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高爾基《童年》的讀書心得800字

高爾基《童年》的讀書心得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高爾基按照自己的生活寫下了《童年》這本書。下面是由本站網爲大家整理的讀書心得,一起來看看吧。

高爾基《童年》的讀書心得800字

  高爾基《童年》的讀書心得1:

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午後,我翻開了這本厚厚的文學名著。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讀着,讀着,我被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爲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擡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常常爲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爲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爲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我們可以在安靜的教室裏認真地學習,可以到書屋看看各類書籍,汲取文學的營養……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裏,被甜水泡着,被金燦燦的錢堆着……我們是多麼幸福呀!

但擁有這些,我們並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爲,在我們眼裏,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啊。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後,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珍惜。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爲長輩着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爲了實現我的夢,實現偉大祖國的中國夢,努力奮鬥吧--讓自己的童年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高爾基《童年》的讀書心得2:

《童年》這本書使克西姆·高爾基舉世聞名。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十分痛苦:四歲喪父,弟弟也隨即離去,來到外祖父家,舅舅們打架,外祖父也打他。這樣的生活,不是常人能夠忍受的。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爲了一些小事情吵架,鬥毆。但他也有善良的外祖母,教他做一個不像其他家人一樣醜惡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生活是黑暗的,我們卻生活得十分美好。我們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曾想:是誰給了我們這樣美好的生活?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彩色的,對於阿廖沙來說,我們的生活是極度的奢侈。我們沒有經歷過那種悲痛,當然不能明白,理解阿廖沙小時候的那種悲痛。那時候的人的心是自私的,爲己不爲人,什麼可怕的事情,不是因爲個人的自私而產生的嗎?

阿廖沙還遇到過一些奇怪的人:搬進新房的幾個門客,隔壁三個少爺等等。阿廖沙也從他們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們現在就是家裏的皇帝、千金、太歲。沒有見過世面,沒有走上社會。不知天高地厚,不分青紅皁白,不能明辨是非。我們一定要學會堅強,學好知識,紮實本領,立下志向,爲人民服務,爲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現在的世界,太黑暗了,我們渴望光明,高爾基的童年是悲慘的,其實我們也一樣,我們生活在冷嘲熱諷的時代,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很多,但我們無法阻止,只能冷眼旁觀。這些不法分子並不是平常那樣謀財害命的人,而是比這種人更加厲害的,精神上意志上的摧殘。

我們的童年雖是快樂的,美麗的,燦爛的,多彩的,但同時也是黑暗的。爲什麼呢?小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越發的覺得,我們自己的壓力太大了,我們所承受的痛苦是旁人所不能承受的。

成績差的同學往往遭到冷遇和白眼,我認爲這是個不公平的時代,同學們本來相處很融洽,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老師。老師對那些成績差的同學冷言冷語,漠不關心,同學們個個傾向於老師,於是這種人在他們眼裏便成了眼中釘,我並不明白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

這是個不公平的時代,我們生活在黑暗之中,但我希望我們生活的時代能早日迎來光明。

  高爾基《童年》的讀書心得3:

無疑這是一部十分悲慘的小說。托爾斯泰在第一次和高爾基會面時,熱淚滂沱地對他說,你的童年本可以使你成爲一個惡人,而你卻成了一個作家。

我可以想見多年前高爾基是如何在一個個深夜埋首寫下一段段文字,寫寫想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爲基礎,而在闔上最後一頁時,他瞥了一眼書中的主人公,阿廖沙。

外祖父的上帝

世界從來都是不公平的,所以在童年時期,阿廖沙面臨着艱鉅的生活。

我毫不懷疑苦難是其中最豐富的調味品,毒打、鞭抽,他以一個瘦弱孩童的身份承受大人強加的怒火。諸如此類的事對我來說十分難以想象。在我的印象中,祖孫輩本該其樂融融、共享天倫之樂,爲什麼阿廖沙一家會以這樣彆扭的方式共處?思及此,就不得不牽扯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市儈的人們爲了生計奔波,每日都在爲一口飯同他人周旋掙扎;生來的孩子最多視爲玩物,絕不會給予他本應受到的同等的人權。在這樣勞苦的人民中,自然也有部分人,有了自己的產業、財產,便貪婪的渴望更多,外祖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書中描寫外祖父的性格,不以直接描述爲主,卻多體現在他面對耶穌像禱告、懺悔的表現上。

