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擺渡人讀後感(集錦15篇)

擺渡人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擺渡人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擺渡人讀後感(集錦15篇)

擺渡人讀後感1

《擺渡人》這是一個關於擺渡人和被擺渡人的故事,是一個關於靈魂擺渡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生存和愛情的故事。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的心靈治癒系小說,對待這一類書,我一直都是懵懵懂懂的,因爲它們太多晦澀難解,與衆不同,甚至讓我對它們有了一種不一樣的看法。

這本書講了一位單親女孩迪倫,15歲的世界一片狼藉,和母親總是無話可說,在學校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捉弄,唯一的好朋友也轉學。這一切讓迪倫感到無比痛苦。她決定去看望久未謀面的父親,而在路上卻出現了交通事故,等她爬出火車的殘骸之後,驚恐地發現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這時,迪倫看到不遠處山坡上一個男孩的'身影。男孩將她帶離了事故現場,但是,迪倫很快意識到,男孩並不是偶然出現的路人,他就是迪倫的擺渡人。然而,命運從他們相遇的那刻開始,發生了無法預料的轉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迪倫在那位男孩——崔斯坦的指引下,依靠堅持不懈的精神打破重重困難。崔斯坦相當於迪倫的防禦罩,要時刻保護她的安全,防止她被惡魔捉去。有一次,崔斯坦爲了讓迪倫安全回到安全屋,被惡魔捉去折磨。迪倫在安全屋裏透過窗子目睹了一切。她呆在安全屋中,不停地哭泣着,希望崔斯坦可以回來。到了第三天,迪倫想:不行!我不能坐等崔斯坦回來,我要自己走,走到下一個安全屋。開始,我不相信迪倫能走到下一個安全屋,但是,她靠着自己的勇氣和毅力,她做到了。這個段落,我看得膽戰心驚。想:如果這是現實,那該多麼恐怖啊!

看完整本書,我看到了一位自卑、膽小、軟弱的女孩,破繭成蝶,變得勇敢而堅強。不知爲什麼,我看完這本書,心裏五味雜陳。說是感動,也不全是;說是心裏治癒,有點接近。我從中明白:在現實中沒有擺渡人,擺渡人就是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拯救自己,擺渡自己。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渡人就是渡己,渡己就是渡心。而生活最終帶我們去往何處,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擺渡。只要自己足夠勇敢、堅強,並堅持不懈地努力,你的思想和覺知就會帶着你走向每條正確的人生道路。

擺渡人讀後感2

20xx年2月8日的中午,終於讀完了《擺渡人》。大學畢業後很少再讀書了,這本書我從開始看到今天已經有半年之久。剛看擺渡人的時候沒感覺這本書有何意義,還記得看到不到一半得時候還跟我的同事李博才說,這書沒意思,看到現在都不知道作者想要表達什麼,難道就是爲了講一個故事給我們聽,隨後這本書被我擱置。年底了公司要放假,無聊中。拿出來在看看,然後一氣呵成就在沒有忍心放下。

讀完以後看到很多的評論都在寫,是一部關於愛情的故事,兩個相愛的人要如何如何。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解讀。

這本書從最開始就寫了主人公的生活不如意,自己想要擺脫自己生活的境遇。在這裏我可以理解爲,主人公是一個有思想有鬥志的人,去努力找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場意外讓他到達了另外一個世界,也見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白馬王子。故事從此展開,我們從整個故事中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無知無畏、瞭解後的害怕、得到幫助後慢慢堅強、失去夥伴後的落魄和堅持,作者寫到這裏個人認爲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新的環境裏達到了第一次內心的成長。讀後感.隨後兩人到荒原邊緣前,魔鬼和自然環境的惡劣沒有給他們更大的.磨難,反而是自己內心的波動和複雜的變化讓他們自己一路上困難重重。最終他們順利的到達了大家認爲的成功的屬地。

主人公想要的生活不是這樣的,她堅定自己的信念,要去追尋自己想要的幸福。她沒有什麼太多的準備,自行上路去面對那些讓她膽戰心驚的惡魔。在此,我想重點的說一下,主人公的信念和目標是她克服一切困難的動力。只有爲了達到自己心中的目標才能夠有那樣的堅強和堅持。途中她遇到了自己幸福的另一半,這裏的困難是幸福的另一半是否會陪你去冒險,是否能孤注一擲的陪你去尋找那虛無縹緲的未知幸福。當然了結局是美好的,我們的擔心都放下了。爲了他們能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而興奮。

感悟點:

1、我們是否在努力克服所有困難去追尋美好的生活。

2、我們是否在努力的打拼中,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3、我們是否有勇氣爲了自己不確定的幸福去放棄目前安穩的生活。

