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精】《老人與海》讀後感

【精】《老人與海》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人與海》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老人與海》讀後感

《老人與海》讀後感1

小說《老人與海》塑造了捕魚老人桑地亞哥這一硬漢形象,敘述了八十四天未捕到魚的他毅然踏入海洋,先後與十八英尺的大馬林魚和兇殘的鯊魚搏鬥,最終攜手大魚的骨架回港的故事。捕魚老人的形象可謂引起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共鳴,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但在我看來,引起人們共鳴的除了這些,還有老人身上時刻洋溢的幸福觀。

小說提到桑地亞哥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試想一個以捕魚爲生的漁夫卻八十四天空手而歸,沒捕到魚他吃什麼喝什麼,一個如此倔強的老人卻得天天接受別人的施捨,不僅是事業上的打擊,也是人格尊嚴難以接受的事情。可硬漢就是硬漢,永遠不會被打倒。他可以被大魚拖進大海,但他永遠不會鬆開抓着釣繩的手;他可以屈服於大魚付之一炬的困境,但他不會放棄任何搶救的機會;他可以第八十七天繼續空手而歸,但他不會在第八十八天棄掉漁船。這就是桑地亞哥的奮鬥觀,最好的概括還是文中的那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我們常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也是桑地亞哥一生的信仰。

桑地亞哥的幸福觀,也是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幸福觀,人活一世,再苦再累也總能發現些許幸福,無論困境逆境,幸運厄運,總能做到令自己滿意,有益於他人的事。幸福也不是錦衣玉食,榮華富貴,而是跌宕的生活裏最觸動心中柔軟部分的那份感動。

《老人與海》讀後感2

一片汪洋,一個老人,一艘小船,整整八十四的孤獨漂泊只爲等待奇蹟出現的那刻。

聖地亞哥,古巴的一位老漁夫,連續八十四天出海卻一無所獲。年輕漁夫嘲笑他,老年漁夫同情他,但老人還是像往常一樣每天做好十足的準備,早早出海,因爲他堅信“人能被毀滅,卻不能被打敗。”

第八十五天出海時,在廣袤無邊的大海上,聖地亞哥終於釣到了一條魚,還是一條約1500磅的馬林魚。

爲了捕獲這條馬林魚,聖地亞哥使出渾身解數,與它鬥智鬥勇,經過兩天兩夜的搏鬥,在快要放棄之際,他終於將這條大馬林魚殺死。

歸途中,馬林魚的血腥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鯊魚,老人與它們一次接一次地搏鬥、較量,最終老人帶着一架只有魚頭、魚尾的骨架回到了熟悉的海岸邊。

這,就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1952年,《老人與海》獲得普利策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爲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簡潔明瞭的故事梗概,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位勇於向命運抗爭、永不屈服的“硬漢”形象,讓其屹立在世界精神之林,神采奕奕,光輝永駐!

《老人與海》讀後感3

《老人與海》講述了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九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出海三天三夜,終於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在回港途中幾次被鯊魚襲擊,使捕到的魚只剩下頭尾和脊骨。這是一曲英雄主義的讚歌。

主人公老人聖地亞哥前十四天沒捕到一條魚,認爲“倒了血黴”,但他所追求的目的是絕不動搖的,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意志。因此他在後面的三天裏釣到大魚。而獨自與鯊魚的搏鬥更是十分艱難,這個老漁夫先用魚叉扎鯊魚,當魚叉被鯊魚拖走時,他又把刀綁在漿上扎,刀也被折斷了,最後只能用短棍和舵把與鯊魚搏鬥。用盡一切手段進行反擊,終於戰勝了兇猛的鯊魚。我感到想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就必須要有毅力,並且像這位老人一樣,善於使用身邊的工具,運用智慧。即使失敗了,也不要氣餒,堅持就會勝利。另外,老漁夫在浦到大魚後連遭鯊魚襲擊,也使我懂得當一個人獲得成功時,往往面臨更大的挑戰。當老人把魚綁在船邊時,看似勝利了,其實這樣會吸引更強大的敵人——鯊魚的襲擊。