上帝是西方人的神。不信上帝的人會遭到他人的唾棄和指責。可笑的是外祖父這樣的人,居然也信奉神,也會爲了自己的神站在角落裏,默默地向着他懺悔,小心翼翼地進行禱告。這不太像是一種信仰,因爲信仰是懷着自己的愉悅自己全部的信任,是把自己的所有託付給神,但外祖父卻是在請求不要受到殘酷的懲罰。這更像是一種迷信,是當時社會環境下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對上帝之名造成的扭曲的結果。

阿廖沙說,他喜歡外祖母的上帝,但不喜歡外祖父的上帝。同樣是上帝,一個殘酷暴戾,一個仁慈溫和。不難判斷,所謂的上帝於不同人不過是一個代名詞,各人有各人心中的上帝,因爲各人有各人行事的準則,對於外祖父這樣的人,便是借上帝之名,以最光明正大的方式來發泄自己心中最齷齪陰暗的思想。實在難以理解,以一個孩童的目光來看,善的惡的如此分明,他渴望的他拒絕的那般明顯,爲什麼成年人總會走錯方向?

外祖母的上帝

上帝不是萬能的。

這句話從外祖母口中說出來不再那麼肅穆,而更貼近生活一些。甚至貼近到感覺上帝就在身邊。

外祖母從不抱怨,從不抱怨苦難,不抱怨生活的不公——生活本就不公,就像她說,若是上帝什麼都知道,有很多事人們就不會做了——外祖父與外祖母曾經也互相擁抱着安慰着彼此好好過下去,卻在不久後面對對方破口大罵把一切錯誤都歸咎到他人,直至最後的徹底分道揚鑣;母親瓦里瓦拉和顏悅色地教阿廖沙讀書,卻也把生活帶給她的痛苦轉移到幼小的孩子身上,她的那麼多孩子都死了,也許這源頭便是她無法正視生活,積累了無法磨滅的冷淡;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爲了家產鬥得你死我活,關係時好時壞;至於小茨岡,好人、能幹卻愛偷東西,好事情博學多才卻也不得志。生活中那麼多那麼多的坎坷,小人得志,好人卻落得窮途末路的境地。書本外的我都驚覺要走不下去了,外祖母卻還只是笑着領着年幼的阿廖沙從一處家宅搬到另一個地方。

可以說,外祖母是阿廖沙的童年陰霾中爲數不多時時敞開着且透着明亮的窗。不僅僅是因爲她那個仁慈卻沒有功夫管天下蒼生的上帝,更是因爲她教導着阿廖沙苦中作樂、以自己的力量養活自己、拯救自己。多年後,阿廖沙將所有的功勞歸結到她的身上,將她讚頌爲自己生命中的明燈也是合乎常理的事。

也許真的是看慣了磨難纔能有這樣的韌性,書中最後一次出現描寫外祖母的具體場景是她望着手心中的戈比,“一滴渾濁的眼淚掛在她那海綿似的有許多小孔的鼻頭上”。我不清楚這時的外祖母心中是否還有上帝,是否會期待上帝將降臨在她身上的苦難早些抹去,但我可以確定的是,抹下這一滴淚,外祖母依然會用自己的笑臉迎接小阿廖沙,誇獎他、鼓勵他、引領他走向明天。

書中以外祖父和外祖母爲兩大派,影射出當時社會上被壓迫、被剝削的底層人民或叫囂着苦難或默默爲生活努力的兩類截然不同的人。也許他們只因處於不同的位置而牽扯出不同的心境,卻不可否認,叫囂着的苦難只會加倍,但努力地生活卻會分解大片大片籠罩着生活的陰霾。他們同樣在一片天空下生活,同樣在早晚向上帝禱告,也許甚至會被多舛的命運安放在同一處屋檐下。因爲他們心中的上帝不同,引領着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才導致他們或安然自得或顛沛流離的結局。

我想那個時候的人民一定是痛苦的,不堪忍受每天這樣騷擾自己又騷擾別人的生活,可每個人又都不能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爲總會有那麼一點溫暖、一些人是火柴,可以點亮自己心中那個枯敗的靈魂,就像外祖母於阿廖沙、馬克西姆於瓦爾瓦拉、金錢於外祖父、知識於好事情,真正不同的,是可以點亮我們靈魂的東西,而不是我們本身。

而那個每個人一生中都必定要出現的東西,我叫他上帝,每個人心目中真正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