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第四冊《哀江南》教案設計大綱

高二語文第四冊《哀江南》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教學目標:

高二語文第四冊《哀江南》教案設計

1、通過反覆誦讀體會劇中真摯、深沉的故國情思。

2、欣賞準確、生動、形象的戲曲語言。

3、理解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賞讀曲詞,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理解寓情於景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對最後一支曲子〔離亭宴歇拍煞〕的賞析。

  教學方法:

誦讀法;賞析法;比較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

師:同學們,我想請大家和我一起背誦兩首古詩,劉禹錫的《石頭城》和《烏衣巷》。

(由背誦同樣描寫南京城的古詩導入,一方面引出課文的背景,一方面把學生帶入詩的意境,爲曲詞的賞析作準備。)

師:誰知道詩中提到的“石頭城”是今天的哪座城市?“朱雀橋”、“烏衣巷”又在哪裏?

明確:南京,六朝古都,歷史名城,存在着最悠久的歷史,孕育了最豐厚的文化。這個地方,曾經上演過一出出悲劇、喜劇,讓人唏噓不已,讓人回味不止,使人爲之激動,爲之感嘆,許多的文人騷客爲此寫下了感人肺腑的詩篇。剛纔,我們背誦的兩首詩就是其中的名篇。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經過十餘年嘔心瀝血,三易其稿而寫成的著名歷史劇《桃花扇》。他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愛情故事,來傳達對歷史興亡的感嘆。其中《哀江南》出自《桃花扇》中的最後一出《餘韻》,它是這齣戲的名篇,是全劇的點睛之筆。

二、誦讀並整體感知課文

1、以朗讀和分角色誦讀爲主,結合默讀、品讀,體味文中蘊藏的情感。

2、初步感知課文,討論: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緊扣標題“哀江南”的“哀”字分析課文的感情基調:悲。)

三、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戲劇家,字聘之,號雲亭山人,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年輕時在家鄉石門山隱居讀書,頗有文名,精音律、擅詞曲,37歲時,被康熙招去講經,此後仕途得志。居官期間,到過揚州、南京,憑弔明末遺蹟,拜訪明朝遺老,搜求明末掌故,爲《桃花扇》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歷時十餘年,三易其稿,終於在康熙三十八年寫出了傳奇劇本《桃花扇》,一時名聲鵲起。時人把他與《長生殿》的作者洪昇並提,稱“南洪北孔”。

《桃花扇》是借秦淮名妓李香君與復社文人侯方域的愛情故事,寫明朝興亡的歷史劇,也就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本文選自《桃花扇》的最後一出《餘韻》,寫南明滅亡後,李香君的教曲師傅蘇崑生做了樵夫,說書人柳敬亭做了漁夫,兩人相聚於南京龍潭湖畔,而相識的老贊禮也路過此地,於是三人飲酒話舊,各唱了一套曲子以抒亡國之恨。本文《哀江南》是蘇崑生所唱,曲詞通過他在南明滅亡後重遊南京所見的淒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恨,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

四、初步品味語言

1、佈置學生默讀、品味七支曲子,思考最喜歡哪一支曲子,爲後面的討論作準備。(教師巡視,指導。)

2、請學生髮言,說出自己最喜歡的曲子,並對曲詞語言的'準確、生動、形象作分析。

如〔北新水令〕中四個形容詞“殘”、“廢”、“瘦”、“空”使人聯想到南明王朝兵敗如崩、四散潰逃的情景。

〔駐馬聽〕中“鴿翎幅蝠糞滿堂拋,枯枝敗葉當階罩”,一個“拋”字,寫出隨意與凌亂;一個“罩”字,使人想見枯枝敗葉的密集程度。

〔沽美酒〕中的“剩”字意味深長,表明柳樹不僅只有一株,是孤獨之柳,而且是昔日衆多樹中的殘存之柳、僅存之柳,使人想見當年絲絲綠柳夾岸垂翠的美景,飽含今非昔比、感時傷懷的無限淒涼。這裏只略加點染,就勾勒出一幅悽清的畫面,把人帶入了十分悲涼的意境。

(解說:學生的回答會各不相同,教師應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好。 這一環節主要從寫景這個層面上分析,讓學生品味準確的語言、生動的形象。)

五、進一步領悟意蘊

1、 讓學生再次誦讀課文,進一步體味曲詞所表達的優美意境,領悟其中所蘊含的深刻意蘊。

師:江南在人們眼中是如此美好,以至許多文人墨客用他們生花的妙筆,寫出了不少動人的詩篇,如白居易的《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山紅似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問:爲何蘇崑生要“哀”江南呢?

