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傾城之戀讀後感

傾城之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傾城之戀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傾城之戀讀後感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

昨天剛剛看完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小說集,其中收入張愛玲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創作的重要作品,包括《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第一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十六篇中短篇小說。這個小說集實際上是張愛玲的第一個小說集《傳奇》的再版,重新起了一個名字而已。

這是我第一次看張愛玲的小說,以前是隻聞其名未見其身,這次終於在卓越買到了她的書,心理非常高興。

這本書我看了有一個多月,看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細膩!對人物形象、景緻描寫、動作描寫都是非常的細膩,既細緻入微而又不拖泥帶水,讓人看了對她想描寫的場景產生一種熟悉的感覺,好像就在眼前一樣。至於故事本身,我覺得一部分是反映的當時小市民的普通生活,還有很大的一部分應該是張愛玲自身的影子在裏面,還有張愛玲內心的痛苦掙扎,要是現在能夠有一本張愛玲的傳記小說看看就好了,如果不瞭解她本人,看她的小說有時候會有一些迷茫的感覺。她的小說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部小說的結尾,都給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間,讓人回味無窮。她不給你一個固定的答案,都是讓我們來自己想象的。我覺得這是她的小說最大的魅力所在!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2

四十年代背景下所生存的女人處於一個十分矛盾的的境地。整個社會和時代都在喧囂和沸騰着,充斥着革命、民主、平等,渴望得到自由,進行自我盤涅與精神啓蒙。於是在不斷變換的法律和一直流傳、亙古不變的天理人情、三綱五常之間,最“裏外不是人”的便是那個時代的女人了。

書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蘇便處於這樣的境地。一方面,她出嫁是依家族意思,儘管她是小姐但同時她是女人,在家從父,她對這段婚姻沒有質疑和選擇的權利。但另一方面,她通過法律途徑成功離掉這段不盡人意的婚姻,卻大多是受個人生存所迫——家暴以及天時地利(社會背景)的優勢。於是,她得以在夾縫中生存。

也許在很早的純真少女時代,她也有過對愛情的一絲幻想,但也早已在倫理中被泯滅了吧。所以她覺得愛情不過是一面鏡子而已,具有鏡子所具有的一切特徵:易碎、冰冷、虛幻。始終有一層若有若無的.東西橫亙在愛情面前,就像人能看見鏡中之景卻無法真實觸摸到鏡中之意象。所以她選擇了更真實可靠的物質安穩,所以她不斷地與範柳原在兩地周旋,希望做他的妻,她便有了經濟的依靠和現實的安穩。多麼卑微、渺小的願望——但這就是她的生存之戰,在六親不靠的境遇下,她不得不爲自己而戰,除了孤注一擲外,還有別的出路嗎?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3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了——《傾城之戀》這本書,至少是聽過這本書。我承認最開始是被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名字所吸引,到後來知道這是一代才女張愛玲之作,更是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本閱讀。書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很是吸引人眼球,女主人公白流蘇從望族棄婦到豪門闊太,釜底抽薪般的`逆襲之路,似乎整個城市的傾覆都爲了成全這段愛情,真是讓人遐想翩翩。

白流蘇出身名門,來自於上海的舊式大家庭,是一位身份與美貌並存的大家閨秀。但她是別人眼中的異類,二十歲出頭就離婚,一直在白家住到二十八歲,受盡了家裏人明裏暗裏的排斥擠兌。她與範柳原的愛情,從開始相識到曖昧,兩人相互算計試探,最終一場戰亂成就了這段傾城之戀。對於白流蘇,這是一場豪賭。或許她賭贏了,從腐敗的舊式家庭從出來,收穫了婚姻。或許她還是輸了,輸給了物質、世俗,範柳原沒有變成癡情君子。但無論如何,她至少得到了地位、金錢、名聲。