4、你的另一半是否會支持和陪伴你去追尋那遙不可及的幸福。作者:趙先森

擺渡人讀後感3

八月繼續讀《擺渡人3》,繼續品味擺渡人們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

本以爲迪倫和崔斯坦經過種種磨難,可以過上安穩的生活,不想命運對他們的考驗還未結束,令人恐怖的事情再次發生:荒原中的惡魔再次來到人間並攻擊人類和動物,滿載學生的巴士憑空消失,甚至迪倫父母的生命也受到威脅。與此同時,被扔進荒原的傑克和蘇珊娜也遭遇了巨大的危機,傑克被惡魔拖到了黑暗粘稠的湖水中,成爲了惡魔中的一員

於是,新的考驗出現在每個人的面前:當直面生存、死亡與愛,哪一個會是你最終的選擇?首先想說的還是迪倫的選擇。雖然萬般不捨和崔斯坦分開,但她非常明白是她的逆天之舉打破了平衡,她沒有自私的逃避,而是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毅然選擇用自己和崔斯坦來換回父母的生命。在此過程中,她還鼓勵崔斯坦和蘇珊娜一起去救回傑克。迪倫的勇敢、堅強和愛改變了崔斯坦的命運,使他擺脫了擺渡人的輪迴,獲得新生。不僅如此,在得知救回傑克的祕密後,她甚至決定去幫助那些變成惡魔的靈魂。她的溫暖和力量幫助她渡人也渡己,在我看來,她比崔斯坦更像一位優秀的靈魂擺渡人!

而另一位擺渡人蘇珊娜的成長同樣讓人感動。她從當初自私的想利用傑克到後來真心悔過並竭盡全力護送傑克,當傑克被惡魔拖到湖水之中,她冒着永遠被困在暗無天日的'湖底的危險,克服心中的恐懼,跳入湖中尋找傑克併成功救回傑克。她的勇敢和愛也創作了奇蹟,使成爲湖底惡魔的傑克重新變回人類靈魂,她自己也獲得了新生!

故事發展到這裏,充滿危機的荒原好像沒那麼可怕了,它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我們會遇到充滿愛和善意的擺渡人,渡我們走過生命中某一段荒原。也許我們會迷失方向、丟掉自我,但是愛人、家人和朋友的愛會給我們力量,幫助我們回到正確的人生軌道上來。

讀完三部之後不難發現,作者其實一直在強調勇敢、堅強和愛給予人類的偉大力量。這種力量多次創造奇蹟,改變了小說中幾位主要人物的命運。作者還暗示,這種力量還將幫助更多的靈魂。小說的最後,體弱多病的老婦人伊萊扎,在迪倫的啓發下踏上了尋回愛人之旅。這樣的結尾給人無限的希望和溫暖,既催人奮進,又彷彿告誡人們要學會珍惜擁有。

擺渡人讀後感4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作者從青少年的角度洞悉人性的溫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所見所感,娓娓道出所有人對親情、友情和愛情幸福的嚮往。故事情節描寫地細膩生動,這讓小說別具一格,吸引眼球。

每一次驚險刺激的生死逃亡背後,也都是有溫暖,有堅強,有希望。很少的人能時時感受到,身邊的一切是有多麼的不堪一擊。當生命都逝去之後,生前的一切名利財富、酸甜苦辣都的沒有了任何意義。

雖然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少男少女,給人以奇遇、魔幻的感覺,但很多適合看的人,會因爲故事的背景而忽略它,被真正適合它的人所忽略。一開始看這本書時,覺得應該沒有那麼好看,不會很快看完,但當我真正用心去看時,彷彿身臨其境般的驚險,讓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如果生命是一條長河,誰會是你生命的擺渡人?”這句話給人一種震撼人心的感覺,會不自覺想象這是一個讓人唏噓不已,感天動地的故事。

崔斯坦看似一直守候在荒原去擺渡別人,實際上,不如說他也同樣在等待他的擺渡人。迪倫既被崔斯坦擺渡了,同時也擺渡了崔斯坦,最後兩人還成爲了情侶。

許多人的生活都是平淡、庸俗的,但驚喜和幸福也是因爲庸俗、平淡而更加可貴。讀完這本書會使人不禁想到,愛是不應該被動的`,追尋幸福的過程就是最耐人尋味,最吸引人的。它是不經意間的火花,是看不見幸福的終點。迪倫在生命的最後找到了人一生所在尋找的東西……幸福,雖然短暫,但在她離開人世間的最後一刻出現了。

