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2016衛生院分級診療實施方案

2016衛生院分級診療實施方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6衛生院分級診療實施方案,歡迎大家閱讀。

2016衛生院分級診療實施方案

  【2016衛生院分級診療實施方案1】

爲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我市醫療服務體系,切實解決人民羣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70號)、《省衛生計生委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湖北省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鄂衛生計生髮〔2014〕45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市有關工作要求,立足我市經濟社會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實際,遵循醫學科學規律,按照以人爲本、羣衆自願、統籌城鄉、創新機制的原則,以提高全市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爲重點,以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分級診療爲突破口,完善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形成科學合理的就醫秩序,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實際的分級診療制度,切實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

  二、工作目標

到2017年,政策體系逐步完善,以醫療聯合體爲主要形式的分級診療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以全科醫生爲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整體效益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的比例明顯提高,全市就醫秩序更加合理規範。

到2020年,分級診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機制比較健全,佈局合理、規模適當、層級優化、職責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全市醫療服務體系基本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我市實際的分級診療制度。

——基層首診。按照羣衆自願、政策引導的原則,支持和引導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首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逐步控制公立醫院普通門診規模,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承擔公立醫院的普通門診、康復和護理等服務。對於超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定位和服務能力的疾病,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爲患者提供轉診服務。

——雙向轉診。堅持科學就醫、方便羣衆、提高效率,完善雙向轉診程序,建立轉診指導目錄,形成高效雙向轉診機制。建立全市區域在線預約掛號平臺,公立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轉診預約掛號服務,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上轉病人優先安排診療和住院。暢通下轉渠道,將恢復期需要康復的病人或者慢性病病人轉診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實現不同級別、不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有序轉診。

——急慢分治。落實全市各級醫療機構急慢病診療服務功能,調整各級醫療機構病種結構,以慢性病管理爲突破口,逐步建立全市急慢分治的制度。提高公立醫院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完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發展康復、老年、長期護理、慢性病管理、臨終關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爲患者提供科學、適宜、連續的診療服務。

——上下聯動。以形成分級診療秩序爲目標,大力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探索科學有效的醫聯體運行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市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共享診療信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教學培訓的信息網絡體系,建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

  三、主要任務

(一)健全以強基層爲重點的全市分級診療服務體系

1.認真落實各級醫療機構功能定位。衛生計生部門要按照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實行合理的分類考覈,健全全市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考覈評價體系,完善財政投入機制,建立績效評價、財政投入與激勵約束相統一的制度,指導督促各級醫療機構落實功能定位。

各級醫療機構要切實調整並落實服務功能,認真履行自身職責。中心城區三級醫院要重點提高急危重症和疑難複雜疾病診治能力,有序將普通門診下沉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分流常見病、多發病複診和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到基層就診。中心城區二級醫院要積極轉型,實行差異化發展,結合自身實際向康復、護理、老年病等慢性病診療服務、專科化方向發展。新城區區級醫院要加強能力建設,發揮龍頭作用,提供區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搶救和疑難複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進一步提高服務的可及性,與康復醫院、護理院等(以下統稱慢性病醫療機構)一道,爲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等提供治療、康復、護理服務。

2.着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檔升級計劃,從2016年開始,用3年時間,提檔升級10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5個、鄉鎮衛生院35個,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醫療設備、就醫環境、信息聯通、體制機制、服務水平均達到提檔升級要求。到2018年,全市1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成爲省級甲A單位,100%社區衛生服務站完成規範化建設,60%鄉鎮衛生院創建成爲“四化”(建設標準化、業務規範化、管理科學化、運行信息化)衛生院,100%村衛生室創建成爲“五化”(產權公有化、建設標準化、服務規範化、運行信息化、管理一體化)村衛生室。

加快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積極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在中心城區組建以大醫院託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爲主要模式的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在新城區實施各級醫療機構區鄉集團化、鄉村一體化管理,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着力加強中心衛生院在急診搶救、常規手術、正常分娩、兒科等方面的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護質量的管理,督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持續提高醫療服務水平。繼續實施基層中醫藥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國醫堂建設,不斷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

3.加快新城區區級醫院建設。根據服務人口、疾病譜、診療需求等因素,統籌規劃新城區區級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每個新城區重點建設好區人民醫院和區中醫醫院,到2020年,全市新城區人民醫院均達到三級醫院水平,中醫院達到二級甲等以上水平,逐步將新城區區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區的目標。將區級公立醫院臨牀專科建設納入全市重點專科建設規劃,到2017年,每個新城區區級公立醫院有2個以上專科入圍市級臨牀重點專科。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重點加強新城區人民醫院常見病、多發病相關專科,以及傳染病、精神病、急診急救等臨牀專科建設,提升區級人民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區級中醫醫院重點加強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鍼灸、推拿等中醫特色專科和臨牀薄弱專科、醫技科室建設,提高中醫優勢病種診療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

