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彙總六篇

關於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彙總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關於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彙總六篇

關於教育讀書心得體會彙總六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心得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愛的教育》——這真是一本無與倫比的、能夠感動任何人的書!

當你看完這本書後,你就會深刻反省自己以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否造成過不好的影響;是否破壞了與他人珍貴的友誼;是否不珍惜父母那溫馨的關懷……

像最後的每月故事《海難》中寫道“‘要那個小的(“小的”指小男孩,即馬里奧)!船已經超載了,要那個小的!’水手喊”,馬里奧不是沒有生的機會,但當他看到朱莉埃塔胸前的血跡時,他也被震撼了,想到了朱莉埃塔在自己受傷時給自己包紮的那一幕。因此他在生與死的選取中放下了生的機會,他死留給自己,把生送給同伴。因爲馬里奧明白,別人也許更比他需要“生”。

即使已經過去了四十四年,恩里科的父親也不忘他的小學老師,還專程來看望他,並像小時候那樣愛戴他、尊敬他。這是多麼好的一位父親!我頓時覺得恩里科很幸福,它擁有如此博學多識、如此溫文爾雅的父親!

恩里科的同學們也很團結!正直的卡羅內,勤勞的柯萊蒂,用功的斯塔爾迪,勇敢的羅貝蒂,可愛的小泥瓦匠,品學兼優的德羅西……這是一羣多麼友善的好夥伴啊!

我此刻想把這本書珍藏起來,期望在多少年之後,我還能把它找出來,重新閱讀這本書,從新感受從這本書中透露出的對國家、對朋友、對親人、對任何人的愛!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學習《教育學》,就明白我國有個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時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連一知半解都說不上。這學期,我認認真真地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認識了我國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爲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爲“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啓示。

在書中先生指責此刻的學校“論起名字來,居然是學校;講起實在來,卻又像教校。這都是因爲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地就將教和學分離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此刻的新課程思想,不正是從重教到重學的思想嗎?“傳統”的教學,主要是看老師教得如何,而忽視了學生學得如何。或者誤解爲只要老師教得好,學生就必然學得好。評價一堂課,也主要是看老師講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學生,也只是看學生是否與老師的講配合得好。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師的職責在於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務必根據學的法子”。這纔是我們教育的真傳統!此刻的新課改,其實就是迴歸傳統,迴歸教育的真傳統。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麼些年來,教育上不斷提出新思維、新口號、新觀念,不斷地在搞着彷彿是在打破“傳統”的改革。一會兒素質教育,一會兒新課程,一會兒創造性學習,一會兒探究性學習,把我們的一線教師弄得暈頭轉向了,無所適從了。我們何不少提那麼多口號,少拋那麼多新理論新觀念,靜下心來,真正迴歸傳統,從孔子學起,從陶先生學起,從蘇霍姆林斯基學起。這天的新思想,新口號,新觀念,都從他們那裏找得出來。

傳統,有優秀與糟粕之分。優秀的傳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理,是須我們永遠繼承的。不但要繼承,還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隨着時代的變遷、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將其發揚、拓展、光大。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溫故知新”,比如陶公的“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等。至於傳統中之糟粕,或稱之爲習慣勢力、傳統勢力,纔是改革的目標。我們的改革,不僅僅是教育改革,乃至於社會改革的很多方面,都喜歡摧毀一切,然後重來。結果糟粕未除,而優秀傳統卻蕩然而失。

陶行知先生談到:“學校裏的先生叫做教員,他所做的整體爲教書,他所用的法子爲教法,好像先生是專門教學些書本知識的人。他似乎除了教書以外,便沒有別的本領,除書以外,就沒有別的事教。而在這種學校裏的學生除了受教之外,也沒有別的功課。”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傳統中的糟粕,也就是習慣勢力。習慣勢力雖然惡劣,阻人進步、礙事發展,但它真是強大得很,難以根除。你看陶公所講之現象,八九十年前是這樣,八九十年後的這天,仍然是這樣:學校裏的一些先生,我們叫他們教書匠,他在學校裏所做之事,就是教書。他全然不管學生怎樣學,他只管自己怎樣教,我怎樣教,你學生就怎樣學。除了教那本教材上的東西之外,便沒有其它可教,學生便沒有了其它可學的資料。先生們不準學生看課外書,不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學校不給學生接觸自然,走近生活的自由,學生除了一心只讀教科書、一切只爲考高分外,便沒有了其它。老師除了教課本知識,就沒有,或很少教給學生做人處事和生活的道理。教師,這本活的教科書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學生們從老師身上學到了什麼?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爲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忙,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個性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爲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纔是真正的愛。”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的愛,而且透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爲“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爲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爲“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好處上說它已成爲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爲,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爲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此刻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主角,這是陳校長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我們務必認真加以貫徹。

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行知爲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爲美德,絕不可浪費,個性是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作爲現代的教師更應如此。

