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精選11篇)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久天長》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精選11篇)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1

王小帥導演的新片《地久天長》,長達3個小時,描繪了從80年代到現在的社會的變遷,以幾個家庭經歷的人生苦難爲主題,描述了遇到了再多的困難還堅強的活下去的一代人,爲彼此而活的夫妻。

從電影院出來之後的三四個小時自己都沒有緩過神兒來,總覺得自己還在電影裏,太真實太觸動心絃。故事的很多情節都跟自己小時候的場景特別像。

每次下大雨,河道里發水都會跟小夥伴一起去捕魚,自己被水淹,腳被玻璃劃傷不敢回家。一場電影把我帶回了孩童時代,曾經覺得時間太多,生離死別對我們總是那麼遙遠。大學畢業後越來越覺得我們的時間過的太快,大家都太忙,以至於我們春節連拍張全家福的時間都沒有。

看完電影后給老媽視頻,看着頭髮花白,眼角的皺紋真的挺難過的。生活很忙碌以至於我們認爲這就是生活本來的'樣子。

就影片來講,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史無前例的家庭劇。有人評論:“時間太長,劇情太飽滿,結局太完美!”電影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我覺得這樣的結尾完全滿足觀衆的口味,至少在國產劇上很完美。

這樣電影讓你看完之後覺得自己就是電影中的人物,很棒!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2

《地久天長》讓人悲傷且無奈,因爲你知道那都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許多人都曾有過同樣的境遇。而耀軍和麗雲如同千千萬萬普通中國夫婦一樣,隱忍地承受一切。他們尋養子無果,回到家發現屋子泡在雨水中時,沒有驚訝、憤怒、抱怨,甚至沒有任何情緒表露,只是默默收拾。這樣的逆來順受貫穿了他們的一生。

每個座位上都放了飲用水和紙巾。紙巾果然派上了用場,我右邊的一位女觀衆就用它擦了眼淚。提前知道內容梗概的我雖然沒哭出來,但也溼了幾次眼眶,記得有耀軍和麗雲將星星送到醫院後哭天搶地,英明與耀軍、麗雲闊別近20年後擁抱,浩浩20年前就已獲得的諒解等幾幕

有一幕,新建戴蛤蟆鏡穿喇叭褲自稱像《巴士奇遇結良緣》裏的造型。我恰好於去年國慶假期在電影頻道看了這部70年代的香港電影,所以腦子裏立馬浮現出了該片男主角阿文的`形象。而那部片子也是講香港底層小老百姓努力生活卻又疲於奔命的辛勞人生。

如果說《尋夢環遊記》讓人想生孩子延續血脈,《地久天長》就叫人想生二胎抵禦意外風險了~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3

最近在手機上看了王小帥導演的電影《地久天長》,感動頗多,幾次落淚。

王導喜歡將鏡頭對準中國普通人,這是我敬重的。而這次對準的普通家庭中的普通男人和女人,在跨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時段上,真實而深情地講述他們的故事和命運,如同講述中國的故事和命運。

故事中的普通男女主人公,面對重大災難或困難,身處逆境之中,雖然惶恐過害怕過,卻從未屈服。這種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人生態度,不正是我們積極向上、從不服輸的民族精神嗎?不服輸,主要是指自己不輸給自己,自己不輕易放棄。我們更相信,除非自敗於己,否則別人很難擊垮你。我們更相信,“盡人事”之後,方到“聽天命”,如尚未盡自己最大努力,何以言天命!

電影展現的夫妻之間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朋友之間彼此牽掛、情深義真,不正是我們重德尚義、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嗎?我們講的仁義,既有廣義之義,也有具體之義。仁義,廣義可指“泛愛衆”、“愛人”,具體可指“君臣之義”、“夫妻之義”、“朋友之義”等等。我們是如此的重情重義,以致將關羽的忠信比之“義薄雲天” ,更將情義與生死相提並論,作出“捨生取義”的艱難但正確的'選擇!試想,如果不是無數中華好兒女捨生取義、前赴後繼爲中華民族大義打拼,何來我華夏數千年文明延綿不息?!

