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5篇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學習中醫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5篇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

現在很多人學經典是帶着一種批評的眼光來學,覺得經典這也不科學,那也不科學,你比經典都高明瞭,那你還學什麼經典呢?你以一種牴觸的情緒,認爲經典過時了,那你怎麼學得進經典?所以,學經典這個態度很重要,你必須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後再思考怎麼按照經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這樣,經典才學得進,只有這樣,你纔會有收穫。經典經過了那麼長時間的考驗,那麼多人依靠經典成了名醫,你有什麼擔心呢?所以,對於經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這裏爲什麼要提出這個條件和素質呢?因爲它太重要了。不具備這個條件,經典的學習整個就成了障礙。記得在讀《本草綱目》的時候,談到白朮這一條時,李時珍引了張銳《雞峯備急方》的一則案例:"察見牙齒日長,漸至難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朮煎湯,漱服即愈。"大家看到這個案例,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呢?我想很多人會不相信。牙齒長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麼會越長越長,以致進食都困難呢?這太離譜了。即便有這個髓溢病,牙齒那麼堅硬的東西,怎麼用白朮漱漱口就能縮回去呢?簡直太不科學了。

但,我不這麼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後,再來思考它的道理。首先,這個病名很有意思。牙齒爲骨之餘,由腎所主。腎主骨生髓,骨與髓乃是異名同類的東西。牙齒日長,就好像是髓滿了在往外溢一樣,所以,叫做髓溢病。現在要考慮的是這個牙齒爲什麼會日漸長長?髓爲什麼會往外溢?這一定是約束骨、髓的這個系統出了問題。骨、髓由腎所主,腎爲水藏,故骨髓亦屬水類,明白了這層關係,就知道對骨、髓的約束功能是由土系統來完成的,這亦是前面所講的土克水。現在土系統出了問題,土虛了,當然就會發生水溢,當然就會發生髓溢。髓溢了,牙齒自然會日漸變長。這個道理明白了,用白朮來補土製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簡單的事了。這是我對髓溢病及其治療的思考過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雙跟都有骨刺,疼痛厲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腳來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難。我按常規的思路,用了補腎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沒有獲得明顯的療效。正在我感到進退兩難的時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這個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質增生,是由於骨鈣流失到骨面,思考中醫骨性贅生物所致。骨鈣流失形成骨性贅生物,這與髓溢有什麼差別呢?應該沒有差別。於是我如法炮製,用白朮煎湯,讓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鐘。出乎意料,不數日,痛即大減,足跟能夠落地,堅持近月,病即痊癒。上面這個例子給我的感受很深,什麼感受呢?就是對這個"信受奉行"的感受。對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纔有可能去進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對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麼會有以後的思考?沒有這些思考,就不會想到要用白朮來治療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這一步做好了,纔有可能爲今後的研究帶來機會。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絕了,一切的機會就沒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麼回事。因此,學習接受中醫經典著作,也是學習中醫必須具備的一個條件。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2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中醫美容的萌芽。逐漸發展到今天,已經趨於成熟,各種技能方法與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朝代的史書上或各種古代醫學書籍上都有較多的記載。我國生活美容和醫學美容相互促進發展,構成了中醫美容的悠久歷史。從遠古的最簡單的美容方法開始逐步摸索,前進取得了無法比擬的成就。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科技水平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醫美容有歷史悠久,時間豐富,對生活美容的介入,有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具有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等特點。有多種美容方法,如:食膳美容,鍼灸美容,推拿按摩美容,氣功美容等方法,可見中醫美容的多樣性。中醫美容還分爲多種臨牀學科,有皮膚美容,眼科美容,耳鼻咽喉科美容,內科美容等,可見中醫美容的兼容性。

學習了中醫美容,不僅對中醫的一些基礎理論有了初步瞭解,還掌握了一部分美學和美容學的知識。這不僅對今後的生活有幫助,而且對臨牀醫學的學習也開闢了一條新道路。中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中醫美容更是一門要求技術精湛的學科,學好中醫美容,會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以後還會學到中藥美容的知識,要求掌握的知識會更謹慎,精準。在這短短的半學期學習到的雖不深,但是已經激起了我的興趣,我會繼續努力,讓自己的水平更上一層樓。

1. 簡述中醫美容的歷史延革

2. 中醫美容方法有那些?

3. 請敘述兩味美容中藥的性味,攻效,主治,並結合臨牀實例談談自己的體會

4. 列舉瘦身常用穴位並說明其體表定位與操做方法

5. 如何理解中醫美容學的基本理論特色並舉例說明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3

數千年來,造福於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也爲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前中醫、中藥和鍼灸在大部分國家佔有一席之地,利用中醫理論和臨牀經驗研究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症漸成趨勢。

通過這次與沈紹功先生的交談以及對他的訪問,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中醫之路的曲折艱難,中醫發展的流長、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發揚傳承中醫精神的意志和決心。

沈紹功,男,漢族,1939年5月出生,繫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1963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系,畢業後一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腫瘤病房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中醫急診雜誌副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牀所特聘顧問。承擔並參與國家中醫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多項攻關課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老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受中醫薰陶,爲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切爲了臨牀,療效纔是硬道理”。他主張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反對死啃書本也反對沒有理論的盲目實踐,有理論、有實踐並能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才能稱得上是醫學家。

老注重醫學傳承,平等待人,他認爲中醫藥的生命力在基層。

多年來,他注重基層醫生特別是鄉村醫生的醫學教育培養,不辭辛苦,毫無保留的傳授沈氏家族積累的診療經驗,在業界得到肯定,受到廣大基層醫生的尊崇和愛戴。

二十多年來,我所走過的學醫道路,是艱苦的,曲折的。總起來有以下體會:

(一)要學好中醫,必須打好兩個基礎。首先是古文基礎,最低要求繁體字能認識,文言文能斷句。再就是中醫基礎,如《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白文要選讀,藥性、方歌、脈訣、經絡歌訣要熟讀,有了這兩個基礎,才能繼續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幾種好的參考書。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師教我讀古典醫着是不錯的,但是指導我看的參考書,只限於汪切庵、陳修園兩家,這就太侷限了。後來我在中醫大時所看的參考書,就使我的眼界開闊多了,因而獲益不少。

(三)要多跟幾個好的老師,因每個老師各有他的長處。比如,有的老師長於傷寒;有的老師長於溫病,有的長於雜病,有的長於婦科,有的長於兒科。根據各老師辨證用藥的特點,取其所長,爲我所用,這就大有好處。但這個條件如不具備,也可自學成材。

(四)學醫要有堅強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恆。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氣。在順利的時候,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學習,繼續前進。我在學醫過程中,學習情緒曾有幾次大的起落,教訓是很深刻的。

(五)在醫療作風方面,對同道不要貶低別人,擡高自己;對病人無論工人、農民、領導幹部,都要一視同仁,詳細診察,不得草率。有時病人情緒急躁,要求過高,也只能耐心說服,體諒病人。但也不能遷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財物,這是起碼的醫德。

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學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這個中醫情結深厚的學府而感到驕傲自豪,我更爲遇到這麼多醫學精湛的中醫老師而欣喜,我將在這片熱土中繼續揮灑激情,爲中醫大的明天,爲中醫學的未來繼續前行。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4

我是xxy醫院中醫科醫生,這次參加了中醫培訓,感悟非常多,下面是我的心得體會:

