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創作心得體會

創作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7W 次

我們心裏有一些收穫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創作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創作心得體會

創作心得體會1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它以方正端莊的結構、線條優美的造型、風格各異的體勢、內涵深邃的意境,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雖歷經上下五千年、綿綿日月而不衰,具有亙古不滅的生命力。不僅是華夏文明的國粹,更代表中國的文化精神。

要學好書法,首先要臨帖。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累積有五千多年的優秀遺產,任何書家,都只能在學習和繼承先人的前提下創新自立。學書法,就得臨帖。入門需臨,變體也需臨。

讀帖則是一種心功,這種功夫看似輕巧,實際比手的訓練更難。它是一種默臨、默記,是一種揣摩,是實現從鉤、摹、臨的“入帖”到得其字帖的神韻、勢度、用筆、行氣或結構佈局技巧的“出帖”之道。

鑑於本次開課《泰山刻石研究》,談一下這四周的書法臨帖、讀貼及創作的心得體會。

一、臨帖

中國書法強調內外功結合,內功是基礎,貴在一個“功”字,而外功則是修養。臨帖練字是書法的字內功夫,所謂“筆突萬支”“筆冢成山”,講的就是字內功夫的修煉。在這個階段,學書者通過毛筆這種特殊的書法工具,從文字的點畫俯仰之中,從線條的抑揚頓挫之間,去感受筆情墨趣。這個階段需要較長時間的臨帖習字,反覆揣摩其字形結構方能奏效。經過長時期的練習,從潑墨染翰之中去採擷天地正氣,就會感到一種禪意的祥光在心中漫射開來,從而獲得胸懷的舒展和放達。

四周臨帖的體會:

1、運筆(中鋒、側鋒,露鋒、藏鋒,方筆、圓筆,按筆、提筆)

成熟的藝術往往具有比較嚴苛的規範和普遍適用的方法、技巧。運筆的技術,根據不同的時期、不同流派、書法家的`書寫習慣等不同,形成了所謂不同的筆法,“中鋒”與“使其中鋒”本身就是傳統論述中關於筆法的重要核心部分。

2、筆順

談線條、談構型、談布白,同時還要關注筆順。所有的線條不是同時呈現在紙上的,是有先後的呈現,並且這種先後次序不是無關緊要的,不是拆破打散隨便安排都可以的。

3、速度

初臨帖宜緩宜逼真,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書寫的速度,緩慢不羈僅僅在筆畫運行時,更多的時間應該花在下筆和下筆前的準備。古人說凝神斂氣,不是誇張。當你握筆緊張,手都在顫抖,呼吸急促,肺部收縮,如何能寫得好呢?必然不能着急下筆,需要調整好呼吸後,以最放鬆的姿態,自然舒適的寫出這一筆,完結之後,再準備下一筆。久而久之,加上讀書的功夫,最終需要養成的是一種靜氣,自信而淡定。

4、姿態

人可貧,而行爲不可猥瑣,書不佳,唯姿態不肯讓人。字已不佳,更無赴急草率的資笨,更要講求書寫時的姿勢,頭正身直、臀平足安。

二、讀貼

讀帖,可使自己更多地瞭解各家各派書風,從而融會貫通選擇,創立自己的風格。實際上,讀比臨、比寫都要多得多。讀可以“破萬卷”而臨摹再多,於幾千年累積的優秀碑帖,也不過鳳毛麟角,書道中的“厚積”,非同小可。

這段時間從圖書館借閱了大量的書法臨帖,從書寫毛筆字的三要素中體味每一筆在這個字中的行氣、勢度。老師還親自帶我們去岱廟、經石峪考察,觀看歷代書法大家的石刻作品,風格各具特色,獨樹一幟。雖然他們的風格各異,卻是同樣的擁有一種氣勢,磅礴有度,能感覺到是用心寫出來的字。身臨其境,方能感受其神韻。

三、創作

在臨帖與讀貼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字體創作具有自己風格書法作品,通過書法表達一種心聲。

書法是一種高度抽象的筆墨線條造型藝術。我在每次書法創作前,首先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寫內容,然後設計章法,把每個字的寫法、每行字的大小布白都考慮好以後,再進行對帖臨習,以喚起自己的創作靈感,進入角色,然後把事先選擇好的書寫內容進行作品創作。

創作心得體會2

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探索適合於自己特點的風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我常常是對自己嘗試性的作品充滿興趣,卻又不時地懷疑和否定。探索,否定,再探索,這樣反覆地進行着。從生活中搜集創作素材是創作的原則。回憶起過去許多年裏,常常是帶着一個概念下去,帶着一些爲概念蒐集的素材回來。把自己的感情管制起來,這樣就無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帶着一把感受以外的尺子,在生活中量來量去,要發現可畫的題材實在比沙裏淘金還困難。

去年秋天,我橫穿了幾千裏的錫林郭勒大草原,通常認爲這地區是內蒙古牧區的典型。這裏沒有高壓線,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機,生活是流動的。然而,正是在這些並不先進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形象和它們呈現出的色彩,構成了草原上特有的美。空曠的天然牧場,多變的景象,質樸憨厚的牧民,古老的蒙古包,牲口拉着生活必需品的各種車輛,乘騎的馬、擠奶的牛,平凡的勞動場景以及牧民們淳樸而真摯的情感。我懷着由衷的興趣和激動心情,畫出了一批作品。

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的,每個畫家對生活都會有一定的偏愛,形成這種偏愛是有多種原因的。除了客觀條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畫家的情感和各種修養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現方式也因人而異。從離開美術學院走上工作崗位時起,我就開始在藝術創作中有意識地從我們民族文化中吸收營養。油畫引進後,要成爲中國的油畫,這個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議題了。其實,我覺得爭論的意義遠不如實踐更實際些。

我曾經想從年畫中吸取點東西。建軍五十年時那幅《講形勢》就是這種嘗試。整個畫面減弱了光的影響,色彩更純一點,運用了許多裝飾圖案。建國三十年美展的《牧馬人》也是一種嘗試,主要是運用了一些有變化的線,色彩上用了較淡的、弱的對比,這樣好突出線。

有擠壓出的線,勾出的線,粗筆逆鋒推出的線,刮刀抹出的線。後來,試着在風景畫中吸收大寫意的韻致和對形的認識與處理方法,想畫得有點神、意。但中國畫中那種意到筆不到的情趣總是出不來,畫人就更棘手了,畫面上的素描稿,用顏色畫起來就填上框子了。回想起過去看過老國畫家們的花鳥、山水寫意畫的作畫過程,覺得他們對所描繪對象的形與神是吃透了的,下筆的時候,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胸有成竹,然後落筆成形,以形寫神。

每個局部之間都是有機地聯繫着的,都服從一個總的神韻和節奏的要求。在這總的要求下,這種筆味墨趣也自然能運用得當了。另一個特點是不離開表現對象而搞筆墨趣味。每放一筆,是筆墨,也是形的一部分。油畫如能吸收這種技藝,並結合油畫的`色彩造型,也許會出現新的面貌。

大量地連續地作畫,對我的實踐很有好處。不斷地畫,不斷地思考,隨時調整自己的畫法,隨時補充一些新的設想,隨時試驗。首先,很認真地推敲素描的小草圖,把畫面的構圖安排,人物的形象特徵、神情、動態都考慮成熟,再設計色彩關係等,當一切都做到心中有數後,動油畫刷子就大膽了,也主動了。這次的人物畫《春》、《隔代人》、《奶桶與姑娘》,就是這種嘗試性的作品。