如果每一個人都等待幸福,不去追尋幸福,不去抓住幸福,只是安靜地等待,那麼你永遠也不可能有刻骨銘心的感情,所有的愛都是爲了愛而去愛,那世界就失去了它原來的色彩,不再是絢爛多彩的,那人將會多麼悲傷。

“這是一個史詩般的動人故事。他令人激奮、恐懼、溫暖,迴歸人性,引人深思。”

擺渡人讀後感5

我們都是自己的擺渡人

靜謐的湖水,一葉小舟飄行,頭頂是滾滾的烏雲,金色的陽光從雲中射下,湖水被映襯着,閃着溫暖的光芒,而陽光的盡頭是烏黑翻滾的水波。這個封面似乎是一個人的心靈或是主人公迪倫的靈魂深處,身處黑暗,卻總有一片光明在牽引着她不斷前行,這片光明便是她心底因愛而生的倔強信念。

初始,迪倫還是個孩子,擔憂早飯的好壞,恐懼同學的嘲笑,尤其是在選擇是否帶上泰迪熊上火車時,幾次拿起,放下,取出,放進,充分展示了一個小女孩心理世界的脆弱、恐懼,猶疑不安。此時,她的內心是一片荒原,唯有愛,可以澆灌它茂密生長。

然而在遇到火車的意外後,她與擺渡人崔斯坦相遇了,在他的幫助下,她安全的通過了荒原,而她也從一開始的依賴變成對崔斯坦的暗生情愫,迪倫那內心的荒漠開始萌發出綠芽。

然而迪倫在穿過荒原後,仍忘不了崔斯坦。在知道可以返回那裏後,是去是留,她有點猶豫不決,如果再度折返,她很有可能再次死亡,徹底魂飛魄散。但一想起那雙鑽藍色的眼睛及帶給她的濃濃溫暖,她選擇了出發。

故事發展到這裏,崔斯坦和迪倫的身份已經發生奇妙的轉換,崔斯坦曾帶領迪倫穿越荒原,抵達人們心中所向往的美麗天堂。而這個女孩卻執意放棄輕鬆的生活,重回險象環生的荒原,只是爲了找到他,和他廝守終生。

他們之中到底誰纔是真正的擺渡人?究竟是循規蹈矩,一成不變的崔斯坦?還是古靈精怪,永遠充滿奇思妙想的迪倫?也許,每個人需要的.那個人,都會是自己的擺渡人吧。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說,“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人渡人。”

而迪倫用生命與靈魂的不懈追求告訴我們,禁錮我們的從來都不是有形的枷鎖或隔門,而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怯懦,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擔憂。你的信念決定自己的人生,只有無所畏懼的自由靈魂,才能抵達甚至改變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贖,來自心靈的自我成長與非凡勇氣。

初讀之下,感覺這是一部關於愛情的小說,細細咀嚼,它是一個小女孩心靈的成長史。因爲愛的匱乏,她的心是一片荒原;因爲愛的豐盛,她蛻變成一個勇敢堅強的人。有愛的陽光,即使是荒原,也會生長出綠色。

擺渡人讀後感6

在去上海出差的飛機上看完了小說《擺渡人》,買它主要是被封面上的各類褒獎蠱惑:“一舉摘得五項世界文學大獎,版權銷售33個國家,是令千萬讀者靈魂震顫的心靈治癒小說”。雖然我瞭解過所謂的暢銷書都是水分充沛,但還是不能免俗,被光環吸引。

故事的梗概是說,一個各種不爽的15歲單親少女獨自去看望多年未見的生父,結果發生了車禍,倒黴少女的靈魂離開了肉體,遇到了那個將引領她去往生命彼岸的`那個擺渡人,一位16歲的美少年。

路途艱難險阻,魔鬼始終跟隨,企圖將少女的靈魂帶入地獄,兩人只有在隔幾百裏地纔有一個的安全屋裏才能躲避魔鬼的侵襲。孤男寡女日久生情,擺渡人讓倒黴少女心旌盪漾,愛情和求生的慾望最終戰勝了恐懼,兩人奇蹟般地一起回到了事故現場,啪嘰,她的靈魂回到了肉體中,被救援隊拯救,而美少年也出現在了她的世界中,“原來你在這裏”,大團圓治癒系老梗。當然,爲了吸引眼球,青年男女壁咚這樣的橋段也是必備的。