在生活中同樣,當我們成功時,不能驕傲自滿,應該謙虛謹慎,勇於克服更大的困難,攀登新的高峯。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讀後感4

在這個星期裏,我們學習了一篇文章——《老人與海鷗》讀完以後,我有很深的感受。

本文主要講的是:一個生活並不富裕、已經駝背的老人,每天不坐公共汽車,而是每天步行二十里路,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爲了給海鷗送餐。老人每天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的褪了色。人少的時候,老人把餅乾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羣呼喚。立刻便有一羣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的乾乾淨淨。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像親人一樣。沒想到,十多天後:老人去世了。聽到這個消息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羣海鷗突然飛來,圍着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得不一樣,像是出了什麼大事。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讀了這篇文章,我懂得了動物也有感情,你幫助、保護了他,相反,它也會幫助、保護你。就像一個人慷慨的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幫助你的!

《老人與海》讀後感5

今天,我把《老人與海》這本書看完了,讓我知道了老人是一個不屈不撓的人。

在《老人與海》裏,我知道這本書講了:一位叫聖地亞哥的老漁夫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在遠離陸地的大海上遇到了一條大馬林魚。經過三天三夜耐力與毅力的較量,聖地亞哥終於殺死了那條大馬林魚。可他在返航的途中,卻遭到了鯊魚的襲擊,當他終於回到港口時,那條大馬林魚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光禿禿的脊骨了。

讀完了《老人與海》,我不禁想到:有一次,大課間我和老師選中的同學一起練長繩,只是我前面幾次都失誤了,趙禾佳和賈逸柯總是說我接不上,比賽時會給班級拖後腿。我一聽他們的話,我就好像心已經碎了!我哭了,那時,我想起老人與海里的老人那頑強拼搏的精神,我克服了心中的“絆腳石”還是堅持繼續去練跳繩。還有一次也是練長繩,徐好一不小心跳的時候摔了一跤,連鞋子也掉了一隻!可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一邊含着淚水,一邊跳着。在這裏,我又感受到《老人與海》中的老人那種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

在《老人與海》裏我知道了人不是爲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讀後感6

今天我閱讀完了《老人與海》這本世界名著,它是海明威先生所寫,還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

據說當《老人與海》第一次出現在美國雜誌上的'時候,這本雜誌便在48小時之內售罄,銷量達到10萬冊。隨即這部作品便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獎,兩年之後又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這本小說的故事很簡單,是根據一位古巴漁夫的真實經歷所改編,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僅憑書名猜測,以爲這是一位老人在海中航行時的旅行經歷。讀了之後才知道我的想法錯了,這本書寫的是一位老年漁夫在海中84天之後都沒有任何收穫一條魚都沒有捕捉到,但是卻沒有放棄,在第85天遇見了一條大魚的故事。

大魚的體型巨大老人沒有辦法一下子戰勝他,但是老人沒有放棄,他乘着小船在海上與大馬林魚戰鬥了三天三夜,最終才戰勝了這個巨大的對手。但是在他回城的途中卻又不幸地遇到了鯊魚的襲擊,鯊魚把老人辛苦捕捉的大馬林魚吃幹抹淨,只剩下了一副骨架,之後老人只能帶着這副骨架回了家。

看完書後,老人的堅強意志一直深深的留在我的腦海中,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生活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也會遇到很多困難和考驗,很多時候我們都想過要放棄、但是書中的老人生活的比我們還要困難很多,他卻一直沒有放棄。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纔是我們對待困境應有的態度,面對挑戰我們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才能獲得勝利。

《老人與海》讀後感7

一向想讀這本書<老人與海>,最終如願以嚐了。每每讀到這類外國的書,總覺得怪了點,但卻並非不是一種樂趣。但我覺得這本書讀得似乎比其他書更吃力些,硬着讓一個正興奮着的人靜下心來去讀一個老人3天的行程,似乎很困難。但它辦到了。

