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範文(精選12篇)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1

初次觀影,先訝於男女主人公過快的愛情發展,後深刻體會了女主人公,一位年輕的心理醫生彼得森與她的導師通過愛與理智使男主人公“愛德華”從精神疾病的深淵中解脫出來,從無盡的壓抑、焦慮和恐懼中釋放出來的生命愉悅。

作爲一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對影片更帶有一些心理學色彩,限於學生專業知識的略顯匱乏,在這裏,只做一些簡單理解與看法的闡述。影片雖是1945年的老片子,但其價值卻是彌久煥新的。它以心理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爲基礎展開來,看似以一條患者與女心理醫生的愛情故事爲線索,卻主要從兩個方面角色的行爲表現凸顯了弗洛伊德的部分理論及精神分析法的治療,即冒充愛德華醫生的心理疾病和健忘症患者約翰·貝蘭特與“救命者”美麗的彼得森和她智慧而慈祥的導師。

從男主人公患心疾來說,我看到了弗的精神分析中的犯罪情結。男女主初次在餐廳交談,彼得森爲生動說話內容用叉子在潔白的桌布上刮畫,男主看到時的急促皺眉;男主擁抱女主時,看到白色線條睡衣時的焦躁不安;逃亡期間至彼得森導師家中時,男主看到白色線條牀單、白色水池浴缸、白色牛奶時的壓抑、恐懼至不安昏倒,貫穿影片,男主的焦慮、壓抑逃避乃至昏倒是頻發的,而這正是犯罪情結的常見症狀。依照弗洛伊德的“幼年情結決定論”,我們能夠知道一般犯罪情結的發生與童年有着密切的關係。當影片層層深入,撥開雲霧,我們得知了愛德華的心疾正是來自童年誤殺弟弟而留下的沒能及時被解開的心結。當某一個類似事件發生並觸及患者的內心深處時,一段不可抑的驚人故事似乎也便展開來了。

思及此,如果說真正愛德華醫生的死亡觸動男主的內心迫使他把心疾表現出來,那麼那一次次出現的白色事物與線條就成爲他一次次發病的導火索,但終歸,一切都源於他被壓抑的潛意識深處的難以撫平的創傷。在弗洛伊德看來,神經症的形成的根源正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未能得到解決的慾望,是早在幼年時期形成的癥結。這是電影的依據弗的觀點所透露出來的,也是我觀影過後所能解讀到的,而對此我也有自己的一點思考:終極重大事件(即男主表現出心疾)的引發,不僅是幼時單個重創事件的發生導致的,應該還有在病症出現前的正常時期中,患者不停的自我壓抑逃避至一個瀕臨崩潰邊緣的不斷積累過程。比如,要引發一場大爆炸前,僅一個炸藥(擬幼時重創事件)是不夠的,在未有火種引爆前,一切歸於平靜,但卻是不停在增加炸藥粉的過程(擬正常生活中不經意的壓抑迴避),終於,有火種出現時,一場不可避免的爆炸毫無徵兆的爆發了(擬病發)。

說到兩位“救命者”,我之所以命之爲“救命者”,是因爲他們在我眼裏,一點也不輸給傳統醫生,他們寄予男主的就是一條重生的命!於男主的戀人彼得森心理醫生,我褒她對男主忠貞的愛以及她作爲心理醫生所具有謹慎與耐心,我也相信正是她對男主患者始終不離不棄的救治纔有了一個好的結果,乃至影片結尾,她對峙老院長這個罪魁禍首的勇敢都是讓人敬畏的!此外,片中女主導師的一句臺詞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再優秀的女心理醫生,一旦有了愛情,她自己便是一個病人。”彼得森在治療中,如若沒有導師的提醒,卻是是存在偏頗的,是一種“被愛衝昏頭腦“的表現,這是我們作爲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在以後可能的工作中需要避免和警戒的。於敬愛的導師,這位老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最佳實踐者,更是一位讓人敬佩的智慧之師!儘管他從男主左手發抖,不帶行李,名字過於平凡三個細節中早已發現了男女主有貓膩,但卻沒有當即揭發,留有餘地,並以其豐富的經驗而決定深夜等待男主患者的到來。他的善解人意,和藹慈祥淋漓盡致地涌現,他的理智、謹慎更是爲人所欽佩的。他與男主開玩笑,在危急時刻淡定自若地將摻有鎮靜劑的牛奶遞給男主喝。他身上所沉澱下來的不僅僅是基本的對病人的關愛,更是一種經年歲月的博愛與沉靜,從容與淡定!是爲我勵志當學的!

最後,於患者最終脫離苦海的過程中,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成爲關鍵。在導師與女主對患者男主的治療過程中,他們讓男主回憶夢中的記憶碎片,然後一點一點與聯想剖析並猜測,雖然難免因爲藝術作品而有些太過巧合,但總是能說明一定問題。其中說到,“‘夢’是可以恢復記憶的最佳線索”,並說到“‘夢’可以告訴我們你在逃避什麼”,然後通過釋夢,將夢的碎片合成而試圖瞭解其含義。此外,有這樣一個大致的解釋:讓患者生病的祕密都深埋於其腦海,他因爲事實會觸痛他的傷口而不願面對,故爲了忘記一切,反而會生病,即表現爲失去記憶並有強烈的罪惡感。而最後,在掌握了一定的信息並分析後,通過再現“滑雪”事件而刺激男主最終說出了深藏與潛意識的結,即小時候因爲滑滑梯而誤殺弟弟。其中很多釋夢的細節,有許多的聯想對應之處,似乎既存合理又有些欠缺科學依據。或許這就是心理學作爲一箇中間學科難以避免的,更是我們作爲學生要不斷學習探究的,更是我們可能去突破的。 做一個在愛與理智中綻放生命的孩子。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2