中醫學由於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思想——樸素唯物主義,並沿用至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說爲核心,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氣機升降爲主體,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爲外殼的理論體系,具有靈活多變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體概括能力。另外,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患者和中醫大夫之間的關係往往好於與西醫大夫之間的關係,甚至亦醫亦友。許多研究也證實,中醫傳統的診療模式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醫患關係。傳統中醫具有許多區別於西方醫學的特色,其理論形式反映出獨特的人文屬性。中醫學以其強烈的人文屬性成爲最能反映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

中醫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因爲中醫學“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醫學認爲“形氣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識形態、意念活動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產生影響。學習傳統文化,體悟自然之道,正是爲了修養心性,靜心體悟自然之道、中醫之理,以平靜純淨心行醫,方可能成爲醫德醫術均上的好中醫。

中醫理論源於生活實踐,在臨牀教學中要多聯繫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在病因病機教學中,可採取“取類比象”、“形象思維”的方法,結合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風、寒、暑、溼、燥、火的致病特點。如風邪致病特點,風的性質“動”→風邪致病特點(陽邪、善行、數變、百病之先導)→臨牀表現(動搖不定、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顫、拘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總之,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教學中應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強調理論聯繫實踐,課堂上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啓發學生髮散的、聯繫的、觸類旁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的最現實可行的思路,其中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方法還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西醫院校,要使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積極影響,爲學生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醫學思維互補、方法互參的優勢,促進我國醫學的創新和發展。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5

數年來的學習和臨牀,使我認識到,中醫和西醫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兩種醫學分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體系,對事物有着不同的認識角度和方法,也就是說中西醫產生於完全不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上,這就決定了中醫和西醫在認識疾病的視角和治療疾病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中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是什幺?就是易、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學說等,這些是先哲認識、解釋世間萬物存在、演變、消亡的理論體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方法論。古人讀書必讀四書五經,這五經裏面就有《易》(《詩》、《書》、《禮》、《易》、《春秋》)。在古代這些理論認識是毋庸置疑的真理,就像今天的數理化。

時過境遷,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現代醫學建立的基礎)已經成爲我們自幼在學校學習的認識事物的準則。中國古代哲學(科學)如易學之屬在現代人看來已經是一種“玄學”,甚至乾脆認爲是一種“僞科學”了,中醫隨之自然地讓人們覺得很“玄”了。

時下就連中醫學院的一些老師、學生都不信任中醫了,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其產生的原因,這裏暫不討論。問題是中醫是不是真的很“玄”呢?是不是就不科學呢?我想,關鍵是在於你能不能真正地認識中國古代科學(哲學),進而用這種思維來理解中醫。時刻用中醫的理法觀念來認識和治療疾病、不受現代醫學觀念的影響,是能否成爲真正的中醫生的基礎。中醫工作者必需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爲師者必不能授人以醫道之真諦而貽害無窮;爲學者必誤入歧途而流於半解,甚者對中醫失卻信心;若以爲醫必不能正確把握辨證施治之靈魂,其方藥亦不能合於理法矣!

我們必需清楚地認識到,用現代醫學的觀念來看中醫或許中醫很不“科學”;然而當我們用中醫的理法認識來審視西醫,其也並不完全“科學”。爲什幺呢?因爲中、西醫各脫胎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理法體系,各有各的認識角度和評價標準,用各自的標準去評價對方都是不恰當的,就像不能用籃球的規則來評判足球一樣。

長期的學習加上幾年完全獨立的臨牀工作,我對醫學的看法自然深入了很多。再次入學,對中醫的教育狀況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在初次入學時我很想學好西醫,覺得西醫學的很多東西是“很先進”的,所以花了很長時間閱讀西醫方面的書籍。西醫學知識的積累在臨牀上確實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因素,但是我經常感到西醫的東西在影響着我的中醫思維。我想很多在臨牀上工作的、能冷靜下來思考的中醫生都會有這種感覺。這是中醫生的悲哀,然而產生這種情況的根源是什幺呢?我想,也許是現行的體制特點。

雖然以後我亦將是一名中西醫結合工作者,但我一直有一個很極端的看法就是中醫生和西醫生的身份不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也就是現行的中西醫結合的體制特點(方式)要改變:一個人搞中醫就得單純搞中醫,不能同時搞西醫。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完全以西醫有關糖尿病的發病基理和治療手段爲標準,還有誰會認真的按中醫的理法辯證治療消渴病呢?那怎幺辦?很自然的,作爲一個臨牀醫生大家都會盡量充實治療糖尿病的西醫知識。這樣一來,我們的思維觀念完全改變了,精力也分散了,還談什幺繼承、發揚、創新?然而,目前中醫發展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真正的中醫生很少了,而真正搞中醫、鑽研經文的人就更少了,中醫的精華與真諦將有慢慢消亡的危險!現在連民衆都知道很多中醫院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掛中醫之名行西醫之實!這正是需要我們認真看待的問題。

中、西醫生的角色集中於一人,帶來的一大弊病就是西醫思維的影響。這種干擾往往自己不易覺察,它就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深處,而這種影響往往是致命的,正如前面所談到的,中西醫分屬於兩個完全獨立的理法系統,任何以西醫的觀念來處方用藥都會影響到作爲一箇中醫生的辯證施治思維。

我在這裏不是在鼓吹純而又純的中醫,而是指出,中醫的理法系統是完全有別於西醫的理論、治療觀念的,作爲中醫生決不可受到西醫觀念的誤導。在當前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在中醫辨證、治療過程中不受到西醫知識的影響呢?我想,最根本的辦法是加深對中醫知識的把握和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排除西醫知識產生的消極影響。

西醫的知識我們還是一樣要學的,這是當前的現實需要。中西醫在很多方面確實可以互補的,就像前面談到的糖尿病的治療,在控制血糖方面西醫有它很多優勢,胰島素的應用和製劑、給藥方式的改進(人工胰島不久必將面市)更是給不少糖尿病患者帶來莫大的福音,然而,目前不管是胰島素促泌劑、胰島素增敏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及胰島素都不是針對病因治療的藥物,按中醫的話說就是非治本的。然而中醫治療的出發點就是強調治本的(當然中醫“本”的概念不能等同於現代醫學的病因),在臨牀上通過中醫藥的辯證配合治療,不少患者的病情都會得到更好地控制,減少降糖藥、胰島素的用量、降低胰島素抵抗、減少急慢性併發症的產生,我想這都是大家所共知的,同時也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體現。

綜上所述,我是不反對中西醫結合的,只是希望這種結合不要變成“錯合”,不要“中不成西不就”。

目前中醫的教育基本是按現代的教育模式展開的,跟前人學習中醫的方式已經大不相同了。前人學醫講究師承、經典、臨牀,現在在校學生學習中醫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學西醫,甚至西醫的課程比中醫還要多,一些本屬於中醫的課程比如中醫兒科、中醫婦科、中醫眼科、中醫外科、中醫腫瘤等老師在課堂上講得更多的是西醫知識,而中醫方面的內容大多是一帶而過了。像中醫骨傷的治療,方法甚多,簡單有效,而在課堂上基本沒有涉及,已經完全西化了。這是一個讓人困惑的現象,中醫是不是真的沒得講呢?可現時在課堂上能對中醫的發病機制、治療特點進行深刻闡述的老師確實是很少了。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6

