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2015縣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2015縣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扶貧工作,將扶貧開發工作納入政府的重要內容,不斷擴大扶貧開發成果。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於我國老少邊窮等地區人口多、底子薄的現有國情,扶貧任務仍然十分艱鉅,筆者現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淺談一點個人的思考與建議。

2015縣扶貧工作調研報告

  一、基本現狀

金寨縣位於鄂豫皖三省結合部,總面積3814平方公里,擁有68萬人口,是一個集老區、庫區、貧困地區爲一體的山區縣。1986年被確定爲全國貧困縣,2002年被列爲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2011年被列入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一直以來都是全省乃至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抓國家各類扶貧政策的有關機遇,結合我縣實際情況,採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按照精準扶貧的方式,努力走出了一條切合實際、特色鮮明的扶貧開發路子,全面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全縣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僅2013年減少貧困人口2.71萬人,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羣衆的認可。

  二、主要措施

(一)推進產業扶貧,拓展貧困戶增收門路。縣政府結合全縣資源分佈實際情況,堅持把特色產業作爲山區農民增收的主渠道,突出發展茶葉、中藥材、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先後出臺了《金寨縣加快特色種養業意見》、《金寨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獎勵辦法》等文件,整合涉農資金2億多元,安排獎補資金1300萬元,支持新建、提升特色產業基地 25萬畝,培育種養大戶2000餘戶,新增省市產業化龍頭企業23家,新增農民合作社1226家,培育家庭農場19家,涌現一批特色產業專業村,1萬餘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脫貧。2013年縣政府實施了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和農業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計劃,着力以產業帶動貧困羣衆增收脫貧。

(二)推進項目扶貧,夯實貧困戶脫貧基礎。堅持把農村基礎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集中解決行路難、灌溉難、飲水難等問題。近三年累計爭取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項目1000多個,投入資金11.5億元,新建安全飲水工程135處、河堤58千米,整修當家塘305口,建設高標準農田5.7萬畝,治理流域面積70平方公里,修建村組水泥路1049公里,整治美好鄉村示範點36處,搬遷深山庫區一線羣衆5211人。今年在上級支持下,對生存環境惡劣、居住人口分散的邊遠村組貧困羣衆,實施移民搬遷工程,計劃搬遷貧困人口1768戶6824人,並即將出臺鼓勵農民到中心村莊、集鎮或縣城購房獎勵辦法,在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給予保障,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三)推進素質扶貧,提高貧困戶脫貧能力。建立了新農合、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及時實施基層醫藥衛生體制、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實行藥品零差率,減輕羣衆就醫負擔。2013年,全縣農村羣衆享受醫療改革“紅利”超3億元。實施重大疾病防控、義務教育營養餐等一系列民生項目,積極落實義務教育免費入學、中職學校免學費等政策,做好貧困大學生、中職生、高中生和義務教育寄宿生資助,確保貧困戶子女有學上、能上學、不失學。2013年,全縣教育扶貧資金達5170萬元,受益學生8.3萬人。廣泛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增強貧困羣衆脫貧技能,確保貧困戶戶均掌握1-2項實用技術,兩年來轉移就業1.8萬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501人。金寨現代產業園區近年來吸納5000餘名貧困羣衆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戶。隨着金寨職業學校的建成投運,將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擴大培訓範圍,切實提高老區勞動力素質。

(四)推進旅遊扶貧,助推貧困戶快速致富。樹立“旅遊既富縣又富民”理念,把旅遊業作爲扶貧開發的重要產業。近兩年,通過以獎代補,積極支持羣衆發展農家樂、特色農產品市場等旅遊服務項目,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特色種養、觀光農業等,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2013年,全縣接待遊客、綜合收入年均增長40%以上,燕子河鎮通過發展鄉村遊,帶動高山泡菜、紅豆腐等產品開發,年綜合收入1.9億元,帶動全鎮人均增收800元,越來越多的貧困農戶通過參與旅遊開發,走上致富道路。今年,全縣正在創建農家小院示範戶50家、示範村2個、示範鄉鎮1個以上,帶動鄉村旅遊發展。

(五)推進金融扶貧,增強貧困戶發展後勁。以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爲抓手,大力推進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擴大信貸投放、促進扶貧開發。2013年,全縣共發放涉農貸款52億元,其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99億元,支持1200多家農民合作社,帶動近4000戶貧困戶發展增收項目,支持5961戶貧困戶實現脫貧,今年小額貸款計劃爲4億元。同時,增設金融營業網點和自助銀行網點16個,新建助農取款點384個、村級金融服務室21個,實現基礎金融服務村級全覆蓋,農戶基本實現“申請貸款不出戶、存取現金不出村、匯款業務不出鄉”。

