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工作報告 > 2017關於家鄉的變化調查報告

2017關於家鄉的變化調查報告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2W 次

  2017關於家鄉的變化調查報告【1】

2017關於家鄉的變化調查報告

寒假又回到縣電視臺實習了,每天跟着前輩們外出採訪,很累卻很開心。每天都有新的收穫。有時候扛着三角架下鄉去拍鏡頭,站在高高的山頂上頭,心裏有說不出的豪情和愉悅。我的家鄉,可愛的清澗,竟是這般的甜美安詳,又蘊藏着無盡的鬥志和騰飛的潛力。

我的家鄉清澗,位於黃河陝晉峽谷西岸,延安、榆林交界及無定河、黃河匯處,回想曾經,我們貧窮落後的身影曾無數次在面向黃土背朝天的歲月裏深深嘆息。然而如今,放眼望去到處一片祥瑞之氣。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時,清澗已穀米入囤,棗果進倉。三河五岸棗林掩映,棗鄉恬然靜謐;秀延河畔銀裝素裹,遊人怡然自得;筆架山峯繁星點點,似人間天宮;大街小巷霓虹燈閃爍,流光溢彩。信步於石板街上,美景如畫;《美麗的清澗美麗的棗鄉》優美的旋律,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赤貧之地發生了鉅變,清澗嶄新的形象和蘊藏的神韻,無不令人爲之興嘆。

(一)棗鄉遍地是希望

“金蛋蛋、銀蛋蛋,不如清澗的棗蛋蛋。”清澗享有“中國紅棗之鄉”的美稱,是世界紅棗原產地之一。2005年,我縣憑藉紅棗名列陝西果業強縣;2008年,“清澗紅棗”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新一屆縣委、政府班子高屋建瓴,抓住得天獨厚天然優勢,明確“紅棗產業高於一切、重於一切、先於一切”的產業發展思想,變清澗縣紅棗產業“農業形態”爲“工業形態”,用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引領產業發展。注重科學技術宣傳和普及,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先後建立科普示範基地、科普示範戶、科技示範企業,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傳月和“科技活動周”有利時機,開展大規模的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採取科技趕大集、專家諮詢、科技宣講等形式,宣傳科學思想、傳播科技知識,掀起紅棗科研基地建設的新篇章。

目前,清澗紅棗栽植面積65萬畝,其中盛果林40萬畝,正常年景產量14萬噸,總產值3.6億元,佔農業總產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一半以上,GDP貢獻率33%,成爲縣域經濟半壁江山。全縣大中型紅棗加工企業32個,年轉化原棗4.04萬噸,轉化率爲42%,加工總產值達4.1億元,佔工業總產值70%,紅棗乾製品佔全國市場份額30%,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全國食品工業強縣”稱號。全縣紅棗人均面積、人均產量、加工比例均居全省第一,“一縣一業”經濟框架基本形成。

科普示範戶棗農白建民感慨地對筆者說,以前是靠祖宗傳下來的經驗務農,現在是創新的科技務農,省力氣,高效益。

(二)山城無處不鋪石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清澗有名好石板,自古到今傳美名。清澗縣石材資源儲量豐厚,沿黃河、無定河、清澗河流域硬石覆蓋約58平方公里,平均厚度10米,貯量約5.8億立方米。

我縣將石材開發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利用“扶南”資金新上馬8000噸岩石生產線和1.2萬噸工藝石材生產等項目,產品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方面的明顯優勢,引導企業擴大規模,擴展項目種類,向雕刻、裝飾、高檔家用石品延伸,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層次,拓寬市場領域,從而有效提高經濟效益。走分散開採、集中加工修飾和品牌銷售之路,力爭實現年開採6萬立方米,加工石材成品4萬立方米;通過抓好資源和土地調度利用、開發高附加值系列產品、行業規範的建立,防止亂採亂佔,做好環境保護和河道清障,切實把石材產業做強做大,成爲引領縣域經濟的又一主導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石材加工規模日益擴大,石材加工企業80餘家,主要生產建材產品,年產石材10萬多方,產值達8000多萬元。產品除應用於本縣建築、廣場、街道、裝飾等,更遠銷西北5省及華東等20多個大中城市,深受各地客商青睞。

石材採購經理告訴筆者,石板城、石板街、石板路、石板巷、石板院、石板橋、石牀、石桌、石凳、石雕、石材藝術品……不僅在山城處處留着青石板的腳印,清澗的神韻,成了刻在青石板上的巨幅民俗版畫,還邁着矯健的步子,將神韻推向各地。

(三)山區能源新建設

我縣地處山區,山大溝深,全縣15個鄉鎮座落於三河五岸之中,廣大農民曆來以燒柴解決生活用能。加之牛羊等牲畜的過度放牧,對自然環境的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形成了生態壞境的惡性循環,近年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煤炭在農民種擴大使用,特別是2004年以來我縣承擔了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連續四年的實施,現已建成戶用沼氣三位一體4980座,正在實施的2300座,聯戶沼氣8座,100萬德中型沼氣池一座,至年底入戶率可達20%,已建成的戶用沼氣池,利用率達75%。據測算,每年全縣可產沼氣88.8萬方,可節約標準657噸,可增養殖1.5萬頭與棗園,果園配套,可提高結果和果實品質。