一、中醫特色凸顯,內涵豐富,療效明確

“自然堂”是省中醫院的一張特色名片,是針對亞健康人羣、疾病恢復期康復理療、防病保健的一個治未病中心。充滿中醫藥文化氛圍的展示大廳擺滿了各種藥茶藥酒,中醫外治器具,研發推出的一系列藥枕、督灸器,彰顯了深厚的中醫內涵,以各種花名命名的治療間裝修溫馨別緻,安靜整潔,各具特色,爲病人提供貼心的個體化服務。不僅僅在病房,他們把中醫特色服務延伸到門診,在門診設立專區,銷售研發的各種藥枕、藥用肚兜,香囊、灸盒、藥茶等,經濟效益社

會效益都得到提升。在風溼骨病科我們參觀了他們的中醫特色治療室,獨立的中藥燻蒸間有十間,還有十幾張理療牀,室內擺放了候診椅,由護士合理安排病人的治療時間,一臺可以同時滿足三位病人進行上下肢中藥燻蒸的儀器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儀器分設三個水槽,可以調節溫度和時間,據護士長介紹對那些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根據其辨證分型選擇不同的藥物進行燻蒸,療效很顯著。我們在參觀小兒康復病區時,觀看了蠟療操作的全過程,蠟療主要是以蠟爲介質,以熱療的方式發揮中藥效用,治療兒童肌肉攣縮、肌張力高有明顯效果,很受患兒家長歡迎。兒科的中醫特色在門診也有充分的體現,小兒推拿室、小兒灌腸室、小兒穴貼室分區管理,設有中醫基礎理論較深厚的專科護士進行辨證選穴治療,由於病人較多,需要提前預約,體現出中醫專科護士在臨牀中醫特色治療中的重要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另外心科的藥物罐、中藥定向透藥、耳穴壓豆、足浴推拿等,婦科的各種大小封包、氣壓肢體血液循環治療儀、盆底肌肉功能障礙治療儀,康復理療科的宮廷正骨手法,疼痛科的萬維注射止痛療法、弧刃針刀治療等都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拓展,很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二、注重學習型醫院建設,學術氣氛活躍

科間互動交流頻繁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參加了三次護理查房,查房時氣氛很活躍,每個護士都能針對病例說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對護理問題及措施進行補充,我們也積極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最深刻的體會就是通過這種學習形式不僅使大家對查房病例的相關知識有更全面的

瞭解,還由於不同科室人員的參與,拓寬了思路,以輻射性思維思考解決疾病治療護理中的疑惑。我們還很幸運的被邀請參加了醫務部組織的“主任沙龍”,沙龍活動時間都安排在中午,由承辦科室提供午餐,在45分鐘內對本科室發展及專業、先進診療技術、管理經驗等進行介紹,我們這次參加的是周圍血管科承辦的主任沙龍,沙龍結束時科室全體成員一起給大家演唱了改編版的歌曲“春天裏”,讓每個人在歡笑聲中對他們科室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們覺得他們對“主任沙龍”的主題詮釋的很好:主任沙龍是展示科室發展和專業水平的良好平臺;是學術交流和科室管理經驗互動的真誠紐帶;是各個科室間業務協調配合、共謀發展的穩固橋樑;是挖掘中醫寶庫、傳承名醫經驗和治學之道的有效途徑。制定嚴格簽到制度的各種業務學習,“西學中”培訓班,理論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提升醫務人員整體業務素質,鍛造出一支業務精、服務優的精品團隊。

三、管理規範,以人爲本

我們所到科室都有一個切身體會,那就是整潔安靜,窗明几淨,病房管理規範,即使有病人加牀也沒有鬧哄哄的感覺,護士基本不出病房,醫護配合、分工明確、細緻、敬業、和諧,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中醫傳承觀念強,中醫治療項目形成解決問題的常規,注重健康教育,病人對各種治療護理依從性強,這都得益於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的工作流程,各項制度措施抓鐵有痕的落到了實處。爲方便病人,在門診和病房樓都設有自動售貨機,門診還設立了atm取款機,可以24小時服務,營養餐廳配餐送餐服務,點滴處體現出服務品質。通過短短几天的“走學”經歷,開闊了眼界,轉變了理念,堅定了信心,提升了對中醫藥的認識,有些科室已經開始把學到的技術運用到了工作中。在回來後組織的座談中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收穫很大,收穫了寶貴的經驗,真誠的友情,只是由於時間短、任務重,有些內涵還沒有系統學習,我們“走學團”相約爭取下次再有機會相聚“走學”,爲我院的發展建設,爲我們共同的中醫事業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7

我是一名中醫大二在校生,一直以來我對中醫都有濃厚的愛好,尤其是學了兩年的專業課程,特殊想身臨其境的體驗中醫看病的全過程。

機會最終來了,經姑姑引薦,趁暑假假期,我懷揣着好奇心從xx來到xxxxx老師的診所學習。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抱着很大的勇氣與決心來到這裏。在我的腦海裏,跟診老師一般是鐵面無情,嚴肅冷漠的角色。恰恰相反,x老師是平易近人,幽默風趣的人,師母和爺爺奶奶都把我像家人一樣看待。在這裏我就像是個孩子,有家的味道。雖然讀了兩年基礎理論知識,但對於老師有時候講的也是雲裏霧裏,方劑學的300多首方子在學校背的累死要活覺得已經很了不起。而老師隨便講出一個沒聽過的方子,瞬間懵了,才覺得自己孤陋寡聞,才疏學淺。來了個病人如何望聞問切和辯證思路,理法方藥等等,老師還是熱情毫無保留的教我,漸漸地才覺得理論與臨牀假如不結合,永恆只會紙上談兵,不會應用,才默默感激不枉此行。

老師經常講辨證論治,切不可以對症下藥,而證纔是指導遣方用藥的根本,所謂“有其證,用其方。”原來抓藥也是一門學問,首先得會識別稱杆,其次如何拿稱,藥物稱重,和分量,講究高效無誤。在其過程中,我還可以親眼熟悉中藥,這和教科書上照片還是有所區別,更加深刻的領悟中藥的魅力,使我感受良多。

老師講了許多他行醫20多年的親身經歷告訴我,趁還年輕多讀經典和背誦方子,爲以後臨牀打下堅厚基礎。

中醫講究靈便變通,每病人的特點不一樣,因此儘管同一種病,也要因人而異,辨證施治。老師常說:“中醫是治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的病”。這就是中醫和西醫的差別,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調和陰陽,扶正祛邪,以人爲本,最終達到陰平陽祕。在我看來,中醫既奧祕,又科學。

中醫這條路要想走好,還得下苦功夫,任重而道遠,堅持到底,走好以後的每一步,以後一定把中醫理論知識學紮實,一步一個腳印,永恆保持一顆謙虛好學的心,努力做一個真正能幫患者解決痛苦的`好中醫。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8

4月25日,護理部組織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學習“中醫知識”,以“人人蔘與,共同提高”爲原則,以“學習中醫,用好中醫,爲人民羣衆健康服務”爲目的,旨在進一步夯實全院護士的中醫基礎,提高護理質量,促進醫院中醫內涵建設。