明確:本文有一條線貫穿七支曲子,這就是蘇崑生行走的路線:由郊外到城內,由明孝陵到秦淮舊院,一路走來,蘇崑生看到的是滿目瘡痍、殘破不堪的景象,昔日的皇家尊嚴如今已蕩然無存,曾經熱鬧非凡的市井生活如今一派蕭條。歷史的滄桑鉅變,昔盛今衰的強烈對比,使蘇崑生的內心充滿了悲痛。在這裏,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深深的故國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解說:這個環節,應引導學生認識寫景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今昔對比、寓情於景的藝術手法。)

2、品味曲詞的意蘊。

師:今昔的對比主要體現在景物的描寫上,然而,透過這些寫景的文字,我們深入挖掘,就會發現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意蘊。這個意蘊到底是什麼呢?

明確:亡國之痛。

問:“痛”有很多種,你能體會這種“痛”嗎?請在我們學過的文學作品中舉出一些例子來。

明確:亡國之痛是一種切膚之痛,是常人難以體會的。歷史,總是留給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歷史鉅變的滄桑之感和切膚之痛,非身歷其境者通常很難有切身體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鉅變、繁華消歇之倏忽、人生變幻之無常的親歷者和目擊者,纔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李煜的《虞美人》表達的就是痛失江山,往事不堪回首的亡國之痛。

(比較《虞美人》,理解亡國之痛。此處可結合實際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尾曲賞析。

(1)、 尾曲〔離亭宴帶歇拍煞〕是全曲結尾,也是全劇的收束,是蘇崑生總吊南京,在前幾支基礎上岸,直抒胸臆,唱出強烈的亡國哀痛,是畫龍點睛之筆。請同學們找出點明全篇主旨的一句話。

明確:“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一個“夢”字,直抒胸臆,寫出了亡國破家者的唯一選擇,“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這“殘山夢”中最難解的便是故國情懷。南明滅亡、江山易主是不爭的事實,唱曲人的不信、難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見亡國之情的痛徹。

蘇崑生,面對物是人非的現實場景,產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發而爲黍離悲聲。這種感觸,不是蘇崑生獨有的,而是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產生的民族悲聲。“地難填,天難補,造化如斯”,江山易主,是一種難以抗拒的歷史趨勢。蘇崑生的末世哀歌,包含着對舊時江山必然性破敗的無可奈何。而這種必然性破敗,又必然引發觀衆對歷史悲劇的哲理思考。《哀江南》的美學意蘊,已經超越一般的遺民之思,激發讀者從蘇崑生一曲曲悲愴的呼喊中,對千古興亡的歷史,作出自己的評判和思考。《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強烈的共鳴,是因爲“餘韻”之韻,蘊涵着一種可以爲各階級各階層的有識之士認同的歷史情緒:千古興亡之悲。《哀江南》傳達的這種悲劇精神,浸漬着千百年來志士仁人對道義的追求,熔鑄着千百年來志士仁人對文明的求索,也滲透了千百年來志士仁人對歷史的反思。“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離亭宴帶歇指煞]這支曲子,釋放的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民族的悲聲。悲歌一曲慟山河,“只有興亡觸後賢”(孔尚任《集治城道院試太乙泉》),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學價值所在。

(2)、這段曲詞大量運用排比句,句式整齊,節奏鮮明,語勢貫通,使曲詞具有聲情並茂的強烈效果,請畫出文中的對偶句、排比句,並體會其作用。

對偶句: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

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六、擴展遷移

將課文與姜夔的《揚州慢》進行比較,體會二者在寫景抒情上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