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一、防禦工作成效及經驗

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省是我國山洪地質災害最爲嚴重的省份之一,山地、丘陵、崗地佔全省部面積80%,汛期降水量約佔全年的70%左右,不同程度的山洪地質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對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威脅。在防禦山洪地質災害過程中,湖南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把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不斷突破防禦難題,探索出一條符合當前防災實際,有特色的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途徑。總的看,由於防禦工作方針對頭、措施到位,成效顯着。2007年,在遭受超強颱風“對帕”等天氣系統影響下,發生嚴重山洪地質災害840多起,死亡人數僅爲近10年來山洪地質災害平均死亡人數的十分之一,主要經驗和作法是:

(一)高度重視,落實責任。湖南省歷來十分重視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建立了以行政首長責任制爲核心的防災責任制。全省實行省領導包市、市領導包縣、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的責任制和部門分工負責制,形成了強有力的領導指揮體系,爲防災抗災工作提供了有力組織保障。湘西自治州落實縣、鄉(鎮)、村、組、戶五級責任制,形成一名縣級領導、一名部門負責人、一名鄉鎮領導、一名村幹部、一名看守人員“六捆一”的較爲完善的基層山洪災害防禦責任體系。

(二)多措並舉,及時預警。初步建成一套“土洋”結合、科學實用的山洪地質災害預警體系。開通災害性天氣預警手機短信服務,將有防禦任務地區包括村幹部在內70000多手機號碼納入到氣象短信平臺,免費發送氣象災害預警短信;由他們利用廣播、電話、敲鑼、吹哨等方式迅速傳遞給村民,及時採取避災措施。7000多個村建立了村級預警系統,每村配備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銅鑼、若干個高頻口哨,有效解決了災害信息“最後一公里”到戶到人問題。

(三)排查隱患,完善預案。組織專門力量,對災害易發區進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數。並在此基礎上精心編制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預案。目前,全省96個有防禦任務的縣(市、區)、1611個鄉鎮、13396個村都制定了預案,明確預警信號的傳遞,明確安全轉移路線、地點,明確安全區、危險區的範圍,明確村組搶險轉移骨幹和村幹部、黨員包戶制。爲切實提高實戰能力和水平,還大力組織開展應急實戰演練。

(四)以人爲本,轉移爲先。把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防禦工作首位,及時轉移受災威脅羣衆,妥善安排受災羣衆生活,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據統計,2007年,緊急轉移人員達132萬人次,在抗禦超強颱風“聖帕”過程中,組織轉移人員75.7萬人。2007年7月27日凌晨1時,瀘溪縣潭溪鎮朱雀澗村隱患點看守人員發現山體滑坡跡象,村幹部立即安排信號員叫醒熟睡村民,組織487名羣衆緊急轉移。半小時後,特大山體滑坡將村莊掩埋,由於轉移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

(五)廣泛宣傳,強化培訓。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多層次的宣傳、培訓工作,使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常識深入千家萬戶。製作緊急避災宣傳教育片和宣傳圖冊,通過網絡下發各地。開展防禦培訓“百千萬”計劃,即省級負責培訓全省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百名縣(市、區)長,市級負責培訓千名鄉(鎮)長,縣級負責培訓萬名村(組)長。

  二、存在的問題用薄弱環節

一是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全省山洪地質災害影響區域17.43萬平方公里,涉及600多萬人,確定較大隱患點7600多處。調研中我們也瞭解到,在隱患點以外區域也曾發生過造成人員傷亡的災害事故,防不勝防。

二是防災抗災基礎薄弱。災害易發區大都位於邊遠山區,經濟水平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病險工程多,監測站點覆蓋面不夠,通信和預警手段相對缺乏,抗災能力弱。

三是災害性天氣預報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限於當前科技發展水平,對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機理認識還不夠深,“小尺度、短歷時、局地強降雨”預報精度和預見期還不能夠滿足防災避災的需要。

四是基層羣衆防災避災意識不強。山區羣衆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災害認識不足,防災意識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此外,不合理的人類活動也加劇了山洪災害損失,與水爭地、與山爭地現象普遍。

五是預警系統資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強。座談中,有關部門反映預警系統建設中水利、國土資源、氣象等部門資源整合和共享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整體防災能力提升。

