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關於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彙編6篇

關於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彙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6W 次

關於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彙編6篇

關於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模板彙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心得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教師讀書心得體會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當今社會上,科學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纔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爲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知識,如社會、心理、信息技術等,力求知識全面。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把合作交流作爲營造新課堂氛圍和培養不憲政的重要目標。作爲教師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義。開敞胸襟,樂於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賞、不自我封閉。與學生親密交往、平等對話、真誠交流,同事之間、上下級之間埋誠相對,相互扶持。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身邊的長者、名師的指名和幫助,團結的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永遠大於個體。

豁然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不同行相輕也同樣是一名有效教師應具備的條件。不斷的自我反思,不斷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斷提高自我。

立足本職,做好工作

愛崗敬業,加強師德修養。由於教師的職業,是育人、塑造心靈的事業,因此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甚至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時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養,通過言傳身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爲人的道理,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爲他們今後美滿人生鑄造堅實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係。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師的關愛和關心。教師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給予關懷。因此,教師要學會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要設身處地爲學生着想,體諒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難處與煩惱;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才能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溝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要無怨無悔!對教學過程負責。爲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要堅持經常學習時事政治、專業理論等;要多聽課,虛心請教,學習別人的長處,領悟教學藝術;每上一節課,都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案,做好充分的準備,認真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對學生未來負責。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又是環環相扣的過程,一個環節出現缺陷就會影響其它環節,從而影響學生的正常成長。因此,教師要立足當今,放眼未來,以苦爲樂,甘於寂寞,充當人梯,爲家長負責,爲學生負責,爲社會負責,爲我們偉大祖國的千秋大業負責。對學困生負責。幫助學困生是教學工作的重任,因爲一個班級裏面總存在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教師在教學上、情感上應給予特殊的關顧,如課堂上多提問、多巡視、多輔導,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樹立信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要勇於擯棄舊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銳地瞭解新思想,認真地研究新理論,主動地、迫切地學習新知識,開拓進取,更新觀念,始終站在時代的潮頭,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在假期裏我讀了陶繼新寫的《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演講錄,在反覆研讀,細細品味中,讓我們感受到的是做一個教師真的很幸福,而這種幸福的感受從何而來,來源於那一種長期的修身養性,來源於精神上不斷超越,超越自我,逐漸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不斷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師將這種高尚的追求化爲一種行動就是不斷地讀書,讀古人聖賢書,讀經典的文本,在古人經典的思想裏遨遊,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自己的心情又豁然開朗了許多,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能如陶先生那樣,用一份淡定的心情去潛心研學,從容應世。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價值。

陶老師說,“在我的記憶裏,就一直沒有和書疏離過”“以書爲伴,以讀爲樂”“讓讀書成爲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審美追求,特別是高品位的閱讀,甚至是背誦,幾乎沒有停止過。”陶老師特別注重了對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爲數十年不斷地對經典作品的廣泛涉獵,潛心地鑽研,陶老師才具有了溫溫爾雅的大師一樣的儒家風範,除此之外,陶老師對自己所從事的編輯記者工作的熱愛,更是養成了一種優秀的品格,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這本書是陶老師的講演錄,共分三部分,按主要內容我把它歸納爲三個大問題,即爲什麼要讀書?讀什麼書?怎樣讀書?最主要談談怎樣讀書。

首先讀書得與教學聯繫在一起。古人云“教學相長”,這學就包括讀書。我們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了很多時間,可效果並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師只關注教材文本與教參文本,“沒有超越教材和教參的屬於自己精神文化的東西”。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特級教師的教案我們原封不動地拿來,可課堂上卻往往捉襟見肘,破綻百出。什麼原因?就是我們本身的文化素養不夠,不能盡得其妙矣。而一個文化積澱很厚的教師,他也會看教材和教參,但“他更關注課外更大範圍的文化”。由於讀書他有了屬於自己的話語和思想,就能夠“旁徵博引,縱橫捭闔,進入教學如有神”的境界。無論是特級教師還是教壇新星都是把讀書與教學聯繫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養來滋養教學,從而使他們的教學也登堂入室。

其次讀書要和寫作結合起來。用陶老師的話說就是“讓讀寫成爲生命成長之雙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讀寫是相互促進的。大量的閱讀能爲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而時常練筆則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內化閱讀的內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閱讀更有品位,使寫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師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讀書不能看熱鬧,要學會思考。陶老師認爲,“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閱讀主體和作者的心靈對話”。只有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讓閱讀深入我們的內心,滲入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這樣的閱讀纔算得上是真正的閱讀。

