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左耳觀後感

電影左耳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左耳》,主要講述了李珥、張漾、許弋、黎吧啦等一羣擁有不同性格的年輕人的青春疼痛故事,下面爲大家分享了《左耳》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電影左耳觀後感

  電影左耳觀後感1

爲避免原著黨和粉絲團的炮轟,先聲明一點,我是看過原著的。想來,也是十年前了。帶着原著殘留的印象,看這部改編之後的電影,只能說中規中矩的展現了原著的內容,並無太多驚喜,也無過多改動。其實不過是將文字影像化罷了。作者和編劇是同一人,改動或多或少會相對較少,這本身也無傷大雅,只不過,無論是電影、書籍中所展現的青春距離饒雪漫、蘇有朋還有諸位演員,以及我自己都太過遙遠。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份青春完全是屬於“三不沾”的狀態,我們到底在看什麼?

總的說來,這是一場被架空的青春戲。讓我先來用考據的方法來證明:《左耳》出版於2006年,描寫的是高三到大一的校園生活,因此主角們的虛擬出生年代因該是85後(最精確的是87年)。作者本人饒雪漫是1972年出生,因爲有年齡差異存在,縱然“長期傾聽女孩心聲,每年舉辦‘我不是壞女生’夏令營,關注女孩成長問題,執筆寫出最真實的女生故事,成爲萬千女生心目中最喜愛、最信任的作家。”(來自百度百科)但所有的一切都是間接經驗。當然,並不是間接素材就無法寫出好作品,而是,當加工這些素材的時候難免會有再創作的因素。而作爲導演的蘇有朋是73年人,可以說是從臺灣偶像明星成長起來的,他所接觸和體會到的校園生活更多充滿了臺式小清新的氣息,這與大陸的校園氛圍又呈現出一些差異。加之所有的主演都是90後,可能在他們演繹的時候,更多地是帶入了自己的青春回憶。所以,這三點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理應屬於85後卻被70後寫作被90後演繹的青春。

本來是抱着回憶的情懷去看這部電影的,然而讓人似曾相識的只有家長集體送飯、有年代感的手機這兩個場景。電影中的情感糾葛和因果報復似乎都顯得那樣戲劇化,讓人無從適應。現在想來,曾經看小說的時候也並沒有太多的共鳴,更多地是一種獵奇心理。加之高三時學業緊張,只能通過這種方式來一睹“牆外”的風景,故而纔會感興趣。而今,長大成人之後,自然對這樣頗有爭議的戲劇衝突感到不適。說是悼念青春,但是電影中表現出的十七歲的孩子們如此有心機真是讓我心有餘悸。我不知道自己是老了還是曾經的自己太過單純,讀書讀傻了。只記得曾經的高三生活並非無趣,但充其量也就是互相傳遞紙條書寫心情,在紛繁的試題、作業中會有短暫的小小抗爭,而那些早早談戀愛的孩子們也都滿帶着美好,並沒有相互利用的陰暗心理。所以,當我看到電影中如此黑暗的一面時,甚至會懷疑:這還是青春嗎?

《左耳》受歡迎也是情有可原。作爲“青春疼痛系列”的代表作,它可以說展現了另一個青春方式。而這個青春方式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爲大多數的青春是“無痛”甚至“蒼白”的。故而,這樣帶着一股不以好好學習爲主體的青春題材吸引了每天掙扎在習題作業中的孩子們。誠如電影中好孩子都深深地被壞孩子吸引了。爲什麼壞孩子的魅力那麼大?原因就是似乎從古至今,壞這個特質都有着難以抗拒的吸引力。所以,乖乖女小耳朵會與黎吧啦產生近似毫無道理的友情,因爲那樣一種生活體驗可能是她終極一生也無法達成的;黎吧啦會爲張漾的復仇扭曲的心理所征服,因爲本身心地善良的她也無法理解那種絕望的撕裂感,他渴望愛,她就要給他愛;許弋就更不必說了,被熱情似火的“小妖女”所牽引着,幾乎毫無抵抗力的投降,那是因爲乖男孩總需要一個主動地女孩去攻破最後一道防線。他們,或許因爲太單純,所以纔會嚮往更爲複雜的一面。人往往生活在幸福中而不自知,只有經歷了痛苦才知曉幸福的可貴。所以,當到了我這個年齡再去審視這樣一個完全不接地氣的青春影像,難免會如鯁在喉——如果十七歲的孩子就有如此心機,能做到暗中操作就能氣死家長改變彼此的命運,那還真是有所作爲,堪當大任,今後封疆拜相、玩弄政治絕對不在話下。

