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薩利機長》觀後感8篇

《薩利機長》觀後感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薩利機長》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薩利機長》觀後感8篇

《薩利機長》觀後感1

一段208秒的經歷,它,可能包含了你的一生,也可能在你一生中,什麼都不算。

你的根本,是一個人,然後,纔是其他,比如:機長、同事、丈夫、父親、朋友等等。是人,就必然會面對人的種種境遇,比如:已知的、未知的、迷茫的、堅定的等等。

而飛機迫降,是境遇的一種。成爲英雄,然後又受到質疑;前一秒的英雄,下一秒又可能成爲投機犯。人生本來就是這麼無常,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人最容易的面對的,就是自我懷疑。這個自我懷疑,可能因爲外界的影響,更多的是發自我們自己內心。40年的飛行生涯經歷,在這個自我懷疑面前,什麼都不算。到底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很難一言蔽之。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現實,這本來就是一個不確定性在宏觀層面和超圍觀層面所統治的世界,我們只是通過自己的拼命積累,在微觀層面建立起一點點小確定而已,而且這一點點小確定,僅僅只是我們自己可能能明白。

清楚這個,就可以看到‘薩利’的種種境遇和反應了。首先,是做好自己該做的。薩利從一開始接觸飛行時所受到的教導,到自己在飛行過程中的不斷積累和成長,造就了他作出有利判斷的基礎。然後,是這樣的積累和成長條件下,因爲飛行模擬的結果出入,依然會對自己產生巨大的懷疑。最後,是通過自我懷疑,不斷反思並尋找突破,在事實基礎上找到新的解釋和原因。這是一個過程,必定會經歷的過程;這是一個過程,每步都得做到極致的過程;這是一個過程,做到了也不能確定的過程。

我們去做,只是去創造了一個可以實現的可能;我們拼盡全力去做,只是增加了一點可以實現的概率。在結果面對,只有實現或者沒實現,僅此而已。沒有什麼因爲去做了,而值得去‘感動’的。結果沒有達到,那些意義,只是對你自己的一點經歷,你還需要去經歷更多,經歷到足夠實現,纔有意義。

我40年來載過百萬乘客,最後卻要由208秒的決定論定一生的功過。

《薩利機長》觀後感2

好久沒有看2D電影了,沒有了3D的視覺效果,反而感覺更真實。大概是年紀大了容易有感觸,看這樣一部小人物英雄的電影,居然落淚好多次。

飛機迫降前和乘客感同深受面臨死亡危機的惶恐,感觸無論我們如何說自己看淡生死,死亡當前,一樣恐懼無助。機長副機長面臨苛刻審查時,感嘆40年的飛行業績,卻要由這次事件中的208秒做總結。想到人們喜歡用一次對一個人做判斷,而不是一直或一貫,你我是否都經歷過這樣的委屈?敬佩在巨大壓力下,Sully機長依然冷靜地指出模擬飛行中忽略了人性的影響,在關鍵時刻扭轉局面,最終得到公正的對待。

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有信心多到這樣?如果當時Sully機長在巨大壓力之下失去信心,任由模擬飛行和沒有經驗的聽證會做出判斷,那豈不是成就人間冤案?在聽完黑匣子錄音後,機長副機長激動地要求退場休息,他們驕傲在關鍵時刻一起努力,做了準確的決定,拯救了包括他們自己155個鮮活的生命。一直覺得職業生涯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成就,不是爬到什麼位置,而是你是不是會有這樣一起同心,一起努力,危難時刻會和你站在一起,熱血的兄弟姐妹。審查委員會看似苛刻不近人情,但實際上,只有他們這樣嚴謹認真地遵守流程監管,纔可以避免將來的僥倖和因此帶來的災難。不僅僅是他們,飛機迫降後,20分鐘內,紐約有20xx名救援人員達到現場參與救援,避免倖存的乘客被冰冷的河水凍死,這個不是簡單的個人善意行爲,而是社會背後強大的國家機器系統在起作用。