由於作者對於“荒原”各種陰森恐怖噁心的場景和人物內心的描述過於細膩逼真,我一度被書中兩人被虐的場景嚇到,不想再看下去,這確實達到了書評中讓“靈魂震顫”的效果。

擺渡人作爲一種隱喻,是那個能夠讓人蛻變,重塑心靈,到達美好彼岸的人。美少年說:被他引領成功走向彼岸的靈魂不計其數,他會根據不同的靈魂特徵來改變自己的名字、年齡和長相,他告訴女主,擺渡人實際上是靈魂意念的一種投射,就好像因爲女主本人是15歲,所以她心目中理想的擺渡人就是年紀相仿、顏值爆表、身材偉岸的男性,可以供愛慕和依賴。他還反覆提到:他們在“荒原”歷險時看到的種種奇幻場景,也都是女主想象出來的,靈魂是不需要吃飯喝水睡覺的,那麼爲什麼還會覺得累?那也是女主的一種習慣或者說幻覺。

於是我驚愕地發現,其實小說作者闡述的是一個哲學命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要去往何處。周國平說:一個人的一生要有兩個朋友:一個是自己,即更高的自我;二是大師或好書。在小說中,擺渡人也許就是世界上的另一個女主,只不過以一種更超然的形式存在,映射出的是那個蛻變前的女主自己。

擺渡人讀後感7

穿過兵荒馬亂,跨越千山萬水,我如約而至,死亡也無法讓我們分開。

迪倫來到了她的內心荒原,荒原的山丘上坐着一個等她的少年。少年叫崔斯坦,是迪倫的擺渡人。沒錯,迪倫死了,死於一場事故。

荒原是死者內心的世界,因爲迪倫內心缺愛,所以荒原真的就只是荒原。擺渡人的使命是讓靈魂穿過荒原,躲開惡魔的吞噬,抵達安全的棲息地。所以他們會用最合適的相貌出現在每個靈魂面前,並在遇到下一個靈魂之前,一直保持這樣的相貌。初次見面,迪倫於崔斯坦而言不過是千萬靈魂中的一員。

直到崔斯坦的出現,迪倫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亡。與其他亡靈不同,她沒有痛苦沒有哀嚎,欣然接受了這個事實。

崔斯坦擺渡過很多人的靈魂,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名字,也不知道自己原來的樣子,他的存在,只是因爲靈魂的需要,與其說他是一名擺渡人,不如說他只是一隻無處可去的孤獨靈魂。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直到迪倫的出現,才讓崔斯坦那波瀾不驚的內心泛起點點漣漪。

在充滿恐慌的荒野中,崔斯坦一次又一次的從惡魔爪下救出被困的迪倫。情竇初開的少女對正義、溫暖的少年總是毫無抵抗力,崔斯坦溫馨的話語,讓她在充滿厲鬼的荒野中充滿希望,即使有惡魔的進攻,但只要有他在,迪倫也能綻開笑臉。於崔斯坦而言,迪倫又何嘗不是特別的呢?女孩的`純潔、善良像光一樣照亮他近百年來毫無生機的內心。愛情正在這片淒涼、恐怖的荒野上悄悄綻放。

但凡是路就總有終點,另一個世界雖好,但沒有了崔斯坦的彼岸,再安逸也無法讓迪倫駐足。她寧願在荒原中和他一起飄蕩,哪怕生命會終止於厲鬼的口下。

她要回去,他的崔斯坦需要她,她不要讓他再一個人孤獨,她要做他的擺渡人!

愛上一個人,心便有了棲息的地方,即使知道回去的路有多艱難,這一次,她也要義無反顧。沒有任何一個靈魂這樣做過,她的勇敢讓我震撼。木心說: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跨過所有的障礙,有情人終於相遇,愛讓他們回到了原點。

她說:"原來你在這兒。"

他說:"我在這裏。"

如果我真的存在,只是因爲你需要我。

擺渡人讀後感8

我包括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人的終點是什麼,人死後又是怎樣的場景。原來人是有靈魂的,死後依然是你自己,只是你脫離了你的身體,走的時候你還能看到你的親人是怎樣的悲痛,而你這時只能看着,然後你會遇到自己的擺渡人。然後你會跟着他走,去哪?往前。在這段往前的旅途中你會慢慢意識到原來你已經死了,現在身處荒原,還面臨着被惡魔抓走的風險,你可能再死一次。這次,是靈魂的死,魂飛魄散,你只能依賴自己的擺渡人,然後不斷往前。

這段旅途是如此有風險而艱難,而你還有別的選擇嗎?只能跟着自己的擺渡人了吧!往前是什麼?一條分界線,當你走到那裏你就又回家了,然後你將離開自己的擺渡人,在那個“家”等待着與親人團聚,是的,總有一天你會等到的。那裏不是天堂,卻也是天堂,“家”是你最終的想象,打開一扇門又回到了你理想的生活中去了。

我只覺得原來死的歷程是這麼神奇,如果你違背了那裏的`遊戲規則,你可以逃跑,兩種結果,一是魂飛魄散,一是回到自己的身體裏面,也就是還陽,這大概就是在鬼門裏走一遭又回來了吧!這簡直太神奇了,不是嗎?

