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3篇大綱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3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76K 次

影片《愛德華大夫》講述了女心理醫生與一位假冒“愛德華大夫”的英俊精神障礙患者相愛了,而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該片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爲主題的影片之一。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3篇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一)

初次看著名影片《愛德華醫生》,很精彩!

該片講述的是一個患有“犯罪情結”的精神病患者的經歷。故事從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分析家愛德華失蹤爲線索,引出假愛德華即男主角約翰,一個患有犯罪情結的精神官能症患者。故事中的女主角——彼德森,一個年輕的女心理學精神分析師,及其導師成功地從患者的夢中分析出愛德華的死因,找出兇手,使得約翰康復並解脫了殺人嫌疑。整個故事貫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故事發生在一家心理診所,老所長莫慶森即將退休,由年輕英俊的愛德華接任。年輕的所長如期而至引起診所內醫生一陣興奮。就餐期間,彼德森熱情與其交談,爲了能更清楚的表述,她用餐叉在潔白的桌布上劃了一道曲線作比喻。不料,竟引起了年輕所長的焦慮不安,之後,在晚上,所內一個患犯罪情結的病人自殺,在搶救過程中,大家心中神聖的年輕所長,竟再次焦慮,情緒失控而昏倒。最終,他的身份引人懷疑。在之後愛德華醫生的女祕書上訪,使其身份暴露,而被疑爲殺人兇手。

從影片中,我們可看到,患者即男主角常因白色曲線而焦慮,頻繁昏倒。在逃亡期間,多是採用壓抑,拒絕的方式迴避女醫生和治療。這便是弗絡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的犯罪情結的常見症狀:焦慮,壓抑,驚恐不安。

焦慮,在很多精神分析理論學家的着作中佔有主要的地位,儘管焦慮的定義有多種,但大部分的研究者都認爲,它首先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結體驗。當人體驗到焦慮時,會感覺到擔心,驚慌,害怕和恐懼。所謂壓抑——精神分析理論結構的基石。是譴責的前期表現,處在逃避與譴責之間。壓抑本質是將某些東西從意識中移開並持續必須的距離。在心理組織達不到這一階段之前避開本能的衝動的任務是由本能可能的變化承擔的。譬如:轉向反面或曲解自我。

這正是約翰誤認爲自己便是愛德華,模仿他。以至於被揭開事實後,他出現恐慌,失憶的原因。從精神分析中我們還可認識到,本能在壓抑下襬脫了意識的影響,在黑暗中擴散,用極端的方式表達。當它們轉換成神經性的並呈現於神經症者時,透過讓其看到奇異,危險的本潛力量而使患者驚恐不己。這種本能的假象源於被壓抑的幻覺發展和對挫折滿足的抑制結果。

所以,我們從影片中看到患者約翰多次聲稱:“是我殺死了他,我殺死了愛德華。”處在極度恐慌之中,使自己成爲殺人嫌疑,並極度害怕警務人員。逃避追捕。

最後,是女醫生和她老師透過讓其自由聯想,從中分析,最後成功的從其夢中分析出癥結,並找出兇手。

說到釋夢,是從古至今人們都比較感興趣的一個話題。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一亮點。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夢的資料帶給了了解無意的線索。它是人的無意識經驗。他把其病人所做的夢解釋爲理解其無意識衝突和慾望的一種努力。如今,很多心理治療師都把釋夢作爲他們的治療手段之一。

故事中的女醫生和其老師正是從分析約翰的夢中瞭解到:約翰是在兒童時期,一次滑雪中意外將自己的弟弟撞倒至其意外死亡而長期處在深深的自責中。正是這種長期的焦慮加上兒童時期的創傷又結合他之後在部隊的一次空難事故的刺激,使得約翰有了精神官能症中的“犯罪情結”。

由此,使我們想起弗洛伊德的兒童經驗論,即一個人的兒童時期經歷對其成長及經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片中,有句精典臺詞:“一個再優秀的女心理醫生,一但有了感情,她自己便是一個病人。”女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所流露出優秀心理諮詢師的物質,真誠的相信患者,溫和耐心對待患者的斷續聯想。因爲她堅信:愛在心理治療過程中能使患者快速康復。也正是這點幫忙了這個在當時的心理學界都認爲是“癌症”的患者,奪跡般的快速康復了。當然,這只是電影,應現實中電影市場所需求的買點。在現實心理諮詢中,是忌諱患者移情的。這並不貼合一個標準的心理諮詢師的要求。

由此片,我們瞭解到一個合格的心理諮師不光要有技巧,還得具備耐心,在治療過程中要尊重、真誠對待患者,做至保密。看完此片收穫很大!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二)

上週的精神分析學習小組課上我們共同觀看了《愛德華大夫》這部電影,這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爲主題的影片之一,獲得了第18屆奧斯卡金像獎,其背景音樂還獲得了最佳配樂獎。雖是黑白色調的影片,但是起伏的劇情和經典的配樂還是能一下子把人吸引進去。

這是一個追捕逃犯的故事,多處運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技術,比如精神分析、夢的解析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認爲童年記憶在人的潛意識中佔據了很大部分,男主人公J.B童年玩耍時意外導致了弟弟的死亡,因此有着很深的內疚和負罪感,他認爲自己就是殺死弟弟的兇手,所以在目睹愛德華大夫被殺後,他把自己幻想成愛德華大夫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以致後來看到有關當時場景的白色和條紋形狀時會頭暈緊張。

