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朝花夕拾》讀後感集錦15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朝花夕拾》讀後感集錦15篇

《朝花夕拾》讀後感1

要說起魯迅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他的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這些具有時代意義,可稱得上偉大的作品。而《朝花夕拾》,一本回憶散文集,在這些頗負盛名的小說的光芒下就稍顯黯淡了。可我這一次我閱讀完這本散文集,卻有別樣震撼。

對於這本書的名稱,作者在小引裏這樣解釋:“帶露折花,色相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不能夠使他即刻幻化,專程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我從字面看,這個標題的意思就是,早晨的花,傍晚撿拾。早晨的花是指年輕時發生的事情,而傍晚來撿拾,就是說經歷過種種坎坷之後再回憶。而魯迅要“朝花夕拾”的原因,便要從他自己的闡述中理解。若是事情發生後馬上寫下來,這樣的文章是能完整地講述出事情的經過,細節清清楚楚,可這事情的意義,也許尚沒有顯現,使人無法體會。若是多年以後回憶這事情,也許很多細節已經模糊,可那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恰纔是最重要的部分。

全書薄薄的一本,不過一天就可看完的。然而還是有多處值得好好回味的。先生的文章,年少時只記得書本上的段落了,及至現在仍有吃力的所在,不過好在隨着年歲漸長,見識漸多,心境也沒有年少時的無知,而對先生的文章也會多一些原本不曾有的見解和學習了。我想這應該也是不再年輕的唯一好處了吧。

這讓我想起年輕時一無所作實在是讓人赧顏的事。人世間的紛繁蕪雜,一個人的卑微無謂還真的是轉瞬即過的。但是有回憶也固然是好的,如先生《小引》中所說: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爍罷。

走過了這麼多年的路,對事物的認識比年輕時透徹,這時再結合自己的經歷感受,也許才真正體味出了這事情的價值。這時再寫出的,定是情感更加豐富的文章。《朝花夕拾》給我的震撼就在於,那精煉的文字中透出的厚重的情感。

《朝花夕拾》讀後感2

讀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後,我得到了許多感悟。其中,給印象最深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寫了魯迅先生小時候在家後面的百草園玩耍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趣事,爲我們描繪了一個不一樣的魯迅。

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以爲魯迅先生的童年就只是像讀書、寫字、寫文章這樣沒有一點樂趣。可在讀了這篇文章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魯迅先生的童年也充滿了樂趣,而且比我的童年還要快樂。

百草園是魯迅家後面的一個長滿了各種植物的園子,魯迅先生小時候就在那兒玩耍。文章裏有這樣一句話:“有人說,何首烏是有像人形的根,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一塊根像人樣。”當我讀到這一句時,不禁笑了出來。原來,偉大的魯迅曾經也這麼天真,這麼幼稚,竟然會聽信別人開玩笑的話去拔何首烏,還因此弄壞了泥牆。看來,魯迅先生小時候也是個天真可愛的孩童啊!還有聽完故事後不敢看牆上、想得到蜈蚣的心情,不也和平常的小孩子一樣嗎?

不只是在百草園,還有三味書屋。在去三味書屋讀書之前,魯迅將自己不想去上學、不想離開百草園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蓮們!······”在剛到三味書屋讀書時,魯迅曾因爲問先生“怪哉”的事,惹先生不高興。魯迅知道不該問,卻還要去問,可見他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還有上課時趁着老師不注意偷偷描畫的舉動,也充滿了童真。可見,即使是偉人,在還是一個孩童時也是活潑可愛、好奇心強烈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先生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雖然現在已沒有了百草園、三味書屋那樣的地方,雖然現在的作業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但只要留心觀察,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我們的生活還是會變得多姿多彩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3

《朝花夕拾》的作者——魯迅,讓我想起小學時候的一篇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記得當時語文老師給我們介紹作者時,說他被譽爲“民族魂”,課文中說魯迅“碰壁”什麼的;那時我雖學完那篇課文,但對魯迅,以及他當時所處的社會完全是一知半解。

