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生門》觀後感大綱

《生門》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8W 次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門》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門》觀後感

《生門》觀後感1

生若一扇門,死亦一座墳。

翩翩起舞的蝴蝶、絢麗多彩的花朵、憨態可掬的熊貓、活潑可愛的孩子,共同構建了色彩斑斕的大千世界,在生命之美得以延續的背後,卻存在有一道道震撼人心的生門。

這個寒假,我有幸接觸到了《生門》這部大型社會紀實紀錄片。在這部紀錄片裏,我看到了孕婦的不幸與痛苦,醫生的辛勞與無私,也感受到了當今中國醫療制度存在的問題,可真正讓我震撼的是紀錄片裏那一幕幕生死攸關的場景。

本片中有患有高血壓的母親冒死生下自己的孩子;有含着眼淚喝下打胎藥來打掉自己體內孕育30周發育不全孩子的媽媽;還有一位丈夫,由於家境貧寒無法拼湊齊住院費用,與哥哥一起走遍各鄉親處,寫下無數張欠條,才得以換來母子的平安。在這部紀錄片中,有一位年僅30歲的媽媽,她笑着被推進手術室,因爲她想着過不了多久,就能見到她的寶貝,可由於自己身體本來患有病,又因爲是二胎,手術中她遭遇意外,子宮大出血,醫生用盡一切辦法都無法止住子宮中來勢洶涌的血流,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徵求這位媽媽是否願意切掉子宮,若不切去,後果可能無法保住母親的生命,她僅30歲,苦苦哀求着醫生是否能用其他辦法,最後,在全身的血被換了四次之後,子宮被切除,母子得以平安。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豈不痛哉。生門亦死門,在這一扇門之後,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迎接你的是怎樣的劫難。你也永遠無法感受到母親的偉大。是她們,不懼痛苦,不畏風險,頂着生命的代價才換來你的呱呱墜地;是她們,用自己的生命之痛,孕育出你的小小種子;是她們,用一輩子的時光,呵護你慢慢長大,生根發芽。一聲“母子平安”,帶給了我們震撼中的一點欣慰。沒有什麼比生命更珍重,沒有什麼比平安更溫暖。

是母愛的偉大與無私,生命的不易與美好,震撼了我!

評語:有所看必有所感,必有所得,震撼你的正是成長中最爲寶貴的東西。

《生門》觀後感2

在老師介紹《羅生門》這部電影之前,說實話,我只聽過羅志祥的那張同名專輯《羅生門》,當時大致知道"羅生門"就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說謊的意思。今天在課上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對於"羅生門"的理解更深刻了。

黑澤明的《羅生門》,1950年的片子。黑白,粗糙,淳樸。赤裸裸地將人性中的軟弱和謊言展示在人們面前。

強盜、武士、女人、樵夫因爲各自出發點的不同,將本來簡單的一個事件解釋的十分複雜。對於四個人在同一件事情上作出的各自不同的表述我就不多加贅述了,影片結束後我就一直在思考:導致四個人各執一詞的原因是什麼?他們爲什麼都要撒謊?

"人們太脆弱了所以才撒謊……在大多數時間裏我們甚至不能對自己誠實"路人和行僧說的話句句在理。各執一詞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有軟弱的地方就有謊言。"

強盜想要表現自己即使殺人也要有的磊落氣概,女人企圖掩飾自己並不貞烈的事實和挑唆兩個男人決鬥致使自己丈夫死於非命的真相,武士即使是借巫婆的口也意圖掩蓋自己的懦弱和無能,而樵夫遲遲不願說出真相,只是想隱瞞自己偷偷拿走了短刀。人性就是這樣陰暗而赤裸地呈現出來,各執一詞不如說是各取所"需"——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

回過頭來,有軟弱的地方就有欺騙固然是對。然而,軟弱從何而來?再追溯回去,強盜在第一次講述他所編排的說詞時,便說了這樣一句話:"僅僅是一陣微風。如果沒有那陣微風,也許那個男人就不會死".是的,就是那陣風。撩起了馬背上女人的面紗,吹起了她輕柔的裙襬。隨即他看見了她潔白的腳踝,她面紗下純美的容顏。於是一切發生。僅僅是一陣微風,吹起了他內心最根本最原始的慾望

