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影片狗十三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範文(精選22篇)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

我小時候也養過狗,有一次,夜幕降臨了它都還沒回家。我就面朝大山、面朝河岸,大聲地喊它的名字。邊喊邊哭,想着它是不是在山上被老虎吃掉了,後來一想我們那邊的山裏是沒有老虎的,就放心了;但是可能大山裏有蛇呀,會不會被蛇放倒了,一下又好難過。

差不多喊了1個多小時,我都做好它已經掛掉、已經失蹤的思想準備了,它竟然趁着夜色,跑回來了,身上還帶了些污泥,想必是受了什麼苦,可我又猜不出,一時間哭得稀里嘩啦的。

我媽也很央就我,在我喊的過程中,沒有阻止過我,到現在我還有點感謝她。

我有很多小情緒,經常得不到照顧。

一旦被照顧到了,就會銘記、感激。

幼兒園放學後,我們在田邊摘李子。一個斯文的大哥哥,發現幾顆金黃色的李子,連着長在一個枝頭上,他冒險爬上樹,把那枝丫摘下來了,再從樹上跳下來的時候,李子散落一地,所剩無幾,我們幾個小朋友,就哄搶地上散落的李子。搶的時候我還心驚膽顫的,因爲別的大哥哥從樹上打下來的李子,哪怕是普通的李子,要是被人撿了,他們都會厲聲厲色地呵斥,讓人交出來,稍不注意還會打人。

他卻笑呵呵地,讓我們不用還了,就拿着吃吧。20多年了。

那天同事婚宴,酒席上,大家推杯換盞,喝到最後都去敬老闆的酒了,我沒有去,獨自窩在角落,看他們談笑風生。

有人特地好心過來教我,快去給大佬敬酒。我說他們都喝了很多了,可能也不想再應酬了,算了吧。教我的人說,你管他們喝多少幹嘛,你要去敬了纔是關鍵。

我轉手拿起酒杯,又猶豫了,內心有些牴觸,覺得喝酒也應該是你情我願的事情,特意去敬老闆感覺有點諂媚,最後還是決定,不要去敬酒了。

放下酒杯後,又出現了轉機。老闆特意叫到我,端着酒杯,嘮了幾句,我倒上了更多的酒,雙手端起杯子,杯口低於老闆,一飲而盡。我很感激,感激大佬不嫌棄,主動拉我一把。

然後我退下了,有些無所適從,坐在椅子上,埋下頭。有人過來關心我,是不是酒精過敏,我內心差點哭了,有人能懂。這是我不擅長喝酒的一個原因,而且我的體質,喝酒多了是更容易得食道癌的。

前幾天回老家,小侄女也回來了,她被要求喊一些不知道該喊什麼、不知道該怎麼稱呼的長輩,但是沒有人第一時間教她怎麼喊。那種場面我是感同身受的,我不是不喊人,我是不知道怎麼喊,但是有時候我都急得火燒眉毛了,我爸媽還總是略帶責怪的語氣說我,要知道喊長輩,但是很多時候並沒有第一時間告訴我,面前的這個長輩,該喊什麼。

小侄女有報週末的舞蹈班,所以後來還被要求在長輩面前跳個舞,她不好意思,但是長輩們央求不休(雖然只是開玩笑,但是在小孩子看來可能就是爲難,我能體會),我說,不用跳,懶得跳喔,我們好好吃飯。她很開心。

後來吃飯的時候,她要我坐她旁邊,後來還說,舅舅,我們兩個拍個照嘛。我們都很開心。

別逼一個最愛你的人即興表演。

我媽媽不太會使用智能手機,上次回家我才知道,她每次查話費餘額都是打人工客服,根據語音提示按了很久的號碼,都問不到話費餘額。我分分鐘給她裝了個營業廳APP,演示了幾次給她看怎麼登錄,然後就能一目瞭然地,看到電話賬號的套餐使用情況。她很開心。

今天她登陸營業廳APP後,沒看到餘額,微信截圖給我看了,語音說了一堆,按照我提示,還是沒弄明白。然後我們用另一個手機開視頻,對着她手機,我說一句,她操作一下,弄到最後,發現好像是運營商bug,這兩天可能暫時看不到。我說可以發短信來查詢,也很簡單,也免費。然後我自己用短信的方式查了一遍話費,截圖發給她,她還是說麻煩,算了不弄了。最後還說了一句:“我不想再麻煩你了。”

我纔回想起來,我今天的態度不好,因爲當時忙着要去洗澡、忙着要回別的事情,有點急躁,不像以前那麼溫和耐心。

是我沒有照顧好她的小情緒。

以前她可是有什麼軟件不會用,都會打電話問我的。那種耐心講解一個簡單的問題的畫面,很溫馨。然後我又打了電話回去,道了歉,相互之間噓寒問暖說了些,最後道別時我媽說:要是以後,你和你姐姐有一丁點給我臉色看的事情,我都不會去你們家玩。我說:哈哈哈哈,不會的不會的。

以前看到一句話:我們總是把壞的脾氣給了最親的人。我便希望以後,我能給最親的人最好的脾氣。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2

我是一個特別愛看電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評分特別高時,就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齡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離異,一直被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爸爸也爲她找了一個繼母,她擁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沒有告訴她,並且爲她買了一隻金毛狗陪伴她,讓她不是那樣孤獨。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於電影裏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惱。劇中女孩在生活裏也有自己的特長學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項學科英語。大人們總是逼她學自己不愛的東西,離異後的父母也沒有時間陪她。當狗走丟之後,大人們都沒有去尋找,都認爲一隻狗不值得大動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會迷路,也會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價值

電影裏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說爺爺奶奶在知道孫女一直沒日沒夜地找狗的時候,說“你是要逼死我嗎”。爸爸總是對她說:“弟弟還小,要讓着他”。家人都認爲一個科技展覽會不如一個生意飯局重要。只有女孩守護着內心的聲音。小王子曾經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團團員員,可以相互陪伴着對方,願所有人乘風破浪後歸來仍少年,像電影中的女孩學習,守護自己在意的真情。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3

這部片子在沒開播之前,已經是好評不斷了的。於是便買了一張電影票,獨自去電影院看。

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瞭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裏,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爲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涌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啓了它洶涌又無奈的成長之路。張雪迎是14歲的時候飾演的,那時還是挺清純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種感覺。(雖然胡辣湯事件並不喜歡她,但這個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同學,這樣的朋友,他們由於父母在外面打工,還可能是父母已經離異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獨自與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裏。試問哪一個同學,哪一個孩子不想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電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當然是希望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當然之後父親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通過一隻小狗來與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聯絡。這也告訴我們那些留守兒童,不要太過多的去埋怨父母,爲什麼不去陪着你?也不要認爲他們就不愛你了,怎麼怎麼樣。其實他們也只是生活所迫。爲爲了你的學習,爲了你的生活,爲了你以後更好的成長,他們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說的是父母生你養你,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但也是倫理吧。要相信世間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電影中的女主角很讓人心疼。但也同時反映,折射了我們的生活。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4

