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單車男孩》觀後感3篇

《單車男孩》觀後感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單車男孩》是由讓·皮埃爾·達內導演,托馬斯·多雷、傑瑞米·雷乃主演的一部電影。所呈現的形式和背景,在名副其實的手工技藝和美學意義上,是一個真正的好萊塢式的小小珍寶。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部影片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單車男孩》觀後感3篇

  《單車男孩》觀後感(一)

驚恐的眼神、具有攻擊性、執着、爲達到自己的目的想盡一切辦法,包括“說謊”,就像一隻受驚嚇的小豹子,這是單車男孩——西里爾,給我的第一印象。

我深刻理解西里爾的種種過激行爲。被父母拋棄的他,始終不願意相信這一事實,他在不斷的掙脫收養所對他的約束,只爲找到父親,證明自己沒有被拋棄。

單車成了西里爾和父親連接的唯一物品,從他熟練的車技我們能想像的出,他是多麼的喜歡單車,在有父親陪伴的日子裏他過的很舒心。找到單車,並始終堅信父親不會把他的單車賣人,就像他始終堅信父親不會拋棄他一樣。我在想,都說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我們的愛真的比孩子的愛還要堅定嗎?我們像孩子信任我們那般信任他們嗎?當我們爲了一件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去責備孩子時,孩子的表現是無論你的言語有多過激、行爲有多粗暴,他們始終在你身邊,甚至於更加的依偎着你、粘着你。

這就是孩子,他們弱小、無助、需要保護、可他們更能包容我們的愛。即使有大人嚇唬他說:“你要是再xxxx,我就不要你了。”可他還依然跟着人你。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們這些成年人被人用這樣的態度對待的話,我們會怎樣,還會跟着這個人嗎?還會始終認定他是愛我的嗎?我想我不會,我會想你不要我,還不知道誰不要誰呢!誰離開誰還活不了了。你會說:“大人的反映和孩子怎麼能一樣呢?”

是啊!我們離開了誰都能生活,可孩子離開了我們真的就不能很好的生活了。難不成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就是因爲孩子小、好欺負才如此對待他們的嗎?我想說,不管什麼時候,不管有多麼的生氣,都不要把“我不要你了。”這句話掛在嘴邊,它太傷人了,破了的瓷器就是修補的再好,也是有裂痕的。

西里爾去過了以前和父親住過的家後,他用被子將自己包裹在裏面,就好像全世界都拋棄了他。當西里爾得知自己能剛到你親了,他的眼睛裏充滿了希望和不安,父親沒有如約去見他就像沒有如約到收養所接他一樣,他從心理上一次次的被拋棄,可他依然執着的要找到父親。終於見到父親,沒有久別重逢的喜悅,沒有關懷的話語,西里爾在盡力的討好父親,沒關係、我理解,一遍又一遍的想要確認什麼時候你來接我,你會給我打電話吧。

他試圖用自己的聽話、懂事、幫忙做事來打動父親,只爲父親不要拋棄他。而當他從父親冷淡的態度以及話語裏,確認了他被拋棄這一事實時,他選擇了自殘,多無助的選擇,也許他在想:“我是那個多餘的,如果沒有我……”緊緊的抱着他,勝過無數安慰的言語。當我們不知道要說什麼的時候,擁抱也許就是那個最好的無聲的語言。

當他以爲沒有人需要他時,壞男孩——維斯克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同樣都在收養所裏待過、都沒有父母,維斯克還幫他修了單車,讓他打遊戲,告訴他“你很棒”“我需要你”。西里爾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覺,這感覺讓他滿足,他以爲找到了最關心他的,對他最好的人。

當西里爾全力以赴幫助他唯一的朋友——-壞男孩維斯克時,由於搶錢時被人看到,怕被連累進監獄的維斯克拋棄了他,並威脅說:“如果告訴警察說是我指使的,我會宰了你。”就在這樣無助的情況下,西里爾第一個想到的是他父親,他以爲給了父親這麼多錢,父親就會收留他,沒想到父親絕情的說:“以後不要來找我。再也不要到這裏來了。”這時的他才意識到,只有理髮師纔是那個最關心他的人。