努力提高利用率,紮實推進沼氣建設工程,推動農民建設熱情的升溫。在農村任何一項新技術的推廣,都必須建立客觀的經濟效益之上,我縣農村沼氣的推行,遵循着宣傳、示範、引導、推廣的路子,農民真正的得到了實惠,不斷地投身於項目建設之中。我們堅持着當年建設、當年利用、利用率90%的原則,走出了一條做飯、養畜、種植綜合利用之道。

筆者採訪到一戶人家的女主人,她開心地說,再也不用愁上山打柴了,現在有沼氣方便多啦!

(四)全秦要戶多通達

清澗,先秦時被稱爲“全秦要戶”,是“扼守延安、關中之咽喉”。而今,清澗從一個很不起眼的“山溝溝”,奮起直追,全面加快城鄉公路網絡建設,努力打造成爲了真正的榆林“南大門”。

過去,翻開地圖一看,清澗是個“山溝溝”,坐車路過清澗一看,也就是個“小峽谷”,筆者在我縣交通局的一張交通地圖上看到,這裏的公路早已圍成“網”,四通八達。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好道不走回頭路”,在我縣交通局工作了近30年的郝金國說,這句話用在概括清澗的交通建設成就上頗爲妥帖。以前從清澗縣城出發,到各個鄉鎮得花好幾個小時,而且路況不好,黃土漫天,如今清澗的公路建設已經取得歷史性突破,縣城到各個鄉鎮的車程不到1個小時,而且平穩舒適,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

郝金國說,清澗交通建設潛力非常大,改革開放以來清澗的交通建設可以用“一日千里,氣象萬千”來形容,新汽車站、黃河大橋、清辛二級公路、榆清高速公路清澗段、河西北路、沿黃公路等重點工程的建設,充分說明我縣逐步擺脫了交通閉塞的落後面貌。如今,全縣的公路建設仍在進行中,特別是自2008年公路建設質量年以來,交通工作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前提下,突出農村公路建設,本着“一加快兩提高三加強”的總體工作思路(即加快通鄉通村油路建設;提高公路建設質量和公路建設安全意識;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加強公路養護管理,加強超限超載治理),使清澗交通建設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清澗人民的雛出行從徒步到自行車、摩托車、三輪車到如今的公交車、小汽車、火車等,真可謂是暢行無阻啊。

(五)家電下鄉更實惠

爲擴大內需,促進農村消費,推動經濟增長,我縣商務部、財政部根據國務院要求,推行“家電下鄉”這是一項政府得民心、企業的發展、農民得實惠的多方受益得民心工程,成爲一個保增長的重要舉措。清澗商貿辦在省市商務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全面落實國家關於家電下鄉的一系列政策,縣上成立了由主管副縣長爲組長,商貿辦、財政局、工商局等組成的“家電下鄉領導小組”,協助縣政府制定了“清澗縣家電下鄉實施辦法”,明確了各部門的具體職責。同時,經過先後多次深入銷售網點督查,共審查備案13家家電下鄉銷售網點。

按照省市要求,單位對全縣16家家電申報企業嚴格審覈把關,確定信譽好、積極性高的縣聯通公司、海爾專賣店等城鄉企業爲我縣家電下鄉銷售網點,簽訂網點直補協議9戶,爲家電下鄉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201X年1月1日前,各銷售網點已售3816部,銷售額516.5萬元,農民得到補貼資金67.1萬元。

筆者在海爾專賣店隨機採訪了一位顧客,他如是說:“以前買不起洗衣機,衣服都是手洗,腰痠背痛的,還洗不乾淨,現在洗衣機下鄉了,政策補貼13%,實惠吶。買回家去省時省力的!一個字,好!

(六)人文山水靚清澗

清澗縣城位於清澗西南地帶,210國道穿境而過,有五山環繞,五水繞流。爲了做大山水文章,我縣着手美山綠水,揚長避短改城架橋,打造着充滿活力、富有魅力的紅棗之都,風韻之都。

清澗民間文化異彩紛呈,自然景觀雄奇壯美。境內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顯而易見。全縣有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石刻等古蹟328處,其中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爲考古界所矚目。豪放酣暢的道情,悠揚委婉的民歌,彪悍剛勁的秧歌,細膩秀美的剪紙,源遠流長,聞名遐邇。飲食文化獨具特色,煎餅、烙餅、棗角子、果餡等廣爲流傳。袁家溝、高家窪塬、路遙故里、烈士陵園、魁星樓、商城鬼方遺址、筆架山生態公園及夜景、棗都大橋、沁園春大橋、河口風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魚兒峁、黃河母親等景觀星羅棋佈,數不勝數。清澗縣依託豐富的人文資源,着力打造著名旅遊景點,大力開發旅遊產業,全方位提升文化品位,形成了一個以紅色旅遊爲主的旅遊產業。