張愛玲文筆精密奇絕,筆下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女主人公白流蘇最令我佩服的點是,她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並且能夠將其運作到利益最大化。她嚮往愛情,但時刻保持清醒,做到了不爲情所困,反而能將愛情作爲自己開啓新生活的武器。可能舊時代的愛情充斥着各種慾望算計,並不是那麼高尚單純,那我希望新時代的愛情可以純潔自由,有情人終成眷屬。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4

首先,我要跟大家道歉一下,我的讀後感拖了好久。其實,《傾城之戀》我已經看了兩遍了,至於爲什麼遲遲沒有寫讀後感,其一是,我看了兩遍,我還是沒怎麼看懂;其二,就是最近白天工作,晚上偷懶不想寫,所以就拖到現在了。

《傾城之戀》講的是一個經歷了婚姻失敗的女人(白流蘇)在家中受盡了家人的冷嘲熱諷,爲了脫離這個這個家庭,獲得自己的婚姻而兩次離開上海,到達自己陌生的香港。在香港中,與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鬥智鬥勇,並在戰爭中獲得了自己的愛情。《傾城之戀》的結局是平庸,是戰爭中的`結合。

我看了《傾城之戀》後,我不是很明白,爲什麼題目是《傾城之戀》,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白流蘇和範柳原的結合是在戰爭中,是在日本攻陷香港的時候,是整個香港城成全了他們。

《傾城之戀》中讓我印象最深刻是白流蘇與範柳原第一次在香港的交往,一個是爲了不結婚而戀愛,一個是爲了結婚而戀愛,兩人你來我往,最終,流蘇失敗而回到上海。但是流蘇爲爭取自己婚姻幸福做出了巨大努力,也爲她的結局奠定了基調。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5

張愛玲是民國時期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有很多作品,而《傾城之戀》就是其中一部讀過之後印象尤爲深刻的小說。這本書主要是張愛玲探究愛情與婚姻的作品,用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對決,來探討愛情、婚姻、人性在戰亂前後的變化和掙扎,值得我們每個人閱讀和思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有幫助。

白流蘇出生和成長在上海的一個腐舊的家庭裏,受到封建時代的思想影響,她的第一次婚姻非常失敗,那個時代的大家庭裏,女性的婚姻只爲謀生而服務,並沒有什麼愛情和自由而言,因此白流蘇的離婚讓她飽受冷嘲熱諷,看盡了世態炎涼,已經對生活不抱什麼期望。帥氣有錢的範柳原出現,再次深深地吸引了她,她決定去香港見他,爲自己的人生下一個賭注,希望能夠獲得愛情和婚姻。而範柳原卻是一個浪蕩子,他徘徊在衆多異性之間,看似是一個花心的人,恰恰也對愛情有着很高的期望,對浪漫和專一的`愛情也是非常期待的。經過兩人的鬥法和交往,加之日軍轟炸淺水灣的戰亂,讓他改變了很多,決定去過踏實的生活,與白流蘇結婚,即便此時,白流蘇依然沒有因爲戰亂改變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觀念,悲劇也許還會蔓延…

這本書寫得故事似乎很簡單,但反應出來的人物心理和價值觀卻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封建時代,女性的深愛似乎不是因爲愛情,而是爲了謀生,一切都變成了赤裸裸的交易,這種觀點毒害了舊社會的女性,給她們帶來了痛楚。

我們要敢於抗爭,爲了自由和平等而活!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6

《傾城之戀》講述的是發生在民國時期的一段愛情故事,故事發生在香港,上海來的白家六小姐白流蘇,曾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後來回到自己家中生活的時候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看盡世態炎涼。因一次陪伴妹妹到香港相親,偶然認識了妹妹的相親對象多金瀟灑的單身漢範柳原,便拿自己當做賭,遠赴香江,博取範柳原的`愛情。就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轟炸淺水灣,範柳原折回保護流蘇。在此生死交關之時,兩人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愛情發生在戰亂之際。在我看來,作者想要通過《傾城之戀》這個標題表達的是不是指他們的愛戀若非“傾城”,就難以成就了呢?流蘇和柳原看似甜蜜般配,言辭嬉笑有趣,但實際上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是搖晃不定的,流蘇不一定深愛柳原,柳原也不見得非她不可,他們之間的相遇,相戀,只是順應着命運的齒輪,一步一步的嵌套而成的。若不是有了最後日軍攻打香港淺水灣,範柳原折回與流蘇共度患難,從而在生死相關之際許下諾言,或許也就不能成就這一段浪漫的愛情了。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7