狗十三,纔是我們平凡人的青春年少。

當然,電影裏的青春比我的生活條件要好。

這部影片,應該有很多人的影子。

你最珍貴的被大人不屑一顧,在大人面前毫無徵兆地被要求背詩,和大人吃飯被要求敬酒,被父母打,有的直到長大都不知道理由。

一個孩子,只要在平凡的生活裏,不可能被置於世外。只是作爲父母,曾經經歷過的不舒服,在有了小孩之後,不僅忘卻了,還會讓孩子重來一遍。

我小時候也有過很多不情願,被逼去做事,但我長大卻認爲,有一些是幫助成長的。

成人何嘗是自由的?說着違心的話,做着違心的事。

這種現實類的影片,似乎不朝氣蓬勃,不積極向上,可現實就是現實,現實有時候比編出來的故事可能更荒誕,更殘酷,更引人思考。

不迴避現實,是進步的開始。

我還想說的是,這樣的青春,固然不夠美麗。但早接觸並不一定是件壞事。這樣的人可能不那麼天真無邪,但可能堅強勇敢。

即便孩子生活在童話的城堡,遇到的也並不都是好人和美好的故事。

現實最教人成長。

只是短時間發生的事可能太多,成年人沒有給她一個和緩的過渡,讓李玩成長的過於迅速,但也是一個正常的階段,不懂懵懂驚愕痛苦接受厭棄熱愛

影片裏沒有李玩成長到熱愛的階段,也許這只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們才更喜歡那種,儘管看透了生活的本質,卻依舊熱愛生活的人。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5

虛榮與僞善往往和我們的記憶開一個可怕的玩笑,這種感覺往往主導着我們的回憶,積極的記憶構建會美化我們的回憶。從心理學上講,我們的記憶不是記憶庫中所存信息的精確複製品,我們會在提取信息的同時對記憶進行建構。,青春記憶往往被美好的初戀、奮鬥的陽光、歡快的情誼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濾鏡、去掉美顏、去掉瘦臉之後呢?我們還記得青春真切的模樣嗎?

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觀的鏡頭,樸素、真誠的演繹,把一份真實乃至現實本身的青春樣子還原出來,彌足珍貴。電影於2014年榮獲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並提名水晶熊獎青少年電影最佳影片,經過五年漫長時間的打磨,如今看來歷久彌新。影片的感動和震撼從不因時間流逝而缺少,反倒因爲其中所表現出的真切和真摯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廣受讚譽。

張雪迎飾演的李玩是一個十三歲的青春期女孩,父母離異,跟着爺爺奶奶住。果靜林飾演的父親忙於事業,而且再婚又有一個兒子。故事從李玩收到父親送的一條狗開始,也圍繞着兩條狗的到來以及兩條狗的離開展開,讓這個現實的故事充滿了隱喻和多義。

李玩給狗狗起名爲愛因斯坦,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則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直譯的話就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可以解讀爲兩條狗,也可以理解成名爲愛因斯坦的狗和最後獲得了全省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李玩。當然,還有一層隱喻就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不應該用一套統一的、世俗的成規卻塑形,最後還要美其名曰長大了懂事了真乖。這些日常的對話在影片中反覆出現,讓每一個觀衆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廳、學校的教室,看到那個低着頭說對不起,我錯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會改的承諾。

《狗十三》就是這樣,它無時無刻地提醒着所有人,別妥協,別僞善,或者至少別忘記我們曾經的年少模樣,也在不斷敲擊我們的心門,再歸來還是少年嗎?

青春期的李玩總以爲大人會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歡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對天文展的鐘愛;大人們也總以爲孩子會體諒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顧爺爺扭傷、奶奶迷路、爸爸應酬忙碌。兩代人各自期待對方的理解,但卻都說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謝謝你,哪怕一句對不起。就像最後李玩和爸爸在車上接到媽媽電話,兩人面面相覷,突然聽到《再回首》,父親淚流滿面,但還是顧全面子伸出手擋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國式家庭中溝通失語表現出一種痛感,但也恰是這擊中人的痛感讓這部電影成爲我們溝通的起點,它表現了太多的不能溝通,其實也表達了太多希望親人間多一些溝通。李玩期許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現,那樣在這個時空中無法實現的心願和人生可以在另一個時空完成。希望電影這個時空中無法完成的,我們可以在現實中完成。

《狗十三》沒有濾鏡和美顏,卻收穫了口碑和掌聲,不僅獲得業內人士團贊,更是被KOL、影評人大V傾情推薦。希望看完電影的我們會說出或聽到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6

《狗十三》是一部讓人感覺到真實疼痛的電影,電影裏聚焦了一個女孩青春成長過程裏的心理轉變,可以說,她代表了大多數國內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在一步步邁向成年人世界的過程裏,你能讀懂她的迷茫與慌張,也看到了她與這個世界最終選擇了和解。

曹保平無疑是一位極其優秀的導演,在《狗十三》裏,他在注入了較多個人的理解在其中,儘管這是一部關於少女成長的電影,但電影裏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更多,包括孩子成長過程裏細微的心理變化,包括她與周圍世界的處理關係,以及她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等等,這些現實的元素顯然讓它超脫了一般青春片的範疇,而是用精巧的劇情來打動觀衆,並讓他們思考。

整部電影裏,很少有主觀的抒情,而是用客觀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又一個極具矛盾衝突的生活瞬間,同樣,這種矛盾的打磨也是相當高級,它並沒有藉助各種雞飛狗跳來呈現,而是讓對立的情緒一直伴隨着劇中人員與觀衆的心理而變化,對於《狗十三》這部電影來講,它像極了你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一個極其平凡的縮影,甚至某些情境你也可以折射在自己身上,因爲它其實呈現出的是一個大時代的小家庭的縮影,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一部分,而這種情感體驗是極其真誠的,這也是這部電影好看的根本,真誠不世故,正如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你可以看到她的倔強,也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自我的萌芽。

在李玩青春成長的過程裏,她的個人訴求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是一直忽視的,比如開場的那場戲,父親強行幫她簽字違揹她的興趣意願,而後父親爲了討好她又給她送來一隻狗,後來因爲這隻狗不斷的引發其他的衝突,可以看到,李玩在家庭體系裏,她其實與那隻狗是同病相憐的,她沒有什麼選擇的權利,只是被動地接受,在這裏,我們看到了大多數中國式家庭的.縮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時候是通過命令來呈現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而是冷冰冰地按着頭,李玩起先是拒絕着成人化的世界的,但最終她選擇了順應這個規則,結尾部分,當她一臉平靜地看着下一個自己,她的弟弟經歷這種困境,她的臉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波瀾,這也意味着她最終選擇了收起鋒芒,與這個世界和解。

