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

有關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關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

有關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1

一、說教材

牛頓第二定律是動力學的核心規律,動力學又是經典力學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熱學、電學等其它部分知識所必須掌握的內容。所以,牛頓第二定律是__的中心內容,更是__的教學重點。爲了使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的認識自然、和諧,本節之前的“運動狀態的改變”就是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承上,使學生對第一定律的認識得到強化;啓下,即是通過實例的分析使學生定性地瞭解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本節教材是在前一節的基礎上藉助電腦通過實驗分析,再進行歸納後總結出定量描述加速度、力和質量三者關係的牛頓第二定律。由實驗歸納總結出物理規律是我們認識客觀規律的重要方法。由於本實驗涉及到三個變量:a、m、F,因此我們用控制變量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先確定物體的質量,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係;再確定力,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係。在以後學習氣體的狀態變化規律,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金屬導體的電阻等內容中都用到了這一方法。控制變量法也是我們研究自然、社會問題的常用方法。通過教學,使學生學習分析實驗數據,得出實驗結論的兩種常用方法一列表法和圖象法,瞭解圖象法處理數據的優點:直觀、減小誤差(取平均值的概念),及圖象的變換,從a-m圖(曲線)變到a-1/m圖(直線),在驗證玻-馬定律中也用了這種方法。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本節課的教學目的不全是爲了讓學生知道實驗結論及定律的內容和意義,重點在於要讓學生知道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在得出結論時用了什麼樣的科學方法和手段;在實驗過程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和物理變量,如何用數學公式表達物理規律。讓學生沿着科學家發現物理定律的歷史足跡體會科學家的思維方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讓學生記住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瞭解以實驗爲基礎,經過測量、論證、歸納總結出結論並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物理規律的簡單美。

本節課的重點是成功地進行了演示實驗和用電腦對數據進行分析。這是本節課的核心,是本節課成敗的關鍵。

二、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以電腦輔助演示實驗爲主的,知識教學與科學方法教育相結合的“同步調控”模式。

按系統論的整體性功能原理,整體功能要大於各要素功能之和。物理的知識、方法、能力、科學態度等都是教學的要素,如果把這些要素有機地聯繫起來,達到共同促進的作用,則物理教學的效果會更好,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同步調控”模式中,沒有單純地就方法講方法,而是將知識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的養成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基於系統的整體性功能原理考慮的。

再則,按教學論中教爲主導,學爲主體的原則,教師的任務是制訂目標,組織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活動的進程,並隨機應變,排除障礙,並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步調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將教師置於“調控”地位。同時,更注意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設置教學活動的環境,讓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再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教材難點處適當放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如從a-m圖象,猜想a與m成反比,然後畫出a-1/m圖,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探索精神和創造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達到規定的教學目標和最佳效果。

三、說教學程序

1.問題引入新課

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運動,引導學生分析物體的質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間的定性關係,鼓勵學生進行猜測,它們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後指明本節課我們大家一起來探索得出三者之間的定量關係,從而導出課題——牛頓第二定律。這樣導入的用意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於探索的積極性。

2.設計實驗方案

在引入課題後,啓發學生思考:我們如何來研究F、m、a三者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得出用實驗法先確定m,研究a與F的關係;再確定F,研究a與m的關係,最後得出三者的定量關係。由於教材(必修第一冊,人教版)中牛頓第二定律實驗不足(夾子很難同時夾住兩細線;由於線的彈力,小車要反衝後才能停下,實驗誤差大),我設計了用電腦輔助來探索a與F、m關係的實驗,如附圖。遮光片寬度L,通過光電門時間分別t1和t2,兩隻光電門間距爲s。當滑塊通過光電門時,光電門產生一個脈衝,通過計時器中的三極管放大後,從計算機LPT口輸入,調用計算機定時中斷來計算時間,然後利用公式