(二)加強以全科醫生爲核心的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1.提升崗位勝任能力。開展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從2017年起,新進基層臨牀崗位醫生必須參加規範化培訓,實現臨牀醫生的“同質化”;加大轉崗培訓力度,強化在崗專科醫生的全科醫學理念,提升臨牀診治能力,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全覆蓋;加強基層醫生繼續教育,依託醫療聯合體,定期開展專業進修、菜單選學、特色培訓,提升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的臨牀能力。

2.加快人才儲備與輸送。實施全科醫生訂單培養計劃,每年定向招收一批全科醫學學生,畢業後經規範化培訓進入基層全科醫生崗位工作;探索“特設崗位”引進模式,擇優招聘臨牀醫學畢業生進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協商簽訂服務協議;加強鄉村醫生的定向培養,探索實施“村來村去”培養模式,培養一批村衛生室後備人才;鼓勵退休醫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坐診,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3.加強培訓基地建設。依託在漢國家、省級全科醫生規範化培訓基地,健全完善涵蓋全科醫學理論基礎、臨牀技能、基層實踐的全科醫生培訓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更新完善教學設備,改善教學配套條件;規範培訓基地管理,嚴格教學質量評估,確保教學培訓質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不斷擴大招生規模。

(三)建立以慢性病爲突破口的分級診療推進機制

1.建立完善雙向轉診機制。認真執行省衛生計生委制發的《常見疾病分級診療指南(試行)》(鄂衛生計生辦發〔2014〕40號),結合實際不斷完善分級診療病種,建立以覆蓋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爲重點的轉診目錄。加快建設區域統一的雙向轉診平臺,逐步實行網上預約轉診、病案傳送,並與醫保經辦機構信息網絡互連互通,共享醫療資源,形成高效雙向轉診機制。

建立有序轉診制度。規範上轉程序,對一般患者,各級醫療機構要按照疾病輕重程度向上轉診,超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定位和服務能力的疾病,中心城區患者優先轉診至三級醫院,新城區患者優先轉診至區級醫院。暢通下轉渠道,重點暢通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和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向下轉診,逐步實現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有序轉診。科學安排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和康復治療,按照保證及時救治的原則,急危重症患者就近直接轉入二、三級醫院就診,病情穩定後且符合向下轉診指徵的患者,應當轉至下級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接續治療、康復治療。

2.着力推進急慢分治機制。按照慢性病先行的原則,逐步推進分級診療常態化。以高血壓、糖尿病、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爲分級診療突破口,完善分級診療推進機制,降低醫院慢性病患者就診比例和普通門診比重,有效利用醫療資源,控制慢性病醫療費用、改善慢性病管理效果。

積極探索慢性病“醫院—社區”一體化管理模式,組建以醫院慢性病專科醫生(主治醫生以上)、基層全科醫生及公共衛生醫生(或者護理人員)組成的緊密協作團隊,對轄區內慢性病患者實施診治、康復、併發症篩查、預約、轉診等一體化管理,共同爲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學、適宜、連續性的診療服務。依託“一體化”管理模式,使各級醫療機構切實落實急慢病診療服務功能,及時將控制不良、急危重症患者轉診至上級醫院實施規範化治療,並引導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從醫院及時轉出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重點加強基層慢性病的用藥銜接,採取多種措施切實保障基層慢性病患者的合理用藥。

3.推進建立上下聯動機制。加快推進全市醫療聯合體建設步伐,制訂全市醫療聯合體建設實施方案,建立不同醫療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到2016年,全市所有公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與二級以上醫院組建醫療聯合體,逐步形成科學高效的上下聯動機制。