讀《朝花夕拾》之前,好像聽人說過魯迅的書是很深奧、難懂的,心裏暗忖讀起來可能會覺得無聊吧。剛開始讀時感到有些吃力,往往讀過去好幾行後,才發現其實都沒明白,便只好再從前面開始讀;但漸漸地——讀久了後,我發現《朝花夕拾》還是挺好看的!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章並沒有太多批判,而是魯迅兒時那天真爛漫的溫情回憶。讀書時,不禁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畫面:有着無限樂趣的百草園中,看見童年的魯迅和昆蟲們玩的不亦樂乎,接連不斷地拔起何首烏,在冬天下雪時捕鳥……我覺得魯迅的兒時是幸福快樂的,親近大自然,無憂無慮。《三味書屋》中魯迅正和同窗們偷偷溜出來一同在後院玩耍,靜悄悄的,時間久了,壽鏡吾先生便會大叫起來“人都到哪去了?!”當先生讀書入神時,同學們便會在下面做着各種各樣的遊戲,而此刻,小魯迅正專心致致的畫畫呢。可見,三味書屋的學習生活似乎不是作者情願的,但依然抑制不住孩子的爛漫純真的個性。

最讓我感到氣憤的一篇是《父親的病》,看着青年時的魯迅爲父親尋找極爲特別的藥引子而四處奔波,真是揪心啊!那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蟋蟀一對、敗鼓皮丸……這些所謂的名醫,是有多麼的貪婪、虛僞、草菅人命!他們不過是些貪圖錢財的騙子罷了!最終,魯迅的父親終究還是被這些庸醫治死了,這是魯迅埋在心裏的痛苦!

讀完後,才終於明白魯迅所說的“碰壁”是什麼,也才終於明白了當時的社會是怎樣的黑暗,才領悟了爲什麼稱他爲“偉大”,這個詞,他擔得起!

《朝花夕拾》讀後感4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爲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時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

從書卷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不經意間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許魯迅的文章真有什麼魔力吧,他用一個孩子處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鳴。

雖然在書塾讀書很煩悶,可是我覺得魯迅的小時候還是很歡樂的,看到這,總是能回想起小時候的趣事,在此刻看來,總覺得小時候無憂無慮,我多麼想再回到小時候,在體驗一下那小時候的事情,雖說此刻回想起小時候的,感到無聊,沒趣。但在小時候,是多麼值得回憶的事啊。

還記得那一次,我去鄉下玩,和小夥伴下水捉魚和蝦,雖說是個小溪,但還是令我恐懼,可是爲了面子,還是下去了。很快我就適應了在水裏和小夥伴一齊玩耍拿個小簍子捉魚捉蝦,我不會捉,看着小夥伴捉,看着看着我的手癢癢了,於是我也開始捉了,雖說不大會可是好歹我還捉上來了一兩條。我便沾沾自喜。我在水裏摸索一會,摸到一個長長的,滑滑的,我一想:不好我趕緊把捉的東西往岸上一甩,一看——啊啊啊!!!蛇啊!這是小夥伴圍了上來,打家討論來討論去,把它……嘿嘿!小夥伴拿着幾個小棍,把它挑來挑去,不讓它走。蛇不大我們便把它的頭壓住,然後生起一堆火,然後把它的尾巴放在火裏……

那次的經歷讓我記憶猶深。

教師也曾說過:僅有情感才能把文章變成有血有肉的。他的一切話語雖然平淡樸實,熾熱的情感卻展露無疑。他期望與大自然真正擁抱在一齊,憧憬在山水間流連,嚮往與小蟲子們打成一片的日子。讀着讀着,仿若年邁的老人頓時變成了一個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發着陽光般的氣息。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歡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後感5

魯迅先生的文章實在值得回味,反反覆覆的看才能大概瞭解其中滋味。曾經看過一篇關於先生的文章的評論,說先生的文是隻可瀏覽不能詳讀的,蓋因先生實在是個憂國憂民的革命文人吧,這等的境界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看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冊子中的第二篇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也是頗有些感觸的。

這篇文章,先生用深沉雋永的筆描寫了一個在先生家做工的女性,長媽媽。文章着重寫了先生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先生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先生對她的感情至深。

文章開篇介紹長媽媽的時候,鋪成直敘的寫了長媽媽名字的由來,人物的性格,甚至對於長媽媽那個“大”字形的睡姿也反覆提及。後面通過對於長媽媽的言語行爲,也給了讀者一個很直觀的概念,其實所謂長媽媽也就是那個時代下生活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一些陋習,但是也有敢於創新的可愛一面。

文章主體在於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認爲她有敬意,到她踩死了我的隱鼠,我對她全無敬意且稱呼她阿長,在最後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爲她給我買了《山海經》。整個感情的變化,體現了先生小時候的可愛,也顯示了勞動人民那個階級特有的可愛特質。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裏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先生用她的妙筆成功的繪出了長媽媽這個人物,而先生對長媽媽的感情也是文章的關鍵,文章的主體把握及最後對她的緬懷、祝福,都能說明感情很深。

