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美麗心靈觀後感3篇

美麗心靈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美麗心靈》影片講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最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的故事。今天爲大家準備的是美麗心靈觀後感,希望能滿足大家的閱讀需求。

美麗心靈觀後感3篇

美麗心靈觀後感一

觀看完《美麗心靈》這個影片後,給我感觸最深的有兩點:其一是我們要善待自己,我們有權利去追求成功,但不能強迫自己一定要成功,必須要成功;其二是愛的力量是偉大而又神奇的,我們要內心充滿愛,要奉獻我們的愛。

其一:人的生命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我們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生命。我們是天才或者是普通人,我們都是有追求成功,實現自己夢想的權利,天才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普通人也有閃亮智慧的一面。不管天才或者普通人在追求自己夢想的過程中,都得付出艱辛的努力,儘管這些努力可能在某些人看來只是在白白耗費時間,但我們心中是有夢想,所以我們執着,堅定不移地向夢想走去。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是我們人類精神的可貴之處,但是在我們一心向着夢想奔跑的時候,決不能強迫自己一定要成功,必須要成功,因爲這個世界是錯綜複雜的,而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們一味地強調結果必須是成功的,這無形中給我們的精神以巨大的壓力。當我們對成功的渴望的心情超過精神所能承受的壓力範圍,有可能產生精神恍惚、精神分裂,就想影片中的男主角產生幻覺一樣。結果成功固然是好,但不成功又有什麼好悲傷痛苦的呢?只要我們曾經努力過,付出行動來嘗試過,這其中的滿足感、成就感、快樂感不亞於成功的結果吧!因爲奮鬥過,因爲拼搏過,所以人生無憾。

其二:愛的力量是偉大而又神奇的。給予別人的愛可以使順境中的人以健康快樂的成長,使逆境中的人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度過那痛苦的日子,邁向美好的生活。正如影片中的男主角登上諾貝爾領獎臺所說的那樣,他能夠走到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應歸於他的愛人。她的愛使他在與幻覺這場令人痛苦不堪的“戰爭”中走出來,回到愛意濃濃的現實社會。我們內心要充滿愛,這樣我們會過得踏實一點,當災難突然降臨的時候不會至於精神崩潰,失去生活的信心,像影片中女主角一樣,面對丈夫的精神幻覺有可能傷害到自己,毫不畏懼,既沒有離婚,也沒有置他不理,而是用愛去感化他,對他充滿信心,這是內心的信念的支撐。

美麗心靈觀後感二

剛聽到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感覺是講一個什麼人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但是隨着觀看我有點覺得這跟題目不符啊 ! 但後來回想到劇情覺得沒錯!

納什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學習,但他很狂傲,目空一切,不懂交際,也不去上課,但他有個好室友查爾斯 。 赫曼,在他失意的時候可以幫他,讓他走出低谷。尤其是在酒吧毫不掩飾的說性是一種液體與一種液體的交流時,哇,我一下子就嚇着了,不知道該怎麼說了。在之後他又一次一次的打擊,理論沒有得到證實,想要去惠勒研究室的機會也沒着落,還有就是同學的成就令他沮喪,還是他的室友幫助他。後來在酒吧看到一羣美女,同伴們的話爲他敲開了一扇門,讓他顛覆了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 。 斯密斯的理論。他得出了了新理論,併爲這一理論計算了一個冬天和一個春天,他的理論打破這一百五十年沿用的經濟理論,他獲得了去惠勒的機會。

在惠勒工作室加入了國家安全部,這讓他的生活更驚心動魄,在後來的教學中認識了艾麗西亞 —— 拉迪,給他的生活帶來了陽光,很快他們結婚了,但爲國家工作的事納什還是沒告訴她,在後面的生活中艾麗西亞發現了納什的不對勁,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但他的妻子還是沒放棄,並找到證據說服納什接受治療,納什在治療後好轉,在妻子的幫助下,他又回到了普利斯頓大學教書,並逐步控制了自己的幻想,而且得到學生們的喜愛,而這時他收到了諾貝爾的邀請,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從一個渴望成功,並且已經瘋了的人,再到慢慢控制自己,得到那麼大地成就,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對於普通人來說,控制自己是非常困難的,我想越是成功的人,他們所受的苦就越多,但他們後面會有個人來支撐他,納什也是如果沒有艾麗西亞的支撐他或許會在幻想中生活一輩子,沒有她或許納什會在醫院度過他一生,艾麗西亞是因爲愛還有責任纔會在納什身邊陪着他吧。

