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白鹿原》觀後感大綱

《白鹿原》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白鹿原》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白鹿原》觀後感

《白鹿原》觀後感1

看完《白鹿原》電影,百感交集。電影由王全安執導,張雨綺主演。

《白鹿原》電影是把陳忠實老先生的長篇小說《白鹿原》搬上銀幕的。

講述清朝末年,民國初期,白家軒、陸子霖兩家的封建家族式統治衰敗和瓦解,直到解放後。年度跨度之大,人物性格鮮明,影片長達兩小時三十分鐘。

白家軒是白鹿原的族長,陸三是白家軒的長工。陸三的兒子黑娃,在給郭家當麥客時認識了郭家的小老婆田小娥。兩人產生了愛情,田小娥離開郭家和黑娃回到白鹿原。

白家軒呆板的家族觀念,以及陸三的守舊思想,強烈反對黑娃和田小娥的婚姻自由。迫使兩個相愛的人有家不能歸,黑娃變成土匪,田小娥對婚姻自由的嚮往、抗爭、無助、失望……。成爲封建家族婚姻的犧牲品。

陸子霖的兒子,陸兆鵬是有知識有遠見的人,他逃婚,離家出走,在外創蕩。走上革命的道路。

陸兆鵬、黑娃、田小娥對婚姻自由的抗爭!田小娥悲慘的命運,讓人憐憫!讓人心痛!

從清末到民國,農村青年思想變化,對統治者不滿,陸兆鵬等一部分知識分子,帶領人們鬧革命。白家軒的兒子白孝文堅持父親的傳統思想,最後,變買家產,一無所有,窮困潦倒被拉當壯丁。

電影人物性格鮮明,反映農村封建家族式統治的衰敗,人們的覺醒,青年們對婚姻自由的嚮往和抗爭!

《白鹿原》觀後感2

《白鹿原》這部電影跟書比起來,國內上映版150多分鐘講的故事確實是單薄了很多,因爲時間限制,砍去了很多的人物,主要人物的故事也沒辦法有頭有尾的敘述,因此整個影片顯得倉促,不自然,書中呈現出的各種西北大地上的農村生活的意象不那麼明顯。

不過,我依然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非常慶幸是王全安而不是張藝謀,陳凱歌之流拍了這部電影,王全安是目前導演中少有的兼具大氣,平實,深刻和會講故事的,比起張藝謀,陳凱歌這些個越老越膚淺,越老越浮誇的老油條子,王全安更接近於電影的本質。

他敢去拍《白鹿原》,我覺得對中國電影史就已經是一種貢獻了,現在流行文化已經越來越被膚淺的,和爆米花式的題材佔據,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已經被忽視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共產黨拍的那些個假大空的歷史片和電視劇不能算是歷史),《白鹿原》是一部講了中國人的根的小說,它講了中國人對土地的特殊感情,中國農民千百年來生活生產的組織方式以及這種傳統的社會形態如何在1910年到1950年間面對了各種革命風暴下的瓦解的故事,知道這些,現在的中國人才知道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我們從小被教育要爲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統而自豪,然而,現代人除了沉湎於纔出現不到20年的中國城市的畸形的物質生活方式,陶醉於美國的爆米花文化垃圾和模仿製造這些垃圾,或者沉浸在以整容男女爲賣點的韓國腦殘劇,還有以八卦窺視隱私心態去無節制的臆想古代皇宮中的各種勾心鬥角戲外,多年來竟沒有一步作品去關注真正組成中國之實質的中國農民生活的影視作品,即使這些千年來的生活在不到100年前剛剛發生了摧枯拉朽的巨大變遷,如果不去了解這些,現在中國人只能永遠的飄在海市蜃樓的物質追求上,活的比任何年代都沒有根基和品位。

我覺得對80後來說,特別對從這一代起才脫離了土地的從農村到城市的80後來說,《白鹿原》可以當做一部必修影片和必修來說來看,他補充了空白的中國隱祕的民族史,讓我們知道在我們所學的那本虛假的思想政治課本上寫的一句輕飄飄的“從封建社會轉到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後面有多麼厚重的內容。政治體制宣傳的正確性是虛假的和爲統治階級服務的。而真正的真相只是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靠道德和倫理維繫的封建社會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和盡頭,必須以新的組織方式來管理才能把中國人從土地上解放出去,去追求更高層次的人類生活。這種轉變是殘酷和艱難的,到今日也尚未結束。