先生筆下的長媽媽這樣一個形象,平凡中透着不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對底層人民的殘酷與不公。先生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用他的筆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那個純樸的年代。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是指魯迅先生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童年是發生的事。這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描寫無常的片段了。

這故事是魯迅童年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見到的無常的形象,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鬼。因看見母親因兒子去世而哭得天昏地暗心生憐憫之心將其“還陽半刻”卻被頂頭上司閻羅王重打四十大棒。也從無常也有老婆孩子看出無常富有人情味。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彈在當時那個豺狼當道的社會,是沒有公正可言的。所以,在舞臺上那個“鬼而人,理而情”直爽公正的無常形象頗受民衆喜愛,也許是一種心靈的慰籍吧,因爲公正的裁判只在陰間。因爲惡人得不到惡報,那些打着“正義”,“公理”名號的“正人君子”們便更加地肆無忌憚,民衆們是敢怒不敢言,倘若是說了“錯話”恐怕就要身首異處了。

在魯迅先生刻畫無常形象的同時,也包含着對那些“人格”不如“鬼格”的“正人君子”們辛辣的諷刺。在當時那個亂世,國家有難,魯迅先生因爲體弱多病,無法衝鋒陷陣,報效祖國,但這並不能阻擋他那強烈的愛國情懷,他義憤填膺,堅強地拿起筆與敵人戰鬥着。在他筆鋒下的文章,彷彿傾注了萬千老百姓的憤怒在對這個世界不公的控訴!祖國腐敗無能,洋人在我們的領土上趾高氣昂,欺壓百姓,就算撞了人也全是我們中國人的錯。每個中國人都義憤填膺,卻又不敢吭聲,只能仰天長嘆:“公理何在!”於是,那公正而富有人情味的無常便成了人們心靈的寄託。“公理”幾塊錢一斤?在魯迅先生那看似詼諧的話語中,字裏行間卻藏着一把尖銳的匕首向敵人刺去,向那所謂的“公正”刺去。對於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來說,這把“匕首”卻像一盞明燈,照亮心中無盡的黑暗,給他們帶來希望。正如龔自珍的詩句所述“九州生氣恃風雷”在那樣一個沒有公正可言的亂世,在神州大地上能挺直腰板的,也許只有風雨雷電了。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爲什麼呢?因爲人間的裁判若是公正,恐怕就得去陰間待着了。

回想起那屈辱的歷史,那不公的亂世,也許才能懂得今天平等、公正的難能可貴,當時“公理何在”的無奈。

《朝花夕拾》讀後感7

現在是全新的二十一世紀,物質基礎好起來了,但是生活中卻總是存在着小悲催:總看到一些同學會,有些已經是老闆,身穿大花衣,脖子總掛條金鍊子,有的還是平凡人等,黝黑的臉上顯出飽經風霜的痛苦,過早地讓開始頭髮微白。在同學會會面的時候,卻入彷彿是來自兩個世界的人而根本沒有同窗過,當老闆的趾高氣揚,而淪爲清潔工的同學自認身份卑微的,自然恭恭敬敬,好像時時刻刻低着頭在叫“老爺”。我是初入初中學校的學子,在衆多家長中,就有不少反差如此強烈的人羣,也經常在長輩“金錢論英雄式”的閒聊中得知一些人的境況,雖然不爲我所熟識,但這二等人之反差,尤其容易想象。也許這只是現代人言中的現實和江湖,但在我的眼裏總覺得像有一塊油污布,很不合適地擺放在一個富麗堂皇的居室之中。

沒錯,正是魯迅先生的筆下諸文,教會了我從另一個視角打開我的認知之門。開始讀先生的是關於閏土,他是魯迅年少時的朋友:“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寫的就是一幅圖,童年之圖!可是多年後,“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筆鋒急轉,恍如步入無比悲涼的境地。我比較願意去想象偉大的魯迅先生的無力感,社會何其寵大,而我們只是其中一個會動的軀體,在茫茫大海中,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一切的發生。

都說我們是時代的開創者,我想,不如我們就勇敢地拿出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有不平就要說出來,不必一定要在大講臺,哪怕是近在咫尺的距離,是正能量咱們就可以傳播。人本不分高低善惡,而是靠我們內心的想法改變自己,改變世界。魯迅精神的可貴就在於提醒了世人: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朝花夕拾》讀後感8