看《愛德華大夫》是在學校的巨大的階梯教室,作爲個性心理學課程的一部分。它雖然沒有多恐怖的鏡頭,但當我緊盯那熒光幽幽的屏幕的同時,汗毛全都豎了起來,背後似乎有人向我走來,正一點點靠近,我毫無勇氣回頭,因爲我正被希區柯克所營造的巨大的令人窒息的驚悚氣氛籠罩着,快要癱軟在接連不斷的懸疑鏈條中了。

一直不喜歡黑白片,總是如同記憶一般的顯示出一種模糊和疑慮。當派克作爲愛德華醫生出現的一瞬,我發出了驚歎,我想,他的高大英俊會讓每個人都着迷的。

腦中印象最深的畫面就是派克和褒曼緊緊相擁的場面,一場是男人將頭深埋在女人的懷裏,宣泄着他無助和脆弱,映照着懸疑和心理的主題;另一場則是他們甜蜜相依,昭示着不變的偉大愛情。白色玫瑰的背景,象徵溫情,平行的車軌痕跡,象徵着詭異的心理世界,建築學的“少即是多”的觀念在電影,心理中亦如魚得水的得到了表達:越是簡單明瞭,越是暗藏玄機,捉摸不透。

顯而易見,這是一部有關心理學的影片,本片多處運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與技術(如精神分析,夢的解釋等),簡單展示了佛羅依德關於精神分析的幾個問題。而它最根本的觀點就是:童年的記憶在人的潛意識中佔據了很大的空間。人們長大後可能強迫自己忘記不愉快的童年,但是,這部分記憶不會消失,而是存留在腦海,並對將來的一系列行爲做出引導。

比如假扮愛德華醫生的J.B,當他看到白色和條紋時,他顯得很緊張,並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和他童年時因爲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理他認爲自己一定是個兇手,譴責自己。當愛德華醫生,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於他童年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

在影片中經常提到心理分析對夢的處理,在《愛德華大夫》這個影片中,我們看到彼得森大夫堅持引導B.J說出他的夢境。從夢裏找到過去的記憶。B.J的夢裏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記憶。

在這部影片中彼森醫生是愛着假愛德華醫生的,這種愛,可以使她完全的信任他不是兇手,這種愛可以加強她治療他的信念。正是這種愛,使得B.J解除了層層心理防禦,撫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自己的遭遇,積極配合治療,找回自我。這裏我們看到情感在心理諮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或許,我們一直強調在心理諮詢工作中,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和科學的技術,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往往忘記了,愛以及無條件的關懷,纔是治癒心靈創傷的良藥,纔是打開心結大門的最終鑰匙。

影片中的音樂更是蕩氣迴腸,恰到好處,這一連串的鏡頭組合與音樂配合天衣無縫。羅薩用泰勒明琴的特殊音色來營造一種神祕、在餐桌上用叉子劃道,此後每當愛德華醫生陷入犯罪情結時這個主題就會出現。羅薩曾經說過:“音樂的功能不是圖解而是在產生心理上的特殊效果!”他譜寫的音樂不再是鏡頭的圖說而真正起到了結構劇情和暗示象徵的作用。

在彼得森醫治愛德華醫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精神分析學家只追求引導患者談論他(她)的隱藏的問題,從而打開他內心緊鎖的大門。

1)精神分析學認爲人之所以患上心理疾病,以及出現行爲偏差,與其過往的經歷有直接關係。

2)一個人的所有經歷中,其童年的經驗對他(她)日後的行爲和情緒情感有最重要的影響。

3)一個人的情緒情感問題和行爲偏差可以通過推理的方法得到解釋。

4)當這些問題得到合理的解釋之後,患者將明白自己爲什麼會這樣,從而不再焦慮,其症狀會逐漸消失。

同時,精神分析學家也要注意所用收集信息的方法 :要勸說患者充分信任 自身;要求患者隨心所欲地表述自己的所感所想 ;要求患者說出過去是否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時期的事情( 在這一番談話中,彼得森大夫推理出JB過去是一位醫生,他未必害死了愛德華大夫,只是出於犯罪情結才一口咬定自己害死了愛德華大夫,這種幻覺使他失去了原本的記憶,並且時時感到焦慮不安。) ;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觀察患者細微的情緒變化,並發現究竟是什麼使得患者有這樣的情緒變化,從而追蹤這一刺激物對於患者的意義(彼得森大夫和JB來到艾力克斯大夫的家。在房間裏,JB對白色豎條紋的牀單產生恐懼。彼得森大夫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她回想起之前也有類似的東西使JB感到緊張:手術室白色的牀單,白色的長袍等。她立即追問JB想起了什麼,要求JB看着牀單,而JB卻因爲過度刺激而昏迷,彼得森大夫爲獲得新線索而感到高興。) ;要求患者說出自己的夢境,並且越詳細越好 ;對於失憶的患者,分析者會要求患者重新體驗過去的情景,從而刺激患者的記憶,使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爲了讓患者想起更多的過去的事情,酌量對患者施用促進記憶的藥物。

這部電影讓我真正體會到:真正的電影的意義埋藏於畫面之後,對白之後,甚至故事之後。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3

《愛德華大夫》是一部通過心理分析以製造懸念的影片。雖然是黑白片,但其通過希區柯克的懸疑拍攝手段,一場場扣人心絃的劇情,一直吸引着觀看者的眼球。特別是影片中關於心理醫生的描繪更是栩栩如生,可謂是入木三分。劇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愛德華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懸疑影片《愛德華大夫》的故事並不複雜 ,主要講述心理學中的犯罪情結,以一個有童年陰影的心理醫生的犯罪情結貫穿全篇,還有關於夢的解釋與破譯。