然而,無論是國家機器如何強大,還是科技如何先進,在人性的社會裏,總有系統和科技無法控制或解決的個案,這個時候也就需要Sully機長這樣的超級英雄。可是,超級英雄有他多年的經驗和專業素養,以及背後團隊的支持,如果你沒有卻要亂逞英雄,那結果恐怕是混蛋的`下場。

總之,值得一看的電影。推薦。

《薩利機長》觀後感3

這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電影——《薩利機長》。

20xx年1月15日,由薩利機長駕駛的飛機不幸被鳥羣擊中,在生死關頭,薩利機長急中生智,降落在哈德遜河,機上155人全部獲救。然而安全委員會卻極度懷疑他的做法。最終,機長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這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其中令我記憶猶新的還是薩利機長。他有着一頭蒲公英一般的白髮,眼神犀利,神情嚴肅。影片運用插敘的手法,插入了機長曾經開過農用飛機、戰鬥機的鏡頭,可見他的經驗豐富——畢竟,人家有42年的光輝歷史嘛!

薩利機長的冷靜也着實令人佩服。僅幾十秒的時間內,他竟然能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從而保障了機上155人的性命,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在飛機急速下降的途中,他並沒有慌亂,嚇得發抖,也沒有一味地執行塔臺地命令,冷靜分析,真可謂冷靜過人。

薩利機長還擁有超強的責任心。在他安全回到渡輪上時,他並沒有顧着自己的身體,要求拿毯子來,對別人指手畫腳,他只是着急於機上155名人員的生命。他不希望因爲自己而連累別人的性命。

除了影片的主角薩利機長,副機長傑夫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飛行的途中,即使他對於薩利機長迫降河面的決定深感驚訝,但他也沒有提出疑意,只是服從機長的安排,儘量不給團隊拖後腿。倘若他不服從命令……後果將不堪設想。

儘管面對委員會的質疑,薩利有過自我懷疑,但他仍然堅持於自己的正確做法,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面對困難不慌張,面對質疑不動搖,相信該相信的。或許,這就是薩利與他的團隊的成功祕訣。

《薩利機長》觀後感4

《薩利機長》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亞機場飛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飛僅兩分鐘後就意外遭到飛鳥撞擊,在兩部發動機都已停止工作的情況下,薩利機長憑藉40多年的駕駛經驗成功將飛機迫降在紐約哈德遜河上,未造成一人傷亡。其實這種“零傷亡”事故,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歡喜的。影片情節的發展着實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實影片開始,內心對薩利機長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觀設定,直覺上從未懷疑過。貫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爲何像這樣的“零傷亡”航空事故,還要經歷審查委員會這般嚴苛的質問,且似乎他們費盡心思的計算機模擬都在把薩利推向一個“圖謀不軌”的邊緣,真的擔心故事最後以揭祕一場陰謀結局。令人欣慰的是,薩利並沒有因爲質疑而失去理智與風度,並用人性的道理贏來了35秒的時間,也最終得到了審查委員會的認可。我們永遠不可能活在一個真空的現世環境中,人性分明如此複雜,卻被要求像機器一樣精確無誤地運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塊還是整個科技信息時代的悲哀。

哈德遜河上的救援,這是第一次完整見到飛機水上迫降後的救援過程。除了對機組人員沉着穩重的指揮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讚美之外,我想說的是,平時我們個人從沒特別在意過的救援設施設備和所謂常識,或許只有災難真正發生在我們頭上時,才能意識到它對於生命的意義。

影片最後的聽證會上,審查委員會最終承認:無論是計算機模擬,還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絕無生還的可能,除了你。薩利爲自己爭取了35秒人類反應,這35秒,是人類的弱點,也正是人類的偉大,理解了這35秒,才能理解人類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艱難與勇氣

