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吶喊》心得體會大綱

《吶喊》心得體會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吶喊》心得體會1

寒冷的冬日裏,我的腦海中留住了一本魯迅的《吶喊》,大多數部分作者都用了幽默的方法來批判舊社會時代主義,使我增加了很大的興趣。

《吶喊》心得體會

我最喜歡的就是《鴨的喜劇》這篇文章。剛一看題目,我還以爲鴨子也會演電視劇了呢。看完才知道原來這篇文章講的是愛羅先珂君買的四隻小鴨子鴨子非常淘氣,放在地上給人們互相打招呼,小鴨子還在荷池裏洗澡,翻筋斗,吃東西。四隻小鴨子多麼可愛,惹人笑呀,就像電視喜劇中的主人公似的。等小鴨子上岸之後,發現池裏的蝌蚪全都沒了,鴨子們把小蝌蚪都吃光了。不久,小鴨子長大了,小鴨子吃過蝌蚪肉之後,讓自己變強。

魯迅先生把小鴨子刻畫得那麼生動,但還是用幽默的手法讓我們領會到,舊社會時代的殘忍,批判了那個時代人們爲了讓自己變強,欺壓貧苦的人,排擠身邊的強人,這樣就不會有人來搶自己的王位。就像文中的鴨子,把蝌蚪吃掉以後,讓自己快快長大,蝌蚪就不會長大來與自己競爭。反映了當時的人們的自私,爲了一己私慾,不知死了多少人。

《吶喊》心得體會2

《吶喊》給我們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願望。 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他希望人們振作起來,希望清醒的中國人民能夠喚醒麻木的其他民衆,故而以吶喊爲名。

《吶喊》都是以貧苦大衆爲主人公,而且不同的篇目樹立的形象也不一樣,都是當時社會中的典型。

其中《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最終悽慘的死去。主人翁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之乎者也,卻爲生活所迫而去偷。本文批判了腐朽的封建制度,也寫出了當時社會人的悲哀。

在《阿Q正傳》中的阿Q已經深入人心了,而且這個形象也是十分典型的,阿Q性格極其複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他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爲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 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敗中幻想自己是勝利者,以滿足內心的虛榮。這正是當今社會一些人的精神慰藉方法。阿Q,這個看似瘋瘋癲癲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性扭曲,實在令人悲哀呀!

《狂人日記》這篇文章說老實話沒完全讀懂,“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這句給我的印象最深,同時也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那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因而主人公狂人是幸福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使他不用面對那個黑暗的社會。

還有一篇文章給我的觸動也很深,那就是《藥》,這篇是以革命者秋瑾爲背景寫得。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華老栓與夏瑜,他們一個是買血饅頭的,一個是革命者,以華、夏作爲吃血者和流血者的代稱,更具諷刺意義。小說的全篇籠罩着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爲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使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還有很多篇目也有代表性,《明天》是着力反映婦女悲慘命運的小說,《一件小事》描寫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頌下層勞動人民崇高品質的同時,還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現出真誠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新思想。《社戲》、《故鄉》等還有比較優美的景物描寫,那句“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給我極大啓發。

一想到清末民初腐朽落後的中國以及麻木的民衆,便有一種悲憤,一股悶氣在心裏而得不到發泄,唯有以魯迅先生的小說去了解那個社會,那個時代,以此明志,樹立目標。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已經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過來的。我們這一代要繼續努力,更好的建設祖國,把中國變成民主富強的世界大國,讓魯迅先生小說裏的主人公形象在我們的社會不復存在,也讓先生的遺願得以實現。

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需要;吶喊,在這個時代,同樣重要

《吶喊》心得體會3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0——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爲《補天》),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爲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

可以說它是中國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書中收集了許多我們所熟悉、津津樂道的文章,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

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爲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爲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羣衆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

