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高二語文《哀江南》說課稿

高二語文《哀江南》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語文《哀江南》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哀江南》說課稿

高二語文《哀江南》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兩課時。

本文是著名的傳奇劇作《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崑生在南明滅亡後重遊南京所見的淒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組成,前六曲鋪寫景物,寓情於景;最後一曲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後,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崑生遊南京的蹤跡爲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動人心魄。

整套曲子,語言準確、生動、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繫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聖宮廷的今日極端衰敗景象;“剩一樹柳彎腰”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

尾聲一曲,多用對偶、排比,兼用三個散句,既句式整齊又駢散結合,錯落有致,讀起來一氣貫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擊節。

二、教學目的與重難點

1、通過誦讀品味曲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

2、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

3、體會作品表現的興亡之感

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並以此作爲示範,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閱讀,瞭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崑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後郊外的淒涼景象。爲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崑生憑弔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爲寫蘇崑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崑生憑弔了哪些地方?是按什麼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崑生是按自己覽遊南京的蹤跡爲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第二課時

一、選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講

1、讀第一支曲子,思考:前兩句在全篇中有什麼作用?“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殘”“廢”“瘦”“空”四個詞有何修飾作用。

參考:“山鬆野草帶花挑”,描寫蘇崑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後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擡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崑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彷彿看到他突然發現“秣陵重到”的情態。“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後、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崑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後南京的淒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崑生“重到”南京後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裏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爲眼前之未見,後者爲眼前之所見;昔日用於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淒涼。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後傷痕累累的淒涼景象。

2、讀第七支曲子,思考:裏面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何表達效果?

①對偶句

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作用: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並茂的強烈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語言(學生有可能提到詞句評析參考)

(1)“橫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個“橫”字,一個“倒”字,寫出了景象的淒涼。“橫倒”是無順序地亂倒,可見是遭受戰爭創傷的見證。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隱隱可見當年的繁華。由眼前景聯想到當年景,自不免悲從中來,亡國之恨頓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繫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聖宮廷今日卻極端衰敗的景象。

(3)“剩一樹柳彎腰”一個“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如將“剩”改爲“留”或“見”都不好。“剩”與“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餘”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今昔對比的變遷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見”字更貼切地表達了唱曲人的故國情懷。

高二語文《哀江南》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哀江南》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元古戲曲單元的自讀課文,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知識目標:

(1)識記作家作品;

(2)瞭解《桃花扇》的劇情梗概及其寫作主旨。

(3)誦讀、賞析曲詞,體會其中表達的真摯、強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鑑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鑑賞課文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

3、德育目標:瞭解劇中人蘇崑生、柳敬亭等反對權奸、關心國事、不做順民的正義感和民族氣節,培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難點:賞讀曲詞,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和學習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朗讀曲詞,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

2、選取重點曲子作深入分析,並以此作爲示範,引導學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賞。

3、通過與詩歌進行比較閱讀,瞭解借景抒情的藝術表現手法在戲曲和詩歌中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

二、介紹作者、劇情

三、介紹傳奇與雜劇的區別

四、整體感知

1、字詞正音

2、指導學生集體朗讀和自由誦讀

3、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主體內容

(1)七支曲子可分幾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明確: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崑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後郊外的淒涼景象。爲全文定下濃郁、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崑生憑弔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抒發亡國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聲,爲寫蘇崑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之痛。

(2)蘇崑生憑弔了哪些地方?是按什麼順序進行的?

明確:重點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宮、秦淮河畔、長板橋和舊院。蘇崑生是按自己覽遊南京的蹤跡爲線索,由遠而近,描寫了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3)課文中哪些語句能點明全篇的主旨?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

第二課時

一、選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講

1、讀第一支曲子,思考:前兩句在全篇中有什麼作用?“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中 “殘”“廢”“瘦”“空”四個詞有何修飾作用。

參考:“山鬆野草帶花挑”,描寫蘇崑生肩挑柴草、信步走來的形象,點出他在南明滅亡後隱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擡頭”三字不僅可以使人想見蘇崑生心懷亡國之痛、低頭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轉,表現了他的感情的急劇變化,使人彷彿看到他突然發現“秣陵重到”的情態。“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滅亡之前和滅亡之後、往昔和今日的.時間界限,引出蘇崑生目睹的南明滅亡之後南京的淒涼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懷舊傷今的寫景抒情基調。

“殘軍留廢壘,瘦馬臥空壕”,寫的是蘇崑生“重到”南京後第一眼看到的景象。這裏一連用“殘”“廢”“瘦”“空”四個詞作修飾語。以“殘”修飾“軍”,使人想見敗軍潰逃的情形,這是虛寫,是因“廢壘”這一眼前實景而引起的聯想;“殘軍”與“瘦馬”也是虛實相對,前者爲眼前之未見,後者爲眼前之所見;昔日用於戰爭的“壘”“壕”,如今已“廢”“空”,又襯之以臥在空蕩蕩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馬,更顯淒涼。這些描寫生動具體,寥寥數字,就真切地呈現了南京城郊戰後傷痕累累的淒涼景象。

2、讀第七支曲子,思考:裏面用了哪些對偶句、排比句?有何表達效果?

①對偶句

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作用: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並茂的強烈效果。

二、引導學生自讀,品味語言(學生有可能提到詞句評析參考)

(1)“橫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個“橫”字,一個“倒”字,寫出了景象的淒涼。“橫倒”是無順序地亂倒,可見是遭受戰爭創傷的見證。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隱隱可見當年的繁華。由眼前景聯想到當年景,自不免悲從中來,亡國之恨頓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個“舞”字寫出燕雀在丹墀上跳來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個“朝”字,又把這種情形與臣子拜見天子的莊嚴禮儀聯繫起來,給人以今昔對比的聯想,表現了昔日神聖宮廷今日卻極端衰敗的景象。

(3)“剩一樹柳彎腰”一個“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柳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如將“剩”改爲“留”或“見”都不好。“剩”與“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動的,而且有“殘存”“殘餘”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見”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給人今昔對比的變遷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見”字更貼切地表達了唱曲人的故國情懷。

三、比較:劉禹錫的《烏衣巷》與課文的寫景抒情有何異同?

參考:同爲描寫南京現在的淒涼景象,藉以抒發興亡之感,但《哀》與《烏》寫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寫整個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宮,秦淮一帶等各處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寫;《烏》只寫烏衣巷一帶的景象,以小見大。《哀》與《烏》兩者都描寫了現在的淒涼景象,但《哀》比《烏》的今昔對比更顯露,更鮮明。《哀》在主要描寫現在的淒涼景象的同時,也有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描述(“俺曾見金陵玉階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眼見他起高樓”);《烏》只描寫現在的淒涼景象,對過去的繁華景象僅以“舊時”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樣。《哀》傷古懷舊,悲嘆南明王朝的衰亡,抒發親身遭受的亡國之痛,表現了深沉的故國情懷和強烈的民族感情;《烏》詠史懷古,以煊赫世族的沒落表現六朝的興亡,抒發對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的感慨,寄寓了應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的深意。《哀》先集中筆墨寫景,寓情於景,景中見情;最後直抒胸臆,慷慨悲歌。《烏》“用筆極曲”,詩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寄寓於景物描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