武士有貪慾。如果不是有貪慾,即使強盜騙稱有很多有價值的劍和鏡子,武士也應該不爲所動纔對,但是他沒有,因爲貪,他被設計綁起來。而後面對被姦污的妻子,他自覺沒有臉面繼續活下去,從而選擇自殺。這在日本傳統文化當中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所謂的"士可殺,不可辱".而強盜被抓後完全交代了他殺死武士的過程,沒有一點懺悔,幾乎是出於一種炫耀的神情,這是征服所帶來的快感。本應該是局外人的樵夫,更有其完全的私慾。他完整看到了事件的經過,但是他報官時的說法與作證時的說法完全偏離了事件的本來面目,這是爲什麼呢,還是因爲私慾,因爲他拿了那把鑲着珍珠的匕首,爲了讓自己逃脫譴責,他選擇了說謊。於是就有了在狂風暴雨的破敗的羅生門下,行僧感嘆這種不信任和謊言,比疾病、飢餓、戰爭等更爲可怕,以至於讓他幾乎喪失了對人類的希望。行僧是宗教的代表,宗教應該教人相善,如果說連宗教都無力維護人性善惡,那這個世界會有多麼可怕?路人說人性本來就是惡的,這讓行僧和樵夫不能接受,但是在他們對往事的追敘中,似乎隱約印證了這個觀點。

純然是慾望,造就了每個人內心的軟弱,並且構築了每個人利用謊言企圖展現的幻像。人心最深的地方,埋藏了多少陰暗而不可告人的祕密。幽暗破舊的羅生門下,鬼魂都覺得害怕的地方,卻在柔和的陽光下真相大白。

故事的結尾,羅生門下被遺棄的小孩,哭聲慘烈。路人搶奪了孩子的包裹,完全表現了惡的一面,樵夫出於善心予以制止,卻被路人惡言相責,在路人說出匕首被樵夫偷拿的猜想後,樵夫完全呆了,不敢再出面制止,這就是私慾造成的軟弱。不過影片的結尾還是值得我們高興的,最終樵夫還是良心發現,決定收養棄嬰,此刻雨停了,太陽出來了,這說明在經歷掙扎後,世界還是出現了美好的一面,是非善惡一線之隔,人性還是有可能棄惡從善的,這是一種新生,一種希望。

《生門》觀後感3

作爲一個90後,我很少有機會看黑白電影,至於認認真真從頭到尾看完的更是沒有——除了《羅生門》。

《羅生門》是黑澤明在19世紀4、50年代完成的作品,這部黑白片講述了在12世紀的日本,發生了一件震驚京城的命案:武士金澤武弘在樹林中被人殺害。電影描述的就是在審判此案的法庭上,目擊證人樵夫、兇手多囊丸、金澤的妻子真砂以及借巫師之口作證的金澤分別說出了完全不同的證詞,從而此案也不了了之。

真相只有一個,然而每個證人都說出了迥然不同的證詞,使整個案件更加樸素迷離。是什麼導致每個人說出不同的事實?很簡單,就是個人的利益。樵夫把作爲兇器的名貴匕首歸爲己有;金澤武弘爲了自身武士的榮譽而撒了謊;多囊丸和真砂都是爲了保住自己的名聲。每個人都爲了自己的利益而說出了與事實不符的證詞。

在這一部分中,黑澤明巧妙地表達了人爲了自己的利益會不自覺的撒謊這一點。在糾察使署中,各位證人作證時,影片中沒有出現任何一位官員來進行提問,而是採用了各位證人自問自答的形式來敘述證詞,個人認爲,這個片段表現的是各位證人的內心活動:沒有來自外界的提問,敘述過程由各位證人自己選擇方法敘述。我也覺得法庭辯護是這個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黑澤明用官員的視角來表現了法庭辯護的畫面,使觀衆更有代入感,看着每個證人自問自答地說着維護自己利益的假證詞,更是感覺到人心的黑暗。

而更爲巧妙的是,電影是採取了當事者回憶的方式來表現法庭辯護部分和案件重演部分:是通過樵夫在羅生門(京城門)避雨時,和一個和尚以及路過的雜工說起的。樵夫不僅在糾察使署上撒了謊,而在和兩人聊天時也撒了謊,這更是表現了人在維護自己利益時所表現出來的醜惡以及僞善。後來雜工捉住了樵夫話中的把柄,直接道出了樵夫偷走了匕首的事實,電影進入了高潮階段,但是此時卻有一個不合時宜的新人物出場:一個棄兒。