(六)推進“兜底”扶貧,保障好特殊困難羣體。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力求爲弱勢羣體築起“最後一道保障網”。2013年,全縣通過“一卡通”發放到戶惠民資金5.8億元,農村居民人均超過1000元。在“低保”方面,推動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無縫銜接,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近三年2萬戶困難家庭擺脫貧困、退出低保。在養老方面,逐年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全縣集中供養機構牀位達2688張,佔五保總數的35%。推動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爲重度殘疾人、計生優待戶等羣體代繳養老保險金。在救濟方面,針對不同弱勢羣體,分類施策、因需而救。三年來開發公益性崗位400多個,加強臨時救助,解決了一批貧困人口臨時性、突發性困難問題;廣泛引導社會各界“獻愛心、送溫暖”,解決弱勢羣體實際困難。同時,探索建立大災救助機制,將政策性農業保險範圍擴大到毛竹、森林、育肥豬、茶葉等領域,創新開展農房保險等。2013年,全縣共有4.49萬貧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會救助,佔貧困人口的30.4%。

通過一系列的扶貧開發舉措的實施,全縣扶貧產業不斷得以壯大,基礎建設不斷增強,羣衆生活得以明顯改善,實現了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目標任務。尤其是一些扶貧項目的實施,推動了我縣旅遊業以及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業技術培訓爲廣大貧困人口大量輸入了“造血功能”,“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做法,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人口的脫貧的問題。

  三、存在問題

近年來,儘管我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於貧因人口基數大、山區環境惡劣等因素的影響,我縣的扶貧形勢仍然較爲嚴峻,扶貧任務還十分艱鉅。

(一)山區扶貧任務艱鉅,庫區扶貧面臨挑戰。多年來,我縣的扶貧工作重點和主要區域集中在深山區、高寒區和庫區,而這些貧困人口大多分佈在生產生活條件極差的邊遠地區,收入來源匱乏,脫貧致富的難度極大。深山區和高寒區受地理、交通、自然資源、教育資源等因素影響明顯,且缺乏主導產業,扶貧投入資金需求量大,貧困發生率高,是全縣扶貧攻堅的難點區域。

(二)扶貧成本較高,工作難度加大。隨着近幾年扶貧工作力度的加大,具備開發條件的地區通過扶持已逐步得到發展,生產生活狀況也得以改善,貧困人口數量大幅減少。但剩下的貧困人口絕大多數都處於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的邊遠村社,空間跨度大,各項建設性投入需求大,扶貧成本高,脫貧的難度大,給扶貧開發工作的持續有效開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三)主導產業匱乏,羣衆增收速度緩慢。近年來,貧困地區羣衆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由於基礎差、底子薄,加上貧困地區支柱產業還沒有完全形成,貧困村羣衆收入遠遠低於全縣普通農民收入,還沒達到全市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平。特別是深山區和高寒區,由於近年來投入較少,發展較慢,貧困村羣衆收入水平較低。

  四、工作建議

大力推進扶貧開發是實現加快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把農村最低收入人口作爲扶貧開發的重點對象,把改善高寒邊遠山區生產生活條件作爲扶持重點,把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作爲主攻方向,推進貧困羣衆增收與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扶貧開發與民生工程有機結合,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要抓住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有利契機,以道路、供水、排水、供電、通信等爲主要內容,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思路高起點做好貧困村扶貧開發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全面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有效解決農民羣衆出行難和農產品運輸難問題。加快農村電網改造,着力解決農村供電質量不高和農村電力配送不正常的問題。積極探索“富裕農民進城,貧困農民下山”的易地扶貧搬遷新模式,在條件成熟的部分鄉鎮逐步擴大試點範圍,對不宜人居的村、社進行整村、整社搬遷,着力改善貧困家庭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

(二)積極培育支柱產業,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結合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因地制宜發展林下扶貧產業。充分利用貧困山區林業資源優勢,積極培育扶持縣委、縣政府確定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鏈結機制,全面提升貧困人口家庭收入。

(三)加強智力扶貧培訓,提升農民脫貧致富本領。要堅持抓好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貧困初高中畢業生就讀中職工作,並根據地區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切實開展種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和電子電工、烹飪、焊工等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脫貧致富的本領,加快貧困地區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力度,變“輸血式”扶貧爲“造血式”扶貧。同時,加強扶智宣傳,充分發揮基層幹部領頭雁作用,抓好貧困村幹部政策業務培訓,選派農村致富帶頭人蔘與村支兩委管理,模範帶動農民科學致富。

(四)整合扶貧開發資金,發揮扶貧資金使用效益。要打好鄉情牌,注重引導外出創業成功人士帶資金、技術返鄉創業,支持家鄉建設發展。加大社會閒散資金、項目建設資金、財政扶貧資金的整合力度,認真開展查漏補缺,突出抓好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社會民生、農民工培訓轉移、扶貧和生態移民等工作,全面加快片區公路、人飲、危房整治、電網改造、人行便道等爲主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對所有涉及到村的扶貧資金、項目,按照“項目跟着規劃走,資金跟着項目走,服務跟着資金走”的要求,做到專款專用,接受羣衆和社會監督。同時,要充分利用好國家貧困縣的相關優惠政策、扶貧項目和資金,還利於民,切實鞏固了扶貧開發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