爲了使畫的對象更樸實、更粗獷一些,我從民間木版水印畫(竈王爺、門神等)和泥娃娃之類民間工藝品中借鑑塗色辦法,許多人物畫上都有這種痕跡。《姐妹》一畫的用色追求感覺上的飽滿,巧合了民間“黃、紅、綠、桂(品紫)”的色彩組合習慣。兩個小姑娘的腰帶、頭巾正好是這四種顏色,其它都是純白與灰。當然那四種有純色感覺的顏色是經過調配的,這樣就有點鄉土氣了。

這些嘗試是二十年前學習的繼續,六十年代初的油畫研究班的教學,培養了學員們探索的風氣。我願意繼續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和不斷地進行探索。

創作心得體會3

“藝術的力量能觸動心靈,開闊思想。”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藝術創作總是以我們的生活體驗爲基礎的。作爲藝術創作,它反映一定的主題、思想、情感,而創作主題、情感又來源於生活的積累。任何藝術家在進行創作之前都是經歷了一個深入生活、積累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並在生活中選取觸動自己心靈的素材來進行加工和創造。脫離了生活基礎的作品,缺乏深刻的精神體驗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矯情乏味的東西。

繪畫語言的構成除了視覺因素的形、光、色外,在另一層面上看繪畫語言也是一種精神產物,繪畫本身也傳達了一種觀念,繪畫語言不應僅僅停留在技巧和形式的探索之中,它是將技巧、知識、直覺和感情與材料融合爲一體而形成的。藝術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而油畫作爲繪畫的一個重要門類,它是在二維空間內,通過色彩、線條和形體來模擬客觀事物的形象的。其中油畫創作是每一個從事油畫事業的人,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油畫創作包括許多方面,如創作的來源,立意,題材,畫面構成,色彩,工具用法等等。但歸根結底,我認爲其中最根本的要素,就是創作的來源及創作的意義,我們以生活爲深厚的`創作源泉,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源於生活就是要求我們尊重生活的真實,尊重生活的體驗,以生活爲原本,有感而發;高於生活就是要求我們用個人的藝術語言高度概括地表現對生活、對藝術的認識,使我們能夠在普遍的司空見慣的生活中發倔真善美。

藝術創作是人類所涉及的藝術活動的核心部分,在人類社會歷史的長河中,藝術活動從誕生開始,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了衆多的藝術門類。每門藝術的創作表現方法各異,但它們對人類的意義卻是具有共性的。它們共同來表現了人類的情感和社會實用功能。藝術即取決於社會和個人,又對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產生着重大的影響。

蘇珊·朗格說:“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所以首先,藝術創作是人類抒發情感的需要。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而美術作品中,通過一些形象的反映和色彩的應用,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

人生有順境與逆境,有成功與失敗;有進取的鬥志,也有墮落的頹廢;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而這些種種人生際遇與情感都是藝術永恆的主題。我的油畫創作“蝶韻系列”靈感便來源於我對青春的理解,也是我對青春理解的一種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青春,人生中青春是最最美好的,精彩的階段.的確,我們一生最美好的季節莫過於青春。“青春是生命之晨,是日光之黎,充滿了純淨、幻想及和諧。”青春像朝露,蒸騰着熱氣,散發着熱量,放射着耀眼的光芒。青春是一股清泉,一種質樸的情愫,一股奔涌而出不可遏制的力量,一種過人的睿智。青春的時光是用金子鑄成的,比什麼都可貴。青春帶給我們的感覺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想抓住,當它悄悄溜走時總是讓人顯得是那麼的無奈。所以人們總是感嘆着生命短暫,青春短暫。但是我認爲青春不僅僅只是人生的一個時期,它並不只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更不只是朱脣紅顏,而是一種堅定的意志、豐富的想像、飽滿的情緒。青春的內涵是戰勝膽怯的勇氣、敢於冒險的精神。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我想嘗試通過我的作品讓自己永遠記住這種青春的心態,也希望看畫的人通過我的作品能夠記憶起曾經青春帶給他們的夢。

“蝶韻系列”兩幅作品主要由人物和蝴蝶組成,畫面籠罩在一種青春氣息很濃的氛圍中,我想擺脫明暗對色彩的束縛,發揮它本身對人的情感和心理的影響作用追求鮮豔誇張的色彩刺激。畫面中女孩兒白皙的膚色,清澈的眼神,俏皮的動作,處處體現出青春的美好,在背景色彩上我採用了單純的平塗方式,色彩以亮色爲主,畫面追求色彩的平面性,通過較爲誇張明確的色塊層次來實現畫面的強烈對比,塑造出青春的形象,來透徹的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而蝴蝶則是作爲一種象徵性的符號出現在了每張作品的不同地方。它象徵着青春之旅並不僅僅是鮮花滿地與陽光普照,更多的時候是疾風驟雨,是磨練與洗禮,並不是每一隻蠶蛹都能破繭成蝶的,它們也要經歷風雨,痛苦的掙扎,不懈的努力然後展開那雙美麗的翅膀飛向空中。前方的路程無法丈量,穿越的過程便是追求的證明。

“誰勇敢的接受過青春之火的洗禮,誰就毫不畏懼晚年的嚴寒冰霜”。青春不僅是年齡,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心態,是一股永不服輸拼搏奮進的精神。

創作心得體會4

論文摘要:由於不同的理解和創作方式,油畫語言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展現了畫家精神世界不同的維度。爲了更深入體察油畫藝術的創作過程,文章從表現對象、本體語言和表現形式三個方面,對油畫創作實踐過程中的體驗與反思進行了闡述,深入探討了體驗的方法和反思的必要性。

論文關鍵詞:油畫創作 體驗 反思

油畫,作爲架上繪畫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極強的包容性,從表現的材料的物理性來看,油畫具有其他畫種無法替代的趣味性,深受廣大觀衆的喜愛。油畫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不是很長,但它早已成爲我國繪畫表現形式中的主力軍。在學習油畫的20餘年裏,筆者作爲油畫學習者中的一分子,至今還不能算是入門,自身感覺學習油畫除了需要極高的天分之外,還需要用心、深入地體驗與反思。油畫創作離不開對錶現對象和本體語言的體驗與反思,離不開對錶現形式的探索與反思。

一、對錶現對象的體驗與反思

表現對象是油畫創作的內容,是創作中無法迴避的研究課題,它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意象的,更可以是抽象的。無論畫作是具象的、意象的還是抽象的,都必須經過畫者頭腦的體驗與反思,纔可能形成具有感染力的繪畫作品。首先,畫家要對寫生的對象進行深入地察,從人物的外表(性別、年齡、衣着、色彩、姿態)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氣質、性格、表情)等。筆者曾經聽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我們的眼睛要像餓狼一樣敏銳、貪婪,不要放過每一個細節。

人物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客體,但最熟悉的往往在視覺中成爲視而不見的對象,我們的認識往往容易落入概念的窠臼和表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人的存在只要我們感覺得到並使自己有安全感就足夠了,無需觀察他們的形態和特徵。但是,若要把人物搬到畫面上去,不仔細觀察是不能完成的。深入地觀察不但要入木三分地把握每一個細節的變化,還要注意體會其中的聯繫以及各個部分相互間的影響。

美國畫家基蒙·尼克萊代斯著名的素描教學法就十分強調視覺與觸覺的結合,他倡導一種素描的寫生方法叫盲畫,就是不看畫紙和畫筆,眼睛緊盯着描繪對象的體型輪廓,目光緩慢地隨着對象的形體輪廓移動,手中的筆也隨着目光的移動而移動,目的是訓練畫者學會用目光去觸摸對象。剛開始用這種方法練習時,筆下畫出來的物象一開始是完全走形的,但盲畫出來的線條不像平時畫出來的線條的樣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盲畫的準確性在提高,最重要的是感知逐漸深入了,不再停留在浮躁的階段。一些有成就的畫家在談到體驗表現對象的過程時,總是強調要充分而全面地調動身體的所有感官,同時,把視覺上的深入觀察運用到極致。筆者的老師鍾以勤先生曾告誡我們:觀察對象的時候要學會用目光觸摸,用目光體驗對象的質感和細微的起伏、轉折關係,甚至要體會對象的溫度和體內的脈搏,要想象你的筆觸是在對象身體的表面上移動,讓自己身心感受融入到對象中去。

