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爲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2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 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爲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爲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爲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爲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3

這次假期,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論語》要我讀。剛開頭我只是讀着玩。可是越往裏讀我就越覺得受益匪淺。

《論語》的第一篇是講怎樣學習做一位好人的,開頭一句話是我們從小就背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讀這一句話時我很不明白,這一句話是講學習並時常溫習,是件歡樂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麼關係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話“學習好的不肯定是好人,而好人肯定學習好。”是啊,學習好是做好人的根本準則。

《論語》上還有一句話是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屢次檢查反省自己。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不禁特別慚愧,已經放假快一個月了,可我成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鬆了,從來沒有想着學習,每次媽媽讓我學習時我也並沒有學進去,只是給媽媽學的,做做樣子。其實現在想想我還不是自欺欺人,騙住自己了。從今日開頭,我肯定照這句話去做不在騙自己了。學習是給自己學的。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都說《論語》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才智的昇華。讀了《論語》之後我更能體會這句話了。並且《論語》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這樣做對不對。這《論語》真是一顆靈丹妙藥啊!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4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書,它就是《論語》。我是從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國學班開始讀的。

我一讀這本書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樣。這本書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輯錄的,裏面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寫了非常注重禮節的子路,孔子的兒子孔鯉被抓走了,子路上去營救,人沒有救出來卻中了對方的圈套,被一個人一劍射穿了身子,子路死前還不忘把帽子戴好。

《論語》中,我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也是我最喜歡的學霸。你們一定會問我爲什麼喜歡顏回呢?因爲他不但謙虛有禮,還非常有學問。有人說他比孔子還要謙虛,他卻反駁道:“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我再高也會被人們爬到山頂,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樣,誰也無法爬上去,我的老師孔子比我更謙虛有禮。”

《論語》中,有許多經典語句,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

又比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雖然這學期《論語》二十章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但這並不影響我繼續鑽研、見習《論語》中的智慧,我要繼續學習,努力成爲真正的君子吧!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5

作爲儒家的代表作,論語,在中國文化中佔了極爲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國人處事的指導是中國人做人的標準,它是滋養中國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時候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論語提倡積極入世,以克己復禮的思想給衆人約束自我智慧於他人的治理理念,讓人們能夠更好的創造一個有人心的社會,在於天下他彙集了天下,人在於個人,他指導人們實現自我價值,這份傳承至今的思想影響了一個又一箇中國人,甚至給海外也帶來了思想的碰撞。

論語讓我直面自己,摒棄壞習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時會會遇到一知半解或者一點也不懂的狀況。可是爲了讓自己顯得聰明的,或至少不太愚笨,就假裝自己已經很懂了,可事實上這纔是真正的愚笨,想知道自己哪裏不懂並不恥下問,或恭敬地向老師詢問纔是智慧的.體現呀,所以在我們提升自己的過程中,要遵循孔夫子的話纔能有所提高,做到能夠舉一而反三。

論語讓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學習這件事,論語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於學習,喜歡學習更能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得到益處,把學習當做愛好去做,學習的效率更能提高,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多學學着,專心多問多思考,才能讓自己更好的學習,更能沉浸在其中。

當然論語最重要的還是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這其中有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淡薄思想有攻自後而博澤於人的寬容態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精神,也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進取態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昂揚志氣,在今天的中國這些品質都被我們的追求,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擁有這樣的品質,營造出一個大同的社會,論語無疑是一個權威的指導。

後世的許許多多的思想都源自於論語文人墨客們需要他給予治國的指導,武將們也需要他洗滌內心的力氣,而我們更需要將他細細研讀,從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它會給予我們最積極的建議,讓我們在社會中有所一代論語之光將第三10而至,萬事生生不息,論語是我國文化歷史遺產的一個瑰寶,也是我們每個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6

這個假期,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背了《論語》。我們每天背一兩個小段,邊背邊對照平常的行爲舉止,看看有什麼做得不對的。《論語》象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每天給我們講做人、做事、做學問的道理,給了我很多啓迪。

