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茶藝課心得體會

茶藝課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茶藝課心得體會,歡迎閱讀與收藏。

茶藝課心得體會

茶藝課心得體會1

自從學習,從事茶文化以來,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年時間,但我已深深愛上茶,每天都會泡上幾泡和朋友們分享,以茶會友。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揣摩它、理解它。

中國人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就是最好的體現,不像日本茶道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不同於日常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爲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活蔥、桔皮、薄荷、桂圓、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麼喝就怎麼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水泡茶來喝。“茶飲”又可分爲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爲“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差距,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爲“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可稱之爲“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這裏、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洗禮,這是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於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括了對人要真心,顧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心境要真閒。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而中國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區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茶藝課心得體會2

誰不說俺家鄉美—談談我們家鄉的茶葉

其實我對茶葉的瞭解並不是很多,但是感謝這學期選擇了張老師的茶藝課,讓我對茶葉有了最基本的瞭解,也對茶葉產生了很多的興趣。我想談談我的家鄉麻城,它位於湖北省東北部,處於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緊鄰省城武漢。麻城屬亞熱帶大陸性溼潤季風氣候,江淮小氣候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冬冷夏熱,雨熱同季爲普遍現象。在這種溫暖適宜的氣候條件下,我們麻城得以盛產茶葉,其中又以龜山綠茶和福田白菊最爲有名。

小時候,就記得每一年家裏面總是有親戚送來的茶葉,是綠色的,泡起來聞起來茶香濃郁,啜起來甘甜清涼。後來,爸爸告訴我,這是我們麻城龜山茶廠所生產的龜山岩綠茶葉,產於大別山南麓的麻城市龜峯山。這裏自然風光獨秀,林木蔥翠,茶樹多分佈在海拔600-1000米的半高山地帶。龜山岩綠爲條形綠茶,其品質特徵爲:條索緊細圓直、鋒毫顯露、色澤翠綠、香氣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嫩勻、極耐沖泡。

曾經去龜山遊玩,有幸見識到了當地茶農綠茶製作的第一個步驟也是很關鍵的一步:“殺青”。半輩子當茶農的張伯伯告訴我我說,殺青主要是爲了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二是散發青草氣,發展茶香;左後是蒸發部分水分,讓其變爲柔軟有韌性,便於揉捻成形。鮮葉採來後,張伯伯先將它們放在地上攤涼2—

3小時,然後進行殺青。張伯伯說殺青要掌握幾點訣竅,一是“高溫殺青,先高後低”,使殺青鍋或滾筒的溫度達到180℃左右或更高,然後適當降低溫度,使芽尖和葉緣不至被炒焦,影響綠茶品質,達到老而不焦,嫩而不生的目的。第二是要掌握“老葉輕殺,嫩葉老殺”。所謂老殺,就是失水適當多些;所謂嫩殺,就是失水適當少些。殺青葉適度的標誌是:葉色由鮮綠轉暗綠,摸起來葉軟,稍稍粘手,嫩莖梗折不斷,緊捏葉子成團,稍有彈性,茶香顯露。

這讓我瞭解到,製作茶葉的過程需要多麼的認真和負責的態度,勤勞的茶農從採茶,到殺青,揉捻,乾燥,每一個步驟都那麼重要,容不得半點馬虎,正是因爲他們認真的工作和細心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在家裏喝上香氣撲鼻,熱騰騰的好茶。

喝綠茶是有很多好處的,其中我覺得最好的一點就是可以清腸胃去油膩,時刻保持身體舒暢,從來達到瘦身美白的功效,由此可見我們女性是很需要喝綠茶進行保健的。我也爲我們家鄉能夠盛產綠茶感到驕傲與自豪!

下面,讓我來介紹一下我們家鄉另一種有名的茶葉,那就是福田白菊。“麻城福白菊”已與浙江桐鄉杭白菊、江蘇鹽城白菊齊名,產業規模和產能爲全國三大菊花基地之首。福田白菊的特徵是花朵大、肉厚、白色微黃、甘味爽口,其品質居“三大基地”之首,已向國家申請“原產地保護”。每次從家裏返校的時候,媽媽都喜歡給我裝滿滿一罐的白菊,讓我在學校裏面泡着喝,白菊花清香味甘,泡茶喝可增進茶湯香味,適口性好。而且它淡雅的'風味純正的口味,也符合現代人類崇尚自然、關愛健康的生活需要。

有一首關於歌詠福田白菊的詩詞,我覺得挺美的,現在在此與大家共同欣賞一下。

我憐貞白重寒芳,前後叢生夾小堂。月朵暮開無絕豔,風莖時動有奇香。何慚謝雪清才詠,不羨劉梅貴主妝。更憶幽窗凝一夢,夜來村落有微霜。

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陸龜蒙的《重憶白菊》,他描寫了白菊盛開的景色,以顏色來側面描寫菊花的清香和幽姿,並且表達了詩人自己高潔的品性。

