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春晚作爲一種“新民俗”,已成揮之不去的文化符合。如同對“年味淡了”和“如何過年”的討論一樣,對於春晚的爭論與質疑,對其讚揚與批評,其實都是社會多元化的體現。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心得體會

  【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心得體會1】

每年春節臨近,春晚就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春晚由誰主持、節目單何時發佈、節目設置上有哪些創新、有哪些當紅的明星會出現等,這些都會成爲每年此時大家熱議的內容。據媒體報道,2015年的春晚將繼續堅持“開門辦春晚”,在加大創作力度的同時,節儉辦春晚、杜絕奢華之風仍是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之一。一方面,今年春晚的演播室和舞美設計將延用近年來的基礎舞臺,充分利用央視現有的硬件設備和資源,追求簡約、大方、美觀、實用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春晚雖然節儉開支,但不能降低觀感,節目組提出了“節儉開支不能節儉創意”的口號。

然而,面對億萬觀衆的熒屏傳統“年夜飯”——春晚雖然不乏新亮點,但依然是年年都有人期待、有人叫好,有人失望、有人質疑。流水的春晚,鐵打的吐槽。在很多觀衆的印象裏,春晚每年都是近乎程式化的流水線作業:要有歌要有舞,要有相聲要有小品,要有戲曲要有流行音樂,要有雜技要有魔術……從1983年至今,從“全民聯歡”到“全民吐槽”,春晚這桌年夜飯已經做了32年,似乎每個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春晚“菜單”。一千個觀衆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觀衆眼中有一千個春晚,春晚所承載的期望和被賦予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晚會本身。

那春晚的意義究竟在哪兒?已過而立之年的春晚凝聚了十幾億中國人親情與鄉愁的符號,已經成爲幾代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如今,春晚更是衍化爲國人的過年習俗,揮之不去。這就像過年回家的車票、大年三十晚上的團圓飯一樣,一樣都不能少!因此,我們對春晚不必太苛求,它不過是一頓文化的團圓飯,春晚的意義更多在於陪伴。它年復一年地陪伴百姓迎接新年鐘聲,陪伴無數家庭包餃子、吃年夜飯,陪伴一代代孤獨的海外遊子感受濃濃的中國年味兒。既然是團圓飯,其味道如何顯然已不是最重要的。事實上,一道已經吃了30年的大餐,要想年年有新意、場場有突破,要想讓每一名觀衆都滿意,根本沒有可能。換言之,對春晚我們應該更從容、輕鬆一些,以平常心待之,對形式和內容不必太過苛求。雖然每年都有人抱怨春晚不盡如人意,但如果不看春晚,這個春節或許會讓人覺得多少有些遺憾。

  【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心得體會2】

就好像存了一年的積蓄要在過年時使勁兒花錢一樣,你對央視春晚關注的時間有多長,其中存攢的吐槽和調戲就有多猛烈。而當馬雲在先導片中替央視、馮小剛這麼解釋時,似乎我們也難以相信一直致力於客戶滿意度的淘寶背後“導演”,真會這麼看問題。

一邊掌控着自媒體吐槽不斷,一邊觀看央視春晚,這種形式的度過春節已經不是新鮮事兒了,問題是誰也沒讓你傾注那麼多熱情,換句話說,你那麼仔細的端詳、那麼賣力地挑刺,也沒人給你發獎狀,最多得到一些個轉發和點贊。

但,這也就是春晚的意義——它不是承載一臺驚豔奪目或者無比精彩的綜藝節目,更非按照大多數觀看經驗和理想去製造的晚會,而是好比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男人,他只能吭哧吭哧上班,別管賺多賺少,他都沒理由辭職過自在生活,還得掌控全家喜怒哀樂,哄完兒子別鬧好好學習,再得孝敬老人得開心點最好別得病……你這時候還要求他得有奧巴馬的氣質、王思聰的幽默調皮、李彥宏的財富、李敏鎬的顏,那不是強人所難嗎?所以我甚至覺得那個很娘很劉謙的山寨魔術師的最後穿幫,也是劇組刻意安排的,就爲了給你們一個明顯的槽點,好讓大家集中火力並渙散你們的語言才華。

同情春晚也不至於,它既是國家主義的一種文藝象徵,也是主流意識形態利用年度焦點時刻宣講的時機,而且春晚承擔罵名當然也是一項“正職”,即舒緩老少爺們一年到頭帶有善意的怨氣,也讓人對諸多不公不滿的泄了泄恨意。不愛時的仍能守候,亦是一種深沉的愛。