這個棄兒的出現使得原本只是萍水相逢的三個人(樵夫、和尚以及雜工)的立場發生了轉變。雜工把棄兒的衣服搶走,他在影片中的地位就從一個旁聽者轉變成了電影的主旨思想:人心險惡的代表。而樵夫想阻止雜工的搶奪,卻因爲被捉住了把柄而啞口無言,樵夫自己做了壞事,卻又有着一般人說應該具備的道德,他在這個片段中是象徵着被夾在道德和自私中的一般人。而作爲善良以及道德的代表的和尚此時卻沒有過多的動作,這就是表現了和尚在聽過過案件後對人性表現的一種絕望。

在雜工搶走了衣服並退場後,更加巧妙的地方出現了,樵夫道出了自己偷匕首的原因:自己已經有六個孩子了,養家有困難。而且,樵夫打算收養那個棄兒:已經有六個孩子了,也不差多養一個。此時,之前一直沒有大動作的和尚就說出了作爲影片最後的臺詞:“我想,我又可以相信人了。”作爲善的代表的和尚在劇中是一直表現着他對人性的失望的,而只有此時表現了對人性的希望;同時,樵夫最後還是選擇了道德,也表現了影片的主題:人的醜惡以及人的善良。

最後的畫面是樵夫抱着棄兒在雨後的夕陽中遠去,這個鏡頭讓人不禁思索起整部影片,更是引起觀衆對人性的思考,回味無窮。

《生門》觀後感4

看了《羅生門》,就不禁愛上了這種關注人性,挖掘人性本質的電影。想起中國現在恢弘的商業片,國內票房雖然不錯,但也有不少人說難以感受到令人感動的人性光輝,難怪總是在奧斯卡,威尼斯那些國際電影節上失望而歸。從第78屆奧斯卡提名《斷臂山》、《撞車》、《卡波特》、《晚安,好運》、《慕尼黑》5部影片爲“最佳影片”候選時,奧斯卡對於“人性”呼喚的信號已經無比清晰,想得奧斯卡,電影就要向“人性”靠攏,這幾乎成了人所衆知的祕密。我個人覺得中國現在的電影其實不乏人性化,只是模糊了一點,甚至被商業化,乃至失去了最動人的力量,觀衆不怎麼買賬而已。

迴歸《羅生門》,裏面的人爲了慰藉自己的心,滿足心理需要,不惜讚美自己或者貶低別人,藉此來提高自己,把自己推向高臺階,說出自己潛意識認爲是對的事實。強盜爲了掩飾自己在女人責備後的懦弱和平平的本事,武士爲了掩飾懦怯膽小,又妄自尊大,男尊女卑的思想,女人爲了掩飾自己的失貞的罪惡,編了一個有一個的謊言。那個雜工說“人都自以爲老實,都把對自己合適的話當作真話,而把對自己不適合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這樣才心裏舒坦。”這是每個人都幹過的事情,都曾經試圖在心裏修改過錯,自圓其說。

我們不能直接給這種行爲判定死刑,要知道這是人的特性之一——欺騙性表現出來的行爲而已,說白了就是撒謊。從動機來看,這種撒謊屬於被動性的欺騙,是爲了保護自己而現實出來哦一種本能,是人的一個生存法則。從這個層面來看,撒謊是不分對錯的。每個人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天公地道的事情。撒謊本身帶有就帶有悲劇性,撒謊者更是可憐。行腳憎喪失掉對人類靈魂的信心,就是忘了他們這些撒謊者是出於本能,本身也是悲劇,也是需要神去憐憫的。而結局,“還是可以相信人”就是人性的迴歸,就是真善美戰勝了人的本能,從原始的隨心所欲進化到文明時代的良知的發現。電影就在雨過天晴中唯美地結束了,人們就在“還是可以相信人”的肯定中重新獲得前進的力量,一掃電影一開始對人性的恐懼。

本片看似懸疑複雜,但只要抓住了線索,按圖索驥,就會豁然開朗。把人性暴露在修築叢林中,讓穿過叢叢竹葉的陽光毫不留情地鞭打着人性的傷口,令人不忍去直視,但又忍不住思索反思自我。我們是不是一定要狠狠地斥責完可憐的撒謊者後,不給機會他們改過呢?