走出影院,我問幾個朋友是否有共鳴有同感,他們紛紛搖頭。我也有同感,看着人家的青春,轟轟烈烈,自己好似白開水一樣溫吞。結果還是同行者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長得好看的那叫青春,長得醜的叫高三。”於是乎,立刻恍然大悟,原來青春也是有條件的。所以,我還是安然享受自己的高三吧。因爲顏值低,這青春,註定與我無關。

  電影左耳觀後感2

觀看《左耳》已經是在影片上映的末期了。《左耳》除了集結了歐豪、陳都靈等一衆小鮮肉頗爲養眼,還有就是戲外的小燕子五阿哥的再次重逢。可謂戲內戲外,都熱鬧頗多。《左耳》,延續了一貫的國產青春片套路,但又爲我們演繹了迥異的青春,與我們迥異的青春。

許弋:高考前不能談戀愛的

許弋,曾經的優秀學生,祖國未來的莘莘學子,卻因爲一場無關痛癢的“愛情”葬送自己的前程。電影中許弋和吧啦的感情,來的似乎有些莫名其妙,或者說完全是許弋的一廂情願。正如幾年後周董的那首《龍捲風》的:“愛情來的太快就像龍捲風……愛情走的太快就像龍捲風……”許弋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禁錮太久而釋放(相信經歷過高考的童鞋都懂),面對陌生漂亮壞女生的告白,情難自已,便陷入其中。當吧啦離去,我相信他的衝動也不過是因爲自小自尊心的作祟,正如他質問:“是你把照片傳上去的?”真相大白,便難以自控,高考自然發揮失常。許弋的事情深刻向我們昭示了一代道理:高考之前是不能談戀愛的。(原來,曾經父母告誡是對的,這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啊。)後來經歷各種闖蕩,終成一代痞子、

吧啦:下次帶話,我一定要記得對你的右耳說

吧啦作爲一個早輟學的女孩子,常年混跡在酒吧。混跡社會的女孩子,自然沾染一股社會的習氣,一如當年我曾經那些早輟學打工的同學們(不知有沒同感的孩子)。這樣熱情奔放的壞女孩,卻和李珥成爲朋友,這難道就是異性相吸,反差造就和諧?壞女孩喜歡壞男孩,張漾這種剛剛好。爲了張漾接近許弋,然後在甩了他,只爲完成和張漾的約定。“愛”深處,自然情不自禁。沒想到的是時候居然要用牙刷洗被子(請原諒我的思想複雜和惡趣味)。事後兩人一起商量去北京,面對即將到來的美好未來,卻因爲一句不知所謂的玩笑而變得怒不可及,這似乎完全不應該是常年混跡社會的女孩的理智啊。一看到此時,我知道定要衝過去質問,一看到下雨,我就知道定要壞菜,果不其然,終於還是不能免俗。可偏偏臨終之時,託付好朋友帶的話卻沒帶到,只因爲李珥左耳沒聽力。她想:下次一定要記得用右耳。咳咳,沒有下次了。

張漾:跌倒並不可怕,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張漾這種出身的孩子,自小便知道生活的艱苦,不然也不會早早找到可以依靠的千金大小姐。如今傍富婆的人,張漾這種這纔是他們的前輩高人。因爲人家的投資做的是長期投資,追求的是長期穩定高效的利益,如今的追求一味求快的人,註定如中國股市的股票。張漾對許弋的恨,來的有些莫名秒,讓他身敗名裂的辦法,也只不過是讓一個女人甩了他。竊以爲,這能夠讓他“身敗名裂”?爲了完成任務,找到了吧啦這種女孩,沒想到假戲真做,最終就…咳咳……做了就做了,居然還許了一個願。還當着富家女的面,咒罵。罵就罵了,居然還拍下來,上傳到網上。難懂你不知道你的前輩小許就是被網絡坑了?難道你知道,那個時候QQ、聊天室之類的軟件最八卦。後來張漾苦學計算機,跟隨馬雲的腳步,成爲網購大亨。張漾因爲網絡失去了心愛的女人,也因爲網絡成爲“成功人士”,因爲他知道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