主線講述格林馬納斯精神病療養院院長默奇遜大夫即將退休 , 新近走馬上任的愛德華大夫初出謀面年輕漂亮的女大夫彼得森並且雙雙墮入愛河 。然而不久發彼得森現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個冒名頂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對着這個可能是殺害真愛德華大夫的疑兇,彼得森堅信自己愛着的人是無辜的神經病患者。可以說,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是影片之所以能夠如此吸引讀者的一大因素。

影片中,我最喜歡的是那句精彩的臺詞 :美麗的女人戀愛之前最合適當醫生,而愛情之後只能當病人了。因而從某種角度說,這是一部理療男人心傷的電影,女主人公彼得森便是這部電影的主治醫生。愛人用真情療傷 ,成爲了這部影片的一支主脈動因 ,甚至牽扯和推動到了全劇的神經 , 乃至使電影的主題不斷縱深發展下去 。

爲了解破懸疑找到殺害愛德華大夫的原兇 ,影片《愛德華大夫》多處運用了經典的心理分析與治療的方法和技術 ,比如所謂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等等。這使得《愛德華大夫》的故事情節懸念徒生,同時也深深牽動着觀衆的心。值得一提的是,《愛德華大夫》中有些很精彩的故事和懸念,就是建立在很典型或者說是誇張了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射原理基礎之上的。而故事的結局,女主治醫生彼得森以自己的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和聰明才智,巧妙地幫助情人從警察眼中逃脫 ,並通過分析情人的夢幻 ,終解開了情人的心結 ,將真正的兇手莫奇森大夫揭露出來。也使觀衆放下了牽掛的心。

假愛德華大夫的遭遇說明了,人的一切行爲,情感和思維,包括心理障礙的症狀,都是由一個人從小形成的人格和習慣決定的,都是由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和成長環境決定的,並且這種決定性的人格一旦形成和固定,就會自動地、本能地、潛意識地,不由自主地、恆定地發揮作用。如果一個人擁有一個比較幸福的童年和隨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話,從心理學意義上講,他將是幸運的,他的生活將會在健康人格的決定下,在一個比較健康的軌道上運行。這種人格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健康人。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人的行爲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假愛德華大夫在童年時,從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哥哥撞到圍欄的尖端上,以致哥哥慘死。這種夢魘般的經歷一直纏繞着這個脆弱的心靈。二十年後的某一天,他與愛德華醫生去滑雪,當愛德華醫生因意外摔落懸崖時,童年的陰影回憶與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軌跡產生重合,從而引發他的犯罪情結和冒名頂替的贖罪式的舉動。同時,白色和軌跡的圖樣也成爲了他所懼怕的刺激,也就成爲了偵破他異常行爲的鑰匙。

此片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祕的面紗。我認爲我們能夠從此片中獲得心理學教科書上不曾記載的知識,它將鞏固我們現有的知識,又激發我們積極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祕。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4

希區柯克編導的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愛德華大夫》這部1944年拍攝的黑白片,但希區柯克懸疑拍攝手段,一場場扣人心絃的劇情,一直吸引着觀看者的眼球。

影片一開始,醫院的精神診所內,美麗而嚴謹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扮演)正點燃一支菸,在伏案辦公。當因被童年陰影糾纏,憎恨男人而又不斷去勾引男人的瑪莉來到房間,兩人間的一番對話及行爲耐人尋味......那是當一個諮詢師以職業的態度,去面對一個因久治不愈,而對理論及療法充滿懷疑的求助者時,所經常引發的衝突。當男性大夫出現,對待不同性別時的神情轉換,也隱約顯現出瑪莉曾經有過的不幸經歷......

影片的配樂也加深了劇情對觀衆的感染----輕快流暢的旋律讓心靈感受到平和;婉轉細膩的音符襯托着愛的浪漫;激越失諧的曲調反映出內心的衝突;詭譎的聲響提升起人們的懸疑與緊張。

《愛德華大夫》不失爲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及其悖論的優秀之作。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壓力也隨之增長,心理問題可能會成爲人類的主要疾病之一,心理分析是現代科學處理健康人的情感問題的一種方法。分析者只要求引導病人談出他潛藏的問題,使其敞開心扉。一旦圍繞病人的情結被揭示出來並加以解釋,病人的痛症和混亂就會消失。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5

這是初次看著名的《愛德華醫生》。很精彩!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患有“犯罪情結”的精神病患者的經歷。故事從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分析家愛德華失蹤爲線索,引出假愛德華即男主角約翰,一個患有犯罪情結的精神官能症患者。故事中的女主角———彼德森,一個年輕的女心理學精神分析師,及其導師成功地從患者的夢中分析出愛德華的死因,找出兇手,使得約翰康復並解脫了殺人嫌疑。整個故事貫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故事發生在一家心理診所,老所長莫慶森即將退休,由年輕英俊的愛德華接任。年輕的所長如期而至引起診所內醫生一陣興奮。就餐期間,彼德森熱情與其交談,爲了能更清楚的表述,她用餐叉在潔白的桌布上劃了一道曲線作比喻。不料,竟引起了年輕所長的焦慮不安,之後,在晚上,所內一個患犯罪情結的病人自殺,在搶救過程中,大家心中神聖的年輕所長,竟再次焦慮,情緒失控而昏倒。最終,他的身份引人懷疑。在之後愛德華醫生的女祕書上訪,使其身份暴露,而被疑爲殺人兇手。