弗洛伊德認爲夢可能包含着關於早期經驗的隱藏想法和聯繫,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彼得森大夫堅持引導J.B說出他的夢境,用夢境中出現的人和物幫助J.B恢復記憶並且抓到了真正的兇手。

最後引用影片開頭莎士比亞的一句話結尾吧,錯誤並非出自我們這個世界,而是出自我們自身。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三)

我是一名剛入行的初學者,一直以來很嚮往成爲一名專業心理諮詢師,但究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素質纔有可能邁入這個神聖的殿堂,是困擾了我很久的一個問題。看了《愛德華大夫》之後,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位優秀的職業心理諮詢師的形象,也初步瞭解到心理諮詢師的職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

影片的女主角彼得森大夫從一開始的冷若冰霜到後來的熱情如火,態度的轉變使她得以充分展示了自己在從業素質和從業技能方面的過人之處,令人獲益匪淺。下面我來逐一談一下對這三點的體會:

  一、態度

在影片剛開始有一句很經典的對白,是彼得森的同事勸說她“不要老闆着臉,要對他們充滿愛心。”因爲彼得森在接待病人時總是板着面孔,很生硬地問病人“今天感覺怎麼樣?”,彷佛病人是一個符號,是沒有七情六慾的東西;反過來病人對她的態度也是不信任、排斥,甚至在辦公室裏再次故伎重演抓了男性的手。在這個階段彼得森的形象完全是一個反面教材。

轉機出現在愛德華大夫的出現,當他們第一次見面時,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他們兩人眼裏迸射出的愛的火花,從那一刻起,彼得森臉上的線條開始變得柔和起來。隨着劇情的發展,愛德華的病症逐漸顯露出來,他怕別人識破他,匆匆逃跑,彼得森醫生千方百計找到他,甚至不惜冒着殺人犯的嫌疑一心爲愛德華治療。這一切全是愛心使然。因爲愛她對他多了很多關注,因爲愛他感到了醫生的責任,因爲愛他決不放棄任何努力,因爲愛她可以犧牲一切而義無返顧。

課後我們也對此進行了探討,很多人認爲如果醫生對病人產生了愛,就是她職業生涯的結束。這一點我不是很清楚,也沒必要清楚,那是電影情節不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我認爲愛心和責任心是職業心理諮詢師必備的態度,而且是作一名優秀諮詢師的前提條件,必不可少。態度影響結果,態度影響一切。

  二、從業素質

當彼得森對愛德華大夫多了一些關注之後,很多怪異的現象就被他敏銳地捕捉到了。第一次是晚餐時兩人剛剛認識,餐桌布上餐叉的劃痕所帶來的異常反應使在座的各位都非常吃驚;第二次,半夜相會,愛德華對彼得森睡袍上的條紋的敏感反應,使人開始對愛德華產生一些懷疑;第三次,在急救室,愛德華當場暈倒,疑團更加加重了。

觀者的感覺可能僅僅如此,只是在想這位愛德華大夫好像也是個心理病人。而彼得森醫生此時對他的身份產生了根本的.懷疑,她聯想到那張紙條和愛德華的著作簽名,一對之下,令人震驚。那三次異常舉動電影表現的很明顯,似乎人人都應該看得出來,但紙條和簽名的對比就超出常人意料之外了,沒有良好的細微觀察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是難以做到的。

從彼得森的同事和老師身上我們同樣看到了這一點。同事們也都發現了異常,並且推理出有可能愛德華大夫是J.B所殺;彼得森的老師更是明察秋毫,從兩人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了一些危險信號,而且不露聲色,隨時提防,在最後關鍵時刻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可圈可點。作爲一個窺測他人心靈世界的職業,細微的觀察和分析判斷能力至關重要,必不可少。

  三、從業技能

從發現假愛德華的祕密開始,彼得森一直堅持不懈地在探詢事實的真相,她充分運用所掌握的信息窮追不捨。首先解決“你是誰”的問題,她問:“昨天是誰打電話給你?”,“在此之前還有什麼事情發生?”從而引出了印有J.B字樣的煙盒;類比她的病人幹斯先生的情況,她又判斷病人可能也是童年的記憶中受到過強烈的刺激,所以一再迫使他回憶童年;聯繫幾次的異常反應,她反覆詢問“爲什麼你害怕條紋?”;旅館中發現J.B受傷的手,又斷定一定發生過什麼事故,從而又引出了飛機和戰鬥,進而使J.B回想起他曾經是一個飛行員;病人逃避這一切,她又一再追問,試圖找到答案。在這一切努力進展緩慢的情況下,彼得森改用場景回憶的方式從另一個角度再尋突破,在售票窗口又知道了J.B曾經去過羅馬。

最終,在老師的診所,師徒兩人是利用釋夢的方式揭開了謎底。這中間有病因分析,有循循善誘,還有科學手段,這一系列方式的綜合運用使他們快速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要想做到這一點沒有豐富的從業經驗是絕對不行的。所以必要的理論學習和積累時間經驗也必不可少。

隨着疑團的迎刃而解,我心中的疑問也逐漸化解。現在我明白,一個優秀的職業心理諮詢師必須具備愛心和責任心,必須具有良好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必須會運用各種心理諮詢手段,這三者中,態度是前提條件,素質是基礎,手段是實現方式,三者缺一不可。這使我找到了差距,也爲今後的發展指明瞭努力方向,我將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