護士樑映慧針對現在人類面臨的四大健康憂患—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結構和精神情志,使人類身體素質下降、體質日益衰弱的問題,開展了中醫體質飲食養生的講解。主要內容有:瞭解什麼是中醫體質;如何判斷體質類型;通過調整飲食糾正體質的偏頗。內容非常貼近生活,護士們聽得津津入味,爲自己 健康學習的同時,也大概瞭解了精氣學說和陰陽學說,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中醫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和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學習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能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和增長知識,所以狠抓中醫知識,發揮中醫優勢是提高護理質量永遠不變的政策方針。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9

在開始進行大三學期的選修課的選擇時,我看到了中醫藥膳這門課程,便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它。其實最開始我選擇中醫藥膳課的原因是因爲我很愛吃,“民以食爲天”嘛。但當我真正開始上課之後,我更相信我做的選擇是正確的。

周儉老師爲我們講的都是一些易於製作的,貼近生活的藥膳方子,都是針對不同人羣的常見病而做的,使我學到了很多養生的方法,原來好身體是可以吃出來的。很多人以爲食療和藥膳是同樣內容、同樣目的的一門學科,因爲它們都是通過食物來調理機體,但是二者也有着不同之處。食療是以純食品爲原料,以保健爲目的的一種方式。而藥膳是以食品和藥品共同製作,主要目的是防病治病。可以說中醫藥膳學包含了藥膳和食療兩方面的內容,但更偏重於藥膳。中醫藥膳學注重調理,沒有峻藥猛藥,只要長時間堅持服用,一般都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隨着中醫藥膳越來越廣泛的影響人們的生活,目前社會上對中醫養生的關注度逐漸增加,各地都陸續出現了以藥膳爲主題的餐廳,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了藥膳這種防病治病的方式,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藥膳方子被研究出來,應用到更多人的生活中,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吃飯就達到治病、防病、養生的目的。

通過對中醫藥膳的學習,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補養生的食譜,現在我也能自己製作一些簡單的藥膳方子。以後我就可以針對自己和家人不同時候的不同需要進行不同的藥膳調配,可謂終身受益。但是藥膳方子也需要有一定的原則。藥膳方子一定不能犯中藥禁忌。既然藥膳是通過將藥材與食材相結合而達到治病、養生的目的,那麼就不能對人體有任何害處,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中的藥材互犯禁忌,那藥膳就不是治病的藥了,而是“致死”的藥!當然,這是最爲嚴重的後果,但如果藥物犯了禁忌,是一定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的,那麼你通過藥膳養生的目的就事與願違了。其次藥膳還一定要能夠平衡陰陽,因爲食用藥膳的目的就是要養生,如果一個藥膳方子不能平衡陰陽,那麼服食久了就會導致體質陰陽失調,這樣就得不償失了。藥膳的主要目的就在於將體質內有失偏頗的陰陽二氣通過食材的藥理作用進行調和,最終達到平衡的狀態。中醫藥膳的目的還在於調理臟腑、扶正祛邪,將藥材融入食物中,通過日常三餐,慢慢作用於患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患者體內的邪氣就會逐漸被食物中的藥材祛除,疾患也會慢慢的治癒。通常人們很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別人說吃了這個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沒有考慮是否適合自己。中醫藥膳要講究三因制宜,即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是說不同的人體的素質稟賦、體質強弱、性格類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樣,即使在同一人體,於一生中各個時期其體質及血氣盛衰也有所變化。

進行藥膳方子的製作時,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些情況,區別對待,採取最適宜的藥膳方案。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的人,其飲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態的人,其飲食宜忌也有差異。例如體胖的人多痰溼,適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體瘦的人多陰虛,血虧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陰生津的食物。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自然條件、人文情況均不一樣,因而人們的飲食習慣、體質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異。在選用藥膳方子的時候,也必須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應地選取適應當地特徵的藥材、食材。最後就是因時制宜,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整體,自然界有寒、熱、溫、涼四時不同的氣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們日常生活飲食要與氣候相適應,才能調養機體,健身防病。比如春天氣候漸暖,飲食既不能過溫,也不能過寒。當選擇平淡清補的食品,如蛋類、山藥、蘿蔔等。夏天氣候炎熱,人體水分蒸發過多,津液耗傷,消化功能減弱,加之貪食生冷,極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應減少肉食,宜選擇清熱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魚類、粥類、蔬菜、西瓜之類。秋天氣候漸涼而乾燥,人們胃腸功能經過夏天的耗損逐漸增強,但不宜過食葷腥油膩,防止胃腸負擔過重,應選擇平補生津潤燥之品,吃飯的時候配合乳製品、蛋類、梨、蘋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氣候寒冷,食宜溫補,增強禦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雞肉之類,適當佐些辛辣調味之品,但不能過多,以免生痰助熱。這些都是製作藥膳方子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黃帝內經》一書中說: 早在 20xx 多年以前, 《黃帝內經》一書中說:五穀爲養,五 “ 五畜爲益, 五菜爲充, 氣味合而食之, 以補精益氣。 ” 果爲助, 《神農本草經》收載了許 在古代,藥物和食物是分不開的, 多治病與養生皆宜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藥、 藥膳,古代稱爲“食療” 蓮米、核桃、龍眼、百合、蜂蜜等。 藥膳,古代稱爲“食療” 、 食治” 食補” “食治” “食補”等。我國著名醫藥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 、 孟詵、陳直、忽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曾對藥膳有過 , 論述。如孫思邈在《千金方》一書中設藥膳專篇《食治門》 “ ” 認爲: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忽 ,深刻地闡述了養生之道, 思慧曾著藥膳專著《飲膳正要》 特別是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係。陳直曾著老年保健專著《養 , “ 調而用之, 則倍勝於藥也。 老奉親書》 說:人若能知其食性,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0

上大學的第一節課,代課老師就給我們強調學習醫學不光是記住所有重點知識,臨牀實踐纔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所以先要學好基礎才能更好的結合臨牀,時光穿梭。已過了三個年頭了,而這學期學校爲我們安排了實習學習,我欣然的報了省中醫院,這也更好指導我們今後如何學習,是以後臨牀工作的奠基。

實習的第一天,心情都是那麼高漲,都早早的起來了,初到醫院,見到穿着白大褂的大夫,幻想着某一天治病的場景,不亦樂乎。醫院先給我們安排了半天的學習時間,老師給我們講了講一些醫院的制度以及實習要求及病理書寫好,感覺好難啊,使我更加認識了實習的重要性。我的第一個實習科室是鍼灸,回想鍼灸的發展,從原始的摸索,經過幾千年的臨牀實踐最終被國際認可,說明了其獨特的療效是關鍵,他不僅資源浪費少,材料還可以反覆使用,各自有各自的針,使某些疾病傳染大大降低。見效快更是他的專長,還好我們這學期學完,我想通過兩週的學習不僅使我能加強課本知識也可使我學習到未曾涉及的東西,比如操作手法等,每天早上甚至上班前我們就開始忙了,看着老師嫺熟的手法,以及針扎進去的針感傳導,感覺就是神,這也不愧爲我國醫學瑰寶。但是剛開始的好奇慢慢變的疑惑,感覺課本知識在臨牀所用甚少,所用的穴位也是每條經絡的重點穴位,感覺老師取穴也是局部取穴,偶爾才辯證取穴,每個老師對同一種病的取穴一樣但是效果卻不一樣,這也許就是經驗吧。