從影片中,我們可看到,患者即男主角常因白色曲線而焦慮,頻繁昏倒。在逃亡期間,多是採用壓抑,拒絕的方式迴避女醫生和治療。這便是弗絡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的犯罪情結的常見症狀:焦慮,壓抑,驚恐不安。

焦慮,在很多精神分析理論學家的著作中佔有主要的地位,儘管焦慮的定義有多種,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認爲,它首先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結體驗。當人體驗到焦慮時,會感覺到擔心,驚慌,害怕和恐懼。所謂壓抑——精神分析理論結構的基石。是譴責的前期表現,處在逃避與譴責之間。壓抑本質是將某些東西從意識中移開並持續必須的距離。在心理組織達不到這一階段之前避開本能的衝動的任務是由本能可能的變化承擔的。譬如:轉向反面或曲解自我。

這正是約翰誤認爲自己便是愛德華,模仿他。以至於被揭開事實後,他出現恐慌,失憶的原因。從精神分析中我們還可認識到,本能在壓抑下襬脫了意識的影響,在黑暗中擴散,用極端的方式表達。當它們轉換成神經性的並呈現於神經症者時,透過讓其看到奇異,危險的本潛力量而使患者驚恐不己。這種本能的假象源於被壓抑的幻覺發展和對挫折滿足的抑制結果。

所以,我們從影片中看到患者約翰多次聲稱:“是我殺死了他,我殺死了愛德華。”處在極度恐慌之中,使自己成爲殺人嫌疑,並極度害怕警務人員。逃避追捕。

最後,是女醫生和她老師透過讓其自由聯想,從中分析,最後成功的從其夢中分析出癥結,並找出兇手。

說到釋夢,是從古至今人們都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一亮點。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的資料帶給了了解無意的線索。它是人的無意識經驗。他把其病人所做的夢解釋爲理解其無意識衝突和慾望的一種努力。如今,很多心理治療師都把釋夢作爲他們的治療手段之一。

故事中的女醫生和其老師正是從分析約翰的夢中瞭解到:約翰是在兒童時期,一次滑雪中意外將自己的弟弟撞倒至其意外死亡而長期處在深深的自責中。正是這種長期的焦慮加上兒童時期的創傷又結合他之後在部隊的一次空難事故的刺激,使得約翰有了精神官能症中的“犯罪情結”。

由此,使我們想起弗洛伊德的兒童經驗論,即一個人的兒童時期經歷對其成長及經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片中,有句精典臺詞:“一個再優秀的女心理醫生,一但有了感情,她自己便是一個病人。”女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所流露出優秀心理諮詢師的物質,真誠的相信患者,溫和耐心對待患者的斷續聯想。因爲她堅信:愛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能使患者快速康復。也正是這點幫忙了這個在當時的心理學界都認爲是“癌症”的患者,奪跡般的快速康復了。當然,這只是電影,應現實中電影市場所需求的買點。在現實心理諮詢中,是忌諱患者移情的。這並不貼合一個標準的心理諮詢師的要求。

由此片,我們瞭解到一個合格的心理諮師不光要有技巧,還得具備耐心,在治療過程中要尊重、真誠對待患者,做至保密。看完此片收穫很大!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6

《愛德華醫生》講述的是一位女醫生幫忙一位退伍軍人從強迫症中解脫出來的故事。這個軍人剛開始把自己當作愛德華醫生(這讓我想起了書本上所描述的一些精神病患者,他們總認爲他們是草、樹、鐘錶,而且行爲舉止奇異。),另外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會讓他感到極不舒服,嚴重時會讓他有暴力傾向。那位女醫生在她的老師的幫忙下,根據他睡夢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及這些刺激逐步幫他找到了他平時及不願回憶的,被他壓制在潛意識中的那件事情:他以前在幼年時不留意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之後在與愛德華醫生一起滑雪時,愛德華醫生不幸被謀殺了,愛德華醫生的死刺激了他,讓他想起了幼年時的這件事情,使他錯以爲是自己殺死了愛德華醫生,爲了擺脫罪名,他強迫了自己,把自己當作了愛德華醫生。

這是一部關於心理學的影片,是根據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原理。對於影片中的一些夢,我是懷疑的,這似乎太離奇了。但夢畢竟是夢,也許是影片的導演爲了吸引觀衆而刻意這樣設計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做夢,以前我是對夢由外界因素引起的持懷疑態度,但看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助產術〉以後慢慢的改變了原先的那一個想法,並試着用他的一些原理方法來分析一些夢境。前幾天,我的一個室友做了一個離奇的夢,他夢到他喜歡的那個女生“小紅”和“小紅”的好朋友“小鵑”來到了我們宿舍,此時有一位室友在吃飯,另一位在看書,還有一位在睡覺,而“小紅”卻在看那個睡覺的人。他說完後,我立馬明白的夢的原由。就在做夢的前一天,他和躺在牀上睡覺的那個室友一同碰到了“小紅”,據他之後說,“小紅”曾看了那個室友一眼,這就就應是夢的起因吧。對於,“小紅”和“小鵑”一起來,或許是他覺得女生本來是害羞的,來男生宿舍不就應是她一個人,況且她有是他喜歡的那個人。我們宿舍有六個人,而他只夢到四個,這也不難理解,因爲另外兩個人,“小紅”不認識。至於爲什麼來我們宿舍我就不明白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不願回憶的事情,我也不例外。其實這些事情就應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就像我以前經常會回想起我兒時的玩伴,他因得白血病死去了。而每一次我都刻意迴避,不去想他的樣貌,說實話我很害怕回憶,所以每一次我只能看到一個輪廓。而我越刻意迴避,他的輪廓在我腦海中出現的頻率越高。之後,我就慢慢的強迫自己去回憶以前和他在一起的生活,其中有一個最清晰的畫面,那就是我和他在麥地中摔跤。在那不久後他就住院了。或許是自己曾認爲他得白血病與那次摔跤有關吧,自己就應負職責。是的,自己以前這樣想過,而且還有好幾天都害怕他媽媽會來找我算帳。此刻我道不怎樣害怕回憶他了,而且此刻記憶中他始終是微笑的。