李玩從迷茫到進一步的妥協,顯然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在她自己的眼裏,她是被傷害的那一個,在父母眼中,他們纔是需要李玩被感謝的那一個,你可以看到太多中國式父母的困境,爲你好這句話聽起來順耳,但看起來卻刺眼,李玩與父母始終不處在一個溝通頻道,這也是他們一直對抗的根本所在。

無疑,《狗十三》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中國式家庭縮影,在這個少女成長的路上,她經歷了太多的迷茫與疑問,最終她的這些疑問也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觀衆的心裏其實都早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究竟是哪個,這需要你去銀幕裏自己體會。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7

教育,是我們熱愛談論的問題,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教育問題一直是在我們所談論的話題裏佔着重要的位置。我們總是可以看到,網上出現許多關於今天中國教育的看法,最近,很火的電影,《狗十三》引發了大家的驚動。網上有人甚至認爲看不懂這部電影的人,是幸運的。一時之間,無數多關於中國教育的評論在網上暴發開來。

這個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呢?大致是說13歲的少女李玩,因爲父母離異,與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直青春期的她,與自己的家人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特地去看了國內豆瓣的影評,基本上都是站在李玩這個少女的角度去批評今天中國式的教育。影片中有這麼幾個關鍵點,首先是李玩的父親送給了她一隻小狗,小女孩李玩將他當作知心朋友,有一天,這隻小狗被爺爺丟了,全家人找了很久之後,依然沒有找到。爲了安慰痛苦的小女孩,家裏人買了另一隻相似的小狗送給李玩。並對他說,這就是小女孩丟掉的小狗愛迪生。全家人都說這隻小狗是愛迪生,連李玩的堂姐也沒有站在小女孩這邊。

這個事情,網上的輿論都是說,大人的世界虛僞,大人們在不經意間將說謊交給了孩子。哪怕這是善意的謊言,可孩子不懂,他們之後說謊會認爲這是自己的家長教給他的。這裏呢,有幾個問題我很奇怪,小女孩李玩的爺爺弄丟了狗,這件事情是老人家的錯。爺爺沒有看好愛迪生,可是這隻狗因爲自己的爺爺走丟了。我很奇怪,我們能怎麼做,讓自己的爺爺向你低頭道歉嗎?況且,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家人並不是沒有作爲,他們不是沒有尋找。哪怕是在找不到後,繼母還重新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小狗送給李玩。網上說這個繼母的做法是自作聰明,我難以認同這個說法。你的繼母爲了向你示好,爲了體諒你,特地買了一隻一模一樣的小狗送給你,你還不滿足嗎?爲什麼這個小女孩就不能體諒一下自己家裏人的心情呢?難道一隻父親送給你的狗比自己的親人還要重要嗎?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8

非常現實的一部好片,導演竟然這麼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從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經的影子,應該也是很多中國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來,很可憐,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經,那個年紀的自己,和身邊人的衝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寵物的走失,同樣的,沒有失而復得,永遠的失去了。雖然我沒有責怪家人,但是女主的傷心,完完全全可以體會,甚至可以說,我曾經比她更傷心欲絕。

另外,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過程,確實是撕心裂肺的,感覺自己的童真一點點的在死去,電影通過幾次飯局來表達女主的變化和所謂的成長。飯局,是中國式文化的一個縮影,我也在飯局上看到過太多這種虛僞噁心的景象,其實自己還是吃這碗飯的呢,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這麼些年過去了,自己在飯局上的表現一點沒長進,依舊那麼木訥,和十幾歲的初中生女主沒兩樣,性格決定命運吧。我是該慶幸自己內心仍是個孩子嗎?

電影七七八八的小時挺多的,有那麼一兩件事沒怎麼看懂,但女主的變化,我並不認爲這是妥協,還是很連貫自然的,可能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類似經歷。父母的愛真的很重要,但比愛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愛沒理解,女主是沒愛沒理解,片中的愛情,談不上愛情了,少男少女間的好感和欣賞,其實我還挺喜歡這段的,恰到好處,很淡很自然,沒有發展纔會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吧。

爲什麼大人都覺得對寵物的愛是可以隨隨便便找個替代品就可以解決的呢?每一個寵物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不是因爲它長的全世界最可愛,它的品種最高貴還是怎樣,是因爲我們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找來替代品,對它也不公平。我覺得電影中第二條狗真的很可憐!從來沒有得到過愛,完完全全的犧牲品,養寵物務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後遇見第一條狗的反應,有看到評論說女主長大了,對生活對等等妥協,我覺得不是妥協,在我看來是,它現在的生活很不錯,有愛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沒有能力給它好的生活和愛,就不要打擾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邊也會是個悲劇。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9

這部電影是看了影評之後想看的,緩存在iPad裏有段時間了。今天想看電影,打開看,沒想到彷彿看到了我自己。應該也是很多人,我想。

有沒有想過,你是從什麼時候懂事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主人公李玩如何一步步放棄自我,變成一個大人的。

喜歡物理,被爸爸強制改爲英語學習小組。狗被送走,絲毫沒有說話的權力。被迫參加飯局,被要求喝酒。堅持自我的時候,被家人問什麼時候才能懂事。

現在看這些,我會想,爲什麼要懂事?孩子真的錯了嗎?還是大人錯了呢?

從小,我就是個懂事的孩子。李玩身上發生的事情,很多我都遇到過。但基本沒有反抗過,就是爲了大人說的懂事。但我真的很難過。想起黑頭,眼淚總會流下來。黑頭也是一條狗,狼狗,從小在我家長大,我很喜歡它,爸媽不在家的時候就放開繩子讓它跑。每次放開繩子,它都要跑到筋疲力盡才停下。但是有一天,媽媽說狗吃太多了,賣了吧。那時候狗狗在我家應該有兩三年了。我捨不得,媽媽騙我說,賣給看果園的,它會過的更好。當時的我真的好傻,就信了。長大後才明白,根本就不是,不可能,我家黑頭那麼老實,怎麼可能看的了果園。妥協處處在,因爲我很少反抗。小時候喜歡畫畫,媽媽說學藝術太貴了,又沒前途。放棄的那麼輕而易舉。四五年級時,養了兩隻羊。放學就去放羊,在爸媽的幫助下,羊養的又肥又大,還生了小羊。升初中時,媽媽說學習緊,賣了吧,就賣給了隔壁家。還記得漂漂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多少次不開心的時候跟它訴說,它的眼睛彷彿能看到眼淚。

我活成了爸媽的驕傲,卻丟了自己。

長大了,出來讀書了,越來越發現媽媽也經常做錯,爲什麼要那樣要求孩子呢。

再往後,我開始越來越發現,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由父母來作畫。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0