但是,僅僅是這樣的體驗和感知是不夠的,這不過是對物體知覺的常識性觀察,這樣的觀察使人很容易陷入客觀主義思維的模式,被自然對象牽着鼻子走,成爲自然表象的奴隸。觀察要融入到對象中去,反思卻要能跳出對象。畫畫不同於照相,並不是把客觀現實完全照搬到畫布上去,即便是對景寫生,表現的也只是相對正確的關係。因此,這個表現的過程就是一個主觀處理的`過程,主觀處理的過程就是反思。觀察不僅要深入揣摩表現對象的本質特徵,同時還要擺脫表現對象客觀實在對藝術表現的束縛,打破普通視知覺的經驗和常規,從對客觀對象的觀察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獨特視角,避免流俗或雷同。面對不同對象的寫生,體驗會不同,反思也就大相徑庭。對客觀事物體驗的方面不同,個人反思的取向不同,得出的結論即呈現的畫面效果也不同,也就造成了千人千面的風格。

二、對本體語言的體驗與反思

油畫本體語言潛藏着無限的可能,並通過畫家對材料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方式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油畫本體語言包含了顏料、媒介、基底材質、筆觸等多方面的綜合元素,如果忽略了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會對語言的表達產生阻礙。因此,對油畫本體語言深入的感知體驗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對油畫本體語言的體驗從初學到入門以及從入門到揮灑自如要經歷十分漫長的過程,對於個別有天賦的畫家來說這個階段可能會短一些,但更多的人都經歷了數十年的探索與實踐,才能真正把握其性能特點。

繪畫材料進入到藝術創作的語境中改變了身份,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材料,而是被賦予了一種寓意、象徵和存在的價值的本體語言,成爲畫家自我的延伸。一般在創作前,畫家對選擇運用的媒材都會預設一個基本效果,但對創作過程中產生的變化未必能完全控制或把握,因此,必須要及時總結經驗,進行必要的反思,以達到熟練掌握和控制所運用的媒材,確切傳譯個人語義,從而達到實現自我表達的目的。畫框作爲油畫的依託和載體,內框與畫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作品的質量。許多大城市的畫家已經不再自己繃畫布、製作畫底,這個環節的省略可以爲畫家節約許多時間。然而筆者認爲,如果從學習油畫開始就從來沒有經歷自己動手做底的過程,一般是很難發現基底材料對作品影響的奧祕的,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繪畫表現的載體。要深入瞭解繃畫框的程序,並可以根據自己繪畫的要求對畫布質地進行挑選,對畫布基底材料的性質有選擇地製作,是保證創作順利完成的前提。

就單純的物質特性而言,油畫顏料的色性穩定,卻因不同的使用者和不同的使用方法而千變萬化。單就調色的順序不同、敷色的厚薄不同、筆觸的肌理不同、運筆的方式和力度的不同,油畫顏料都會由此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其豐富微妙的變化需認真體察並加以總結才能逐步掌握運用。初學油畫的時候很容易被其穩定的色性所矇蔽,認爲油畫沒有乾溼變化會比較好把握,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發現其實不然。認識、理解了油畫本體語言的意義也將在畫面上實現表達的意義。油畫與生俱來的包容性,更加擴展其語言表達的可能性。在最近的十餘年裏,中國的油畫家們在油畫媒介與材料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使油畫這個架上繪畫表現形式在中國的發展還方興未艾。

三、對錶現形式的探索與反思

對錶現對象和本體語言的體驗與反思,是掌握油畫語言的初級階段。要真正駕馭油畫,運用油畫進行創作,還必須對藝術表現形式有廣泛而深入的瞭解。任何一幅優秀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或一種藝術風格的形成都不是孤立的,都體現了作者自身的藝術積澱,也反映了作者對前人藝術表現形式的繼承與發展,還體現了作者對傳統的反叛和超越。

表現形式是作品主題的藝術思想闡發的最重要的方式,形式語言比直接的說教更具力量。重構是藝術家對既有的繪畫形式的探索和反思,它具有兩種基本特徵:一是創作觀念上的“形式自律”和“主觀創造”;二是藝術家發揮主觀創造性,在作品中將自然形象解構,重新組織畫面結構,建構出一種非寫實的藝術形象。繪畫形式的探索和反思既滿足了藝術家的創作慾望,充分釋放藝術家的創造潛能,發揮藝術家的自主創造力,又促進了藝術風格不斷推陳出新,使藝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滿足公衆多元化的審美需求。

被稱爲“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在觀察自然和藝術創作實踐中,通過探索、反思、創作、想象,形成了個人的藝術主張:用圓柱體、球體、圓錐體來處理自然,其作品形成了概括性、結構性、秩序性、主觀性、自律性、重構性和創造性的鮮明特徵,他是站在前人豐厚的積澱上開拓了新的藝術疆域。“塞尚一小步,藝術一大步”,這是對個人在形式語言上進行的探索反思取得的成果,推進着藝術發展進程的最好註解。

在當下紛雜的藝術思潮下,要取得油畫創作的新發展,不僅需要畫者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保持堅持創作的恆心和定力,還需要畫者能潛心體察表現對象和油畫的本體語言,並對錶現形式進行不遺餘力的探索與反思。

創作心得體會5

我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學習寫稿,至今已有19篇稿件,先後在《中國醫藥報》、《成都科技商報》、《衛生與生活》、《生活與健康》、《羣衆衛生報》、《心理健康報》、興化《衛生科普報》及《鹽阜衛生報》等報刊上刊用。有一篇被《健康文摘報》轉載。我是科普創作隊伍裏的新兵,剛剛起步,正在摸索着前進。兩年來取得了一點成績,悟出了一點道理。現將自己的創作體會寫出來,以期得到行家們的指教。

一、知難而上勇於入門

“萬事開頭難”搞科普創作也是這樣,首先得解決“入門”難的問題。在學習寫稿之前,必須對衛生科普創作的概念和要求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什麼是科普創作?衛生科普創作的種類有哪些?寫作上有哪些技巧?帶着這些問題,我首先拜讀和研究了計朝陽的《淺談醫學科普創作》,王庭兆的《談談衛生科普創作的體會》這兩份材料。行家們精到的論述爲我指明方向,使我獲益匪淺。有了對衛生科普創作的認識和了解,我就開始了衛生科普的創作。創作的第一篇作品是《精神病人犯法負不負刑事責任》。當時,社會上存在着“精神病人犯法不負開事責任”的說法。我查找了有關資料,寫了一篇文章糾正了這種片面的觀念,該文章發表在《鹽阜衛生報》1993年第136期上。初始的成功,使我充滿了信心,我創作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了,利用業餘時間創作了二十餘篇稿件,錄用率達60-70%左右。

二、多看書多學習

一位同學寫信跟我談他的寫作體會時,戲稱“搞科普創作要捨得花本錢”,自己要訂閱多種報刊雜誌,以擴大自己的視野,掌握外面的動態,分析別人是如何寫的,特別是科普戰線上的行家裏手的作品會給自己以很多的啓示。同時,多看書多學習可以使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文章的題材主要來自於生活和研究成果、親身體會、經驗總結,但僅僅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借鑑別人的研究成果會給你帶來豐富的題材。將別人的最新研究成果用科普的形式表現出來,把最新的醫藥保健知識用最通俗的語言方文字傳授給廣大羣衆,這樣的文章論點是人家的,但形式、骨架全是自己的,也是一種有益的創造性勞動,完全符合科普創作的要求,而不是抄襲。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2年第一期有一篇論文,報告了隱匿性抑鬱症常以關節痛的症狀爲主的表現,易被誤診爲風溼性關節炎,久治不愈。爲此,我寫了一篇題目爲《風溼性關節炎與隱匿性抑鬱症》投寄到《中國醫藥報》,被錄用了,刊登在該報的1995年1月5日第七版上。同樣,我根據《中國心理衛生雜誌》1992年第六期有一題爲《心因性牙痛二例診治體會》的論文,寫了一篇《心因性牙痛》投寄到四川成都的《成都科技商報》報社,也被錄用了,刊在該報的1995年4月22日第674期二版上,該文章不久又被1995年5月15日的《健康文摘報》轉載。