“傾城之戀”是一個浪漫而又溫文爾雅的名字,情節動聽而又近人情,笙簫一般吹奏出流蘇與柳原之間的浪漫往事,闡述了二人心中蘊出的朦朧的愛情觀,一段生動曲折的傳奇經歷使流蘇從一個封建腐舊的家庭邁向了上層生活的臺階,就在二人的愛情愈演愈烈的時候,張愛玲將筆鋒用力一轉,劃破了紙頁上寫滿了二人的故事,香港一戰,人們全然忘卻了那些所謂“浪漫”的往事,這犀利的一筆甩出了點滴墨水,見到窗櫺上,浸破了那依舊上演着朦朧劇情的窗戶紙,這薄薄的.一層紙絮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對自私的情人沉溺於愛情而不顧國家安危,香港的淪陷,使流蘇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愛情”、富貴、身份,但並沒有使她的人格得到昇華,她依舊是她,即使她認爲她已是社會的上層人物,但她的思想依舊流轉那個別了一把生了銅鏽的鎖的腐舊屋舍內,她並沒有走出來。她悄悄地燃起一息燭光,牆上的影子依舊是柳原的,她夢寐以求的那個男人,她終於得到了,雖然是被香港戰亂影響後改變的柳原,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傾國傾城。

好一般生死契闊的傾城之戀!好一箇舊社會的殺手作家——張愛玲!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8

很少有特別吸引人的喜劇,因爲生活多數是悲劇,悲劇也更加刻骨銘心,喜劇的結局反而讓人覺得做作,不過在我看來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算是一個例外吧。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的。起初,男人和女人都愛自己多於愛別人,都是精明的人,知道沒有人可以許自己一個未來,只有自己和自己永遠在一起。就像流蘇說的:

“他愛她,這個毒辣的人,他愛她,然而他待她也不過如此。”

一直都覺得人類理智一點是應該的,動輒放棄一切,善始善終當然最好,若有一天曲終人散,怎麼對得起曾經那些龐大的犧牲呢。可是又不得不承認太理智真的'會錯過很多原本可以美好的東西。

他們是幸運的,這個城市的沉淪,成就了他們。驗證了柳原原本無心的一句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地被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塌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可不是麼,在這種關鍵時刻,顧不上理智的考慮問題,只是真實的做最原本的自己:原來大家都把自己藏得很深,原來大家都是感情動物。在這樣的亂世,經歷着這樣的傾城之戀,那一剎那的動情,足夠他們和諧的活個十年八年吧。

愛受了些苦,才變得銘心刻骨。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9

這是我第一次正式拜讀張愛玲女士的作品,我所閱讀的就是她的《傾城之戀》。在沒看張愛玲女士的任何作品之前,我就有聽過張愛玲女士的生前故事,聽說她是個感情豐富內斂,愛得太癡的女子;而她的作品更是不忿於世的,感情簡樸世俗。

但是當我看完張愛玲女士的《傾城之戀》之後,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衝擊我的地方,只是覺得生活本就是這般現實,她只不過不似大衆作者般用華辭修飾出讀者的烏托邦。她給我帶來的.是血淋淋的現實,其中夾帶着她細膩的情感。我可以否認我從這本書有學到什麼,但是它卻確確實實帶給我感動。在白流蘇在香港大飯店的舞廳跳舞的時候,有一段描寫範柳原從別人手裏接過白流,或許這段描寫對於別的讀者來說並不是非常觸動,但於我卻有小小的共鳴,我認爲這是暖心的舉動。同樣地,我也沒有感受到所謂的一剎那間一對平凡的夫妻感受到的一點真心,也許是我感情不夠投入,沒有體會到它裏面真真的細膩;也許我太年輕,沒有太多的情感經驗。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範柳原和白流蘇之間的曖昧不清和道德責任的束縛,再別無其它。我想也許等我再長大點,我就會明白其中奧妙。