《薩利機長》觀後感5

很多人都會將麻醉工作比作飛機的飛行過程,看完《薩利機長》,突然覺得很有感觸,重新審視過往三年多的麻醉工作,除了後怕就是失落,又或者有點自責。

雖然在學校亦或是在每一次大小講課裏,都會受到教育,麻醉工作需要巨大的責任心以及紮實的理論和精湛的技術,但日常工作的瑣碎早已消磨了所有一絲不苟的責任感,千篇一律的工作流程早就機械化了所有充滿挑戰的激情,所剩無幾的只有每日的疲憊和對這份工作的絕望。幸好有一羣可愛的同事,才得以讓這種無聊蒼白的工作稍顯生機。

因此我一直在尋找某種出路,甚至可以換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時間可以非常明確,至少工作之間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個洗手間!原來我對自己曾經熱愛的麻醉工作已經完全沒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藝,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識是否與日俱進。

因此我一直在尋找某種出路,甚至可以換份工作,至少我的下班時間可以非常明確,至少工作之間我可以自由的喝口水、上個洗手間!原來我對自己曾經熱愛的麻醉工作已經完全沒有追求,不再要求自己有多精湛的技藝,不再要求自己的知識是否與日俱進。

當看完薩利機長,突然有種莫名的熟悉感,我的麻醉工作難道不是這樣嗎?!千萬次的飛行經驗造就了臨危不懼、機智果斷的薩利機長。同樣數以萬計的麻醉例數不也在無聲的提升着我們工作的高度,儘管波瀾不驚,卻需要我們用心體會,如此纔會有質的飛躍。經驗與技藝需要時間與機遇的積累,然而無時不在的卻是我們的責任心。作爲把控整個手術過程中患者安全的生命的機長,我們也需“寧可延誤,不可失誤”!

突然爲自己之前的想法感到可笑,笑自己對麻醉事業理解的蒼白,笑自己爲繁瑣工作推卸責任的理由。如果明天允許,我定會收拾如此幼稚的情緒,懷揣巨大的責任心,在每一個細節,只爲將麻醉做到最安全舒適。

《薩利機長》觀後感6

影片《薩利機長》講述的是,機長薩利駕駛的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在起飛不久就遭到了羣鳥的撞擊,導致兩架發動機全部熄火。在這危急關頭,機長將飛機成功的迫降在了哈德遜河上,飛機上的人員全部生還。但是,事後相關部門對他進行了調查,認爲他這個選擇是錯誤的,因爲迫降在河上實在太危險了,相關部門一致認爲,這架飛機完全可以返回機場或者迫降到附近的另一個機場。

在聽證會上,相關部門稱,當時飛機上的各種參數顯示,完全可以返回機場。並且他們利用這些參數做了模擬,結果是完全可以成功降落。當時聽證會場一片寂靜,這時薩利機長提出了以下三個問題:A、這個結果是經過多少次演練之後的;B、是否事先就知道機場的轉向;C、有沒有考慮當時情況下需要思考的時間。相關人員回答說:這個結果是經過了17次演練之後纔得到的,操作員事先知道機場的轉向,沒有預留思考時間。

當飛機出現險情時,機長根本沒有機會去演練,他需要做的是如何挽救飛機上的全部人員。經過商議,相關部門預留了35秒鐘的思考時間,儘管當時機長是用了208秒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應對當時的危情。再次模擬的結果是:兩個機場都迫降失敗,會造成機毀人亡的結果。會場再次的安靜了,片刻之後,掌場響起來了,相關部門肯定了機長當時的操作。

很多時候我們都太依賴於數據了,好像這堆數據就能給我們準確無誤的答案似的。比如我們很多人添加衣服並不是依靠自身的感受,而是依賴於天氣預報的氣溫。我們太過於依賴數據,從而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場的實際狀況,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發生了機械故障的飛機,可以說每一秒都在變化,當然是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見機行事,而不是依照數據按部就班的處理。