朝花夕拾,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翻開書,上面記錄着十篇關於回憶的散文。這些文字,着實帶着我在魯迅先生的記憶中走了一回,就像書上介紹的一樣,“雖已隨時光流逝而成‘夕拾’的朝花,但這‘朝花’依舊不失其絢麗馥郁。”

在文中,我彷彿可以見到那隻被童年時的魯迅所救養的小隱鼠、他心愛的《山海經》、保存着他美好回憶的百草園……在他的記憶之中穿行,雖已年隔久遠,卻不禁讓人去回想自已的童年。

因爲他父親生病,魯迅先生曾與兩位名醫周旋過一陣子。名醫開的藥方都很奇怪,藥引都需要自己去努力找尋。魯迅就這樣聽著名醫的吩咐,去尋藥引、尋藥丸 ……可是,他父親的病卻最終也沒有好起來,反而更加嚴重。後來他去仙台學醫,原本只是想救人間疾苦的……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那一段日子裏,他的老師——藤野先生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書中初次的描寫來看,藤野先生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他對魯迅這位中國留學生也是十分關心,他讓魯迅每星期把講義給他看,並且細心幫他改正,這樣默默的幫助持續了一個學期。他對魯迅的關心又是細緻入微的,因爲聽說中國人敬重鬼而擔心魯迅是否願意解剖……這是一位熱愛醫學,真心希望能夠去發揚醫學並且去醫治人們,治學嚴謹、正直誠懇、熱情關懷、毫無民族偏見的偉大的導師。

在我心中,魯迅先生一直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形象,所以,有一次,他憤慨了,當看到一影片中一個爲俄軍做偵探的中國人要槍斃,在一旁圍着的卻是一羣中國人,在周圍觀看的日本同學還高呼着“萬歲”,他心中的愛國思想、民族責任與使命被喚醒,決定棄醫從文,用文字去醫治國人。

讀了這幾篇散文後,既讓我感受到魯迅先生的童真的一面,又感受到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他是一位用筆去戰鬥的戰士,他正義、黑白分明,爲革命而奮鬥。在這裏,他用樸實、親切的筆調描繪着一個個人物,一件件事情,這些作品中顯示出來的回憶又迴應着當時的現實生活,留下我們去體會,去了解……他不愧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朝花夕拾》讀後感9

《朝花夕拾》這部作品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魯迅所寫的。《朝花夕拾》是作者從大腦裏挖出來的,大多都是凝練,穩重的筆法摘取那些深藏在內心深處的難忘的生活片段。

我最喜歡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片段中的第二段,這段話一開頭就運用了排比手法,用了一組連詞,如: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菜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了。這些自然而又逼真的景物描寫,讀起來彷彿身臨其境,彷彿碧綠的菜畦,高大的皂莢樹就在我們眼前,輕捷的叫天子在我們頭頂上盤旋。我還喜歡《藤野先生》這一片段中的第一段,例如: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卻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羣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這段話一開頭就運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動地把成朵成朵的櫻花比作緋紅的輕雲,而又從側面描寫出清朝留學生不學無術的醜態。總之,作者的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人物的獨特個性。

作者在行文中經常插入一些與文章內容有關的典故等,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使行文更有說服力。而且《朝花夕拾》這部作品不但手法犀利,入木三分,而且語言也與衆不同。作品的語言清新自然,樸實而又不失穩重,讀起來琅琅上口,親切感人,總能勾起人們對往事的留戀與回味······

我們以後也要與魯迅“同行”,爲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用自己的雙手寫出一篇篇優美而又蘊含哲理的美文,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去海邊採擷屬於自己的一朵浪花,爲太陽添上笑臉,爲藍天塗抹色彩。我們還要去天邊尋找屬於自己的偉大理想,併爲之努力奮鬥。

讓我們共讀《朝花夕拾》,在記憶中追尋,在記憶中探索······

《朝花夕拾》讀後感10

魯迅的文章有很多,《朝花夕拾》其實是原來在《莽文》發表的文章合在一起的散文集中。開篇10個故事,各個故事短小精悍,寫出了他的立意,從字裏行間透露出魯迅想要表達更深層次的東西。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用平凡又樸素的語言,記敘了他曾經在茶館認識範愛農的事,先抒發自己對他的憎惡,爲後文寫對他的親切友善作鋪墊。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十分到位,樸素卻又不失精練的語言,爲我們展現了魯迅先生對死國難者的同學們的一種同情,一種責任感。