聽說本片要被重拍,藉以紀念電影先驅黑澤明誕辰100週年,相信影壇這股“人性”風要吹好一段時間。衷心期待着更多這類作品帶給我們的震撼。

《生門》觀後感5

《羅生門》1950年黑澤明執導的電影,羅生門是日本京都 的正南門。滂沱的大雨,破碎的牌匾。黑白影片樸素的畫面更顯沉重。雲遊和尚、砍柴人和乞丐在城門底下避雨,三人閒聊一起案件:一個武士和他妻子路過荒山,遭遇了不測。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慘遭殺害。慘案如何釀成?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都各有說法。

兇手、妻子、借武士亡魂來做證的女巫,他們敘述案件的事實的過程中,都把人性中惡的成分都省略或者美化了羅生門電影觀後感羅生門電影觀後感。使案件的真相變得撲朔迷離。而目擊證人因爲他一時的貪念,偷偷拿走了那柄價值不菲的短刀因利益牽扯其中,也沒有道出其中真相。

這是一起兇殺案件,真相因各自所需要掩飾的軟弱被自私、虛僞所掩蓋了。但是把案件中有關的人的說法全部綜合起來,它已經向事實的真相靠近了。這就好像是盲人摸象一樣,個人的觀點與看法是碎片,是事物的部分,因而免不了片面,只有把大家的觀點看法綜合起來,那才能拼成完整的大象。

同時,要再現事實真相,只能是局外人,沒有利益牽扯其中的人才能更客觀地敘述某一件事實。同時,每個人又受到各自的學識、閱歷等影響,對事物的觀點看法肯定是深淺不一的。即使最客觀的人,他們也免不了自己的主觀情感和意識,其筆觸不可避免地帶有褒貶意識。我們的歷史,更多的是一種個體記憶,當這種個體記憶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就有理由去它是不是歷史的本來面貌?我們能相信的只能是這是着一歷史事件的一個方面,並不能完整的在現原來的面貌。

要能真實而全面再現歷史,它需要的是集體的記憶

這是我們所缺失的。現在是網絡時代,人人都是記者,對某一事情發表各自的觀點。即便是有人想刻意隱瞞惡的、軟弱的事實,現在也已經很困難了。已經有了集體記憶存在的客觀條件。因此,在這個時代我們可以有條件去更全面、客觀地瞭解事實與真相。

《生門》觀後感6

《羅生門》應該是黑澤明最廣爲人熟知的一部電影吧,《羅生門》觀後感。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在於,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性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四種不同的`狀態。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爲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爲了給世人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女人陰險和惡毒,本身不止淫x而且還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爲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後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性的齷齪。人性的黑暗比魔鬼還可怕!女人可以爲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爲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強盜可以爲了自己的獸x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人們在這個環裏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爲了表現社會的一個狀態。

讓我們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實中的"惡"。乞丐最後奪去嬰兒的外衣,爲了自己能買幾個錢。幾間衣服能抵幾個錢?!就可以這樣殘害一個生命?!(包括棄嬰的父母)整個影片呈現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爲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僞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於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爲"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並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爲了撫養家裏的6個孩子。最後他收養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徵着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澤明對於這個瘋狂的世界並沒有完全放棄,他還是"抱有希望"並藉由樵夫的手來表現。暴雨過後,樵夫身後重回了陽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爲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

《生門》觀後感7

近日,觀看了日本的《羅生門》,一本黑白色調的原始老電影。圍繞武士被殺一案,呈現每個當事人的證詞,奇怪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個人說的版本里都看似可信,細細思考來也都有疑惑之處,這些疑惑是什麼?到底什麼是案件的真相?人們爲什麼要隱瞞真相?與其說是看電影,到不如說是一次人性的解剖。以電影的形式展現人性的這一側面,我想是能影射“自欺、欺人、被人欺”的現實社會的。