《白鹿原》的電影裏唯一保留的就是這種衝突,這種衝突通過一個冒犯了傳統道德的美麗女人田小娥和傳統道德的衛道士白嘉軒之間的交鋒爲主線來表現出來。田小娥如果放到今天,應該是至情至性的女子,是美的化身。然而在那個舊的組織方式裏,美和自由是要被壓抑的,正是這種壓抑,導致了白嘉軒精心培養的接班人白孝文的陽痿。然而,如果只是盲目放開這種壓抑而沒有新的先進的組織方式來代替,情況只會變得更糟,正如白孝文在田曉娥的引導下制好了陽痿,而人卻完全的墮落,變賣家產,抽菸賭博,把老婆餓死了都毫不在乎。因此,傳統道德的約束方式雖然不好,但是沒有他,中國這個龐大的農村社會體系不可能這麼順利的運行了幾千年而未斷絕。而這個破舊立新的過程,直到今日,也未能完全結束,仍在探索之中。

無論如何,我要給這部電影打五星,因爲它讓我意識到了我的有根基所在。

《白鹿原》觀後感3

在我熱烈的期盼中,今天如願以償,觀看了由陳忠實名著改編的電影版《白鹿原》。原定於9月13日上映,又被推遲2日,不過,總算沒讓人等待太久。前些天,專門欣賞了首映晚會,劇組成員悉數亮相,電影對白全部是關中方言,讓人倍感親切。萬達影城有4個影廳同時放映,觀衆沒有我想像中那麼多,但,坐在那裏的觀衆,看來對小說非常熟悉,大家都在討論着劇情下面的發展。

小說1993年6月出版後,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讚賞歡迎的程度爲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所罕見。1997年榮獲中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小說濃縮着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中國當代小說六十年巔峯之作,十五年風行不衰。小說被翻譯成日、韓、越等文,描寫了渭河平原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讀起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對書中女性的悲慘命運,嘆惜不已。在那個被封建主義束縛的年代,敢於反抗,與命運抗爭的後果,唯有悲劇結局。

《白鹿原》搬上銀幕歷經十載,可謂是好事多磨。影片最完整應該是310分鐘,現在上映的時長是156分鐘,被剪掉很多,觀看時有點不連貫,宣傳片裏有的解放時期的情節全部刪掉了,好在有小說墊底,電影只能算了滄海一慄了。電影和小說本來就不是一個介質,要把幾十年的歷史變遷,人物的坎坷命運一一展現是不可能的。影片選擇最爲激烈衝突的黑娃,田小娥的愛情以及白鹿原新舊社會制度更替,家族紛爭,內憂外患等等展開。壯觀的麥田拉開了序幕,整部劇也是以麥子貫穿。有割麥,曬麥,燒麥子,還有在麥田裏釋放的情慾。通篇都是我熟悉的場景,就像回到兒時的農村,土崖,蘆葦,河水,華陰古腔,就是我熟悉碗碗腔,皮影表演,土窯,白鹿兩家的房子,就像我小時候住過的老房子,很親切。最過癮的是看黑娃,兆鵬吃麪的場景,好饞吶,也給我老碗嘛!

那個一心要跟着黑娃過安生日子的田小娥,一進村就被拒絕進入祠堂。被公爹趕出家門,跟隨黑娃住破舊窯洞,毫無怨言,她的內心是淳樸的。黑娃鬧革命,她也渴望婚姻自由,打破舊傳統,砸祠堂,妄想着能被世人承認。革命失敗,黑娃忘命天涯,苦命的女子沒有依靠,去求鄉約鹿子霖幫忙打探丈夫下落,不想落入虎口,成了鹿子霖報復白家的工具,以至於最後死於非命。她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一個財主的小妾是無法得到尊重,更不可能得到幸福。想跟隨黑娃回家,因爲是私奔不被那個社會承認。想通過革命來改變命運,卻被人吊起來打。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一個弱女子如何能把控自己的命運?玩弄男人又被男人玩弄,遇到真心對自己的男人,卻招來了殺身之禍。她死了,白鹿原便發生了瘟疫,是上天承罰這裏的村民,是他們殺害這個無辜的苦命女人。他的男人黑娃爲她去尋仇,那個象徵封建形象的族長,挺直的腰桿被打彎了。影片的結尾是發了瘋的鹿子霖回到白鹿原,恰逢飛機轟炸,衆人躲避,白嘉軒硝煙中尋找鹿子霖的身影。就在觀衆爲人物命運揪心時,影片嘎然而止。我感覺結束有點太匆忙,是不是把後面的情節裁掉的,影響放映的時長。