只是這本書的結局太過美好,因爲愛上了自己的擺渡人,兩個人開始逃亡,最後真的還陽了,連一直不得不接受自己使命的擺渡人也一起回到了現實世界中。

這本書評價很高,暫時還沒有特別多的感悟,只是給了我很多震撼,也覺得就算自己某一天死了,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估計也不會害怕了,因爲我會遇到自己的擺渡人,而不是孤獨的走完那段旅程,然後,我會回“家”。

原來人生不是虛無主義的,活着的時候應該好好珍惜,好好經歷,好好感悟,然後不斷完善完美自己的理想生活,爲之努力,讓它接近現實,最後就算沒有實現那個理想,可是,死後那確實我最終的歸宿和家,所有的感情還在,所有的閱歷還在,所有的思考思想也依然保留,只是那裏,沒有人願意選擇離開那個“家”,因爲內心的害怕,不願意再走一遭面對惡魔的危險,還是因爲那裏是所謂的天堂。

擺渡人讀後感9

《擺渡人》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一個多月,除了工作忙之外,整個人靜不下心來看書是最主要的原因。20__年,新的開始,希望這種惰性儘可能少的發作。

相較於《擺渡人1》,這本續集或者說“童話故事完美結局”後的真實生活展現的更爲貼切,個人認爲寫的不如第一部讓人捨不得放手,對比於第一部跌宕起伏、劇情環環相扣的緊張,這一部更爲生活化和敘事化。書的最後十幾章,才彷彿找到了第一部的那種存在和力量感。

崔斯坦和迪倫重獲生命,開始新的人生旅程,生活對迪倫而言變得開始有些不同,枯燥、冰冷的`世界,因爲崔斯坦的出現,被開打了一絲裂縫,溫暖入駐。這一部新增加了三個人物:蘇珊娜、傑克和迪倫的父親(第一部只是片面文字性的存在),在整本書的描述中,採用了一種類似舞臺劇的展現手法,一章描寫崔斯坦,一章描寫蘇珊娜,如何爲了穿越荒原到人間而與傑克周旋,輪迴閃現的描寫,使得閱讀的連貫性和愉悅性弱了些,儘管每個章節都不是很長。

兩對人,前後相繼打破常規,從一個世界到了另一個世界,一切以爲相安無事,直到迪倫火車事故的隧道發生了離奇命案,我才知道,無論在哪裏,能量守恆是不會被打破的,因爲它總會用另一種形象,以另一種姿態呈現出來。打破所謂“常規”,你總是要付出代價的。文章末尾,讀後感。兩對年輕人終於將安全漏洞堵上,也清掃除了惡魔,可結局卻完全是不同的。因爲蘇珊娜與傑克之間的紐帶是邪惡的,源自貪婪;而崔斯坦與迪倫之間的紐帶是明亮、淨朗、閃着光芒,以至於來自荒原的冷麪審判官也不忍將這光熄滅。

發自內心的愛,自帶力量,這力量足讓一切爲你讓行。這充滿無私、向上、無害的愛,就像一盞暗夜明燈,給人溫暖與希望。

從利己出發,帶有不良動機目的接近“友好”,終將抵不過時間的考驗,當你面對生存、死忙時,你終將會被拋棄,終將仍是孤獨一人。

希望自己對愛的渴望一如現在,永不失真,永不失望,永不失信,耐心的等待,命運這條孤獨的路途中,終能遇到我靈魂的擺渡人。

擺渡人讀後感10

《擺渡人2—重返荒原》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讀完後意猶未盡,文中的擺渡人崔斯坦和迪倫回到人間後,之間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聯繫,兩個人只要在視線範圍之外就會承受當初在事故現場瀕臨死亡時的痛苦,這給他們平時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擾,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後來他們在無意中發現了他們重返人間的時候在荒原和人間的邊界線留下了一個破洞,導致有惡鬼從荒原來人間迫害生靈,主人公在得知這一情況後產生了強烈的罪惡感和責任感,於是決定自己親自去查看這個破洞想辦法彌補這個洞,然而最終失敗了且差點喪失了性命,在隨後一次聚會中遇到了荒原來的判官,判官告訴崔斯坦除非他能在三天內修補破洞且消除逃竄出來的惡鬼才能讓他繼續呆在人間,否則讓他重返荒原。崔斯坦在修補破洞的時候遇到了事故幸得另一個擺渡人蘇珊娜的幫助才逃脫了死亡,且得以修補好破洞,但在消滅惡鬼的過程中瞭解到蘇珊娜穿越回來的過程中也製造了另外一個破洞及讓更多的惡鬼潛伏到了人間,知道這個情況後主人公崔斯坦克服種種困難和蘇珊娜一起修補好了另一個破洞,及消滅了所有的惡鬼,在剛剛完成了這一切後,判官如約而至,判官判定了蘇珊娜返回人世間的`動機不純,且和他所擺渡的靈魂傑克之前的紐帶是自私、貪婪的。於是將蘇珊娜重新遣返回了荒原,而崔斯坦和他所擺渡的靈魂迪倫之間的紐帶是純潔、友善的,且如約修補好了破洞及消滅了所有的惡鬼,准許他留在了人間。