李珥:上帝請作證,我左耳真的聽不見

“左耳”,便是以李珥而得名因其天生的左耳聽力弱。作爲乖乖女,李珥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青春期的孩子,哪個不叛逆,哪個不懷春。叛逆的李珥和壞女孩吧啦勾搭在了一起,成就了一段莫名的姐妹花。叛逆的她學起了吸菸(我想說孩子你這麼次奧,你爸媽知道?),儘管怎麼都不像那麼回事。後來吧啦死去的時候,最後一面還是見得李珥,不過可惜的是讓她帶的話卻終究是沒帶到,只因爲你偏要說給她的左耳聽。懷春的孩子,對某帥哥暗生情愫,爲了他去看球賽,爲了他挨酒瓶,後來甚至爲了他去兼職借錢。可無奈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良人早已不在。時光荏苒,沒想到最後和張漾走到一起,只因爲他在左耳對她說了一句什麼。但,上帝作證,她左耳真的聽不到,除了甜言蜜語。

尤他:我愛的人,不是我的愛人

尤他,鄰家大哥,後來的貼心暖男,註定連備胎都成不了。年少時的默默守候,一起上學,一起看球賽,爲了她打架,也不過是將感情藏在心裏。正如後來和李珥談起之時,只能說:不好說,不好說。就像對她的感情,也是這樣的三個字:不好說。既然不好說,那就別說,藏在心裏也許更好。但偏偏要送她一部手機,咳咳,還是經典品牌諾基亞。這一看就是赤裸裸的心意。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始終等不到那個要等的人。既然尤他得不到她,那麼就遠走他鄉由她去吧。尤他也只能在心裏默默高唱:我愛的人,不是我的愛人。

  電影左耳觀後感3

最近幾年國內的青春片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從《那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到《致青春》再到《小時代》系列,還有同爲今年上映的《匆匆那年》,大都是以暢銷的青春小說改編成電影搬上了大熒幕,讓觀衆從影片中尋找回憶和青春,還挺受歡迎的。因爲都是暢銷小說所以用戶羣還是有基礎的,再者就是青少年這一大波人羣願意走進電影院去感受那如火般熾熱的青春,對於已不再年輕的成人可以通過影片追憶那逝去的青春,回味那青春特有的香甜和苦澀。不過大量的青春電影也會讓人產生視覺疲勞,逐漸有了免疫系統,因爲這類題材都大同小異,想要做到與衆不同絕非易事。

對於這部影片最先吸引我的是這個在上學時期就很有名的小說,由饒雪漫寫的《左耳》,影片更是它的同名電影,讓人對這部陪伴過自己走過學生時代的暢銷小說如何被演繹充滿期待。另一個原因就是其中一位主演叫楊洋,他最初走進人們視野的是早起扮演的賈寶玉,這個90後在影視道路上一步一步的前行着,主演的《少年四大名捕》收視頗高。其他幾位主演大都是新人,連女主角都是熒屏首秀,南航的校花最初是在網絡走紅,被導演選中和她的氣質形象脫不了干係,但啓用新人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爲新人的演技會顯得有些笨拙和稚嫩,在影片中也很容易就能發現。不過仗着小說的名號票房也不會太差,只是口碑來說會受些影響。這部影片還有個亮點就是蘇有朋首次擔當導演這個角色,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執導的作品,讓人不自而然的會想到趙薇指導的《致青春》,個人覺得《致青春》更勝一籌~

影片和小說比較貼近,講述的幾個學生時期的孩子的叛逆,對愛情的執着和奮不顧身,以及肆無忌憚的青春所帶來的不一樣的人生軌跡,比起之前的幾部青春電影,該影片略顯暴力和陰暗,展示了青春裏的不那麼陽光的陰暗面,也算有自己的特色。黎吧啦這個名字特別性格豪放的小姑娘爲了愛情不顧一切,甘願被利用,她的膽大妄爲,她對愛情的執着,她直爽的性格和爲人仗義被化身成了青春的代言人,也正是因爲她的存在,她身邊的人都被她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以至於在她走後人們對她的懷念是刻骨深切的。每個班級中都會有乖乖女,影片中的女主角李珥就是那樣的一種存在,有個很愛自己的哥哥可她偏偏喜歡上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許弋,面對冷漠也甘願付出,也是對愛情的一種執着,在懵懂的青春中每個人都會遇見一個喜歡的人,有的人可以依偎在一起,有的人只能遠遠地觀望,那也是一種幸福。許弋和張漾的關係很微妙,因爲一段未知的過往而懷恨在心,心結打開的一剎那會體會到如釋負重的暢快淋漓,每個人物的性格刻畫的都很明顯和與衆不同,在經歷了青春的無知和傷痛後都會蛻變成一個嶄新的自己,這就是青春的意義吧。