雖然麻城的福田白菊在三大菊裏面品質是最好的,但是卻不是有名的,我想就我自己所見所聞來談一點想法。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首先是由於麻城地處偏僻,經濟落後,商品觀念和經營管理以及廣告,互聯網等形式的營銷手段缺乏運用, 加之管理技術沒有擡上去,所以進儘管很有價值和商業價值,卻養在深閨人未識,不被人們重視。在06年之前,大部分的福田白菊都是被杭商收購,非常不利於本地茶商建立自己的品牌。

那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推動家鄉的茶經濟發展呢? 首先是要和當地政府合作,共同推銷福田白菊。

其次,要廣泛推銷茶文化,以傳統,懷舊,高端,精緻的生活爲口號,運用電視廣告,發行專業報書刊物來擴大影響,瞄準城市的中產階級。

第三,要大力吸收民間資本,搞好政策,也可以和大學連辦茶葉班補充人才,用當地的勞動力進行生產,開發多種產品。

第四,要在遊客在福田鎮參觀旅遊的時候將菊花茶免費贈送,或讓遊客體驗農家遊的樂趣,讓其採茶,熟悉茶葉生長製作的過程,培養其對茶葉的感情,使之成爲潛在的顧客。

爸爸常對我說:“茶如人生”。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奔波忙碌了一天,風塵僕僕了一天,不妨用些許時間,靜下心來慢慢品茶,讓飽蘸智慧的茶香浸潤我們的生命,讓人生如茶,芬芳怡人。在淡泊的心境中,才能體會“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曠達,才能體會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真諦。只有在返樸歸真,原汁原味的生活,才能讓人真正感受“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人生意境。

這就是我們家鄉兩種十分著名的茶葉,龜山綠茶和福田白菊茶,兩種茶葉各種各有的特色和功效,都是十分適合養生保健的好茶。我愛我的家鄉,我也愛我家鄉的靈水清茶。

茶藝課心得體會3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茶文化歷史悠久且文化底蘊深厚。雖然我對茶文化的知識知之甚少,但有一句話卻是深印在我腦海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有客人來訪時必泡一壺好茶,以表對客人的誠心歡迎與尊敬。

"茶藝師"在我的`字典裏是個新鮮的名詞,在參加天晟茶業有限公司舉辦的茶藝師培訓班之前,我想大部分同學也和我一樣對這個高雅的稱謂感覺陌生吧。

"茶藝"是個什麼概念呢?通俗地說,茶藝是指泡茶與飲茶的技巧。泡茶的技巧包括識別茶葉、茶具的選擇、泡茶用水的選擇等;飲茶的技巧是對茶湯的品嚐、鑑賞,對它的色、香、味、形、韻的體味。只有掌握了這兩樣技巧,才能真正地、深入地體會到茶藝的精髓。

在這短短的十多天培訓中我們學習到很多茶藝的相關知識,比如茶藝師該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茶文化的理論,各種茶的特質,各種泡茶器具以及泡茶方法等等。

品茶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品茶增進友誼,修徳習禮,有助於陶冶情操。一片樹葉,一壺好水,一杯清茶,一縷清香,用一生回味。茶藝學習於我而言,纔剛剛開始!

茶藝課心得體會4

沒去茶業公司學茶藝之前,我並未接觸過太多關於茶相關的知識,僅僅認爲泡茶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但經過這十幾天的專業學習,我從中感悟到:當一個人的心由原來的浮躁變爲平靜時,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這是一個人品質的昇華。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心境,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受益匪淺。茶藝並不只是單純的泡茶、品茶如此簡單。"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常識,同時也是寓意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做人做事,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這會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受到我們平和、與人爲善的態度。

例如日本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抵住清寂。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需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成長是一種蛻變,茶藝的學習過程對我而言就是個蛻變的過程。除了享受茶水帶來的甘甜之外,還有待人接物淡定而平靜的心境。茶道雖然在日本盛行,但卻是源自於中國,這讓我從中領悟到中國藝術的偉大和精緻。茶藝的學習過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對中國歷史和藝術的崇拜、尊敬和熱愛。

茶業有限公司的茶藝培訓課程讓我發現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無論將來是否從事茶藝師的工作,我都會永遠熱愛茶,熱愛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學,倡導更多的人來喝茶,讓更多的人來愛茶。

茶藝課心得體會5

茶藝課是我們茶文化學院學生大一下學期必上的一門課程,在此之前我並未接觸過太多相關的東西,僅僅知道泡茶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但我經過這個學期的專業學習,已然從中感悟到,當一個人的心由原來的浮躁變爲平靜時,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這是一個人質的昇華。