在這個故事中我除了對主人公崔斯坦的敬佩之外,其實我也特別佩服另一個擺渡人蘇珊娜,她不甘心於自己平凡的工作,日日重複於單調重複枯燥的工作中,當看到她的同事崔斯坦回到人間後,她就開始有了想要去找尋崔斯坦追尋人間生活的想法。最終她成功誘惑了一個靈魂帶她成功返回人間,並找到了崔斯坦,雖然解決是悲慘的,判官將她重新遣返回荒原,但是我覺得她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我們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像擺渡人一樣,枯燥無趣,但是我們迫於生計,畏首畏尾,始終不敢放棄自己的工作,一直在迷茫和不甘心中度過一生,就是不敢邁出走出荒原的那一步。寧可苟延殘喘的活着還不如痛痛快快的拼一場。拼搏、勇氣是我們年輕人不能遺失的特質。

擺渡人讀後感11

書的封面有這樣的介紹:暢銷歐美33個國家的心靈治癒小說。第一次看到類似的標題應該是在《解憂雜貨鋪》封面上。出於它的名氣以及我的好奇,某個下午我在言幾又全文翻閱了這本書。意料之外,我並沒有被故事吸引,更談不上被治癒。再一次印證了阿塞爾普魯斯特的那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這份治癒不在我心,因此沒有共鳴。

鑑於這次前期經驗,我對有諸如療愈、救贖之類介紹的書籍,有了一種傲慢與偏見。傲慢於我自以爲無需這些救贖,偏見於由此引發對此類書籍的天然排斥。但《擺渡人》給了我意外的驚喜。好像只是講了一個精彩的故事,然後莫名的讓人溫暖,或者說治癒?

最初吸引我並讓我下決心買下這本書的是封面上的這句話: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我一直很認同生命是一趟孤獨的旅行這一論點。人的天性就是尋求認同,孤獨的人更會下意識的尋求依靠,看起來這個擺渡人一定讓人感覺溫暖幸福。

書的開篇鋪墊部分有一些單調: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迪倫的家庭背景、生活狀態:父母離異並分居兩地。迪倫死於開往父親所在地的火車事故上。隨着迪倫的靈魂前往荒原與崔斯坦相遇,故事逐漸精彩起來。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倉皇逃亡,躲避惡魔的吞噬。在崔斯坦履行護送迪倫職責的過程中兩人漸生情愫,難捨難分。所以,當崔斯坦順利將迪倫送達彼岸後,兩人傷心欲絕。迪倫心有不甘,於是在一位前輩的幫助下了解到可以返回荒原的可能性。最終,對崔斯坦的濃濃愛意和思念戰勝了恐懼和猶豫,迪倫重新回到荒原。她隻身一人四處闖蕩,抵抗惡魔,並發現了躲避他們的方法:專注,不對視。最終,以犧牲崔斯坦引領的新一個靈魂爲代價,迪倫成功找到崔斯坦,開啓了兩人我命由我不由天之旅。

在迪倫的鼓勵下,兩人逆流而上穿越荒原,回到了迪倫火車事故發生地,並重新回到了人類世界。

全文最讓人驚訝的是:儘管八成的篇幅都在寫相似的逃亡情節,卻絲毫沒有讓人感覺單調重複,次次都是驚心動魄,扣人心絃。作者的功力可見一斑。故事中兩人互訴衷腸的情感讓人感覺甜蜜又美好,最終,都順利重返人間更是先讓人鬆了一口氣,然後心滿意足。

擺渡人讀後感12

其實,我不是個愛閱讀的孩子。從小到大,我真正能閱讀下來的整本書籍少之可憐,我仔細回想了一下,大概不會超過40本。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在社會中的摸爬滾打,隨着整個社會瀰漫着的浮躁氣氛,我漸漸覺得,能夠靜下心來學會閱讀,或許對自己來說就應是件幸事,也是能夠沉靜自己的最好方式。於是,我在看到青島金融團工委推薦的書單後,首先選取了《擺渡人》這本書。