但是我堅信,只有把專業知識學好了才能更好結合臨牀。第二個科是藥房,雖然乾的活既髒又累,但是對每一味親自認識以及鑑別我想這也是我們之所有安排它的最終目的吧。第三個科室是內科腫瘤,雖然我不太喜歡這個科,但是還是仍然堅持,每天面對這些癌症患者,對我的感覺就是他們依然很堅強,沒有被病魔所嚇倒,他們的積極的人生觀也正不是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嗎?對這類癌症患者治療僅用西醫方面的藥物還是放化療我覺得不一定有很好的作用,但是通過中醫的辨證治療,加上中藥對病勢有很的控制,所以中西醫結合對某些病重確實有優勢,對於得癌症的有些人認爲大多是老年人,但是也有我們同齡人,甚至更小的,所以我們要愛惜生命。《黃寺內經》的第一篇就是關於如何養生才能防病,以所終壽命的,古人的於智慧感覺總是優我們,爲何我們不效仿呢?所以我們沒病時揮霍我們的身體,到病了卻無藥可用,無醫可醫。

兩個月的實習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有苦有喜,但總覺得我們得到了些東西是在學校沒有提及的。不管是專業知識還是社會人際關係之間,這是我們所必要學習,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立足於這個多壓現實。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1

海門市中醫院崗前培訓心得 本人在參加了七天多的醫院崗前培訓,認真汲取了多位院長和主任的指導教育後,獲益良多。短暫的培訓雖然結束了,可是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心得體會卻深深地影響了我,特別是對敬畏生命,關愛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醫者仁心,作爲醫務工作者就必須以爲患者服務爲己任,從點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爲一名醫務工作者,健康所繫,生命相托,是我們一生的信仰。而醫者仁心的內涵就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我們,應該時刻銘記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時刻銘記希波克拉底的錚錚誓言,時刻銘記白求恩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先賢們的聲音還在耳邊時時鳴響,我們已經奮起前進的腳步,向着新時代更高的目標前進。

“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羣衆滿意”的精神,閃爍着以人爲本,和諧社會的光芒,樹立了新時代救死扶傷、病人至上、熱情服務、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和職業道德。也正是“手持仁術,胸懷仁心,心繫患者”的新時代體現。醫者仁心要求我們改善服務態度、規範服務行爲、提高服務質量、增強服務水平,真正做到樂羣敬業、厚德懷仁,做維護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

當前我們中醫院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一年一個新臺階,我們忘不了醫院裏的中醫前輩們。是你們展現了中醫學術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傷的人格魅力;是你們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視醫院爲家,風裏來雨裏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爲醫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線,溫柔大方又能幹的護士天使們,不分天寒酷暑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用美麗的雙手塑造了那溫情感人的世界。我們忘不了每一位母親、妻子和女兒,你們任勞任怨,無私奉獻。舍小家保大家,時刻謹記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醫護人員肩上的責任。有時候,醫務工作者也會被推到醫患矛盾風口浪尖上,面對太多的不理解,充滿了無奈;有時候,也會因爲工作強度太大,不知不覺間變得煩躁和脆弱;有時候,也會因爲家人的抱怨和不滿,偷偷流下難受的淚水。但是,無奈過後,是你們不變的微笑;辛勞過後,是你們執着的堅持;淚水擦乾,依舊奮鬥在最前線。是你們爲醫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此真誠地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醫務工作者用實際行動,捍衛了“白衣天使”的光榮稱號,手持仁術,用過硬的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胸懷仁心,熱情周到的對待每一位患者;維護醫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爲人民服務,讓羣衆滿意。

回首以往,我們將深深銘記探索中求生存、求發展的奮鬥歷程;放眼未來,我們將迎難而上,讓紅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爲2015屆中醫院的新同志,應該跟上時代的節拍和步伐,以傳承創新精誠的氣魄,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現出我們別樣的風采。

懷着激動與自豪的心情,我很榮幸地成爲醫院隊伍中的一員。面對全醫院甚至全社會的期待,我們醫務工作者必須以十二分的精神來工作,以100分的滿足來上交這份生命的答卷。雖然崗前培訓時間很短,但是我從中學到的知識卻是終生受益的。我們會永遠謹記冰心老師的話,將“仁愛之心”肩負在左,同情之心擔當在右,走在生命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杖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2

7月,筆者有幸成爲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學術繼承人,師從中醫耳鼻咽喉科名家熊大經教授。回顧跟師學習經歷,感觸頗深。

領導重視,嚴格管理

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啓動以來,得到了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成都中醫藥大學等上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級領導經常現場檢查、督導師承工作,並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師承學習的日常管理,形成了導師和學生時間交叉、背靠背等等嚴格的階段與年終考覈機制。雖然管理考覈嚴格,但管理部門也爲我們創造了良好的跟師條件、跟師氛圍。

精於學術,勤于思考

在入師之前,筆者曾作爲博士研究生跟隨熊大經教授學習三年。但跟師學習則完全不同,其特點是使繼承人在整理、繼承老中醫藥專家的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中醫藥學術,使中醫藥學術得以傳承發揚。

筆者在老師的帶領下,反覆經歷“跟師臨牀實踐—中醫理論學習總結提高—獨立臨牀實踐”的過程,在反覆的臨牀歷練和體會總結中不斷提高、不斷進步,這一階段的學習是博士學習經歷的基礎上“擇一點而精”的昇華。筆者領悟到博士階段的學習重在“全而博”,師承的學習重在“精而深”。因此在跟師期間,筆者才能逐步學會帶着問題去思考、領悟老師的思路,進而融入自己的臨證思維當中。

言傳身教,體悟中醫

進入師承學習以來,老師爲人處事的點點滴滴、豁達開闊的胸襟、大醫精誠的醫德,都使筆者深刻地認識到,要想學好中醫,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做到“仁心、仁德、仁術”,這也是中醫學的核心精神。

老師經常告誡:“中醫是文化,需要感悟、需要思考、需要踐行。”筆者按老師的要求,重新學習《古文觀止》等著述,嘗試着從多方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學會了在提高自身文化底蘊的同時體悟和享受中醫之魅力。

在學習中,筆者還感受到,中醫同中國的其它傳統文化一樣,強調“大智慧,大胸襟”,是在不斷吸收、不斷融合、不斷髮展的。在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做一個純純粹粹的中醫人,不等於排斥其它醫學,只要是有用的、能促進中醫學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我們都應該吸收,但吸收絕不等於全盤接受,吸收的前提是不能動搖中醫的根本,而是應該以中醫的核心準則、基本理論去融合、運用這些新知識、新手段。

尊崇經典,融會貫通

尊崇經典、重視經典,是中醫教育的傳統,歷史上的中醫教育,不論是私人授徒,還是官辦學校,四大經典等醫學名著始終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材。師承學習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讀經典、誦經典”。在跟師期間,筆者發現“經典”和“臨牀”之間有一道很好的橋樑,那就是我們的指導老師,準確地說是指導老師的臨牀思維——運用經典理論分析老師臨牀思路,或透過老師的醫案可加深對經典條文的理解。

堅持臨證,保證質量

跟師期間,筆者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堅持每週3個半天的跟師臨牀學習和2個半天的獨立門診臨牀實踐及3個半天獨立病房臨牀實踐,邊學習、邊體會、邊應用,在臨牀中學習、體會、分析、總結老師的臨牀經驗。