男女主人公勤勉務實,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以恆貫之,終成正果,不正如同我們祖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接連不斷地迎來光明前景!自己的人生之路只能靠自己走,別人不可能替你走,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人生的甘苦自己去品味,人生的責任自己去承擔,人生之路該如何走,自己最有發言權也只能由自己決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的國家走什麼道路又何嘗不是同此理?!

王導執着地用電影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其電影藝術風格及成就已被廣泛認可。2019該片包攬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和最佳女演員銀熊獎,並獲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編劇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還被“衛報”評爲 “2019年度十佳影片”。這或許從文化軟實力層面印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來臨!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4

三小時,兩代人,一輩子。我很喜歡別人對這部電影的這個總結。看似什麼都沒有說,卻又說了很多很多。它是計劃生育時期一對夫妻失去獨子的悲痛人生,是整個計劃生育時代有同樣遭遇人們的遺憾投影,也是改革開放後三十多年飛速發展的時代縮影。它從平淡中,給我們講述着兩個家庭過去這三十年。

劉耀軍王麗雲一家和沈英明李海燕一家是摯友,兩家兒子劉星和沈浩一起出生一起長大,日子過得平靜而美好。但兩孩子一起在水庫玩耍時出的意外,卻徹底改變了兩家人的人生軌跡——劉星溺水身亡。獨子身亡,二胎在之前被管計劃生育的李海燕強迫拉進醫院打掉失去生育能力,賴以爲生的工廠又正趕上大裁員被裁掉,劉耀軍王麗雲夫妻在經歷一系列打擊後痛苦地從北方逃離到南方,避開所有以前的人和事,在海邊繼續生活。收養的養子他們是給他改名劉星,孩子卻叛逆得不行,在喊來一羣叛逆小青年來家過夜後,兩夫妻終於選擇還給他原來的名字周永福,放他離開。

而沈英明李海燕一家留在北京,賺了很多錢,卻始終忘不掉當年的`悲劇。三十年就這麼在搖搖晃晃的漁船上晃了過去。年老後的劉耀軍一家在沈英明一家的邀請下回到北京,沈浩不忍心自己一家被這件事折磨一輩子,告訴了劉耀軍一家當年的真相——當時是他慫恿本不想下水的劉星下水庫玩耍,到水深的地方劉星害怕來拽他,他就推了劉星一下……

故事不按時間線走,而是過去現在兩條線交織進行着,沒有字幕提示,觀衆也就跟着鏡頭走過兩家人這一生。“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慢慢變老。“失去獨子的王麗雲跟丈夫這麼說着,也在餘下幾十年這麼過着。故事很平淡,卻又自然而然地這麼過着,沒有具體讓你落淚的點,卻又處處透着壓抑,沉重得你想要流淚,安安靜靜地哭上一次。

他們其實是知道的。當年沈浩出事後高燒不醒,沈英明一家來賠罪,劉耀軍一家堅決不同意懲罰沈浩,“只要活着,就一個字都不要說出來”。他們溫柔地原諒了小孩子的過錯,選擇將痛苦獨自承擔;養子叛逆想離開,給他換回原名辦好身份證再帶上一些錢,感謝這麼些年他代替兒子劉星的陪伴;迴避了幾十年還是在好友病重的時候飛回北京,在病牀前溫柔卻有力地握住她的手,原諒她幾十年的愧疚;去給兒子掃墓時接到沈浩妻子順利生產的報喜信息,真誠地爲他們祝福,還買了禮物去他家看孩子;結局周永福帶了女朋友回海邊的家給他們打電話,一句“老爸,我是星星”讓劉耀軍開心得不行,兩人爭着和他說話,讓他等自己從北京回家……