當我意識到是,已經看完了整本書(雖然很短)。我的不耐煩去了,只明白舒了口長長的氣,不知是因爲最終看完了此書,還是替老人順利回到家而開心。之後回想起來,我在吃力地啃咬下那些文字時,看到老人84天沒補到一條魚,心裏似乎籠着一大片茫茫的煙霧,看到老人爲了補大馬林魚而堅持了一天一夜,柔軟的沙發椅坐起來也讓人腰痠背痛,如坐鍼氈,看到老人吃生魚,既悲涼又不可思議,看到老人同鯊魚搏鬥,我似乎也拿起了棍子,看到老人童年的非洲的夢裏的獅子,彷彿在那夢中的不是他,而是我,倚着船欄,看着海岸高處凝望的獅子。

正如其他優秀的作品一樣,它給我帶來了深深的震撼,絕非來自文字的華美,而是心靈的,讓我對像所有其他讀者一樣都不能不產生這樣的感情:尊敬。如果一個人有老人的堅持,這樣堅強而透徹的,質樸而樂觀的,高尚的心,無論是在一個普通漁夫的身上,抑或是農民,醫生,工人,等等,我都要義無返顧地堅持着一情感。直至某一天,我也能得到這樣的心,即便僅有一半也足夠用了。

以此書此文,激勵高一時的自我,不忘堅持,永遠樂觀!

《老人與海》讀後感8

“他消瘦憔悴,頸脖上有很深的皺紋。腮幫上還有許多褐斑。”這是《老人與海》中的主人翁——聖地亞哥。作者海明威將他刻畫的如此普通,而我讀後卻受益匪淺。

他以捕魚爲生,有一次卻連着84天1條魚也沒撈到,在堅定的信念和高超的藝術幫助下,他獨自釣到了一條重達1000多磅的魚。但終究沒有這麼平坦的道路。在歸途中,被綁在小船上的魚被鯊魚頻頻搶食,回到魚港時之剩下一條空空的脊椎。

更加可貴的、令人驚訝的是,他在用自己心血凝成的勞動成果完全喪盡的情形下,還樂觀地說要造一個堅實的鐵矛頭,用它們去對付那些敗類。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想:學習中如果遇到像鯊魚偷吃魚肉這樣的干擾時,我們有該怎麼辦呢?古人云:“前車之撤,後車之鑑。”在這緊急時刻的交叉路口上,我們難道不應該像聖地亞哥那樣戰勝自我嗎?

就好比生活中的我們,只要我們把多餘的時間都利用在學習上,就能在考試時獲得好成績。反之,則爲差生。生活中沒有平坦的大道,我們也應該像聖地亞哥那樣,不能滿足於現狀,應該努力向上,做任何事情都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不怕,迎難而上,絕不能半途而廢。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老人與海》讀後感9

這學期,我讀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第一遍沒怎麼讀懂,後來又讀了一遍,才明白了一些道理。

《老人與海》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可是他堅持不懈,終於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大馬林魚將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回來的途中他還遭到鯊魚的襲擊,老人用了許多辦法來反擊。最後大魚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看了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位普通而又可敬的老人使我深深地懂得了:做人不應該被任何困難所打倒,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各種困難作鬥爭。

以前,我做什麼事只要有一點不順利,就會退縮,有時還會說上幾句垂頭喪氣的話。在學習上也是這樣,每次遇到難題或考試考不好時就沒有了信心,認爲自己頭腦太笨,學不上了。在《老人與海》中,老人與鯊魚搏鬥,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就把小刀綁在槳把上。刀子折斷了,他就用短棍。短棍也丟掉了,他就用舵把。這種充滿信心、鍥而不捨的精神,多值得我學習啊!