範愛農作爲一個知識青年,他其實也有是有一份愛國的心的,但就是在長期的壓抑中,讓他們沒有辦法說出口,也不知道用什麼辦法。魯迅在文中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從初期的爭鋒相對,到兩人有共同的話題。

寫了閏土,阿長,父親和藤野先生,還寫了那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衍太太。魯迅在《朝花夕拾》的很多篇幅裏寫了兒時的種種,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但在寫童年生活時,還是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描寫。在《朝花夕拾》中,從各個不同階層的人反映出了他們不同態度,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以前看這類書比較少,難免有先入爲主的思想存在,想象爲一些形散而神不散的批判性小說,實際上也不全是,我還是喜歡《朝花夕拾》這種風格的小說。除了魯迅批判當時的舊社會現象外,有很多都是魯迅小時候的生活,真實的描寫了魯迅小時的情景。小說非常吸引人,也深受感動着,如今的社會,社會不平需要批判,但生活很多時候是要靠自己走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堅強的學習生活,在順境、逆境中找到自己道路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

《朝花夕拾》讀後感11

前幾天即將上中學的外甥女讓我給她找一本書《朝花夕拾》。從自己上小學,到中學,在上師範,直至走上工作崗位,魯迅的作品一直是老師推薦給學生的必讀書目。說實話,我只是在給兒子找這本書時大略地看了幾眼,平時還真沒看過這本書。外甥女一直沒來取,我就自己先讀了讀。

我第一次知道這本書原來叫 “舊事重提”,後來魯迅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說,這夕拾的朝花,已不僅僅是舊事,反倒是新事、喜事、傷心事。

《朝花夕拾》,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麼味?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什麼酸?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裏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裏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的童趣,一切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體味的親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進了甜美的童年故鄉。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敵是苦,阿長、父親的逝世是苦,永別的藤野先生是苦,跳進舊中國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脫,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魯迅,也苦出了這本在暴虐、陰暗、烏煙瘴氣中趟過的《朝花夕拾》。

辣。魯迅的本色。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其筆尖直指的人羣。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

鹹。淚水的味道。樸實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鹽分,染鹹的是回憶,濺起的是讀者深思的心靈。

《朝花夕拾》讀後感12

翻看舊的書籍,譜下新的筆錄。內心又一次受到歷史的撞擊,童年的美好也隨之輕輕跳躍。

《朝花夕拾》,一個交織着魯迅先生兒時到青年的快樂、悲傷、懷戀、憤恨的情感故事。樸實而感人的文字,濺起了每一個讀者深思的心靈。

書中,貓讓“我”厭惡至極;慢慢長大,“我”對社會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從二十四孝圖中,“我”看清了愚昧的封建孝道;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予了“我”最美好的回憶。

魯迅先生從自己親歷的生活中,讚美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他的童年生活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鋼琴”,一幅幅令人心馳神往、充滿童趣的畫面給作者留下了甜美的回憶。

似水流年,我們的童年也已悄然而逝,成爲了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常在離家最近的`那座古樸的老橋邊玩耍、嬉戲。在那個時候,老橋陪我們度過了美好、快樂的童年。

每天,我們都相約在老橋邊,手拉着手,趁着家長不注意,偷偷去橋邊的小店鋪買好吃的、好玩的,之後便在老橋邊盪鞦韆、玩翹翹板……在童年的世界裏,我們天真可愛,在那座刻滿滄桑的老橋旁,總會發出一羣孩子們竊竊私語的談話聲和那銀鈴般的笑聲,那些聲音,記錄着我們童年的溫馨、快樂。

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不快,留下了愉快的回憶。我總是時時惦記着家鄉的老橋。一到放假,縷縷牽掛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份自由、甜蜜的回憶!