計算出加速度的值,結果顯示在表格中,同時在座標圖上標上點,實驗結束後,程序提供一個畫直線模塊,可用光標來控制直線的斜率。

3.進行實驗探索

請兩位同學上臺操作,其他同學邊觀察、邊思考,教師控制電腦。先保持物體質量爲200g不變,測出拉力分別爲0.05N、0.10N0.15N和0.20N時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圖上,顯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導學生得出a∝F的結論。然後再保持拉力爲0.10N不變,測出物體的質量分別爲200g、282g、332g和382g時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圖上。在a-m圖上可看到隨m的增大a逐漸減小,但它們的關係不明確。引導學生大膽猜測a與m成反比,再畫出 a-1/m圖,得到結論a∝1/m。 4.分析歸納結論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得出F=kma,在國際單位制中,定義1N=1kg·m/s2就可以得出牛頓第二定律F=ma。然於進行合理的外推,當物體受幾個力作用而做加速運動時,F應爲合力。由於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引導學生通過實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5.應用鞏固練習

通過三道典型的問答和計算題,鞏固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一致的理解,爲進一步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6.總結

告訴學生我們本節課學的牛頓第二定律是把力和運動聯繫起來的橋樑,是我們解決許多力學乃至整個物理問題的一個重要武器,是我們學習物理的一個重點,要求大家很好地理解、掌握、應用它。而這節課所用的電腦輔助的實驗歸納法是人們研究自然、社會的一種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圖象法是處理實驗數據的常用方法,我們還學了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方法,希望大家熟悉並能運用這些方法。

有關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2

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摩擦力》。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②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③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全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

培養學生探究勇氣、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數據的表格的設計。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爲主的啓發式教學。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播放一段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着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 請學生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什麼原因?

(二)新課學習

1.什麼叫摩擦力

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併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並且學生也會通過兩個面的刷毛的彎曲方向不同進一步理解每個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摩擦的概念。

課本中是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合在一起的,沒有具體的區分,我在這裏簡單地向學生解釋了三種摩擦的區別。對於滾動摩擦因爲其實質是一種力矩,可以一帶而過;而對於靜摩擦可以作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靜止且又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是靜摩擦,並且也可以用二個毛刷作演示。這對學生的理解並沒有什麼難度,況且在“科學世界”裏面也提到了“走路時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如不講一下靜摩擦,學生在這裏當聯繫課本中的摩擦的定義時會產生疑問:爲什麼沒有發生“相對運動”還會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指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們的猜想後,還要問問他“你爲什麼要這樣想呢?可以對有的猜想進行歸類,比如有的同學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重力大小有關,而有的同學說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以指導他們將這二個猜想歸爲壓力這一類。在各種猜想都列出來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很複雜,對於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爲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同學們思考:用什麼工具來測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不是);那如何才能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那麼實驗中應該讓木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時的彈簧測力計應該怎樣調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後調零)。通過這樣的引導既起到了複習的效果,又爲他們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鋪墊。

再讓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因爲在八年級的學習中,研究弦振動的音調和歐姆定律時,已多次用到過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所以,這裏對學生不算一個難點。 然後請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說說他們組制定出的探究計劃,並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對他們方案的理解,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不太科學的地方引導本組或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與數據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並適時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後,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而只拉動木板呢?爲什麼?並且讓學生們再簡單操作一次,讓他們自己發現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較穩定,容易讀出正確數值,實驗效果更好。而且這也更能幫助他們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摩擦與我們

回顧剛上課時播放的多媒體,聯繫生活經驗,讓學生分別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並且讓他們在對“科學世界”內容的閱讀和剛纔實驗的基礎上,對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還可以採用全班搶答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要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就可以了。

4.當堂反饋

(1)採用討論的形式,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要求學生回去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4題的科學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文字並配上錄音,介紹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5.課後作業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