1.樵夫看到真相,因貪拿了現場的貴重匕首,只說看見武士的屍體,報了官,並沒有看到過程。

2.強盜爲了掙面子,說他被女人的美所吸引,女人順從並喜歡上了他,強盜遵照女人的意願,與武士艱苦地決鬥,最終勇敢地殺死了武士。

3.女人一副柔弱的樣子,說自己遭凌x後,被武士所厭棄,後昏倒,等醒來後武士已死。

4.武士的靈魂借一個巫婆的身體,控訴妻子的不忠和狠毒,使他萬分絕望,然後他是剖腹自殺的,觀後感《真實的謊言——羅生門觀後感》。這樣的死法纔是一個日本武士應得的“榮譽”。

5.樵夫如紙般的謊言掩蓋不了事實真相,也抵擋不住來自乞丐的“火眼金睛”,最後樵夫收養一名嬰兒結束,給本片沉重、陰冷的氣氛帶來了陽光,增添了希望。同時也給未來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強盜講的故事符合強盜世界的理解,女人、死人講的故事也很符合他們自己的理解。他們三個講的都是很完美、很符合他們立場的故事。雖然事實全都不是這樣。兩個男人都是爲了自己的面子而掩飾自己,女人更多的是爲了符合世界規則和世人的面子而掩飾自己。女子表現出了男人沒有的智慧,她在說話時做了充分的權衡:既然世界接受不了真相,那就講能被他們能夠接受的故事,讓大家都有面子好了。武士是因爲情真意切,捍衛榮譽而死;強盜是一個做事不講規則的大壞蛋;女人是世界上最柔弱最無助也最沒有骨氣的人羣。因此,女人的故事,最符合世人的期待,也最沒有漏洞。

從這裏面我們要學會人性和人際關係的準則:每個人都一定會站在自己的立場、角度,也就是“相”上來考慮問題;所以每個人的真相只是他認爲應該是這樣的真相,並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相。很多人認爲語言表達出來的就是真的,這是很蠢的表現。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因相而生”,這是人的本能。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判人性是善還是惡,但是你要做個心中有數的人,而不是個不會思考的,輕易信任別人口頭所說的大傻瓜,要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和判斷問題。

人們爲了生存,紛紛編造謊言,走進了羅生門;

靈魂爲了安寧,遲遲澄清真身,走出了羅生門。

很久很久以前,謊言和真實在河邊洗澡,謊言先洗好,穿了真實的衣服離開,真實卻不肯穿謊言的衣服。後來,在人們的眼裏,只有穿着真實衣服的謊言,卻很難接受赤裸裸的真實。

《生門》觀後感8

樵夫懷抱着棄嬰走出殘破、腐朽的羅生門,僧人的影子在門框中隱約閃現,影片嘎然而止。

一共看了黑澤明的兩部影片,第一部是他的《夢》。《羅生門》是他的代表作,不可錯過。

過程是帶有折磨、不安與壓抑的,堅持看下來,印象早已經填入心胸。純粹意義上的人性的探討,成功的作品恐怕都是壓抑的。就像是看一些先鋒小說和一些現代主義的小說,裏面總是擁有看似乏味但是絕對功力深厚,震撼人心的白描。

愛略特說:人類承受不了太多真實。觀衆也承受不了太多的白描,《羅生門》最開始受到冷遇應該說很正常吧!真正的好東西不怕時間的洗禮,它還是得到了他應有的榮譽。

從黑澤民剛開始把鏡頭穩定地對準破舊門檐下大雨磅礴的鏡頭我就有種預感,帶有日本罪惡感氣氛的內容又開始了。以前看過的幾部日本片,無不是這樣的氣氛。但是《羅生門》徹底地把這種罪惡感、無助感推演到了極至,感覺呼吸也有些急促。這是從偵探、懸疑片出發,但是沒有懸疑片膚淺與無聊。

人物很少,一對夫婦、強盜、樵夫、和尚。衙門裏的戲沒有判官的鏡頭,也許判官本身也是缺失的,那個年代,乃至整個人類的歷史,真正的裁判是缺失的,不要提什麼法官,那是他的工作,統治階級的工具。

衙門成了一個舞臺,這幾個人表演的舞臺,他們賣力地展示自己的演技,述說自己的無助或是氣概,每個人編織的故事都很精彩,堪比一些童話。關於真相的揭開,落差讓我們產生了震撼。婦人在衙門的表演和她在現實中的表現要遜色很多,張牙舞爪與楚楚可憐區別太大了,人們難以接受。兩個男人事後編撰的英雄氣概與樵夫看到的動物似的委瑣打鬥更是製造出了可笑的落差。但是,被人們所不恥的是現實。