這是一本你想放手卻無法放手的書籍,從一開始故事情節的設置,到最後故事的結尾,你總是想明白接下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你忍不住跟着這本書的思路在走,你總是在思考這本書的主題到底在給大家講述着什麼。

故事講述了一個叫迪倫的小女孩在去看往父親的火車上突遇車禍,全車的人只有她不幸遇難,但她並不明白實情,直到她碰到了自己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崔斯坦告訴她,她已經不在人世,需要跨越荒原才能到達極樂世界,否則就會被惡魔拖入無底的深淵;於是崔斯坦帶領着她衝破種種阻礙和困難,艱難跋涉最後跨越荒原,幫忙她安全到達極樂世界;但這期間迪倫與崔斯坦暗生情愫,迪倫愛上了自己的擺渡人,所以已經跨越荒原的迪倫決定再次回到到荒原中尋找崔斯坦;迪倫執着地找到崔斯坦後,她帶着崔斯坦穿越荒原折回到到出事地點,當迪倫再次登上火車跌跌撞撞尋找到自己的屍體時,讓人驚奇不已的是迪倫竟然活了過來,故事就在此畫上了句號。

乍一看像一個魔幻故事,又像一個感情故事,但是通讀全書後,你會發現這是一本以愛爲基礎的著作,這種愛貫穿全書,也是全文的`主線,它支撐着女主角的執着,支撐着女主角在穿越荒原時持續樂觀向上的心態,遇到困難不抱怨、不妥協,哪怕明知前途困難重重,哪怕自己要付出必須的代價,自己也勇敢地跟着愛前行;在我看來,這種愛是一種超越感情的愛,是一種大愛,不僅僅是感情,也是對生活的熱愛,這種愛指引着我們前行,爲我們帶來了光明與感動,所以作者設置靈魂擺渡人的好處就在於此。

所以有人會說,不要忽略人生中每一個讓你意想不到的時刻,那是你的靈魂擺渡人在向你告密,也正如書的封面上的一句話寫的這樣,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爲你需要我。

擺渡人讀後感13

我的存在是因爲有你,愛讓我勇敢,讓我不再膽怯——題記

愛,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以前是,以後也是。可是,如何去愛?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見解,讀完《擺渡人》這本書,我頗有一絲感觸。

一個單親女孩,迪倫,在去看望自我多年不見的父親時,卻不幸在事故中失去生命,遇見了自我的擺渡人——崔斯坦,命運,從此,發生了不可預知的改變。崔斯坦一路保護着迪倫,帶她走向所謂的歸宿,他早已冰封沉寂的心,被這個單純的女孩融化了。可是,他不能陪她到最終,他騙了她,他看着她痛苦,他再一次封閉自我的內心——因爲,他明白他和她不可能。她不信,她從所謂的歸宿中逃出來,獨自跋涉穿梭過危機重重的.荒野,只爲了在千萬相同的光球中,找到那個他,再和他回到那個世界。這一次,他比她更害怕,因爲他不屬於那個世界,可是,爲了她,他逼自我堅強,讓自我相信那虛無縹緲的期望。幸運的是,他們成功了。

一本書,想要讓人產生感觸,便需要愛,《擺渡人》是一個教人如何去愛的故事——他,關心她;她,同情他;他,細心翼翼地告訴她死亡的真相;她,地理解他過去的經歷;他,讓她勇敢;她,讓他溫暖。這,一切都是愛,也都是因爲愛。一個是,不經人事的15歲女孩,一個是,連自我是誰都不明白,活了無數年,卻,只爲了那個所謂的使命的擺渡人。兩個人本就像相交的直線,僅有一個交點,可是,迪倫,因爲愛崔斯坦,也相信崔斯坦愛她,勇敢的重回荒野,讓兩條直線從此重合。這一切,都是因爲愛。

或許,此刻說這個話題,有點早,可是意義深刻。常說,愛,使人勇敢,但我說,唯有勇敢,才能愛。迪倫愛崔斯坦,可是,如果,她膽怯了,在那個所謂的歸宿,默默等待她的親人,兩人將從此再無機會見面。崔斯坦愛迪倫,可是如果在最終,他沒有鼓起勇氣,堅持和迪倫走下去,他將一向輪迴在擺渡他人的使命中,從此再無機會見面。

所以,勇敢是愛一個人的方式,也是愛一個人的基礎,如果你連愛的勇氣都沒有,只能說你不愛,或者,你不配愛。崔斯坦和迪倫,是很好的榜樣,儘管他們直接是男女之愛,但,殊出同歸,愛家人,愛朋友,愛社會,都是需要勇氣的。鼓起勇氣,大膽去愛,你會發現,世界變得不一樣。

