,都要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使檔案工作常常變,時時新,這樣才能使檔案工作立於不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