農曆2020的這個寒冬,從校園跳出的他,顯然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狗十三》狗十三一部把親情,愛情,青春,成長,社會,教育融爲一體的電影,看了兩邊,纔讀懂該影片的深刻含義。是啊,我們的青春不就是這樣度過的麼,叛逆,早戀,高考,失戀,大學,夢想。吵着要離家出走。詩和遠方,小時候的夢很遙遠,長大後你不停的努力,有時於它近在咫尺,有時它又遠在天邊。

還記得那個最初的你嗎?長輩問你道:長大了想幹啥呀?,那長大了想幹啥呢?當科學家?當詩人?從政?你我的未來都是未知的呢!奈何我們沒有預見未知的超能力。十三歲處於叛逆期的女主角,在家裏於長輩顯得格格不入,父母離婚,長期遠離的父親從來就不理解自己,又缺乏母愛。家庭的不完整,導致女孩的成長缺陷,視狗狗爲夥伴的女孩在丟失狗狗後的無助,在父親的逼迫下,不得不接受狗狗丟失的現實。在後母買來一隻狗狗騙自己找到愛因斯坦時,慢慢接受了這位新來的夥伴,可好景不長,在弟弟的逼迫下又再一次將她的夥伴扔了出去,此處的特寫時現中國家庭給孩子過度的溺愛,孩子犯錯也不管,好像弟弟走的路與女主角似乎差不多。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1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 自小父母離異的李玩被爸爸寄養在爺爺家,跟爺爺奶奶長大。爸爸爲了李玩能夠進入一個好的高中強制給愛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語組,這招致李玩的不滿。爲了緩解緊張的父女關係,爸爸送了一條狗。李玩開始對小狗厭惡,然後同情,接受,照顧,喜歡,最後依賴,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託與要好朋友。

狗丟了,家人弄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來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爺爺因爲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斷了腿,多年不出門的奶奶因爲尋找李玩迷了路,爸爸爲此大動肝火,李玩在丟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爲給親人帶來的傷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來了。於是開始接受這個現實,丟狗讓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僅僅只圍繞自己轉,個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積極學習,積極生活。

經過努力,李玩英語考了第一,激動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歡天喜地地以爲爸爸會獎勵自己爲自己慶祝一下。爸爸明知電影本週不上映卻還要表面歡喜地帶李玩去,實際上只是無法開口而編造一個謊言騙李玩去參加兒子的一週歲生日。宴會上,看着爸爸忘情地給弟弟唱生日歌慶生,李玩懂事地拍着手慶祝,迎合地笑着,笑容裏帶着羨慕,努力而尷尬地笑着,笑裏帶着對愛的渴望,笑容漸漸消失,退出人羣獨坐到沙發上。考了好成績本來今天是主角的,無緣無故殺出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弟,搶走了本屬於自己的幸福時刻,自己還要爲他慶祝生日。憑什麼,爲什麼,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強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爲了得到本應屬於自己的東西卻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興,不開心了,我不願陪笑了,我想一個人靜靜。這裏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長,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應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競賽一等獎之後很淡定,沒有跟周圍的人說。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園想陪弟弟玩,卻被後媽制止。李玩明白無論她對弟弟再好後媽都不會在內心認可他,她想對弟弟好,是自己想對弟弟好,並不是爲了討好後媽。陪酒,吃狗肉,做這些不願做的事都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最後一次成長,是關於遇見的狗是否是愛因斯坦,其實這隻狗是不是愛因斯坦對李玩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她已經長大了,已經會照顧自己了,已經學會了如何被愛以及如何去愛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達的是成長過程中積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丟了,被大人欺騙,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這些種種無能爲力但必須接受的事情所積累的委屈。成長是痛苦的,成長意味着我們要接受一些我們看不慣接受不了還改變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這麼一個過程,看不慣看不慣的東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東西,力所能及地去改變這些事情。

我堅信李玩會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人生,因爲她懂。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2

《狗十三》講了十二歲剛上初中的李玩,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當父親焦慮着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意外因課業起了爭執,爲此父親決定買一隻小狗哄勸女兒。李玩將小狗取名爲“愛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爲愛因斯坦走失事情難過不止,四處尋找,所以家人爲此也不得安寧。爲了安撫李玩,家人將另一隻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李玩起初不願意接受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協,接受,她越來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聽話……”貫穿在整部電影當中的,就是這一句話,這句話也許也貫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許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聽話好孩子,成績優異,待人彬彬有禮,深諳中國家庭裏爲人處事的橫橫豎豎,她懂得如何一邊在長輩面前僞裝成一個乖孩子、一邊在私下裏遊刃有餘的爲所欲爲…

所以,在假的愛因斯坦送來家的時候,李玩的繼母給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歡上別人之後,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會上,想要禮物又假意拒絕,再懂事的去換成小男孩喜歡的蠟燭……這不就是中國教育中最受人歡迎的乖孩子麼。

“我打你是因爲愛你”,普遍來說,中國大人教育孩子是沒有定式的,發不發火、動不動手,完全取決於當天的情緒和忍耐度,這就讓中國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於一個的地雷式的存在,因爲你永遠預測不出他什麼時候會炸。

李玩和父親其實是很矛盾的,其實說實在的,我不能非常瞭解他們的感情。因爲我的父親一直是個非常溫柔的人,我的家庭對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滿,所以我無法理解這個一個離異家庭成長起來的少女。但是我能確定,李玩的父親很愛很愛李玩,爸爸離婚後擔負起了扶養女兒的義務;爲了取悅女兒給她買了一條狗,打罵女兒後又紅了眼圈跟女兒道歉;知道女兒考了高分後,非常興奮,要帶女兒去天文博物館;在妻子強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裏時卻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後在車上與女兒並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樣子。這就是一個鮮活的中國父親的形象,不輕易說出愛,愛女兒更愛家人,身上背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更有責任和義務。那場撕扯推搡打罵的場面是電影前半部分的情緒高潮。父親的暴怒,單手揪拎着女兒,女兒無助,慌亂,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擺佈的布娃娃一樣。女兒想跑回房間,但又被父親再一次的拎回來,奶奶在旁邊緊張又焦灼的拉開勸阻着“娃娃還小嘛,娃娃還小嘛。”很幸運的是,從小到大我都沒有這個經歷,但是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絕望。暴力過後一切都恢復了平靜。某種意義上,暴力是不是也蘊含着某種結束與新生?彷彿一切不可解的問題與情緒的積壓在一場暴力後都灰飛煙滅了。李玩從浴室出來,爸爸一個人默默坐在沙發,轉過頭看李玩,沒有了之前怒氣,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愧意的,紅了眼眶的臉,低聲說“你過來”。然後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話,“爸爸打你是因爲愛你”。挺難受的。我無比相信他這句話的真誠。親情這個東西,真的不好說。