經歷了許多不得已的不幸與苦痛的平常人,還是選擇堅韌而平靜地生活着,用愛將遺憾包裹着,學會原諒自己,放下過去的一切。

這不就是人生。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5

劉星帶着女朋友回到了劉老闆的店鋪,他打電話給爸爸媽媽,我好期待下一組一家人團聚後說笑的場景。這個時候電影戛然而止,隨着片尾字幕的滾動,導演王小帥把我拉回了現實,這大概就是我認爲的《地久天長》最大的魅力。

剪輯像春天的柳樹,鏡頭像春天的微風,人物像春天裏的少女,故事像暮春的棗花,從生機勃勃到小心翼翼的取捨,導演細心的雕琢着關於只有經歷過或者中國人才能深刻感受的情感。

這種情感拉扯着四五十個年輪,歷經了計劃生育、企業改革、知情返城、留學熱潮,但把兩個世紀的人和事緊密的聯合在了一起。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覺得地久天長是一個有些矯情甚至世故的詞,看過電影之後“地久天長”似乎充滿了詩意,絕對不只是因爲麗雲講的那句話:時間已經停止了,我們能做的,就是等着慢慢變老。

我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突然激動的心情,所以標題就用了一句畫面感很強的描述。但總要具體的思考,纔不辜負導演的才華。我想就自己感觸最深的兩個點,分享自己的感受:

一、關於兩個家庭的友誼和仇恨

幼年時的兩個家庭有些舊時代裏,可以定娃娃親的那種友誼,在鄰居們看來那無法打破。但因爲浩浩的一個錯誤行爲,導致星星溺水而亡。麗雲夫妻開始了四處逃避現實的生活,他們去往海南、粵語地區,只求一份另一個星星“周永福”的成長環境和一份清靜。兩個家庭的友誼,是雙方的。但關於仇恨,卻是單方面的,只有浩浩一家,包括齊溪認爲劉耀軍是心懷仇恨的。

若是沒有後面的交代,我甚至也認爲他們的逃避是心裏懷着一份仇恨。但到了影片的後半部分,隨着劉耀軍對周永福的態度,隨着劉耀軍回到老家探望曾經的摯友,才逐漸明白《地久天長》的真意。

導演沒有刻意的設計,也沒有任何懸疑的概念,他只是把這一切用故事講了出來。這大概就是屬於中國人獨有的那種人生態度。曾經有一份痛苦的事情發生了,但是沒有誰犯錯,理性的認識就是給自己最好的回報——友誼地久天長。

這種感受不是一句臺詞,也不是一個鏡頭,更不是一個調度或者多少錢財就可以完成的,這靠的'是作爲一個電影導演的思考和審美經驗。

二、關於齊溪新年時在落滿雪花的臺階上吸菸的鏡頭

《地久天長》原本是我很牴觸的一部電影,因爲當時電影上映時各大平臺的宣發造勢很多,我甚至收到一條短信推送。

知道今天收到一個私信,那位朋友問我對海報的看法,問我有沒有《地久天長》的評論。當時我的心好像被畫面打動了,雖然是畫面裏都是雪,整個色調是紅色的。但我的腦海裏浮現出來的都是清淡的白,就像風吹動她米白色的衣領,春天沉浸在香氣裏,瞳孔收縮,整個世界停止了前進。

關於這樣的畫面,有幾個比較類似的:王家衛執導的《花樣年華》中蘇麗珍和周慕雲在街上離去的背影,《剩女爲王》中舒淇對着窗戶吸菸的鏡頭,韓國電影《燃燒》中那一段黃昏舞蹈。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把翻譯“我愛你”翻譯成“今晚的月色真美”,齊溪的臉頰朦朧,她還未有男人依靠,心裏懷着對劉耀軍一家的別緻感情,甚至對師父有些情愫,而從一位男性導演的角度出發,又帶着一絲捉弄。朦朧、沉寂、獨立、被忽略大概就是美的所在。

《地久天長》值得一看,推薦給還未看的朋友,相信你看完也會有諸多的感觸。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6