張雨綺在劇中的扮相很驚豔,很喜歡嬌羞的大戶人家小妾時的裝扮,還有抽旱菸的樣子,很可愛。但是聲音有點不自然,可能學關中方言有點費勁吧。人長得漂亮,穿什麼都好看,即使住在窯洞時穿着樸素的碎花棉襖也是很有味道。但似乎她的美貌,和那些男人不相配。一朵嬌豔的鮮花,被糟蹋了!

在各個角色表演中,我認爲劉威扮演的鹿三最到位,關中話標準,走路的神情將一個倔強的老農民淋漓盡致地展現。當發現兒子帶回來的媳婦是個傷風敗俗的女人,他摔傢什砸東西,嘴裏罵着,真是像極了我熟悉的老農民,從小我就是在關中平原長大,親眼目睹過老父親教訓兒子的場景,二話不說,抄起傢伙就收拾兒子。他是一個長工,護主又愛子,當知道小娥勾引了族長接班人的孝文,並且孝文爲此賣房賣地染上煙癮,賣身當兵,他痛心之極,毫不猶豫地殺了那個不祥的女人,在兒子討債時還理直氣壯地聲稱,是自己殺的,敢作敢爲,是關中男人。

觀影之後的感覺就是,意猶味盡,剪裁過多,不過癮。那些倍受爭議的情慾戲,放映時已經刪得差不多了,小朋友都可以看了。據說,此書又要拍電視劇,但願別改編太多,留下太多的遺憾!

《白鹿原》觀後感4

感謝觀影club的票,在百麗宮影城國貿店的專場觀看了這部作品。

拍攝名着改編的電影一直是很有風險的事情,因爲很多人都對名着有着先入爲主的印象,這種印象是通過文字語言的勾勒而在腦海裏喚起的,它必然是帶着自己的視域想象出來的,從而有很強的私人性,也就是所謂的'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用視覺語言重新表現那些文字語言寫成的名着的時候,就會產生落差,文字可以描寫一個人的美麗,但即使極盡鋪陳之能事,它在不同人心中喚起的仍然是不同樣子的美人,而視覺語言直接把這種美麗固定下來,它摒棄了浮想聯翩,觀衆所能做到的就是接受導演的視域創生出並拍攝下來的影像或者厭惡它。比如陳英雄的《挪威的森林》出來之後,很多人慘叫“這貨不是直子!”

但這部電影並未因此類情況使人產生失望之感,多數拍磚者不喜歡的僅僅是:它不忠於原着。其實,改編作品並不是一定要忠於原着,拍出自己的風格就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撇開《白鹿原》原着,單從電影呈現出來的故事的角度,這也是我感興趣的那種作品。面對時代洪流,老輩人對傳統的堅守與小輩人選擇獨立道路之間一直會有衝突,而這批年輕人老了之後仍舊會遭致下一代的反叛,他們同樣也會堅持自己的傳統恍如他們年輕時沒有反叛過一樣。這甚至就是希臘神話般宿命的現實。

由於有多種衝突存在,所以可以做很多種解讀,比如族長白嘉軒與兒子的衝突,雖然並沒有多少口角,但是影片開篇鞭打幼小的兒子,影片中部鞭打那長大的兒子,都可以做父權解讀,而兒子的陽痿更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常用橋段了,祠堂的象徵意義也很明顯。再比如黑娃因爲父親鹿三殺死了田小娥而削父親的頭髮,也可以做弒父的解讀。還有比如族長與鹿子霖之間的爭鬥,可以看作是傳統兩大勢力的衝突。