家庭糾紛,多半是沒有明確的對錯的。

這個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羈絆的感情就是親情。大人希望我們懂事,而我們只想要快樂。什麼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應該怎麼做呢?狗丟了我很傷心,但爺爺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還給我買了輪滑鞋,他們也挺不容易的,我應該把傷心忍下去,不吵不鬧。可是這個邏輯是大人的邏輯。小孩子的邏輯就是:我餓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丟了,我傷心我就要找、就要鬧。所以這裏面有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大人學會了隱藏情緒,而小孩子沒有。

所以後來,當叔叔笑意盈盈的夾了一塊紅燒狗肉給李玩,李玩沒有大鬧,她說:“謝謝叔叔。”然後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澀都一起吃掉了。

我們終將長大,在無奈中變成了大人模樣。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3

狗十三這部電影,不會像可樂那樣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無味,實則讓你內心洶涌。

影片的主題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13歲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離異,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媽媽生了個兒子,但不敢告訴李玩,而是彌補性的給住在爺爺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條狗,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影片通過她對這條狗態度的轉變來反映她在成長過程中的改變,是周圍人一次次的“教導”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終成爲一個傳統中國式的聽話的孩子,順利的長大,也不再開口說話。

“這是爲了你好”“你也該長大了”“你怎麼還不懂事啊”這些語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別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聽過類似的話吧,這一句句的“爲了你好”曾多少次讓我們把委屈吞嚥下肚,這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教育的病:他們從來不會真正瞭解我們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們推向他們希望我們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漸接受了“愛因斯坦”這個家人,卻在某個平淡的一天。愛因斯坦陪爺爺出去買菜走丟了,李玩發瘋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爲一條狗鬧的家裏雞犬不寧,所以他採取了暴力這個最原始的方法來鎮壓李玩的“無理取鬧”,而家裏人也爲了平息這場鬧劇送了另一條“愛因斯坦”來敷衍她。李玩選擇妥協,她開始接納這個世界對她的打磨。

“總會有下一次的”,第一個愛因斯坦丟了,第二個愛因斯坦死了,最後一個愛因斯坦“長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後李玩面無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愛因斯坦沒有相認卻站在街角泣不成聲,她嚼碎自我,嚥下尊嚴,吞掉過往,這就是父母眼中的長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時候妥協的如此徹底,彷彿在那個深夜她聲嘶力竭的喊着“愛因斯坦”以及滿大街密密麻麻的尋狗啓事都只是一個夢,成長過程中總有很多是我們不明白但又必須學會的事情,這種被迫懂事和妥協讓人心疼。

也許對於有些人來說,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說的: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誰也沒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4

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後女孩共鳴的電影。女主角“陳玩”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爸爸忙於工作,她從小讓爺爺奶奶帶大,身邊很少有人關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電視。

女主角“陳玩”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縮影。父母給了她充足的物質生活,卻很少耐心地對待過她的感受。“陳玩”最喜歡的小狗丟了,一家人面面相覷,卻連找都沒幫她找;“陳玩”父親爲了和領導喝酒,耽誤了陪“陳玩”去看天文展的時間,結果她心心念唸的天文展沒看成;“陳玩”父親爲了在領導面前有面子,讓不會喝酒的女兒給領導敬酒······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的作風,他們只管你吃飽穿暖,不管你心裏是開心還是委屈,而且還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陳玩“最後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麼讓爸媽開心,可是她自己卻開心不起來了,因爲她失去了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最後當她看見自己最喜歡的狗“愛因斯坦”時,她不想去觸碰了,因爲她的心裏再也不是敢於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夠委屈求全的“大人”。

“陳玩”所謂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並非真的長大了。當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被人重視時,我們就會把真實感受隱藏起來,轉換成讓別人能接納的態度來面對別人,這樣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煩了別人,卻委屈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不敢對別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長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讓我們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陳玩”的討好型人格,但是我們不能就這麼放棄自己。我們應該在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後努力去糾正,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學會向別人提合理的要求,這樣才能成爲一個真正幸福的“大人”。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5

夜裏回到家,弟弟發來信息說,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問題,教育的問題,他說在電影裏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獨。

於是我就在今夜看了這部電影。靠在牀頭看了這部電影,整個人沉浸在電影裏。

很多人會把《狗十三》歸結爲教育的問題。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離異,爸爸再婚後又有了一個兒子。李玩叛逆,爲了一隻狗讓家裏雞犬不寧。整個故事情節一點不狗血,很真實,一直到最後李玩爸爸開着車淚流滿面的時候我纔開始流淚。

生活裏誰容易?生活裏誰不孤獨?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都有別人進不去的地方。生而爲人,總要有責任要肩負,總要忙着應酬,總要心裏流着淚臉上掛着笑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無法評判李玩和爸爸,還有戲份並不多的後媽。誰心裏沒有委屈?

我喜歡李玩,我知道這是一個有分寸的女孩子。看過很多叛逆的女孩,離家出走喝酒,跳舞,傷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李玩自始至終很有分寸,在最後一次離家,喜歡李玩的男生陪着她,李玩痛哭的時候,喜歡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斷拒絕並說:“我不需要這樣的安慰。”那一刻,我特別想爲李玩點贊,想爲編劇點贊。我覺得這種信息的傳遞最好。少男少女的愛情(感情)就應該是簡單的,純潔的,乾淨的。電影就應該

傳遞給孩子們這樣的信息,喜歡也好,愛也罷,守護比肢體接觸更重要!無論如何孤獨,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長大!

我同情李玩的爸爸。沒有人想要離婚,走進婚姻之初的時候所有人奔的是白頭偕老。生活裏會有什麼改變,會再遇到誰無法預料。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女兒的叛逆,老來的子的喜悅,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嚐了。

有人說李玩並不夠叛逆,其實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協。有吧,整部電影裏有多處我們不想面對的成人世界的虛僞與無聊,可是它太真實了,我們不是如此嗎?酒桌上推杯換盞的陽奉陰違,有錢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衆星拱月……誰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狗十三》,一部看過之後越發孤獨的電影。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6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覺特別的壓抑,同情李玩。感覺沒有人關心她,大家合夥欺騙,有一個有心機的後媽,一個特別惹人厭的弟弟,以及面對一羣死氣沉沉的生意人組成的飯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覺這個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細想來,這些人中其實沒有真正的壞人。爺爺奶奶愛李玩,爸爸也愛她,堂堂是個好姑娘,後媽也沒對她做惡。

何帆老師說,讀小說要懸置道德判斷。看電影也是。我們很容易說誰對誰錯,可是帶入到各個角色當中,我們也許並不能比他們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無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間要權衡,要面對焦頭爛額的工作。對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個好成績就是“驕傲”了。打過女兒扔過狗,也逼過喝酒。可是哪個父親沒有打過罵過或是傷害過孩子呢?爲了不傷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後纔在滑冰場讓他們見面。