自從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學習上不再因爲一兩次不順利而失去信心,而是主動去找難題做,考試是越考不好,就越要努力,爭取下次考好。

《老人與海》這本書不但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還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更讓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都不會再退縮。相反,我會勇敢地去面對,想方設法去克服困難。

《老人與海》讀後感10

“不過我得記住一點,人不是爲失敗而生的。”他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句話,出自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小說《老人與海》,它讓我願意多讀一點書,瞭解並學習更多的人生哲理,在成長的路上追尋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在評價《老人與海》這本書時,都認爲它寫的是一位老人,實際上展現的卻是整個世界,《老人與海》給我的印象。不僅僅是大量優美的景物,更讓我學會很多有關生命的意義。

文章主要寫了一名叫聖地亞哥的老人,在出海84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之後,他仍不肯認輸。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再次出海,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長十八尺,體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可是老人遇到返航的重重困難,先是大馬林魚的掙扎,後又與鯊魚搏鬥。面對艱難,聖地亞哥沒有放棄他對生活的希望,他欣賞早晨的第一縷陽光,自己給自己打氣。就像書中所說:“等待也是種信念,海的愛太深,時間太淺,秋天的夜凋零在浸天落葉裏面,泛黃世界一點一點隨風而漸遠。”他堅持,他等待,他不放棄,最終,老人還是難逃大馬林魚被吃光的命運。他筋疲力盡地挽回一副巨大的角骨頭,回到家躺在牀上,從夢中追尋往昔美好歲月。

老人與海的故事給我以很深的思考。他五次鬥爭,先後打敗了鯨鯊,星鯊,成羣的鯊魚,可老人卻未被打倒。作爲一個青年,我們也應該有堅韌不拔的品格,努力去爭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會成功,努力後不一定能獲得,但自己盡力之後,仍舊會十分釋然。

《老人與海》讀後感11

讀完《老人與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僅有堅持不懈奮鬥的人才會嚐到勝利的果實。寒假我讀了《老人與海》,我被書中精彩的故事情節而吸引,被老人不折不撓的鬥爭精神而感動。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了古巴的一個名叫桑地亞哥的老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中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最終把大魚刺死,拴在船頭。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結果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終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

老人拼命地同大馬林魚和鯊魚羣搏鬥,雖然最終所獲的只是魚骨,但他體驗到了鬥爭的歡樂和勝利的喜悅。這種歡樂僅有盡力奮鬥的人才能體會到。最令人驚歎的是他與魚鬥爭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超常毅力和勇氣。他不向困難屈服的精神閃閃發光,值得我們學習。

老人說過:“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能夠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一帆風順,當碰到困難時,必須不能被困難壓倒。與困難作鬥爭的過程是艱難的,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需要堅持再堅持。同樣戰勝困難後的喜悅也是不可言喻的。就像風雨過後的彩虹那樣絢爛,夏日的星空那樣璀璨。

《老人與海》讀後感12

寒假裏,我讀了《老人與海》這本書,書中似乎只講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我認爲故事裏蘊含着深刻的道理,就是人們常說的小故事大道理。

書中寫到,老漁夫每天獨自駕着小船出海捕魚,一連84天都毫無收穫,但他並不生氣,第85天照樣信心滿滿再次出海,這次與平時不大相同,一隻十八英尺長的大馬林魚咬鉤了,這條魚的力量非常大,它拖着小船整整漂流了三天三夜,老人在這三天三夜中經歷了艱難考驗,激起了老人和魚搏鬥的信心與決心,同時老人也對這條大魚的堅持和勇敢充滿了讚美與尊敬。經過三天三夜的搏鬥,老人終於戰勝了大魚,並把它綁在了船頭.然而在返航時卻不幸遇上了鯊魚,筋疲力盡的老人用盡全力與鯊魚時行了搏鬥,但那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咬得只剩下空空的骨架.老人歷經一翻艱辛,最後拖回家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可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讚賞。

讀到這裏,我很佩服老人的信心和決心和毅力,前84天沒有打到魚,但老人仍然堅持打魚,換做是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特別是後來和鯊魚三天三夜的搏鬥,更是要具有常人無法具備的勇敢與堅持。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個就是人不是生來就會被打敗的;另一個是人可以毀滅,卻不能挫敗.這也是老人的真實寫照。