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當我們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鍊鍛造呢?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怒”是務必要“制”的,否則既無補於事又傷神傷身,久之反倒說明自身無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裏”,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最近我細細品味了由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這本書。什麼是新教育實驗?我覺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實驗對教育的一種理解和追求,特別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句話更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開始就自覺地把“行動”二字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動,雖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內涵,但是,由於這些行動相對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所缺少的東西,所以顯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認爲: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着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着的美好與神奇。新教育重讀書,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讀書應該成爲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這讓我深深地意識到閱讀是有多麼的重要。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第一個行動便是營造書香校園,那麼什麼纔是書香校園?其實我的理解是“書聲琅琅,翰墨飄香。”

就是通過創設濃郁的閱讀氛圍,整合豐富的閱讀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閱讀成爲師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飯、睡覺,看電視一樣,最日常的生活方式,進而推動書香校園的形成。

在我們的學校,每天清晨,孩子們與黎明共舞,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誦讀詩歌,領略優美的母語,有感情地朗讀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們要用美麗的童書滋潤童年,學校安排20分鐘的讀書時間,讓孩子讀他們喜歡的兒童讀物;暮醒的時候,老師和學生利用晚上時間自己寫點東西,學生可以寫讀書記錄卡,老師可以向學生家長寫一封信或發個短信,甚至寫個教育小故事。這些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會比較難。但我想堅持下去,那將會是自己人生中一筆不小的精神財富。在教室裏,我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很好的閱讀氛圍,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閱讀了嗎?”“讓書成爲我們的朋友”等警句時刻提醒着孩子們閱讀。這學期,我和孩子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共同地閱讀了《特別的女生撒哈拉》,當我看到孩子們手捧新書,酣暢淋漓地閱讀時,我頓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確心走起來很艱難,但是這條路值得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實驗的六大行動中提到師生共寫隨筆。包括師生一起來寫班級的趣事,寫學校的活動,寫師生的情誼,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能夠共同成長,這就達到了共寫的目的。

書中,朱永新老師提到了孔子,的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沒有思考的教育永遠是不成熟的教育,永遠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教育。一個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書,重複了三十年,重複了一輩子。但是,一個善於思考的老師,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兩年,就認真教了兩年,他認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爲一個非常出色的教師,而成就這個年輕人的必定就是讀書和寫作,因爲真的就是“閱讀滋養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名氣”。另外,我的學生已經寫了三年日記了,我覺得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可以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當然,還可以讓孩子練就一手好字。

書中提到了新教育實驗的榜樣教師,常麗華老師。每一天早上常老師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詩開始的,有孩子過生日都是用一首詩送給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詩歌裏面。每天中午孩子們都會共讀《老鼠阿貝漂流記》,20xx年9月21號她寫了一張便籤,其中的默默數言便把爸爸媽媽們也帶進了讀書的世界。這樣一天又一天,五年時間常老師和班裏的孩子共讀了524本書,有人曾說新教育開100本書太多了,但是對我們常老師這個班級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問: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學生成績?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績早就被拋棄了。常老師五年時間所有的課都是全校第一,她還被評爲新教育十佳教師。她說過:“孩子們走向哪裏我不知道,但我會盡我的全力帶他們走想走的路。心平氣和不抱怨,我像一個農夫,靜靜的抵擋風雨,侍弄自己的農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師是我們年輕教師的榜樣,我們也要想她那樣與孩子一起讀書,一起成長,這纔是作爲教師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夢想,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穫,在新教育下,老師們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紮在教室裏,紮在學生的心坎裏,努力讓自己“開出一朵生命的花”。爲了祖國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環境,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4

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對書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兒童課程》感觸頗深。他所倡導的“晨誦、午讀、暮省”是一種迴歸樸素的兒童生活方式。

1、晨誦——與黎明共舞 喚醒生命

晨誦,在生命的黎明,你讓兒童吟誦什麼?前幾十年兒童晨間機械地背誦課文的晨讀,引發了極大多數人的反對,然後,讀經運動,英語晨讀等替代性課程便應運而生。新教育實驗認爲,晨誦的目的主要不在於記憶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不是爲了進行記憶力的強化訓練,而在於豐富兒童當下的生命,在於通過晨誦,既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及音樂感。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說,晨誦不是背誦而是朗誦,或者說是美誦。在朗誦的時候去感受祖國語言的音樂美,節奏美,去領略詩歌中蘊含的美好情感,從而激發孩子的積極性、自信心,或者說得更單純一點,就是帶給孩子一個好心情,讓孩子能滿懷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學習。晨誦課的一個關鍵詞就是“感染”,當我們要帶給孩子一首詩的時候,首先要找到詩歌與自己生命體驗最爲接近的切入點,把詩歌編織在自己的生命中,讓它成爲自己的詩,這樣的話或許你的普通話不是很過關,或許你的朗誦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誦出來的詩情一定是最真。然後帶着這樣的生命體驗把這首詩讀給孩子聽,去感染孩子,進而再去幫助孩子尋找貼近他們生命的切入點,也就是與孩子當下的生命結合。所以,新教育實驗開發的晨誦,是一個結合了古典詩詞、兒歌與兒童詩、晨間誦詩的複合課程。詞句優美、兒童在吟誦時可以感受與理解、傳遞人類美好的願望與情愫,這是新教育晨誦的三個基本特點。在我們自己的 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經典讀本》作爲晨誦的素材。