但是,由於他們的角色承載了太多的符號,所以人物臉譜化的情況也就多些,造成了角色塑造方面的弱勢。張豐毅的面無表情有氣無力堅持到影片結束都沒有變化,既沒有演出來爲父的威嚴,也沒有演出來族長的氣勢。鹿三全場一個形象,就是高聲喊叫。黑娃全無心理變化的交代。事實上,除了白孝文那符號化的改變之外,整個電影都沒有心理變化的表現,即使是導演濃墨重彩刻畫的田小娥。

而之所以塑造角色沒有立體感,與導演的鏡頭語言有很大的關係。導演拉遠鏡頭,着重刻畫全景,常常見到鏡頭內滿滿當當的人好像木偶般地放置在規定區域,舞臺風格很明顯,這種風格在刻畫批鬥的時候是很適合的,當被捆綁被批鬥的一幫人在下一個鏡頭氣宇軒昂地成爲批鬥者的時候,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滑稽景象讓人噓唏。但是,在其他時刻,這種鏡頭語言也使人遠離了人物,看不到人物內心的掙扎與衝突,只有外在的形式感的衝突不足以使人物立體起來。

整個影片用金黃的麥子作爲基調,繼續秉持了第五代導演喜歡顏色的偏好,但是不斷地用它和牌坊作爲轉場的方法實在不高明。鹿子霖與田小娥的那段剪地莫名其妙,應該是總局乾的。而且黑娃在割麥子的鏡頭貌似與開場的割麥子鏡頭重複使用了?放火燒麥子的第二天沒有麥子燒焦土地燒黑鏡頭?

《白鹿原》觀後感5

又是那水榭明珠,卻已是滄海桑田,人事茫茫。又是那天岐夜狼,卻已是花謝草枯,情意壤壤。又是那地錦旗昶,卻已是蓓蕾黯然,傷神慨嘆。秋葉磊落,我悄然踏過你我的初年。當我走進《白鹿原》時,陳忠實帶給我的是我這個時代所無法體會到的情感。我喜歡忠實的溫文爾雅,文字裏卻有波濤洶涌的感覺。坐在月下,一邊吃着飯,一邊細細咀嚼《白鹿原》,五指微攏,彷彿就能夾起整個民國。

其實《白鹿原》寫出了中國社會複雜的階級關係、階級意識和階級鬥爭,但他又超越了傳統的階級分析的窠臼,寫出了生活與人性的複雜性,具有“史詩”的意義。

《白鹿原》所描寫的生活在時間跨度上由晚清至新中國建立大約50年。這50年時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爲曲折的歲月之一。中國社會在這期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之複雜,之劇烈都是空前的。在這些矛盾和鬥爭中,階級矛盾和鬥爭無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非常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階級鬥爭簡單化、絕對化,而是把階級鬥爭放在名族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反映出各種矛盾和鬥爭的糾葛,鬥爭也不僅僅圍繞着階級陣營而展開,更多地圍繞諸如生存、權力、財產、榮譽、道德、理想等展開的,這些內容可以歸結爲人性與文化的範疇,有着更豐富的內涵。

《白鹿原》所着力揭示的“名族祕史”,就是名族文化淵源的水下冰山。而“仁義白鹿村”恰恰帶有濃郁的“禮儀之邦”的象徵意味。對白、鹿家族來說,“仁義”、“耕讀傳家”、“學爲好人”的家族綱紀,不僅是白嘉軒的人生信條和立身之本,更是其家族存在和延續的生命力之源,一種生生不息的“本分”精神意志;作家也是把它作爲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特性的集中體現而予以正面張揚的。

小說對民族傳統文化精義的敘述和張揚。主要是通過一種文化人格的塑造來完成的。這種文化人格的具體化、對象化的過程,就是白嘉軒,朱先生等形象性格逐漸清晰浮現的過程。也可以說,作家在對這些藝術對象的精神世界的解密和描述中,充溢着一種對聖賢文化及其聖賢文化所造就的思想人格的景仰和嚮往。