至於說幾十年春晚第一位“外來人”馮小剛,是否爲老邁春晚注入了新鮮氣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既沒有什麼個人標籤(如果你非說跟華誼兄弟有關的幾個藝人的加入,算是馮小剛的個人特色,那我也只能“呵呵,好吧”),也沒有什麼個人在藝術上的創新。這並非個人能力和魄力,而是春晚這種奇怪而固定的藝術形式早早就註定的。

在時間面前慨嘆逝去的年華,跟網絡熱詞深度結合,迎合年輕觀衆尤其女性觀衆訴求大舉找來韓國當紅大咖,以及換湯不換藥沿襲老一套的歌舞魔術雜技表演,馮小剛將首屆大概也是唯一一屆的馮氏春晚弄得中規中矩,在學習和沿襲上,馮小剛入木三分也惟妙惟肖,在創新和改造上,基本上沒任務所以也就沒成績可言。

就如同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上如潮水般聲勢浩大的吐糟一樣,這是因爲人們的日常欣賞早就超出了春晚這麼一臺文藝晚會,在生活中他們能找到大量的多元的項目滿足自己,已經沒人是打算在春晚這裏看到一場真正意義的文藝演出了,大家只是同一時間幹同一件事,這個同一件事以前只是看,現在又包含了善意的罵和戲謔。如此看來,馮氏春晚沒有豔光四射的可能,它確實也不需要多麼驚人和出衆,平淡中庸大概是它唯一宿命。

  【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觀後感心得體會3】

春晚作爲一種“新民俗”,已成揮之不去的文化符合。如同對“年味淡了”和“如何過年”的討論一樣,對於春晚的爭論與質疑,對其讚揚與批評,其實都是社會多元化的體現。改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涵。春晚的意義是什麼,必須基於事實和不忘初心,否則就可能因爲形式而對內涵本身的忽視。對於春晚的意義,有人作過不同的解讀,但這都屬於“一家之言”而非集體共識。那麼,春晚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就是基於現實的主旋律呈現。

春晚不僅是一臺晚會,更是一種儀式與象徵,一種文化與標籤,一種情感與寄託,其如同一位親人,一直陪伴着我們成長。今天的春晚,較之於過去,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了?答案不言自明。就如同在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下,人們的口感和味覺已難以滿足,對食物有更高的要求,也有更高的品味追求,但依然無以規避和背離初心。對春晚的認識與看待同樣如此,可以對春晚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提出中肯的建議,讓其不斷完善和成熟。但尋求“最大公約數”和凝聚廣泛的共識,卻需要從其存在的意義本身去看,否則就會失之過偏,而形成過度的指責。

沒有形式就沒有內容。如果說春節是一種文化,那麼當前最大的危機,就在於對文化失去了敬畏,對儀式失去了尊重。很多人感嘆年味淡了,那是因爲自己的心思不在於此,缺乏必要的儀式堅守;很多人指責與批評春晚,同樣是自己的觀感發生了變化,但究竟需要一臺什麼樣的春晚,其又難以提出中肯的見的。其實,春晚一直在改變,也一直在堅守,只是我們很多人忘卻了初心,忽視了其存在的最大意義,從而在認識上有失偏頗。

春晚誕生之後,就一直陪伴着我們每個人,還將繼續陪伴下去。其之所以受到大衆的喜歡,就在於其在滿足着人們的精神需求,一方面以熱鬧的場面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另一方面則以主旋律的基調而形成全民動員。無論春晚的節目怎麼變化,但貼近實際,貼近現實,貼近生活的原則,卻始終沒有改變。通過一臺晚會,清晰的呈現出現實的圖景,描繪幸福的生活,展望未來的希望,依然是其最大的使命和存在的意義。除此之外,其才能娛樂性和小衆化。所以,春晚的生命就在於弘揚主旋律,其如同一部宏大的詩卷,一場寵大的演出,但無論用了多少元素和表現形式,都只有一個主題和一個宗旨。

因而不必對其求全責備,也不必基於個體的小衆化,而忽視了其大衆化定位。如果你不能滿足於某個節目,那就從整體上去審視,那怕只要有一個節目讓你滿意,那麼這臺晚會就是成功的。如果你不能對其內容滿意,那就請尊重其形式和符號意義,就如同“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相聚一樣,那是情感的滿足與依附。春晚是以國家訴說的形式,表達着大衆的願望與心聲;春晚也是一種國家儀式,營造着過年的程式化過程;春晚是國家集體性的表達,訴說着大衆的心聲;春晚更是一種國家文化和社會文明的象徵,其記憶着過去,展示着現在,勾勒着未來,是當代中國最激盪人心的交響樂,是當代中國最美的一幅畫卷。不忘初心,春晚才能在陪伴中,與我們攜手同行,共同邁進,迎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