三、深入生活注意觀察

我們的衛生科普創作者也應該象新聞記者那樣比別人多長几隻眼睛,要有那種特殊的敏感和綜合的分析能力,善於從生活中挖掘題題材。有一次出差到鹽城,我發現街頭到處都是專治性病、乙肝、癲癇、男女不育的廣告,彷彿他們的醫術很高,大凡醫學界認爲比較難治的病,他們都能治,且能包治,實際是這些都是幌子,上當受騙者大有人在。這些廣告一方面騙人的錢財,不但治不好病人,反而加重了病情,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有的甚至把命都搭上了;另一方面也影響了城市的市容,污染了環境。爲此,我寫了《要管管專治廣告》的文章,呼籲社會動員,對此進行綜合治理。組織有關部門按照這些廣告提供的線索,象拔蘿蔔似的一個個地消除。這篇文章刊登在《鹽阜衛生報》1993年第145期上。

時至今日仍有一些人特別是老年人認爲寶寶生下來三天以後才能餵奶,在此期間只能喂一點糖水或甘草茶。根據現在的觀點,寶寶一生下來就應儘早給其餵奶,以防發生新生兒低血糖症。我寫了《開奶何必“三朝”時》刊登在興化的《衛生科普報》1994年8月24日那期的三版上。

四、注重信息反應靈敏

寫文章要注意最新信息,感應時代的脈搏,反應要靈敏。新聞媒介報道了上海大衆汽車公司總經理方宏墜樓自殺的消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有關專家經過調查分析後認爲,他死前患有隱匿性抑鬱症,極度壓抑的心情無法得到解脫,於是導致了這場自殺的悲劇。我極爲震驚,心裏想寫一篇關於隱匿性抑鬱症方面的文章,以告誡世人。想不到幾天後《江蘇健康報》(現在已停刊)已有這方面的類似文章發表,可見作者的反應是十分靈敏的。我們的科普創作者須加強這方面素質的鍛鍊,善於從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大衆關注的事件上,找到突破點。寫人人都關心的問題會大提高稿件的用稿率

五、鑽研理論勤於實踐

爲提高寫作水平,我認真學習了寫作方面的有關理論書籍,並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和提高。我自學了《消息寫作例話》,葉聖陶、呂淑湘、張志公等編寫的《文章評改》等,訂閱了《新聞與寫作》月刊,自修了高中語文課程。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夫,寫作技巧得到提高,寫作的手法也日趨多樣化。每創作一篇作品都嚴格要求自己反覆修改,儘量做到結構合理、文字優美、語言生動、題目標新立異,並及時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總之,經過這兩年的實踐、學到了不少知識,積累了一些經驗,寫作水平也有一定提高。但是由於文化水平不高,未經過專門培訓,更加需要虛心向行家們請教,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爲醫學科普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創作心得體會6

5月10日下午,特意跑到東陽書城買了一本幾米的漫畫繪本《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這對於我這樣的淘寶人來說真的有點不可思議!我的購書衝動源於5月8日在“千課萬人”小學多元化習作教學中聽的一堂課,是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的陳秀娟老師執教的《幾米的箴言》。

課前,工作人員對課桌的擺放做了調整,不再是一排排課桌齊刷刷地面對着講臺,而是擺成了U型,通過林校長的解說我們瞭解到它實踐的是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學習共同體”模式。小小的U形課桌有三個功能,首先,當同學面對面,互相看到同學的臉時,會很開心。而原先的課桌排列,同學們互相只能看到後腦勺,沒有親切感。其次,老師的身體可以很方便地接觸到同學。因爲,老師的身體力量遠遠大於聲音力量。而U形排列讓中間成爲一條“高速公路”,老師可以很快地到達有困難、需要幫助的同學身邊。學習“共同體”課堂上,學生要變成“小老師”,可以根據同桌的疑問針對性地幫助回答,這比老師在課堂上向全班講解更有作用。總之,它強調了同伴之間互學、互求、互助、互相溫暖,最後達到共同成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陳秀娟老師帶領着學生走進了《幾米和他的漫畫》,引導學生們在漫畫繪本中“發現”,發現作者的語言和編印繪本的祕密,享受閱讀樂趣。

課堂中令我感興趣的是學生“學習共同體”的學習,在課堂中出現了多次的討論,但課堂又相當地安靜,所有的'討論只有自己的同伴聽見。同伴與同伴之間進行細微的、深入的交流,不影響其他同學,並注重學生傾聽能力及習慣的培養。

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致力於創設一種安全的課堂,讓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安全地學習。整堂課下來你會發現,提問時,沒有人獨自舉手,都是兩人一起手拉着手高高舉起,同伴一同起立回答問題,這樣的方式讓孩子們更有安全感,也激發了孩子學習的幸福感和歡喜心。

此外,陳老師非常善於捕捉孩子回答中的亮點,例如表揚會傾聽的同學,鼓勵學生有自己不同的見解,還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她的讚賞和鼓勵如同陽光,使得整個課堂充滿了一種溫暖的力量。

從讀到寫,從寫到畫,陳老師每一步都設計的那麼巧妙,於是“沒有祕密的孩子長不大。”“父母就像站在三角形的兩端,把我推到了頂端。”這樣有趣的句子就自然而然地誕生了,於是閱讀就有了魅力,有了個性!

總之,這是一次閱讀走向寫作的旅程,這是一種有思考有抗爭的生活。

每參加一次學習,都會有一些收穫,然後進行一些嘗試,這樣自己的課堂就又多了一些活水。回來後,我對班裏原有的每週一摘抄做了點小改動,鼓勵孩子們學習幾米去創作,這樣孩子們就有了一個自己的作品,那種成功的喜悅感自不必說,表達的慾望可能由此處生長開來吧!

嘗試過後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有思想,會創作,很出色!

創作心得體會7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叫桂xx,在市局函件局從事策劃崗工作。由於經常寫方案和營銷,特別是接觸到好的成功案例時,就忍不住會把它寫成案例介紹或報道的形式,漸漸地與宣傳報道結下了緣分。開始寫作時寫不出東西,只能寫些簡訊類的稿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摸索、模仿,寫作能力有了一些提高,但與在座的各位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這次被評爲《xx郵政報》優秀通訊員,深感受之有愧,感謝領導和同志們的關心、愛護,下面我說兩點體會。

第一、用心策劃,爲報道積累素材。

通訊員是非職業的新聞工作者,要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從中捕捉具有宣傳報道價值的線索,不能坐等素材自己跑到手上來。沒有生活只是靠別人提供的現成文字材料或打電話問的情況,怎麼能獲得有價值的素材呢?所以當一名好的通訊員一定要勤奮。

函件專業是一個極具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有報道價值的線索很多,每一個成功的案例都可以創作出一篇有價值的報道題材。然而每一個成功案例的前提,都離不開營銷策劃,策劃先行。我在做每一個策劃方案中力求打動對方,使方案得到落實,並留心營銷的每一個細節,爲日後報道捕捉第一手素材。比如函件局成功策劃的“向精準名址宣傳樓盤信息——強效推廣方案”,實現郵政業務收入x餘萬元,我撰寫的“笑了數據”稿件,被中國直郵、江蘇直郵等多家媒體採用。成功策劃的“向私家車主寄發賀卡策劃方案——實現賀卡收入xx多萬元”、“數據+賀卡=多贏——賀卡搭載數字電視賬單實現郵政收入17萬元”等案例均通過報道形式,分別展現了現代xx郵政人的精神風貌。