在《論語》這部書裏,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這段。它是這樣寫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種情況要思考:看的時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聽的時候,思考是否聽明白了,臉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態度,要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遇到疑難問題,要思考怎樣向別人請教;發怒時,要思考會有什麼後患;看見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讀到這句,我不覺有點臉紅。平時我和爸爸媽媽交流討論的.時候,態度很差,經常說着說着就不耐煩起來,象一頭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顧媽媽的感受。以後,不管是什麼事情,我對爸爸媽媽態度都要好一點,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學習中,我也沒有達到這個要求。我有時候做事不認真,學習應付了事。美國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飛船失事,不是因爲什麼重大技術失誤,只是因爲有幾個螺絲沒有擰緊。有時候我做數學題錯了,不是因爲不會做,只是因爲草稿太潦草,數位沒對齊,算錯了。今後,不管什麼事,我都要一絲不苟。

以後,我還要經常溫習《論語》,按裏面傳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別人友好相處。青少年應該值得品鑑的一本書。論語影響了我,我從以前的,不懂裝懂,到不懂就問,我認爲我已經明白了這道理,自身的聰明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實質上的。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7

孔子的《論語》語言淺顯,我作爲一名小學生,只知《論語》是一部描述孔子與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就在五年級時,學校編寫了各年級適用的《論語》,我才漸漸對它產生了興趣。

讀過了《論語》後,我瞭解了孔子是中國儒家的創始人,《論語》中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言論,其中大多關於學習,非常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對我的學習的幫忙效果特別顯著。《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用直接的兩句話告知了我,學習學問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時常複習,穩固學問。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生活的過程,要懷着開心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也在強調着複習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發覺。

就拿那一次來說吧,那天是語文測試的日子,前一天晚上由於我貪圖玩耍,就沒有複習。練習時,很多題目我都答不出來,急得我抓耳撓腮,最終成績很差。回到家後,我發奮努力,每一天回到家後不是和小夥伴們玩耍,而是翻開書包,開頭複習功課。就這樣到了其次次語文測驗,我沉着不迫地在卷子上行雲流水般地寫下了答案,最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從外表上來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每天堅持,就肯定能有新體會。孔子的這個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很多現代人提倡的。讀《論語》,僅僅是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大學習方法,莫非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8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9

于丹在《論語》心靈之道中推介了好多個小故事,用來說明心靈的強大力量。濃縮于丹心靈之道的主題就是,心靈中至爲完美的一面是用心的心態、自信和勇敢。當然,似乎有人以爲這是在勵志,因爲在世界知名的勵志學家,如卡耐基和拿破崙希爾還有安東尼·羅賓斯的書中,充滿對這三種力量的喚醒和訓練。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君子義以爲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爲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爲一篇勵志的小散文,這個演說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師摘自論語中的原話,構成了演說的`論點,這些論點我們大家就應都不陌生吧。但是,與論點比起來,我倒是覺得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人印象深刻,並且和勵志的主題更加接近一些。批評于丹老師假借論語之名行其它主題的演說和出書甚至出名之實,這樣的話,一向對於完美的事物都持支持態度的我說說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話說回來,于丹老師還是一個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達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說過,各人讀歷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師此篇中較爲美麗的文字。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必須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的——于丹老師。

“我以前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着主人去京城裏辦事。碰上了一個浪人挑釁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師比劍。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就應跟你比,你就更就應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就說你容我幾小時時間,這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必須來。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裏面最著名的大武館,求大武師教給他一種作爲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說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爲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爲什麼?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這天遇到了這麼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鬥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麼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爲我泡一遍茶。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後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裏面,洗茶、濾茶、然後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這主人就這麼一向看着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後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