2、午讀——閱讀屬於自己的童年書籍

一本豐富的書,永遠不可能把它讀透,無法把任何問題都解決。午讀最大的作用,是爲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豐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讀書的時候,很多主題會被他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當他在生活中遭遇這些問題的時候,他會想起這些經歷,從而做出最爲正確的決策。關於這一點我們不難做到,我們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有一個圖書角,我們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讓每一位孩子捐一本書,中午課前時間讓孩子們讀讀課外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精彩的詞句、段落摘抄在午讀摘抄本上,之後反覆琢磨、體味,爲寫作積累素材,達到了讓經典走進學生記憶,流淌到筆尖的效果。美麗的童書伴隨着師生一路歡歌一路笑語,潛移默化地薰陶着孩子們的心靈,滋潤着孩子們的童年,呵護孩子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純真、快樂和勇氣

3、暮省——編織有意義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學生隨筆、日記,以及師生通過日記、書信等手段,相互編織有意義的生活。用日記記錄成長,親子之間、師生之間用詞語相互激勵、撫慰。一個學期下來部分孩子們的寫作有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拉進了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早晨,天真純潔的兒童詩,爲同學們開啓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學們暢遊書海,採集書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學們通過日記、讀書抄報、讀書心得、讀寫繪、彙編詩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學習、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跡。

“晨誦—午讀—暮省”,是一種新的學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種兒童新的生活方式。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強調的是一種師生交往的生活,一種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師生關係改變了,老師學會了鼓勵欣賞,學會了關注發現,學會了做教育。孩子們在這種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樂,得到了改變。作爲一種新方式,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試着去運用,並不斷在運用中得到新發現。

總之,通過晨誦、午讀、暮省,我們要努力爲孩子開闢一條讓生命更爲豐富、更爲精彩的道路;我們要努力播撒閱讀的種子,喚醒每個孩子心靈中的美好與神奇;我們要努力去做這件讓世界更美麗的事。當然這條路上將佈滿荊棘,可我有信心帶領孩子們走上另一條享受的讀書之路。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5

爲什麼要讀書?

人的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身體的發育和精神的成長。吃飯,是身體發育的必需;讀書,則是精神成長的必需。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長史,不讀書或者很少讀書,其精神發展必然是不健全的。

書那麼多,我該從哪裏讀起?

隨着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世界上的書是越來越多的,古時候用汗牛充棟來形容還算得上是誇張,如今則早已超越這個程度了。面對浩如煙海並且層出不窮的書,應該從哪裏開始讀呢?其實,沒必要爲此而煩惱。世界上的飯菜種類也是無止境的,每天也還有各種新花樣出現,我們並不會因此就茫然,也絕不會因爲飯菜太多無法選擇就不吃了。其實,就算飯菜種類再多,我們日常吃的其實還就是十餘種而已,其他的,不過偶爾品嚐罷了。吃飯,有家常菜;讀書,也有家常書。吃飯,吃來吃去,主要還是大米、麪條、蔬菜和水果;同樣,讀書,應該以基本的典籍爲主,經典應該是伴隨着我們一生的主要讀物,其他的儘可能涉獵即可。

讀了不少書,感覺不到有什麼用,還要讀嗎?

吃了一頓飯,吃得再飽再好,也還是要吃下一頓的。你不能因此而說,我上一頓吃的沒有用,正是一頓又一頓的飯,被我們的身體消化吸收,最終成爲身體發育和保持活力的營養與能量。讀書也是如此,讀了書,除了讀的時候感覺有意思,也許並不覺得它有什麼具體的作用,但是,長時間的閱讀,不斷地吸收,它們也將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的心靈所吸收,逐漸融入我們的精神世界,從而促進思想的提升和靈魂的變革。人長大了,並不是因爲哪一頓飯的作用;精神成長了,也並不是因爲哪一本書的作用。

我讀了不少書,可是別人說這些都是垃圾書,這問題怎麼看?

首先,就像世界上有許多垃圾食品一樣,的確存在着許多垃圾書。垃圾食品再美味,終究是有害健康的;垃圾書再有趣,也終究是有害的。所以,我們讀書,一定要儘可能地遠離垃圾書,否則,書讀得越多會越蠢。

其次,人的口味是有着巨大差異的,你最愛的臭豆腐可能是別人最討厭的“垃圾”,你最喜歡的書也有可能是別人看不上的垃圾書。在這一方面,我們要有自己的判斷力,也要有自己的堅守。當然,正如吃飯要都嘗試各種口味,我們讀書也是,也應該儘可能多去見識不同種類、不同品味的書,見多了,判斷力自然也就提升了,就不容易被坑了。

教育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教育的奇蹟》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爲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纔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爲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也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會對孩子起着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打開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