用心策劃,留心營銷細節,爲報道積累第一手素材,爲寫出一篇篇好稿奠定了基礎。

第二、專心創作,爲稿件錦上添花。

我感覺好的成功案例,要通過通訊報道形式來表現,要有靈感、要吸引編輯、要打動自己和讀者、要有新聞價值等等,這一過程實質是創作過程,需要通訊員專心創作,使稿件有一定份量和質量。

我在撰寫“30萬份特殊的年貨——xx局招工商函項目”報道時,當時正值春節期間,天寒地冷,我大年初二就騎着電動車到xx郵政局院內,尋找創作靈感,“超越自我,挑戰每一天” 的xx郵政企業精神幾個大字,一下子爲我找到了靈感,這不正是我所想要體現的報道主線嗎!全文開頭就這樣寫道:

xx郵政局企業精神是什麼?你隨便問幾個幹部或者職工,都能響亮的回答:超越自我,挑戰每一天。xx年2月8日下午4:30分,也就是春節前5天,當xx市政府同意出資xx萬元、運作xx郵政局策劃的“招工難郵政解決方案”的那一刻起,一場實現xx餘萬元的“招工商函”戰役在xx大地拉開了序幕,“超越自我,挑戰每一天”的企業文化精神在此刻得到了昇華。局黨委、多部門、多工種協同作戰,指揮有序,戰冰雪,鬥嚴寒,搶時間,爭效益,涌現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從信息策劃到營銷,從設計招商到印刷,從除夕前夜xx萬份“特殊的年貨”到春節期間踏着嚴寒冰雪投遞完畢,充分詮釋了當代xx郵政人頑強的'戰鬥風貌。娓娓道來,回味無窮,不得不讓每一個郵政人在激動和讚許之後,沉思許久......全文分別從謀略篇、戰鬥篇、收穫篇三個部分進行報道,全篇報道寫了近1萬字,用了近一週時間,放棄了春節全部休息時間創作這篇稿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專心贏得衆人獎。這篇報道得到了現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務局方向陽副總經理和原江蘇省郵政公司顧汶總經理的批示,案例被迅速推廣到全國。該案例還被江蘇省郵政公司評爲創新優秀案例一等獎。

撰寫的“笑了數據”通訊稿,通過郵政、商家、客戶三方受益、三方同笑的形式,把數據商函通過擬人化的手法,獲得三方同笑的喜人現象。

一個好的報道,如果沒有通訊報道員的專心創作,是不能算作好的稿件的。經過專心創作的稿件,讓人讀起來有味、有學頭,能使得報道錦上添花,花開四豔,久開不敗。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不到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大家!

創作心得體會8

這一個學期的書法與上個學期不同,主要學習的是行書,而且不僅僅是行書的臨摹,更是在臨了一段時間的帖子後,在其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創作,包括作品的形式與內容。

書法,經過歷代先民或書家的摸索研究、學習實踐,終於確認了表現漢字之美的不外五大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而且總結了一整套的“法”——“筆法”,而這五大書體又離不開線條,線條之於漢字書法確爲關鍵因素,沒有線條即沒有漢字,沒有線條的變化,即沒有漢字美的結體變化,更無美的章法和藝術風格的變化。

不同的書體,有着不同的審美情趣,即便是同一作者所爲,也依然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處理。就像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有多面一樣,同一位作者的筆下同樣可以呈現不同種類的書體和麪目繁多的風格情趣。雖然目前只臨摹過蘇軾的行書,但老師建議我們學習兩三個不同書法家的行書字帖,即使是楷書也最好多學習幾種。

學練書法,要練用筆,要練結體。學用筆、學結體,首先需要入帖,先入帖,先繼承,但繼承不是最終目的,我們的目的是創新,但沒有前面的繼承,又怎樣談創新呢?創新需要出帖,不是一種帖,需多種帖,那就需要學習別人的東西,集多個人的優點,融會貫通,結合自己情況,創出新風格,寫出新特點。

書法的結體,將橫線縮短,豎線拉長,就出現了長體造型的`漢字——小篆;將橫線左右拉長,豎線縮短,就出現了扁體造型的漢字——隸書;將線條做對比不大的平正規整組合,就出現了正方型或長方型的漢字——楷書;將線條做不規則的恣肆組合,就出現了形體多變的造型——行書、草書,而且用筆輕重、行筆快慢、用墨濃淡、線條粗細、毫鋒軟硬都對線條、章法風格特點產生影響。

我其實挺仰慕那些卓有成就的大家,在他們的筆下一切內在的東西都是相通的,儘管形式多樣書體各異,但其蘊涵的大的審美氣息卻能一脈貫通,隨意點染都能顯現自己獨有的風神。我想,那一定是書家的內外修養達到了某種較高境界後的自然結果;至於自己目前行書章草魏碑等“不相往來”的格局,也希望隨着技法的日益磨礪、功力的不斷積累,乃至於其他修養的逐步加強而會有所改觀。所以更高層次的書法語言,已經不再是筆法字法的特點,也不是章法墨法的習慣,而是充盈在其中、無處不在的神采和氣息。這些,纔是需要我們用畢生精力去追求的。

創作心得體會9

昨晚有幸蒙德發老師青睞,得以在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報告廳聆聽德發老師關於《傳統文化與文學創作》之講座,雖然昨晚老師仍在感冒中,但絲毫沒有影響這場讓廣大同學們和文學愛好者怦然心動的唯美視聽盛宴。

趙氏德發公,崑崙之良師諍友,有感昨之講座,崑崙有感言一二。

老師對於傳統文化的界定、審美,以及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文學創造功力上可謂無人不服,吾輩或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老師在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上用了“補皮、補氣、補天”這三重境界來說明,這無疑是在教化心靈的戒尺上裹上一層厚厚的絨布。老師心地良善,爲人中庸,處處本末兼顧與人爲善,但崑崙就不這麼良善了。愚以爲今日之中國國學式微,衆人皆尚西方舶來文化,雖有衆人不明之愚,更有明者不言之責。

老師在講座中也曾言道我們一直是強國,只是到了近代我們才衰落。老師只說了上半句,這沒說的下半句我來說好了——衰落了什麼?不是什麼汽車、手機,也不是搖滾、丁客,是我們的文化衰落,或者說被文化入侵,而且是被低等的文化入侵,執筆於此崑崙心如刀攪。

想想我們的先賢們,前有先秦百家爭鳴,中有漢唐星光燦爛,爲什麼傳承到近代漢文化就“陽痿”了呢?看看充斥在街頭巷尾的那些迷失的人羣,他們在西方的舶來文化面前如癡如醉,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早已成爲弱勢文化的犧牲品。

強勢文化造就強勢民族,弱勢文化造就弱勢民族,如果你要問我什麼是弱勢文化,那就看看哪些紙醉金迷,而且庸俗簡單,方便流行的,那就是弱勢文化。

我們不是沒有強勢文化,大家看看經史子集,琢磨琢磨前秦的繁榮,漢唐的輝煌就會發現一個強悍的民族究竟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中國先賢們留給我們的強勢文化裏有這麼一件瑰寶——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告訴我們知識與實踐是一個統一體,既不是先有知而後有行,也不是先有行而後有知,這就如同一本書的'正反兩面,缺一不可。

當我們決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必瞻前顧後,大可放手去做,只要你開始去做,就必須需要知道指導這種行爲的知識,所以掌握這種知識的決定權從你開始去做這件事開始,就不以你個人的意志爲轉移,它會在整個實踐中指引你如何去學習、掌握、運用,除非你意志不夠堅定,那就另當別論。