那座家鄉的老橋,是凝固的音樂。那座老橋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見證着我們的童年,承載着我們的歡笑,它陪我們度過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

童年的美好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魯迅,一位令人敬仰的偉人,在他的筆下,我看見了一個耀眼的詞彙——童年,讓我們斟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嚐……

《朝花夕拾》讀後感13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書——《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寫的一本從童年到青年心歷路程的一本回憶性散文,共十篇。書中有回憶,有批判,有嘲笑,它使其中的韻味更加豐厚,而且顯示了魯迅關懷現實的一面,更展現了最真實的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生於一個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魯迅”是他第一次發表白話小說時的筆名。這一筆名根據魯迅自己陳述的理由有三點:其一,他的母親姓魯;其二,周與魯是同姓之國;其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童年時期的魯迅閱讀了大量的古書與古詩。在“三味書屋”裏,師從壽鏡吾先生。在此期間,他接觸了大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農民,爲魯迅後來的文學創作積累了大量素材。魯迅的少年時期,家道中落,魯迅通過切實的感受感到了社會的殘忍和冷酷。1902年,他東渡日本,在東京進了預備學校。

魯迅一生著述豐富,他的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阿長與<山海經>》等文章就寫於魯迅在廈門大學的時期。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封建社會下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她真誠善良,給魯迅買他心心念唸的《山海經》,是魯迅筆下一個溫暖善良的角色。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的形象似乎不近人情,強迫孩子背書,摧殘孩子的天性,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孩子的壓制。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時的一位老師,他正直熱忱,不歧視同學,熱心關注魯迅的學業,一直激勵着魯迅勇往直前。

《朝花夕拾》以平和,舒緩的筆調爲我們娓娓道來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師友的懷念,批判了當時黑暗迂腐的社會環境,給予了對現實的深切思考。從這些文章中透視着清末民初時期的生活畫面,瞭解了當時的社會面貌,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朝花夕拾》讀後感14

書中的十篇文章是魯迅"想從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的作品,題材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是魯迅對自己過去生活的憶寫,讀朝花夕拾有感600字。從這些描述中,呈現出魯迅情感的另外一面:對於童年生活的珍愛,對於坎坷人生的珍重,對於親情友情的珍視,對於鄉土之情的珍惜,它含蓄、自然、樸實的筆調背後充滿溫馨的柔情,蘊含着萬千情思,展示出一位有情有義的魯迅形象,令人百讀不厭。

我很喜歡其中的《阿長與〈山海經〉》,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本文真實地 反映了阿長的形象,魯迅筆下的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文化、粗俗、好事,而又熱心幫助孩子解決陰暗,心地善良。全文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的特點,文中關於阿長的形象都是通過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表現的。本文還寫了作者前後不同的心理變化,原來並不大佩服她,但在她給作者買來《山海經》後,作者發生新的敬意了。

最後,"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也表現了作者的情感。讀完此篇文章,不難發現,長媽媽這樣一個藝術典型形象,獨特而不平凡,而也揭示了封建社會比較黑暗、腐朽的事實。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愛心與同情,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每一個人。

巴金評價:"作者這樣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醜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朝花夕拾》讀後感15

《朝花夕拾》,正同於它另類的名字一樣,這本膾炙人口的鉅作,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裏寫下的。長大了,年老了,回味起童年的點點滴滴,心中還是會有當初的味道,想必還別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綻放的花朵在朝陽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嬌嫩,到了夕陽西下再將它摘去,雖沒有了清晨的那份嬌嫩,卻又因夕陽的映襯而平添了一縷風韻,令人浮想聯翩。

魯迅雖是一位作家,卻又是一個鄉下人,鄉下人卻又能像城裏的孩子一樣讀書。這樣便使他既沒有鄉下人的粗狂,又多了一份知書達理;既沒有城裏人的嬌氣,又多了一份大度氣派。他懷念兒時的童趣,懷念與小蟲子爲伍的歡樂。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魯迅的童年彷彿是在一首大自然的圓舞曲中度過的。趁大人們不注意,偷偷溜進書屋後的園子裏野玩,卻又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給召了回來,到書屋後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魯迅先生對三味書屋的評倫也就是枯燥無味吧。只有當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可以畫畫兒,漸漸的,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

讀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先生小時候有些竟與我相似,使心中產生共鳴,也許這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魔力吧!

自己的童年當然沒有魯迅先生的有趣,這兒並沒有百草園,更沒有蟲兒的相伴。只記得小時候最愛玩的就是橡膠泡泡。一支小牙膏裏裝着橡膠,擠出一個小球兒粘在吸管上,然後鼓起腮幫子用力吹,就形成了一個個透明的橡膠泡泡,它並不像普通泡泡那樣一戳就破,反而可以放在手上玩弄。很小的時候吹不動,就看着媽媽吹,長大了,便可以一個人趴在陽臺上吹了,即使腮幫子吹得痠疼,也繼續一個個吹下去。

讀《朝花夕拾》,品味魯迅童年的樂趣,不一樣的童年,一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