週末,斷斷續續看完了電影《地久天長》。王小帥用接近三個小時,以一個小團體的成長曆史展現了近30年中國社會的變遷。

地久天長,出自於先秦·李耳《老子》,現在的意思是形容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情誼。電影中文名叫《地久天長》,英文名爲So Long,My Son。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與價值。中國現代化發展得很快,以至於我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沒有了歷史的參照物,很容易就墜入超現實主義的窠臼與充滿理想色彩的自己滿足中,以爲我們的生活總是像媒體歌頌的那麼美好。

歷史總是有很多殘酷的現實存在。社會學側重考察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作用。作爲王小帥的御用演員,王景春用他那地道的表演將劉耀軍這位中年人的無力感淋漓盡致的演了出來。

在歷史大潮中,個體如螻蟻,絕大部分人都是像他一樣的普通人,對時代的要求沒有半點的反抗之力。計劃生育執行得最嚴格的時候,妻子麗雲懷上了二胎,被單位的計生主任李海燕(小團體中最好的姐妹)強制拉去醫院進行終止手術,結果手術失敗,導致沒有了生育能力。唯一的兒子劉星則被李海燕的兒子沈浩帶去水庫玩耍溺水而亡。

自此,最要好的兩個家庭,開始分道揚鑣。劉耀軍與妻子麗雲南下,曾經去過海南,最後在福建某個海邊縣城定居,開了一家維修店鋪。李海燕老公沈英明仕途直上,成爲了一家房地產公司老總,他們的兒子沈浩也成爲了北方醫院年輕有爲的醫生。

如果李海燕沒有被查出癌症晚期,估計這兩個家庭就這麼分隔兩地永不相見了。癌症晚期的李海燕,始終過不了這個坎,自費邀請劉耀軍夫妻回來見上一面。

三十年恩怨,隨着李海燕的.去世而煙消雲散。沈浩兒子的出生,彷彿象徵着一個時代與另一個時代的輪迴。

在福建定居的劉耀軍,收養了一個兒子,也叫他做“星星”,以彌補自己兒子在心中的缺失。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收養的兒子內心對他們並不認可,從一開始的叛逆到片尾的迴歸,也象徵着小鎮青年的成長。

劉耀軍夫婦總是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徘徊,也許這正是導演想要向觀衆陳述的,因爲這正是我們生活最真實的一面。

從得到第一個兒子,到懷上第二個孩子的喜悅,到相繼失去兩個孩子的落寞與孤寂,從收養“劉星”到他叛逆出走暫時失去他,從以爲沈茉莉懷上自己的孩子到證實孩子並非劉耀軍的幻滅,劉耀軍的臉上已經再也沒有更多的表情去釋放這麼些起起落落的情感了,有的是他一如以往的沉靜。

劉耀軍夫婦是堅強的人,他們在面對不同的災難時,仍能相互攙扶,讓我想起《活着》和《平凡的世界》裏的主人公們。生活中並沒有那麼多值得高興的日子,生活的底色往往是悲傷的,更多的是平淡,偶爾還是略帶悲傷的平淡。

計劃生育、國有企業下崗,是過去三十年裏影響幾代人最關鍵的兩項國家政策,這種影響至今仍舊存在影響餘波,並且將長期持續下去影響國人的生育觀、擇業觀,影響人們的消費理念,影響未來國家政策的制定。

李海燕死前跟麗雲說的最後一句話,說我們有錢了,能生了。終於將她埋藏心底裏愧疚了二十多年的話坦白的講出來。作爲一個計生幹部,麗雲只是她拉去醫院做手術的千千萬萬生育婦女之一。我相信,她這句話也不僅僅是對麗雲說的,更是對那些被她親手推上手術檯的育齡產婦說的。

二胎政策前幾年千呼萬喚始出來。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與2017年相比,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減少了200萬。讓人大失所望的生育數據,使得很多專家學者呼籲要全面放開。但國家政策制定的滯後性,總是需要一些人買單的。希望像劉耀軍夫婦這樣的時代悲劇人物能越來越少。

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們欣喜看到中國大步踏入新時代,但也提醒着我們不要忘記了在這70年中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能是一代人的鮮血,可能是一代人的機遇和命運。正是許許多多像劉耀軍夫婦這樣,能夠坦然接受生活突如其來的變故,仍舊相信生存下去纔是王道的人,才共同鑄就了共和國美好的今天和明天。