有沒有那種只知而不行的人呢?肯定有,而且大有人在,那種瘋狂的夢想家可以在腦子中天馬行空,成爲矚目的巨人,但在行動上卻是可憐的侏儒,最終一無所成。

有沒有隻行而不知的人呢?肯定有,這種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坑內摔倒無數次,我們親切地稱之爲失敗者。

我經歷過有知無行,也經歷過有行無知,那是在我還不知道我是我的時候,當我知道我是我的時候,我開始實踐知行合一,從那一天起我開始做回我自己,開始寫作,開始獲得快樂。

我的朋友們啊,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強勢文化,是中華民族面對魍魎鬼魅巍然不懼的中流砥柱。

弘揚國學,重振中華魂魄,從你我做起,贏得今天,從孩子們抓起,贏得未來。

有志者事竟成,眼到、心到手到、處處皆道。

創作心得體會10

當前,在國內外新聞媒體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下,新聞精品的創作成爲各級媒體新聞傳播的重要前提條件。旨在更好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增強媒體競爭力的新聞精品實施,從一定意義上說,能否創作出新聞精品,將關係到整個精品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從新聞精品的內涵上看,新聞精品之所以稱得上精品,是指它具有比一般意義上的優秀作品更爲深沉厚重的特質。它凝聚了時代精神,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能夠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和積極深遠的影響力。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及其決議中提出的著名的四句話:"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可以視爲新聞精品創作的標準。

新聞精品是爲受衆而作。廣播電視報紙新聞要以精良的品質吸引、感染羣衆,並贏得高收聽(視)率和高滿意度,才能是精品,這是我們評價一篇新聞是否是精品的重要標準。那種雖然經過精雕細琢,但卻曲高和寡的"精品",不是我們在新聞實踐中所急切呼喚的新聞精品,因爲它已經脫離了受衆市場。

一、新聞精品的創作策略

根據我們前面所論述的羣衆期待視野的層次構成,具體分析當前羣衆對新聞精品的期待需求主要有:希望通過收聽收看新聞精品節目準確地把握當今社會的基本發展脈絡與發展方向;希望從中深入地探究大衆關心的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希望從中獲得深刻的審美情感體驗;希望從中享受到豐富精彩的視聽效果。在瞭解羣衆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新聞媒體的功能與定位,我們來探討適於實際操作的新聞精品的創作策略。

二、新聞精品的選材要突出體現時代發展主題

跨入新世紀的社會主義中國,在新時代的發展主題是什麼?根據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要求,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在21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新時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

當前一項緊迫的任務就是要把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新聞精品創作中,要把選材的視點聚焦於我國人民創新發展的社會實踐,生動全面反映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過程中,中國人民所展現出的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堅忍不拔,開朗樂觀的精神風貌。

新聞精品在選材上瞄準了時代發展主題,站在歷史與全局的高度,分析形勢,把握方向,體現出恢宏、大氣的獨特個性。大氣使新聞精品能夠捨棄瑣碎與細枝末節,正確認識社會前進的.方向,從而能夠積極地引導輿論,發揮了廣播電視報紙作爲黨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

新聞精品將選材的着眼點放在時代發展的主題上,使廣大羣衆更加明晰地認清社會發展趨勢。每個人只有將個人的理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結合起來,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發展進步結合起來,纔會真正實現個人的價值,纔會真正得到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聞精品着眼於對人們的生存意義與價值的終極關懷。新聞精品聚焦時代發展主題,在選題的具體操作上,應着重強調兩點:

(1)着眼於創新看發展。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在我國加快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人民羣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地進行着實踐。新經驗、新方法、新成就、新業績層出不窮。新聞精品在選材上應首先把創新的實踐作爲一個重點。新知、新識、新觀念、新思路會拓寬人們的視野、啓發人們的智慧激發更多的創造熱情。選材上體現出着眼於創新看發展,符合當前人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對新聞精品的期待需求。

(2)正視問題看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前進的過程中總會有困難與波折。對於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新聞要客觀、公正地予以報道,冷靜深刻地剖析問題的實質。在必要的時候,還要拿起批判的武器,對與發展主題背道而馳的一些假惡醜現象予以批評與揭露,從積極的、從建設性立場出發幫助受衆正確認識發展前進中的各種矛盾,尋找更好更快地發展良策,以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三、新聞精品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平民化"的視角也就是蒼生大衆的視角。站在大衆的角度去觀察生活,感知變化,往往賦予新聞精品更多的親和力。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需要,也有追求美好理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更高需要。種種與大衆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法規、決定,如就業創業、住房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都是大衆談論的熱點話題,也是新聞報道必須關注的焦點問題。

新聞報道要貼近生活、貼近大衆,熱情關注民生,聚焦社會熱點。同時還要深入探究熱點問題出現的背景、意義及未來發展趨勢等,幫助羣衆認識問題,尋找更爲有效的生存與發展手段。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理性的審視與思考,體現出新聞精品注重人的價值,滿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本質內涵。

四、新聞精品要深入挖掘新聞事件中的情感因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些話都說明了情感在影響人的心靈、改變人的態度中的重要作用。情感,作爲人類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是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現實生活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人和事普遍存在着情感因素。

新聞傳播者作爲活生生的人,同樣具有豐富的情感。新聞傳播者調動自我的情感體驗,去感受、去捕捉、去挖掘新聞事件中所蘊含的情感"亮點",將之形象化表現出來,將會使新聞報道以特有的感染力抓住羣衆的心,打動羣衆的情,使羣衆進入審美境界中。

我們說,美之爲美,雖然一方面包含着普遍必然的真理,但另一方面這一真理又必須是滲透到人的心靈、情感、個性之中的東西,一切不能撥動人的心絃,不能在人的心靈中喚起情感反應的東西是不能成爲美的東西的。作爲廣播媒體,要充分調動解說詞、現場音響、音樂等多種傳播符號,將新聞中的情感因素以立體化的"聲音形象"加以展示、放大,使羣衆在審美情感體驗中與報道對象進行交流與溝通,達到情感共鳴。深入挖掘新聞中的情感因素可以極大增強新聞精品的審美價值,而這也是現代社會中,羣衆對新聞報道的期待與需求。強化新聞的審美情感價值,可以使羣衆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同時,得到精神的撫慰和心靈的淨化。

探索新聞精品的創作、傳播策略將是今後新聞報道實踐與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長期課題。從羣衆的心理期待與需求的角度分析,探討新聞精品傳播策略,爲這一課題的研究提供一個有益的思路,有助於推動整個新聞精品戰略的穩步實施。

五、新聞精品要注重專題研究

創新聞佳作,必須加強新聞研究。全國、全省好新聞作品的攻創工作在不斷髮展,新聞隊伍人員在不斷變化,評選的標準越來越高,因此,要不斷研究好新聞作品標準的發展趨勢。要從全國、全自治區的大局着眼,認真研究全國、全自治區好新聞作品,分析發展趨勢,不斷明確和完善對好新聞作品標準的認識。

好新聞作品應該具備三個主要條件:主題重大、深刻;形式新穎、獨特;效果實在、突出。不斷研究各種新聞體裁的表現方式。廣播電視報紙新聞要召開消息、通訊、標題、圖片、文學副刊、時事作品研討會,探討最佳內容與形式。

提出,消息求純度,不要廣告味和表揚味;通訊求力度,力求打動、激勵人;言論求深度,提出新觀點,增強說服力;標題求精度,有衝擊力和感染力;照片求角度,克服老一套和一般化。不斷研究精品生產過程,要“好新聞過好四關”,即策劃關、採訪關、編審關、推薦關。