但是光讀是不行的,還必須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爲“沒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閱讀,僅僅是在表面行走,難以抵達心靈的深處”,也就難以融入我們的靈魂和血脈之中。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五彩世間中,需要做一名真正的幸福教師,就要如陶繼新老師那樣,在我們的生命中多一份從容和淡定,少一點名利和紛爭。這樣你的靈魂才能安靜,只有靈魂安靜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幸福,纔會做出驕人的成績。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着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

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着我,從師範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一.面對新課標三個目標”的思考

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緒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三個目標——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是一名數學教師,深知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於這段話,我反反覆覆思考了很久。怎樣才能實現三個目標呢?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在學習100以內加、減法時,應舉一個生活中的事例——商場購物,媽媽帶了100元買了18元的糖,37元一箱的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沒有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是不行的。

其次,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一個人的十個手指還不一樣長呢,更何況來自不同家庭的幾十個學生,他們之間必定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因此,我們教師應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喜悅,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比如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不同層次,好、中、差學生都要考慮到,好學生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中下等生回答較容易的問題,每次回答都會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表揚,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纔會保持,學習纔會不斷取得進步。

再次,教師必須有新的學生觀。過去,衡量學生好壞之依據成績的高低。現在我們的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是學生認真、努力的學習了,並且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進步了(可能成績還不夠優秀),我們都要認定該學生是個好學生。

二.有感於“拓展學習空間,學習就是生活”

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一書的第二章,作者闡述了“拓展學習空間,學習就是生活”這一觀點。在講述教學方式的綜合化拓展時,作者談到的“教活教材,用教材來教”的觀點我非常贊同。

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已經多年,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今的素質教育了,教材編排的內容也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就教材而言,其知識、技能的覆蓋面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用創新的觀念和手段來對待教材,教材的外延可以說相當廣泛。圍繞教材,我們可以做數學史、數學信息、先進教學手段乃至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準備,在課堂上做到信手拈來,旁徵博引,是教材由死變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的每個章節當作一個系統,每到立體看作一個課題,每一個定理、原理看作是蘊含哲理的智慧結晶,才能使“減負”落到實處,才能使數學教學變成培養創新的天地。教材是知識與思維的載體,它蘊含着大量可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素材,因此,作爲教師必須好好把握並靈活運用它。這不正是葉聖陶先生所說的“教才只能作爲新課的依據,要做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靠教師的善於運用”嗎?

三.談“重視興趣、重視應用、重視過程是數學教學走出困境的法寶”

我感覺很多學生都覺得數學課枯燥乏味,不如語文課生動、有趣。因此,課堂教學中對數學真正感興趣的學生並不多,學生之所以還要強打精神,甚至十分努力的學習數學實在是爲了好的分數,教師的教學無疑也已經離開了數學的真諦。素質教育不需要高分低能的書呆子,素質教育就是要將學生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創造性的學習。

在《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一書中,講到了“小學數學教學要重視興趣、應用和過程”,我認爲這正是當前每一位數學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的。

重視興趣、重視應用、重視過程是數學教學走出困境的法寶。重視興趣,要求我們每節課的導入要生動,教師的思維角度要新,知識面要寬,課堂教學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結構特色、語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視數學的美感、靈感、直覺激發。比如,低年級的數學課,要多給學生創設遊戲的情景,遊戲活動符合低年級孩子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學生在喜聞樂見的遊戲中,既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從中發現了新的知識。重視應用,就要積極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原型,並嘗試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對其他學科中出現的數學問題進行研究,尋求解決的策略,通過運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重視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發生過程,通過“過程”領悟知識的邏輯關係,體驗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等在數學學習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視過程還要重視課堂教學的過程、學期教學的過程、評價的過程,發揮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育作用。

四.有感於“‘ 要我學 ’到‘ 我要學 ’”

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學習的概念,即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怎樣學習纔是自主學習呢?《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中給出了精準而又通俗的解釋,即“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品質。它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爲作爲現代人,必須有終生學習的意識和會學習的能力,並且終生都要不斷地學習。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動自願的,那麼他做事時的心情是愉快的,輕鬆的,而且事情成功的機率也較大;如果他是被動的,那麼他做事時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憊的,而且事情成功的機率也較小。學生的學習也如此道。所以,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創設一個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和諧個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優勢領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促進個性和諧發展,由傳統的“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激趣引題自學探究。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要求教師在一堂課的開頭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調動起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自學探究是由學、思、疑、問四個相互關聯的學習要素組成,即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

第二步:解疑導撥合作探究。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又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