樵夫與流浪漢的爭論太說教了,也許是導演故意作出的不甘。

整個影片的格調與影片的顏色一樣,是灰色的。

千萬不要把自己置身其外,很輕鬆地把《羅生門》的故事作爲一種特定的意外來評價。樵夫不想牽扯到內,其實也參與了這出醜劇,依然躲不掉流浪漢的尖銳指責。我想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樵夫的角色與心態,看似富於同情,其實一樣是自私而且不願揭露自己。

正如卡夫卡說說"你如此討厭這個世界,卻發現自己也參與其中"

從人類的角度思考讓卡夫卡聲名雀起。《羅生門》獲得世界聲譽,也正因爲它也是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出發。

也許是不想讓世人太過絕望,或者是導演本身的對人性的最後期盼,他安排了樵夫懷抱棄嬰離開了羅生門--象徵人性墮落腐朽的門戶。

而這到底是對人性的尋找,還是終結?

《生門》觀後感9

黑澤明的片子之前僅看過《影子武士》和部分的《七武士》,可是當初不習慣他的風格,並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前幾日,朋友推薦《羅生門》,看完之後,遠超過我的期望。

《羅生門》介紹的是一個殺人犯的案子,由當事者和見證人分別講述,但每一段敘述都各有出路。這都是由於人性的劣根性,爲了自己利益一方,強行把真相隱藏,篡改,使得事實變得更曲折和模糊。尤其當看到真砂請求污辱了她的強盜殺了自己的丈夫道出的理由使我很吃驚,首先無法理解她的道德標準,她的荒謬的道德標準站在了傷害過她的劫匪一邊,她既不尊重自己的合法丈夫,更沒有起碼的自尊心;其次,怎麼能做出如此殘忍的決定,她到底將丈夫置於何種位置,將劫匪尤其是自己置於何種位置?或者講每個人都是卑踐的,每個人在他人眼裏都是卑踐的,人與人之間奇怪的偶然的聯繫在一起,然而轉瞬又恢復了冷酷、仇視的本來面貌,所以,在片首,兩個局外人總是反覆道“這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黑澤明的這部成功的描述人性的片子得益於芥川龍之芥的好手筆,但是這部電影在拍攝技巧上也頗爲成功。

它不拘於傳統,四個人在衙門接受調查,並不存在審訊人及相關的府吏等等,只一個敞開的院子,四個人輪流跪在地上自問自答似的串連起一個故事,它省去許多似乎看起來很重要的佈景,然而,在黑澤明的電影裏明顯的可以看到,他主旨不在於怎樣的一個故事,而是人本身,是每一個人的人性本身,極近的鏡頭放大一個人的奇怪的內心世界。所以,它非傳統的敘事,而更類似於在自言自語一些關於哲學的問題。

總是來講,《羅生門》是一部比較完美的電影,最欣賞的一點,毫無廢話,也沒有多餘的細節,但是故事過於簡單,觀點也太明顯,但是遠不像《影子武士》和《七武士》看起來那麼壓抑。

另外,我有點奇怪的是,真砂怎麼沒有眉毛?還是那個時代女人流行把眉毛剃光?

《生門》觀後感10

黑澤明作爲上個世紀最傑出的世界電影大師,其一生所導電影極多,精品也很多,更重要的是,各種不同風格的電影跨度極廣。同樣是武士片,比起那些帶有強烈史詩氣質的《亂》、《影子武士》等,這部《羅生門》則體現出了一種敘事外的哲學困境的呈現。

《羅生門》講述了在羅生門下避雨的幾個旅人,講述了一個最近剛剛發生的案子。一個武士帶着妻子進入竹林中,遇到了一個浪人強盜想要霸佔這個漂亮的年輕女人。最後武士被殺,強盜被抓,少婦也遭到了侮辱。但是事件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每一個證人卻都講出了完全不同的故事。誰是可信的,哪一部分是可信的,這既是一個案件的迷霧,更是一個人性的迷霧。

電影《羅生門》改編自日本著名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題材內容主要是根據《竹林中》改編,題目來源於同名小說《羅生門》。不過開頭幾個人在破敗的羅生門下避雨的立意,則顯然來源於原小說的框架。