其實有些事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斷去剋制自己,剋制自己不去回想,自閉,時間一長,事情可能會變的越來越恐怖,很有可能會引起心理上的疾病。我想,有是去諮詢一下心理醫生,對於這類人還是有必要的。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7

這個片子很不錯,一場場扣人心絃的劇情,真讓我歎爲觀止!記得以前上課時老師讓我們看電影時,我老沒怎麼注意看,但這次不一樣,從一開頭到結尾,我都目不轉晴的,認真地看完了每一個細節。

爲什麼這部片能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呢?我覺得有兩點:一,以彼特森醫生對假冒的愛德華大夫的愛爲暗線貫穿劇情;二,以彼特森醫生冒着窩藏罪犯的生命危險給自己的愛慕者進行精神治療爲明線。給人一種一氣呵成、勢如破竹的感覺。

劇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愛德華大夫的愛情真讓我們年輕人羨慕,竟然是一件鐘情,兩情相悅,而不像蘇永康的歌曲“愛一個好人難,聽你說聲愛我真的好難”說得那樣。雖然說愛德華是隻是彼特森醫生的崇拜者,根本沒過面,但他們的戀情卻是如此的神速,很快就墜入了愛河。“彼得森見到愛德華留下的便條,隨後立即趕到帝國飯店,尋找自己的戀人”,從這個細節可以就可以看出彼得森對假冒愛德華的愛。“當布朗被認爲是殺害真正愛德華的兇手時,竟然深夜離開醫院”,雖然他愛彼得森,但是爲了不給自己的愛人帶來麻煩,不得不“忍痛割愛”,其實,這纔是愛的最高境界:能夠爲自己的愛人着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遇到這樣的情況,“既然你愛我的話,那你就不應該來煩我,這才能證明你對我的愛”,然而這個片子的這一點卻與現實不一樣。

影片中的彼得森醫生面對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在理性與感性,專業與生活的強烈矛盾中掙扎,此處更顯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內涵,這跟《大長今》里長今面對愛人和受病魔摧殘的百姓,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是作爲一個專業心理諮詢師或專業心理分析師所應當具備的良好素質。

這個片子是老師放給我們看的,所以下面結合課本里唯物論的物質和意識之間關係談談彼特森醫生的精神分析理論。

片子出現了好幾回彼特森讓布朗入夢的情景,爲什麼能夠用夢來解釋自己心裏的犯罪情節呢?弗洛伊德認爲,夢不像其表面顯示的那樣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表象,它是通向無意識的捷徑,是打開人格最深層的鑰匙。夢是一種象徵,那麼每一個象徵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就是一個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我們知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所夢到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白天的所見所聞。它是以凝縮、移置和象徵爲特點,毫不顧忌時空規範,並用睡眠時滿足慾望的幻覺來緩解本能的衝動。夢其實就是一種思維,一種意識,而唯物論認爲意識來源於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現實客觀物質的真實的反映。因此,夢是現實世界的反映,是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在影片中,一個留鬍子的人象徵愛德華大夫,夢中戴面具的賭場老闆是默奇森大夫,小輪子象徵槍,等等。通過對夢進行分析,從而揭示出被人壓抑到潛意識中的過去事件。這也就是彼特森醫生的精神分析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所在,最終解決了布朗認識自己是殺人犯的幻覺。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對我們自己所犯的錯誤有一種排外的感覺,認爲這是某某原因造成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的錯。而片中冒名頂替的愛德華卻認爲是自己的錯,是自己殺害了愛德華(從某種角度來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就是要敢於承認錯誤,揭露矛盾,錯就是錯,對就是對,這樣才能進步)。然而,爲什麼布朗卻產生了和我們相反的幻覺,承認了不是自己錯誤的錯誤呢?我們知道,病人的潛意識是進行心理分析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病人布朗對曲線特別反感,使他筋疲力盡,病情相當嚴重,這跟彼特森以前的一位教授的情況非常的相似。造成這種精神不安的狀況,必定是受到某種場景或可怕的事物深深的刺激,在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

因此,想解決布朗的這種錯誤幻覺,就必須從以前所經歷的事情入手。他經常夢到大小不一的眼睛,就是他兒時的一段痛苦的經歷。一個人若是多年前曾經受過一次心靈創傷,只是由於記憶的日漸淡忘,印象也因日久而在情緒上有所減弱,我們就把它們說成是“時間”對心理的記憶痕跡造成的結果。因此只有明白那些對他造成傷害的恐怖的事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把一切的來龍去脈都弄清楚了,解開情結,病症才能痊癒。

彼特森就是抓住童年經歷對人的影響來分析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爲人的童年經歷對人具有重大的影響。正是由於這不堪回首的經歷——兒時因頑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使他受到非常的內疚與罪惡感。這種罪惡感被壓抑在潛意識中,所以才產生是自己殺害愛德華大夫的幻覺。最終在彼特森的誘導和她的愛的支持下,布朗才說出自己的夢境,他的罪惡感纔得到解除並提供了破案線索。

此片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祕的面紗,有利於我們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祕。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8