目前,清澗縣綠化面積4050畝,投資1200萬元,城區視野範圍內的山體基本綠化,清澗縣把城市建設和綠化、美化、亮化、淨化作爲打造“風韻棗都”、“雙創”工作的重點,把紅棗文化、石板文化融爲一體,以不同的方式體現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全力建設青山綠水美城共爲鄰的人居環境。

(七)改革開放唱新曲

清澗,山川靈秀,黃土宜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清澗藉傑出人物勇立潮頭、各領風騷、功震華夏、名垂青史。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棗鄉遍地是希望、山城無處不鋪石、山區能源新建設、全秦要戶多通達、家電下鄉更實惠、人文山水靚清澗。紅棗文化大繁榮、石板產業大發展,城市品位大提升,革命精神大弘揚,風韻棗都,山水清澗的美景指日可待。

改革開放以來,清澗人民立足本地資源,發揮本地產業優勢,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社會有了很大的進步。以城建、交通、能源爲主要內容的基礎設施迅速發展,爲清澗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圍繞生態立縣、產業富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目標,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團結帶領全縣人民乘勢而上,銳意進取,大力推進主導產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構建和諧社會,使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清澗縣城正向現代化城市大踏步地邁進。

在這方英雄土地上,清澗縣委、縣政府立足實際,大膽創新,銳意進取,以打造西部紅棗第一縣和“風韻棗都、山水清澗”爲目標,清澗人正用勤勞和智慧譜寫着一曲曲動人心絃的樂章,創造着一個個驚天動地的輝煌。行走於新清澗,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人更富,真可謂是:好一個風韻棗都!

  2017關於家鄉的變化調查報告【2】

一、吃的講營養

隨着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的消費習慣、消費觀念在逐步改變,食物消費注重結構的調整,注重講究營養。201X年農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1269元,比201X年增長28.3%,年均增長5.12%。主要表現爲主食消費比重下降,農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費308元,佔食品消費支出的24.32%,比201X年下降1.8個百分點,各種營養較豐富的副食類消費增加,如:201X年肉及製品人均消費286元,比201X年增加149元,增長87.59%;水產品人均消費32元,比201X年增加14元,增長77.77%;水果類食品人均消費45元,比201X年增加26元,增長36.84%。

二、穿着講時尚

過去農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現在農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講究服裝面料、款式、和品牌。過去的布鞋、膠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1X年農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費167元,比201X年增長70.42%,年均增長11.21%。其中人均服裝支出118元,比201X年增長118.54%,年均增長16.93%;購買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1X年農村居民人均鞋帽襪類支出40元,與201X年的32元相比,增長了25.11%。

三、住房講寬敞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農村生活水平提高最直觀、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大部分住上了樓房。201X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309元,比201X年增長70.73%,年均增長11.33%;年末住房面積人均36.4平方米,比201X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長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樓房面積26.6平方米,增長40.71%,年均增長7.13%,佔住房總面積的73.12%。鋼筋混凝土面積201X年均增長8.44%;磚木結構面積15.9平方米,增長5.33%,年均增長1.10%。現在農村一幢幢新房處處可見,它們不僅外觀新穎漂亮,而且室內裝璜考究、設施齊全、美觀舒適,改變了原來基本不裝修、室內沒擺設的狀況。

四、家電講高檔

隨着收入的穩步增長,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政策的落實,農村居民一改過去買得起家電而用不起電的狀況,冰箱、洗衣機、空調等高檔家用電器已不再是奢侈品,正成爲農村居民生活要素的重要內容而逐步走進尋常百姓之家。截止201X年底,郴州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洗衣機30臺、電冰箱29臺、彩電93臺,比201X年分別增長66.73%、163.61%、89.83%,年均增長10.81%、21.24%、13.72%。一些更爲高檔的熱水器、空調等耐用消費品正在成爲收入水平較高農戶的消費熱點。

五、交通、通訊講便利

近幾年以來,各級政府加大了爲民辦實事的力度,使農村交通、通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城鄉路網四通八達,爲農民使用現代化交通、通訊工具“鋪平了道路”。201X年人均交通、通訊消費支出240元,比201X年增長1.6倍,年均增長201X年農村居民生活消費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其中,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長43.8%,年均增長7.52%;通訊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長3.2倍,年均增長33.23%。201X年底每百戶農戶擁有摩托車42輛,移動電話75部,電話61部。

六、文化娛樂豐富多彩


1.2017關於家鄉的變化調查報告

2.2016關於家鄉變化的調查報告

3.2017年寒假今日家鄉調查報告

4.2017個人春節回鄉調研報告

5.2017年春節回鄉調研報告

6.2017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語文

7.2017年黨員春節回鄉調研報告

8.2017關於空巢老人現狀的調查報告

9.2017語文教育調查報告師範類

10.2017關於空巢老人現狀的調查報告