《羅生門》這部電影,突破了傳統的電影的敘事角度,不再按線性關係的傳統來推動情節的發展,而是走上了多角度,多情節的敘述模式。雖然此時的日本並無別的意念,但是,卻在偶然中,《羅生門》成了推開現代電影大門的一個里程碑。

黑澤明的《羅生門》一如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一樣,表現了一種人性的淪喪和社會的崩潰以及虛無主義的蔓延。日本傳統的嚴酷的封建等級和禮教,在現代文明的衝擊,在戰爭後幾乎喪失殆盡,人們處在一種時代交疊的空虛和頹廢之中。個體的自我墮落才造成了整個社會的退步和異化。昔日威嚴的羅生門,如今成了破敗的廢墟,電影裏是一羣社會底層的人聚居避雨的地方,小說裏是落魄武士搶走老婦衣服的場所。和尚也好,武士也好,還是淳樸的市民也好,都揭去了昔日榮耀的個人道德和追求,將自己的本性的惡和虛榮都在羅生門下袒露殆盡。

人性是善是惡,這是一個爭論了幾千年的哲學問題。人性的不可知的擴大,成了社會瀰漫的一種虛無和存在感的缺失。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虛榮的。爲了自己淺薄的名譽或者微薄的利益,不惜以謊言和欺騙來掩蓋事實。

竹林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每一個參與者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都扭曲了真相的一部分,給出了一個最有利於自己,或者爲自己開脫的陳述。

樵夫偷走了值錢的珍珠匕首,所以故意推遲了說自己只是發現了屍體,其他什麼都不知道。後來又才招出自己其實早就看見了這場事件的全過程,女子不忠貞於丈夫,和強盜苟且了,丈夫鄙夷這個背叛自己的女人,獲得了強盜的欽佩,強盜也開始鄙夷這個出賣自己丈夫的女子,但是爲了保住名譽,女子讓兩人決鬥,但是兩人的劍法都很差,扭打半天,終於強盜一劍刺穿武士的胸膛,死者是被長劍殺死的。女子趁機逃跑。

強盜爲了彰顯自己的英勇武藝和開脫罪責,先是說了女子激烈反抗,非常剛烈,然後又說自己征服了這個剛烈的女子,他向女子求愛,女子讓兩人決鬥,只有一人能活下來。自己高超的劍法下,武士還能招架23下,值得欽佩。殺死了武士,女子已經不知所蹤。

女子則說,自己爲了救丈夫,不惜委身於賊,但是當終於救下了丈夫的時候,武士卻極度鄙夷自己。女子在極度傷痛之下暈了過去,醒過來,丈夫已經死了,胸前插着匕首。應該是自己暈倒的時候,手中拿着匕首,誤殺了丈夫。

女巫召回了丈夫的亡魂,他則說妻子勾引了強盜,做出苟且之事,還要強盜殺自己。強盜看穿了這個虛僞的女人,於是要替武士殺了她。武士傷心悲痛之下,還是放走了妻子。強盜也放了自己。但是,想到親密的妻子竟然如此背叛自己,他悲痛之下自盡了。

每個人都講述了不同的故事,其中都濾去了反映自己缺陷的地方。妻子不忠是事實,強盜和武士的劍法低劣也是事實。武士的軟弱是事實。樵夫的貪婪膽小也是事實。每個人爲了保全自己,都扭曲了事情的真相。

社會爲什麼崩潰,就是因爲整個道德已經衰敗了。就連善良的和尚,一邊說不願意相信社會就這樣黯淡下去了,他宣佈自己永遠相信他人。但是,另一方面他又總是懷疑身邊幾個人說的話的真實性。武士已經死去了,已經脫離了這個罪惡的人世,卻依然在掩飾自己曾經的弱點。亡魂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然而,黑澤明卻並未就此將希望徹底破滅。結局,嬰兒的哭聲,再次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儘管又面對了和尚的質疑,樵夫依然表現出了自己的仁愛和寬容。這纔是人性——既善且惡。雨停了,從絕望之後走出來,一個新的晴天就要開始。迎接一輪新的太陽,這就是黑澤明對這個世界的美好期望吧。

這部電影一推出,就在世界引起了轟動。在世界各地掛起了黑澤明旋風,帶來了持續的黑澤明熱。電影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和同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至今,也是世界影史的一部傑作和日本電影已經黑澤明自己的代表作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