也許是因爲導演初來乍到,又是一部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小說的情節縝密而又豐富,當導演把它過於完成的搬上大熒幕之後會有一個問題,影片的冗長和沒有重點。作爲一部國產青春片來說時長115分鐘確實有點長,再看影片的故事情節和講述視角都是按着時間線講述的,有點是易於理解比較清晰,但是如果只是純粹的羅列會顯得影片有點枯燥乏味沒有重點,我看完之後就是這種感覺。感覺導演拍完之後剪輯的時候過於保守不捨棄該捨棄的,所以讓影片看着有點索然無味,小說大家都熟知,竟然搬上大熒幕就應該突出導演想要的重點展示在觀衆面前,或者像《小時代》一樣打造成一個系列。

影片再次讓人體會到了青春的那份張揚的性格,那份無知而勇往直前的勇氣,那份受傷之後暗自舔舐傷口的痛楚,青春只有一次,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很喜歡這句話。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一個深愛不已的人,也許那個人並不是你的t,但是愛就愛了,不能將就不能勉強,就算受了傷也心甘情願,這纔是青春~

  電影左耳觀後感4

要不是這部電影,我根本不會認識陳都靈、歐豪這波“新生代”演員。看這部電影的感覺就像,我靜靜坐在漆黑的角落,聽着一段一段網上摘抄的“心靈雞湯”式語錄從左耳進,再從右耳出。蘇有朋用這部片子卻也證明了一個道理:一衆演員,一個表情,也可以完成一部電影。

陳都靈長相倒也甜美,神似奶茶妹妹,但是直接被推上銀幕當女主還是有點操之過急。“上帝證明,我是個好女孩”。第一句臺詞出來的時候,就暗示這個女生內心是不安的,是想當壞女孩的。這話的含義和網上流傳的那些“雖然我抽菸喝酒打架,但是我是一個好姑娘”之類掩耳盜鈴之說如出一轍。這第一句臺詞雖說直接給電影蓋上了網上抄段子的嫌疑,但是之後的劇情倒也解釋了這句話。好姑娘的確差點成了壞姑娘。通篇電影,只有這個思想符合青少年心理:你我是否都有某段時間,想要變壞。

變壞獲不來想要的自由,只會像電影中馬思純飾演的“壞女孩”吧啦吧啦小魔仙一樣,自以爲已經掌握了“男人都是壞東西”真理便能禦敵於千里之外。其實最後落得個早早凋謝的結果。這一幕和《致青春》裏極度相似,話說,有幾個人的青春里老有死人呢。多看幾部這種青春片,過馬路都得有心理障礙了。

話說回來,馬思純倒是我認爲這一波流裏演技最好的一個了。最起碼真誠,不做作。與此同時,我倒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和飾演“許弋”的楊洋一樣,這倆人演起壞孩子來倒都是如魚得水。楊洋的好孩子形象有點掙扎。

電影時長不短,能看出來蘇有朋背後的努力和“野心”,在青春題材已然氾濫的時候,他還敢迎難而上,的確值得給五阿哥鼓掌。但是禮貌性的鼓掌應該有,批評更應該有。不要覺得票房不錯,就覺得電影成功了。其實,僅僅是票房的成功,不代表電影的成功。

一衆演員的演技不多說了,都屬於面癱派。和我題目說的一樣,基本都不靈。臺詞大段大段的抄襲或者借鑑,想要使勁塑造涵養,卻往往被某句出洋相的臺詞出賣。歐豪阻止富家千金跳樓的一幕,戲裏戲外出盡了洋相。不知道蘇導當時是個什麼心理。幾場水戲,明顯模仿其他電影的痕跡。雖然“模仿是對原創者最好的致敬”,但是,強撐出來的場面撐不了多久。劇情顯得拖沓而無節奏,想要表達的意思模模糊糊就一概帶過了,屬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典型。