論文的撰寫、心得收穫都離不開跟師臨牀實踐,只有靜下心來,踏踏實實跟師,纔能有所得。而且,跟師不僅僅是簡單的上門診、抄抄方,還必須在思路上緊跟老師,隨時比較老師處理和自己思考的不同之處,想到問題,隨時記錄,下來之後反覆揣摩,實在理不清頭緒時再請教老師,老師一點撥,頓覺茅塞大開。

(一)深究醫理,循序漸進

祖國醫學浩如煙海,必須持之以恆,勤奮苦讀,才能學到中醫的真髓。要從淺處起步,妙在淺而易知,從易處入門,從基礎開始,逐步由低向高、精、尖發展,要有計劃地學習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傷寒》、《金匱》、《溫病條辨》等,先是粗讀、泛讀,瞭解全貌,找出重點,然後更精細地將誦、釋、體會三者互用,深諳醫理,探求經旨,最後客觀地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施於臨牀,指導實踐。這種由淺入深,從源到流,呈階梯式遞增的學習方法,深爲任氏所推崇,他說:“循序漸進是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個不能違背的客觀規律,遵循一規律,則必有所獲,若反之則欲速而不達。”

(二)熟讀精思,妙識通圓

醫乃活人之術,學不熟何以知醫?術不精何以活人!故熟精,是對醫者最起碼的要求。任氏強調,醫者對醫理要博熟精深,對醫技要熟練精湛,運用要靈活、準確、精當,因此,要求我們要精勤不倦,深入鑽研,對中醫重要的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闢之處,要熟讀背誦,首先在“熟”字上下功夫,“熟能生巧”。只有熟,才能心領神會,窺其奧旨;只有熟,才能抓住要領,妙識通圓。不熟何以精思,不熟何以圓活!爲學之道必本于思,思索生智,才能應常變而法不窮,明其理而更顯其妙。

堅持讀書,虛心學習,字斟句酌,熟讀精思,醫理精熟,醫技精湛,我們是我們的追求,凡事要尊重科學,每於臨證之中,常根據實際病例,熟練準確地引經據典。如有一患者每夜發燒二小時許,歷經數醫,久治不愈。然任繼學診畢,曰:“此有瘀血。”並明確指出《醫林改錯》有記載,遂遣方投藥,一藥而癒。事後,經查閱,才深爲其準確無誤而驚歎。對中醫的重要理論和經典著作的精闢之處,已能熟練的成誦和正確的解釋,這只是登上了一個階梯,尚需進一步努力,刻苦鑽研,不斷強化,並強調堅持反思,總結規律,才能鞏固。他說:“讀書最忌不求甚解,博雜不精,隨學隨忘,不加總結。”他主張:溫故而知新。溫故就是逐句玩味,反覆研討,有所得輒記之,並驗之於臨牀,只有這樣,才能由熟而精,妙識圓通,有所創見,推陳出新。

(三)研究諸家,知常達變

要進一步開拓中醫理論的知識面,就要善於研究諸家,因此,要求我們博覽羣書,博採廣蓄,並細心揣摩,反覆研究,攝其精要,主張採衆家之長補自家之不足,取衆家之精華爲我所用。他說:“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研究諸家學術,不可因循守舊,要圓機活法,知常達變,師古而不泥古。

師古,是先學習,不可不知其說;不泥古,是重取捨,不可盡依其說,要明其理而活用其法以符真義。臨證最忌執一方而御百病,要守一法而應萬變。他對經方的研究造詣頗深。每臨證時,既能執持,又能方圓,十分重視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常用《傷寒論》的方劑,治療各種雜病,其中的小柴胡湯,原爲少陽和解之劑,但他加減化裁後,則用於治療胃脘痛、嘔吐、脅痛、心悸、不寐、咳嗽等各種內科雜證,均能取效。而烏雞白鳳丸是婦科之良藥,用於治療內科病,亦屢獲良效。研究諸家,要敢於質疑,勇於創新。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不懷疑不能見真理,所以,研究諸家之學說,要辨清是非,舍非從是,以求完善,這就告誡我們,讀書議論必詳審其所以然,而後精思熟慮,方能不被謬說所誤。因爲精通了醫理,詳審了衆家之短長,融匯剖析,取其精華,剔其謬誤,纔不囿於一家之見。其中對“腎風”的治療,運用內經“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原則,重用“千金鯉魚湯”治癒數十例。對急性中風的治療,更是獨樹一幟,完全採用中藥,療效可靠,飲譽全國;對於肝硬化腹水的治療,則用生瓦楞、生牡蠣各200克、生鱉甲50克、水紅花子50克,功專力宏,力起沉痾。用外治法於內科雜證,更獨具匠心。外治可補內治之不足,使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如各種頭痛者,外敷透頂止痛散;腹水者,用利尿膏敷於神闕穴;結核性腦膜炎則用呂祖一枝梅使其發泡;而膽脹者,用消痛外敷膏等,無一不效。

(四)涉獵廣泛,擇善而從

不僅要精於醫道,對其它學科的知識,也要有研究,用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指導自己的臨牀實踐,所以在臨證治病時,周密精實,主次有序,遣方用藥,靈活有效。

研究中醫學術,不僅要具備堅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高超的醫療技術,還要有廣泛的多學科的知識結構,才能開闊視野,啓迪思維。古人云:“善讀者,始乎博,終乎約。”所以,學習中醫,不僅要掌握書內的知識,更要了解書外的知識,他說:“往往書內難以解釋之處,卻被書外的知識給予點破,使之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人之所以有病,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多與氣象學,時間醫學,地理環境有關,與飲食方土,人情關係密切。因此,古醫家認爲,人體內環境的變化,同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天人合一,謂人體是一個小天地,這是很有道理的。許多資料表明,某些疾病發生的週期性和太陽活動週期在時序上,有某些一致性。例如:太陽活動期和太陽寧靜期,心血管疾病發作和猝死的例數相差懸殊,太陽色斑強烈爆發時,心血管病發作和猝死更爲頻繁,其它慢性疾病亦然。

(五)繼承總結,發揚光大

祖國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歷代醫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努力發掘,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對人類作出了貢獻。面對豐富的醫學遺產,只有繼承總結,才能發揚光大,繼承的途徑有二。

其一,是先學習,充實自己,然後是文獻醫籍的整理、研究,祖國醫學文獻醫籍,汗牛充棟,而歷代醫家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大多散見於各種醫籍文獻中,所以學習、研究、整理這些醫籍文獻,是繼承的關鍵,是提高的過程,也是發揚光大的前提。對醫籍文獻的整理,主要是對古醫籍的校正疏義和註釋,併發揮其學說,其代表醫家及其著作有:宋代林億《素問補註》、龐安時《難經解義》;元代滑壽《讀素問鈔》、《難經本義》;明代王九思《難經集註》,吳《內經吳注》,馬蒔《素問》、《靈樞》注證發微;清代張志聰《素問》、《靈樞》集註;現代《中風專輯》、《黃疸專輯》等。