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爲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麼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迴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爲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

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峯,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茶藝學習是提升修養的一個過程,而提升自己的修養是靠自己努力的。我們應該有責任讓自身更有修養。用平和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一切,即使面對困苦與艱難,也要用一種淡定、寧靜的心態對待,用修養的力量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老舍的《茶館》裏寫着這麼一句梵語:真水無香,即把散亂的心神凝結一處。心境淡定了,生活自然也美好了,生活的環境也變得更有修養的質量了。

成長是一種蛻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學到很多。茶藝的學習過程對我而言就是個蛻變的過程。除了享受茶水帶來的甘甜之外,還有淡定而平靜的生活。

茶藝茶道雖然在日本盛行,但卻是源自於中國。這讓我從中領悟到中國藝術的偉大和精緻。茶藝的學習過程中,我不只感悟了人生,也有對中國歷史和藝術的崇拜、尊敬和熱愛。

茶藝課的學習讓我發現美麗,創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無論將來是否從事茶藝師的工作,我都會永遠熱愛茶,熱愛茶文化。我要用我之所學,倡導更多的人來喝茶,讓更多的人來愛茶,讓茶使人間更美好。

茶藝課心得體會6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也被認爲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益的和美儀式。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爲總綱,即和、靜、怡、真。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來,已歷經·—千多年。當今的茶文化專家設想從當代的實踐出發、以不同的角度對歷史上以高深著稱茶道作”見仁見智”的認識,有簡有詳,認識深刻;但茶文化初識者較難把握(客觀上還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實踐與理淪的影響),甚至有“茶道”一詞內涵,不說還行。越說反而越模糊的反映,這主要與茶事實踐的程度與範圍、研究者的出發點、及價值取向有異所致,初學者難以覺察,認識和把握,也就不足爲奇。一般說來,茶道是人們受茶事感受並進入較深意境而生髮,茶道與茶的意境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會因爲個人(修養、興趣和事件背景等)的差異,產生不同程度的體驗和感受,即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認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主題,引導人們參與其中。當然,要想從茶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意界,還要求對茶與傳統文化、乃至個人的修養有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也有人喻此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情景,而歐陽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屬此意。人們對廣泛推崇的“精行儉德”(茶道精神)的領會.儘管因人而異(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載可意會而難於言傳的意境之體驗後,由茶而感發認識的進步與修養的提高等。在當代,有人以杜甫的詩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及人文“觀照”,也是通及茶道後的感應。與茶道精神相關的意境,自然不會偏離茶道。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們、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的追求也不同。歷史上的王公貴族講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顯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意在託物寄懷,激揚文思。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參禪悟道。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養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膩,享受人生。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獲事活動中獲得暢適和愉快的感受。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羣衆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是中國茶道區別於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誌之一。

由於社會的發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會環境和對象等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皎然所“指定”的茶道深意,現代人即使能“打造”,能體會到諸如”人與大自然之間,人與歷史之間的對話”的虛幻縹緲意境的,也不在多數。但茶的發展歷程和文化史實已證明:已經歷數千年的茶事。人們想通過茶事來獲得心靈效應或人文觀照,有必要劉茶道作與時俱進的認識。即重要的是引導人們去感覺和體驗茶能給人帶來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們通過茶而進入自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體會,並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應該過多地講究、追求形式。這就是強調的,與茶道相聯繫的茶的意境,它能體現茶道精神,順應當代茶事的時代要

求。如現代人喜歡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煙的縈繞,人們因此會在茶中停留,會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如能引導有意識的茶事實踐,尋找並獲得感悟,就是我們常說的由茶事而帶來的精神歡愉。茶的意境.是不同時代茶事的共同點。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爲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虛靜的空靈的心境,當茶的清香浸潤着你的心田的時候,你的心靈就會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就會在虛靜中昇華,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和交匯,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最後,引用一段與茶之意境相關的文字,以供欣賞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種行爲,在人們心目上的含義卻早已不是動作那麼簡單,它已經成爲一種意境,一種文化。有時候,喝茶是一種享受,它讓你心情更加舒暢,交流更爲流利;有時候喝茶是一種思考,在遐想中回到自我,也記起過去,還純真是人的本質,只有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纔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有時候,茶是一種激勵,感受茶那一絲苦澀,拋棄那一點惘悵,在茶水與心情共鳴的瞬間擡起迷惑的雙眼,讓清新的空氣吹過,你又可以站起來面對一切。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顯示出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讓你更加清醒,也讓你更加從容。對於我們這些不會品茶的茶客,這種意境,就是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