我們的青春並不是電影裏演的那種,《致青春》之所以成功,甚至成了同類型電影的標杆,不是因爲他的愛恨情仇。而是電影營造的氛圍的平易近人,雖然不是戲裏人,但卻能感同身受。看這部片子卻是站在門外看門裏人打架,別人家的事,和我全無干系。

沒有靈魂的電影是可悲的。可喜的是,這部電影,終於逃脫了睡覺打胎的樊籠。

  電影左耳觀後感5

又一部根據青春小說改編的電影,又一位演員轉入導演的行列,又是一部講青春的電影……爲什麼這類電影這麼火呢?還不是大家的懷舊心在作亂,誰沒有青春?誰的青春沒有遺憾?大家想通過電影再去重溫回憶一番,再看看年輕時的我們是如何的年少輕狂,敢愛敢恨。當然了,電影就是電影,離不開誇張、編的成分在裏面,不是每個人的青春都是這樣的,要都這樣還了得……雖然沒有讀過小說,但是通過電影也算大概能瞭解到小說在講什麼,不失爲一條捷徑,哈哈~這次的青春故事的主角還算比較多的了,彼此間的愛恨情仇也頗爲錯綜複雜,誰對誰錯又有誰能說得清呢?在愛情裏面沒有對錯,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這句話說得太對了!就讓我們看看他們是如何在青春中追尋、守護自己的愛情,如何在愛情中感悟、成長的吧。

片名之所以叫左耳是有原因的,原來女主角李珥的左耳不太能聽得見,如果你對她的左耳說話她是聽不到的,這在電影中是一個伏筆。影片中各主演之間的關係有些複雜和微妙,李珥喜歡許弋,許弋喜歡吧啦,吧啦喜歡張漾,而起初張漾是在利用吧啦招惹許弋爲了報仇,誰成想事情演變到後來早已脫離了它原有的軌跡。總是碰上自己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這種尷尬的境遇,就算如此依然默默喜歡着付出着,看着不免有些傷感,但是又沒辦法,感情的事是勉強不來的……一味的付出並不總能得到回報,愛情就是這樣,它沒有公平一說,都是建立在兩情相悅的基礎上,總是一個人付出註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雖然角色衆多,但是每個人都有着鮮明的特點。喜歡吧啦的性格,很直有什麼說什麼,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會努力去做點什麼來爭取,也許自己本就是別人的一步棋,但是爲了心愛的人做什麼也覺得值,有人會覺得她很傻,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她那樣的坦率和真性情?與其總是在後悔中度過,設想當初如果我怎樣怎樣該多好,如果我再勇敢一點是不是就能收穫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呢?不如活在當下,爲了自己想要的去努力爭取一下,如果什麼都不做是一點希望都沒有的,但如果你做了也許結果還是會讓你失望,但是你不會留有遺憾,因爲你努力過……吧啦的結局令人不免有些難受,她不應該在誤會、失望中離開人間的,但是細想她也並不是死得不值得,她讓活着的人領悟了愛情和青春,有些東西真的是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有的人一直活在仇恨當中,但誰能想他一直都恨錯了人,傷人傷己啊。所以說不要讓上一代的感情糾葛影響下一代,孩子是無辜的,讓他們心懷仇恨、芥蒂不是什麼好事,需要讓他們早點釋懷感受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影片中的張漾就是這樣一名受害者,他在傷害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早已是傷害累累,這些儼然成爲了青春的印記,而當他真正釋懷的時候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其實沒有什麼仇是化不了的,時間可以撫平這些創傷,少一些恨多一些愛你會發現生活可以是這麼的精彩!

當然了,這種電影一般都會被人吐槽,更何況都不是什麼演技超羣的大牌明星,它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親民、實在,好比只是想安靜地去講一羣高中生他們的青春是如何渡過的,個人覺得還看得過去。雖然我也想吐槽下演員,楊洋飾演的許弋稍遜於歐豪飾演的張漾,本來長的就很清秀、乖巧,真的不適合演壞孩子,演不出張漾的那種自身散發出的孤傲和壞,這點覺得有點遺憾,而且到最後就沒影了,讓人感覺是打醬油的,存在感微弱。最後,影片的結局有些耐人尋味,給了觀衆一定的遐想空間,可是我還是很想知道最後張漾對李珥的左耳說了什麼,真是好奇心害死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