其二,是理論研究要結合臨牀實際,理論是爲實踐服務的,實踐又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研究中醫理論,必須聯繫實際,總結提高,才能發揚光大。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歷代醫家承前啓後,在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內經》中提出:“有者求之,無者求之。”就是啓示後人,要善於研究繼承,要善於總結創新,發揚光大,從而豐富中醫理論,如《通俗傷寒論》、《疫痧草》及溼溫時疫治療法,乃至今人發表的新見解、新經驗,都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和實踐,是推動中醫發展的動力,其中包括認真學習總結當代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和臨牀經驗,將他們畢生之精華,總結繼承下來,傳播下去。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3

中西醫結合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既有中醫又有西醫的特殊國土上成長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醫學模式和醫療形式,是東西方文化和醫學科學技術相互激盪、相互交融、相互結合的典範,是中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交流融合的必然結果,是我國醫學的一大優勢和特色。中西醫結合的目的,就是充分運用現代醫學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和手段,研究和發展傳統中醫藥學,吸收中西醫之精華,豐富和推動我國醫學科學的發展,努力提高爲人民羣衆防病治病的服務水平。爲此我院開展了中醫學習班,以進一步學習體會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下是我的學習體會。

首先:中醫和西醫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的碰撞,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我應該改變觀點不能輕視中醫,從中醫的角度學習疾病的治療。學習中醫的系統理論和哲學思想,學習中醫的辨證施治。中醫有句話叫急則治標,緩則治本這就爲同一個病人被不同有大夫看開不同的藥有一個解釋,因爲不同的大夫他看問題的方面也是不一樣的,橫看成嶺側成峯嗎,互相標本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你認爲從本治,本治好則標就去了,而他則認爲先治標,標去以後再固本。其次:不同的大夫他的經歷、性格等都會使他偏好於某種藥,就是說對同一種病不同的大夫會用不同的藥,比如說有的人愛用桂、麻之類的解表藥,而有的人卻愛用其他的發汗藥,再比如說中醫可以治病,其它民族的中醫也可以治病的,像那個雲南白藥在止血方面就很有名的,這並不說在中醫裏就沒有止血的藥了。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能治好病人的病,那纔是最好的。

那麼怎樣學習中醫呢?學習中醫,就是讓我們認識我們的大自然,認識我們自身的身體,從而讓我們去融入大自然,尋求健康生存的養生之道,尋求疾病的治療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中醫,感受中醫。因爲學習中醫就是感受我們身邊的世界,學習中醫就是內視我們自身的身體。學習中醫,就是要培養一種返璞歸真,化繁爲簡的思路,不要被一些局部的、細小的症候所束縛,治病必求於本,培養了這種思維,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就會使我們的視野大爲開闊,不僅僅是學習中醫,學習養生,在工作生活俱多方面,都會變得輕鬆。

一、什麼是死的東西呢?就是人們常說的四大經典(內經、傷寒、金匱、本草),當然也包括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八綱、八法、治則、辨證論治等,中醫著作浩如煙海,中醫寶藏盡在其中,初學中醫的同學確實感到眼花繚亂,無從着手。我認爲首先要對中醫樹立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下決心把它學好。我年輕時抱負很大,想當書法家、文學家……,後來因頭上長滿疙瘩,本地醫生治療無效,才立志下決習學醫,於是對中醫涉獵成趣,迷上了中醫。我的世醫強調學習陰陽學說的重要性,他作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外國人吃東西需要什麼刀呀、叉呀”,我們中國人只要掌握好兩根筷子(左爲陽、右爲陰)保持平衡,什麼山珍海味,全部吃得乾淨利落。誠然,我在臨牀上每遇病症,總要辨別疾病的性質,是陽症抑或陰症,確實得心應手。比如《素問·調經論》說“陰虛則內熱”。一次我診治一個病人:高燒不退已兩月。各種抗生素(毒黴素、鏈黴素)都用上了,可是都不管用。病人夜熱早涼,盜汗、口乾舌紅,脈細數,認爲是“陰虛內熱”,以青蒿必甲湯加白薇,僅服三劑熱就退了。又治一陽萎病人,他服了淫羊霍、巴戟、肉蓯蓉、仙茅、鹿茸、熟地之類藥,效果不明顯,古代名醫張景嶽說:“善補陽者陰中求陽……,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後用六味地黃湯(補腎陰),加入淫羊霍、仙茅、鎖陽、湯超石(補腎陽)數劑而陽舉矣。記得當時我講了一個有趣的比喻:一次北方同志邀我作客,請我吃燒餅,邊吃邊以稀飯送下,烙餅(屬陽),稀飯(屬陰)不僅吃起來齒頻留香,而且吃了以後不覺口乾,十分適口,這叫做“水火相濟”吧。

死的東西,諸如古文、四大經典,藥性賦、湯頭歌、百症賦之類,必熟讀成誦,要反覆吟哦,日後方見其妙,當然理解與熟誦是不可偏廢的,必須把背誦與理解相結合,“苦讀必精思”,背誦有助於理解經-文,紮實地學好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是搞好臨牀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書背百遍,其義自見”書不熟則理不明,學醫最重要的是懂得醫理,醫理不明,臨症猶豫不決,只有把理、法、方、藥的一些基本問題背誦牢記,纔不致臨症茫然,背誦必須擇句擇段,如《內經》上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僅十個字就把疾病形成的虛實(虛症實症)的重要關鍵和發生疾病的決定因素明確地指出了。又如得神健康無病詩:“得神面色潤而明,目光精采語言清,神思不亂肌充實,呼吸調勻二便平”,概括了一個人健康無病的精神面貌;反之,就是病態。雷公藥性賦:前句:犀角解乎心熱,下句:羚羊清乎肺肝,藥性新編:前句:菊花逢枸杞,養肝明目多功。下句:桑葉得芝麻,除溼寬中可準。這一類賦體文章,都是偶句排比的,前一句背了,不難想出下一句來。君不見演員在臺上二重唱嘛,男的聲調鏗鏘和諧,女的抑揚有韻,令人聽了心臨神怡。至於背誦歌訣,除了要了解它的內容主治作用之外,還須抓住它的平仄韻律的特點,如當歸補血湯歌訣是:“血虛身熱有奇方,古有當歸補血湯,五倍黃芪歸一倍,真陰濡希主之陽”這首歌訣,是用“七陽”韻,是屬於平起平受的詩格,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第二句就一定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樣的歌訣就好背誦記憶了。

究竟背熟上面的死東西,在臨牀上有哪些指導意義呢?我在年輕時剛跟師臨症,卻遇上一個口眼唱斜病人,老師看完人問我針什麼穴位呢?我想了一下,玉龍歌有云:“口眼唱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喝左瀉右依師正,唱右瀉左莫令斜”,於是說針攢竹、四白、地倉、頰車、合谷,老師點頭稱是。

二、活的經驗:包括前人的經驗和自己通過臨牀實踐的經驗及某些採風的民間經驗。

(1)辨證論治的經驗:所謂辨證論治,簡單的說,就是認清疾病的性質和規律,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辨證求因、審因說治。比方說,一病人在臀部生瘡,瘡如雞蛋大,局部(紅、髒、熱、痛,舌質紅,苔蒲黃,脈滑數。根據這些症狀分析,屬於熱毒(病因)引起、立法上就宜清熱解毒佐以活血。處方以降痛活命湯加減。用銀花、當歸、黃芪、炮甲、皁角刺、牛膝等治療,療效頗好。