姐姐應該就是李玩的成長版,男朋友喜歡李玩她沒有鬧,大家換了一隻假的愛因斯坦,她選擇息事寧人。大家對昭昭一擁而上,姐姐過來安慰。

奶奶幾年沒有出過門,爲了李玩出了家門。是奶奶一拖再拖,沒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說出去。

後媽的位置本身挺尷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歡李玩,李玩也不喜歡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歡就不喜歡,她是大人,就要給李玩送禮,給姐姐送禮。她是有怨氣的,狗咬了昭昭之後,她讓爸爸把狗送狗肉館,雖然惡毒,卻也情有可原,父母總是舐犢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牆壁上一樣。

爺爺給孫子取名“昭昭”,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賢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後纔去讓別人明白。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說今天的人自己都沒有明白卻想讓別人明白。也許大家的不和諧,都來自於做自己認爲對的事,而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視角去拍的,喚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憶。可是一個人成長過程就是從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媽媽再到爺爺奶奶的過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7

《狗十三》這部電影的故事起因源於一條狗,結尾也落到狗,狗推動了情節發展,也包含了許多內在的含義。據說這部電影一開始的名字叫狗B,髒話當然過不了審,不過“狗十三”同樣能讓人意會,並且更豐富了電影的表達。許多人說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教育對個性的扼殺,也看到了成長的傷痛,許多人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這倒並非無病呻吟,而是電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經歷過的許多事情我們也經歷過,李玩做到的事情我們想做卻又不敢做,她是個縮影,包含了無數個我們的青春。

電影圍繞的家庭是中國常見的三代同堂,爺爺奶奶善良守舊,爸爸和後媽重組家庭另育一子,女兒被寄養在爺爺奶奶家,因爲這樣的人物設定我們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時,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循環,那就是:最終,我們都會成爲電影中的爸爸和爺爺。

昭昭是爸爸跟後媽生的,在中國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愛不止,他從椅子上摔下來後哭着重複一句話:“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輕的媽媽看到這裏都會無奈地笑笑,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從上一輩傳承下來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爺爺奶奶就會教他打地、打牆,打一切害他寶貝孫子磕到碰到的東西,讓孩子從小養成了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的習慣。爺爺遛狗不栓繩子,狗丟了也不及時找,李玩着急找狗的時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絕對不承認,只會怨李玩不重視他,腿摔傷以後他就更理直氣壯了,因爲爺爺也是像昭昭一樣被這麼教育大的,他習慣了推卸責任。

李玩又何嘗不是被溺愛大的呢?因爲父母離異,爸爸對李玩總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設法補償她,爲了老師口中的重點高中強硬地改了李玩的興趣小組志願,但過後立馬又是賠笑臉又是給零花錢,還買了條狗送給李玩。狗走丟之後全家人開會商量,每個人都要看李玩的臉色,還費盡心機又買了條一樣的狗回來,可以說,長輩們做到了他們能做到的一切,唯獨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李玩說她也不是非要條狗,她就是要爺爺認錯,要大人們承認這狗不是愛因斯坦,但大人們怎麼能認錯呢?那是他們作爲大人的尊嚴。

李堂看得很明白,她知道要維護大人的尊嚴,所以立馬改口認下了愛因斯坦,換來了李玩對她的厭惡和抗拒。如果說李玩是個還在對抗世界的十三歲少女的話,李堂就是一個更溫和的更懂事的李玩。懂事,是懂人情世故,遵循規則,李堂早戀、喝酒,但不妨礙她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因爲她分得清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李玩的後媽送她一個包,她就能立刻笑臉相迎,是因爲她知道別人付出了是想得到回報,那麼她就應該給她。她是活得更輕鬆的李玩,不再那麼擰巴非要爭出個對錯,她明白了這個世界的對錯都是相對的,相對論不只是告訴她宇宙不唯一,真理也是不唯一的,今天的錯誤或許明天就對了也說不定。電影中李玩喝牛奶,一喝就吐,但之後堂姐男友遞給她牛奶,她喝了也沒什麼異常的反應,電影用喝牛奶這件小事來告訴我們,李玩變了,或者說,成長了。

成長這件事,在兒時看來是多麼的遙不可及,當它真正發生時卻又是那麼的猝不及防。

因爲一條狗的依賴,李玩對周圍的人都變得溫暖柔和,也因爲狗的走失,李玩開始對抗規則,抗拒成長,但成長總會如期而至,它讓你看到這是個複雜的成人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充滿了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它讓你看清了每個人都戴着的面具,這些面具如此相似,如此氾濫,而當你發現戴上它之後會感到如此的安全,你就不想再摘掉它了。李玩一點點戴起了面具,成爲大人們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慢慢變得跟李堂一樣,知道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在大人的酒桌上賠笑,也許再過十多年,她會長成那個一臉精明的後媽,再過二三十年,會變成那個在酒桌上八面玲瓏但喝酒之後會忍不住默默哭泣的爸爸。

電影結尾前,用了不小的篇幅展現了昭昭學溜冰的場景,昭昭站在隊伍裏,在教練的盯梢下喝一口牛奶,低頭就吐了出來。他總是摔倒,哭着說他學不會,請求教練幫他,但教練依然逼着他自己站起來。這一段內容與李玩的成長過程相呼應,它告訴我們,每一個被疼愛的孩子,都要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哭泣中站起來,去學習如何面對這個世界。青春素來如此,人生亦復循環。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發網友熱議,倒不是說電影拍得有多牛逼,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也很瑣碎,編劇完全可以把它編成一部三十集的電視劇,但也正因爲它真正關注了最生活最平常的事情,才讓我們能夠沉下心來去回味自己的青春,去思考這平常之下的所有無奈和悲傷,以及,我們能夠做點什麼去改變它。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8

影片描述了一個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長曆程,在物質條件方面,李玩衣食無憂,但在精神層面,她一直備受煎熬。父母離異後,父母都對她很不關心,甚至填報志願也要順從父親的意志,無法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生活上除了父親偶爾開點空頭支票,大部分時間都是李玩一個人獨處。

李玩寄居在爺爺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產生思想共鳴的人。爺爺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隨便取的,給孫子取名的時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國式教育環境中,長輩在物質條件上無條件滿足、百般溺愛,在生活條件不錯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開口都能滿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則是肆無顧忌地百般踐踏,從來沒有將子女視作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而是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在長輩眼中,小孩子有什麼想法並不重要,甚至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夠順從大人的想法,不給大人添麻煩。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纔是大人不願意看到的。

這就意味着孩子變得“難管”“不聽話”,大人要帶着面具對付社會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滿滿傾聽孩子的想法。長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順着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無論對錯,想象力、創造力什麼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長大即可,緊接着結婚生子,循環往復,大人們也就功成圓滿,問心無愧。