第三步:明理強化實踐探究。首先,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方法、概念、道理要言簡意賅、清清楚楚。然後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

第四步:激勵評價引深探究。這一階段既要總結前三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穫,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爲學生今後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我國的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個“四塊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傳爲佳話。當時陶先生任育才小學校長。一天,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斥止了王友,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後陶先生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我卻遲到了。”當王友懷疑地接過糖果後,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放到他手裏:“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爲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王友手裏:“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爲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王友哭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先生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爲你正確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果……我的糖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

日本著名兒童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發現,每一對父母教育孩子說話走路的那個階段,孩子進步最快。因爲父母總是用最欣賞最得意的目光關注着孩子從零開始的每一點進步,即使孩子學說話說得再差、再遲,父母也從不會抱怨,只會不斷鼓勵、讚賞;孩子學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也從不會嘲笑他,只會堅持不懈地幫助他。結果,每一個正常的孩子都學會了說話走路。在這裏父母教育孩子時使用的正是“賞識教育”的方法。

正所謂“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命運。同樣,老師怎樣對待學生,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命運。學生就像黃山上的松樹,千姿百態,各有所長。他們的身上難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老師是眼裏不容沙子,揪住學生的缺點不放,把他批評得“體無完膚”呢?還是以寬容的心態,盡力找出他的優點,給予正確的引導,讓賞識、讚揚、鼓勵化作一種力量,激勵他自省、自律、自強呢?明智的老師當然會選擇後者。

哲人詹姆士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賞識、讚揚、鼓勵正是肯定一個人的'具體表現。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對800名男性進行了30多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成就最大者與成就最小者在智力上沒有顯著的差異,而他們在自信心、進去心、堅持性、不屈不撓、不自卑等非智力因素上有較大的差異。推而廣之,學生成績不良,並非完全智力上的原因,若只從智力上着眼提高學生成績是徒勞的,只有從改善非智力因素入手,消除他們在非智力心理因素上的不良品質,才能使他們固有的智力優勢得以發展。智力因素相當於種子,非智力因素相當於土壤,只有土壤肥沃,種子才能茁壯成長。而肥沃的土壤的構成成分我認爲最基礎的就是“賞識”這一元素。賞識是一座橋樑,是師生精神相融,心靈交匯的橋樑。只有賞識才能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才能激發他無窮無盡的創新思維。在一次次的被賞識下,就會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向着人們期望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教育與被教育的目的。

那麼教師怎樣架設這座橋樑呢?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堅持“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逐漸少”的原則,經常給學生以期待和鼓勵,增強學生的積極心理暗示。學生一旦明白了自己的閃光之處,也就點燃了心靈的火,同時也會看到自己還存在着“暗”。剛入校時,戴天同學或許在其他人眼裏不是個優秀的孩子,然而在我看來,他也有許多不爲人知的優點:成績不太理想,但勤奮有餘;學習十分繁忙,但踏實有序。聽他媽媽說,他在初中階段因爲物理化學成績差,害怕因爲自己影響班級的總成績,而對考試產生了畏難情緒,進而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針對戴天同學在政治歷史學科方面的優勢,我幾次找他談心,鼓勵他在高二年級分科時選擇文科,他聽從了我的建議。在進入文科班後,他得到了其他老師和同學的重新評價,逐漸改變了以往的孤僻性格,變得開朗了,而且在最近結束的階段性測試中,他以優異的成績擠入了班級的前10名。

當然,真正要運用賞識教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賞識不等於簡單的鼓勵加表揚,如果一味的表揚、誇獎,有些學生一定會飄飄然,翹尾巴,甚至飛上天。所以,在鼓勵加表揚的同時,還要有針對性的不斷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目標,讓其有努力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不斷的從一個高度到另一個更高的高度。高二(2)班學生馬雲志十分調皮,上課經常無故插嘴。剛開始我有些不滿,但幾次下來我發現他的插嘴通常是因爲對某個問題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於是,我沒有在大家面前直接批評他,課後我把他叫到辦公室,他以爲我會狠狠地批評他破壞了課堂紀律,但我卻一張嘴就誇獎他頭腦活絡,對問題看法獨到,很有深度,值得老師和同學們學習。他一聽我這樣說,緊張的情緒有所緩解。接着我又耐心的與他探討了怎樣維護課堂紀律問題,分析了他在課堂插嘴也有打擾老師正常授課的不足。他聽後非常誠懇的向我保證,以後不會再也不多說話了。我搖了搖頭,告訴他對問題有看法有想法就要說出來,只是要注意表達的時間。如果在老師講完課後說出自己的觀點與大家共同探討,不是更好嗎?他得到我的肯定後,高興的跑開了。從此,他不再打斷我的講課,而是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我在講完後也會主動的問大家對什麼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可以說出來與大家討論。於是我的課堂上,學生都能主動發言,學生的思想閘門一旦打開,智慧的洪流就源源不斷的流淌出來了。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這裏我就不一一贅述了。當我面對一個個活生生、富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時,我總是竭力去尋找他們的優點,哪怕這個優點在別人眼裏是那麼的微小,只要我能出自真心地讚揚、鼓勵,他們都會心動,都會在內心深處感到莫大的鼓舞,都會在潛移默化中撼動他們的靈魂。因爲我知道,一次心動,足以影響人的行動;一次行動,足以改變人的一生。讓我們都用欣賞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學生吧,那樣我們對學生就少了苛求,多了寬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責,多了尊重。我們就能創設寬鬆和諧、積極向上的氛圍,爲他們一步步地走向成功鋪路架橋。