朱先生是傳統文化精華的集中體現者。他能清醒地對自己進行角色定位,以傳承文明、拯治精神、安頓靈魂爲己任,拒絕爲官。因此,講學、治學便成了他生命的主旋律。飽受儒家文化侵染的朱先生推崇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信條,所以他又關心白鹿書院以爲的風風雨雨,關注着百姓生靈的疾苦盛衰。於是,他的生命經歷中便有了隻身卻敵、禁種片、賑災濟民等壯舉。他那博大而磊落的胸襟和“鐵肩擔道義”式的豪氣令人感佩不已。人,當他想着完成心中的大事以了卻心願實現理想的時候,他就會把個人的利益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無私而後無畏,無畏而後無擋,無擋而後成事,成事而後顯示了人格力量,強大的人格力量又支撐了光彩奪目的形象。朱先生一身所完成的大小業績還充分體現了他的睿智開明。不相信迷信,卻能“算卦”,而“算卦”背後卻是在總攬大局下一招具體情況作客觀分析和準確判斷。他對剪髮、放足的讚賞態度則衝出了傳統文化的束縛,散發着開明思想、創新思想的芬芳,全然清除了陳腐之氣。他寧可犧身白鹿書院而不願意混跡官場,一方面體現了他異常高潔的品行,揚棄了儒家文化所倡導的“讀書做官”的世俗信條;另一方面又與自我選擇、自我定位、自我實現等頗具現代意味的觀念息息相通。面對白孝文和鹿兆鵬的你死我活、國共兩黨及其黨內的“窩裏鬥”,朱先生幾乎是束手無策,內心充斥着無奈何悲涼,深感讀書人的力量之微薄。所以在他的晚年,曾對黑娃說:我都不讀書了,你還讀什麼書?能把讀到的十分之一用到實際中去就很不錯了。在朱先生臨近生命終點時,把老伴喊成媽。這貌似不經意的輕輕一筆,透出的卻是徹骨的悲涼。作者陳忠實對朱先生視乎也滿懷沉醉和讚賞之情,所以小說對朱先生額“仙逝”做了真切而具體的描述。顯然,作者把朱先生當成了白鹿的化身。

而白嘉軒人格精神的完善,就是首先得益於聖賢文化義理的洗禮。他曾有過難稱仁義之

舉的行爲(如爲了得到夢中的風水墳地而讓鹿家爲了六分水地而打鬥訴訟),但在官賜“仁義白鹿村”之碑之後,更得“聖人”朱先生“爲富思仁兼重義”的點撥,從而促成了白嘉軒人格精神的完善化。他修祠堂,建學堂,廣施教化,營造白鹿村“友好和諧歡樂的氣氛”;爲了鄉民利益而主謀雞毛傳帖,“交友”抗稅;懲罰片煙鬼和賭徒,整肅族規綱紀;大旱求雨而甘當“馬角”等。正是由於白嘉軒謹遵“耕讀傳家”、“學爲好人”的文化信念,使得他即使在急劇動盪的年月也能充分表現出自信、自尊、務實的精神風貌。比如他雖是“風攪雪”的受害者,但絕不參與復仇行動,反而爲農民協會員們求情;尤其在家族衝突。派系復仇愈演愈烈之時,這種文化人格更顯示出其獨有的價值和輝煌:他不爲利祿官位所誘惑,不爲強權暴政所屈服,不被他人蜚短流長所左右,不隨政治風向所搖擺。白嘉軒的正氣和大義,來自於他的文化人格意志;其理想文化人格的形成。基於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作品通過白嘉軒這樣一個文化人格理想的化身和楷模,完成了探究民族祕史、透視傳統文化神髓的創作意圖。

傳統文化精髓對理想人格的塑造,同樣反映在家族後背乃至不肖子孫身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例子是黑娃。他在結束了自己的土匪生涯後,虔誠拜師唸書,“求學問爲修身爲做人”。由此,“黑娃真正開始了自覺的脫胎換骨的修身,幾乎殘忍地摒棄了原來一切壞習氣,強硬地迫使自己接受並養成了一個好人所應具備的素質,中國古代先聖先賢們的鏤骨銘心的哲理,一層一層自外至裏陶冶着這個桀驁不馴的土匪胚子”。在這裏,小說以對黑娃修身做人、脫胎換骨的畫龍點睛般的書寫,樹起了一座“聖賢文化神話”紀念碑。