納什雖然精神有些不正常,但是他在努力地去控制他的幻想,並且沒有放棄自己和艾麗西亞,也沒有放棄自己喜歡的研究工作,雖然不能教書但他堅持在圖書館繼續着他的研究,知道被學生們接受,社會接受,我想這就是美麗心靈的來源吧:不管疾病,世人的誤解,還有朋友,親人的反對都要堅持自己的夢想。

美麗心靈觀後感三

看了《美麗心靈》之後真的感觸很大,以前看過一部有點類似的電影《心靈捕手》,同樣的是不可一世的天才,一個精神出現問題,一個內心充滿障礙,自閉,但結果都是好的,我們在影片中見證着他們的心靈接受洗禮,而我們的心靈也跟着接受洗禮。

對比一下John Nash的曾經和後來。曾經的Nash爭強好勝,性格內向卻總是有強烈的表現欲,在學術上他自認爲是天才,驕傲自大,甚至要求老闆請愛因斯坦來傾聽自己的學術觀點,對大部分人瞧不起,認爲講課配不上自己的天分,看不起教科書,把教科書扔到了垃圾筒裏,在自己的虛擬世界中擔任着救世英雄的角色,彷彿沒有了他世界就會滅亡一樣。而後來的Nash勤勤懇懇踏踏實實,認清現實和虛幻之後,不再胡思亂想,乖乖的在圖書館看書,老老實實的爲同學們講課,沒了那自大和看不起人的壞習慣,會認真友善的對待他人。這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只有勤奮塌實,埋頭苦幹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嗎?差遠了,這個不是教育小孩子努力讀書考大學講的故事,這與那些長輩一直教育我們的相反,其實John Nash的學術顛峯正是他一生中最最輕狂的時候——讓他拿到諾貝爾獎的不是其後來踏踏實實的工作,而是他20歲左右處於極端自負的時候在博弈論上的取得的學術成果。因此,最後Nash獲得學術各界認可的那一段非常值得我們思索。

許多人非常同情Nash夫人,說她可憐,爲Nash付出了太多,從而認爲“美麗心靈”這四個字其實說得是Nash夫人,這個雖然說不上是一派胡言,但卻也是對此電影一知半解之下得到的較爲淺層次的結論。大多數的人是沒有看出來John Nash自己付出了的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他拒絕承認曾經最最親密的朋友,他放棄了自己的狂傲,放棄了自己那“拯救世界的使命”,甚至放棄了自己某些生理功能。那不是被強迫的,而是他爲了妻子,爲了自己能夠繼續做學術工作,自己從內心去放棄這些東西,這是自己幾乎完全否定過去的自己的生活和記憶。其實作爲一個科學家,Nash放棄的東西當中最最寶貴的是自己的研究興趣:細心的人們都注意到了Princeton玻璃上原本一個個白色的幾何圖案已經變成了一個個代數方程。這對科學家而言簡直是致命的,但他卻不得不這麼做,只爲能夠讓那幻覺對他的影響更小。這是靠自己的內心來治療自己,完成了這不可能的治療,吧一直陪在自己身邊最相信的人看做幻覺來無視,世界上又有幾個人能做到!這得需要多強大的內心啊!

新的理論需要狂妄不羈,需要自負才能產生,纔不會被舊的東西束縛住自己的思維,但生活不能如此啊!因此,如果你也是個天才,你也在20歲的時候驚喜的發現自己已經登上了科學的顛峯,但是沒有人去欣賞你的理論反而都認爲你在發瘋,那麼你應該怎麼辦呢?你得慢下來,也是偉大的東西就也需要時間去讓世界接受,我們應該學習愛因斯坦的生活方試:簡單,再簡單!學術可以狂妄,可以不可一世,但生活要簡單一點,這纔是真實的生活,不華麗,但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