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書籍是麪包!書籍是營養!

書籍是智慧!書籍是力量!

……

而當今時代,更是知識經濟時代,所以教育部一再提出:建立學習型社會,終生學習……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社會的發展、時代的發展、科技的發展、教育的發展迫切要求我們,轉變觀念,參與課改,創新教法,變“知識型”教師爲“科研型”教師。要創新、要科研,務必學習;要學習,要思考,務必讀書。古人謂人生三味爲:“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確,詩詞怡情,哲思明理,歷史博見,科學增智……無論那一門類的書,只要不是“僞書”,讀之對我們都是有益的。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以前說過:“一息尚存要讀書”。一個畫家、一個耄耄老人尚且如此,應對知識更替、知識趨於爆炸的這天的我們,個性是我們這些爲祖國未來授業解惑的教師,更應博覽羣書,順應時代的發展,做時代的發展、學習型社會的先行者。

高爾基也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正是有了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書籍,人類纔不斷走向進步、走向禮貌、走向發達。當然,書籍也是個人進步、成功的基石。我國古代“手不釋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證明:“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十分善於領兵作戰,曾立下不少戰功。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不愛讀書。

有一次,吳王孫權派他去守護一個重要的地方,臨走前囑咐他:‘你此刻掌管軍政大權,應多讀些史書、兵書,才能把事情辦好。’呂蒙聽了,感到很爲難,搖頭說:‘軍隊裏事情太多,哪有時光讀書啊。’孫權很不高興,批評他說:‘你這話不對,時光是靠人擠出來的,我過去愛讀書。主管國家大事以來,雖然很忙,還是擠出不少時光,攻讀史書、兵書,收穫很大。漢朝光武皇帝,領兵打仗很緊張,仍然手不離書本。你爲什麼不刻苦讀書呢?’聽了孫權的話,呂蒙覺得很慚愧,心服口服。從此以後,他努力讀書,知識越積越多。

有一次,吳國主將魯肅和呂蒙討論軍事,呂蒙講得很有見解。魯肅聽了十分高興,他對呂蒙說:‘我以爲你還是個大老粗呢,想不到你已變成了學問家,再不是過去的呂蒙了!’呂蒙笑着說:‘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咱們分別這麼久,你還是用老眼光看我呢!’

之後,呂蒙做了吳國的主將,他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呂蒙能做吳國的主將,他的進步,就是靠書籍。一個舞刀弄槍的“粗人”也能勤奮學習,刻苦讀書,我們“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會有何不能?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早年也只是一名普通的中學數學教師,但他爲揭開“歌德巴赫猜想”之迷,一有時光就進圖書館查閱資料。所借書籍,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攻讀。一次,在路上讀書,碰到了樹上,他以爲碰到了別人,趕緊說對不起……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光,不停地演算、證明,在不到6平方米的宿舍裏,草稿摞的比人還高。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他最後成功了。古今中外,不可計數的普通人都是透過自我廢寢忘食地攻讀、鑽研,才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所以,古人說:“書猶藥也,喜讀之能夠醫愚。”還說:“讀書,能夠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廣見識、養靈性。”我國古代,還把讀書人家稱爲“書香門第”,認爲書是有香味的。的確,書就像一杯茶,一杯好茶,它需要細細品味才能發現其絕妙之處。而我認爲:書,更像一位老朋友,一個忠實的、知識廣博的朋友,她隨時爲你增知,使你廣聞,開你眼界,促你進步……

讀書吧,因爲“開卷有益”,所以,我們樂聞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