張愛玲女士童年有點疼痛,以至於在作品裏看出了白流蘇是她的一種精神折訴。書中白流蘇個性多疑,對人從不輕易信任。讓人看了又是同情又是恨。

我想我還會讀第二遍第三遍第一百遍,有句話說的好,好書不怕多讀。而我想也許隨着人的成熟,終有一天我會讀出其中情感的微妙。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0

一個離了婚的女人,生活在封建的時代裏,那就是白流蘇。我覺得白流蘇是一個有現代精神的女性,在封建的大環境下,離了婚已實屬不得了,而白流蘇卻願意爲自己的未來,自己的愛情再放手一搏,相比之下其他深居簡出的大家閨秀門,即使離了婚,也不會如此。畢竟壓在他們身上的幾座大山不是說說就可以搬走的。

白流蘇和範柳原的相識相知很大程度上是拜白公館那些人所賜,若他們不是對流蘇冷嘲熱諷,而是對流蘇噓寒問暖,流蘇或許也就在家人的溫暖下緩緩癒合傷口直至成爲一個姿色全無的.的老女人,也就不可能和認識一個多金公子哥範柳原。而白流蘇又是一個愛情至上的人,即使他在白公館處於那麼尷尬的地位,卻依就沒有答應範柳原做他的情婦。骨子裏還是有一種清高的小姐模樣。直到最後,又到秋葉飄零時,流蘇才發現自己已經老了,歲月容不得他再拖,於是纔在一棟別墅里老老實實的當起了他範柳原的情婦,起碼,心裏還有一種依靠相伴。本以爲自己將這麼度過一生時,戰爭的突然爆發成就了流蘇和範柳原的婚姻,所以說,流蘇無疑是幸運的。愛情畢竟是短暫的,況且流蘇和範柳原之間的愛情不像是愛情,更像是一種惺惺相惜,所以唯有用婚姻,才能維繫彼此之間的關係。

在幾座大山的重重壓迫之下,白流蘇的愛情故事走的還算圓滿,缺多少夾雜着些許無奈之意。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1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不過是兩個有心理障礙的可憐人罷了。不敢再剖開心胸去愛,即便是愛了,還得步步爲營,玩心理戰術,玩文字遊戲,柳原被父母不正常的家庭壓制得不失去了組織家庭的信心,看不到家庭的吸引力和依賴性,也就失去了責任心。他在家庭之外。白流蘇是在家庭之中給觀衆演他們是如何對家庭失去信心,如何對家庭產生厭惡感。厭家實際上是厭世,對那樣的社會厭倦到底。

人生是舞臺,個人逃不脫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臺上遠遠眺望着,她不是導演,卻如同解說,用筆娓娓動聽地爲我們介紹過去的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裏的諸位角色,確切地說,亦或是審美,比如,她注重介紹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紹了帶有“原罪意識”的女性們是如何因襲了生理、心理的歷史陳跡,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識”中掙扎,墮落,沾沾自喜和陳陳相襲。她是在現代的屏幕上活現了—羣nv奴的羣像。於是張爰玲便遠遠有別於同時代的衆多女作家,她是—個不進入角色而在臺下做解說的觀衆。固然,觀衆也是一個角色,這是我們將要從她的“傳奇”生涯裏辨認的,但當時的張愛玲女士,以這種生態觀彼時的衆生,無疑將是清醒而又冷靜,因而也能真實富有歷史感地爲我們解讀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2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不過是兩個有心理障礙的可憐人罷了。不敢再剖開心胸去愛,即便是愛了,還得步步爲營,玩心理戰術,玩文字遊戲。柳原被父母不正常的家庭壓制得不失去了組織家庭的信心,看不到家庭的吸引力和依賴性,也就失去了責任心。他在家庭之外。白流蘇是在家庭之中給觀衆演他們是如何對家庭失去信心,如何對家庭產生厭惡感。厭家實際上是厭世,對那樣的社會厭倦到底。