唯有生生不息,才能地久天長。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7

在看這部電影前,看了王小帥導演的專訪,知道他是因爲那部《十七歲的單車》。簡單的說,在這個故事裡,因爲一次水庫的意外,兩家人的命運從此開始不同了。

影片的全部表達並沒有完全按着時間進行,有些回憶穿插在裡面,故事裡劉耀軍這代人,也是我父母這輩人,經歷了知青返鄉,獨生子女,對啊,多麼熟悉,就像我小時候聽我爸媽曾說過的經歷那樣。

在失去了孩子後,這家人的隱忍,特別是女主角麗雲的角色,像極了父母那輩人,我想,如果事情放到我們這代人身上,我們會不會隱忍呢?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喪子之痛,計劃生育而被迫打掉孩子那個年代,可是啊,我們這代人的隱忍估計是很難做到的,如果說不去恨對方,已經是無比寬容和善良的人了吧?這家人爲了忘卻這些傷痛,默默的離開家鄉選擇了去到南方,隱姓埋名的生活,就像影片裡的那句話一樣:不懂當地語言也是好事,就好像與世隔絕的活着(大概意思),當問到麗雲嫂子現在怎樣時,男主角說:對她來說,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慢慢變老。這句話說出來挺平靜的',只是我們聽起來就覺得這個痛不是一般的痛!

影片三個小時,講述了這三十年當中,兩家人的關係變化,王小帥導演說:給你一個時間段,三年四年,你會覺得友誼可以永恆、愛情可以永恆。但是當你跨到二十年、三十年,生活中出現的變化,那種組合的可能性,是會讓你非常吃驚的。對啊,我們其實也是無法預料這麼多年後的各種變化,當我們覺得一切可以永恆時,就像影片裡兩個孩子一起過生日(同年同月同日生)時,都覺得以後會成爲好兄弟,都覺得那是永恆,誰也沒有料到,意外發生了,所有的事都跟着變了。

有時候真的覺得父母那輩的隱忍給我很深的印象,他們活在那種自己的善良裡,說不清,隨着現在的變化,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這種隱忍,寬容並不見得是一件值得推崇的美德,想起了我們父母那輩,年輕時經歷了那麼多變化,年紀大了,也像影片那樣下崗自謀職業,是不是年輕那輩時習慣了隱忍後,他們也失去了跟這個環境做對抗的能力呢?面對領養來的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劉耀軍的態度和麗雲的態度截然相反,雖然在最後,麗雲忍痛割愛同意了劉耀軍的做法,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份且隨他去,對她來說,也是一個很痛的決定,畢竟啊,在夫妻倆的特質裡,還是中國傳統的寬容與隱忍。

內雙的我真的不能哭啊,太多好的戲份讓你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淚,而我的眼睛已經有些腫了,沒事,明天會恢復的。

看完這部影片,好像又更能理解爸媽那個年代給他們心裡留下了什麼,晚安!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8

這週四帶着媽媽在影院點映了一部《地久天長》,把那個年代國家獨生子女政策下的生活體現的淋漓盡致,觀影后媽媽只是嘆了口氣:“那個年代,誰也怪不得誰。”

電影中,在星星死亡之前,麗雲再次懷孕。然而她的朋友海燕是工廠裏計劃生育的主任,勸她把孩子打掉。後來,這個未出生孩子帶來的傷痛,隨着他們孩子的離世,來的更加強烈。

有句話是說“忘記過去,面向未來”。而電影中,過去始終縈繞在他們的'腦海裏,它揮之不去,甚至鑄就和改變了他們的現在。而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去面對過去的夢魘。對於耀軍和麗雲來說,失去兒子是一場始料不及的殘忍意外,它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並且使得他們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向兒子告別。