懷着好奇與激動的情緒,我欣賞完這110分鐘的心理懸念片。雖然《愛德華大夫》是黑白片,但是透過希區柯克的懸疑拍攝手段,一場場扣人心絃的劇情,一向吸引着觀看者的眼球。個性是影片中關於心理醫生的描繪更是栩栩如生,可謂是入木三分。劇中的主角彼得森大夫和愛德華大夫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令觀看者不由自主地對心理諮詢和心理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影片主要講述心理學中的犯罪情結,以一個有童年陰影的心理醫生的犯罪情結貫穿全篇,其中夾雜着專業的心理諮詢知識和應用,還有關於夢的解釋與破譯……一切一切都是心理學的資料,這毫無疑問地使我們這些學習心理學諮詢的學生對心理學更加感興趣。

《愛德華大夫》裏那美麗的女醫生讓我感動,不爲別的,只爲她的職業道德。應對一個殺人嫌疑,她完全不必冒着生命危險去實踐作爲醫生的職責,她提出自己的看法,讓警方去尋跟問底,她完成了作爲醫生的工作,她是不會受到任何的指責的。然而心理醫生的直覺及職責感,使她最後揭開迷團。

還看影片中的個案,冒名頂替的愛德華醫生一夜之間以“愛德華”的名義出此刻衆人面前,追溯根源到此人的童年,正如弗洛伊德所說的,人的行爲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此人在童年時,從扶手上滑下,把坐在扶手下端的弟弟撞到圍欄的尖端上,以致弟弟慘死。這種夢魘般的經歷一向纏繞着這個脆弱的心靈。二十年後的某一天,他與愛德華醫生去滑雪,當愛德華醫生因意外摔落懸崖時,童年的陰影回憶與白色的雪地和滑雪軌跡產生重合,從而引發他的犯罪情結和冒名頂替的贖罪式的舉動。同時,白色和軌跡的圖樣也成爲了他所懼怕的刺激,也就成爲了偵破他異常行爲的鑰匙。

影片中的彼得森醫生應對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在理性與感性,專業與生活的強烈矛盾中掙扎,此處更凸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內涵。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專業心理諮詢師或專業心理分析師所應當具備的良好素質。

再說影片中夢的解釋和重組更是令人拍案稱奇。當事人的奇怪的夢中所出現的每一件物品、擺設,每一個人,每一個動作,每一句對話都彷彿具有特定的含義。弗洛伊德說夢是一種象徵。那麼每一個象徵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就是一個破譯和重組整合的關鍵。劇中的彼得森醫生就是因爲深受弗洛伊德理論的影響,仔細推敲,逐個分析,最後揪出幕後真正的兇手,還她的愛人一個清白。

綜上所述,此片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祕的面紗,同時把心理學進行推廣至專業水平。我認爲我們能夠從此片中獲得心理學教科書上不曾記載的知識,它將鞏固我們現有的知識,又激發我們用心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因此,我覺得此片就應推薦給每一個愛好心理學,有志於研究心理學的人,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祕。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9

片子講述了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約翰·貝蘭特因爲小時候不小心從屋頂上滑落導致了弟弟死亡,以至於有了心理疾病,再加上他目睹了愛德華大夫滑雪出事死亡的場景,和他弟弟從屋頂上滑出去意外死亡的場景重合,使得他的心理疾病加重了,他忘了以前的事,他以爲自己就是愛德華大夫,去了一家精神病院當院長,而這家精神病院的原院長恰好就是殺害愛德華大夫的真兇!隨着故事的發展,約翰·貝蘭特的記憶漸漸恢復,但是他卻以爲是自己殺的愛德華大夫,片中的女主角彼特森一直堅信約翰·貝蘭特是清白的,所以她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導約翰·貝蘭特回想起案發的情景,爲了讓約翰徹底擺脫噩夢,彼特森和他來到滑雪場,約翰在兩人危急關頭,終於回憶起小時候的情形,擺脫了犯罪情結,也記起了愛德華出事的情形。警察按約翰提供的線索果然找到了愛德華大夫的屍體,但卻從屍體中找到了子彈,約翰仍然無法擺脫謀殺的指控。彼特森爲約翰多方奔走沒有結果,只能回到醫院。莫奇森大夫一句失言,令彼特森如夢方醒,聯繫約翰的夢境,整個故事終於有了結果。最終莫奇森的陰謀敗露,開槍自盡。

片中的約翰·貝蘭特最初是因爲童年的陰影纔開始有了精神上的問題,人類小時候的記憶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爲你已經不記得你小時候發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潛意識裏還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麼相似的情景的話,就會刺激到你存在腦中的那段記憶,你就會想起那些你以爲已經遺忘了的事。就像約翰·貝蘭特本已不記得弟弟死亡的場景,但是當受到愛德華大夫的死亡場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這段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記憶。再比如當約翰·貝蘭特看到白色和條紋時,他會潛意識的緊張起來,並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也和他童年時因爲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裏他認爲自己一定是個兇手,譴責自己。當愛德華大夫死後,在精神防禦機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愛德華大夫,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於他童年是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這裏,平行線條象徵着門前的左右兩個滑臺,因爲這滑臺與摔死人有關,所以見到條紋就會焦慮不安。還有,在約翰·貝蘭特的夢裏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飾,出現了帶面具的俱樂部主人,包括樓頂和車輪,這些都暗示了犯罪現場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終從這個夢裏找到了兇手,幫助約翰·貝蘭特恢復了清白。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我想夢境其實就是真實反映人們內心深處想法的一個途徑吧。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10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電影總是充滿了神奇和意料之外的驚喜,他就是一位頂級的電影魔術師,用光影營造出了一個光怪陸離的電影世界。曾經,有很多電影批評家對他的電影表示不滿,因爲希區柯克的電影總是和陰謀、謀殺有關。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希區柯克的電影在於挖掘一切性質的謀殺——經濟謀殺、政治謀殺、婚姻謀殺等等,而且殺人犯總是一些普通的精神病患者。在《愛德華大夫》這部電影中,希區柯克將傳統的精神病上升到精神分析學的範疇,不僅讓觀衆目睹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陰謀,也見證了一場愛情。