同樣的,大人做錯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覆強調自己付出了多少,通過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話題。長輩總喜歡憶苦思甜,不斷強調自己受過的苦,並且將一切不行歸咎於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爲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類似的道德綁架不斷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製造愧疚陰影,讓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陰影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後也會繼續延用老輩的教育方式,進一步擴大愧疚陰影。

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就此形成,突然闖入她生活的小狗,彷彿一顆救星。她獨愛物理,喜歡讀《時間簡史》,給小狗起名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獨,可以陪伴她化解苦悶,對她毫無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樣的李玩也對愛因斯坦傾注了全部感情。在孤獨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美好的時光都是短暫的,人總是要成長的,而且成長過程中永遠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李玩原本貧瘠的精神世界因爲愛因斯坦有了點起色,可意外來臨後,李玩發現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權勢面前一文不名。

在選擇長大和保留自我之間,李玩十分無助地選擇了長大。就像影片海報一樣,孩子想要長大,就要蓋住自己原有的顏色,丟掉幻想,帶上灰色面具,只有這樣才能在虛僞的成人世界裏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後媽猛拍領導馬屁,“聽老領導說話不比看展覽獲益深嘛”,聽領導的話自然受益匪淺,但這個益處落到誰身上就不一定了。長大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只不過有的人提早進行自主選擇,而有的人是被動完成選擇。孩子們長大的標誌之一就是身體裏的一個自己死去。絕大部分時間,我們沒得選。

因爲如果可以自己做選擇的話,我們肯定會選擇多讀書多學習,提升自己的檔次,多交結有學識的人,遠離那些將《時間簡史》視爲“娃娃看的書”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儘管在這個世界活得不開心,但或許在某個平行宇宙,我們可以快樂。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19

去年有一部電影《狗十三》上映,但當時錯過了電影院,沒想到下檔後,今年在視頻網站看了幾遍。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觸的電影。

沒有人的成長是不經歷痛苦

電影中的李玩,經歷了成長期的陣痛,被家庭逼着“長大”了,其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時候我也經歷過那個時期,可能比李玩更嚴重。當然我承認,初中時期的我沒有李玩優秀,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師來決定,我自己沒有什麼想法,所以覺得自己更可悲,連反抗的基礎都沒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師說了算,怪自己不夠勇氣

聽話了也並不代表妥協

李玩最後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聽話懂事的小孩。雖然大人眼中她是長大了,聽話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協了。她只是選擇把悲傷和不滿深藏而已,她不想讓長輩們再爲她難過和操心,所以就算再愛狗再難過也還是隨了大人們的願。她真的長大了,她以後有能力也絕不會讓自己的小孩再經歷和她一樣的經歷。

多換位理解和共情,其實矛盾並沒有那麼大

電影中,父親是愛女兒的,李玩也是愛爸爸的。但是,他們之間卻經歷了巨大的情感戰爭,女兒在父親面前吹酒瓶,父親不惜痛打了女兒,並且徹底壓下了女兒的焰火。其實,他們之間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實衝突也是可以避免的。父親也不容易,爲了事業也得在老闆面前點頭哈腰,中年男人的壓力可想而知,女兒如果早一點理解也就沒有那麼大的怨念了。同樣,父親也不能覺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對於他們的承諾可以隨時違反,或者認爲子女的愛好和夢想沒有自己的事業重要。中國式父親都有這個毛病,但是子女應該有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力,父母不應該過度干涉。

最後,李玩和爸爸在車內,響起了《再回首》音樂的時候,李玩爸爸痛哭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親的懺悔和悲傷。其實,父母也有父母的難處,小孩成長沒有一個不經歷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沒有哪一個父母是輕鬆的。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20

前幾天跟同學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歡看國產電影,一開始對這部電影就抱有期待是因爲另一個去看過的同學跟我說看了之後感覺很喪。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平淡的述說着發生在一個13歲的少女身邊的事情,但卻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之中不斷的上演着。很多人說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沒有找到共鳴說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電影中李玩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爺爺奶奶很愛她,但他們關注的都是李玩有沒有吃飽穿暖,從來不會深入孩子的內心關注她的內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問題只會用吼的方式讓她屈服。他們不理解一條狗對李玩的意義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買了一條一樣的狗來冒充愛因斯坦。當李玩發現這個“愛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樣無助的時候最終接受了它,但爸爸確因爲它不聽話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答應李玩要去天文館卻因爲應酬而爽約,在打罵了李玩之後又給她道歉展現出慈祥的父愛,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給你一顆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給你錢花,要買什麼都給你,但愛從來就不是如此的簡單,愛是陪伴,愛是理解。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想法,大人們總是習慣以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式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的分歧,不懂得傾聽,認爲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爭,卻一次次的以失敗告終。慢慢的,她也開始改變,變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卻再也不是那個爲了找“愛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或許我們有一天會在這樣那樣的抗爭與妥協中一步一步的長成了大人模樣,但我卻更希望我們永遠都不要長大。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21

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要面臨成長?

當時李玩13歲,她又養了一條叫做愛因斯坦的可卡狗。

我老覺得《狗十三》這個電影名字,本身就是一種諷喻。

是說,青春就是一條狗,還是說狗就是一種叛逆期的青春?

因爲十三這個數字看上去就有些玩世不恭。恰似你想爆粗口的一段年華。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打你,是因爲愛你。

這些臺詞太熟悉,也太殘酷。因爲是不是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都要聽過這些。

其實,換個角度,我們當時不理解父母。但是當我們理解了父母,我們已經成爲別人的父母。我們會不會也對自己的孩子去說這樣的臺詞。一代一代人的成長,難道真是一種生理的輪迴?

以幼小的身軀爲器,去承擔成人世界裏歲月的滄桑和糾結。

曹保平是一個善於用細節去刻畫內心和表達小人物悲苦的導演。每個孩子在剛懂事的時候,都充滿了無限的創造力。比如說李玩對物理和天文的興趣。這也是她爲什麼給自己的第一條狗取名叫愛因斯坦。但是,她的父親和老師卻用自己的道理,告訴她要選擇英語。

所以,當那個男性英語老師用自己的課本去一下拍死那隻誤闖入教室裏的蝙蝠的時候,我們感覺到了被罰站的李玩內心的恐懼和焦慮;當李玩在自家親戚的勸說下,大口吃下那口狗肉的時候,我們感覺到,李玩嚥下去的不僅僅是一口狗肉,更是自己以往充滿了個性的過往。或者,嚥下這口狗肉,代表的就是她和成人世界的妥協;而當最後李玩偶遇自己丟失的那條可卡狗,她卻不再相認,甚至哽咽着說出:我真怕它認出我,向我撲過來;還好,它沒認出我。這個時候,其實曾經的李玩已經死去。