《薩利機長》觀後感7

影片講述了在飛機失去動力時薩利機長當機立斷將飛機於河上迫降並使155人全部獲救卻不斷遭受調查質疑,最後證明薩利機長是一個完完全全英雄的故事。

影片寓意深刻,我只想淺談一點關於一些我所注意到的細節問題。首先是空姐,給人的印象是訓練有素,在有了飛鳥撞擊的猜測以後,絲毫沒有顯示出慌亂,而是面帶微笑,鎮定自若,安撫乘客,冷靜的告訴乘客要怎麼做,給人以信任感。不同於國內空姐是吃青春飯,挑選空姐的要求是"瘦、高、白、秀、美",美國更注重的是體貼的服務與經驗老道的緊急情況的應急反應,所以在美國,我們在飛機上看到最多的,是空媽,而不是空姐,與美好的外表相比,作爲機組成員,我想更重要的是什麼,不言而喻。

還有一點我想說的是美國的救援體系,這一點十分令我感動。就是在事故發生後,可以立即、機動的調配有關力量,迅速完成救援。包括船隻,軍隊,直升機等救援部分,紅十字會等災後後勤援助,及維持秩序的警察等,全部有效到位。不論隨後的後續工作有何問題,起碼在保證人的生命,即救援工作上,美國做的相當不錯。當然,美國的援助體制也不是一開始就十分完善,在一開始,美國的救援體制十分拖沓,無效,機動性差,軍隊也是重反恐而輕賑災,更不用說與紅十字等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問題了,可以說,在卡特里娜颶風之後,美國的救援體制才漸驅完善,而期根本原因,就在於其有制度化的批評機制促使救災體制不斷地更新、調整,而我國我國尚缺乏這樣的制度化的、有效的批評機制,網絡批評也處於無序狀態。我們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馬雲說過"中國最大的危險不是GDP跑7還是跑8,跑6又怎麼樣?只要我們喝的水是乾淨的,空氣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窮一點還能活得長一點。"同樣,,我們不應純粹注重中國人的"面子問題",更重要的是"裏子",纔是衣服是否舒適的關鍵。

《薩利機長》觀後感8

終於看到了這部電影,很滿足。

這部電影是一部結局已知的電影,如何再呈現,如果講這個故事,實在不容易。在這,我終於懂了,爲什麼文字,語言,故事,那麼重要。因爲絕對真相根本不存在,每個人心裏都一個真相。所以纔會有那麼多人去反覆挖掘一個歷史故事。是否有這樣一種可能性,是否有遺漏什麼。是從大,還是從小?在一個事件上,有太多的維度,有太多的自由,有太多的視角。所以纔有那麼多好看的小說,故事。

以前的我,對故事,只注重情節和結局。可是,結局是什麼?如果是歷史事件,估計每個時期都要新的結論吧,成敗?無常。而且這後世的評論,對當時的人有啥影響。斯人已逝。都是我們在臆想而已。

對於這部電影,是講一個英雄啊。他沒有太多的去誇大英雄的形象。幾乎是客觀的還原事情,幾句話,幾個鏡頭,事件便結束了。爲了更飽滿,給了乘客很多鏡頭,展現人們在生死麪前的慌亂,劫後餘生的感恩。

但我更感動的是,這部電影告訴我們這次成功的救援還有很多人,部門參與。如果沒有他們後期的即時跟進,也沒有100%的生還率。

尤其是那個第一個到達的救援船。那個,1,2,3,無縫對接上機翼,這個專業,這個技術,也是經年累月的專業才換來的。他們在救上那些剛從死亡線上回來的人時,說,no one is gonna die today. NO ONE。不是YOU..這一字之差,代表他們的決心。他們對生命的敬畏。

這點敬畏是國人沒有的。也許是我們才從戰爭中恢復,死亡見得太多了。他們都習以爲常了。我也沒有。我覺得生死太正常了。可是,他們不同。他們有時在疾病面前有種輕鬆感,覺得死亡不是結束。但他們對生命有種敬畏感,覺得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機會,也不放棄。哪怕是陌生人。

很喜歡這部電影,TOM HANK的演技就不提了。

有機會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