醫療聯合體內實行“三通”,即:人員互通,通過上掛、下派、進修、培訓等多種形式,促進醫療聯合體內各類人員合理流動,滿足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資源互通,共享檢查、檢驗設備,推進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充分利用醫療聯合體內優質醫療資源,共同做好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醫療互通,藉助信息化手段,開展預約掛號、預約住院、遠程會診等醫療服務。制定醫療聯合體內雙向轉診實施細則,開闢急危重症患者上轉救治綠色通道,醫院逐步將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普通門診,以及部分疾病的住院康復治療下移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4.引導建立基層首診機制。建立基層簽約服務制度。通過政策引導,推進居民或者家庭自願與簽約醫生團隊簽訂服務協議。簽約醫生團隊由二級以上醫院醫師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組成,探索個體診所開展簽約服務。簽約服務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孕產婦、6歲以下兒童、殘疾人、生活困難羣衆等爲重點人羣,逐步擴展到普通人羣。明確簽約服務內容和簽約條件,確定雙方責任、權利、義務及其他有關事項。根據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合理劃分簽約醫生團隊責任區域,實行網格化管理。簽約醫生團隊負責提供約定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規範簽約服務收費,簽約服務原則上按年收費,主要由醫保基金、簽約居民付費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等渠道解決。鼓勵採取分類簽約、個性化簽約、有償簽約等多種簽約服務形式,滿足居民多層次服務需求。

(四)建立以醫療信息互聯互通爲主要內容的分級診療信息化技術支撐體系

1.加強醫療信息共享,確保全市區域內轉診信息暢通。建立全科醫生團隊管理信息系統,爲全科醫生提供便捷的簽約對象管理、優先預約號源、績效考覈等服務。逐步規範固化各級醫療機構之間患者轉診流程,實現門診、住院、康復等常見轉診業務的在線辦理,使雙向轉診更加方便、快捷。依託市、區兩級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的自動更新和共享調閱,爲醫療機構之間開展分級診療提供橫向支撐。

2.提升遠程醫療服務能力,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推動二、三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服務團隊和工作及費用結算機制,帶動基層醫療診斷水平的提高,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會診、病情診斷、培訓等服務,探索“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有效模式。

3.推廣在線醫療服務,探索基於互聯網的分級診療應用。鼓勵醫療機構開展在線醫療服務,提供在線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等便捷服務。鼓勵第三方互聯網企業建立分級診療平臺,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建立跨區域醫生資源縱向協作機制。支持基於互聯網的醫療聯合體內協同健康分級管理應用,建立個人—家庭—社區—醫院四級協同健康分級管理體系,完善治療、康復、護理全流程服務鏈。

(五)完善以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爲關鍵的分級診療保障機制

1.完善醫療資源合理配置機制。科學制訂全市“十三五”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強化其在醫療資源配置方面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合理控制全市三級醫院規模和數量,建立以服務人口病種結構、服務輻射範圍、功能任務完成情況、人才培養任務、工作效率等爲核心的公立醫院牀位調控機制,嚴格控制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公立醫院牀位規模不合理擴張。加強全市慢性病醫療機構的規劃、設置和發展,鼓勵有條件的二級醫院、一級醫院轉型爲慢性病醫療機構,爲康復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等提供接續性醫療服務。

2.推進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發揮各類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供需雙方的引導和對醫療費用的監督制約作用,推進全市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強化醫保基金收支預算,建立以總額控制爲主,按服務單元付費、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等複合型付費方式。完善不同級別醫療機構的醫保差異化支付政策,逐步拉開各等級醫療機構住院費統籌基金支付比例差距,原則上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分別達到10%、15%、15%以上。將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慢性病醫療機構按規定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範圍。

3.健全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結合我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合理制定和調整全市醫療服務價格,對醫療機構落實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選擇就醫機構形成有效的激勵引導。根據價格總體水平調控情況,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在降低藥品和醫用耗材費用、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的基礎上,提高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項目價格。理順醫療服務比價關係,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

4.建立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完善醫保支付政策、加強費用控制等手段,引導二級以上醫院向下轉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主動承擔疑難複雜疾病患者診療服務。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分配機制,建立注重質量效益爲主的績效考覈制度,強化平時考覈、服務數量和質量考覈,推行體現“多勞多得、效益優先”的績效工資制度,提高獎勵性績效比例,賦予管理者分配自主權,充分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的積極性。

5.完善基層衛生人員晉升優惠政策。認真落實基層衛生人員高級職稱評審制度,結合我市基層衛生計生工作實際,制訂專門的量化評審方案。對長期在城鄉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晉升衛生高級任職資格評審時,按照在基層工作年限傾斜加分,逐步推進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改革,確保基層衛生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四、實施步驟

(一)試點階段(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在黃陂、新洲、江夏、蔡甸、東西湖、漢南區6個新城區和漢陽區開展整區分級診療試點;其他各區也要結合自身實際,依託醫療聯合體,以慢性病爲突破口,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大力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工作。

(二)全面推進階段(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試點的基礎上全市各區、各級醫療機構全面推進分級診療工作,並對各區分級診療工作開展評估,總結經驗,對試點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修正及改進,進一步優化方案,完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