《孔乙己》這部小說則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場悲劇,他出生在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着特殊的經歷,他受着科舉制度的殘害,但是,在那時候,這卻是人們想要得到榮華富貴的必經之路。孔乙己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對他的不求上進,麻木迂腐大肆批判,同時對他身心所遭受的摧殘又略帶同情。事與願違,等待孔乙己是一生的悲慘遭遇,在人們心目中他沒有地位,是個可有可無、可笑可憐的多餘人。文章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看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反映出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而通過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又表現了他心地善良。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憐的'。原因在於他沒有正確地認識自己。在這種窮困潦倒的狀態下,他自我放任,只能退回到心靈深處的自我安慰中去,釋放心靈深處的壓力。當然他將一事無成,最終在貧困中死去。所以,即使他再怎麼樣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社會現實的打擊,和自己早已註定的命運。

《吶喊》一系列的小說都充分展現了當時那一段歲月的冷漠,以及一箇舊制度的腐朽,一個時代的沒落。

《吶喊》心得體會4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但是,辛亥革命沒有把中國人民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中國民衆仍然活在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的陰影之下。這個時候,人們之間的友善與互助是如此的岌岌可危。

五四運動時期,魯迅受新文化運動的鼓舞,“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裏奔馳的猛士,是他不憚於前驅。”《吶喊》收集了魯迅先生在五四運動高潮時期所寫的作品,這些作品真實地爲我們描繪了一副辛亥革命以後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圖畫,展示了當時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表達了作者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的否定和對民族生存濃厚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在《吶喊》中,對我觸動最大的便是《狂人日記》和《藥》。

在《狂人日記》中,“我”的擔憂,“我”的害怕,“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了我”,“吃人的人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那發自內心的強烈的想喚醒他們的渴望,“他們要吃我,你一個人,原也無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入夥。吃人的人,什麼事做不出;他們會吃我,也會吃你,一夥裏面,也會自吃。但只要轉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以及“我”對孩子那怎麼也掩飾不住的擔憂和關心,“他的年紀,比我大哥小得多,居然也是一夥;這一定是他娘先教的。還怕已經教給他兒子了;所以連小孩子,也都惡狠狠地看我。”“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就就孩子……”是呀,在那個吃人的社會,人人都狼心狗肺,最無辜,最純潔的孩子永遠是受害的對象,面對那些吃人的人,他們都是待宰的羔羊。黑暗將孩子吞噬,吞噬光明未來的希望,所以,請“救救孩子……”,清醒過來,看看這個被你們傷得滿是瘡痍的國家,看看這個早被你們麻木冷漠感染的世界!爲了家國,“只要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

在《藥》中,人們的冷漠麻木爲那個社會蓋上一張灰黑的棉被,絕望,窒息,看不到明天……那個人血饅頭似乎是這灰色的啞劇了僅有的色彩,卻也是徒添悲哀罷了。目光隨着那個紅點移動,耳邊已什麼都不用聽,那些冷漠的話語早就刻在人們那麻木的臉上了。看着那場交易暗暗地進行,看着華老栓那“彷彿抱着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的模樣,看着夫婦倆偷偷摸摸地把紅饅頭煮了讓小栓吃……最後的一抹亮色,應該是那隻張開翅膀飛過夏瑜墳頭的烏鴉了吧。伴着夕陽的餘暉,烏鴉飛了起來,帶着那舊社會僅剩的餘暉飛走……革命終會勝利,夏瑜請安息。

在魯迅筆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吃人”的社會,一個落後、專制、野蠻、冷漠的社會。但,那又是一個曾經真實存在的社會,一個曾經的中國社會。

儘管當初那個社會已經離我們遠去,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選擇去遺忘。我們現在腳下所踩的土地,是用革命先烈的血染過的,我們決不能忘記他們的英勇拼搏。他們將發展祖國,讓祖國繁榮發展的重任的機會和殷切希望都託付給了我們。我們的肩上,揹負着那足夠讓他們義無反顧,微笑迎接槍口的最爲殷切的希望!

現在,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了,我們踐行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我們用愛國,敬業驅逐麻木,我們用誠信,友善驅逐冷漠;社會用自由,平等驅逐野蠻,社會用公正,法治驅逐欺詐;國家用富強,民主驅逐落後專制,國家用文明,和諧驅逐腐朽。

我們定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願在天堂的魯迅爺爺和各位革命先烈們安息!

願過去的腐朽專制的社會被永遠埋葬!

願我們可親可敬的祖國永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