精神分析學:

影片圍繞着格里高利.派克、英格麗.褒曼、米哈爾.契科夫展開,站在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上來看,這三個恰好對應了佛洛依德的人格結構論。派克代表了本我,褒曼代表了自我,契科夫代表了超我。簡單的來說,本我代表了尋求快樂和滿足慾望,自我代表了現實與理性的結合,超我代表了道德和理想的並存。在佛洛依德的觀點中,“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轉換而來的心裏能的發泄與反發泄,本能決定了一切心理活動過程的方向的先天狀態。”

派克扮演的角色J.B有非常嚴重的犯罪情節,其原因就在於他小的時候誤傷了自己的弟弟,導致弟弟死亡,這件事使他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心理創傷,也正是因爲如此,一連串的難解之謎誕生了。在影片中,希區柯克將佛洛依德的理論作爲電影的內在驅力,通過對J.B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以及夢境的描述讓觀衆瞭解到了夢境和現實的之間的關係。夢的本質是慾望的間接滿足,通過夢,讓潛意識中的慾望得到完全的釋放。影片中,J.B的夢境就是打開他人格深層密碼的鑰匙,通過一連串夢的解析和對現實的映照,最終真相大白。

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褒曼扮演的醫生和契科夫扮演的醫生兩人聯合對派克的夢境進行分析,通過意向的表達,凝縮,移植,具體化等方式,讓夢境中的人物,地點,時間,行爲在現實中對號入座。因爲J.B代表了人格結構中的本我,所以他所代表的是一種潛意識中的趨利避害,過刻意被忽視,但是絕不能被遺忘。而J.B選擇的是刻意的忽視,當他成年之後,再一次進入相同的境地,童年的記憶就會以另一種方式出現,甚至將曾經存在的真實潛移默化的進行了扭曲,而這一切,都是因爲J.B自己的潛意識。

尋求快樂和滿足慾望這兩點在影片中體現的非常明顯,爲了讓自己擺脫童年的記憶,他選擇了遺忘。爲了擺脫罪惡感,他裝扮成愛德華大夫,於是機體在一起取得了平衡。遇見褒曼扮演的彼得森醫生,他找到了愛情,同樣得到快樂,滿足了自己的慾望。而彼得森醫生在影片中代表了自我(現實與理性的結合),她在影片中的角色更加主動,不管是醫患關係還是情人關係。佛洛依德認爲,自我是協調本能要求與現實社會要求之間不平衡的機能。影片中,彼得森醫生根據J.B的變化以及所處的環境的變化不斷的改變自己的身份,壓制本能活動,儘可能理性的面對J.B。契科夫扮演的艾利克斯醫生代表了超我,他置身事外,一直保持着理性冷靜的態度,這恰好和人格結構中的超我的特徵相匹配。

夢的神祕在影片中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影片採用倒敘的方式,讓謎團在心理學家的分析下慢慢解開,不僅增加影片的懸疑氣氛,也讓故事更加完整。

影像的魅力:

《愛德華大夫》作爲一部藝術作品,同時具備了認識意義,美學意義以及教育意義等多重屬性,不僅具有普世價值,還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是好萊塢電影史上永恆的經典。一部電影的成功必須是形式和內容的雙重成功,如果說“精神分析學”構成了這部影片的內容,那麼,關於本片的形式,又是另一種魅力所在。

不管是創新敘事模式還是探索新的電影語言,希區柯克總是在不斷的嘗試創新。在他的電影中,他通過製造懸念的方式,表現出角色緊張的情緒,危險的關係,讓觀衆義無反顧的投入到他營造的氣氛中。在他的電影中,觀衆常常可以看見一些打破常規的主觀鏡頭,他善於用主觀鏡頭營造出令人恐懼的氛圍。在《後窗》中,傑佛瑞偷窺時,希區柯克用主觀鏡頭來變現,使緊張的氣氛從銀幕上瀰漫到銀幕下,讓觀衆和電影中的角色一樣緊張。在《精神病患者》中,當瑪麗蓮的妹妹冒險進入諾曼家中的時候,希區柯克也使用了主觀鏡頭來表現金正和不安。這些大膽的主觀鏡頭,構成了希區柯克獨特的“懸疑美學”,讓電影在充滿刺激,緊張的時候還極具觀賞性。

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觀衆經常可以看見很多充滿隱喻的畫面,比如《精神病患者》中諾曼的小屋擺滿了鳥類的標本,而諾曼坐在巨大的標本之下,這本來就是一種隱喻,不僅表現出了諾曼的絕望和孤寂,也表現出了他的殘忍和冷酷。希區柯克使用這些充滿隱喻的畫面讓故事的表達更加流暢,敘事語言更加優美,在給觀衆講故事的同時,還不忘帶給觀衆藝術的享受。

時至今日,希區柯克的電影已經成了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經典,他已經不僅僅是一位導演,也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他用自己的方式創造了獨一無二的類型電影藝術,讓懸疑電影也具有了藝術性。他運用大量的主觀鏡頭打破常規的敘事模式,將佛洛依德的理論放置於電影中,顯示出了他的智慧和博學。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必須製造懸念,否則觀衆就會感到失望。”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11