將近三個小時,我似乎也跟着劉耀軍夫婦走完了一輩子。可能時代不同,我真的無法理解沒有孩子對那一代意味着什麼,又是爲什麼在一位女性失去孩子,最脆弱的時候反而要向丈夫說對不起,更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能夠一直撫養一個不是自己的孩子。這其中有很多點我現在還沒有理解,可能以後會慢慢的懂得裏面深層的道理。但是不理解並不意味着不能去傾聽,不能去感受。通過電影,我看到了人生失去精神支柱的荒涼感,就像臺詞說的那樣,時間已經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

感慨父母那個年代的生活不易。很少看到這樣的電影,見證了兩個家庭三十年變遷。特別是將已經停止使用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傷害,通過赤裸直白方式呈現出來了。極度剋制隱忍,卻洶涌澎湃。時代流淌,計劃生育和失獨家庭,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有些事可能永遠無法治癒,但你還是得活下去。

地亦久,天亦長,那個時代的傷痛濃縮到兩個家庭的集中表現,但是生活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初看電影時覺得悲傷,細想時卻覺得也能鼓勵人心。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9

週日早上接着看電影,金星推薦的《地久天長》。加之前段時間說這倆主角紛紛斬獲柏林電影最佳男主女主,也想看一下獲獎的作品是什麼樣的。

雖不同於《老師好》能讓我那麼共情,但影片鏡頭從大工廠到計劃生育再到下崗再就業,自始至終貫穿着時代的烙印,讓人感慨造化弄人,替那失獨家庭心痛不已。不得不說男女主角的表演真的是很棒,細膩而不做作,感覺他們就是身邊的某個人,身上都是普通人的煙火氣。影片是兩個家庭的不幸生活,而這個不幸就是源於小孩子沒有輕重概念的過失。一個失獨家庭,不想活在過去,夫妻倆輾轉生活於陌生的地方。如女主所說:“當地人的生活跟我們毫無關係,沒有認識的人,我們過自己的生活。”這種感覺沒有遇到過挫折的人是想象不到的,那種物是人非的景象是最刺痛人的,選擇逃離不失爲一種方法。撫養的'繼子雖然名字繼承着故去的兒子,可終究不想成爲替代品。而這過失造成的結果,也折磨着另外一個家庭。

這種內心深處的自責我想其難過程度不亞於失獨家庭。雖然多少年不曾聯繫,在李海燕彌留之際終於見到了當年的朋友。此時,想她內心的愧疚會多少減輕一些。影片中最令我難以理解的是茉莉,男主好友的妹妹。“故意想犯了個錯”,懷了男主的孩子,還問要不要打掉。不知道現實中有沒有這樣的人,還是導演出於男人的想法故意來了這麼一出。這種感情令我難以理解。不管是茉莉還是男主,看起來都是人畜無害,背地裏卻做出傷害女主的事情來。雖然最終沒有告知女主,但影片最後與茉莉視頻時,男主那一刻還是希望見到一個長得跟他相像的孩子來。但當看到一個混血男孩時,他眼裏是失望,是踏實。我真心不希望這情節是影片獲得好評的緣故之一,這個情節安排太狗血了。

看完影片,心裏說不出的滋味,難過的很。原來時常感覺我等蟻民是生活在偉人的歷史中,面對偉人造就的時代,沒得選擇,也沒得抱怨。如若稍微跨出偉人所畫的圈圈,就會同張新建聚衆跳舞一樣鋃鐺入獄。時過境遷,苦難終將遠去,可面對自己衰老的容顏、憔悴的心情,又有誰會爲這一切負責呢!弱小而無助的蟻民,只能在時代的漩渦中奮力抓住一根稻草,獨自在上面暗自垂泣。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10