(2)方劑化裁的經驗:如本人用小柴胡湯治療各種感冒的經驗。方用柴胡12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薄荷(後下)8克,荊芥8克,蔓京子12克,桑枝15克,杏仁12克,桔梗12克,浙貝12克,滑石12克,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對於一般感冒,靈活加減,確實收到左宜右有之效。如外感風寒,加入桂枝、白芍;外感風熱,加入銀花、連翹;虛入感冒,加入黃芪、白朮、防風;按小柴胡湯爲解少腸的主方。柴胡透邪清熱,生薑和胃克嘔,均爲外藥,半夏和胃降逆,黃芩透邪清熱,都是降藥,黨蔘、甘草、大棗益氣和中,全方起到和解少陽,扶正祛邪的作用。

(3)重視書本以外的偏方驗方:有些病症統方治不好,某些偏方驗方確能解決問題。唐太宗李世民患痢疾,腹痛拉肚子,御醫以及不少名醫治療都沒見效,於是發佈詔令,說誰能治好太宗的病,將得到重賞,長安城裏有個民間醫生叫張寶莊看到詔令,送上單方一張,用牛乳煎蓽撥內服,太宗服後果然腹痛腹瀉很快就止住了。“一張偏方氣死名醫”哩!前些日子一位老大娘足腫很厲害,久治不愈,我開了防風30克,荊芥30克,艾葉30克,茯苓皮50克,煎水外洗,幾天功夫居然好了。我認爲一個大夫,知識面要廣,向名醫學習固然重要,向羣衆學習更不可忽視,要虛心求教。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醫學術流派很多,各個醫生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臨牀經驗和獨到之處,我們應當儘可能地吸收別人的經驗和長處,以補充自己空虛的大腦,不要驕傲自滿,治好一個小病就沾沾自喜,是學習上的攔路虎,葉天士十年間從師17人,故能成爲一代名醫。學習切忌帶有色眼鏡,不要認爲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就滿意,同主治醫生或普通大夫就皺眉,其實我穿是主任醫師的白大衣,可我的醫學細胞遠遠比不上主治大夫呢。

祖國醫籍文古意奧,因此加強古漢語的學習也很必要。中醫基礎理論及辨證方法多包含有辨證唯物的思想方法,所以還要加強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才能加深理解。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4

20xx年3月17至20xx年3月21日學習期間,我們從理論到操作實踐進行了強化學習。可以說,這期學習班起點高、模式新穎、效果良好。整個課程體系設計科學合理,既關注了當前中醫理論歷史,又關注了實踐的工作實際,既有前瞻的視野,又有豐富的案例分析。雖然本期學習班只有短短的5天時間,但我覺得感觸很多,收穫也很大。下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彙報一下個人的感受:

一、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

這次學習,我們完成了48學時的課程計劃,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及知名專家教授的授課,領略了名師的智慧和風采,老師們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知識淵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有獨到的分析和精闢的見解,他們精彩的講解不時閃爍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維理念不斷地受到新的衝擊,從而進一步理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解開了許多工作、學習、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寬了視野,開闊了眼界。正所謂:聆聽的是智者的聲音,感

悟的是中醫知識的力量;學到的是管理的精華。

二、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一是學習了很多中醫理論基礎知識,中醫經典在護理中的應用、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臨牀應用推廣等,科學的護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說,通過這次研修,切實地增長了管理知識,增強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二是學習了很多新穎的思維方法。如廣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楊連招的現代醫院護理管理的探討,這些新的思維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規和規律,又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直面現實困難,突破常規思路,創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問題迎刃而解,效率不斷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實際上,這些思維方式所閃現出的智慧,就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因此,我覺得這些新思路、新方法對實際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它使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心態更加自信,思路更加開闊,方法更加靈活。

三是學習了很多有效的溝通方法。醫患溝通在護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簡言之,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誤會,化解矛盾,摒棄隔閡,就是密切關係,求得諒解,增進感情,達成共識。但凡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不是善於溝通的好手。作爲護士長,一方面加強團隊內部管理,需要與護理成員溝通,良好的溝通,能夠使團隊成員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圖,能夠激大家的參與感和熱情,能夠引導團隊成員朝着共同的目標團結一致,發奮努力。另一方面創設團隊發展的良好環境,要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無論是要爭取領導的政策支持,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還是要贏得臨牀科室的大力幫助,這都需要重視溝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滿誠意,另一方面要善於尋找雙方的關注點、興奮點和共同點,促進工作的有效推進。

四是提升了個人修養。豐富的課程內容對提高個人的素養有莫大的幫助。

三、提高了認識,完善了自身

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這是我參加中醫學習班的重要心得體會之一。通過學習,不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過學習,還促進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論修養。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感覺到得自己的中醫理論水平和管理理論水平離工作實踐對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這不僅體現在自己學習的習慣上,沒有養成有計劃、有規律地學習理論知識的習慣,而且體現在自己的學習成效上,既沒有對各種理論做到大量涉獵,擴充知識面,又沒有精讀某種理論,融會貫通,更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因此,以後要在學習上更進一步加強,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在學習中提高、在學習中成長。

二是要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理論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概括提煉而成。專家們的工作經驗和理論成果,都是因爲他們不僅勇於實踐、不斷探索,而且是因爲他們善於總結,注重積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總結、提煉成功的經驗,使之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方法,並逐步成爲自身工作特色,不斷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業務水平。通過這次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要做好工作,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以適應現代社會醫療水平日新月異的發展,使醫院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能夠勇立潮頭,立於不敗之地。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15

爲進一步實施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發揮中醫藥在農村衛生工作的優勢與作用,推進中醫藥知識、中醫藥技術、中醫藥服務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促進我院對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項目等工作順利開展,xxxx年我院計劃將加大力度,繼續組織實施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培訓項目,全面提高我院醫師運用傳統中醫藥防病治病能力,基本達到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培養建設出一支紮根基層、服務羣衆、樂於奉獻、臨牀實踐技能較強、適才適用的(中醫)醫生隊伍。並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培訓體系,現特制定本工作計劃如下:

一、培訓組織管理

由我院科教科負責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的統一實施,加強培訓工作的組織管理、督查考覈;並組織省級中醫藥專家及桐鄉市中醫學會專家強化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的業務指導。按計劃具體實施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活動,結合開展的頭針、鈹針的應用,中草藥使用,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等工作,科學統籌基層中醫藥知識技能培訓活動,推進農村中醫藥工作深入發展、全面提高我院的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

二、培訓項目對象

培訓對象爲全院的在職醫師。xxxx年新招聘的醫生將參加下半年的培訓。

三、培訓內容要求

培訓內容分三塊:

一是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

二是國家中醫藥局編印的《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的內容;

三是海寧市中醫院推廣的適宜中醫藥技術項目;xxxx年培訓工作重點圍繞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鄉村醫生應知應會的中醫藥基礎知識,強化培訓中醫診療技能和適宜技術項目,達到學以致用要求,確保每個在編醫師均達到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的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基本要求。

四、培訓工作實施

培訓形式以講座和自學爲主,輔以集中輔導。根據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培訓要求,制訂培訓措施,4月底前將培訓活動計劃上報桐鄉市衛生局。培訓實施中嚴格自學考覈制度,全年不少於150學時;並在醫院集中安排輔導(每週4學時、共40學時)。12月15日前全面完成培訓任務。12月底由科教科組織對培訓人員進行抽考和檢查,並將培訓考覈結果列入每位醫生年度工作考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