希區柯克編導的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論。《愛德華大夫》這部1944年拍攝的黑白片,但希區柯克懸疑拍攝手段,一場場扣人心絃的劇情,一直吸引着觀看者的眼球。

影片一開始,醫院的精神診所內,美麗而嚴謹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扮演)正點燃一支菸,在伏案辦公。當因被童年陰影糾纏,憎恨男人而又不斷去勾引男人的瑪莉來到房間,兩人間的一番對話及行爲耐人尋味......那是當一個諮詢師以職業的態度,去面對一個因久治不愈,而對理論及療法充滿懷疑的求助者時,所經常引發的衝突。當男性大夫出現,對待不同性別時的神情轉換,也隱約顯現出瑪莉曾經有過的不幸經歷......

影片的配樂也加深了劇情對觀衆的感染----輕快流暢的旋律讓心靈感受到平和;婉轉細膩的音符襯托着愛的浪漫;激越失諧的曲調反映出內心的衝突;詭譎的聲響提升起人們的懸疑與緊張。

《愛德華大夫》不失爲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及其悖論的優秀之作。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壓力也隨之增長,心理問題可能會成爲人類的主要疾病之一,心理分析是現代科學處理健康人的情感問題的一種方法。分析者只要求引導病人談出他潛藏的問題,使其敞開心扉。一旦圍繞病人的情結被揭示出來並加以解釋,病人的痛症和混亂就會消失。

愛德華大夫經典觀後感 篇12

這天這次兒童心理學課,我們張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愛德華醫生》,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家精神病醫院,老院長默奇遜大夫,就是最後自殺的那個醫生,即將退休,新院長愛德華大夫走立刻任,與年輕漂亮的女大夫,也就是女主人公一見鍾情。但是不久之後,女醫生便發現愛德華是一個冒名頂替愛德華大夫,他是一個的精神病患者。由於他患有健忘症,連自己是誰也都不明白,甚至斷定自己是謀殺愛德華大夫的兇手。假愛德華之後逃離了醫院,化名約翰·布朗,住進紐約帝國飯店,女主人公找到了布朗,躲開警察的追捕,一起躲到女主人公的老師布魯諾夫教授家。當深夜布朗的病復發時,布魯諾夫讓他喝下放有鎮靜劑的牛奶。之後,透過分析男主人公的夢幻,解開了他的犯罪情結。原先他童年時在一次玩耍時不留意傷害了他的弟弟,對弟弟一向很內疚;另外在一次滑雪中真愛德華大夫從他身邊滑下山坡時,他就一向誤認爲自己殺死了愛德華大夫,女主人公則從老院長和布朗的夢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兇手就是老院長默奇遜大夫。

片中的約翰·貝蘭特最初是因爲童年的陰影纔開始有了精神上的問題,人類小時候的記憶是最深刻的,即使你以爲你已經不記得你小時候發生的事了,但是在你的潛意識裏還是存在的,有外在事物的刺激,如遇到了什麼相似的情景的話,就會刺激到你存在腦中的那段記憶,你就會想起那些你以爲已經遺忘了的事。就像約翰·貝蘭特本已不記得弟弟死亡的場景,但是當受到愛德華大夫的死亡場景的刺激,使得他又想起了這段埋藏在記憶深處的記憶。再比如當約翰·貝蘭特看到白色和條紋時,他會潛意識的緊張起來,並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也和他童年時因爲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裏他認爲自己必須是個兇手,譴責自己。()當愛德華大夫死後,在精神防禦機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愛德華大夫,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於他童年是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那裏,平行線條象徵着門前的左右兩個滑臺,因爲這滑臺與摔死人有關,所以見到條紋就會焦慮不安。還有,在約翰·貝蘭特的夢裏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飾,出現了帶面具的俱樂部主人,包括樓頂和車輪,這些都暗示了犯罪現場和犯罪者的身份。使得彼得森最終從這個夢裏找到了兇手,幫忙約翰·貝蘭特恢復了清白。俗話說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我想夢境其實就是真實反映人們內心深處想法的一個途徑吧。

縱觀此片,心理諮詢始終起着關鍵性的作用。影片多次出現彼得森醫生與男主角的諮詢片斷,還有對於夢的記錄,夢的解釋等等。從心理諮詢來講,首要的原則是用心關注,消極對待。而影片中的彼得森醫生應對的病人竟是自己所深愛的男人,在理性與感性,專業與生活的強烈矛盾中掙扎,此處更凸現了她的專業精神和人道主義的內涵。我相信這也是一個專業心理諮詢師或專業心理分析師所應當具備的良好素質。

此片把心理與懸疑結合,揭開了心理學神祕的面紗,同時把心理學進行推廣至專業水平。我認爲我們能夠從此片中獲得心理學教科書上不曾記載的知識,它將鞏固我們現有的知識,又激發我們用心地思考問題、提出問題,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祕。至少從該片中,我認識到,心理治療是一項對心理治療師要求極高的工作,如要有愛心、耐心、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等。

在欣賞劇情的同時,又獲得一種感性認識:我們能夠表現善,但表現的時機必須要注意不要對周圍人造成傷害。一個善良的人並不必須是心裏最健康的人,這個善良也許只是你理想自我的一部分,他並不是一種真實的,如果要真的做到善首先要讓自己成爲一個完整的我,這個我中有善有惡有慾望。能夠坦然應對這些的時候我們才能做到真正的善。

另一種結尾:因此,我覺得此片就應推薦給每一個愛好心理學,有志於研究心理學的人,一起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