王小帥的電影,這次又取得了口碑,工作忙碌與煩躁之間,看了這部整整兩個小時的電影,感覺一種赤裸裸的壓抑和淚流滿面的傷感。電影的故事很簡單,發生的背景卻很熟悉,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廣大的工人羣體,三個朋友情誼深遠的家庭,一同走過了時代,也一同走過了悲催的生活。因爲一個孩子的意外,兩個家庭揹負了幾十年的心債,一路走來讓人感傷。看到了電影三分之一的時候,我才明白電影名字的意思,八十年好聽的歌曲叫《友誼地久天長》,朋友的情誼在巨大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很是慘淡,計劃生育的巨大力量,帶走了一個家庭的希望,也帶走了一個家庭的未來。在意外發生以後,另一個家庭也揹負了巨大的心債,無力償還。

令人無法喘息的.還有這個不幸運家庭的舉家搬遷,帶着僅有的家當來到了幾千公里外的陌生城市,過上了清貧而陌生的生活,他們逃離了原來的地方,也試圖逃離原來的悲慘命運,甚至找了一個“孩子”充當起了他們的孩子。故事的開始就是孩子的叛逆,這個家庭面對本不是自己親生孩子的叛逆,充滿了無力,只能繼續承認自己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在多年後兩個家庭的相遇,那一幕相見時的哭泣,再到另一個孩子的敞開心懷,一段永存於歷史的悲情就此有了結果。但當事人已經滿頭白髮,愧疚之人也離開了人間。什麼纔是地久天長?難道是友誼麼?還是那份命運的不公,或者是內心的愧疚,還是一段默默展開的愛情,甚至因此而第三次喪失了孩子。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時代問題,在巨大的背景下,失獨家庭成爲了幾個家庭的噩夢。但就像那個掛着“按摩”霓虹燈的筒子樓,無人再去住了,但還保留着原來的樣子,就像一切沒有發生一樣。在給孩子上墳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堆墳墓,什麼纔是地久天長,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感情,還是朋友之間的情誼,還是這個時代給予人們的傷痛,還是命運的不公,地久天長,真的讓人慢慢白了頭髮,慢慢告別了人生。就像長在身體內的一棵大樹,慢慢要撐破身體。

《地久天長》的觀後感 11

《地久天長》展現的是我生長的年代,其中的許多場景(包括住宿、工作、生活等)、人物形象(那時的好人和壞人標準)、改制、下海、市場經濟等等,從小到大,再到中老年,這一切都是親身經歷和眼見爲實的景象,歷歷在目,不是後來的80後、90後們一句感同身受能夠表達和體會的歷史。

質樸的年代,質樸的人們,質樸的生活,也充滿許多的無奈與波折。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平凡的人們身不由己的要被捲入這場變革當中,有一些人拍浪擊石、敢闖敢拼,成功了,致富了;而大多數的人依舊隨波逐流,任由命運的安排,還是過着平凡的'生活。不過,不管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是繼續端着鐵飯碗吃飯,還是到處打工吃盒飯,只要一生平安度過,心安理得,吃得飽,睡得着,也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不要象沈家一家老少,爲一生的欠疚而過着心裏始終有梗的日子,那樣,即便掙了再多的錢,生活也是有陰影的,不得安心。

想起那個年代的人們,其實需求真的不多。只要有份工作,不管髒不髒、累不累,只要掙的工資能讓一家人吃飽飯,能養活孩子,就沒有什麼非分的要求。他們當中在後來的時代成爲暴發戶的人,都是些當時不安分守己,或是有污點的人,是另類,不屬於正規單位喜歡的人。當然,後來的年代裏,人們的叢生觀和價值觀變了,評判標準也變了,原來的看法和對錯也就無關緊要了。

電影裏的劉耀軍夫婦對孩子的感情是真摯而深沉的,也不亞於現代人珍愛子女的情感;但是,他們對乾兒子沈浩的愛和原諒,是大愛,是善良,那是現代人很難做到的事情了。

有點好笑的是,昨晚我看了這部電影,睡覺時竟然夢到汪峯和華晨宇這兩個不同年代的歌星,他們要在我所在的地方開對抗型的歌唱比賽,我卻是支持華晨宇的,雖然,我也比較欣賞汪峯的歌和才華,可是,我好象喜歡華晨宇的風格和才華,他也沒有什麼世俗的緋聞和糾葛,可能這種藝人在當代比較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