理髮師見到西里爾時,沒有發脾氣,只是淡淡的一句“警察因爲報亭老闆的事在找你,放好單車,我們去警局。”在去警局之前,西里爾道歉了,爲自己弄傷理髮師的行爲道歉,一個如此叛逆的男孩是懷着什麼樣的心情道的歉,他的恐慌、無助、害怕理髮師不原諒他、害怕被再次拋棄。“親我一下。”成爲了理髮師原諒西里爾,接受他的唯一語言。

在這個影片裏,我體會到了理髮師的大愛,沒有一點關係的一個男孩,只因在找父親的過程中,不想被帶走而緊緊的抱着她;只因聽到男孩要找他的單車,就這樣幫他買回單車、幫他見到父親;只因西里爾一句“週末我能和你在一起嗎?”就決定收養他。因爲西里爾而和男友分手,因爲自殘而緊緊抱着他安撫他。

當她阻止西里爾夜晚外出和維斯克一起,而被他扎傷時,她也傷透了心,也有了放棄收養的念頭。但當西里爾無處可去,最終回到她身邊,並說了一句“我想和你在一起”時,她沒有一句責備,接受他,並跟他一起承擔犯錯帶來的後果——-賠償損失。是她用愛包容了西里爾的一切行爲,讓一個人們眼中的問題少年迴歸到了正常的生活。

  《單車男孩》觀後感(二)

《單車少年》講述的是11歲男孩西里爾被送到了兒童福利院,他的父親蓋伊不辭而別。西里爾迫切地希望與父親見面,於是千方百計逃脫學監的看管,並引發了爭執。他來到了父親之前租住的房屋吃了閉門羹,還遭到了鄰居的驅逐。他被學監帶回了福利院,卻開始尋找當時父親買給他的單車。

後來,好心的理髮師薩曼莎幫助西里爾買回了那輛已經被蓋伊出售的單車。他騎着單車,繼續尋找父親。薩曼莎動了惻隱之心,幫她聯繫了蓋伊。父子終於再度重逢,原來西里爾的母親離家出走之後,蓋伊深感無力扶養西里爾,爲了在自己的料理店開始新生活,他希望薩曼莎幫人幫到底,照顧西里爾。

然而,西里爾感受到被蓋伊遺棄的痛苦,拼命地保護着單車,甚至爲此結識了一羣未成年毒販,遊走在犯罪的邊緣,作爲養護人薩曼莎雖然很很猶豫是否該放棄對這位問題少年的撫養權,但是內心早已把他當做家庭的一份子了。正當西里爾想要過真正的生活時卻又遭到受害人兒子的襲擊,生活給了他一個痛徹心扉的經歷。

得知父親離他而去,西里爾着了魔似的尋找自己的自行車,其實,自行車是他得知自己被拋棄後的最後的精神寄託,也只有自行車是他和爸爸的共同回憶,也只有自行車才能留給他最後的安全感。爸爸的突然離去讓他恐慌讓他迷惑讓他瘋狂,直到找到爸爸,得到了爸爸只是爲了不想讓他成爲自己開始新生活的絆腳石而遺棄他的理由,他是多麼的平靜,這又似乎是他意料之中的答案,他卻又很想珍惜與爸爸相處的短短時光,在爸爸催他離開時他卻想借攪拌材料爲藉口,多停留一刻,直到不得不離去時的戀戀不捨。

主動留下電話給爸爸,再三確定父親是否會給自己打電話的焦慮是一個孩子捉住最後親情的無奈,那種焦慮感直到父親說出不會打電話時成爲他離去時的絕望。我想他坐車薩曼莎的車上哭泣的那一刻一定很痛恨這個世界和這個家庭和這個父親吧,但是,不管爸爸是否愛他,他卻似乎能理解父親的苦衷,沒有放棄對父親的愛和掛念。無論父親有多不齒,他眼裏始終存有一汪溫柔的依戀。