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能夠告訴你,你已經不必死了。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麼嗎?他說: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應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這茶師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見那個浪人已經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茶師就老在想着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應對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後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後解開身上寬鬆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着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裏面的衣服袖口紮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紮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向氣定神閒。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爲不明白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後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後棒喝一聲,停在了那裏。因爲他也不明白再往下該怎樣用了。他停在那以後,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0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爲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老子是以“柔”爲主的辯證法,孔子則是以“中”爲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爲儒學經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孔子曾說:“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對於整個東方的文化而言,孔子也許算是最特殊的存在。西方人總試圖將儒學作爲宗教理解,他們所看到的孔子是一位精神的偶像,也許,如果所有無法擺脫的精神制約都可以視爲宗教的話,孔子確實是這樣一種後果的直接締造者。但實際上這種認識存在非常大的偏差。虔誠的教徒永遠不能理解的.是,在中國宗教始終不過是無數圍繞“治世”而採取的手段之一,不會有一個帝王真的允許哪個宗教來控制他世俗的天下,所以也不會有哪個人懷着神聖的心情認真去探討神存在的可能性。中國不會出現像文藝復興那樣的人性覺醒期,因爲中國人的眼睛,從來沒有片刻從人生活的世界移開到上帝的宇宙中去過。中國的哲學是徹頭徹尾經世致用的哲學。“子不語”所表達的表象的敬畏之下實質則是漠不關心,以致所有“怪力亂神”在最初就驅逐出了研討的範圍,也使得在後世這種實用主義的風氣經年不絕。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1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並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爲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必須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歡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多麼勤奮的人,多麼樂觀的人,多麼大度的`人,這樣的人不爲君子誰爲君子這值得我們學習。學後複習,不僅僅會加強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會從舊的知識中領悟到新的東西,就是“溫故而知新”,這樣豈不是一舉兩得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而來,大家在一齊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齊交流生活、交流學習,真的是很歡樂。別人不理解自我,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爲世界上有這麼多人,每個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們沒有必要去爲此惱恨、惱怒,應當用寬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別人,去原諒別人,這樣的人才能夠被稱得“君子”。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還認爲“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能夠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它決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此刻,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着人們不斷的積極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樣看“中庸”這兩個字的。或許在現代漢語中它含有一些貶義的成分。但《論語》中所說的中庸,或者說我這裏所說的中庸,卻不是那個意思。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金山詞霸?高級漢語大詞典)。個人覺得,還可以推而廣之,將中庸解釋爲:不走極端,尋找矛盾雙方之間的平衡點。應該說,這是貫穿整部《論語》的一個重要思想。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

有人說我的這種言論是在抹殺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其實不然。我主張打倒的,是那個作爲思想枷鎖的《論語》,是那個用所謂的“仁義道德”(魯迅語)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的《論語》。將其打倒,反而有助於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論語》。

所以,我主張這樣讀論語:僅僅把它當作一部書,不帶歷史偏見地來讀。

這樣讀一讀,我覺得,《論語》本身並不是框框條條道德規範。它是鮮活的生活。

首先,論語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倫理著作不一樣,他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專門的論述,他只是一個個生活中的片斷,並且其中的角色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語將被記錄下來。所以顯得十分自然。

孔子主張以禮治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所謂僭越的事情不斷髮生。孔子堅決維護周禮,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禮樂“八佾舞於庭”,孔子聞之大發脾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圖通過正名分來匡正每個人的行爲,建立一個和諧而有秩序的社會。孔子要求“爲國以禮”,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種體現。他反對以高壓手段維護統治,主張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禮”來引導民衆,形成一種和諧的社會氛圍:“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對普通民衆施以禮,突破了奴隸社會“禮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2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這些辦法通過於丹的白語化,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世的原則。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在於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一個人的內心的感受永遠比他外在的業績更加重要。

我們都想要建立一個大的座標,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在我們每一天忙碌的間歇裏面,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而不至於像個人格分裂的演員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樣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于丹的論語讀後感所想傳遞出的是這樣一種溫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對內心的關照,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朋友也如此,從身邊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讓你接觸到外面的精彩。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價值取向,朋友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你的人生。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纔是君子之度。做一個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爲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大學生論語閱讀心得體會範文五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爲主,故稱語。論是論纂的意思。《論語》成於衆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 子,有孔子的再傳弟 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 子爲主。

作爲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 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徵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 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 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爲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務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

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爲“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爲“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 子的高度的責任心。《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爲《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爲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爲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 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 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論語》作爲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爲起到過重大影響。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3

俗話說: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個高尚的人交談。這次的作文課上,我們賞讀了《論語》這本書,我從中獲得許多感悟。