比如推薦關上注意把握大局,突出特點;在品種上以消息、通訊爲主,兼顧其它;在評價上闡明時代意義,指出獨特之點,介紹突出效果。攻創好新聞作品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實施配套措施。堅持每日評一優,每月評精品,全年總評。規定上人民日報、新華社、內蒙古日報的稿件實行獎勵,提高質量,擴大影響。

創作心得體會11

“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太平興國時期,現在的散文大多是指其狹義的概念,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散文文體比較自由,觀大川澗谷,思國事家事,賞風花雪月,探心靈湖泊,所有能觸動作者情感與遐思的題材都可以用到散文創作中。

散文形散神聚,易學而難工。散文是情的凝聚,詩的蘊涵,哲理的思考,它比較自由,但它立意必須明確。“散文”二字更重要的後一個字“文”,“散”是它的一個特點,而“文”是一篇優秀散文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文”是散文的文學性,文學性也是藝術性。散文可以散,但不能丟了文化品格,要有藝術感染力。

現在,能寫散文的,寫詩的,遍地都是,好像中國的寫作事業有多麼繁榮似的。在漫漫文海里一看,良莠不齊,真正的雋永之作寥若晨星。

一篇好散文的作者,必須要有好的文化素養,這不是說創作者必須要有高學歷,文化程度能影響創作水平,但不是必要因素。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也不過高中學歷,但從她的'文章你能讀出她那嚴肅高尚的文化品格。

寫作需要靈感,靈感來源於何處呢?我覺得一方面是來自於書籍及各種媒介,另一方面來自於作者的經歷及生活感悟。我們需要博覽羣書,開闊視野,往肚子裏多填點墨水纔有東西可寫,腹有詩書氣自華,看的多了,就會有創作的底氣。當然,每個人喜愛的作者可能不一,有人愛讀王小波,有人愛看張愛玲,有人喜歡朱自清,有人喜歡席慕蓉,文壇裏有特別多的優秀作家,他們都有自己的特色。一個作者,最不能丟的就是個性。你的文風可能受別人影響,但你一定要有自己的風格。

作者的豐富經歷也能爲創作提供靈感,很多情感的噴發都來自於某一刻的回想,諸多閱歷是感情的沉澱,是知識的積累。清人袁枚有句話叫“千古文章,傳真不傳僞” 。寫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實感,空洞的文章即使詞藻再華麗也會讓人感覺沒有血肉。情從何來,當然是生活,是土地。我特別喜歡劉亮程的散文,特別有靈氣,有土地的氣息。爲什麼你的散文常含淚水,因爲你對散文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一篇優秀的散文語言要流暢,除了要有感情,也要有文采。語言這方面,林語堂是個大師。散文跟小說和雜文有區別,小說靠情節取勝,雜文比散文更駁雜更隨意,散文雖散,但也要質美。散文是文學,要有文學性和思想性,散文應該是美文。

我輩散文創作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學習大師的風骨,汲取優秀傳統的精華,追隨現代潮流,力創散文世界新風貌!

創作心得體會12

通俗文學無非是一些情感小說、冒險小說、偵探小說等,另外就是科幻小說,除此之外國外還盛行魔幻小說這一題材。這些對我的吸引力都不是很大,我想寫寫有自己特色的東西。托爾金的魔戒系列對我的影響很大,他憑藉自己無與倫比的想象力爲我們勾勒了一幅宏偉的中土世界畫卷,讓全世界都爲之瘋狂。我想像他一樣靠着自己的想象力,爲世人構建一幅恢弘壯麗的圖景。同時爲使我的創作得以昇華,作品應該融入對人性的探討,而不是像現在絕大多數的作品一樣只停留在感官的刺激層面。當世很多作品都以其詼諧幽默的語言鍼砭時弊、痛斥人性,值得借鑑,比如斯蒂芬金的綠裏奇蹟和迷霧。但是這畢竟是西方世界的世界觀,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對於文學創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文學寶庫,有無窮無盡的靈感來源,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更加易於接受。想象力與中國古典文學的結合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創作需要寫作人員具備一定的`社會文化知識背景,纔能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言之有物,纔不會空洞、貧乏。因此,最擅長的纔是最適合自己的。於我而言,沒有特別豐富的人生經歷,也不是什麼擁有獨特技藝的匠人,既沒有見過什麼大場面,也沒有自己的一技之長,甚至連想象力也不豐富,寫作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更加需要好好地構思。

創作心得體會13

常聽人講論書法時說到“功力”,功力是什麼呢?我認爲,功力就是“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當你拿到一本生疏的範帖,你可以幾遍就臨摹得形神兼備;當你有一個好的構思,你可以準確地用筆表述出來。總之凡經眼、凡腦海中成形的,均可以筆去準確表現,這時我認爲就具有了功力。但功力是技術性的。

“功力”是一切創作的先決條件,你的情感、情緒、審美理想等等,要想在作品中行以表現,全仰仗這個“功力”。沒有她,你的一切美好理想只能是“自以爲大有深意”。我的二十年學書歷程百分之八十的時間是用於獲取“功力”,其餘纔是創作。“功力”又是無止境的,但她有一個“及格線”,不到“及格線”真正的創作是不存在的。

創作上,現代派書法主要用心在構成上,而古典書法則更多着意於點畫和境界追求。我的創作應該是古典的,但我在構成上想得也比較多。現代派書法,小式的作品田頭多,即使是大件,也不過是小品的放大,整體上線量較少,關係簡單。形象點說,現代派書法像小分隊式的偵察兵,可以遊擊,但集團式的戰役、戰爭搞不了。古典書法陣容較大,但往往卻又太象兵馬俑。我想如果能借用現代派的一些手法讓兵馬俑活起來,兵力分派勻當,再來個“趙子龍”七出七進,豈不太好看了。

改變抄寫式的書法模式,現在已成爲書法家的共識,但大家又不願意簡單地搬襲現代派方式,因爲它畢竟藝術語言太單薄,聊備一格可以。就像一齣戲,裏面可以有數個丑角,但一齣戲裏全是醜,怎麼看呀!所以我們還得努力,以自己豐厚的“功力”,吸收現代派的構成意識使之成爲古典派的一種創作手段,這種手段的作用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觀賞性,“戲劇性”衝突更明顯,更輕鬆自然,也就更接近了中等欣賞者的口味,書法的欣賞面會擴大。但這畢竟不是太簡單的事情,需要很多人不停地探索,我願成爲這其中的一個。嶄新的時尚意識、鮮明的個性追求加上古典主義的基因素質,我想這大概可以概括我現在的追求的全部。

除此以外,我想再談談我在功力技巧方面的一些心得。一般情況下,人們用筆較多關注線的自然平向流動,而我則更多關注線的流動中的跳蕩,也就是筆在起落之間的變化。就像山間溪水,它在流動時遇到大障礙會繞過去,一如曲線和結體中的.避讓;倘若遇到小石頭,溪水就會跳蕩起來,體現在用筆上,就是輕重、粗細、提按、頓挫,這樣的線變化豐富,活潑而靈動。用筆方面我的另一個關注點是速度,楷書、隸書、篆書運筆速度較爲均勻緩慢,而行草書的用筆則是急緩共存的,用的是加速度和爆發力。

我首先注意發力點,發力點有兩個,一個是起筆,一個是轉折,轉折是下一個筆段的起筆。起筆處的變化最爲複雜,形狀變化也最豐富,要求筆尖要靈活,隨時調整到最佳發力狀態。就像籃球運動中的傳球,用的力量是爆發力,這個力量既不可太強也不可太弱,太強則易使隊龍接球時脫手,太弱則容易被奪去。這個“功夫”是“功力”範疇,是要通過訓練獲得的。

轉折還是下面筆段的隨機思考的臨時驛站。在整個行草書創作中速度是隨着情緒和開合需要隨時變化的,情緒平靜則線條舒展,線段較長,字的開合較大,有如溪間流水時遇平緩地勢,水流慢下來,緩緩流淌,也如閒庭信步;情緒激盪,心跳加速,筆速也就隨之快起來,線段則短短相加,有時甚至線線疊加,絞纏,如水到陡峭處,水流湍急,時跳時躍,水花四濺,五彩紛呈!

