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戲劇人生》觀後感大綱

《戲劇人生》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戲劇人生》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戲劇人生》觀後感

《戲劇人生》觀後感1

姜顯發起劇院的“生日PARTY",並在晚會上朗誦李白的《將進酒》,借古人的詩句,抒自己蔑視金錢、熱愛藝術的情懷。我猜想,剛剛播完的電視連續劇《戲劇人生》的編導設計此情節,是爲了解釋作品的一個主旨: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藝術家如何抵禦金錢的誘惑,而護衛藝術的高潔。

搞藝術不能沒有錢,而且,越是高雅的藝術,花錢越多。另一方面,真正的藝術,又絕不能有一絲兒銅臭味兒,不能有半點兒拜金與媚俗。在藝術和金錢之間,存在着一種二律背反。(戲劇人生)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金錢和藝術的悖論,表現了藝術家在金錢面前的尷尬與困惑。

《戲劇人生》中的話劇院沒有錢。不僅排不成戲,而且面臨轉向、垮臺的危險。潘院長上下奔走、左右乞求;劉謙辦第三產業,鬧得要與老婆離婚,還差點把命給丟了;周映到飯店陪財神爺們喝酒,與三教九流合影,把自己變成道具……他們都是“爲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給劇院弄錢。幸虧從美國飛回一位腰纏萬貫的高老先生,又幸虧高老先生的救命恩人和唯一的孫子又都在劇院。於是,大把的美元進了劇院的賬號,使劇院起死回生。

當然,對於劇院來說,最幸運的還是她擁有一羣愛戲不愛錢的成員。姜顯的清高、固執與偏激,說到底,是他與這個物慾社會格格不人。無法想象,一個愛錢的人,能演好哈姆雷特。周映與周漫的矛盾,實質上是藝術與金錢的衝突。周渙逼着妹妹燒掉那個與金錢活動有關的通訊錄,這種近乎天真的敏感與偏執,蘊藉着一種難得的藝術天性與童心。王卓羣沉默寡言,貌似木吶,其實是藝術氣質很重的.人。不願見他那位會給他帶來財富的爺爺,是因爲在他的天平上,道義重於金錢。

王卓羣其實是以一種平淡之心看待錢財。他並不像姜顯和周渙,對金錢過於敏感,視金錢爲罪孽。他一個人要做那麼多的道具,劇院不給他派助手,他就向劇院要錢。但他絕不會像周漫那樣,丟下自己所熱愛的藝術,去職業性地甚至不擇手段地賺錢。《戲劇人生》用“王卓羣夜遊姜宅”收尾,是否想要用這個人物消解金錢與藝術的矛盾?

《戲劇人生》觀後感2

近日從本埠的報紙上讀到一篇文章,是作者寫他應一位大款朋友之邀,享受了一次高檔消費,然後指責大款不該揮金如土,並建議他多捐些錢給希望工程。在我看來,這篇文章的作者和他的大款朋友一樣。都患有“金錢過敏症”:以一種非正常的心態看待金錢。

把錢看得太重,錢就是他的心上人他的親爺爺他的生活的唯一目的;或者反過來,把錢看得太賤,錢就是臭狗屎就是艾滋病,避之唯恐不及。這兩種極端,看似判若冰炭,實則同出一因:對金錢過於敏感。一位很著名的藝術家,不止一次的慷慨陳詞:先是指責一些文藝團體拼命撈錢,然後呼籲國家扶持嚴肅藝術。所謂“扶持”,自然是“拿錢來”的意思。你看,一方面詛咒錢,一方面又離不開錢,真是左右爲難。

搞藝術(無論是團體還是個人),都不能沒有錢;而真正的藝術(無論是創作還是表演),又絕不能有一絲銅臭半點媚俗。在藝術與金錢之間,存在着一種二律背反。最近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連續劇《戲劇人生》,頗爲真實地道出了金錢與藝術的悖論。

《戲劇人生》裏的那個話劇院,無錢排戲,眼看就要垮臺。於是,從院長到演員,都想着法子弄錢。而藝術家又是從骨子裏蔑視金錢的,他們清高甚至偏執,與這個物慾社會格格不人。倒是那位“小道具”王卓羣,能以一種平淡之心看待錢財。他並不像姜顯和周映,對金錢過於敏感,視金錢爲罪孽。他一個人要做那麼多的道具,劇院不給他派助手,他就向劇院要錢。但他也不會像周漫,丟下自己所熱愛的藝術,去職業性地甚至不擇手段地賺錢。聽說某位海外巨賈可能是他的爺爺,他頗爲興奮,並四處打聽;可一旦得知這位爺爺曾給他們父子製造過精神和肉體的痛苦,他又拒絕與之見面。因爲在他的天平上,道義畢竟重於金錢。(戲劇人生)用“王卓羣夜遊姜宅”收尾,大概是想用這個人物對金錢的“平淡之心”,來消解金錢與藝術的矛盾,來治療當今社會流行的“金錢過敏症”。

藝術家排戲要錢,老百姓過日子也要錢。房子、煤氣、柴米油鹽、孩子上學、就業、找對象,這些都需要錢。要是全國人民都窮,也還好想。糟糕的是,有一部分先富起來了,而且富得不那麼“正道”。老百姓氣不順,便是可以理解的了。爲了生括,爲了孩子,爲了應付與日俱增的物價,你必須賺一點錢。但如果你因之就將錢奉爲神抵或視爲瘟疫,就去詛咒或者巴結它(包括有錢的人),即便是出於真誠,也是大可不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