有關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書中,第十七章《歐姆定律》是電學中的基本定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和分析電路的基礎,是學習電功率、家庭電路等後續章節的必備知識。__本身就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是電學的重點之一。而《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一節十分重視科學方法的滲透,重視科學探究過程,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方法、學習方法,利用“控制變量法”對“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關係進行一個定性分析,是瞭解得出歐姆定律的過程,因此,這是學生在學習了電流、電壓、電阻等概念以及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使用方法之後的進一步總結深入,也是掌握電學最重要規律之一《歐姆定律》的前提。

同時,本節內容的探究實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它涵蓋了探究的七個基本要素: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使學生深刻領悟科學探究的意義,掌握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了小組合作的交流意識。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掌握同一電路中電學的三個基本物理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多個變量間的關係的實驗方法,爲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打下基礎。 二、學情分析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電流、電壓、電阻等電學基本知識,爲我們本節對“電流、電壓、電阻”三者的定性關係進行探究做了鋪墊。但由於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層次有所差別,而且存在一定的能力差距,所以常出現“一聽就懂,一丟就忘,一用就錯”的問題,主要是因爲目前學生在分析處理問題時缺乏具體的思路與方法。

根據本學段學生心理和年齡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針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據課程標準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重點與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詳細分析,本節課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發現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從而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因此,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與連接實際電路既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與此同時,組織好學生運用表格法、圖像法等科學方法進行實驗數據的處理分析,也是本節的難點之一。

四、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與學生實際情況分析,爲有效突破本節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設置了本節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掌握連接實際電路的方法與技巧。 2.過程與方法:

①在教師以遞進式設問方式的引導下,能夠利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實驗設計,從而掌握“控制變量法”的運用; ②通過實驗數據的處理,掌握實驗數據處理的常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生自身經歷探究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小組探究實驗,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 五、教學方法

爲成功達到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教與學方面,本節課主要牽涉到以下方法:

1.教法方面

針對本節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限於探究的形式,而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採用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引導探究實驗,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具體方法包括:遞進式提問法、討論法、分組探究法、師生互動法等。通過學生分組實驗,相互討論交流,相互啓發,相互促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綜合能力,並且通過具體的實驗設計掌握利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方法,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學法方面

本節課的主體是學生,主要內容是學生進行探究性實驗,得出結論。因此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主要使用的學習方法有:小組實驗法、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學生通過利用各種學習方法,能夠順利完成課堂內容的同時,培養了自身的綜合能力。 六、教學設計

針對前面的分析,依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引入環節:結合學生已有知識,以提問“電流的影響因素”引入,有效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2.新課講授:結合“電流的影響因素”,對“控制變量法”進行講解,同時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法——保持R不變,改變U,觀察I或者保持U不變,改變R,觀察I。

3.實驗設計:利用遞進式提問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 設問目的

在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係時,如何保持電阻R不變? 明確選用定值電阻R

如何改變定值電阻兩端電壓U?

明確滑動變阻器在本實驗中的作用 需要用到哪些實驗器材?

讓學生明白實驗器材的選擇方法 如何連接所選用的實驗器材?

鍛鍊學生設計實驗電路的能力

馬上要開始實驗了,實驗前我們還要準備什麼? 鍛鍊學生設計實驗步驟的能力,理清實驗思路 根據大家的實驗步驟,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嗎? 提醒學生實驗注意事項,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 4.分組探究實驗:教師組織學生開始分組探究實驗,現場進行指導,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協助完成探究實驗。

5.評估交流: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對自己的探究活動進行展示、回顧、分析,思考設計方案有無不合理的地方,操作有無失誤,測量結果是否可靠? 七、教學效果設想

因本節課是在充分分析了教材、學生情況等進行了重點、難點的擬定、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環節的設置,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以遞進式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順利進行實驗設計、完成實驗。應該說,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難度大幅度下降,更容易掌握新知識,同時也能夠從本節課的學習中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法”以及爲下一節《歐姆定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這樣的課堂設計,會比較有效地達到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