擺渡人讀後感14

《擺渡人》中寫道“:生命就像一條孤獨的河流,誰將成爲你靈魂的擺渡人?”生活中,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千千萬萬,但我們總不能時時依賴別人,我們自己也應該勤于思考,成爲自己的擺渡人。

枝繁葉茂的大樹聽了飛禽走獸的旅行見聞,也想領會世界的浩瀚博大,拜託他們幫忙卻遭拒,於是自己想辦法,結出果實,讓他們把自己的種子遍佈大地,從而看遍了世界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事情,我們要勤于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自己的願望,要成爲自己的擺渡人。

勤于思考,即使身處險境也能化險爲夷。一支穿越大漠的隊伍,被風沙擾的迷失了方向,又累又渴,他們無人可以依靠。後來,他們先是沿着仙人掌根的指向找到了水源,在水源處靜候,等人來取水時爲他們指明方向,如果一點人煙都沒有,便支撐到了夜晚,沿着北斗星的指引走出大漠。他們勤于思考,想出瞭解決的方法,沒有在原地等死,最終走出了沙漠。倘若這支隊伍沒有思考,他們最後的結局將會怎樣?他們是否被困在沙漠之中?他們是否會被風沙吞噬,缺水身亡?所以,我們應該勤于思考,成爲自己的擺渡人。

勤于思考,會成爲你成功路上的關鍵的鑰匙。彼得大帝的軍隊要去攻打某個國家,但士兵們因爲一路的長途跋涉,腳上被磨出了很多水泡,士兵們苦不堪言,軍隊整體戰鬥力下降。於是彼得大帝出了一個好主意,讓士兵們都穿上綁膠布,這樣,就不會再有先前的症狀了。如果彼得大帝沒有勤于思考,那麼他的'軍隊會如此強大嗎?他又如何能成功攻下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城池,擴充自己的版圖?他又如何能夠成爲千古被人們所知曉的帝王?

村上春樹說“:有些悲傷不能向別人訴說,即使說了別人也不會理解,它猶如無風夜晚的雪花靜靜沉積在心底。”那麼,爲什麼不勤于思考,解決自己內心的悲哀,勤于思考,成爲自己的擺渡人,在漫漫無常的人生河流中,爲自己指明方向,而不是迷失在河流上空的迷霧之中,不是隨波逐流,取而代之的是面對任何困難險阻都可以理智應對,不被事物所迷惑。

沒錯,勤于思考,成爲自己的擺渡人,會讓你的人生多一份光明,少一分陰晦直至成功的終點。

擺渡人讀後感15

人死後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會去哪裏?遇見什麼人?有生之年,大概每個人都會想過,是否真的有前世今生、因果輪迴這麼回事。讀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擺渡人》引起我們的思考,關於親情,關於愛情,關於生命。

生來便是擺渡人的崔斯坦他沒有活過,沒人知道他原來的樣貌,他會以一種讓靈魂信任的樣子存在,直到遇見下一個靈魂,他的存在只是因爲靈魂的需要。

天真善良的迪倫在十五歲火車遇難,她成爲了唯一沒有逃生的人。生命的結束突如其來,使她意識不到自己的死亡,她天真地以爲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她以爲自己還能見到陌生的父親,嘮叨的媽媽以及討厭的同學。

一路上顛沛流離,崔斯坦竭盡全力護送迪倫到天堂彼岸,而他又要回到荒原擺渡下一個靈魂。迪倫呢?她愛上了無微不至的崔斯坦,所以她毅然離開極樂地回到起點與崔斯坦在一起。

單親女孩迪倫15歲了,然而她的.世界一片狼藉。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欺負,與母親缺乏溝通,唯一的知心好友轉學離開……這一切讓她痛苦不已,她決定去看看素未謀面的父親。然而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當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驚恐地發現自己是唯一的倖存者。她與火車附近的男孩崔斯坦結伴,跟隨他以爲可以回家,他們穿越荒原、沼澤……在經歷了怪物襲擊、看見鬼魂等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後,崔斯坦告訴她“你不是事故中唯一的倖存者,你是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每個人死後都會有一個擺渡人,引導靈魂穿過荒原,送他們去要去的地方。一路上,崔斯坦極力保護天真的迪倫,將她護送到天堂彼岸,可是迪倫卻愛上了崔斯坦,不忍與他分離,她決定冒險回到荒原和他在一起。

假如我們的內心有一片荒原,那心靈的擺渡人,是親人,是朋友,沒有他們的陪伴,或許我們很難完成這趟旅程,但是,也正因爲有他們,內心的荒原,纔會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