《老人與海》讀後感13

當我翻開《老人與海》的第一頁時,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條大鯊魚,一條大馬林魚,一個男孩和一個老人,塑造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其實是蘊含深刻哲理的故事。

故事講述了一個叫做“聖地亞哥”的老人在海上苦苦“奮戰”了84天,終究沒有釣到魚。他經常被同行冷嘲熱諷,但他從來都沒有灰心,僅僅靠着他那簡陋的器具,在海上搏鬥了三天,終於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在回家的海域上遇到了數條大鯊魚,他馬上冷靜下來,憑藉着他從小捕魚的經驗,用刀子刺穿了鯊魚的骨頭,將那些可惡的壞傢伙置於死地。但老人也付出了代價:他的大馬林魚被鯊魚們啃得只剩下魚頭、魚尾和骨架了。

“勇敢者是不會被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但永遠打不垮他。”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裏。雖然老人躲不過海明威筆下寫的災難,但是他勇敢的面對了這些災難。人類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他們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老人在海上經歷了84次失敗,但他都沒有放棄捕魚。我非常敬佩老人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他這種精神,換來了應有的報酬——大馬林魚。

而在生活中的我,可不像老人那樣毅力十足。有一次,我考試考砸了,非常傷心。媽媽就讓我看看《老人與海》這本書,希望我能從中學習老人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看完以後,我又鼓起勇氣,充滿力量,決定以後要繼續努力,查漏補缺,爭取考出好成績。

《老人與海》讀後感14

《老人與海鷗》講了一個真實的感人故事:昆明的一位老人每到冬天就會去公園給海鷗送食,當老人死後,他的遺像放到喂海鷗的地方時,海鷗自發爲老人送行、守靈。

”動物也懂得情“是我讀了《老人與海鷗》的第一點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一點感受。在文中,老人去世後,海鷗竟自發爲老人守靈,這是多麼感人啊! 在一些人眼中,動物就是不懂得”情“的傻瓜,根本不懂得什麼是親情,什麼是友情。但這個故事卻清楚都讓我們明白動物也懂得情。

我還有一點感受——如果人人都像老人對待海鷗一樣對待動物,將動物當做自己的親人、自己生命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這世間就不會有這麼多動物瀕臨滅絕了。

讀完這篇課文以後,我還非常的敬佩老人,老人的生活費本就不多,老人卻拿出三分之二的錢來買餅乾來喂海鷗。他給海鷗買四元二角一斤的餅乾,而他自己最貴的奢侈品卻是不到五角的香菸,他的衣服、布包、塑料袋全都褪了色。老人捨得給海鷗買這買那,卻一件新衣裳也不給自己買,真是偉大啊!

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位平凡而偉大的老人。

《老人與海》讀後感15

最近我讀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位名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和一個孩子一起出海捕魚,但他連續八十四天都沒打到魚。孩子的父母嫌他“背運”,讓孩子跟了另一條船。到第八十五天時,老人才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一條比他的船還長的大魚。它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兩天兩夜經歷了巨大的艱難考驗,終於用魚叉把大魚刺死了。老人把大魚綁在小船上。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的連翻攻擊,老人用木棒、小刀、舵等一切能夠用來攻擊的東西趕走了鯊魚,卻依舊未能保住大魚。最後,老人帶回家的只是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

讀完這個故事,我立刻被老人的不屈不撓給打動了。是啊,老人明明知道對手實力很強,但他沒有絲毫退縮,而是迎面而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與對手做鬥爭。正因爲有了這種不畏困難的精神,老漁夫才獲得了這場生死較量的勝利。

儘管老人最終並沒有將大馬林魚安全地帶回家,不是最後的勝利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老人難道就不是一個令人崇敬的勝利者嗎?在暗潮洶涌的海面上,冷冷的海風夾雜着濃烈的血腥味,也許這纔是人真正害怕的,但老人至始至終,都沒有向大海,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他在精神上取得了雖敗猶榮的勝利。唯有不屈的靈魂,才能與大海對抗,與命運對抗,這纔是真正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