沒有人會去理解她。

她的媽媽嗎?她媽媽從小離她而去。

她爸爸嗎?她爸爸一面說愛着她,一面卻又在自己重組後的家庭裏焦頭爛額;他的重點放在了自己的小兒子身上,他一面答應李玩要去看天文展覽,一面卻又因爲自己的應酬,犧牲掉了李玩去看天文展覽的機會和時間。

她的爺爺奶奶嗎?那只是一種來自老人本能的愛,但是他們和李玩卻完全不在一個軌道上。

李玩的姐姐李堂嗎?或者,李堂還是能和李玩交流一點,畢竟都是女孩,畢竟歲數都差不多;但是因爲有男生高放在中間,她們姐妹其實間隙早生。

她的繼母嗎?她的繼母也只是表面愛李玩,但更多的還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否則便不會拿另一條狗來糊弄李玩;在她的親生兒子和李玩之間,那種親疏選擇無意但卻冷酷。

兩條狗,輕易帶走了李玩的成長。

第一條狗,李玩一開始是不接受的,是李玩父親不知道怎麼和李玩交代自己又生了一個兒子的事實,買來一條狗,哄李玩開心。李玩最開始是不接受這條狗的,可是當她接受了這條狗的時候,她的爺爺卻又大意弄丟了狗狗。

第二條狗,李玩一開始也是不接受的。可是當她終於可以接受這條狗的時候,她的父親因爲狗狗咬傷了小兒子的緣故,在自己媳婦一心的要求下,要把狗送到狗肉館。那條狗被送走的時候,沒人會記得李玩的傷心欲絕。儘管李玩父親最終把狗送往了流浪狗之家,可是當他們想要再去尋找那條狗的時候,那條狗早已經絕食而死。

兩條狗,李玩沒能保住一條。沒人會注意,你給了李玩這個敏感的孩子多少愛。當李玩的父親拿着墩把兒去捅那條狗的時候,李玩一定會覺得自己好像一條狗。想起來了,開心了,就扔一根骨頭吃;心情不好了,就可以隨便去欺凌,甚至,隨意去拋棄。

影片最後,李玩的小弟弟在滑冰場。他滑倒了,他哭泣,教練不會去扶他。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種重複。

成長,就是一種痛。抹殺掉以前的自己,去接受成人的規則或者世界。這過程,對某些孩子來說,是不是特別孤獨?是不是特別無助?

看完,我想,我要去更愛我的孩子。我想,我不會去打了他,然後告訴他,打他,是因爲愛他。我也不會去告訴我的孩子,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你平安快樂,一切就好。

影片狗十三觀後感 篇22

年少時,我們總盼着能快快長大,快點兒進入到大人的世界,做一些不受約束、爲所欲爲的事。而真正長大後才發現,成人的世界是多麼拘束和無趣,又不禁懷念起少年時的點點滴滴。青春的印記、成長的花絮,更是如同打開了塵封多年的記憶,令人難以忘懷。難以言喻的遭遇、令人窒息的壓迫、不堪回首的歲月,不光出現在每個人成長的記憶裏,更是如同影片《狗十三》裏的主人公李玩一樣具有代表性。花季少女和可愛狗狗相遇了,從陌生到熟識,本該是個溫馨且甜蜜的故事,而成長的枷鎖卻禁錮了她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磨難與心酸,也折射出了當下家庭中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們,所面臨的“成長的煩惱”。

《狗十三》所講述的故事頗有些耐人尋味,主人公李玩父母離異跟着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親送給她一條小狗,她起名叫“愛因斯坦”。少女與狗狗之間的關係不斷升溫,從一開始的橫眉冷對到多雲轉晴再到親密無間,“愛因斯坦”的突然丟失,瘋狂找尋“愛因斯坦”的李玩,給家庭和長輩也帶來了傷害,當李玩徹底放棄時,卻不經意看到了“愛因斯坦”,而事件背後的真相卻如同縈繞在心頭的陰影一般,久久揮之不去……

片中的主人公李玩,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叛逆少女,父母離婚後,她開始跟隨父親和爺爺奶奶生活,當父親再婚後,面對着熟悉的家庭和陌生的親人,李玩對家人產生了彷徨與迷惘,對未來更是顯得不知所措,直到同父異母的弟弟出現後,這種感覺更是愈演愈烈。而“愛因斯坦”的出現及時化解了這種尷尬,這個活潑可愛又好動的小傢伙,總能在不經意間緩解李玩的迷惘和焦慮,陪伴“愛因斯坦”也成了李玩減壓和放鬆的唯一途徑,而“愛因斯坦”的不幸走失令這種依靠蕩然無存,李玩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審視整個世界,獨自面臨成長所帶來的痛點。

從“愛因斯坦”的失而復得到父親心態的轉變,從後媽和弟弟的登堂入室到爺爺奶奶的重男輕女,再到弟弟在家中的橫行霸道……李玩的生活,也在這日復一日中的鉅變中變得支離破碎。

整部影片,並沒有呆板的說教,也沒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言簡意賅的語言,極富生活氣息的故事,家庭氛圍濃郁的場景,以及主人公李玩的各種遭遇,來刻畫出青春期的孩子,面臨成長時的不知所措和種種陣痛。影片中的出場人物以及家庭組合,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當下家庭裏的真實寫照。年幼的孩子在家裏無法無天,家長多采取縱容的態度;青春期的孩子,不光要面臨學習的重擔,還要體會成長所付出的代價;父母們不是忙着生意就是各種應酬;爺爺奶奶更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在關懷與縱容之間找尋着平衡點。《狗十三》這部影片,如同一劑直面家庭生活的良藥,不光適合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人到中年的父母、還是年近古稀的爺爺奶奶同樣適用。

《狗十三》講述了曹保平眼中的青春,影片選擇的視角相當獨特,既沒有落入愛情的俗套裏,也沒有落入打架、酗酒的常規路數上,而是透過一個全新組合的家庭,一位十三歲的少女,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將青春與成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孩子內心的悸動和大人迷茫的世界,內心深處無聲的妥協以及中國式親子關係的陣痛,都彙集在了這部影片裏。

影片以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和家庭爲抓手,以青春期孩子的經歷和遭遇爲原型,透過主人公李玩的故事,刻畫出一個現實意義濃郁的家庭,尤其是對家庭中親子關係的描寫,極爲詳實。這個以現實題材編織而成的故事,不光是當下國人家庭生活的縮影,更能夠觸動觀衆的內心世界,每位觀衆都能在銀幕上找到最最真實的自己。

密封了五年之久,《狗十三》終於與全國觀衆見面了,這樣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別說是五年,就是再過十年、二十年,仍舊不會落伍、仍舊震耳欲聾。從《光榮與憤怒》到《李米的猜想》,從《烈日灼心》到《追兇者也》,曹保平早已證明了自己的獨樹一幟,而這部直面國人青春之痛與成長之殤的《狗十三》,究竟能取得怎樣的成績,能否成爲下一匹票房黑馬,無疑更值得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