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2022《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通用8篇)

2022《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2022《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通用8篇)

《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 篇1

實現精準扶貧,深入調研、準確識貧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變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調查,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

扶貧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實施項目之初要尊重羣衆,積極瞭解羣衆的真實想法,瞭解他們對未來的規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幹部要有扶危救濟的擔當和準確的自我定位,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而不是自我標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不斷的反駁羣衆的意見。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基礎和前提。脫貧攻堅必須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確保各項扶貧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積小勝爲大勝,最終取得全面勝利。要層層落實責任。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落實貧困縣主體責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貧開發上。落實相關部門的行業扶貧責任,把扶貧任務優先納入行業規劃並認真實施。

現在,我們就是要領導廣大農民脫貧困、奔小康,就是要讓廣大農民過上好日子。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羣衆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不是社會主義。

《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 篇2

篳路藍縷,絕壁上鑿通出山路。

“我們這裏像個井底,所以習慣往上看。”暖陽灑在院壩,毛相林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老輩人傳下順口溜: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

過去,被困谷底的下莊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體和108道“之字拐”,去趟縣城,走小道要手腳並用,危險不說,一來一回得3天。

難道要一直困在大山裏窮下去嗎?1997年,毛相林動了修路的念頭。召集村民商議時,卻受到了很多質疑。毛相林沒有氣餒,和村民們磨嘴皮、算細賬:“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終於說服了村民。

在絕壁上開山修路,艱辛危險超出想象。毛相林帶着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進。腰繫長繩吊在空中鑽炮眼,用簡單的工具農具開鑿巖石……

艱苦並沒有動搖毛相林的決心,但意外的出現卻讓他因內疚而產生了猶豫。兩個月內,接連有兩位村民在修路過程中不幸遇難。還要不要繼續?就在這時,一位遇難村民的父親毅然站出來表態:“繼續修!我兒子死得光榮,咱只要下定決心一定能擺脫貧困!”

毛相林帶着大家擦乾眼淚,繼續走向山上的工地。歷時七載,下莊人用雙手,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路。

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當初2米寬的石子路,如今已變成了標準的山區公路。從下莊到巫山縣城,車程只要一個半小時左右。

《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 篇3

堅持脫貧達標目標不動搖,在提質量的同時,更加註重強弱項。

一是更加註重“扶志扶智”。

扶志扶智扶業是脫貧攻堅工作的根本。當前,“扶志扶智”工作還很滯後,扶智還更多地停留在技能培訓層面,產業發展也較爲薄弱,必須抓緊補齊短板,切不可掉以輕心。

二是更加註重信息化。

儘管全縣在全省率先啓動實施脫貧攻堅信息化建設,但現在反而滯後了,務必要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有效措施迎頭趕上,確保走在省市前列。

三是更加註重羣衆工作。

當前,羣衆工作仍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從思想層面看,有的.幹部嫌棄羣衆、看不起羣衆,工作不盡心。從能力水平上看,有的幹部做羣衆工作缺思路、缺方法,法規政策不熟悉,人情世故不懂得,導致工作無所適從,沒辦法跟羣衆交心,難以贏得羣衆信賴,有的幹部處事不公,甚至違法亂紀,導致越級訪、重複訪、纏鬧訪不斷。

四是更加註重工作創新。近年來,我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先後探索推行了“支部+X+貧困戶”、村級幫扶機制、能人興村戰略、企業“愛心”模式等一系列創新性工作,但從工作層面來看,我們抓落實的效果還不夠好、質量還不夠高,還沒有抓出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樣板和典型,缺乏深度總結和提煉,宣傳的力度和效果欠佳,甚至有些工作雖爲我們首創,但卻“花開別家”。

《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 篇4

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擺脫貧困,這是革命老區貧困羣衆的夙願,也讓國家領導人時刻牽掛。習總書記在延安召開革命老區扶貧工作會議時強調,要着力推動革命老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羣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這是習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殷切期望與重託,我們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精準扶貧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目泅貧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而對扶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的根本方法和指導方針,對進一步加強和改善新時期的扶貧攻堅工作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精準扶貧是實現脫貧致富的“助推器”,是實現全面小康的“着力點”。