一件好的作品,應該是承轉合齊備,就像一部完整的交響樂,欣賞者會隨着音樂節奏的演進而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引起強烈共鳴。這正是行草書的魅力所在,只是藝術家的情感表現所搭乘的載體不同罷了。我多年來傾心於行草書創作,其真正原因即在於此。

創作心得體會14

在現在這個各種思想紛繁蕪雜,風格多樣的繪畫領域裏,一個年輕人的繪畫道路是很容易迷失方向的。爲此,我認真學習繪畫史,尤其是中國繪畫史,從中我獲得了許多啓迪。我堅信有三點是我一生追求藝術不能分割的,就是“民族性”、“傳統”和“創新”。藝術作品往往越是體現民族性的生命力就越強,同時,“民族性”和“傳統”都是作品產生的源泉,而“創新”則賦予它新的生機。中國畫,在世界繪畫藝術中是一朵奇葩,

它有着悠久的發展史,形成了自己獨特而且完整的藝術體系(獨特的繪畫材料、審美情趣和繪畫哲學等等)。隨着,西方繪畫思想的影響,關於國畫的命運有了太多爭議,有的人說“國畫要被時代所淘汰了”,“國畫應當放棄筆墨了”等等。作爲一個年青的國畫愛好者,我想說的是:國畫不會爲時代所淘汰,相反它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我一直認爲相對其他繪畫來說,國畫不僅是一種繪畫的藝術,更是一種藝術的綜合體,它把文學(尤其是詩詞)、書法和篆刻融合一體;國畫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思想,它融合了儒、釋、道的哲學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的影響,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探尋自然脫俗的畫面表現;國畫不僅是技法的再現,更是畫家道德思想的再現,所謂“人品不高,用墨無法”、“書畫清高,首重人品”等等,另外在強調繪畫對思想和品格的表達上,是早於而且超過其他任何畫種的。所以國畫需要的是更高要求的畫家,我一直循着這樣的要求努力着,而且永遠不會放棄。

我喜歡畫虎,是因爲虎給我一種浩然正氣的感覺,有一種不可侵犯的威嚴;在我的眼中虎是君子,我曾有感而寫到“吾畫虎常以君子喻之,不爲柔媚,求其剛毅;不爲兇殘,求其威嚴;不爲俗豔,求其雅緻。威然正顏,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浩然正氣環蕩其間也。志存高遠,羣居不倚,獨立不懼,見勢不趨,見威不惕,始終不改其度也。長嘯可以驚天地,緘默仍能駭世俗。養天地正氣,存鴻鵠之志。筆墨成處非大王,傲骨滿身是君子。此皆我所欲也。”一直以來我對畫虎的探索的根本原則就是“要畫藝術虎,而非自然虎;要畫精神虎,不爲皮肉虎。”爲了做到這點,我把虎擬人化,我把虎看成英雄、將軍、勇士等等,當然除了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氣概,還應有“俠骨柔腸”的一面。我甚至也把虎擬物化,把虎看成梅之傲骨,蘭之清幽,竹之高節,菊之堅貞,以及青松拔地而起、直幹凌雲的正氣。在構思和創作時,總將這些精神會聚心中,凝於筆端。在表現技法上我做了一些探索,先學大寫意畫虎,追求筆法神韻;後來結合山水皴法來表現虎,多用枯澀之筆,使虎有蒼澀厚重之感,有別於衆家畫虎追求細膩、毛茸茸的皮毛感。並對虎的結構進行適當的變形,也把山石的質感運用了進來,看起來似虎也似石。這樣一來,倒爲虎增加了些頑石的堅毅和剛強。

我畫虎是以虎爲我代言,抒己胸臆,我自刻了一枚印章就寫道“長嘯驚天抒壯志”,我希望畫中的虎就是“君子之風”、“英雄之氣”,不禁可以感染我,更能征服觀者,給人以啓發和激勵。

創作心得體會15

人們熟知蘇東坡的一句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其實,東坡還說過:“有道而無藝,則物雖形於心,不形於手。”胸中之竹,畢竟不等於手中之竹。王國維所說的大家之作“其辭脫口而出”,白石老人作畫的所謂“一揮”,都是學化於才、熟而能巧的結果。

齊白石早年臨摹金農的畫作,惟妙惟肖;爲了畫好昆蟲、魚蝦,他長時間地觀察寫生。老人的畫,那幾片葉莖,看似粗獷隨意,卻搭配得那麼精巧,你要移動一點點都不行。這些,充分說明“大家之能得心應手,正先由於得手應心”。傅山說“寧真率、毋安排”,不是說不要謀篇佈局、意在筆先,其意應是“極有佈置而了無佈置痕跡”,徐青藤的這句話透露了天機,正像韓退之詩中所描繪的那樣:“草色遙看近卻無”。

東坡論書“無意於佳,乃佳耳”。學習書畫的人,沒有不想自己的筆下呈現佳作的。長期艱苦地學習訓練正是“有意於佳”的真實寫照。但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對於具備一定水平的書畫家來說,只有在放下思想包袱的前提下,纔有可能意筆交融,心手兩忘,從而造就真正的佳作。

“有意於佳”只是基礎,“無意於佳”纔是境界。一個爲獲得更大市場份額而改變初衷討好買主的作者,他丟失了藝術家最爲寶貴的東西,又怎能產生真正的佳作?劉熙載早已指出,“書非使人愛之爲難,而不求人愛之爲難。蓋有欲無慾,書之所以別人天也。”

此外,一件作品的成功往往不在作者的有意處,而在其無意處。戴熙說:“有意於畫,筆墨每去尋畫。無意於畫,畫自來尋筆墨。有意蓋不如無意之妙耳。”陳曼生也說:“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有時,有意着力的地方,偏偏導致了天趣的流失,在戰術上,雖屬錦上添花;在戰略上,已是畫蛇添足。

即便是優點,過分地強調或表現得不是地方,也會變質變味。惲南田論畫“習氣者,即用力之過”,強調“寧恆見不足,毋使有餘”,正是這個道理。相反,局部的瑕疵,有時並不妨礙作品整體的成功,恰如黃庭堅所言:“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顰,雖其病處,乃自成妍”。

中國書畫注重功夫,熬出來的功夫。宜乎日積月累,水滴石穿;最忌淺嘗輒止,一曝十寒。學生抱怨老師:您老是要我夯實基礎,別人的牆已經砌得老高了!他不懂老師對他的殷切期望和良苦用心!

歲月的'力量不容忽視,《書譜》所謂“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哲理深刻。以爲別人幾十年走完的路,自己幾年、幾個月就能走完,是幼稚。藝術學習、藝術創作和藝術發展自有其規律,這些規律又是無情的。違背規律的催長、“打造”和走捷徑,只會得到與初衷相反的結果。

從較長的時間看,書畫家們對藝術的追求,好比接力賽,更像是“馬拉松”。起跑時人頭攢動密密麻麻,能跑完全程者卻已不多,能打破紀錄者更是寥寥。那些開始不久就在領跑的選手,往往難以“領”到最後,甚至難以跑到終點。有人說“贏在不該贏的地方,比輸在不該輸的地方,輸得更徹底”,不無道理。

一種藝術風格、一種個人面目的成立,既要得到人們的認可,更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陸游在《學書》一詩中說得好:“即今譏評何足道,後五百年言自公。”要想真正在藝術上取得成就的人,必須具備這樣的眼光和氣度,不計較一時一事,而能夠“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不懈、自甘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