這種表達深深打上了當時社會文化思潮的烙印,帶有對於中古傳統文化化的過分美化。但《白鹿原》的確在藝術上到達了相當的成就,一定程度上遮蓋了思想上的一廂情願。

《白鹿原》觀後感6

今夜下了點滴小雨,看完《白鹿原》已經夜晚十一點半了,但我依然覺得很精神。

我覺得它是繼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之後又一部耐人深思的優秀華語電影,展現了王全安導演非凡的才能和智慧。

這個故事如果硬要抽出一個模式的話,那就是情慾與道德,或者說人性與教條。白嘉軒代表道德,田小娥代表合理慾望,又是一個法海一個妖孽的模式。法海雖然可敬但也着實讓人討厭,如果白嘉軒當初不恪守白鹿原的規矩成全黑娃和小娥的婚事,也就沒有後面那麼多糾結。妖孽雖然是妖,但讓人憐憫,她只有最樸實的願望,希望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

田小娥就像白鹿原上一顆美麗的炸彈,又像一個照妖鏡,照出了一羣人的醜惡、自私。換一個角度,是不是男人天性愛美女?亦或美女無敵?除了“法海”白嘉軒,幾乎人人都在她面前潰敗現形。而白嘉軒的不成全,被鹿子霖解讀成嫉妒,在鹿子霖的挑唆下,引爆了她邪惡的復仇行動,也直接導致她死亡,她成了白鹿原邪惡私慾的犧牲品。

給我印象最深的三個演員,分別是白嘉軒、黑娃和田小娥的扮演者。尤其是白嘉軒的扮演者,演得水乳不分,似乎他就是白嘉軒本人。黑娃的剛烈和血性演得很充分。田小娥的扮演者張雨綺很年輕,剛開始感覺有些在演,但拿捏得很到位,好在她死死抓住了人物的核心,那就是一個樸實的願望——和心愛的人在一起。她把自己個性中對愛的堅定和人物對愛的堅定融在了一起。

而影片中的政治風雲變換和《霸王別姬》《活着》類似,但側重點各不一樣。白鹿原的變遷是政治風雲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殘酷反映。政治風雲變來變去,老百姓卻沒有得到實惠,人們只想過簡單有吃有喝的生活,管他城頭變幻大王旗,哪方唱罷哪方登臺。

如果略有不滿,就是它的結局,在日本人的轟炸聲中結束,被釋放的鹿子霖回來了,他似乎期望着日本人的飛機炸掉白鹿原的一切,這個願望充滿了他個人的私恨。也許一切還會重複上演。

《白鹿原》真是這幾年來不可多得的好影片!

《白鹿原》觀後感7

《白鹿原》講述的故事背景是在清末到解放那段動盪的歷史中,以白鹿村爲故事發生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白嘉軒是整個故事的主要人物。他是白鹿原的族長。他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蕩蕩;他老實本分,踏踏實實做一個農民。他隱忍堅強,一生遇到許多坎坷,他鐵面無私,自己的兒子犯了錯,他也強撐着實行族法;他仁義寬厚,他僱的長工鹿三,似乎是那種剝削壓迫關係,而在故事中他們之間的人際關係卻是那麼融洽,竟勝似一家人一樣,絕對的尊重,絕對的平等,最後竟成了生死之交。他一生都在努力維持白鹿村的平靜與秩序,從不會被潮流衝昏頭腦。

但是他如同千千萬萬箇中國式家長一樣,從他身上看到了對孩子的愛。在女兒白靈裹小腳時體現的淋漓盡致。不忍心看到孩子的疼痛,反對對女兒裹小腳。在女兒想去西安城上學時,起初很反對,但是不想看到女兒傷心模樣還是將女兒送去城裏。在攻打西安城時,和鹿三去城裏找女兒,嚇得腿軟,足足可以看出對孩子的愛。

白嘉軒有着頑強的意志,在家境日漸敗落的狀況下,就是靠着堅定的信念,靠着自己的艱辛勞動,一步步地將家境扭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