精準扶貧、全力攻堅,精準識別是前提。準確識別,建檔立卡,是實現精準扶貧的前提。要堅持扶貧開發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按照縣爲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精準識別貧困村、貧困戶,並對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準確掌握致貧原因,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實行動態管理,實現政策、資金、項目對貧困村、貧困戶的“三瞄準”。

精準扶貧、全力攻堅,精準幫扶是根本。在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前提下,要真正走進農戶家中,進一步瞭解貧困農戶致貧的原因。要堅持因戶施策、綜合施策、組合幫扶,通過產業扶貧、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保障扶貧、礎設施扶貧、金融扶貧等。

《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 篇5

步入小康社會,是2020年必須要完成的目標任務。但是還有很多貧困人口尚未脫貧,這樣任務就不能完成,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黨員、幹部要緊緊拉着貧困戶的手,帶領他們走出困境。

對貧困的羣衆,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心裏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層幹部也是從貧困中走過來,和農村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更加增強所有人抓好扶貧攻堅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這是用“心”扶貧的必要條件。在一家一戶的走訪過程中,太多的臥榻病牀的老人、太多患有絕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人,這些更加驅使大家用心去幫扶他們。

扶貧攻堅中各村都有任務、有指標,還經常有很多的考覈督查。這就使基層幹部陷入表冊的大海中,忙於應付各樣督導檢查中,把扶貧當作任務,爲駐村而駐村,敷衍了事;爲入戶而入戶,“紙上談兵”,這些被動的扶貧、被動的工作,淡化了責任感,如何能夠用“心”。只有從內心深處懷着對弱勢羣裏的關愛、對困難羣衆的同情,才能變任務爲責任,變壓力爲動力,充滿激情、充滿愛心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扶貧攻堅戰中。

扶貧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其過程中要尊重羣衆,積極瞭解羣衆的真實想法,瞭解他們對未來的規劃。站在他們的角度上思考問題,要有扶危救濟的擔當和準確的自我定位,而不是自我標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頤指氣使,以自己的意願代替羣衆的想法。

用沒用“心”,羣衆是有感覺的;被動扶貧和主動幫扶,羣衆是心知肚明;有沒有將工作落在實處,羣衆是看在眼裏的。只有真心付出、真心幫扶,扶貧工作纔會取得實效。

《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 篇6

鄉村振興是農村治理的新時代,是脫貧攻堅的升級版。對於剛剛脫貧奔康的貧困地區而言,解決羣衆所關注的痛點難點,正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謀劃和致力的焦點重點。

注重規劃的銜接與結合。要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有機銜接,將脫貧攻堅規劃部署中仍需鞏固拓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幸福美麗鄉村打造、農旅融合發展等項目,有機嵌入鄉村振興發展規劃中,增強規劃的持續性和銜接性。要緊密結合實際,制定完善全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加強總體規劃與其他各類規劃統籌聯動,防止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衝突、缺乏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注重政策的支撐與結合。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線。在堅持脫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四個不摘”的前提下,以中央《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爲準繩,尋找到脫貧攻堅政策與鄉村振興政策對農民扶持的支撐點、對農業發展的交叉點、對農村治理的結合點,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梯次推進。同時,要抓實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構建起適應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鄉村行政管理體制。

注重願景的統一與結合。受自然、歷史、經濟的制約,落後地區的鄉村振興是一個相對長遠的過程。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分類推進。正如相對貧困會長期存在一樣,鄉村也不可能同步全覆蓋振興。要深入做好宣傳和解釋工作,讓廣大農牧民羣衆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是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稟賦、經濟社會發展狀況以及脫貧攻堅質量等綜合因素,基於發展基礎的漸進式振興。

《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 篇7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對羣衆的親疏遠近,是檢驗黨員幹部是否踐行宗旨最好的“試金石”。愚公移山,爲的是出入順暢,是衆人所盼。作爲一名農家子弟,李保國始終把黨和人民的需要當成義不容辭的責任,用生命與行動,回答了“我見不得老百姓窮”的誓言命題。學習李保國,就要學他對羣衆的親勁,始終把羣衆放在心上,常問羣衆冷暖悲歡,常聽百姓嘮叨抱怨,肩挑爲民之責,揹負民生之任,在行動中實現價值、創造業績。