以前,我總是認爲古人的經典文章很深奧,讀不懂。而讀這本書時,我就像坐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對面交談,不斷地汲取知識的營養。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麼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斷地通過反省,我們纔會及時發現錯誤,並且加以改正。正如上個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愛的`水晶星星瓶,卻撒謊說是小貓弄翻的。

現在想來,我感覺自己是個多麼不誠實的人!交而不信是多麼要不得!後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表姐,並向她道個歉。以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不斷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告訴我們,應該不斷向有長處的人學習,拜他們爲師。當然,看到有缺點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這樣的缺點,如果有就需及時改正。比如我們班的陳雨萌同學有很多長處,如唱歌,舞蹈,鋼琴,書法等,我應該多多向她學習,讓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們班的梅子珊同學有害羞的缺點,我恰好也有這個缺點,所以我要改正,讓自己變得膽大、自信,做一個勇敢自信的孩子。

……

《論語》這本書,一直放在我的牀頭,裏面的經典句段,給我帶來了真理無數,時時讀來,獲益匪淺!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4

在學習國學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經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寶石璀璨奪目,它就是《論語》。讀《論語》讓我獲益匪淺,雖相隔千年卻似近在眼前,耐人尋味的經典理論盪滌我心靈的塵埃。

這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它包含孔子對教育、政治、哲學、爲人、處事等方面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本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涵豐富。讀完這本書,孔子的形象躍然我眼前,我對孔子的.印象極爲深刻。

他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爲知,一言以爲不知。”他開創儒家學說,編纂《春秋》,修訂五經,創立私學,打破貴族教育。他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態度“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做人的道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學習,成績穩中有升。

他是一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對兒子就像對學生一樣,不嘮叨,用心簡單引導。子曰:“學《詩》乎?不學《詩》,無以言。”“學《禮》乎?不學《禮》,無以立。”告訴兒子學《詩》的意義,告訴兒子學《禮》的好處,只告訴兒子這兩個方面,其它一句不囉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導兒子學習《詩》與《禮》,兒子在孔子的薰陶下,自然而然學習了《詩》與《禮》。兒子自己悟到、學到的本領纔是真本領。

他是一個爲了理想而執着努力的人。當魯國不重用他時,他放棄了安穩舒適的生活,去周遊歷國,傳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傳就忘記所有,離開妻兒,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參加夏令營,才五天,就受不了了,無法堅持。可孔子不然,雖然理想和現實差距很大,他爲了實現理想,放棄了一切!這種執着精神,這種堅韌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關鍵。

他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他這句好學名言已經被我銘記在心:“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學習就像追趕什麼而追不上那樣,追上了還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多麼好學的一個人呀!要是我具有這樣的精神,我定會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這麼偉大的人,我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成爲他那樣勤奮好學的人!

孔子是個偉大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給人以啓迪。《論語》是一個警枕,讓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論語》是一座燈塔,在寒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論語》是一首意味深長的詩、《論語》是一幅意蘊深遠的畫……

閱讀論語的心得體會15

一位諾貝爾獎得主說:”人類要想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需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多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裏去找才智。“

《論語》是一本記載了古代思想家孔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它集齊了儒家道德中關於政治、教育、倫理、藝術、道德等內容。

起初,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很不想讀,自己認爲這本幾千年前的東西沒什麼用,可是讀了幾次之後,覺得還挺有用的,它教會了我生活的才智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是說,學習時常複習,不是開心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嗎?

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也都在複習。然而見到了朋友,特殊是多年不見的好朋友,都會有一股涌上心的暖和,都很快樂。在人生裏,有許多人不熟悉自己,不瞭解自己,假如誤會了自己,不要怨恨,由於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

再例如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是說,只學別人的學問而自己不思索,會陷於迷惑;只獨立思索而不學別人的閱歷,這就危急了。

在尋常的學習生活中,假如你只是學習而不思索,學再多的`東西也是白費。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總結學習的方法,就能在學習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而只思索,不學習別人的閱歷,就算你有再多的方法,也沒用,要把學到的學問運用到實踐之中。

我覺得,我們身爲中國人,肯定要讀好《論語》,知道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