人生是舞臺,個人逃不脫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臺上遠遠眺望着,她不是導演,卻如同解說,用筆娓娓動聽地爲我們介紹過去的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裏的諸位角色,確切地說,亦或是審美。比如,她注重介紹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紹了帶有“原罪意識”的女性們是如何因襲了生理、心理的歷史陳跡,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識”中掙扎,墮落,沾沾自喜和陳陳相襲。她是在現代的屏幕上活現了—羣女的'奴隸的羣像。於是張爰玲便遠遠有別於同時代的衆多女作家,她是—個不進入角色而在臺下做解說的觀衆。固然,觀衆也是一個角色,這是我們將要從她的“傳奇”生涯裏辨認的,但當時的張愛玲女士,以這種生態觀彼時的衆生,無疑將是清醒而又冷靜,因而也能真實富有歷史感地爲我們解讀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3

“上海爲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個小時,然而白公館裏說:“我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蘇在這樣的老鐘下,本也是安安靜靜過活的,可惜只過也過不去,於是只好傾城…我說,我向來景仰寫字的女子,因爲只有女子,才知道怎樣寫女子。或許雪芹是個例外,或者還有別的,但我依舊執拗地習慣從女人的文字中,去尋找屬於女人的靈魂,才氣,智慧,善良,包容,炫耀,做作…只有女人才懂女人矯情矜持的小伎倆,或是若即若離的小把戲,或是僅僅是滿足一下虛榮欲|望的小動作。男人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果決到不過是眨眼間,女人心裏已彎彎繞繞了不止九曲十環…

流蘇與範柳原的拉鋸戰,贏得是流蘇,贏得很險。如果不是那一次適時的轟炸,失之毫釐,謬的也就沒有了邊。流蘇心思細密,就算扔在大清後宮裏,也是個配的.上戲的角色—,可惜偏偏遇上一個耐得下性—子,陪她玩心理戰的人。也是幸運,如果沒有這個有意思的對手,流蘇這輩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麼有意思的事了。一輩子受點小氣,安心被老鐘敲打着,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場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連碧玉也沒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人的賭注,無關家國,都下在感情上了。

傾城之戀讀後感 篇14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不過是兩個有心理障礙的可憐人罷了,不敢再剖開心胸去愛,即便是愛了,還得步步爲營,玩心理戰術,玩文字遊戲。柳原被父母不正常的家庭壓制得不失去了組織家庭的信心,看不到家庭的吸引力和依賴性,也就失去了責任心。他們給觀衆演他們是如何對家庭失去信心,如何對家庭產生厭惡感。厭家實際上是厭世,對那樣的社會厭倦到底。

人生是舞臺,個人逃不脫要扮演其中的某個角色。張愛玲卻在這人生舞臺上遠遠眺望着,她不是導演,卻如同解說,用筆娓娓動聽地爲我們介紹過去的一場或正在進行的人生戲劇裏的諸位角色,確切地說,亦或是審美。比如,她注重介紹的是女性的角色。介紹了帶有“原罪意識”的女性們是如何因襲了生理、心理的'歷史陳跡,一代又一代在“原罪意識”中掙扎,墮落,沾沾自喜和陳陳相襲。她是在現代的屏幕上活現了一羣女/奴的羣像。於是張爰玲便遠遠有別於同時代的衆多女作家,她是一個不進入角色而在臺下做解說的觀衆。固然觀衆也是一個角色,這是我們將要從她的傳奇生涯裏辨認的,但當時的張愛玲女士,以這種生態觀彼時的衆生,無疑將是清醒而又冷靜,因而也能真實富有歷史感地爲我們解讀了一幕幕人生悲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