只有十一歲的西里爾不懂事,叛逆魯莽,同時也很執着。除了爸爸,他不想生活在福利院也不想住在薩曼莎家裏,但卻又不得不依靠薩曼莎,在薩曼莎那裏,他有幾分的不自在,但是他可以駕着他的自行車在小區裏飛馳,也似乎只有那樣漫無目的的飛馳才能忘卻煩惱,才能發泄心中的憤懣,讓他不安的是,遇到了問題少年偷他的自行車,爲了保護自己的自行車,和問題少年的交往,對於有同樣經歷的問題少年,他開始有了同感,開始聽從問題少年的安排,去搶劫,和問題少年作案後,暴露了身份後,問題少年推卸責任,把贓款給了西里爾,西里爾卻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爸爸,想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爸爸,說是自己偷來的,沒有人知道,卻得到爸爸的冷漠拒接,從五米高的牆頭跳下來的那一刻,他也許真的是絕望了。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問題少年被捉,因沒錢賠償而坐牢,西里爾自然逃脫不了關係,賠償和道歉卻得不到受害人兒子的諒解,但是這個痛徹心扉的經歷緩解了他與薩曼莎的關係,終於讓他知道了誰纔是最後愛他關心他爲他付出的人,從而請求薩曼莎再次收留他,和他一起生活,真正回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但是,在他去賣炭回來的路上,遭到了受害人兒子的報復,在最後從樹上掉下來,在就要被人消屍滅跡的最後一刻,他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走出林蔭,抱起煤炭,駕上單車,飛馳而去,消失在街頭的轉角。

其實,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我該用什麼詞語來賦予我腦海中的父親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像西里爾這麼大的時候,心裏也許除了“恨”“怨恨”這樣的詞語,也再無他,這就是他在我的童年留給我的印記。此時此刻,那些怨恨早已經煙消雲滅。同時,與父親的關係,無所謂有,有所謂無,真的不知道再如何去定義這種關係。也許,對我而言,能做到如此淡然的程度,不知道經過了多少歲月的打磨才慢慢戒掉的一種依戀。

從心理學上來說,無論是歸屬和愛的需要還是安全需要,這都是一種缺失需要,從出生開始,就本該擁有完整的情感,一旦缺失,生命就不再完整。

若是小的時候,那個叫爸爸或媽媽的大人走失了,內心的驚慌和恐懼是無人可以想象的,想要找回卻又無法找回的的無奈,就像刀刻一樣銘記一生,彷彿餘生的所有時光,都是在爲了彌補那曾經的缺失。

  《單車男孩》觀後感(三)

紀錄片出身的達內兄弟在劇情片中也貫徹了很多紀實的風格:一是在題材上多關注邊緣和底層人物的生活,比如獲金棕櫚的《羅塞塔》《孩子》都是如此;二是在電影語言上多采取移動攝影、長鏡頭、自然音響和本色表演,追求真實感人的力量。《單車少年》的人物像《羅塞塔》一樣,表現出一種執著和執拗的性格,儘管多次被拋棄,但始終堅持蓬勃的生存和努力獲取情感。

《單車少年》是一部兒童題材的文藝片,這種類型的電影總是容易落入煽情的俗套,但是達內兄弟通過巧妙的處理,使之變得沉鬱內斂,流暢的劇情發展使電影從頭到尾都給人一種緊張動人的感覺。電影中的西里爾總是處於匆匆忙忙的運動之中,沒有得到自行車之前,他千方百計逃出收容所,得到自行車之後,他又總是騎着車在街上奔馳,在這個過程中,他與各種人發生着各種關係。而攝影鏡頭總是跟隨他的身影移動,並儘量減少切換剪輯,保持畫面的完整性。人物運動的快節奏和劇情銜接的自然使的觀衆的注意力始終停留在西里爾身上,並對他最後的歸宿產生心理期望,電影便不沉悶了。