  三、啓示與建議

(一)必須立足防災實際,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途徑。湖南省防禦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立足實際,在防災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注重發我國政治組織方面的優勢,有效減輕了災害損失。特殊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決定了我國山洪地質災害的普遍性,嚴重性,而防災基礎薄弱的情況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根本性扭轉,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將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立足防災實際,走有中國特色的災害防禦途徑。在指揮調度方面,堅持發揮我國社會制度和組織制度優勢,健全防災抗災責任體系,確保防災抗災工作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在災害預警方面,堅持發動羣衆,因地制宜建設土洋結合的預警系統,有效解決災害預警信息到戶到人的問題;在組織動員方面,堅持採取超常規措施,盡最大努力轉移受威脅人員,切實減少和避免人員傷亡。

(二)必須突出防禦重點,狠抓基層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體系建設。山洪地質災害突發性強、成災快、預測難的特點決定了其防禦重心在基層,主要以鄉、村、組、戶爲防禦單位。這就要求必須狠抓基層宣傳培訓工作,針對廣大幹部羣衆防災意識和防災能力偏低的現實,大力加強山洪災害防禦知識宣傳;必須狠抓基層預案體系建設,針對基層專業技術力量薄弱的實際,指導縣、鄉、村制定詳實周密、易於操作的預案;必須狠抓基層防禦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災害易發區鄉鎮、村組防災組織體系,使基層羣測羣防體系能迅速有效地發揮作用。

(三)必須強化保障措施,爲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工作提供有力支撐。一要強化科技保障。加強山洪地質災害發生機理研究,提高災害性天氣過程預測預報準確性、精細化程度,爲防災減災決策提供保障。二要強化工程保障。做好災害易發區工程治理規劃,加大對災害防禦工作資金投入力度,積極開展災毀工程,病險工程以及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夯實工程減災基礎。三要強化協調配合。加強水利、國土資源、氣象、民政等各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加大防災資源整合力度,實現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形成防災抗災工作合力。

(四)必須着眼長效機制,積極探索防禦山洪地質災害的治本之策。要按照統一規劃、綜合治理、統籌安排的原則,既做好當前災害防禦工作,又要規範人類自身活動,禁止不合理生產、生活方式;既注重眼前利益,又注重長遠利益,在考慮羣衆意願和經濟承受能力基礎上,鼓勵處於災害易發區羣衆搬遷,做到主動避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根本上解決山洪地質災害威脅問題。

到氣象短信平臺,免費發送氣象災害預警短信;由他們利用廣播、電話、敲鑼、吹哨等方式迅速傳遞給村民,及時採取避災措施。7000多個村建立了村級預警系統,每村配備一套高音喇叭、若干面銅鑼、若干個高頻口哨,有效解決了災害信息“最後一公里”到戶到人問題。

(三)排查隱患,完善預案。組織專門力量,對災害易發區進行全面排查,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數。並在此基礎上精心編制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預案。目前,全省96個有防禦任務的縣(市、區)、1611個鄉鎮、13396個村都制定了預案,明確預警信號的傳遞,明確安全轉移路線、地點,明確安全區、危險區的範圍,明確村組搶險轉移骨幹和村幹部、黨員包戶制。爲切實提高實戰能力和水平,還大力組織開展應急實戰演練。

(四)以人爲本,轉移爲先。把確保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防禦工作首位,及時轉移受災威脅羣衆,妥善安排受災羣衆生活,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據統計,2007年,緊急轉移人員達132萬人次,在抗禦超強颱風“聖帕”過程中,組織轉移人員75.7萬人。2007年7月27日凌晨1時,瀘溪縣潭溪鎮朱雀澗村隱患點看守人員發現山體滑坡跡象,村幹部立即安排信號員叫醒熟睡村民,組織487名羣衆緊急轉移。半小時後,特大山體滑坡將村莊掩埋,由於轉移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

(五)廣泛宣傳,強化培訓。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多層次的宣傳、培訓工作,使山洪地質災害防禦常識深入千家萬戶。製作緊急避災宣傳教育片和宣傳圖冊,通過網絡下發各地。開展防禦培訓“百千萬”計劃,即省級負責培訓全省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百名縣(市、區)長,市級負責培訓千名鄉(鎮)長,縣級負責培訓萬名村(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