“立志不堅,終不濟事”,愚公之“愚”,就在於那份即便風燭殘年也要剷除大山的韌勁。李保國同樣具有求生存、謀發展的“愚勁”。他30餘年紮根太行,只爲讓荒崗野嶺變成“太行山上最綠的地方”;他長年累月奔忙第一線,把學術做到田間地頭,只爲讓羣衆成爲“技術把式”。正是憑藉李保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如今昔日荒崗已披綠,禿嶺也“生金”。作爲黨員幹部,抓工作就得有這麼一股“愚勁”。看準了的事情,任爾東西南北風,都要百折不撓、一往無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確定下的目標,就要一環緊着一環擰,一錘接着一錘敲,善作善成、有始有終。

“天下之事,行之貴力”。力從何來?力來自於拼,力落腳於幹。愚公移山的成功祕訣,在於一個“幹”字,不怕困難地幹、率先垂範地幹、持之以恆地幹。李保國有一個“李瘋子”的綽號,只因他“山當餐桌地當炕,躺在地上啃乾糧”,甘願放棄優越的工作環境,紮根農村當“教授”、做“財神”;只因他羊腸險徑上勇探索、亂石荒坡旁有擔當、整地爆破中敢挺身。幹事創業就得有李保國的“瘋勁”,面對艱苦環境,要沉心靜氣、甘於奉獻;面對改革困局,要敢闖敢冒、敢拼敢贏;面對責任使命,要敢於擔當、勇於擔責。

《楊得操家的幸福》的觀後感 篇8

在縣委,縣政府組織的金寨縣脫貧攻堅鄉(鎮)村幹部華西培訓班到華西村參觀學習,通過聽報告和實地參觀及影像觀看等活動,特別是新書記吳協恩的報告。介紹華西村的發展歷程,和總結老書記吳仁寶的思想。老書記是一個堅定理想信念的人,是一個能出思想的人,是一個無私奉獻的人。讓我們精神爲之振奮,爲之震撼。同時也讓我的思想得到解放和洗禮。

這次學習得到的感受:一是學習老書記吳仁寶的偉大。他是一個理想堅定的人,是一個能夠留下思想的人,是一個把幸福留給別人的人。華西村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發展歷程,他們的“艱苦奮鬥”,他們的“與時俱進”,以及他們的奉獻精神,學習精神,創新精神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在今後的工作中,將鞭策我們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多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多和羣衆談心,交流,溝通。多聽羣衆的心聲,和他們真正打成一片。才能體會老書記的告誡名言“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

二是學習新書記吳協恩創新管理理念。他們帶頭講團結,講爲民,講正氣。平時工作多一點平和溝通,少一點激化的情緒,多一點善意的理解,少一點片面的誤解。多一點有用的辦法,少一點無謂的抱怨。如何建設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一個完善的管理制度,改變村民思想,提高村民素質,可持續發展的集體產業,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針對我們貧困村而言,必須要有一個團結有凝聚力的班子,才能維護一方穩定,帶領貧困戶脫貧。

三是看到的感受:步行看到修剪平平坦坦的草地,一棟棟歐式小洋房,鄉村別墅,萬人宴中心廣場,萬米走廊,五人偉像,世界第一大鐘,特別是一幅高懸的標語“一個共產黨員,爲民利益的一面旗幟”。讓黨員幹部時刻記住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參觀了二十四孝陵,民族宮,農業觀光園。登上百米金塔,華西村的壯觀盡收眼底,將啓迪我強化使命意識,責任意識,發展意識。在今後的工作中,結合我村實際,找一條符合我村發展的路子,爲我村貧困戶早日脫貧,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

拓展閱讀:

劇情簡介

電影《楊得操家的幸福》圍繞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主題,講述了通過激發主人公楊得操反襯人物胡能兩家人的內生動力,樹立脫貧的自信心;通過精準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摒棄“歇幫”和“等、靠、要”行爲;通過發展養羊種草和民俗香包產業成立“331+”多形式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通過對扶貧對象原型的真實故事進行藝術形象加工,增強跌宕起伏的感染力;通過扶貧工作隊和村幹部的精準幫扶,助推貧困戶和貧困村改變面貌,贏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