西里爾的父親因爲無力撫養他,便把他送到收容所,但是他卻始終盼望着父親來接他,後來還想把自己偷的錢送給父親,而父親卻已下定決心拋棄他。父親對兒子的無助和淡漠與西里爾對父親的想念和熱情形成鮮明的對比,這便是電影對社會冷漠的批判和對底層生活的同情。西里爾去餐廳找父親時,他一心想和父親交談,父親卻只顧着爲餐廳營業準備食物,這暗示了物質的貧乏導致情感的荒漠,在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他無法維持自己的父愛。西里爾翻越圍牆是想進入父親的心中,但又被父親趕了出來。

西里爾在電影中受到三次心靈傷害,被父親拋棄是第一次。第二次是被犯罪青年維斯克欺騙,維斯克通過爲西里爾解圍、幫助修車、邀請打遊戲等方式取得他的信任,西里爾以爲自己找到了友情,並甘願爲維斯克付出,但是在關鍵時刻,維斯克也拋棄了他。第三次是舍利特父子企圖掩蓋把他從樹上打下來的犯罪事實,這一點西里爾不知道,但觀衆是明白的。所以,西里爾被家庭之愛、朋友之愛和社會之愛通通拋棄了。

在經歷了一番波折之後,西里爾最終在理髮師薩曼莎那裏獲得了真愛,薩曼莎爲什麼會收養西里爾,她自己也不知道,其實是因爲她的孤獨。她未婚,獨住,每天忙着自己店裏的生意,有一個週末情人,她的生活是不完滿的。當她和西里爾第一次相遇時,西里爾爲了不讓收容所的人員帶走,緊緊的抱着她,這使薩曼莎產生了母愛的衝動。之後,她幫助西里爾買車,把他帶回家裏住。但是西里爾的叛逆和倔強曾深深的傷害了她的心,正當她要放棄收養時,西里爾的犯罪行爲又燃起了她的責任感。而後,西里爾的浪子回頭給了薩曼莎安慰,也讓電影最終蒙上了溫情的面紗。

儘管多次遭到身體和心靈上的打擊,西里爾從頭到尾都沒有流淚,電影是借用水來表達他內心的痛苦。第一次是西里爾得知父親賣了他的車,他趴在水池上,任憑水流淌;第二次是西里爾被父親拒絕撫養後,在車上,薩曼莎遞給他一瓶礦泉水。像這樣的暗示和象徵,電影中有很多處。西里爾穿着紅色外套和黑色褲子,而其他人物的衣服往往是淡色和灰色的,這代表了西里爾內心的一種狂躁,他對追尋愛的執著,同時保證他始終是畫面的核心。他的單車也是黑紅相間的,與他的衣服顏色形成契合。在收容所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西里爾蓋得被子上印着摩托車的圖案,而他爸爸以前正是起摩托車的,這象徵着他對父親的思念。最後,西里爾被追逐,他跑到樹林裏,這是一個代表欺騙的地方,維斯克在這裏欺騙了他的友情,社特里父子也準備掩蓋事實欺騙警察,而他的暈死也欺騙了觀衆。

單車在電影裏象徵西里爾對愛和自由的追尋,也是帶他認識社會和走向成熟的工具。薩曼莎和西里爾一起騎車去野外旅遊的情節暗示了他們之間關係的和諧,薩曼莎最終獲得了西里爾的愛,西里爾也認識到了薩曼莎對他的愛。電影最後一個鏡頭,西里爾從樹林裏出來,撿起地上的木炭,騎上車消失在街頭,這很像是西部片的結尾,主人公在經歷磨難之後,奔赴下一段人生

《單車少年》有一種豐富而內斂的美感,它沒有對人性惡進行鋒利的批判,也沒有對人性善進行刻意的渲染,一切都顯得自然樸實而又充滿力量。這是因爲導演選擇用客觀的眼光來觀察生活,提煉出真實而獨特的東西進行展示。電影在很多地方讓我們看到了冷漠、無助、殘酷和欺騙,但正是這些反面元素突出了執著和溫情的價值。達內兄弟終歸是給了觀衆美好的希望,也讓這個富有傳奇性的少年故事具有了好萊塢般的商業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